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rphology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typical erosion-genesis submarine canyons on the East China Sea slope 被引量:1
1
作者 LIU Baohua ZHAO Yuexia +3 位作者 LI Xishuang KAN Guangming PEI Yanliang ZHENG Yanpe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6期42-52,共11页
The Yithi submarine canyons, composed of four canyons less than 60 km in length, are located on the narrowest part of the East China Sea (ECS) slope. They extend from the shelf break at 160 m down to water depth of ... The Yithi submarine canyons, composed of four canyons less than 60 km in length, are located on the narrowest part of the East China Sea (ECS) slope. They extend from the shelf break at 160 m down to water depth of 1 500 m with an average gradient (along the canyon axis) of 3°(〈1 000 m) and 0.7°(〈1 000 m). The sinuosity of the canyons ranges form 1.02 to 1.14 and their pathways extend radially from the shelf break to the axis of the Okinawa Trough. Structural and evolution pattern of the Yithi canyon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sediment mass-movements and turbidity current and similar with that of the canyons in Ebro continental slope. The whole canyon system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canyon, the channel and the fan. Slumps and slides often develop in the upper part of canyon where the water depth is less than 1 000 m, and the turbidities usually developed on the fan. The scale of turbidites becomes smaller and their inner structures become more regular towards the ends of the canyons. Canyon-fans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small angle progradational reflection. Most canyon-fans and levees were transversely cut by active normal faults with NEE- SWW trending that are coupled to the modern extension of the Okinawa Trough. According to the age of formation of canyon-fans and sediments incised by canyons, we can infer that the Yithi canyons were formed since the middle the Medio-Pleist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oholouv ARCHITECTURE uenesis CANYON the east china sea slope
下载PDF
Widespread Methane Seep Activities along the Western Slope of the Okinawa Trough,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2
2
作者 LI Qing CAI Feng +7 位作者 YAN Guijing LIANG Jie SHAO Hebin WANG Meng DONG Gang WANG Feng SUN Yunbao LUO D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1505-1506,共2页
The westem slope of the Okinawa trough has been considered to experience important methane seep activities. Abundant terrigenous sediments supply and widely developed normal faults make this area an ideal place for me... The westem slope of the Okinawa trough has been considered to experience important methane seep activities. Abundant terrigenous sediments supply and widely developed normal faults make this area an ideal place for methane production, methane fluids migration and associated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an this Widespread Methane Seep Activities along the Western slope of the Okinawa Trough east china sea SMI show AOM
下载PDF
