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LATE MESOZOIC HAILAR COAL-BEARING BASIN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CHINA
1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1994年第Z2期118-118,共1页
关键词 II CHINA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LATE MESOZOIC HAILAR COAL-BEARING BASIN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下载PDF
Cumulate complex xenoliths in the Early Mesozoic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被引量:21
2
作者 Ji’an Shao Qingjun Han +1 位作者 Luqiao Zhang Baolei M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9年第14期1272-1279,共8页
Mafic xenoliths occur in Mesozoic diorites from nine localities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from the Da Hinggan Mrs. to Huabei craton. Their petrologic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suggest that they are an intact suite of c... Mafic xenoliths occur in Mesozoic diorites from nine localities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from the Da Hinggan Mrs. to Huabei craton. Their petrologic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suggest that they are an intact suite of cumulate complex whose mineral assemblages contain typical patent mantle metasomatism minerals such as pargosite, phlogopite and apatite. Their REEs and trace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suggest a comagmatic relationship in these cumulates with different compositions. Isotopic dating of the xenoliths indicates that they are products of the mantle magmatic underplating in the Early Mesozoic (237—224 Ma), and they may provide direct evidence for the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and vertical accretion of continental crust under a background of the mantle upwelling in the Early Mesozoic in Huabei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MULATE underplating.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Early Mesozoic. eastern inner mongolia.
原文传递
Holocene grassland vegetation, climate and human impact in central eastern Inner Mongolia 被引量:8
3
作者 HUANG Fei1, Kealhofer Lisa2, XIONG Shangfa3 & HUANG Fengbao1 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eont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njing 210008,China 2.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Department,Santa Clara University,CA 95053,USA 3.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7期1025-1039,共15页
Phytolith and pollen preserved in the Taipusi Banner paleosol profile, central eastern Inner Mongolia, provide evidence of Holocene grassland vegetation, climate and human impact. The combined phytolith and pollen rec... Phytolith and pollen preserved in the Taipusi Banner paleosol profile, central eastern Inner Mongolia, provide evidence of Holocene grassland vegetation, climate and human impact. The combined phytolith and pollen records reveal a major change in vegetation composition about 5000 a BP. Before 5000 a BP, the vegetation was dominated by Aneurolepidium Chinese-Stipa grandis grassland of C4 grasses. After 5000 a BP, C4 grasses rapidly retreated, indicating a shift to colder and more arid conditions. The gradual invasion of Stipa krylovii, Ag-ropyron desertorum, Ephedra, Chenopodiaceae and Caragana reveal the onset of grassland degeneration. Between 10000 and 8720 a BP, the Aneurolepidium Chinese-Stipa grandis grassland included a small proportion of Artemisia shrub and Echionopos type plants, implying a strong winter monsoon and very weak summer monsoon. From 8720 to 7000 a BP, C4 grasses were common, indicating a strengthening of the summer monsoon. Between 7000 and 5000 a BP, the Holocene thermal maximum was evident, with a significant expansion of C4 grasses and the presence of some trees (such as Pinus and Betula, and so on) in or near the study site. From 4200?000 a BP, a sandy grassland of Artemisia and Agropyron desertorum together with Aster-type taxa occurred. Precipitation amelioration took place between 3000 and 2170 a BP, with a rapid development of Echinops type plants and a small expansion of C4 grasses. From 2170 a BP to present, human activities accelerated the process of grassland de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TOLITH and POLLEN records GRASSLAND environment change human impact HOLOCENE CENTRAL eastern inner mongolia.
