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etween the Religious Tolerance and Confessional Loyalty: The Orthodox Church in the 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 from John Herbinius’ Point of View
1
作者 Nataliia Sinkevych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8年第5期313-324,共12页
John Herbinius (1633-1679) was a well-known Lutheran theologian and writer. Living long time on the territory of 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 (in contemporary Vilnus), he wrote a description of the Kyiv religiou... John Herbinius (1633-1679) was a well-known Lutheran theologian and writer. Living long time on the territory of 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 (in contemporary Vilnus), he wrote a description of the Kyiv religious caves,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675 in Jena.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urch history and inter-confessional relations on the territory on the 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 in the middle of the 17th century, and its later influence 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Herbinius, being deeply connected with the West-European Protestant world, and at the same time, living in multi-cultural and multi-religious Vilnius, tried to maneuver between the religious tolerance and confessional loyalty, the adherence to the ideas of German reformation and a personal friendship with the Orthodox clergy.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work includes historical, inter-confessional, heuristic, biographical, reader-orientated, and linguistic approaches, textual, contextual,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article has shown that the Protestant author percepted and treated the Orthodox Church in a very positive way: Church customs, canonical law, and discipline, clergy, and even monasticism did not provoke any criticism from his side. However, on the questions of iconolatry and confessional exclusivism of the Orthodox Church Herbinius could not refrain from criticism. They evidently contradicted his views on real Christian piety and religious toler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hn Herbinius Kyiv monastery of the caves the eastern orthodox church confessional dialogue religious tolerance
下载PDF
俄罗斯东正教的本土化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树林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23,共7页
在俄罗斯文化从形成到发展的历史上,东正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东正教塑造俄罗斯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俄罗斯文化对东正教的本土化过程。自然环境赋予了俄罗斯人民独特的民族性格,正是这种民族性格使俄罗斯文化与东正教的苦修主义、圣母... 在俄罗斯文化从形成到发展的历史上,东正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东正教塑造俄罗斯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俄罗斯文化对东正教的本土化过程。自然环境赋予了俄罗斯人民独特的民族性格,正是这种民族性格使俄罗斯文化与东正教的苦修主义、圣母崇拜等具有天然的亲和性。但是,俄罗斯的东正教与希腊正教之间也存在显著区别,这一点尤其表现为俄罗斯文化血脉中流淌着的多神教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正教 多神教 本土化 民族性格
下载PDF
北京传教士团与俄国早期汉学 被引量:7
3
作者 谭树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9-101,共3页
