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lacier changes since the early 1960s, eastern Pamir, China 被引量:12
1
作者 ZHANG Zhen XU Jun-li +3 位作者 LIU Shi-yin GUO Wan-qin WEI Jun-feng FENG To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276-291,共16页
Glaciers in the eastern Pamir are important for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In the last 50 years,these glaciers have shrunk and lost ice mass due to climate change.In order to... Glaciers in the eastern Pamir are important for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In the last 50 years,these glaciers have shrunk and lost ice mass due to climate change.In order to understand recent glacier dynamics in the region,a new inventory was compiled from Landsat TM/ETM+ images acquired in2009,free of clouds and with minimal snow cover on the glacierized mountains.The first glacier inventory of the area was also updated by digitizing glacier outlines from topographical maps that had been modified and verified using aerial photographs.Total glacier area decreased by 10.8%±1.1%,mainly attributed to an increase in air temperature,although precipitation,glacier size and topographic features also combined to affect the general shrinkage of the glaciers.The 19.3–21.4 km^3 estimated glacier mass loss has contributed to an increase in river runoff and water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面积 帕米尔高原 LANDSAT 年代 中国 社会经济发展 气候变化 航空照片
下载PDF
TECTONIC TRANSFER ON THE EASTERN EDGE OF PAMIR
2
作者 Li Xiangdong, Qu Xun(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830000, 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88-89,共2页
Deformation during the uplift of Pamir Since the Himalayan movement, the Punjab block of Indian plate has intruded into the interior of Eurasian plate, produced a protrusive Pamir knot in eastern Tethys. The Pamir kno... Deformation during the uplift of Pamir Since the Himalayan movement, the Punjab block of Indian plate has intruded into the interior of Eurasian plate, produced a protrusive Pamir knot in eastern Tethys. The Pamir knot is where crustal shortening is most intensive in Tethys. After India\|Eurasia collision, giant relief resulted from fast uplifting of Karakorum due to the convergence and underplating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margins of Karakorum, the uplifting rates changed with times, and thrusting would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uplifting. At the same time, large scale strike\|slip faulting could produced large vertical offsets, so that the exhumation of the rocks from middle and lower crust has drawn much attention. The post\|collisional de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Karakorum would involve the processes of continental escape, crustal shortening and thickening, and orogenic collapse in extensional regime. The thrusting started in lat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 but two peaks occurred in late Cretaceous and Eocene, respectively. A large amount of klippen produced by thrusting from north to