Stratigraphic Sequence and Sedimentary Systems in the Middle-Southern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East China Sea from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Exploration Prospects of Gas Hydrate 被引量:1
3
作者 LI Deyong CHEN Hongyan +3 位作者 XU Shujuan XING Junhui CHENG Honggang WANG Jinka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302-1316,共15页
Many evidences for gas hydrate bearing sediments had been found 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East China Sea,such as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ions(BSRs),undersea gas springs,pyrite associated with methane leakage,mu... Many evidences for gas hydrate bearing sediments had been found 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East China Sea,such as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ions(BSRs),undersea gas springs,pyrite associated with methane leakage,mud diapirs/mud volcanos,bottom-water methane anomalies and so on.In this study,six key stratigraphic interfaces including T_0(seafloor),T_1(LGM,23 kyr B.P.),T_2(2.58 Myr),T_3(5.33 Myr),T_4(11.02 Myr)and T_5(16.12 Myr)were identified,and then five third-order sequences of SQIII1 to SQIII5 were divided.However,T5 in southern continental slope is not found,which shows that the middle-northern Okinawa Trough had begun to rift in the early Miocene,earlier than the southern segment.Four system tracts including lowstand systems tract(LST),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TST),highstand systems tract(HST)and falling stage systems tract(FSST)are further divided.The marine erosion interface of 11.02 Myr and regressive unconformity interface of 23 kyr B.P.indicate two large-scale sea level drop events in the research area.Seven typical seismic facies identified 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are continental shelf-edge deltas,littoral fluvial-delta plains,incised channels or submarine canyons,slope fans,submarine fans or coastal sandbars,littoral-neritic finegrained sediments,mud volcanos and some other geological bodies respectively.The minimum water depth for hydrate occurrence in the Okinawa Trough is 630 m,and the thickness of gas hydrate stability zone in continental slope is between 0 and 590 m.The calculated bottom boundary of hydrate stability zone is slightly deeper than BSRs on the seismic sections.The re-depositional turbidite sand bodies,such as canyon channels,slope fans and submarine fans developed in Quaternary strata,are the predominant hydrate reservoirs.According to developing process,the dynamic accumulation of hydrate system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evolutionary stages including canyon erosion and hydrate stability zone migration stage,sediments destabilizing and methane leakage stage,and channel filling and hydrate re-occurrence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SYSTEMS tract seismic FACIES DEPOSITIONAL system submarine CANYON gas HYDRATE stability zone HYDRATE dynamic accumulation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east china sea
下载PDF
Concent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lo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the Surface Microlayer and Subsurface Water of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5