北京传教士团是 18世纪初沙俄政府直接派驻北京的东正教会组织 ,目的是搜集各种情报 ,窥测清政府的政治动向 ,为沙俄制订对华政策提供依据 ,实为沙俄派驻北京的官方代理机构。正是它负有的这个使命 ,使得俄国早期的汉学家多出自北京传... 北京传教士团是 18世纪初沙俄政府直接派驻北京的东正教会组织 ,目的是搜集各种情报 ,窥测清政府的政治动向 ,为沙俄制订对华政策提供依据 ,实为沙俄派驻北京的官方代理机构。正是它负有的这个使命 ,使得俄国早期的汉学家多出自北京传教士团教士和留学生中。他们的汉学研究为后来俄罗斯的汉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正教士 留学生 早期汉学 文化交流
下载PDF
布列斯特教会合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百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3-108,共6页
1596年,在当时属于波兰共和国的布列斯特召开了东正教和天主教会联合的宗教会议,史称“布列斯特教会合并会议”。这是基督教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东正教和天主教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影响至今在双方关系中仍然是一个决定... 1596年,在当时属于波兰共和国的布列斯特召开了东正教和天主教会联合的宗教会议,史称“布列斯特教会合并会议”。这是基督教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东正教和天主教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影响至今在双方关系中仍然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正教 天主教 教会合并
下载PDF
本性与教化——论东正教与中国儒家人性论的共同特点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凤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2-137,163-164,共6页
东正教神学不认同"原罪说",强调人的神性"位格",具有人性向善的特点;东正教神学认为人性不是静态自然物,而是在上帝恩典中走向与上帝合一的"成圣"过程;东正教神学对人性的认识不是关于人的现实处境的理... 东正教神学不认同"原罪说",强调人的神性"位格",具有人性向善的特点;东正教神学认为人性不是静态自然物,而是在上帝恩典中走向与上帝合一的"成圣"过程;东正教神学对人性的认识不是关于人的现实处境的理论学说,而是力图改造和提升人性的实践教化。上述三点都与中国儒家人性论有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正教 人性 儒家
下载PDF
蒙古统治罗斯后期政教关系的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翠红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96,共6页
蒙古统治罗斯后期,面对莫斯科公国的日益强大和金帐汗国的渐趋衰微,东正教会与蒙古统治者的联盟土崩瓦解,教会转而支持莫斯科公国,教俗联合吞并各公国,储备建立统一国家的实力,并最终推翻蒙古统治。政教联合促进了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 蒙古统治罗斯后期,面对莫斯科公国的日益强大和金帐汗国的渐趋衰微,东正教会与蒙古统治者的联盟土崩瓦解,教会转而支持莫斯科公国,教俗联合吞并各公国,储备建立统一国家的实力,并最终推翻蒙古统治。政教联合促进了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有助于莫斯科公国和教会国际地位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东正教会 莫斯科公国 政教关系
下载PDF
他们为什么呼吁人道主义——19世纪至20世纪初俄罗斯人道主义思潮简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雷永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6-81,共6页
19世纪至20世纪初,人道主义成为俄国精英文化的主旋律,其深刻的历史与文化原因是:东正教教义对俄罗斯文化精英们的长期心灵洗刷;俄罗斯广袤大地上长期存在的村社文化对他们的精神影响;同时,对西方工业文明的体验与批判也深化了他们的俄... 19世纪至20世纪初,人道主义成为俄国精英文化的主旋律,其深刻的历史与文化原因是:东正教教义对俄罗斯文化精英们的长期心灵洗刷;俄罗斯广袤大地上长期存在的村社文化对他们的精神影响;同时,对西方工业文明的体验与批判也深化了他们的俄罗斯人道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道主义 俄罗斯 东正教 西方工业文明
下载PDF
中国儒学在俄罗斯——献给中俄文化年 被引量:2
8
作者 朱仁夫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1-9,共9页
中国的儒家文化传播俄罗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儒学典籍的译介则自东正教来华始,尔后俄罗斯汉学家一批批精研儒学,蔚为大观。儒学,现在已成为俄罗斯“中国学”的显学。
关键词 儒学 传播 东正教 汉学
下载PDF
俄罗斯农民的东正教信仰 被引量:1
9
作者 雷丽平 《东北亚论坛》 CSSCI 2006年第1期104-108,共5页
俄罗斯农民的东正教,大量渗透了农民自己传统信仰的成分,有些是打着信仰东正教的名义,行的是多神教或传统信仰的诸多内容。俄罗斯农民作为一个缺少文化的下层群体,在东正教信仰上,特别迷信于俄国东正教特有的圣像崇拜,专心于神秘主义。... 俄罗斯农民的东正教,大量渗透了农民自己传统信仰的成分,有些是打着信仰东正教的名义,行的是多神教或传统信仰的诸多内容。俄罗斯农民作为一个缺少文化的下层群体,在东正教信仰上,特别迷信于俄国东正教特有的圣像崇拜,专心于神秘主义。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能透视出被俄国农民改造了的拜占庭东正教文化—俄罗斯东正教文化的保守落后的实质;也能透视出俄国农民在俄国历史发展中起到的阻碍进步或阻碍改革的历史作用;更重要的是,能透视出俄国,这个革命前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因文化的落后而频频引发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俄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农民 东正教 信仰
下载PDF
俄国政教关系的历史嬗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艳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54-156,共3页
