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lynology of Yanchang Formation of Middle and Late Triassic in Eastern Gansu Province and Its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5
1
作者 吉利明 孟凡巍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6年第3期209-220,共12页
Xifeng (西峰) oilfield was recently found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Ordos basin. The oil source rocks are the Chang 7 Section of Yanchang (延长) Formation. In order to study the paleoclimate that controlled the form... Xifeng (西峰) oilfield was recently found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Ordos basin. The oil source rocks are the Chang 7 Section of Yanchang (延长) Formation. In order to study the paleoclimate that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source rocks, a systemically palynological research on related beds in Yanchang Form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The core samples were analyzed with classical palynological techniques and the organic-walled sporomorphs from these samples were observed, identified and photographed under a light microscopy and a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bundant sporopollen were found in drilling cores from Chang 8 and Chang 7 sections, and two assemblages were distinguished: the Aratisporites-Punctatisporites assemblage and the Asseretospora-Walchiites assemblage. Their characteristic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assemblage of Tongchuan (铜川 ) Formation and the assemblage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southeast Ordos basin, respectively. Their geological times are Ladinian of late Middle Triassic and Carnian of early Late Triassic, respectively. The correlation of palynoflora with their parent plants suggests the paleoclimate of eastern Gansu (甘肃) Provinc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Triassic was warm and rainy with prosperous vegetation. The palynoflora indicated the area was in a temperate to subtropical zone then. Both the ecological types and differentiation degree curves of sporopollen indicated the period during Chang 8 and Chang 7 sections was warm and wet, and the phase accorded with large-scale lake transgression in Chang 8 Section and the largest lake area in Chang 7 Section. North China in Middle and Late Triassic was located in a warm and rainy, temperate and subtropi- cal zone. The palynofloras in Chang 8 and Chang 7 section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 China flora, however they also indicate wetter and warmer climate due to their proximity to the large lakes. The period of Chang 8 to Chang 7 sections is the climax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lake, and the bloom of fresh algae during the period, which helped form the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in Chang 7 S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dos basin eastern gansu Province Yanchang Formation source rock sporopollen assemblage paleoclimate.
下载PDF
Pore throat characteristics of tight sandstone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eastern Gansu,Ordos Basin 被引量:7
2
作者 Hao Wu Chunlin Zhang +7 位作者 Youliang Ji Rui'e Liu Shang Cao Sheng Chen Yunzhao Zhang Ye Wang Wei Du Gang Liu 《Petroleum Research》 2018年第1期33-43,共11页
