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the Typical Metallogenic Systems in the North Slope of the Tongbai-East Qinling Mountains and its Geolog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11
1
作者 ZHANG Jing CHEN Yanjing +1 位作者 QI Jinping GE 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396-410,共15页
The Tongbai-East Qinling Mountain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entral orogenic bel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tallogenic belts in China and contains lots of orogenic-type and VMS-type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 The Tongbai-East Qinling Mountain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entral orogenic bel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tallogenic belts in China and contains lots of orogenic-type and VMS-type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type) metallogenic systems. The Dahe and Shuidongling VMS-type Cu-Zn deposits, located in the Erlangping Group in Tongbai and East Qinling Mountains, respectively, show similar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The Huoshenmiao Formation in the East Qinling region and the Liushanyan Formation in the Tongbai region are spilite-keratophyre sequences occurring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sides of the Nanyang Basin, respectively, and are interpreted to be equivalent to each other. The orogenic-type Au-Ag deposits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wo styles; namely, fault- or structure-controlled (e.g. Yindonggou) and stratabound (e.g. Poshan). The Poshan and Yindongpo orogenic-type Au-Ag deposits, whose ore bodies are strictly hosted in carbonaceous strata in the Tongbai Mountains, show obvious stratabound characteristics. Their ore-fluids are enriched in K^+ and SO^2-4 and are regarded as K^+-SO^2-4 types. The Pb-isotope ratios of sulfides of the ores are extremely uniform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tectonostratigraphic terranes of the Qinling orogens except for the ore-hosting strata of the Waitoushan Formation. The Yindonggou and Xuyaogou orogenic Au-Ag deposits in the East Qinling Mountains, whose ore bodies are hosted in the faults cutting the hosting strata or granite body, show fault-controlled characteristics. Their ore-fluids belong to the Na^+-Cl^- type. The Pb-isotope ratios of sulfides of ore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northern Qinling orogenic belt. The Waitoushan Formation, dominated by carbonaceous sericite-rich schists and only occurring in Tongbai region, should be detached from the Erlangping Group, which occurs both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sides of the Nanyang Basin. Future ore exploration in the Tongbai-East Qinling Mountains should focus on fault-controlled Au-Ag l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langping Group Orogenic-type deposit Tongbai-east qinling mountains VMS-typedeposit Waitoushan Formation
下载PDF
Age, Mechanism and Direction of East Qinling-Dabieshan Lithosphere Delamination Petrological Evidence and Stipulation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超 陈衍景 何顺东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1年第1期59-72,共14页
Through studies of P\|T\|t paths and decompressive retrograde metamorphic textures of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 the authors determined the Mesozoic crust rapid uplifting age, and then in... Through studies of P\|T\|t paths and decompressive retrograde metamorphic textures of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 the authors determined the Mesozoic crust rapid uplifting age, and then inferred that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 lithosphere delamination occurred from T\-3 to J\-1. The Yanshanian granites produced by delamination are developed well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 But due to the Gondwana plate effect, magmatism in the region caused by delamination lagged until J\-3 when the northern Tibet terrane and the Eurasian plate completely amalgamated. Additionally, due to western Pacific plate subducting underneath the Eurasian plate,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 the stress state was transformed from compression to extension. So in the region from J\-3 to K\-2 magmatism was most intensive, and liberalization was also relatively strong. Geophysical data reflect that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 the asthenosphere rose to the shallow level, the Moho is flat with no mountain root, and the crustal thickness is less than 40 km on average. These features agree with those of collisional orogenes in which delamination has occurred. Through contrasting differences in surface and interior depth between east and west Qinling we believe that delamination proceeded from east to w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秦岭造山带 P-T-T轨迹 中生代 岩石圈 花岗岩
下载PDF
Formation and metamorphic evolution of the Douling Complex from the East Qinling Mountains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寿广 魏春景 +1 位作者 赵子然 沈洁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6年第S1期80-86,共7页
The Douling Complex occurs as a Precambrian tectonic block distributed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and Yangtze plates and has a protracted evolutional history. It is composed of various metamorpnic intrusives and supracru... The Douling Complex occurs as a Precambrian tectonic block distributed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and Yangtze plates and has a protracted evolutional history. It is composed of various metamorpnic intrusives and supracrustal rocks. According to the studies on geology and geochronology,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complex may have been formed in the early Proterozoic, about 2000 Ma ago and experienced two phases of regional metamorphism during the Jinningian and late Caledonian-early Hercynian. It can be correlated with the Qinling Complex from the North Qinling Mountains in lithic assemblage, formation age, tectonic setting and metamorphism, and is probably a thrust nappe split from the Qinling Compl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ling COMPLEX east qinling mountains TECTONIC block METAMORPHIC evolution.
