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nimum Bedrock Exposure Ag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Larsemann Hills and Neighboring Bolingen Islands,East Antarctica 被引量:3
1
作者 HUANG Feixin LI Guangwei +5 位作者 LIU Xiaohan KONG Ping JU Yitai David FINK FANG Aimin YU Liang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543-548,共6页
Considerable controversy exists over whether or not extensive glaci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global Last Glacial Maximum(LGM) in the Larsemann Hills.In this study we use the in situ produced cosmogenic nuclide ^(10... Considerable controversy exists over whether or not extensive glaci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global Last Glacial Maximum(LGM) in the Larsemann Hills.In this study we use the in situ produced cosmogenic nuclide ^(10)Be(half life 1.51 Ma) to provide minimum exposure ages for six bedrock samples and one erratic boulder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last period of deglaciation in the Larsemann Hills and on the neighboring Bolingen Islands.Three bedrock samples taken from Friendship Mountain(the highest peak on the Mirror Peninsula,Larsemann Hills;~2 km from the ice sheet) have minimum exposure ages ranging from 40.0 to 44.7 ka.The erratic boulder from Peak 106(just at the edge of the ice sheet) has a younger minimum exposure age of only 8.8 ka.The minimum exposure ages for two bedrock samples from Blundell Peak(the highest peak on Stornes Peninsula,Larsemann Hills;~2 km from the ice sheet) are about 17 and 18 ka.On the Bolingen Islands(southwest to the Larsemann Hills;~10 km from the ice sheet),the minimum exposure age for one bedrock sample is similar to that at Friendship Mountain(i.e.,44 ka).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edrock exposure in the Larsemann Hills and on the neighboring Bolingen Islands commenced obviously before the global LGM(i.e.,20-22 ka),and the bedrock erosion rates at the Antarctic coast areas may be obviously higher than in the interior 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ntarctica Larsemann hills Bolingen Islands 1~Be exposure age erosion rate
下载PDF
Role of lithology, weathering and precipitation on water chemistry of lakes from Larsemann Hills and Schirmacher Oasis of East Antarctica 被引量:1
2
作者 Rajesh ASTHANA Prakash K SHRIVASTAVA +3 位作者 Hari B SRIVASTAVA Ashit K SWAIN Mirza Javed BEG Amit DHARWADKAR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CSCD 2019年第1期35-51,共17页