An important factor to evaluate reservoir quality is the pore-throat size.However,the strong heterogeneity makes it difficult to characterize the pore-throat distribution in tight reservoirs.The field emission scannin... An important factor to evaluate reservoir quality is the pore-throat size.However,the strong heterogeneity makes it difficult to characterize the pore-throat distribution in tight reservoirs.The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high pressure mercury injection and rate-controlled mercury injection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ore-throat size distribution in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Member 7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eastern Gansu,Ordos Basin,and studies of the pore throat size controlling on physical property of the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are also carried out.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ore type is mainly dominated by the residual intergranular pore,dissolution pore,micropore and a few micro-fractures;the high-pressure mercury injection experiment indicates that the pore-throat size ranges from 0.0148 μm to 40mm,the pore throat more than 1 mm is less;the ratecontrolled mercury injection experiment reveals that for samples with different physical properties,the pore radius mainly varies from 80 μm to 350 μm;the throat radius exhibits the strong heterogeneity,and is from 0.12 μm to 30μm;the pore-throat size can be effectively characterized by combination of high-pressure and rate-controlled mercury injections,and it varies from 0.0148 μm to 350 μm.The permeability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large pore throat(>R_(50))which accounts for a small proportion;in the tight sandstone with the permeability greater than 0.1 mD,the permeability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micropore and mesopore;in the tight sandstone with the permeability smaller than 0.1 mD,the permeability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nanopore and micropore;the proportion of small pore throat increases with reduction of permeability,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small pore throat influences the reservoir storage property though its effect on permeability are sm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e-throat size High-pressure and rate-controlled mercury INJECTIONS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Tight sandstone Member 7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eastern gansu
原文传递
Earl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the Neolithic Longdong basin(eastern Gansu) 被引量:10
3
作者 ZHOU XinYing LI XiaoQiang +3 位作者 ZHAO KeLiang DODSON John SUN Nan YANG Q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8期762-771,共10页
Neolithic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the Longdong area were reconstructed using a synthetic approach,investigating pollen,charcoal,and seed remains for two cultural layer sections and five f... Neolithic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the Longdong area were reconstructed using a synthetic approach,investigating pollen,charcoal,and seed remains for two cultural layer sections and five flotation sites.Results show that Neolithic agriculture in the Longdong area had a simple organization and was dominated by the production of common millet,especially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Yangshao age.After the late Yangshao age,Neolithic agriculture developed into a more complex structure,dominated by both common and foxtail millet and the cultivation of rice and soybeans.The production of foxtail millet gradually increased through the Neolithic period,reaching its highest point during the Qijia culture.Soybeans were first cultivated during the late Yangshao culture,approximately 5000 cal a BP.Rice production began no later than 4800 cal a BP,and continued to exist in the Qijia culture,approximately 4000 cal a BP.