原文传递
东秦岭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的成矿作用及地质构造背景 被引量:234
4
作者 卢欣祥 于在平 +3 位作者 冯有利 王义天 马维峰 崔海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8-178,共11页
东秦岭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拼合带———秦岭造山带的东段。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 ,有色金属、贵金属的成矿作用发育 ,是中国著名的Mo ,W ,Au多金属成矿带 ,也是中国最大的Mo,Au ,W等矿产基地与重要的矿集区之一。通过深源浅... 东秦岭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拼合带———秦岭造山带的东段。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 ,有色金属、贵金属的成矿作用发育 ,是中国著名的Mo ,W ,Au多金属成矿带 ,也是中国最大的Mo,Au ,W等矿产基地与重要的矿集区之一。通过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机制和成矿特点的研究 ,发现成矿多与中生代燕山期 (170~ 10 0Ma)的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类有关 ,并生成一系列斑岩_爆破角砾岩型矿床。矿床具有深源、与岩体同时、同空间以及岩体的成矿元素丰度高等特点。矿床类型与岩浆成分有关 ,表现出明显的成矿专属性。矿床的形成受区域构造演化作用的控制 ,成岩成矿作用是燕山期中国东部在陆内俯冲的背景下 ,岩石圈巨大减薄 ,引起软流圈抬升和地幔上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背景 深源浅成型花岗岩 成矿作用 构造演化 东秦岭 成矿时代
下载PDF
东秦岭二郎坪群硅质岩热水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9
5
作者 冯胜斌 周洪瑞 +3 位作者 燕长海 彭翼 袁效奇 贺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64-573,共10页
二郎坪群硅质岩成因研究对二郎坪群的构造背景和铜多金属矿床成因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二郎坪群中三种硅质岩的地质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认为二郎坪群硅质岩是典型的热水沉积硅质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值(N(Al)/N(Al... 二郎坪群硅质岩成因研究对二郎坪群的构造背景和铜多金属矿床成因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二郎坪群中三种硅质岩的地质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认为二郎坪群硅质岩是典型的热水沉积硅质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值(N(Al)/N(Al+Fe+Mn)指示该硅质岩的沉积环境存在东西差异,南阳盆地以东弧后盆地的规模较大(N(Al)/N(Al+Fe+Mn)=0.30—0.45),沉积环境类似远洋盆地,硅质岩的热液成分比例大,受陆缘物质影响小;而南阳盆地以西弧后盆地的规模较小(N(Al)/N(Al+Fe+Mn)=0.59),沉积环境为近大陆的边缘海,硅质岩Al含量相对较高,受到陆缘物质影响相对大。地质特征和稀土元素特征(负Eu异常、弱负Ce异常)揭示了二郎坪群硅质岩是弧后盆地型低温热液流体和海水混合形成,这为二郎坪群形成于弧后盆地构造环境的认识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热水沉积硅质岩与铜多金属矿床的共生关系证明研究区铜金属矿床的成因是海底热液喷流沉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 二郎坪群 硅质岩 热水沉积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地区中生代与岩浆活动有关钼(钨)金银铅锌矿床成矿系列 被引量:79
6
作者 李厚民 陈毓川 +3 位作者 叶会寿 王登红 郭保健 李永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68-1477,共10页