4
作者 ZHANG Jing ZHAO Junjie +1 位作者 YANG Guipeng LIU Weife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2期383-393,共11页
The distribution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colo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 in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during December 2011-January 2012 were investigated. The input of freshwater and biological a... The distribution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colo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 in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during December 2011-January 2012 were investigated. The input of freshwater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had an evident influence on the CDOM levels(characterized by the light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t the wavelength of 355 nm a_(355)) in the study area.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DOM levels displayed a gradually decreasing trend from the coastal waters(0.37 m^(-1)) to the open sea(0.18 m^(-1)). The spectral slope ratio(the slope ratio S_R defined as S_(275-295):S_(350-400)) during the cruise was correlated with salinity, and exhibited a large variation from inshore(average of 2.515) to offshore sites(average of 5.327) compar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a_(355). The values of S_R were related to CDOM molecular weight(MW). The a_(355), S_R, and chlorophyll a in 37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surface microlayer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ose in the corresponding subsurface water samples, implying a strong exchange action between the microlayer and bulk water. The a_(355) and S_R of CDOM exhibited significant microlayer enrichment, with mean enrichment factors(EFs) of 1.72 and 1.62,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 absorption coefficient spectral slope ratio YELLOW sea east china sea
下载PDF
东海陆坡及相邻槽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域分析 被引量:28
5
作者 栾锡武 秦蕴珊 +1 位作者 张训华 龚建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7-475,共9页
利用实测的海底温度和海底热流资料对东海陆坡和冲绳海槽中轴以西的槽底地区的海底温度场和热流场进行了分析 .利用地震声纳浮标和OBS(OceanBottomSeismometer)资料将本研究区的地层划分为 6层 ,自上而下地层的速度分别为 1.8(1.8~ 2 .... 利用实测的海底温度和海底热流资料对东海陆坡和冲绳海槽中轴以西的槽底地区的海底温度场和热流场进行了分析 .利用地震声纳浮标和OBS(OceanBottomSeismometer)资料将本研究区的地层划分为 6层 ,自上而下地层的速度分别为 1.8(1.8~ 2 .2 )km s、2 .2 (2 .0~ 2 .5 )km s、2 .8(2 .7~ 3.2 )km s、3.4~ 3.6km s、4 .2 (4 .1~ 4 .7)km s、5 .1km s.上部的 1.8~ 2 .2km s的速度层相当于第四纪的地层 ,2 .8km s的速度层相当于上新世上部的地层 ,3.4~4 .2km s的速度层相当于上新世下部的地层 .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覆盖的面积从水深约 5 0 0m的陆坡下缘到冲绳海槽的中轴部分约 70 0 0 0km2 ,相当于整个东海海域面积的十分之一 .稳定带的厚度从 4 0 0m(研究区中部 )到 110 0m(研究区北部和南部 )不等 .适合水合物稳定赋存的地层主要是第四纪 (1.8km s、2 .2km s)和上新世的地层(2 .8km s) .根据热流、构造活动性和稳定带的厚度分析 ,研究区北部和南部更适合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赋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坡 海底温度场 海底热流场 天然气水合物 稳定域分析 冲绳海槽 海洋地球物理
下载PDF
东海陆坡不同类型海底峡谷的分布构造响应 被引量:10
6
作者 赵月霞 刘保华 +4 位作者 李西双 刘晨光 裴彦良 吴金龙 郑彦鹏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0-468,共9页