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Neolithic Longdong,specifically in the "Yuan"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developed as a shrub and grass dominated landscape.Vegetation in the river valleys was partly covered with Picea,Tusga,and Quercus coniferous and broadleaf mixed forests.Agricultural activity during the Neolithic period caused an increase in farmland on the loess tableland and a decrease in the abundance of shrub and grassland in the Longdong area.When farmlands were abandoned,vegetation recovered with Hippophae-,Rosaceae-,Ephedra-,and Leguminosae-dominated shrublands and Artemisia-dominated grass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农业发展 陇东地区 环境影响 甘肃东部 早期 新石器时期 盆地
原文传递
陇东旱塬区复种马铃薯栽培模式筛选
4
作者 王芳芳 吕和平 +5 位作者 高彦萍 梁宏杰 吴雁斌 杨昕宇 李鹏 张武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4-150,共7页
为研究陇东旱塬区冬油菜收获后复种马铃薯不同栽培模式对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区组设计,以陇薯7号原种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共设计8种栽培模式。通过对不同模式下马铃薯农艺性状、商品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比较,筛选... 为研究陇东旱塬区冬油菜收获后复种马铃薯不同栽培模式对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区组设计,以陇薯7号原种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共设计8种栽培模式。通过对不同模式下马铃薯农艺性状、商品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冬油菜茬复种马铃薯栽培模式。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平作起垄、垄沟种植3个栽培模式表现较好,667 m^(2)产量分别为2292.81、1917.63、1655.46 kg,比对照露地平作分别增产41.27%、18.15%和2.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陇东旱塬区 复种 栽培模式 产量
下载PDF
甘肃河东夏季区域性短时强降水环流形势分类特征
5
作者 孔祥伟 李晨蕊 +2 位作者 杨秀梅 杨毅 杨晓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9-341,共13页
甘肃河东地区短时强降水易致灾,预报预警难度大。利用2010-2021年夏季加密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筛选出甘肃河东50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基于这些天气过程的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使用K均值客观聚类分析和... 甘肃河东地区短时强降水易致灾,预报预警难度大。利用2010-2021年夏季加密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筛选出甘肃河东50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基于这些天气过程的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使用K均值客观聚类分析和主观天气学检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天气尺度环流形势分类,并通过合成分析和中尺度对流天气环境场条件分析方法构建不同类型的天气尺度系统配置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甘肃河东区域性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尺度环流形势可分为高原槽东移型、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两高切变型和西北气流型四类。(2)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引发的区域性短时强降水次数最多,两高切变型和高原槽东移型发生频率相当,西北气流型发生次数最少。(3)四种类型的环流形势在天气系统配置、抬升条件、水汽条件和不稳定条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高原槽东移型、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两高切变型三种类型发生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所处的位置逐渐向西向北推进,水汽条件和不稳定条件逐渐趋好,当高空槽引导冷空气东移南下,斜压锋生形成大范围短时强降水。高原槽东移型抬升条件最好,短时强降水落区偏南;两高切变型冷空气偏北且主要由对流层低层侵入,短时强降水落区偏北;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冷暖气团交汇最剧烈,斜压锋生最强,短时强降水范围及强度也更大。西北气流型的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是四类中最差的,但强烈的中高层干冷平流叠加低层暖湿气流或温度暖脊形成了四类中最好的不稳定条件,短时强降水落区较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河东地区 短时强降水 天气尺度环流形势 聚类分析 概念模型
下载PDF
陇东地区秋播小黑麦茬后复种青贮玉米品种的筛选
6
作者 宋谦 马淑梅 +3 位作者 张兰 余小亮 杨晓 杜文华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0-145,共6页