原文传递
Early Mesozoic mantle-crust transitional zone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Evidence from measurements of compressional velocities of xenoliths at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被引量:5
4
作者 邵济安 韩庆军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0年第S1期253-261,共9页
Compression wave velocity Vp has been measured on 10 representative rock samples from the Early Mesozoic granulite and mafic-ultramafic cumulate xenoliths population from the Harqin area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 Compression wave velocity Vp has been measured on 10 representative rock samples from the Early Mesozoic granulite and mafic-ultramafic cumulate xenoliths population from the Harqin area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for short Inner Mongolia) as an aid to interpreting in-situ seismic velocity data and investigating velocity variation with depth in a mafic lower crust. The experimen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t constant confining pressures up to 1 000 MPa and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20 to around 1 300℃, using the ultrasonic transmission technique. After corrections for estimated in situ crustal pressures and temperatures, elastic wave velocities range from 6.5 to 7.4 km · s-1, indicating that they are components of the Early Mesozoic crust-mantle transitional zone. Combining with previous experimental data, we have also reestablished the Early-Mesozoic continental compression velocity profile and compared it with those of the present and of the different tectonic environments in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inner mongolia Early MESOZOIC CRUST-MANTLE transitional zone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congressional wave velocity.
原文传递
基于SPEI的内蒙古东部干旱诊断与预测 被引量:1
5
作者 赵紫竹 张宝林 +2 位作者 潘丽杰 牛潘婷 郭建鹏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7期39-48,共10页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展粮食主产区干旱演变特征分析及预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21年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对内蒙古东部42个气象站点进行凝聚聚类和M-K突变检验(Ma...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展粮食主产区干旱演变特征分析及预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21年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对内蒙古东部42个气象站点进行凝聚聚类和M-K突变检验(Mann-Kendall Test),并利用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和CN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LSTM,对不同时间尺度SPEI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以阿尔山—索伦—扎赉特旗一线为界分为南、北部旱区。近62年干旱变化可分为3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南北部旱情较为一致且旱情较轻;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南北部旱情不同,南部出现了连旱;21世纪后,南北部旱情变化较为一致,区域干旱频率增加、旱情加重。近62年,南部在春、夏、秋季有变干趋势,夏、秋季最为显著;北部在春、夏和秋季变干趋势较为一致,冬季则向湿润发展。在干旱预测中,LSTM和CNN-LSTM模型精度随时间尺度的增加而提高,LSTM模型优于CNN-LSTM模型。LSTM可以作为单一特征区域长期干旱预测的有效方法,为制定防旱、抗旱、治旱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以期减少因旱灾造成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东部 聚类分析 干旱 LSTM CNN-LSTM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工农屯地区上侏罗统玛尼吐组火山岩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6