根据矿床与有关岩浆岩的时间、空间和成因关系,东秦岭—大别地区的钼(钨)、金、银、铅锌等金属矿床构成一个与中生代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并划分出4个矿床成矿亚系列:中晚三叠世与碱性岩有关的钼稀土等矿床成矿亚系列、晚侏罗世... 根据矿床与有关岩浆岩的时间、空间和成因关系,东秦岭—大别地区的钼(钨)、金、银、铅锌等金属矿床构成一个与中生代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并划分出4个矿床成矿亚系列:中晚三叠世与碱性岩有关的钼稀土等矿床成矿亚系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与I型花岗斑岩有关的钼(钨)银铅锌(金)成矿亚系列、早白垩世与S型花岗岩有关的以金为主的矿床成矿亚系列和早白垩世晚期与铝质A型花岗岩有关的钼铅锌成矿亚系列。4个成矿亚系列的形成构造环境、成矿有关的岩浆岩、成矿的矿产组合及其时空分布具有一定的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多金属 矿床成矿系列 成矿演化 东秦岭 大别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山及其两侧的岩浆和变质事件年代学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量:27
7
作者 苏文 刘景波 +5 位作者 陈能松 郭顺 巴金 张璐 刘新 施雨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73-1593,1847,共21页
本研究成果以东秦岭-大别山地区野外地质资料、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采集为工作切入点,在现有和新增各种数据分析、解释、研究基础上,描述东秦岭-大别山地区变质岩石构造单元的岩石学组成、确定原岩的形成时间、主期变... 本研究成果以东秦岭-大别山地区野外地质资料、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采集为工作切入点,在现有和新增各种数据分析、解释、研究基础上,描述东秦岭-大别山地区变质岩石构造单元的岩石学组成、确定原岩的形成时间、主期变质作用特征、形成时间,以及该区发育的各时代花岗岩类、主要的岩浆岩事件和大地构造背景,进而建立新元古代以来东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及两侧的岩浆和变质事件年代学格架;编制了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岩浆和变质事件年代学地质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年代学 大地构造 变质事件 岩浆事件 东秦岭-大别山
下载PDF
东秦岭—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与油气远景 被引量:53
8
作者 高长林 刘光祥 +1 位作者 张玉箴 吉让寿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B11期523-531,538,共10页
扬子北缘有4套性质不同的原型盆地,即被动大陆边缘盆地(Pt3-O),周缘前陆盆地(D-C)、拗拉槽盆地(P-T),陆内前陆盆地(T3-K1)。扬子板块北缘古生代盆地经历了4期构造变动,但是对扬子北缘古生代盆地构造起决定作用的是晚加里东运动和晚印支... 扬子北缘有4套性质不同的原型盆地,即被动大陆边缘盆地(Pt3-O),周缘前陆盆地(D-C)、拗拉槽盆地(P-T),陆内前陆盆地(T3-K1)。扬子板块北缘古生代盆地经历了4期构造变动,但是对扬子北缘古生代盆地构造起决定作用的是晚加里东运动和晚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而早、中海西期构造变动和晚海西至早印支期构造变动相对较弱。计算南秦岭-北大巴地区褶皱、应变、逆冲断层叠覆缩短量为918.8km。扬子北缘构造变形趋势由北向南从强变弱,由深变浅,形成了a)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构造变形样式构造组合:同斜褶皱—韧性逆掩构造组合,单向冲断—褶皱构造组合;对褶皱—逆冲构造组合;b)前陆盆地构造变形样式:斜歪褶皱-逆冲构造组合与等倾褶皱-逆冲构造组合;c)拗拉槽构造变形样式:等倾褶皱-对冲构造组合。川东北区发育4套烃源岩,主力烃源岩为下寒武统碳质板岩、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黑色硅质、泥质岩及二叠系碳酸盐岩和泥质岩、上三叠-下侏罗统湖沼相泥质岩。燕山晚期随着大巴山褶皱冲断带不断向南的推进,并对前期的北东向构造产生叠加改造,形成多层次的叠加褶皱。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区内的构造形变进一步加强,北西向构造进一步发育成型,形成现今的构造景观。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构造变形在横向具分带性,在垂向上具分层性。在大巴山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 大巴山 逆冲推覆构造 油气远景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山及邻区盆-山系统演化与动力学 被引量:56
9