Schirmacher Oasis and Larsemann Hills areas represent two different periglacial environments of East Antarctica. Schirmacher Oasis is characterized by a vast stretch of ice-shelf in the north and East Antarctic Ice Sh... Schirmacher Oasis and Larsemann Hills areas represent two different periglacial environments of East Antarctica. Schirmacher Oasis is characterized by a vast stretch of ice-shelf in the north and East Antarctic Ice Sheet(EAIS) to its south. Whereas, in Larsemann Hills area the northern and north-western boundary is coastal area and EAIS in the southern part,exhibiting polar lowland between the marine and continental glacial ecosystems.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of water samples from different lakes of both of these two distinct locations are quite contrasting and have indicated influence of lithology, weathering, evaporation and precipitation. The lake water chemistry in Larsemann Hills area is mainly governed by the lithology of the area while Schirmacher lakes exhibit influence of precipitation and rock composition. All major ions of lake waters indicate balanced ionic concentrations. The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has significantly modified the ionic distributions in the lakes and channels. Carbonation is the main proton supplying geochemical reactions involved in the rock weathering and this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which controls the hydrochemistry. The lake water hydrochemistry differs widely not only between two distant periglacial zones but also within a short distance of a single periglacial entity, indicating influence of territorial climate over hydrochemi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ke water IONIC concentration Schirmacher OASIS Larsemann hills east ANTARCTICA
下载PDF
Cenozoic Exhumation of Larsemann Hills,East Antarctica:Evidence from Apatite Fission-track Thermochronology 被引量:1
3
作者 CHEN Xuanhua JIANG Rongbao +3 位作者 WAN Jinglin XU Gang JIANG Mei CHEN Danh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306-320,共15页
Does Cenozoic exhumation occur in the Larsemann Hills, East Antarctica?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conducted an apatite fission-track thermochronologic study across the Larsemann Hills of East Antarctica. Our work reve... Does Cenozoic exhumation occur in the Larsemann Hills, East Antarctica?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conducted an apatite fission-track thermochronologic study across the Larsemann Hills of East Antarctica. Our work reveals a Cenozoic exhumation event at 49.8 ± 12 Ma, which we interpret to be a result of exhumation caused by crustal extension. Within the uncertainty of our age determination, the timing of extension in East Antarctica determined by our study is coeval with the onset time of rifting in West Antarctica at c.55 Ma. The apatite fission-track cooling ages vary systematically in space, indicating a coherent block rotation of the Larsemann Hills region from c.50 Ma to c.10 Ma. This pattern of block tilting was locally disrupted by normal faulting along the Larsemann Hills detachment fault at c.5.4 Ma. The regional extension in the Larsemann Hills, East Antarctica was the result of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is area, and may be related to the global extension.