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tionary Wave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Pathway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Li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4年第1期7-10,共4页
The pathway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EAWM) that usually leads to the out-of-phase pattern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East Asia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in the variability of the EA... The pathway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EAWM) that usually leads to the out-of-phase pattern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East Asia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in the variability of the EAWM besides its strength.Using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40-year(ERA40) reanalysis dataset,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athway-related stationary wave activity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the EAWM pathway.It reveals that when the southern pathway of the EAWM is strong,the phase of the climatological stationary wave tends to be shifted westward significantly in both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by an anomalous wavenumber 2 pattern at mid-latitudes,whereas the changes are relatively small in the subtropics.The horizontal changes in the stationary wave phase facilitate a north-south-oriented East Asian trough in the middle troposphere that eventually produces the strong southern pathway of the EAWM.The vertical changes in the stationary wave,in contrast,feature a westward-tilted phase line with height over the North Pacific,indicating enhanced upward propagation of waves into the stratosphere.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phase of stationary waves at mid-latitudes dominate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the EAWM pathway.Moreover,it supports our previous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ssible role of the North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in the EAWM pathway variability.It also implies that the excitation of anomalous mid-latitude stationary waves may be the key in the response of the EAWM pathway to the North Pacific S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亚洲冬季季风 小径 静止波浪 阶段
下载PDF
2009年秋至2010年春我国西南地区严重干旱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86
2
作者 黄荣辉 刘永 +1 位作者 王林 王磊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3-457,共15页
我国西南地区从2009年秋季到2010年春季发生了严重干旱,这次干旱无论持续时间和发生区域或降水减少程度都是近50年来所罕见的,因而本文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和海温资料从热带西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热力异常对热带西太平洋和南亚上空大气... 我国西南地区从2009年秋季到2010年春季发生了严重干旱,这次干旱无论持续时间和发生区域或降水减少程度都是近50年来所罕见的,因而本文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和海温资料从热带西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热力异常对热带西太平洋和南亚上空大气环流的影响来分析了这次西南地区干旱发生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从2009年秋到2010年春季,热带西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处于升温状态,它使得热带西太平洋上空产生反气旋异常环流,造成了西南气流异常在我国东南沿海加强,而华南和华中地区上空处于低槽控制,因而在高原东部为槽后西北气流和下沉气流所控制,造成了从孟加拉湾来的水汽很难到达云贵高原,从而引起了此区域降水长期偏少。并且,分析结果还表明了中高纬度地区的环流异常对此次严重干旱也有重要影响。由于从2009年冬季到2010年春季中高纬度准定常行星波传播的极地波导偏强,而低纬波导偏弱,这导致波的E-P通量在60°N附近对流层和平流层为辐合,而在35°N附近对流层中、上层为辐散,从而引起纬向平均西风在60°N附近对流层和平流层减弱,而在35°N附近对流层中、上层加强,造成了北极涛动(AO)为很大的负值。由于AO为负值,东亚冬季冷空气活动强且路径偏东,使得到达西南地区冷空气偏弱,从而引起西南地区持续性严重干旱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热带西太平洋 东亚冬季风 准定常行星波传播
下载PDF
东亚2005年和2006年冬季风异常及其与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46
3
作者 黄荣辉 魏科 +1 位作者 陈际龙 陈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33-1048,共16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系统地分析了2005年与2006年冬季欧亚大陆的气温和东亚冬季风的差别及其与北半球准定常波活动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冬季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气温偏低,东亚冬季风偏强;而2006年冬季欧亚大陆中、高纬度...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系统地分析了2005年与2006年冬季欧亚大陆的气温和东亚冬季风的差别及其与北半球准定常波活动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冬季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气温偏低,东亚冬季风偏强;而2006年冬季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气温偏高,出现暖冬,东亚冬季风偏弱。分析结果还表明,这两年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差别不仅是由于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变异所造成,而且是由于北极涛动(北半球环状模)的变化所造成。并且,作者还从这两年冬季北半球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差异,在动力理论上进一步讨论了这两年冬季北半球气候和东亚冬季风差异的机理。结果表明:2005年冬季北半球行星波活动为低指数,准定常行星波在高纬度往平流层传播加强,而往低纬度对流层上层传播减弱,造成了行星波E-P通量在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辐合加强,而在副热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辐散加强,引起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极锋急流减弱,而副热带急流加强,这有利于西伯利亚高压的发展,从而引起了东亚冬季风增强;相反,2006年冬季北半球行星波活动为高指数,准定常行星波在高纬度往平流层传播减弱,而往低纬度对流层上层传播加强,造成了行星波E-P通量在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辐散加强,而在副热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辐合加强,引起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极锋急流加强,而副热带急流减弱,这不利于西伯利亚高压的发展,从而引起了东亚冬季风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西伯利亚高压 准定常行星波 E-P通量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末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内动力成因 被引量:31
4
作者 黄荣辉 刘永 +1 位作者 皇甫静亮 冯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27-644,共18页
为纪念陶诗言先生对东亚冬季风研究的杰出贡献,本文利用我国测站、NCEP/NCAR和ERA-40/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冬季气温和东亚冬季风在20世纪90年代末所发生的年代际跃变特征及其内动力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 为纪念陶诗言先生对东亚冬季风研究的杰出贡献,本文利用我国测站、NCEP/NCAR和ERA-40/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冬季气温和东亚冬季风在20世纪90年代末所发生的年代际跃变特征及其内动力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我国冬季气温和东亚冬季风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跃变.从1999年之后,随着东亚冬季风从偏弱变偏强,我国冬季气温变化从全国一致变化型变成南北振荡型(即北冷南暖型),并由于从1999年之后我国北方冬季气温从偏高变成偏低,故冬季低温雪暴冰冻灾害频繁发生,同时,我国冬季气温和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在此时期从以往3~4 a周期年际变化变成2~8 a周期;并且,结果还表明了东亚冬季风此次年代际变化是由于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加强所致.本文还从北极涛动(AO)和北半球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动力理论进一步讨论了此次东亚冬季风年代际跃变的内动力成因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在高纬地区沿极地波导传播到平流层加强,而沿低纬波导传播到副热带对流层上层减弱,这造成了行星波E-P通量在高纬度地区对流层和平流层辐合加强,而在副热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辐散加强,因而导致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从对流层到平流层纬向平均纬向流和欧亚上空极锋急流减弱,而副热带急流加强,这造成了AO减弱和东亚冬季风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年代际变化 内动力成因 准定常行星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