作者 刘少峰 张国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43-1960,共18页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受不同块体间的拼合碰撞及其之后陆内变形的控制,在造山带边缘和内部形成了不同的盆山系统造山带北缘响应北秦岭与华北板块的弧陆碰撞及其之后的陆内变形作用,形成了后陆逆冲与弧后前陆盆地系统。三叠纪至白垩纪,造山...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受不同块体间的拼合碰撞及其之后陆内变形的控制,在造山带边缘和内部形成了不同的盆山系统造山带北缘响应北秦岭与华北板块的弧陆碰撞及其之后的陆内变形作用,形成了后陆逆冲与弧后前陆盆地系统。三叠纪至白垩纪,造山带南缘随着扬子板块与秦岭-大别微板块沿勉略缝合带自东向西的斜向俯冲和之后的陆内旋转挤压,在扬子北缘形成了前陆逆冲与周缘前陆盆地系统。晚侏罗世末至白垩纪,造山带挤压与伸展并存,伸展自核部向边缘发展,形成造山带伸展塌陷和近东西向裂谷盆地系统。大致在中始新世之后,受中国东部环太平洋构造带东西向伸展作用和深部构造作用的控制,横跨造山带形成近南北向的裂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大别山 弧后前陆盆地 周缘前陆盆地 盆山系统演化 动力学
下载PDF
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钼矿辉钼矿Re-Os年龄--兼论东秦岭-大别山中生代钼成矿作用期次划分 被引量:58
10
作者 黄凡 王登红 +3 位作者 陆三明 陈毓川 王波华 李超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39-1057,共19页
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钼矿是新发现的超大型斑岩型钼矿床。文章介绍了该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并对其进行了精确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代学测定。结果表明,沙坪沟钼矿辉钼矿模式年龄为(112.2±1.7)^(113.9±1.7)Ma,加权平均年龄为(1... 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钼矿是新发现的超大型斑岩型钼矿床。文章介绍了该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并对其进行了精确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代学测定。结果表明,沙坪沟钼矿辉钼矿模式年龄为(112.2±1.7)^(113.9±1.7)Ma,加权平均年龄为(113.18±0.54)Ma,MSWD=0.39;等时线年龄为(113.21±0.53)Ma,MSWD=0.64,表明沙坪沟钼矿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结合区域上已有的岩体高精度年代学数据、矿床辉钼矿Re-Os年代学数据和钼矿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将东秦岭-大别山中生代钼成矿作用划分为2期4个阶段:印支期(260~205Ma)和燕山期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48~138 Ma),早白垩世中期(135~119 Ma)和早白垩世晚期(116~105Ma),其中,以燕山期钼成矿作用最为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 钼成矿作用 沙坪沟钼矿 东秦岭-大别山
下载PDF
东秦岭铁炉子断裂的新活动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厚云 韩慕康 侯建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90-398,共9页
描述了东秦岭山地铁炉子断裂新活动的方式、表现以及断裂所在地区的新构造应力场。从河流阶地所反映的断裂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错距和错动速率看 ,铁炉子断裂的新活动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活动 ,其水平活动规模比垂直活动大一个数量... 描述了东秦岭山地铁炉子断裂新活动的方式、表现以及断裂所在地区的新构造应力场。从河流阶地所反映的断裂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错距和错动速率看 ,铁炉子断裂的新活动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活动 ,其水平活动规模比垂直活动大一个数量级 ;该断裂垂直活动比较明显的地方是沿盆地发育的地段 ;断裂活动有加速的趋势。铁炉子断裂的新活动方式很可能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碰撞挤入欧亚板块及由此造成青藏高原隆起 ,使中国东部地块向东或东南方向差异性滑移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 铁炉子断裂 新构造应力场 断裂活动方式 河流阶地
下载PDF
东秦岭沉积建造演化与成矿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正伟 杨怀洲 朱炳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3-298,共6页