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Pan-Gondwanaland movement, and Mesozoic and Cenozoic extensions in West and East Antarctica and adjacent areas, we suggest that the protracted Cenozoic cooling over the Larsemann Hills area was caused by extensional tectonics related to separation and formation of the India Ocean at the time of Gondwanaland break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atite fission-track thermochronology EXHUMATION normal faulting CENOZOIC Larsemann hills east Antarctica
下载PDF
南极洲拉斯曼丘陵及其邻近地区冰盖演化历史研究进展
4
作者 陈麓名 张志刚 +2 位作者 赵丹 张红梅 林怡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4期1414-1422,共9页
东南极冰盖的演化能够显著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因此,对该地区冰盖演化历史的研究是理解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近年来,陆地宇生核素(in-situ Terrestrial Cosmic Nuclides,TCN)暴露测年逐步应用于拉斯曼丘陵地区冰川地貌年代测定。对... 东南极冰盖的演化能够显著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因此,对该地区冰盖演化历史的研究是理解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近年来,陆地宇生核素(in-situ Terrestrial Cosmic Nuclides,TCN)暴露测年逐步应用于拉斯曼丘陵地区冰川地貌年代测定。对该区第四纪冰川地貌年代数据的梳理可以进一步了解南极冰盖的变化。本研究归纳整理了拉斯曼丘陵及其邻近地区1997—2022年发表的15篇文献共196个10Be暴露测年数据,结果显示拉斯曼丘陵的最小暴露年龄为(4.05±0.81)ka,最大暴露年龄为(147.01±11.80)ka,其邻近地区最小暴露年龄从(0.32±0.20)ka至(4096±2404)ka不等。对不同来源和地区的数据进行对比,得到以下结论:(1)17.86%暴露年龄小于11 ka,83.16%样品暴露年龄小于600 ka,98.47%的样品暴露年龄小于2.8 Ma,部分地区^(10)Be暴露年龄确定的冰退时间仍存在争议。(2)侵蚀速率达到0.007 mm·a^(-1)时,对测年结果的影响达到了51.57%,该影响因素不可忽略。(3)暴露年龄有随海拔的降低有减小的趋势,需进一步研究来解释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 拉斯曼丘陵 暴露年龄 冰川演化
下载PDF
THE MECHANICAL RELATIONSHIP TO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BURIED HILLS AND THE DEEP-SEATED FRACTURAL ZONE IN THE DIWA-TYPE FAULTED BASIN IN CENTRAL HEBEI PROVINCE,CHINA
5
作者 LIN Ge & WEI Zhouling (Chang sha Institute of Geotectonics, Acad emia Sinica, Chang sha, 410013)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1994年第Z1期27-31,共5页
The author proves the existence and movement of a deep-seated fraetural Zone located in the eenter zone of the diwa-type faulted basin in central Hebei Province. This deep-seated fraeturai zone tending in NNE directio... The author proves the existence and movement of a deep-seated fraetural Zone located in the eenter zone of the diwa-type faulted basin in central Hebei Province. This deep-seated fraeturai zone tending in NNE direction is a structural effect of the mtodle East Asin Grustobody in the Mexozoic-Cenozoic. This paper will diseuss the formation, evolution and the meehanism of the deep-seated fraetural zone, faulted basin and the buried hills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s. The uthor expounds that the deep geological process is the major factor of the structural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seated fraetural ZONE buried hill east Asia Crustobody the BASIN in CENTRAL Hebei Province