作者 王亚东 姜山 +6 位作者 王之晟 马国祥 王晓奇 卢天军 蔺鹏飞 于兵 王洪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73-986,共14页
内蒙古扎鲁特旗工农屯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位于大兴安岭南段,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49±1.1Ma,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SiO_(2)(58.14%~63.69%),Al_(2)O_(3)(16.31%~18.66%),Fe_(2)O_(3)(3.17%~5.39%),K_(2)O+Na_(2)... 内蒙古扎鲁特旗工农屯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位于大兴安岭南段,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49±1.1Ma,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SiO_(2)(58.14%~63.69%),Al_(2)O_(3)(16.31%~18.66%),Fe_(2)O_(3)(3.17%~5.39%),K_(2)O+Na_(2)O(6.58%~7.86%),MgO(0.82%~2.04%),Mg#(25~41)。研究区玛尼吐组安山岩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稀土元素总量为136.41×10^(-6)~163.64×10^(-6);轻稀土和重稀土元素之比为7.22~10.02,均值为8.42。(La/Yb)N为7.70~10.44,均值8.95;(La/Sm)N为3.18~3.77;因此可知轻稀土元素要比重稀土元素富集程度高,轻重稀土内部存在明显的分馏。δEu为0.84~0.90,均值0.87。显示较弱的负铕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右倾型。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Th、K;而高场强元素Ti、P、Nb较为亏损。Nb/Ta为13.63~18.04之间。Rb/Sr为0.10~0.16。岩石成因可能是下地壳铁镁质岩石部分熔融,同时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过程有俯冲流体的加入。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同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作用后的伸展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尼吐组 U-PB年龄 火山岩 岩石地球化学 大兴安岭
下载PDF
蒙东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米丹丹 斯琴朝克图 +2 位作者 乌兰图雅 红英 王永芳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3-878,共16页
中国乡村发展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呈现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乡村聚落的用地类型与空间布局是推进乡村振兴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蒙东农牧交错区自然地理格局复杂、经济地理区位特殊,但该区域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变规律及其... 中国乡村发展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呈现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乡村聚落的用地类型与空间布局是推进乡村振兴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蒙东农牧交错区自然地理格局复杂、经济地理区位特殊,但该区域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理研究不足。本文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4期蒙东地区土地利用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蒙东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差异显著,微、小型聚落居多。(2)乡村聚落核密度的空间分布非常相似,具有“南密北疏”的分布特征。(3)乡村聚落的规模和密度分布具有负相关的局部特征,聚落具有高密度-小规模集聚和低密度-大规模集聚的特征;(4)乡村聚落空间分异受自然和人文综合影响,空间差异显著。其中,人口密度和人均耕地面积呈正相关;距河流距离和乡村人口比重呈负相关;人均大家畜数量正负作用均存在,区域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农牧交错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优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演变 地理加权回归 蒙东地区
下载PDF
蒙东地区旱作水稻浅埋滴灌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海日汗 田淑华 +3 位作者 左慧忠 张志刚 李志新 徐兴健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5-87,共3页