在华北古大陆南缘,以控制不同构造单元的断裂为界,构造格局自北而南划分如下:古大陆边缘的基底与盖层单元(华-熊陆缘带),宽坪群构造单元,二郎坪群构造单元,北秦岭(秦岭群)构造单元和南秦岭(刘岭群)构造单元。据陆缘构造发展阶段的沉积... 在华北古大陆南缘,以控制不同构造单元的断裂为界,构造格局自北而南划分如下:古大陆边缘的基底与盖层单元(华-熊陆缘带),宽坪群构造单元,二郎坪群构造单元,北秦岭(秦岭群)构造单元和南秦岭(刘岭群)构造单元。据陆缘构造发展阶段的沉积建造和岩石组合控矿因素,划分该区沉积建造演化阶段:①前长城纪陆核活动性边缘沉积建造;②中、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建造;③早加里东期构造体制转换期演化阶段;④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沉积建造;⑤中生代陆内碰撞演化阶段。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分别研究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成矿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 沉积建造 成矿 古陆边缘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谢才富 熊成云 +1 位作者 胡宁 李劲松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1年第3期14-22,共9页
对该区的矿床时空分布、矿床类型、成矿系列、成矿物化条件、矿源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指出区内总体成矿地质背景为具有过渡型地壳特色的大陆复合型造山带 ,可划分为中元古代-古生代海盆同生沉积成矿、中生代大规模陆内俯冲造山体... 对该区的矿床时空分布、矿床类型、成矿系列、成矿物化条件、矿源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指出区内总体成矿地质背景为具有过渡型地壳特色的大陆复合型造山带 ,可划分为中元古代-古生代海盆同生沉积成矿、中生代大规模陆内俯冲造山体制后生热液成矿两个成矿阶段 ,具有盆地边缘控矿、动力学转换带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规律 造山带 同生沉积成矿 后生热液成矿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 成矿物化条件 成矿作用
下载PDF
东秦岭古生代生物古地理 被引量:8
14
作者 裴放 王凌云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15,共15页
秦岭褶皱带位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结合部位,其在河南省内的部分多划为东秦岭。东秦岭以商南-镇平缝合带分为东秦岭北部和东秦岭南部。东秦岭古生代生物古地理演变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在寒武纪至中奥陶世早期,东秦岭北部二郎坪海槽的寒... 秦岭褶皱带位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结合部位,其在河南省内的部分多划为东秦岭。东秦岭以商南-镇平缝合带分为东秦岭北部和东秦岭南部。东秦岭古生代生物古地理演变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在寒武纪至中奥陶世早期,东秦岭北部二郎坪海槽的寒武纪放射虫和早奥陶世牙形石与东秦岭南部淅川陆棚北部的寒武纪三叶虫、早奥陶世牙形石和头足类属华南生物省,而淅川陆棚南部的寒武纪三叶虫和早奥陶世牙形石属于华南生物省,兼有华北生物省分子。在中奥陶世晚期至奥陶纪末,二郎坪海槽的腹足类、头足类和珊瑚与淅川陆棚的牙形石、珊瑚、腕足类、头足类和三叶虫均属华北生物省。在早志留世,二郎坪海槽的珊瑚与淅川陆棚的笔石属华南生物省。在中志留世至早泥盆世,东秦岭未发现古生物化石,很可能为陆地,并与华北陆块联为一体。在中泥盆世至早石炭世,东秦岭北部柿树园海槽与东秦岭南部南湾海槽的孢子及淅川陆棚的晚泥盆世珊瑚、腕足类和古植物及早石炭世(虫筳)属华南生物省。晚石炭世至二叠纪末,柿树园海槽的孢子见于华北生物省,东秦岭南部缺乏海相沉积。总之,在古生代,东秦岭经历了由华南生物省→华北生物省→华南生物省→华北陆→华南生物省→华北生物省6个阶段,组成3个演变旋回。东秦岭北部和南部生物古地理具有明显的演变方向的统一性和演变时间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 古生代 生物古地理 演变 华南生物省 华北生物省
下载PDF
华北古大陆南缘构造格架与成矿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正伟 张中山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76-288,共13页