为筛选出适宜在陇东地区与秋播小黑麦复种的青贮玉米品种,本试验连续2年对12个青贮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进行研究,以筛选出最佳适宜于秋播小黑麦复种的青贮玉米品种,从而为该区推广秋播小黑麦茬后复种青贮玉米“一年... 为筛选出适宜在陇东地区与秋播小黑麦复种的青贮玉米品种,本试验连续2年对12个青贮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进行研究,以筛选出最佳适宜于秋播小黑麦复种的青贮玉米品种,从而为该区推广秋播小黑麦茬后复种青贮玉米“一年两作”饲草高效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秋播小黑麦茬后复种禾玉36和北农青贮208的鲜草产量分别为74.83、72.58 t/hm2,干草产量分别为24.59、22.85 t/hm2,而且2个年份均能够表现出高产、稳产的优势。因此,禾玉36和北农青贮208可作为陇东地区秋播小黑麦复种生产优质饲草的主推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地区 复种 青贮玉米 农艺性状 草产量
下载PDF
甘肃东西区夏季不同强度降水事件天气成因分析
7
作者 杨庆怡 朱姜韬 田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197-203,共7页
基于1961—2018年甘肃省逐日降水格点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依据逐年降水变化“东西反向”型分布模态,将甘肃以104°E为界分为东西两区开展不同强度的降水事件变化研究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中降水事件在两区夏季降水的占比均... 基于1961—2018年甘肃省逐日降水格点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依据逐年降水变化“东西反向”型分布模态,将甘肃以104°E为界分为东西两区开展不同强度的降水事件变化研究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中降水事件在两区夏季降水的占比均超46%,占主导作用;西区强、中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呈上升趋势,东区各强度降水事件频次均呈下降趋势。天气成因分析表明,甘肃东西区降水偏强时,南亚高压异常增强,提供了较好的高空辐散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或偏西,中纬度地区“+-+”的位势高度异常促使冷暖空气增强并交汇于甘肃地区,西风带波动小槽的发展,配合近地层高原东侧低涡将低纬度水汽接力向西北输送,导致降水发生;相较于东区,西区降水夏季风系统异常更强,西风带波动显著,位势高度负异常位置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强度降水 夏季风 南亚高压 西风急流 甘肃东西区
下载PDF
基于耦合关系的乡村产业规划研究——以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显胜乡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董鹏达 董欣 +2 位作者 朱菁 马思琪 陈开心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4期151-160,共10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乡村国土地域系统及其产业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决定了乡村持续振兴的能力。我国陇东地区乡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及城镇化发展中产业—空间矛盾尤为显著...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乡村国土地域系统及其产业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决定了乡村持续振兴的能力。我国陇东地区乡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及城镇化发展中产业—空间矛盾尤为显著,迫切需要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产业—空间量化分类的探索性研究,客观反映乡村的发展程度,科学把握乡村发展差异和特点。本文充分剖析了国家与地区相关政策,进而通过分析该地区的产业-空间问题,基于“人地关系”协调理论构建“产村互动”耦合发展模型,以具备典型特征的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显胜乡村庄为研究对象,从产业与空间两大系统确定了19个评价因子,通过对评价因子进行赋值计算、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软件等手段,评价探析其产业—空间耦合互动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内在机制,在规划响应方面得出如下启示:以科学评价现状为基础,分类引导乡村产业空间振兴;以统筹空间布局为核心,打造镇村一体发展新单元;以加强生态修复为策略,同步经济效益与空间效应;以延续历史文脉为补充,实现文化引领三产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人地关系 产村互动 黄土高原沟壑区 陇东
下载PDF
陇东旱塬区复种马铃薯田蛴螬及金针虫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被引量:1
9
作者 梁宏杰 吕和平 +6 位作者 张文伟 高彦萍 吴雁斌 王芳芳 杨昕宇 黄伟 张武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10期922-926,共5页
陇东旱塬区种植冬油菜和冬小麦后,土地闲置期可复种马铃薯,但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对马铃薯为害严重,科学合理防治蛴螬、金针虫对保证马铃薯产量非常重要。为筛选出陇东旱塬区复种马铃薯田防治蛴螬、金针虫危害的低毒高效的适宜药剂,... 陇东旱塬区种植冬油菜和冬小麦后,土地闲置期可复种马铃薯,但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对马铃薯为害严重,科学合理防治蛴螬、金针虫对保证马铃薯产量非常重要。为筛选出陇东旱塬区复种马铃薯田防治蛴螬、金针虫危害的低毒高效的适宜药剂,以马铃薯品种陇薯7号为指示品种,蛴螬、金针虫为防治对象,选用3种高效低毒杀虫剂对各药剂的拌种或喷沟处理进行田间防效试验,调查各处理蛴螬、金针虫虫口基数,出苗期的出苗率、受害率、安全性和成熟期的受害率、安全性。结果表明,35%噻虫嗪种衣剂、60%帮巧时种衣剂防效均达85%以上,且拌种处理和喷沟处理无显著差异。60%帮巧时悬浮种衣剂拌种和喷沟防效均好,分别为88.44%、90.36%;折合产量高,分别为16407.41、17066.14 kg/hm^(2),较空白对照分别增产16.71%、21.40%,较常规药剂对照分别增产12.07%、16.57%;保产效果好,分别为95.39%、96.20%。见于此,60%帮巧时悬浮种衣剂可作为陇东旱塬区复种马铃薯田蛴螬、金针虫防治的候选杀虫剂;并建议用48.00 mL的药量稀释10倍液后拌种薯100 kg,将525.00 mL的药量稀释250倍液,按225 L/hm2喷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种马铃薯田 蛴螬 金针虫 高效低毒杀虫剂 防效 陇东旱塬区