蒙东地区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优质水稻生长,是内蒙古水稻主产区。但因为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丘陵地带,适于栽培水稻的平坦地区非常有限。旱作水稻浅埋滴灌栽培技术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了当地水稻种植面积。水稻旱作省去了扣... 蒙东地区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优质水稻生长,是内蒙古水稻主产区。但因为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丘陵地带,适于栽培水稻的平坦地区非常有限。旱作水稻浅埋滴灌栽培技术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了当地水稻种植面积。水稻旱作省去了扣棚、催芽、育秧、泡田、耙地、插秧等环节,降低了作业成本;用水量只需300 m^(3)/667 m^(2)左右,比水稻常规栽培节约用水60%以上。该技术2020—2021年在兴安盟和赤峰市示范推广,产量达500 kg/667 m^(2)左右。且水稻旱作所产稻米品质优、米饭口感香甜,十分畅销,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水稻 蒙东地区 旱作 浅埋滴灌栽培技术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蒙东草原地区露天煤矿绿色矿山建设
9
作者 石炳兴 石光 +1 位作者 沈毅 朱宇心 《露天采矿技术》 CAS 2023年第6期1-4,共4页
通过对煤矿产业绿色矿山发展状况、双碳目标下的煤矿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系统梳理了蒙东草原露天煤矿绿色矿山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归纳出煤矿产业在开发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化、环境生态化、矿区社区和... 通过对煤矿产业绿色矿山发展状况、双碳目标下的煤矿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系统梳理了蒙东草原露天煤矿绿色矿山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归纳出煤矿产业在开发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化、环境生态化、矿区社区和谐化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揭示了煤炭产业在双碳目标下绿色发展路径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煤炭产业应未雨绸缪,积极应对碳强制减排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矿山 煤矿产业 双碳目标 蒙东草原 生态修复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北山成矿带成矿规律研究
10
作者 代新宇 赵鹏彬 +4 位作者 罗乾周 李宁 彭海练 李维成 高峰 《陕西地质》 2023年第2期76-84,共9页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北山成矿带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通过对该区成矿地质条件的系统研究,开展了成矿单元划分和成矿规律研究,为下一步区域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研究表明,在前人成矿单元划分基础上,结合最新综合成矿信息,北山...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北山成矿带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通过对该区成矿地质条件的系统研究,开展了成矿单元划分和成矿规律研究,为下一步区域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研究表明,在前人成矿单元划分基础上,结合最新综合成矿信息,北山成矿带东段可进一步划分月牙山—洗肠井金、铜、铬镍成矿远景区,虎头山钨、钼、锌、金成矿远景区,梭梭井铁、铜、金、铅锌成矿远景区,盘陀山—老硐沟金锑、钨钼、铅锌成矿远景区等4个Ⅴ级成矿远景区。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从时间上看,成矿期主要为古生代,次为寒武纪;从空间上看,金、钨等成矿主要围绕盘陀山、望旭山、鹰嘴红山等重要成矿岩体内部及接触带分布,同时受构造控制作用明显,锰、钒等沉积型矿产主要受重要沉积界面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带 成矿规律 北山成矿带东段 内蒙古西部
下载PDF
内蒙东部晚第四纪火山活动与新构造 被引量:21
11
作者 白志达 谭庆伟 +2 位作者 许桂玲 徐德斌 王妍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99-1107,共9页
本文所指的晚第四纪包括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内蒙东部晚第四纪火山活动强烈,北起大兴安岭北部的鄂伦春诺敏河火山群、经阿尔山-柴河、锡林浩特-阿巴嘎火山群,南抵察右后旗乌兰哈达火山群,断续延伸约1000km,分布着约390余座大小不一、形... 本文所指的晚第四纪包括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内蒙东部晚第四纪火山活动强烈,北起大兴安岭北部的鄂伦春诺敏河火山群、经阿尔山-柴河、锡林浩特-阿巴嘎火山群,南抵察右后旗乌兰哈达火山群,断续延伸约1000km,分布着约390余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火山,构成了内蒙东部壮观的北北东向第四纪火山喷发带。火山类型包括玛珥式、夏威夷式、斯通博利式、亚布里尼式和冰岛式,以斯通博利式最为发育。爆破式火山作用包括射汽、射汽-岩浆爆发和岩浆爆发。火山岩类型主要为碱性玄武岩及其火山碎屑物(岩),火山岩具初期裂谷构造属性。火山活动主体受北北东向基底断裂控制,但就具体火山群而言,又多处于北东和北西向基底深断裂交会处。区内新构造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深部岩浆的上侵,可能是控制本区新构造活动的主因。尤其是全新世火山的空间展布,显示了内蒙东部新构造的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 火山活动 火山类型 新构造 内蒙东部