利用1997—2001年在东海海域获得的多波束全覆盖测深数据和收集的部分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剖面,对东海陆坡海底峡谷的地形要素,如长度、弯曲度、平均坡度、剖面特征、头部和末端的水深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统计。根据平面形态将海底峡谷划... 利用1997—2001年在东海海域获得的多波束全覆盖测深数据和收集的部分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剖面,对东海陆坡海底峡谷的地形要素,如长度、弯曲度、平均坡度、剖面特征、头部和末端的水深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统计。根据平面形态将海底峡谷划分为3种类型:直线型、蛇曲型和树枝型。海底峡谷主要分布于中段和南段的东海陆坡之上,平面形态特征总体上自北向南趋于复杂(直线型→蛇曲型→树枝型),规模逐渐增大,不同平面类型代表了峡谷不同的演化阶段。峡谷的分布格局和变化趋势主要受控于冲绳海槽扩张背景下的构造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峡谷 分布 东海陆坡 地形地貌 构造活动
下载PDF
东海陆坡及邻近槽底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分析及前景 被引量:13
7
作者 栾锡武 鲁银涛 +2 位作者 赵克斌 孙冬胜 李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2-355,共14页
在西太平洋边缘海中,东海是唯一没有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边缘海。利用已有的地震资料、海底温度资料等,从沉积物来源、沉积地层厚度、烃源岩条件、沉积速率、海底温度—压力条件等方面对东海水合物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冲绳海槽... 在西太平洋边缘海中,东海是唯一没有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边缘海。利用已有的地震资料、海底温度资料等,从沉积物来源、沉积地层厚度、烃源岩条件、沉积速率、海底温度—压力条件等方面对东海水合物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冲绳海槽沉积物源丰富,沉积厚度大,且发育烃源岩地层。冲绳海槽较高的沉积速率主要分布于冲绳海槽槽底沉积中心,以及西部陆坡连接海底峡谷底部的三角洲区域。根据冲绳海槽实测的海底温度数据,整个冲绳海槽地区600m以深的范围都能够满足水合物发育的温度、压力条件。以温度梯度为30℃/km计算,冲绳海槽中水合物稳定域的最大厚度为650m。冲绳海槽盆地中普遍发育的底辟构造、背斜构造等局部构造,以及网格状断裂系统,为烃类气流体的向上及侧向运移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有利区带。根据已经发现的BSR特征来看,东海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坡 冲绳海槽 天然气水合物 成藏条件 多道地震 前景
下载PDF
东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质条件和BSR反射及成藏类型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许红 蔡瑛 +7 位作者 孙和清 闫桂京 魏凯 赵新伟 朱玉瑞 施剑 董刚 李清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2-29,共8页
在分析研究区高热流、高地温梯度、强烈火山及黑潮活动地质背景及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影响和前人相关工作进展基础上,针对国内外冷泉、二氧化碳水合物调查发现进行分析,指出研究区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油气地质条件;通过ODP195航次K... 在分析研究区高热流、高地温梯度、强烈火山及黑潮活动地质背景及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影响和前人相关工作进展基础上,针对国内外冷泉、二氧化碳水合物调查发现进行分析,指出研究区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油气地质条件;通过ODP195航次KS-1井及研究区实测热流数据301个(组)与水深资料开展拟合分析,建立了水深—水温变化曲线,与物理化学平衡状态模拟结果确定500m水深是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合适水深的结论相符;特别是通过前人有关研究区地震调查解释天然气水合物模拟海底反射(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BSR)影像及其特征分析,提供了最新常规和高分辨率二维地震BSR的解释、常规与特殊地震资料系列处理的部分成果,包括地震信号增强与速度精细等方法的处理认识,发现并提出了大陆斜坡、斜坡根、海中低隆、深海平原和隆中凹等5种BSR反射类型,指出它们构成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的不同成藏类型,是下一步研究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坡 冷泉与二氧化碳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 黑潮影响 BSR反射类型 信号增强 速度倒转剖面 成藏条件
下载PDF
东海陆坡海底峡谷—扇体系沉积特征及物质搬运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月霞 刘保华 +4 位作者 李西双 崔爱菊 韩国忠 华清峰 胡广海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9-126,共8页