政教关系即指国家政权同教会之间的关系。俄罗斯从拜占庭接受基督教以后,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直伴随着整个俄罗斯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教权与皇权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期也经历着不同的变化,政教关系的问题一直是国家与教会所关心的... 政教关系即指国家政权同教会之间的关系。俄罗斯从拜占庭接受基督教以后,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直伴随着整个俄罗斯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教权与皇权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期也经历着不同的变化,政教关系的问题一直是国家与教会所关心的问题,但总体上保持着政教合一的局面。由于俄国的地缘政治,必然要求内部思想的高度统一,要求政教合一的一元化政治,但它对东正教自身的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东正教 政教关系 嬗变
下载PDF
俄国东正教在哈尔滨的传播及其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于湘琳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81-83,共3页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 ,东正教传入哈尔滨 ,并在当地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俄国东正教在哈尔滨活动期间 ,通过传教布道毒害中国人民 ,用“基督的福音”为侵略者开拓道路。但是 ,东正教在哈尔滨的传播过程中 。
关键词 俄国 东正教 哈尔滨市 宗教 文化交流 传播 影响
下载PDF
俄罗斯精神内核与东正教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达秋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43-147,共5页
在俄罗斯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俄罗斯精神内核与东正教的关系非常引人注目。一方面罗斯(俄罗斯的前身)对东正教情有独钟,既是建立封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更是一种文化选择;另一方面,东正教在与俄罗斯文化传统的融合过程中,对俄罗斯精神内核... 在俄罗斯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俄罗斯精神内核与东正教的关系非常引人注目。一方面罗斯(俄罗斯的前身)对东正教情有独钟,既是建立封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更是一种文化选择;另一方面,东正教在与俄罗斯文化传统的融合过程中,对俄罗斯精神内核的形成和巩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俄罗斯精神内核的主要表现,即精神性、共同性和国家性都能在东正教中找到源与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精神内核 东正教 精神性 共同性 国家性
下载PDF
东正教与中俄早期文化交流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建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66-71,共6页
在中俄早期文化交往中,东正教发挥了极其特殊和重要作用。在东正教会派驻北京的神职人员中培养出了第一批俄国的汉学家,一方面,他们将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介绍到俄国和欧洲,另一方面,将欧洲较为先进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增进... 在中俄早期文化交往中,东正教发挥了极其特殊和重要作用。在东正教会派驻北京的神职人员中培养出了第一批俄国的汉学家,一方面,他们将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介绍到俄国和欧洲,另一方面,将欧洲较为先进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增进了中俄政府与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但东正教会过分彰显的政治使命增加了中俄彼此间的不信任,影响两国、两个民族、两种文化间的平等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正教 中俄关系 文化交往
下载PDF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百年钩沉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志军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78-81,共4页
圣索菲亚教堂的百年历史是中俄两个异质文化相互碰撞、交融而产生的一朵耀眼浪花,也是哈尔滨文化的多元性、共生性的生动写照。圣索菲亚教堂的百年历史,折射出俄罗斯文化在哈尔滨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圣索菲亚教堂的钟声至今仍然回荡在... 圣索菲亚教堂的百年历史是中俄两个异质文化相互碰撞、交融而产生的一朵耀眼浪花,也是哈尔滨文化的多元性、共生性的生动写照。圣索菲亚教堂的百年历史,折射出俄罗斯文化在哈尔滨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圣索菲亚教堂的钟声至今仍然回荡在许多老哈尔滨人的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 东正教 圣索菲亚教堂
下载PDF
俄国现代化艰难启动的文化因素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彦敏 《西伯利亚研究》 2006年第5期84-88,共5页