下载PDF
内蒙东部及邻区晚石炭世—二叠纪构造古地理环境及演变 被引量:24
12
作者 田树刚 李子舜 +3 位作者 张永生 宫月萱 翟大兴 王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8-707,共20页
建立构造地层等时格架和不同构造地理单元地层的沉积相变序列,研究化石群落古生态学、生物建造发育和大地构造对环境的制约,将内蒙东部及邻区晚石炭世-二叠纪构造古地理环境及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古亚洲洋阶段(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兴-... 建立构造地层等时格架和不同构造地理单元地层的沉积相变序列,研究化石群落古生态学、生物建造发育和大地构造对环境的制约,将内蒙东部及邻区晚石炭世-二叠纪构造古地理环境及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古亚洲洋阶段(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兴-蒙海槽阶段(中二叠世)和兴-蒙张裂海槽阶段(晚二叠世)。区内该时期构造古地理环境始终受两条构造线控制,从南到北呈现三分性。索伦山-西拉沐伦断裂以南属华北板块,查干敖包-阿荣旗断裂以北属西伯利亚板块,两大板块之间先期为宽阔海洋,后期变窄成海槽,并夹有多个中间地块,如贺根山地块、索伦山地块、黄岗梁地块和佳木斯地块等。各地块在不同时期相互愈合并增生到板块边缘。林西地区晚二叠世晚期生物礁和海相化石的发现,马达屯期大规模火山喷发,及暴露在内蒙巴林右旗与吉林九台县的P\T角度不整合,均证明兴-蒙海槽在晚二叠世末期最终闭合,并区域褶皱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东部 石炭—二叠纪 大地构造格局 古地理演变 环境制约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索伦地区中二叠世哲斯组古环境与海平面相对升降的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22
13
作者 明承栋 侯读杰 +4 位作者 赵省民 宋健 邓坚 吴赛赛 李经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84-1494,共11页
根据研究区哲斯组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结合泥岩微量元素和饱和烃有机地球化学等地球化学参数,综合研究索伦地区哲斯组的沉积环境,进而解释海平面的相对升降,为研究区哲斯组油气地质条件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哲斯组沉... 根据研究区哲斯组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结合泥岩微量元素和饱和烃有机地球化学等地球化学参数,综合研究索伦地区哲斯组的沉积环境,进而解释海平面的相对升降,为研究区哲斯组油气地质条件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哲斯组沉积环境的水体为半咸水,古盐度范围为18.55‰-28.72‰,古气候以温湿为主。B(硼元素)和微量元素比值Sr/Ba、B/Ga等可以反映的古盐度与古水深的变化,两者受海平面升降变化影响;利用定量计算的古盐度和反映古盐度的Sr/Ba值、B/Ga值和Rb/K值等编制了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显示研究区哲斯组剖面发生了2次海侵、海退沉积旋回,海侵发生在哲斯组底部和中部。据沉积相分析,结合地球化学指标V/(V+Ni)值、稀土元素Ce异常值饱和烃气相色谱,表明研究区哲斯组主要为缺氧、还原的浅海陆棚沉积环境,该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和烃源岩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东部 哲斯组 泥岩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内蒙东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来自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29
14
作者 赵英利 李伟民 +4 位作者 温泉波 梁琛岳 冯志强 周建平 申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807-2822,共16页
内蒙东部的克旗-林西-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索伦-蘑菇气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之间,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残余海盆最后消失的地区,保存了上述两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相... 内蒙东部的克旗-林西-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索伦-蘑菇气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之间,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残余海盆最后消失的地区,保存了上述两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相关信息。本文针对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开展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测试的上二叠统林西组与下三叠统陶海营子组、老龙头组砂岩均具有成分成熟度低,近源快速沉积的特点,碎屑骨架成分显示多为火山岩区物源供给。锆石CL图和Th/U值也指示了绝大多数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区域内已获得的2533粒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为3组:约230-570Ma(峰值年龄为270-315Ma、430Ma和500Ma)、700-1100Ma(峰值970Ma)及&gt;1500Ma(峰值1800Ma和2500Ma)。