利用多波束和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分析了东海陆坡广泛发育的海底峡谷—扇体系的沉积地层结构,讨论了海底峡谷—扇体系内部主要的沉积物搬运方式、沉积特征和典型沉积环境。结果表明,海底峡谷是上陆坡沉积物质向下搬运的主要通道。海底峡... 利用多波束和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分析了东海陆坡广泛发育的海底峡谷—扇体系的沉积地层结构,讨论了海底峡谷—扇体系内部主要的沉积物搬运方式、沉积特征和典型沉积环境。结果表明,海底峡谷是上陆坡沉积物质向下搬运的主要通道。海底峡谷段上部以侵蚀作用为主,局部堆积具丘状或透镜状外形的滑塌体或滑坡体;海底扇沉积开始于海底峡谷的出口,地震剖面上具杂乱、前积或上超结构,且不同位置的扇结构亦存在差异,并被正断层错动;海底扇上发育两侧具天然堤的扇谷,细颗粒浊流物质通过溢流形成具楔状外形的越岸沉积。浊流沉积在海底峡谷的出口处十分发育,具有丘状或透镜状外形,内部呈规则或杂乱反射,是海底扇的重要组成部分。块体搬运(滑塌和滑坡)和浊流是东海陆坡海底峡谷—扇体系内主要的沉积物搬运方式,它们对陆坡地形地貌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海底峡谷—扇体系沉积特征及物质搬运从南向北的差异性反应了不同陆坡段物源供应、水动力条件和构造活动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峡谷—扇体系 沉积特征 块体搬运 浊流 东海陆坡
下载PDF
东海陆坡北部隆脊地形趋势面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常珍 林美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1-64,共4页
依据 1994年和以往的调查 ,都发现在东海陆坡北部 30 0~ 50 0 m等深线之间 ,出现一条 NNE走向的隆脊地貌体 ,其东、西两侧下降近百米以上 ;用趋势面方法对该隆脊进行地形趋势面的研究。
关键词 东海 陆坡北部 趋势面 隆脊地形 海洋地貌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32
11
作者 周荔青 江东辉 +3 位作者 张尚虎 周兴海 杨鹏程 李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03-812,共10页
为了解决东海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勘探成效差以及中央背斜带勘探效果南北差异大的问题,通过盆地分析理论体系对西湖凹陷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重新认识,认为保俶斜坡带和中央背斜带由于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油气... 为了解决东海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勘探成效差以及中央背斜带勘探效果南北差异大的问题,通过盆地分析理论体系对西湖凹陷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重新认识,认为保俶斜坡带和中央背斜带由于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油气成藏体系,有利成藏要素的叠合区为大中型油气田的发育区。保俶斜坡带以断陷构造层为主,晚期挤压弱,构造定型早,具有"紧邻富生烃洼陷、发育多期叠置的规模储集体、形成多类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具有良好的垂向封盖条件以及发育网毯式高效输导体系"的有利成藏条件。近生烃洼陷的断层坡折带及地貌坡折带处形成的大型潮控三角洲砂体上倾尖灭带为大中型油气田发育区。中央背斜带经历了拗陷期强烈挤压,形成了大型反转背斜,具有"先存古构造背景、发育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断砂配置条件好以及具备高效储盖组合"四元控藏的特征,成藏条件叠合较好的龙井、古珍珠、湖心亭等地区是大中型气田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富集规律 构造—岩性油气藏 大中型油气田 保俶斜坡带 西湖凹陷 东海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西斜坡断层-岩性油气藏富集评价体系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15
12
作者 周荔青 江东辉 +3 位作者 周兴海 李昆 庄建建 刘闯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47-754,共8页
近年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西斜坡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勘探思路逐步由构造油气藏转向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通过系统地开展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明确煤层及暗色泥岩是斜坡带主力烃源岩。通过“源—渠—汇”系统的沉积体系精... 近年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西斜坡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勘探思路逐步由构造油气藏转向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通过系统地开展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明确煤层及暗色泥岩是斜坡带主力烃源岩。通过“源—渠—汇”系统的沉积体系精细研究,明确了西斜坡共发育8种构造—岩性复合圈闭类型;通过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弄清了始新统平湖组中—上段圈闭有效性是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平湖组下段供烃能力及储层物性为主控因素,并建立了西斜坡油气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认为,西湖凹陷西斜坡北段迎翠轩地区始新统—古新统三角洲和平南、初阳—宝石地区始新统潮坪—三角洲及平湖斜坡内带为构造—岩性规模储量发育区,是下步有利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圈闭 控砂模式 主控因素 评价体系 西斜坡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东海陆架前缘斜坡(冲绳海槽西坡)北部的断块隆脊地貌 被引量:8
13
作者 范奉鑫 林美华 +1 位作者 江荣华 王春兰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1期173-175,共3页