下载PDF
陇东山旱地夏播复种饲用甜高粱品种筛选
10
作者 柳利龙 贺春贵 +2 位作者 杨富海 张爱琴 张环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10期927-931,共5页
陇东山旱地区为陇东肉羊肉牛产业的重要生产区,其长期饲草供应不足,困扰产业发展。为探明山旱地夏播复种饲用甜高粱的干草生产力状况,增加饲草生产能力,引进了4个饲用甜高粱品种在陇东山旱地开展试验。结果表明,甜高粱2180收割高度最高,... 陇东山旱地区为陇东肉羊肉牛产业的重要生产区,其长期饲草供应不足,困扰产业发展。为探明山旱地夏播复种饲用甜高粱的干草生产力状况,增加饲草生产能力,引进了4个饲用甜高粱品种在陇东山旱地开展试验。结果表明,甜高粱2180收割高度最高,为169.53 cm;其次是陇甜粱1号,为160.87 cm。茎粗以海牛最高,为11.20 mm;陇甜粱1号、甜高粱2180较高,分别为10.20、10.00 mm。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均以甜高粱2180最高,分别为35 073.68、14 985.53 kg/hm^(2);其次是陇甜粱1号,分别为30 797.60、12 385.86 kg/hm^(2)。陇甜粱1号的可溶性糖含量(268.3 g/kg)、干物质采食量(2.24%)、相对饲用价值(110.20)和可消化营养物(57.84)均为最高,其次是甜高粱2180。综合分析,陇甜粱1号和甜高粱2180产草量高,营养价值较高,可在陇东地区山旱地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山旱地 夏播复种 饲用甜高粱 筛选
下载PDF
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陇东塬区旱作粮食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忠文 刘英 +4 位作者 张谋草 张天峰 王燕凌 张红妮 韩博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3期55-60,共6页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旱作粮食的影响,利用陇东塬区1961—2020连续60年气候因子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多项式函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进而分析80%保证率下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玉米的...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旱作粮食的影响,利用陇东塬区1961—2020连续60年气候因子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多项式函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进而分析80%保证率下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玉米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的初日呈提前趋势,终日呈现推后趋势,初终日期间持续天数呈现极显著增加趋势;80%保证率下,日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初终日期间降水量随年代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0℃和≥10℃积温随年代增加呈现增加趋势,日照时数随年代增加呈现递减趋势。农业气候资源变化造成小麦播种推迟,成熟提前,但生育期缩短主要体现在越冬期缩短上,有效生长期得到保证;夏季热量资源增加保证了玉米生长,成熟期提早为小秋作物收获后的秋播工作赢得了时间,有效扩大了作物种植面积。陇东塬区小麦、玉米气候产量与生育期内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水份影响着陇东粮食产量的生育全过程,水资源短缺是陇东塬区作物生长的制约因素;平均气温对小麦、玉米是不显著的负效应,温度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对小麦、玉米的影响不一致,玉米受气候不确定性影响大于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候资源 陇东塬区 旱作粮食 影响分析
下载PDF
不同覆膜方式对陇东春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12
作者 刘众 王宏凯 +4 位作者 郑琪 赵智慧 刘愈之 丁志远 李娜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94-1004,共11页
为明确不同覆膜方式对陇东春玉米的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春玉米的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设置Aa全膜双垄沟播冬前覆膜、Ab全膜双垄沟播顶凌覆膜、Ac全膜双垄沟播播期覆膜、Ba半膜冬前覆膜、Bb半膜顶凌覆膜5个处理,通过测定0~200 cm土壤水... 为明确不同覆膜方式对陇东春玉米的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春玉米的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设置Aa全膜双垄沟播冬前覆膜、Ab全膜双垄沟播顶凌覆膜、Ac全膜双垄沟播播期覆膜、Ba半膜冬前覆膜、Bb半膜顶凌覆膜5个处理,通过测定0~200 cm土壤水分,探明不同覆膜方式在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5个处理播种期耕层土壤含水量最高,15.99%~21.26%,平均18.81%,Aa、Ab土壤含水量分别达到21.26%、20.33%,较Ac 15.99%增加33%和27.2%,Ba、Bb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8.41%和18.04%,低于同时期全膜覆盖,比Ac分别增加15.1%和12.8%。影响土壤水分的因素依次为,覆膜时期>覆膜方式。冬前、顶凌覆膜是旱作玉米蓄水保墒的有效措施且效果显著。苗期各处理耕层土壤含水量最低,土壤含水量处于10.42%~13.95%之间。5个不同覆膜方式与覆膜时期下,播期土壤含水量>苗期土壤含水量>孕穗扬花期土壤含水量>乳熟蜡熟期土壤含水量,5个处理中20~40 cm土层含水量最低,土壤水分递减率表现为:半膜顶凌覆膜>半膜冬前覆膜>播种全覆膜>顶凌全覆膜>冬前全覆膜。Aa 667m^(2)产量969.02 kg,667m^(2)产值1807.2元,667 m^(2)纯收益1129元,较Bb增产22.43%,667 m^(2)增收307.3元,产投比2.17。综上,通过分析不同覆膜方式对陇东春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性状的影响,揭示了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增产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覆膜方式 土壤水分 产量性状 陇东
下载PDF
甘肃省泾川县何家坪地热储量计算与评价
13
作者 边疆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73-78,共6页