较古老的峰值年龄1800Ma和2500Ma,暗示了华北克拉通基底的物源信息。其余两组年龄则与西拉木伦缝合带北侧的额尔古纳-兴安-锡林浩特地块内部岩浆事件的时间相吻合。对比分析内蒙东部不同区域(克旗-林西地区、阿鲁科尔沁-扎鲁特地区和索伦-蘑菇气地区)、不同时代(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物碎屑组分变化趋势,推测古亚洲洋最终沿西拉木伦缝合带自西向东呈“剪刀”式闭合,时间持续至早三叠世。此外,索伦-蘑菇气地区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相对稳定的物源供给,证实了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与松辽-锡林浩特地块至少在中二叠世沉积以前就已经沿贺根山-黑河缝合带完成拼贴,应为前人提出的早石炭世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东部 中亚造山带 中、晚二叠-早三叠世 碎屑锆石U-PB年龄 构造格局
下载PDF
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区拜仁达坝矿区闪长岩体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4
15
作者 刘翼飞 江思宏 张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8-696,共9页
对拜仁达坝矿区闪长岩体中的锆石进行了SHRIMP U-Pb定年,获得13个锆石颗粒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326.5Ma±1.6Ma(MSWD=1.7),表明岩体侵位于海西期。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较为明显地受到了锡林浩特杂岩的混染,具有火山... 对拜仁达坝矿区闪长岩体中的锆石进行了SHRIMP U-Pb定年,获得13个锆石颗粒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326.5Ma±1.6Ma(MSWD=1.7),表明岩体侵位于海西期。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较为明显地受到了锡林浩特杂岩的混染,具有火山弧岩浆作用成因的特点。结合区域内其他海西期岩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该区海西期经历了一次较为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也暗示该火山弧环境可能从苏尼特地区一直向东延伸至克什克腾旗的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中东部 拜仁达坝闪长岩体 锆石SHRIMP U-PB定年 火山弧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喀喇沁旗地区金矿围岩蚀变遥感信息提取及成矿预测 被引量:24
16
作者 施炜 刘建民 王润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1-298,共8页
内蒙古东部喀喇沁旗地区位于燕山造山带东段的成矿带之上,金矿资源丰富。本文运用遥感技术,结合野外调查,对这一地区金矿围岩矿化异常信息进行了提取和分析。研究表明,本区现有矿床分布与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区内金矿床围岩蚀变以硅化... 内蒙古东部喀喇沁旗地区位于燕山造山带东段的成矿带之上,金矿资源丰富。本文运用遥感技术,结合野外调查,对这一地区金矿围岩矿化异常信息进行了提取和分析。研究表明,本区现有矿床分布与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区内金矿床围岩蚀变以硅化和含铁矿物为主,粘土矿物蚀变较少。区内主要发育3个成矿带,即南北各存在一个近E-W向的成矿带,喀喇沁旗东南发育一个NE-SW向的成矿带,且明显受断裂控制。成矿有利区主要位于本区东南部,且在本区南部NE-SW向断裂和近EW向断裂交汇地带围岩蚀变信息较强,可能为富矿部位。研究表明围岩蚀变遥感异常组合信息能直观地指示出成矿的可能部位,对金矿床的勘查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东部 金矿 遥感 蚀变信息提取 成矿预测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内蒙古东部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欧阳玲 马会瑶 +2 位作者 王宗明 王昭伟 于显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6912-6924,共13页
内蒙古东部草地是该区域的主体生态系统类型,属于脆弱的生态系统,对气候和人类活动反应敏感。基于土地覆被数据和改进CACS模型,估算得到的草地NPP,分析2000—2015年内蒙古东部草地和NPP时空格局与年际动态。进而,定义相对退化指数(RDI)... 内蒙古东部草地是该区域的主体生态系统类型,属于脆弱的生态系统,对气候和人类活动反应敏感。基于土地覆被数据和改进CACS模型,估算得到的草地NPP,分析2000—2015年内蒙古东部草地和NPP时空格局与年际动态。进而,定义相对退化指数(RDI),确定草地生产力变化过程中人类活动因素的贡献率,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2000—2015年RDI空间格局与年际动态。同时,分析16年间NPP和气候因子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间,损失草地面积4743.80 km^2,新增草地面积2705.57 km^2。2)2000—2015年内蒙古东部地区草地植被平均NPP位于166.56—248.14 gC m-2 a-1之间,NPP在波动中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3.65 gC m-2 a-1/a,R2=0.47)。3)2000—2015年RDI在16.64%—30.54%之间波动,RDI值呈缓慢下降趋势,表明人类活动对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干扰程度在下降。4)草地NPP变化主要是因为草地本身生产力下降。整体来看相关草地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草地生境质量得到有效缓解,草地生态环境得到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东部 NPP RDI 气候变化 草地