south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Kungai in front of Pamir. Molnar and Tapponnier noted that the mount of crustal shortening in Pamir would be up to 2000km in the past 40~45Ma, and Coward proposed that 300~400km shortening has happened only in southern Pamir to northern Pakistan. In western Pamir from Kabul of Afghanistan to Quatta of Pakistan, the Chaman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system extends 1000km long. Multiple structural superposition in eastern Pami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he uplifting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resulted in complex deformation patter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TRANSFER the eastern EDGE of pamir
下载PD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of Ethnic Kyrgyz of the Eastem Pamir in Ethnotoponyms
3
作者 Jyldyz Doolbekova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7年第12期662-671,共10页
下载PDF
东帕米尔高原地表辐射收支及地表反照率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国胜 何清 +1 位作者 邢红艳 唐旭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9-631,共13页
利用东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国家基本气候站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观测的辐射数据,分析了东帕米尔高原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天气条件下各辐射通量及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各辐射通量在逐日均值变化上呈“V”型曲线;向下短波辐... 利用东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国家基本气候站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观测的辐射数据,分析了东帕米尔高原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天气条件下各辐射通量及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各辐射通量在逐日均值变化上呈“V”型曲线;向下短波辐射、向上短波辐射、向下长波辐射、向上长波辐射和净辐射年曝辐量分别为5001.6,1370.3,6090.7,8550.8和1189.0MJ·m^(-2);在季节尺度上,各辐射通量总体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而向上短波辐射在冬季最高。(2)不同天气下,辐射通量也不同,晴天时,各辐射通量变化均为较平滑的单峰型,少云、多云时均为不规则单峰型,降水时,除冬季外均为多峰型,辐射通量均值变化表现为晴天>少云>多云>降水。(3)地表反照率在观测期间平均值为0.29,最大值出现在1月,最小值出现在7月,分别为0.58和0.24;在季节上表现为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春、夏、秋季地表反照率呈"U"型,冬季为倒"U"型;降雨时地表反照率下降,降雪时则地表反照率上升,说明不同降水类型对地表反照率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帕米尔高原 地表辐射收支 地表反照率
下载PDF
帕米尔东缘晚中新世以来多阶段隆升-剥露过程:来自裂变径迹和(U-Th)/He低温热年代学的制约
5
作者 孟云 尹继元 +5 位作者 肖文交 THOMSON Stuart N. 王雅美 陈文 李大鹏 吴明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685-3700,共16页
帕米尔东缘发育帕米尔造山带内最大的东西向伸展系统,对理解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地区的隆升时限和动力学机制等仍缺乏有效的限制。本文选取帕米尔东缘塔什库尔干地区的新生代侵入岩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锆石、磷灰石(U-Th... 帕米尔东缘发育帕米尔造山带内最大的东西向伸展系统,对理解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地区的隆升时限和动力学机制等仍缺乏有效的限制。本文选取帕米尔东缘塔什库尔干地区的新生代侵入岩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锆石、磷灰石(U-Th)/He定年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热年代学成果,探讨帕米尔东缘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和动力学机制。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显示,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心年龄为2.5~2.7Ma和8.7~11.5Ma,磷灰石(U-Th)/He年龄为2.3~4.5Ma,锆石(U-Th)/He年龄为3.2±0.3Ma。通过上述样品的剥露速率计算,我们认为帕米尔东缘发生了两期快速冷却期:晚中新世(12~8Ma)和上新世-第四纪(5~1Ma),其对应的剥露速率分别为0.19~0.48mm/yr和0.58~4.00mm/yr。晚中新世期间,帕米尔东缘构造变形、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几乎同时发生。这些事件可能和帕米尔与南天山造山带在晚中新世初次碰撞有关,该碰撞是由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到帕米尔地体下方引起的。这次碰撞进一步促使地壳增厚,导致帕米尔岩石圈重力分布不均,从而引发重力坍塌。上新世至第四纪的冷却可能受到重力坍塌后持续伸展变形的影响,同时冰川、河流和气候变化引起的侵蚀进一步加剧了剥露作用,导致剥露速率比晚中新世时期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东缘 晚新生代 低温热年代学 隆升剥露 重力坍塌