陇东地区地热地质条件较好,典型代表为泾川县何家坪地热资源.为进一步估算、评价地热资源并服务于可行性勘查工作,在收集相关资料、野外勘查的基础上,依据地热地质条件及其勘查成果,确定白垩系洛河组和侏罗系直罗组是该地区最具开发、... 陇东地区地热地质条件较好,典型代表为泾川县何家坪地热资源.为进一步估算、评价地热资源并服务于可行性勘查工作,在收集相关资料、野外勘查的基础上,依据地热地质条件及其勘查成果,确定白垩系洛河组和侏罗系直罗组是该地区最具开发、利用价值的2个热储层.对何家坪地热资源储量、地热流体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与评价,可为该地区地热资源的进一步勘查与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泾川县地热 甘肃省东部 地热资源评价
下载PDF
气候暖湿化及其对陇东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14
作者 郭海英 张谋草 +3 位作者 周忠文 祁鸿雁 秦乐 张俊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5期127-131,共5页
运用甘肃省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9年冬小麦试验观测及同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39年气候暖湿化趋势及对陇东冬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19年陇东年平均气温以0.0644℃/a趋势持续升高,春季气温升高最明显,冬季次之。1995... 运用甘肃省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9年冬小麦试验观测及同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39年气候暖湿化趋势及对陇东冬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19年陇东年平均气温以0.0644℃/a趋势持续升高,春季气温升高最明显,冬季次之。1995年以来,陇东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暖湿化特征明显。暖湿化对陇东冬小麦生产产生了比较显著的影响:(1)播种期推迟,成熟期提前,全生育期和越冬期缩短,但生长季生长天数并没有明显缩短。(2)营养生长阶段显著缩短,生殖生长阶段显著延长,对产量形成十分有利。(3)水分利用率,产量、千粒重、籽粒数、主要发育期干物重等产量构成要素增加趋势明显,不孕小穗率、越冬死亡率等显著降低,尤其1995年以来,气候产量增加趋势明显。(4)气候暖湿化有效降低了干旱和晚霜冻危害,使冬小麦种植边界北扩,高产适生品种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暖湿化 陇东 冬小麦 影响
下载PDF
1970—2019年陇东地区强对流天气的 气候特征分析
15
作者 杨丽杰 程鹏 +2 位作者 刘翔 张洪芬 曹彦超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1期25-31,共7页
利用1970—2019年庆阳市8个国家观测站的常规观测资料、联防记录、SRTMDEMUTM 90 m分辨率数字高程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雷暴、冰雹和雷暴大风3种强对流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庆阳市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空间... 利用1970—2019年庆阳市8个国家观测站的常规观测资料、联防记录、SRTMDEMUTM 90 m分辨率数字高程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雷暴、冰雹和雷暴大风3种强对流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庆阳市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雷暴东南部多,中、西部少。冰雹西北、东南部多中部少;雷暴大风则是中部多,东、西部少。不同强对流天气受下垫面的影响不同,冰雹的空间分布主要与海拔高度有关,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雷暴大风则与NDVI呈显著的反相关关系。近50年3类强对流天气的范围和日数的年际变化整体呈减少趋势,尤其是21世纪以来减少趋势显著,并先后发生了显著的减少突变。雷暴大风的突变较早,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而雷暴和冰雹的突变较迟,发生于90年代中期前后;月变化基本呈“单峰型”特征,其中雷暴大风的平均日数出现最早为5月,但其平均站数峰值出现在7月;冰雹平均日数和站次的峰值均出现在6月,雷暴大风的峰值出现在7月;日变化呈“午后”型特征,14—19时最频发;白天时段的对流频率是夜间的2倍以上,夜间的对流主要集中在20—22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地区 雷暴 冰雹 雷暴大风 气候特征 下垫面
下载PDF
砂岩孔隙成因对孔隙度/渗透率关系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52
16
作者 黄思静 张萌 +2 位作者 朱世全 武文慧 黄成刚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8-653,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砂岩储层分布于印支期不整合面之下,砂岩次生孔隙的成因与印支期暴露时间间隔中大气淡水的溶解作用有关,因而越靠近不整合面的上部油层组,砂岩物性越好,同时储集空间中次生孔隙的比例也越大。孔隙的这...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砂岩储层分布于印支期不整合面之下,砂岩次生孔隙的成因与印支期暴露时间间隔中大气淡水的溶解作用有关,因而越靠近不整合面的上部油层组,砂岩物性越好,同时储集空间中次生孔隙的比例也越大。孔隙的这种成因模式和构成方式直接影响了砂岩的孔隙度/渗透率关系,越靠近不整合面的上部油层组,要获得相同的渗透率所需要的孔隙度越大,砂岩的孔隙度/渗透率关系越差。基于这种原理,在考虑陇东地区三叠系储层砂岩的孔隙度下限时(如在定义渗砂岩时或在进行与孔隙度下限有关的储量计算时),不同油层组应有不同的标准,假定以0.1×10-3μm2的渗透率作为标准,对陇东地区而言,长1—长2油层组的孔隙度下限可能应在11%左右,而长8油层组可能只要8%左右就足够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地区 延长组 砂岩 大气淡水 孔隙度 渗透率
下载PDF
陇东地区阎家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0
17
作者 裴先治 孙仁奇 +4 位作者 丁仨平 刘会彬 李佐臣 刘战庆 孟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1期8-16,共9页