下载PDF
基于IPA分析法的游客满意度提升研究——以东山县滨海旅游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戴蔚 杨倩 张文强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91-96,共6页
近年来,滨海旅游业成为发展新热点。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应注重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产品安全以及旅游环境保护。文章以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为研究区域,先用IPA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并进行分类,确立游客满意度提升应关注的重要指标,再以配对样... 近年来,滨海旅游业成为发展新热点。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应注重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产品安全以及旅游环境保护。文章以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为研究区域,先用IPA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并进行分类,确立游客满意度提升应关注的重要指标,再以配对样本t检验深度分析游客重要性感和满意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而判断其提升空间。建议提升东山海鲜美食对策,注重生态保护,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精细化旅游管理服务,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品 满意度 IPA分析法 配对样本T检验 东山岛
下载PDF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泥质麻粒岩的变质作用演化 被引量:13
7
作者 仝来喜 刘小汉 +1 位作者 王彦斌 Chris J L Wilson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73-1290,共18页
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代表了东南极一条重要的早古生代的~530Ma泛非期(Pan-African)高级构造活动带。然而,该区早期的晚元古代的~1000Ma格林维尔期(Grenvellian)高级变质作用的演化历史至今仍有争论。该区呈透镜状产出的泥质麻粒岩峰期... 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代表了东南极一条重要的早古生代的~530Ma泛非期(Pan-African)高级构造活动带。然而,该区早期的晚元古代的~1000Ma格林维尔期(Grenvellian)高级变质作用的演化历史至今仍有争论。该区呈透镜状产出的泥质麻粒岩峰期矿物组合(M1)为石榴石+堇青石+斜方辉石+钾长石+石英,峰期石榴石变斑晶发育堇青石或堇青石+斜方辉石反应边(M2)。利用Thermocalc程序在KFMASH模式体系对该泥质麻粒岩进行的定量模拟表明,其峰期矿物组合是由反应石榴石+黑云母+石英=堇青石+斜方辉石+钾长石+熔体形成的。利用Themocalc平均P-T计算方法获得峰期M1变质P-T条件为~0.9GPa和~900℃,而叠加的M2组合反映了一个减压冷却的过程,其变质P-T条件为~0.7GPa和800~850℃。结合已有的年代学数据,认为该区泥质麻粒岩的峰期M1矿物组合反映晚元古代(~1000Ma)格林维尔期挤压D1构造事件,而叠加的M2矿物组合与M3蠕虫状结构则形成于早古生代泛非期(~530Ma)D2~D3高级扭压剪切构造期间。该扭压事件导致了面状高低应变带的发育以及进步花岗岩和伟晶岩的侵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麻粒岩 变质作用 拉斯曼丘陵 东南极
下载PDF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麻粒岩相岩石中早期残留矿物组合的特征及其变质作用条件 被引量:17
8
作者 仝来喜 刘小汉 +4 位作者 张连生 陈海泓 任留东 王彦斌 赵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7-138,共12页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出露的麻粒岩相泥质片麻岩和镁铁质麻粒岩经历了复杂的变形变质历史。代表前进的增厚事件的早期残留变质构造D1形成于1000Ma(Grenvilian)期间。对应于D1的变质峰期M1的变质组合以泥质片麻岩的...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出露的麻粒岩相泥质片麻岩和镁铁质麻粒岩经历了复杂的变形变质历史。代表前进的增厚事件的早期残留变质构造D1形成于1000Ma(Grenvilian)期间。对应于D1的变质峰期M1的变质组合以泥质片麻岩的石榴石和尖晶石变斑晶中的堇青石和夕线石包裹体以及镁铁质麻粒岩的石榴石变斑晶中的斜方辉石和斜长石包裹体为特征。在该区斯托尼斯半岛的紫苏黑云石英岩的粗粒紫苏辉石中发现了包裹的假蓝宝石+磁铁矿和假蓝宝石+尖晶石+夕线石+磁铁矿+石英组合,这种假蓝宝石又包裹更细粒的尖晶石包裹体。石榴石-斜方辉石温度计及石榴石-斜方辉石-斜长石-石英压力计的计算表明M1变质作用最大的P-T条件为0.95GPa和870℃。这些早期残留的矿物组合指示了其变质作用具有逆时针近等压冷却(IBC)的P-T演化特征,反映了它们的形成是一个埋深期间前进加热的进变质作用过程。本文得出该区M1(1000Ma)变质作用的逆时针(IBC)P-T轨迹可能与已存在的大陆壳下面的岩浆底侵作用及地壳内大量岩浆物质的侵入和结晶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粒岩 麻粒岩相岩石 残留矿物组合 变质作用