东海陆架前缘斜坡(冲绳海槽西坡)北部的断块隆脊,是呈长条形的脊状台式隆起,位于29°30′N-31°10′N;128°00′E-128°20′E之间。其由NNE向链状排列的断块山地组成,且与NNE向的断裂构造相一致,其顶部水深约300m~400... 东海陆架前缘斜坡(冲绳海槽西坡)北部的断块隆脊,是呈长条形的脊状台式隆起,位于29°30′N-31°10′N;128°00′E-128°20′E之间。其由NNE向链状排列的断块山地组成,且与NNE向的断裂构造相一致,其顶部水深约300m~400m左右。从实测单道地震剖面看,隆脊的东西两侧均有断层出现。隆脊西坡倾向陆架一侧,坡度大,有的地方坡度超过10°;而东侧坡度较缓,仅1°左右,缓倾至海槽西坡坡底,并以沟坎式与冲绳海槽槽底相连。冲绳海槽地区的构造运动,使隆脊地区受到断裂构造的作用。NNE向的大断裂使该隆脊位置的东西两侧断裂下降而中间抬起,加之下部岩浆上侵,显现出链式排列的断块山地,表现为一条长形的断块隆脊构造地貌体。推测该地貌体形成的时期较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陆架前缘斜坡 断块隆脊地貌 冲绳海槽
下载PDF
东中国海潮波自适应数值模型及其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旭波 孙文心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15-820,共6页
首次为整个东中国海设计出一种自适应网格 ,利用自适应网格能同时兼顾网格的光滑性、正交性及疏密程度的特点 ,得到了物理平面上的网格分布。该网格既与边界适应 ,又在水深变化急剧的东海陆坡处得以加密 ,从而使坐标变换下的三维模式成... 首次为整个东中国海设计出一种自适应网格 ,利用自适应网格能同时兼顾网格的光滑性、正交性及疏密程度的特点 ,得到了物理平面上的网格分布。该网格既与边界适应 ,又在水深变化急剧的东海陆坡处得以加密 ,从而使坐标变换下的三维模式成功实现了跨越陆坡的计算。用该模式模拟了海域的潮汐变化。依据所得结果绘制出 M2 分潮的同潮图和潮流椭圆。模拟结果与现有的数值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网格 潮波 数值模拟 陆坡 中国海 坐标变换
下载PDF
对南海北部陆坡至东海南部“残留特提斯”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11
15
作者 肖国林 郑浚茂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03-109,共7页
特提斯构造域是指发育于欧亚大陆南缘的一条全球性纬向展布的构造域,在该构造域内发育有许多蕴含丰富油气资源的沉积盆地,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含油气区。通过对比分析世界上典型的"特提斯域"所拥有的特有沉积及构造环境及其对油... 特提斯构造域是指发育于欧亚大陆南缘的一条全球性纬向展布的构造域,在该构造域内发育有许多蕴含丰富油气资源的沉积盆地,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含油气区。通过对比分析世界上典型的"特提斯域"所拥有的特有沉积及构造环境及其对油气生成、聚集成藏与保存带来的深刻影响,如赤道封闭型浅海碳酸岩盐礁为主夹页岩的沉积主体及有机质类型为Ⅰ、Ⅱ型及蒸发岩盖层等特征,并通过对实际勘探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南海北部、东海南部中生代缺乏典型"特提斯域"沉积及典型特提斯型大型油气藏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特提斯 南海北部陆坡 东海南部
下载PDF
东海海底地形分区特征和成因研究 被引量:35
16
作者 刘忠臣 陈义兰 +3 位作者 丁继胜 张卫红 吴永亭 郭发滨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0-173,共14页
东海一直以其特殊的大地构造地位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关注,但作为主要受构造控制的东海海底地形的研究,以往简单趋势性描述居多,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不久前完成的高精度、全覆盖多波束海底地形勘测覆盖了东海部分外陆架、大陆... 东海一直以其特殊的大地构造地位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关注,但作为主要受构造控制的东海海底地形的研究,以往简单趋势性描述居多,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不久前完成的高精度、全覆盖多波束海底地形勘测覆盖了东海部分外陆架、大陆坡全部、冲绳海槽和东部岛坡的一部分,取得了海量的测深数据。据此编绘的勘测多波束水深图和结合测区外的传统资料编绘的海底地形图使我们有机会可以重新审视和系统研究东海的海底地形特征。在定量确定了陆架坡折线、陆坡坡脚线和东部槽坡坡脚线的基础上划分出了大陆架、大陆坡、冲绳海槽平原和东部岛坡4大地形区,继之对各区的海底地形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描述,并在区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5条剖面进行了剖析。另外,从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两方面分析了影响东海海底地形发育的因素。调查分析表明:整个东海地形分带明显,地形类型多样:大陆架十分宽阔,总体北宽南窄,从大陆向海平缓倾斜,发育了广泛的NW-SE向沙脊群,自大陆向东南呈扇形发散;大陆坡呈NE-SW向条带展布,海底地形陡峻,呈阶梯状下掉,总体北缓南陡,其上峡谷密布,上穿切外陆架,下直达海槽,同时坡麓上海台沟谷伴生发育;冲绳海槽北浅南深,其内在平坦的背景上发育了众多的海山和海丘,其中心又有槽中槽地形;东槽坡地形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海底地形 分区特征 多波束勘测 大陆架 大陆坡 冲绳海槽 东部岛坡 海底峡谷
下载PDF
东海长颌水珍鱼(GLOSSANODON HEMIFASCIATA)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程炎宏 姚文祖 沈金鳌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251-257,共7页