东秦岭地区在前海西期表现为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到海西期后特别是燕山期已属于陆内造山作用,因此称之为古大陆边缘。在对前海西期构造格架重塑的基础上,以不同建造、岩浆活动和分隔构造单元断裂资料分析为依据,以控制不同构造单元的断... 东秦岭地区在前海西期表现为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到海西期后特别是燕山期已属于陆内造山作用,因此称之为古大陆边缘。在对前海西期构造格架重塑的基础上,以不同建造、岩浆活动和分隔构造单元断裂资料分析为依据,以控制不同构造单元的断裂为界,自北而南将构造单元划分为:华山-熊耳山陆缘带、宽坪陆缘增生带、二郎坪弧后断陷带、秦岭古岛弧带和南秦岭泥盆纪断陷海盆。据陆缘构造发展阶段的沉积建造和岩石组合特点分为:华北陆块南缘太古宙古陆核边缘活动性沉积、早元古代华北陆块南缘古陆核边缘活动性缓慢沉积、中-新元古代华北陆块南缘拉张构造体制下的被动陆缘、加里东早期华北古陆南缘活动陆缘、早古生代华北陆块南缘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中生代扬子与华北板块已经拼接,进一步发生陆内A型俯冲,构造型式为近南北向的深部构造作用。根据区域成矿的物质组成以及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划分为5个成矿系统:前长城纪陆核活动性边缘沉积成矿系统、中-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早加里东期构造体制转换期成矿系统、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和中生代陆内碰撞造山成矿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大陆边缘 构造格架 成矿系统 东秦岭
下载PDF
开合构造的地球化学响应 被引量:3
16
作者 邓清禄 杨巍然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2-237,共6页
“开”“合”是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在构造带的开合演化过程中,有相应的地球化学作用过程的响应。拉脊山及东秦岭早古生代开合旋回中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从开到合,稀土元素含量、轻稀土元素富集程度、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等由... “开”“合”是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在构造带的开合演化过程中,有相应的地球化学作用过程的响应。拉脊山及东秦岭早古生代开合旋回中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从开到合,稀土元素含量、轻稀土元素富集程度、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等由低到高演化,而碱度则由高向低演化;由地球化学反映的一些岩浆作用属性、地壳构造属性也有相应的演化规律。作为地质作用过程的一部分,内生成矿作用过程与构造的开合有着密切的联系。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与地球构造动力之间的耦合作用是认识构造开合地球化学响应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合 地球化学 成矿 拉脊山 东秦岭 崇安-石城构造带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地区中生代岩石圈拆沉的岩石学证据评述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超 陈衍景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31-441,共11页
岩石圈拆沉是碰撞造山带物质成分调整和构造演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构造地质研究、地球物理探测和地球化学分析等都已揭示东秦岭—大别造山带曾在中生代发生岩石圈拆沉 ,但有关中生代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与岩石圈拆沉的内在联系研究却较为... 岩石圈拆沉是碰撞造山带物质成分调整和构造演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构造地质研究、地球物理探测和地球化学分析等都已揭示东秦岭—大别造山带曾在中生代发生岩石圈拆沉 ,但有关中生代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与岩石圈拆沉的内在联系研究却较为薄弱。通过全面评述该区变质岩研究成果 ,作者认为 :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和剥露经历了 2 4 0~ 2 0 0Ma的板片冷俯冲冷折返和196~ 16 3Ma的岩石圈拆沉热折返 ;热折返伴随了广泛而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和中酸性岩浆活动 ,指示板片断离拆沉的发生 ;超高压变质岩p T t轨迹由两部分组成 ,即反映板片冷俯冲冷折返过程的发夹状曲线和指示板片断离拆沉热折返过程的新月形曲线。通过对花岗岩类同位素年龄统计和前人研究成果的评述 ,初步确定在 2 0 0~ 10 0Ma之间发育大量花岗岩类 ,并集中在 15 0~ 10 0Ma为主 (即侏罗纪—白垩纪之交 ) ,高峰时间为 130Ma左右 ;花岗岩类大量发育指示了岩石圈拆沉的存在 ,且滞后于根据变质岩研究所揭示的拆沉时间。羌塘地体、拉萨地体和西太平洋古陆在侏罗纪与欧亚大陆拼贴碰撞的远距离效应使东秦岭—大别造山带长期处于挤压环境 ,伸展作用被抑制 ;白垩纪的碰撞晚期伸展和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的远距离效应使东秦岭—大别地区的外部挤压消失 ,导致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大别山地区 中生代 岩石圈 拆沉 岩石学证据 造山带