下载PDF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柱晶紫苏堇青麻粒岩中堇青石的矿物学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仝来喜 张振禹 +2 位作者 刘小汉 韩秀伶 刘蔚玲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95-405,共11页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晚元古代(1000Ma)高级变质杂岩中区域性产出一套粗粒柱晶紫苏堇青麻粒岩,其原岩为含硼的富镁铝泥质岩。岩石中结晶粗大的堇青石在矿物化学成分上属于镁堇青石,其成分显示不均匀且具较明显成分环带的特征,从...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晚元古代(1000Ma)高级变质杂岩中区域性产出一套粗粒柱晶紫苏堇青麻粒岩,其原岩为含硼的富镁铝泥质岩。岩石中结晶粗大的堇青石在矿物化学成分上属于镁堇青石,其成分显示不均匀且具较明显成分环带的特征,从核部到边缘,其XMg(Mg/Mg+Fe2+)比值由0.855变化为0.816。温压计算结果表明,所研究堇青石形成的P-T条件约为0.76~0.72GPa和860℃~830℃(核部至边缘)。X-射线粉晶结构分析证明这种堇青石属于低位结构状态的堇青石,晶体结构扭曲指数Δ=0.28~0.30,在自然界比较少见。实验室合成的低位结构状态的堇青石只在持续较长时间的1300℃~1400℃的高温条件下稳定存在。因此,这意味着低位堇青石可能是由很高温变质作用及缓慢冷却的条件下结晶形成,这对于研究该区的地壳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粒岩 堇青石 矿物学 紫苏堇青麻粒岩
下载PDF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镁铁质麻粒岩的变质作用演化 被引量:11
10
作者 周信 仝来喜 +2 位作者 刘小汉 王彦斌 陈义兵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31-1747,共17页
拉斯曼丘陵(Larsemann Hills)位于东南极普里兹构造带的中部,研究该区麻粒岩的变质作用演化对于理解普里兹带的构造属性至关重要。通过对该区含石榴石镁铁质麻粒岩转石详细的岩相学观察表明,峰期前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1)由角闪... 拉斯曼丘陵(Larsemann Hills)位于东南极普里兹构造带的中部,研究该区麻粒岩的变质作用演化对于理解普里兹带的构造属性至关重要。通过对该区含石榴石镁铁质麻粒岩转石详细的岩相学观察表明,峰期前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1)由角闪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黑云母+钛铁矿4-石英±磁铁矿组成,其峰期矿物组合(M2)为石榴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角闪石+钛铁矿4-磁铁矿±石英,而代表后期与降压有关的叠加变质组合(M3)为斜方辉石+斜长石+单斜辉石+黑云母+钛铁矿-4磁铁矿。矿物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其中石榴子石和斜方辉石具有弱的成分环带特征。利用THERMOCALC软件在NCFMASHTO体系下对该麻粒岩进行了详细的热力学模拟,结合传统温压计和平均温压计算结果,得出不同阶段温压条件分别为650—750℃/5.5—6.5kb(M1),850—950℃/8—8.5kb(M2),800—900℃/5.5—7.5kb(M3)。其变质作用演化为典型的峰期后近等温减压的(ITD)顺时针P—T轨迹。通过区域上镁铁质麻粒岩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该镁铁质麻粒岩可能来源拉斯曼丘陵基岩露头。结合已有的年代学资料,表明该镁铁质麻粒岩的峰期变质事件可能对应于晚元古代格林威尔期构造事件,而后期退变质作用与早古生代的泛非期构造事件有关,意味着泛非期普里兹带可能是陆内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麻粒岩 相平衡模拟 P—T轨迹 构造意义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
下载PDF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富硼岩系中硅硼镁铝矿-柱晶石-电气石矿物的硼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彦斌 任留东 +1 位作者 刘敦一 肖应凯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5-218,共4页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麻粒岩相岩石中出露一套罕见的含硅硼镁铝矿-柱晶石-电气石矿物组合的富硼岩系。由于高级变质作用已使原岩的性质难以确定,变质原岩及其形成环境的恢复变得十分困难,而硼同位素组成则可以作为判定硼来源的有效示踪...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麻粒岩相岩石中出露一套罕见的含硅硼镁铝矿-柱晶石-电气石矿物组合的富硼岩系。由于高级变质作用已使原岩的性质难以确定,变质原岩及其形成环境的恢复变得十分困难,而硼同位素组成则可以作为判定硼来源的有效示踪剂和指相标志。报道了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硅硼镁铝矿-柱晶石-电气石富硼岩系的硼同位素组成资料,其δ11B值变化范围为-12.0‰~-34.6‰,硼同位素的低比值和其他地质证据表明,其原岩为非海相蒸发硼酸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同位素 富硼岩系 拉斯曼丘陵 东南极