祁连造山带东段的陇山杂岩中出露有较多的加里东期和印支期岩浆侵入岩类,但缺乏精确的年代学资料。对该区阎家店闪长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确定:闪长岩体形成的同位素地质年代为(440.2±0.92)Ma(MSWD=1.13),表明闪长岩体... 祁连造山带东段的陇山杂岩中出露有较多的加里东期和印支期岩浆侵入岩类,但缺乏精确的年代学资料。对该区阎家店闪长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确定:闪长岩体形成的同位素地质年代为(440.2±0.92)Ma(MSWD=1.13),表明闪长岩体所代表的岛弧杂岩系形成于晚奥陶世。区域地质及构造演化研究表明,该区曾在中晚奥陶世发生以红土堡蛇绿岩为代表的洋壳向北的俯冲作用,并产生中晚奥陶世陈家河群岛弧型火山-沉积岩系和晚奥陶世以阎家店闪长岩体为代表的岛弧岩浆杂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长岩 LA—ICP—MS 锆石U-PB测年 陇东地区 祁连造山带
下载PDF
陇东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及油藏成藏规律研究 被引量:45
18
作者 朱静 李文厚 +2 位作者 韩永林 袁珍 李卫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29-1237,共9页
陇东地区以往对油气地质方面的研究多聚焦于三叠系,侏罗系的研究相对比较零散,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限于当时的基础资料、研究目的及认识,研究的精度和深度有一定的局限性,精细地质刻画及与生产实践的结合程度较低。对陇东地区古地貌特... 陇东地区以往对油气地质方面的研究多聚焦于三叠系,侏罗系的研究相对比较零散,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限于当时的基础资料、研究目的及认识,研究的精度和深度有一定的局限性,精细地质刻画及与生产实践的结合程度较低。对陇东地区古地貌特征和成藏规律的研究,作为对全盆地地质资料的补充和佐证,无疑具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本文采用残留厚度和补偿厚度印模法及沉积地质综合方法恢复出陇东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并首次做出其三维模拟还原图;依据已探明油藏空间分布,结合地貌形态、成藏条件等分析,总结出研究区古地貌油藏六种成藏模式。勘探实践证实,古地貌油藏受控因素多,古地貌形态特征仅仅是受控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 前侏罗纪 延安组 古地貌 成藏规律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土壤储水量与蒸发和气候研究 被引量:34
19
作者 王润元 杨兴国 +3 位作者 张九林 王德民 梁东升 张立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25-635,共11页
利用长期土壤湿度和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东黄土高原陆面蒸发和土壤储水量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因素的关系。在近20年来,陇东黄土高陆面蒸发和土壤储水量的年际变化主要表现为逐年减少的趋势,个别季节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年际变化的速率... 利用长期土壤湿度和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东黄土高原陆面蒸发和土壤储水量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因素的关系。在近20年来,陇东黄土高陆面蒸发和土壤储水量的年际变化主要表现为逐年减少的趋势,个别季节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年际变化的速率具有季节和空间差异性。陆面蒸发和土壤储水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随着降水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陆面蒸发和土壤储水量与温度的关系不密切,与降水的关系密切。变暖不是陇东黄土高陆面蒸发和土壤储水量逐年减少的气候因素,降水的逐年减少才是陇东黄土高原陆面蒸发和土壤储水量逐年减少的气候因素。陇东黄土高原的土壤干旱化与地表蒸发关系不大,降水的逐年减少可能是土壤干旱化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 黄土高原 土壤储水量 陆面蒸发 气候
下载PDF
陇东地区几种旱作作物产量对降水与气温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杨轩 王自奎 +2 位作者 曹铨 张小明 沈禹颖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6-114,共9页
研究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指导区域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结合大田试验与农业生产系统模拟模型(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APSIM),在验证模拟研究区冬小麦、玉米和紫花... 研究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指导区域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结合大田试验与农业生产系统模拟模型(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APSIM),在验证模拟研究区冬小麦、玉米和紫花苜蓿产量可靠性的基础上,分析5个降水变化梯度(降水量不变、降低10%和20%、升高10%和20%)和5个气温变化梯度(不变、降低1.5和1℃、升高1.5和1℃)组合情景下3种作物的产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APSIM模型在试验点对3种作物籽粒产量和生物量的模拟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2在0.80~0.93之间,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在11.35%~22.48%之间,模型有效系数在0.53~0.91之间。冬小麦、玉米和紫花苜蓿在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的情景下减产,减产的最大幅度分别为38.7%、40.3%和41.8%;冬小麦、紫花苜蓿的在气温降低、降水量增加时增产,增产的最大幅度分别为29.8%和51.7%;玉米在降水量增加、温度不变的情景下增产幅度最大,为22.0%。总之,在研究范围内,3种作物的产量随降水的增加而增高;玉米的产量随气温升高先增高后降低,另2种作物的产量随气温的升高而降低;紫花苜蓿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最强。结果对明确黄土高原地区主要作物的生产走势,制订农业布局、管理措施等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降水 温度 APSIM 产量 陇东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