下载PDF
秦岭—大别陆内造山带构造特征及抽拉构造造山模式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志华 晁会霞 +1 位作者 吴旭 王北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71,共9页
秦岭造山带是横贯我国中部著名的大陆造山带,是大陆构造中典型的陆内造山带。这种类型的造山带没有经历洋壳俯冲形成的那种主缝合带性质的造山带;也不是华北与扬子"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对接或碰撞造山带;更不是所谓的复合型... 秦岭造山带是横贯我国中部著名的大陆造山带,是大陆构造中典型的陆内造山带。这种类型的造山带没有经历洋壳俯冲形成的那种主缝合带性质的造山带;也不是华北与扬子"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对接或碰撞造山带;更不是所谓的复合型造山带。从秦岭造山带的组成、不同深度的结构特征、立交桥构造、盆-山转换中的结构样式、商丹带与勉略带的构造特征以及中央造山系(秦岭)中独特的南北向构造,深入讨论这些特征在秦岭造山带中的非板块构造属性;综合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秦岭陆内造山带形成的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抽拉构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带 结构特征 盆-山转换 立交桥构造 南北向与东西向构造 抽拉构造 中国秦岭
下载PDF
鄂东大别山苔藓植物资源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项俊 孙灿 +1 位作者 胡章喜 方元平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6-38,共3页
对湖北大别山罗田天堂寨、青苔关两地的苔藓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共有苔藓植物33科67属152种,其中苔类6科6属8种,藓类27科61属144种,后者中有药用苔藓植物14科18属21种,园林绿化苔藓植物5科5属9种,环境监测与保护苔... 对湖北大别山罗田天堂寨、青苔关两地的苔藓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共有苔藓植物33科67属152种,其中苔类6科6属8种,藓类27科61属144种,后者中有药用苔藓植物14科18属21种,园林绿化苔藓植物5科5属9种,环境监测与保护苔藓植物8科8属20种,五倍子蚜虫冬寄主(藓类)苔藓植物5科7属9种。并对该区苔藓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出了合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东大别山 青苔关 天堂寨 苔藓植物 植物资源
下载PDF
秦巴山区东部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奎锋 胡启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0期4499-4501,4512,共4页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卫星红外云图资料等,通过天气学分析及动力诊断分析对2009年7月10~11日安康、商洛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两槽一脊"的环流背景下,高原上低槽东移,副...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卫星红外云图资料等,通过天气学分析及动力诊断分析对2009年7月10~11日安康、商洛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两槽一脊"的环流背景下,高原上低槽东移,副高维持在长江地区以及低层多低涡活动等是产生暴雨的主要环流形势;低层"人"型切变有利于水汽在暴雨区堆积,水汽通量在700 hPa表现好但聚集程度微弱,850 hPa雨区附近水汽剧烈辐合,弥补了水汽输送较弱的不足;高层辐合较弱,但850 hPa强辐合层产生的上升运动十分有利于将水汽输送到高层;暴雨落区附近K指数维持在36℃以上,大值出现时间比强降水发生时间提前,提前时间与80℃θse高能轴出现时间有关;TBB云图表明雨区上空锋面云系中不断有对流单体生成与消失,配合上有利的水汽和动力条件,从而产生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 环流特征 过程分析 秦巴山区东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