下载PDF
戴维斯站区与长城站区企鹅粪土层生物标型元素的确定与比较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涛 孙立广 +1 位作者 吴自军 王玉宏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47-254,共8页
在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2005/2006)期间,采集了东南极戴维斯站区加德纳岛(GardnerIsland)上一根含企鹅粪的沉积泥芯。分析测试了该沉积物、新鲜企鹅粪和当地基岩中部分化学元素的含量。对元素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对比新鲜企鹅粪、基岩中... 在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2005/2006)期间,采集了东南极戴维斯站区加德纳岛(GardnerIsland)上一根含企鹅粪的沉积泥芯。分析测试了该沉积物、新鲜企鹅粪和当地基岩中部分化学元素的含量。对元素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对比新鲜企鹅粪、基岩中的部分元素含量特征后得出,该粪土沉积的生物标型元素组合包括P、Se、F、S、As、Cu和Sr等7种元素。这与西南极阿德雷岛企鹅粪土层的生物标型元素组合是基本一致的。在此基础上,对东、西南极企鹅粪土层的生物标型元素进行了优选,得出东南极优选生物标型元素为P和Se,西南极则为F、P和S。这为探讨东南极企鹅数量变化及东、西南极企鹅数量变化的对比研究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维斯站 东南极 西福尔丘陵 企鹅粪土 生物标型元素
下载PDF
拉斯曼丘陵新生代剥露作用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宣华 马宗晋 +4 位作者 蒋荣宝 万景林 徐刚 姜梅 陈丹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75-188,共14页
在西南极和横贯南极山脉地区,新生代裂谷和剥露作用非常普遍。但是,文献中很少记录东南极地区的新生代剥露作用。文中根据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地质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热历史的模拟,认为在东南极海岸边缘存在新生代的隆... 在西南极和横贯南极山脉地区,新生代裂谷和剥露作用非常普遍。但是,文献中很少记录东南极地区的新生代剥露作用。文中根据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地质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热历史的模拟,认为在东南极海岸边缘存在新生代的隆升和伸展作用,其年龄为始于(49.8±12)Ma。该年龄略晚于西南极裂谷系的启动年龄(约60-50Ma)。由于差异隆升作用,在拉斯曼丘陵地区发育了更新的正断层作用——拉斯曼丘陵拆离断层的新活动,其年龄为约5.4Ma。东南极周缘新生代裂谷和伸展作用的普遍存在,是冈瓦纳裂解以来大陆分离和印度洋形成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剥露作用 正断层 新生代 拉斯曼丘陵 东南极
下载PDF
南极拉斯曼丘陵长英质片麻岩中夕线石的出溶现象 被引量:3
14
作者 任留东 王彦斌 +1 位作者 刘晓春 赵越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24-528,共5页
南极拉斯曼丘陵长英质片麻岩中的粗粒夕线石可能有内部出溶现象,出溶形成的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赤铁矿和石英出溶矿物条纹,并有少量的斜方辉石。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表明,本区夕线石高温结晶时不仅有Fe3+,可能还有Fe2+、Mg2+和Ti4+的替换... 南极拉斯曼丘陵长英质片麻岩中的粗粒夕线石可能有内部出溶现象,出溶形成的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赤铁矿和石英出溶矿物条纹,并有少量的斜方辉石。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表明,本区夕线石高温结晶时不仅有Fe3+,可能还有Fe2+、Mg2+和Ti4+的替换,铁氧化物质量分数可高达2.9%;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固溶体互溶度也不断减小,大部分微量组分从夕线石中析出形成出溶结构,而且低温变体中稳定的替换元素以Fe3+为主。铁组分的类质同像替换对物理化学计算和夕线石矿化环境均有所影响,对夕线石晶胞参数a的影响很小,而对b,尤其对c的影响较大,与前人的结论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夕线石 出溶 铁组分替换 晶胞参数 南极拉斯曼丘陵