据中国和日本1975-1982年期间在东海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各自调查所获拖网试捕与海况资料,分析研究结果:调查海域近底层温盐度周年变化很小,水平分布为内侧高、外侧低。长颌水珍鱼集群区夏季适温为11-15℃、适盐为34.4×10-3至34... 据中国和日本1975-1982年期间在东海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各自调查所获拖网试捕与海况资料,分析研究结果:调查海域近底层温盐度周年变化很小,水平分布为内侧高、外侧低。长颌水珍鱼集群区夏季适温为11-15℃、适盐为34.4×10-3至34.6×10-3,冬季适温为12-18℃、适盐为34.5×10-3至34.7×10-3。水珍鱼周年分布于东海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上、中部一带(25°30′-32°00′N,水深120-600米),其集群区则在该带中部(28°00′-30°30′N,水深130-280米),该区有许多处海底平坦,鱼探映象明显,适合于单拖作业。根据资源面积密度法,算得水珍鱼原始资源量为41100吨。开发水珍鱼资源的时机已趋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大陆坡 长颌水珍鱼 资源开发
下载PDF
地形斜坡对东海黑潮陆架坡折锋稳定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艳华 王凯 齐继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0-128,共9页
为了研究地形斜坡对东海黑潮陆架坡折锋稳定性的影响,利用简化的线性原始方程,在一定背景流的情况下,主要从增长率、相速度、空间结构和能量方面分析海底地形斜坡变化对坡折锋稳定性的影响。模式结果表明,平底地形时,扰动的强度大且扰... 为了研究地形斜坡对东海黑潮陆架坡折锋稳定性的影响,利用简化的线性原始方程,在一定背景流的情况下,主要从增长率、相速度、空间结构和能量方面分析海底地形斜坡变化对坡折锋稳定性的影响。模式结果表明,平底地形时,扰动的强度大且扰动区域广,但有地形斜坡时,扰动区域变窄,强度变弱,地形对坡折锋起稳定性作用。通过能量分析得出东海黑潮陆架坡折锋是正压和斜压的混合不稳定,其中斜压不稳定占主导地位。实验分析得出,地形对东海黑潮陆架坡折锋起稳定作用,斜坡增大,斜压不稳定和正压不稳定均减弱,斜压不稳定减弱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黑潮 地形斜坡 坡折锋 稳定性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天台斜坡构造变换带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3
19
作者 余浪 余一欣 +6 位作者 蒋一鸣 邹玮 陈石 唐贤君 梁鑫鑫 何新建 陈冬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3-763,共11页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天台斜坡构造位置特殊,深层NW向断裂带从斜坡区通过,并对斜坡南、北部新生界的构造特征起到了明显的调节和变换作用。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平衡剖面复原,建立了天台斜坡深层NW向断裂和浅层断裂的发育模式,厘...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天台斜坡构造位置特殊,深层NW向断裂带从斜坡区通过,并对斜坡南、北部新生界的构造特征起到了明显的调节和变换作用。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平衡剖面复原,建立了天台斜坡深层NW向断裂和浅层断裂的发育模式,厘定了NW向变换带的构造属性,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构造变换带的演化过程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天台斜坡中生界发育包括天台西断裂和孤山断裂在内的NW向伸展滑脱断层,并对斜坡南、北部新生界地质结构、断裂发育和伸展强度等起到了明显的调节和变换作用。天台斜坡北部和南部分别表现为缓坡和陡坡结构特征,北部断裂密集发育,而且孤山断裂上盘发育弧形断裂,北部伸展强度也要明显大于南部。发育于天台西断裂和孤山断裂之间的NW向构造变换带明显不同于伸展背景下的变换构造,属于离散构造变换带。受秦岭-大别造山后碰撞伸展作用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俯冲过程影响,天台斜坡构造变换带主要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期变换带孕育期、早白垩世中期—早始新世变换带雏形期、中晚始新世—渐新世早期变换带成熟期和渐新世晚期—现今变换带静止期4个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断裂 NW向断裂 构造变换带 天台斜坡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冲绳海槽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呈慧 窦衍光 +7 位作者 赵京涛 孙治雷 白凤龙 蔡峰 李清 翟滨 王利波 邹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2-112,共11页
通过对东海外陆坡–冲绳海槽GSW1孔沉积物孔隙水δ^(13)C、δ^(18)O、δ^(11)B、δ^(37)Cl同位素和Cl^(-)、SO_(4)^(2-)、K^(+)、Na^(+)等离子指标的分析,探讨了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流体来源、迁移和氧化环境的变化。研究发现,GSW1孔... 通过对东海外陆坡–冲绳海槽GSW1孔沉积物孔隙水δ^(13)C、δ^(18)O、δ^(11)B、δ^(37)Cl同位素和Cl^(-)、SO_(4)^(2-)、K^(+)、Na^(+)等离子指标的分析,探讨了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流体来源、迁移和氧化环境的变化。研究发现,GSW1孔孔隙水溶解无机碳主要来自海水和有机质,SO_(4)^(2-)浓度随深度下降比较平缓,Cl^(-)浓度远低于海水,该孔表层沉积物中硫酸盐消耗主要由有机质硫酸盐还原作用(OSR)所控制,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发生在4 m以下更深的层位。OSR产生的H_(2)S向上扩散富集并被氧化,是导致GSW1孔110~360 cm处SO_(4)^(2-)浓度未明显下降的主要因素。孔隙水SO_(4)^(2-)浓度整体随着深度增加呈减小的趋势,表明GSW1孔沉积环境由氧化、次氧化环境逐渐转变为还原环境。δ^(11)B、δ^(37)Cl值垂向变化波动较大,一方面受到早期成岩阶段有机质降解的影响,也可能与孔隙流体扩散以及沉积物/孔隙水相互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 流体迁移 同位素和离子浓度 孔隙水 东海外陆坡−冲绳海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