下载PDF
内蒙古中东部残山丘陵草原覆盖区化探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汉粮 迟清华 +2 位作者 王玮 王学求 周建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3年第3期382-388,共7页
在内蒙古中东部针对半干旱残山丘陵草原覆盖区开展1∶20万区域化探方法研究。在典型已知矿区进行了流长、层位和粒级方法试验,以及不同采样密度、采样粒级的面积试验。结果表明:采样深度为20~80 cm时可以有效地发现异常,但为了提高采... 在内蒙古中东部针对半干旱残山丘陵草原覆盖区开展1∶20万区域化探方法研究。在典型已知矿区进行了流长、层位和粒级方法试验,以及不同采样密度、采样粒级的面积试验。结果表明:采样深度为20~80 cm时可以有效地发现异常,但为了提高采样效率,避免风成沙干扰,建议采样深度在钙积层上方40~80 cm为宜;流长从500~3 500 m都可以有效发现区域异常,因此流长对1∶20万或1∶25万区域化探调查影响不大;-120目细粒级沉积物样品中,贫SiO2而富集各种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受风成沙稀释影响较小,是1∶20万区域化探调查的最佳采样介质。根据试验结果,对该景观区进行2 000 km2的1∶20万区域化探调查示范,结果表明,在已知矿区均能获取清晰的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异常,且在其他地方也发现了多处异常,证明了所选采样介质的有效性;与1∶20万区域化探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本此研究圈定的成矿元素异常强度高、范围大,显著避免了风成沙对元素含量稀释的影响。因此,-120目细粒级沉积物样品可作为该景观区1∶20万区域化探调查的最佳采样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山丘陵草原覆盖区 内蒙古中东部 化探方法试验 1∶20万化探调查示范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得耳布尔铅锌矿床安山岩的形成环境和岩浆热液演化史:锆石U-Pb定年 被引量:15
19
作者 明珠 孙景贵 +5 位作者 闫佳 赵世峰 祝浚泉 刘晨 冯洋洋 杨梅 《世界地质》 CAS 2015年第3期590-598,共9页
得耳布尔铅锌矿床是一座与火山作用有关的中型以上热液脉型多金属矿床,产于大兴安岭西坡中段得尔布干成矿带北段。笔者对矿区内发育的赋矿围岩安山岩开展了单颗粒锆石U-Pb测年,实验结果揭示:安山岩的岩浆期为144-139 Ma(加权平均年龄... 得耳布尔铅锌矿床是一座与火山作用有关的中型以上热液脉型多金属矿床,产于大兴安岭西坡中段得尔布干成矿带北段。笔者对矿区内发育的赋矿围岩安山岩开展了单颗粒锆石U-Pb测年,实验结果揭示:安山岩的岩浆期为144-139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41.6±1.8 Ma,MSWD=0.69,n=6)、岩浆热液期为136-132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34.7±5.7 Ma,MSWD=1.3,n=3)及热液期为129-128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28.4±2.5 Ma,MSWD=0.074,n=3),火山岩浆-热液作用经历了至少13 Ma;成岩作用发生在中国东部早白垩世岩石圈减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山岩 锆石U-Pb年龄 形成环境和岩浆热液演化史 得耳布尔铅锌矿床 内蒙古东部
下载PDF
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耕地物候动态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陶健 张戈丽 +1 位作者 王军邦 董金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4583-4592,共10页
【目的】采用遥感手段监测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耕地物候变化,探讨气候变化导致耕地物候变化进而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趋势分析监测研究区耕地物候变化及生产力变化,根据空间相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分析气候变化导致生长季变动对... 【目的】采用遥感手段监测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耕地物候变化,探讨气候变化导致耕地物候变化进而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趋势分析监测研究区耕地物候变化及生产力变化,根据空间相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分析气候变化导致生长季变动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研究区内耕地生长季明显延长;生长季提前开始且延迟结束区域最大,其次为生长季延迟开始且提前结束区域;研究区耕地物候受温度、降水影响明显;空间上,耕地生长季缩短受降水负相关影响显著,并且受降水影响显著的耕地净初级生产力增幅较小且波动较大,而受温度影响显著耕地的净初级生产力稳定且明显提高。【结论】遥感技术能够整体把握区域耕地物候空间特征;物候对于温度和降水的响应均较明显,气候变化改变耕地物候进而影响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中东部 物候 耕地 MODIS 生长季 气温 降水 生产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