下载PDF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硼硅酸盐矿物组合硅硼镁铝矿-硼柱晶石-电气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岩石学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任留东 宗师 +1 位作者 王彦斌 刘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75-588,共14页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长英质片麻岩中产出大量的电气石-硼柱晶石-硅硼镁铝矿之硼硅酸盐矿物组合,这些矿物(电气石除外)的形成晚于变质峰期一般的硅酸盐矿物。电气石可多次出现,硅硼镁铝矿之后形成硼柱晶石,很少见两种以上的硼硅酸盐矿物能...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长英质片麻岩中产出大量的电气石-硼柱晶石-硅硼镁铝矿之硼硅酸盐矿物组合,这些矿物(电气石除外)的形成晚于变质峰期一般的硅酸盐矿物。电气石可多次出现,硅硼镁铝矿之后形成硼柱晶石,很少见两种以上的硼硅酸盐矿物能够同时结晶,各种硼硅酸盐矿物在同一期、甚至同一阶段内呈递进关系。在硼硅酸盐矿物的结晶过程中,B_(2)O_(3)和Al_(2)O_(3)较为活动从而SiO_(2)的活度相对受到抑制,即存在组分的分异和活性波动,表明络阴离子SiO_(4)^(4-)、PO_(4)^(3-)、BO_(3)^(3-)活动高峰并非同步因而,挥发分组分对深熔作用的影响可能是有限的;同时,结晶的金属阳离子组分不断发生分异。不同的硼硅酸盐矿物形成的介质条件有所差异:电气石形成于富钙的弱酸性溶液,硅硼镁铝矿应为近中-碱性溶液介质,而硼柱晶石形成于含少量氟的偏碱性介质环境。除温压因素外,流体挥发分种类和介质条件也影响到硼硅酸矿物的多期次、多阶段的变化,从而造成矿物组合的复杂性。本区长英质岩石中硼(B)及其他挥发分组分的较高含量可由原岩成分决定,亦可经由变质-深熔作用引起,即深熔作用时熔体的整体优先吸收硼(硼的第一次富集)及随后熔体结晶阶段的局部残留和富集硼(硼的第二次富集)。Gdd-Prs-Trn硼硅酸盐矿物组合的存在,表明发生了以脱水为主的高级变质作用,同时伴随强烈的深熔作用。挥发分组分在露头尺度体系中可能属于开放性质,而在更大尺度和范围内则基本封闭;在深熔作用中,硼等挥发分的存在影响了熔体的组成使得岩浆熔点降低、熔融成分调整粘度有所降低,更容易运移;而且,熔体可以携带这些挥发分,当熔体结晶时挥发分析出、结晶局部富集而形成硼硅酸盐矿物,尤其是沿着一些构造有利部位发生显著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硅酸盐矿物 挥发分 介质组成 变质演化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
下载PDF
来自东南极西福尔丘陵附近冰碛物中沉积岩砾石的碎屑锆石LA-ICP-MSU-Pb年龄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健 赵越 +1 位作者 刘晓春 崔建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85-1612,共28页
东南极西福尔丘陵东南侧分布着长约20km带状冰碛物,这些冰碛物成分复杂,其中含有少量与该地区高级片麻岩的基岩显著不同的沉积岩砾石。根据冰川流动方向可以推测它们来自西福尔丘陵的东南侧的冰盖之下。对其中8个具有代表性的沉积岩砾... 东南极西福尔丘陵东南侧分布着长约20km带状冰碛物,这些冰碛物成分复杂,其中含有少量与该地区高级片麻岩的基岩显著不同的沉积岩砾石。根据冰川流动方向可以推测它们来自西福尔丘陵的东南侧的冰盖之下。对其中8个具有代表性的沉积岩砾石样品进行碎屑锆石LA-ICP-MSU-Pb年龄测试,其U-Pb表面年龄主要集中在2410~2600Ma和3340~3500Ma之间,缺乏1000Ma和500Ma变质年龄,这些信息不仅暗示在西福尔丘陵东南侧存在一个古太古代陆块,而且说明该碎屑岩的物源区的岩石组成相对较为单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西福尔丘陵 冰碛物 沉积岩砾石 LA-ICP-MSU-Pb年龄
下载PDF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暗色麻粒岩锆石的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仝来喜 刘小汉 +2 位作者 陈福坤 王彦斌 任留东 《南极研究》 CSCD 1995年第4期65-70,共6页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代表性的原岩为镁铁质堆晶岩的暗色麻粒岩,其中锆石的U-Pb同位素年代测定表明,本区在泛非事件(500Ma)之前的晚元古中期可能经历过一次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主要由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石英组成...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代表性的原岩为镁铁质堆晶岩的暗色麻粒岩,其中锆石的U-Pb同位素年代测定表明,本区在泛非事件(500Ma)之前的晚元古中期可能经历过一次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主要由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石英组成的暗色麻粒岩的U-Pb不一致线年龄结果为772.4+71.1/-48.0(2σ)Ma。结合野外地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粒岩 锆石 暗色麻粒岩 年龄