下载PDF
东帕米尔高原冰川花岗岩漂砾风化穴初步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郑景雄 周尚哲 +1 位作者 王杰 郭向中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9-113,126,共6页
通过对东帕米尔高原一冰碛平台上花岗岩漂砾风化穴的仔细观察,根据发生部位和形态特征对风化穴进行分类,并结合当地地形、气温、降水等自然条件对风化穴的成因进行分析,初步认为本区花岗岩漂砾风化穴的主要类型为边墙形、蜂巢型、底穴... 通过对东帕米尔高原一冰碛平台上花岗岩漂砾风化穴的仔细观察,根据发生部位和形态特征对风化穴进行分类,并结合当地地形、气温、降水等自然条件对风化穴的成因进行分析,初步认为本区花岗岩漂砾风化穴的主要类型为边墙形、蜂巢型、底穴型、沟槽型,是温差风化(含寒冻风化)、盐风化和山谷风侵蚀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谷风侵蚀在边墙型风化穴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帕米尔 风化穴 花岗岩漂砾
下载PDF
东帕米尔及邻区古生界基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属性 被引量:3
7
作者 丁道桂 刘伟新 +1 位作者 王道轩 孙世群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96-102,共7页
西昆仑山库地、乌依塔格地区的超铁镁质岩及基性火山岩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在震旦—早古生代时期塔里木板块南部的被动陆缘上存在一个扩张规模有限的边缘海洋盆;而在喀喇昆仑山南带的明铁盖地区下二叠统的深海相的... 西昆仑山库地、乌依塔格地区的超铁镁质岩及基性火山岩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在震旦—早古生代时期塔里木板块南部的被动陆缘上存在一个扩张规模有限的边缘海洋盆;而在喀喇昆仑山南带的明铁盖地区下二叠统的深海相的硅质岩、纹泥岩、滑塌堆积物及基性火山岩岩石化学、微量、稀元素特征表明,是属于塔里木板块南部活动大陆边缘上的弧后盆地,陆壳的增生是以软碰撞的方式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帕米尔 古生界 地球化学 构造属性 蛇绿岩 火山岩 有限洋盆 弧后盆地
下载PDF
帕米尔突刺东缘冲断带构造形成机制:物理模拟及讨论 被引量:3
8
作者 吴珍云 尹宏伟 +1 位作者 张涛 范小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63-677,共15页
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建立了两个不同边界条件的模型分别模拟帕米尔突刺东缘柯克亚-和田褶皱冲断带和喀什-叶城转换断层带的逆冲走滑构造演化过程,进而分析和讨论了研究区构造变形特征和变形机制。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帕米尔突刺东缘... 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建立了两个不同边界条件的模型分别模拟帕米尔突刺东缘柯克亚-和田褶皱冲断带和喀什-叶城转换断层带的逆冲走滑构造演化过程,进而分析和讨论了研究区构造变形特征和变形机制。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帕米尔突刺东缘的柯克亚-和田褶皱冲断带和喀什-叶城转换断层带均形成于压扭应力场作用下,发育明显断层走滑现象,前者逆冲前缘断层兼具左行走滑特征,后者逆冲前缘断层则具右行走滑特征,但前者总体走滑量明显小于后者;(2)帕米尔突刺东缘的柯克亚-和田褶皱冲断带和喀什-叶城转换断层带走滑作用均主要位于山前边界断层带,越靠近逆冲前缘(盆地内部),走滑效应越微弱,挤压效应越明显;(3)在边界走滑断层前缘(往盆地方向),弧形断裂由挤压方向向前依次产生,并且斜向相交,验证了帕米尔东缘冲断带构造演化符合自南向北依次变新的规律;(4)在斜向压扭作用过程中,走滑断层构造带不一定发育明显的高角度甚至直立的断层,也可能表现为逆冲叠瓦构造楔样式,形成走滑逆断层,故在进行帕米尔突刺东缘(如塔西南山前)地震剖面构造解析时应充分关注这种构造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东缘 物理模拟 塔西南 斜向挤压 走滑构造
下载PDF
东帕米尔高原喀拉库勒湖的成因及其年代 被引量:1
9
作者 伍云飞 赵井东 郑辉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0-106,共7页
喀拉库勒湖位于东帕米尔高原的康西瓦河流域.研究区的地质构造资料显示,断层活动形成的慕士塔格-公格尔山之间的断层谷是喀拉库勒湖形成的基础.对本区的地貌考察得知,源自慕士塔格峰东坡和公格尔山西坡的古冰流曾数次占据整个河源区,形... 喀拉库勒湖位于东帕米尔高原的康西瓦河流域.研究区的地质构造资料显示,断层活动形成的慕士塔格-公格尔山之间的断层谷是喀拉库勒湖形成的基础.对本区的地貌考察得知,源自慕士塔格峰东坡和公格尔山西坡的古冰流曾数次占据整个河源区,形成规模较大的山麓冰川.现存的喀拉库勒湖为一冰碛堰塞湖,其形成时间与最后一次古冰流填充河源区,阻塞慕士塔格峰西北侧自西南向东北汇入康西瓦河的阔克萨依克河水流的时间相一致.应用OSL测年技术对采自喀拉库勒湖外围冰碛丘陵中的砂质透镜体进行定年,获其年代范围为(26.8±1.3)^(41.7±4.4)ka.结合本区已有的ESR年代学资料(37.8±3.6)^(48.2±4.6)ka、邻近区域的古气候记录以及我国西部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喀拉库勒湖主要形成于末次冰期中冰阶,时间上可对应于MIS 3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碛堰塞湖 冰碛丘陵 OSL测年 东帕米尔高原