从彼得一世改革到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改革,俄国的现代化努力足足用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俄国现代化的艰难启动有其深刻的文化因素;非东非西的文化特征使俄国历史上的任何改革往往陷入一种困难的境地;东正教伦理是专制王权强有力的精神支... 从彼得一世改革到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改革,俄国的现代化努力足足用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俄国现代化的艰难启动有其深刻的文化因素;非东非西的文化特征使俄国历史上的任何改革往往陷入一种困难的境地;东正教伦理是专制王权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其中缺少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村社传统抑制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因素和竞争意识的增长;现代化努力过程中的社会政治思想是滞后的,脱离社会现实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现代化 文化特征 东正教 村社文化 社会思想
下载PDF
论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抗战合力中的传统文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郝承敦 赵为龙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43-46,共4页
在1941──1945年的苏联卫国战争中,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反击德国法西斯,苏联十分注重挖掘俄国历史上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崇“民族英雄”,唤起了人们的全国热情;二是推行“泛斯... 在1941──1945年的苏联卫国战争中,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反击德国法西斯,苏联十分注重挖掘俄国历史上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崇“民族英雄”,唤起了人们的全国热情;二是推行“泛斯拉夫运动”,建立了斯拉夫民族反德统一战线;三是调整宗教政策,利用东正教的精神凝聚力,实现了民族团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民族英雄 斯拉夫民族 东正教 苏联 卫国战争时期 抗战合力 宗教政策 民族精神
下载PDF
东正教文化与俄语教学 被引量:1
17
作者 单妮娜 《长春大学学报》 2002年第5期46-47,共2页
论述了东正教文化对俄罗斯人民生活的影响 ,指出俄罗斯语言与东正教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层面地审视宗教意识在语言教学中的种种反映 ,以便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语言知识水平。
关键词 东正教文化 俄语教学 风俗习惯
下载PDF
论20世纪30-40年代哈尔滨东正教会与“日本当局”的关系
18
作者 王志军 史书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96-101,共6页
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占领中国东北时期,俄罗斯东正教会与日本人的关系比较复杂。他们之间既有东正教会企图借助于日本力量恢复昔日帝国的黄粱梦想,也有被欺辱压迫的万般无奈;既有东正教会对"日本当局者"的逢迎顺服,也有对于&q... 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占领中国东北时期,俄罗斯东正教会与日本人的关系比较复杂。他们之间既有东正教会企图借助于日本力量恢复昔日帝国的黄粱梦想,也有被欺辱压迫的万般无奈;既有东正教会对"日本当局者"的逢迎顺服,也有对于"日本当局者"的反抗斗争;既有日本人对东正教会的高压胁迫,又有利用引诱。总体而言,俄罗斯东正教对"日本当局者"的态度,以顺服为主;"日本当局"以利用东正教会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正教会 哈尔滨 “日本统治者”
下载PDF
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看赫丝特与安娜
19
作者 朱虹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9-152,共4页
《红字》中的赫丝特与《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是世界文学史上两个著名的文学典型,在基督教文化语境中,她们是以"夏娃"为原型的形象。但由于对两位作家产生影响的宗教流派不同,使其宗教内涵有所差异。同时又因为两位作家共... 《红字》中的赫丝特与《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是世界文学史上两个著名的文学典型,在基督教文化语境中,她们是以"夏娃"为原型的形象。但由于对两位作家产生影响的宗教流派不同,使其宗教内涵有所差异。同时又因为两位作家共同的人道主义情怀,他们都通过两位女性形象对传统基督教的某些方面进行了修正、批判和超越,殊途同归地走向了一条探索人性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丝特 安娜 清教 东正教
下载PDF
论拜占廷与莫斯科公国的兴起
20
作者 毛晨岚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88-93,共6页
进入13世纪,拜占廷帝国全面衰落。与罗马教皇结盟失败后,拜占廷更加倚重蒙古-罗斯。莫斯科公国则在政治军事上服从蒙古统治的同时,在宗教上效忠拜占廷东正教,并最终赢得了拜占廷的支持。由于内乱和国际政治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拜占廷对... 进入13世纪,拜占廷帝国全面衰落。与罗马教皇结盟失败后,拜占廷更加倚重蒙古-罗斯。莫斯科公国则在政治军事上服从蒙古统治的同时,在宗教上效忠拜占廷东正教,并最终赢得了拜占廷的支持。由于内乱和国际政治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拜占廷对莫斯科公国的政策由初期的完全支持演变为后期的有条件中立。拜占廷对莫斯科公国的支持直接推动了莫斯科公国的兴起,并客观上促进了俄罗斯的统一,推动了立陶宛与波兰实行王朝联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占廷 莫斯科公国 东正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