下载PDF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变质杂岩的层序与构造变形过程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健民 王伟 +3 位作者 赵越 刘晓春 陈虹 董晓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9-735,共17页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位于兰伯特裂谷东缘普里兹湾东岸,该地区主要出露一套麻粒岩相变质岩,前期对原岩时代、变质过程等进行了详细研究,但是对于变质杂岩的层序和变形过程研究相对薄弱。文章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发现拉斯曼丘陵地区变...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位于兰伯特裂谷东缘普里兹湾东岸,该地区主要出露一套麻粒岩相变质岩,前期对原岩时代、变质过程等进行了详细研究,但是对于变质杂岩的层序和变形过程研究相对薄弱。文章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发现拉斯曼丘陵地区变质杂岩总体成层有序,在此基础上建立拉斯曼岩群,并将其划分成6个岩组,原岩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拉斯曼岩群经历了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变质作用的叠加,变质程度均达到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拉斯曼丘陵地区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方向,总体上构成往北东东方向翘起的复式向斜构造,几个岩组的分布也显示由东向西逐渐变新。东部米洛半岛一带明显叠加了北北西—南南东向的构造变形。研究表明,拉斯曼岩群经历了6次重要的构造变形,包括新元古代格林维尔期(D1)、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泛非期变质变形作用(D2,D3,D4,D5)以及中新生代伸展作用(D6)。目前岩石中保存的主变形面理是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两次构造热事件的复合型面理,主要是泛非事件形成,格林维尔期变形面理呈残留状。综合拉斯曼岩群变质年龄及早古生代进步花岗岩体形成时代,认为D2~D5变形时代为550~500 Ma左右。因此,拉斯曼丘陵地区变质变形特征显示,中元古代拉斯曼岩群经历了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两次重要的造山作用,以及冈瓦纳大陆的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 拉斯曼丘陵 拉斯曼岩群 构造变形 构造格架
下载PDF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湖泊沉积生物标志物记录及其环境气候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毅 罗宇涵 +3 位作者 孙松 何毓新 柳中晖 孙立广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5-214,共10页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莫愁湖(69°22.3'S,76°22.0'E)沉积柱中的有机生物标志物记录了该区全新世中、晚期气候演变过程。不饱和长链烯酮在沉积柱111—76 cm(6 450—5 100 cal.a BP)和36—30 cm(3 700—3 500 cal.aBP)...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莫愁湖(69°22.3'S,76°22.0'E)沉积柱中的有机生物标志物记录了该区全新世中、晚期气候演变过程。不饱和长链烯酮在沉积柱111—76 cm(6 450—5 100 cal.a BP)和36—30 cm(3 700—3 500 cal.aBP)深度段检出,76 cm深度以上基本消失;表明该区在5 100 cal.a BP前后气候开始由冷转暖,冰川消融,陆壳抬升,相对海平面下降,同时大量的冰融水使湖泊逐渐淡化。沉积柱底部长链烯酮的检出阶段与东南极相对海平面较高时期相一致,而沉积柱36—30 cm(3 700—3 500 cal.a BP)深度段不饱和长链烯酮的痕量检出,则揭示了一个短暂的气候干冷、湖泊盐度升高的时期。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反映当地气候变化所控制的湖生植物群落演变过程,与上述过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 拉斯曼丘陵 长链烯酮 正构烷烃 相对海平面
下载PDF
黔东山地丘陵区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阳兵 王世杰 +1 位作者 李瑞玲 谭秋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9-95,共7页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黔东低山丘陵区1995~2000年的景观格局与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地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呈上升趋势,多样性降低,景观均匀度降低,优势度增加,蔓延度降低,表现斑块形状变化的分维数指标均有下降,反映出斑块形状的...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黔东低山丘陵区1995~2000年的景观格局与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地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呈上升趋势,多样性降低,景观均匀度降低,优势度增加,蔓延度降低,表现斑块形状变化的分维数指标均有下降,反映出斑块形状的不规则程度降低。研究区以林地、耕地和荒草地3种景观生态类型占据主导地位,已控制着区域景观生态格局及其发展。但耕地、林地、草地这三者之间相互转化比较频繁,说明退耕还林还草与毁林毁草开荒同时并存,植被恢复与退化并存,整体景观尚处于一种波动状态。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是岩性、地貌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生态效应 黔东山地丘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