下载PDF
三种趋势分析法在东帕米尔高原降水特征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涛 伊丽努尔·阿力甫江 +3 位作者 李思颖 阿依谢姆古丽·孜比不拉 张心蕊 高腾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12-1320,共9页
基于东帕米尔高原3个气象站近58年(1961—2018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借助创新性趋势分析(innovative trend analysis,ITA)法、Mann-Kendall(M-K)非参数检验和Sen’s斜率估计法分析了东帕米尔高原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种分析方法... 基于东帕米尔高原3个气象站近58年(1961—2018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借助创新性趋势分析(innovative trend analysis,ITA)法、Mann-Kendall(M-K)非参数检验和Sen’s斜率估计法分析了东帕米尔高原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种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具有一致性,近年来东帕米尔高原降水量呈增加趋势。Sen’s斜率估计法分析得出有69.44%的月份降水呈增加趋势,11.11%的月份呈减少趋势;M-K法分析得出有75%的月份降水呈增加趋势,22.22%的月份呈减少趋势;ITA法分析得出有94.44%的月份降水呈增加趋势,5.56%的月份呈减少趋势。三种方法在分析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性,如利用Sen’s斜率估计法分析塔什库尔干气象站点时有5个月无变化趋势,与其他两种方法分析结果差异较大。而ITA和M-K法较为准确地辨识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且不受异常值影响;三种分析方法中,显著性趋势最强的是ITA法,其次是M-K法,Sen’s斜率估计法表现较为一般。其中,ITA分析法有63.89%的月份通过了0.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M-K有25%的月份通过了0.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相较于传统分析方法,ITA的优势在于,它能够给出不同月份不同级别降水量增加或减少的范围和趋势,所以可以有效地识别传统检验无法确定的隐藏的微趋势,更有助于分析水文气象方面数据系列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Sen’s斜率估计法 非参数检验法 创新性趋势分析法 东帕米尔高原
下载PDF
1989-2020年基于Landsat的东帕米尔高原冰川运动速度数据集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震 黄丹妮 +1 位作者 陆艺杰 张莎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1年第3期165-176,共12页
冰川运动与冰川物质平衡、冰川厚度、温度状态、冰川水文特征等密切相关。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川运动速度控制冰量输送变化从而引起冰川长度、面积、厚度变化的响应,因此对冰川运动长时间监测至关重要。传统测杆数据无法获取区域尺度... 冰川运动与冰川物质平衡、冰川厚度、温度状态、冰川水文特征等密切相关。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川运动速度控制冰量输送变化从而引起冰川长度、面积、厚度变化的响应,因此对冰川运动长时间监测至关重要。传统测杆数据无法获取区域尺度范围的冰川运动速度数据,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冰川运动遥感监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东帕米尔高原发育大量冰川,是下游喀什地区水资源源区,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了1989–2020年Landsat 5、7、8影像,基于特征匹配法提取了东帕米尔高原冰川运动数据集(GeoTIFF格式,32位浮点型),空间分辨率为240 m或者480 m,冰川运动速度误差最高为±0.051 m d^(-1)。为了保留原始过程数据,本数据集除了冰川运动速度数据(glacV)外,还保留了南北向位移(NS)、东西向位移(EW)、信噪比(SNR)、整幅图像的运动速度值(V)。本数据集可以作为冰川研究的本底调查资料,也可以作为冰川动力学模型的输入,为冰川变化及预测、冰川资源利用及灾害防治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帕米尔 冰川运动速度 LANDSAT 冰川变化 特征匹配法
下载PDF
1961–2017年中巴经济走廊北端东帕米尔高原极端升温过程数据集
12
作者 毛炜峄 姚俊强 陈静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9年第3期28-37,共10页
中巴经济走廊北端穿越帕米尔高原,周边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灾害多样且频发。极端升温引起的冰雪消融是主要的水文气象灾害之一,备受社会和科学界关注。本文基于中巴经济走廊北端东帕米尔高原中国境内3个长序列观测气象站1961–2017... 中巴经济走廊北端穿越帕米尔高原,周边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灾害多样且频发。极端升温引起的冰雪消融是主要的水文气象灾害之一,备受社会和科学界关注。本文基于中巴经济走廊北端东帕米尔高原中国境内3个长序列观测气象站1961–2017年的逐日气温数据,定义并计算了单站升温日、升温过程(初日、终日及持续日数)、过程升温幅度、不同时段升温幅度等升温过程指标,建立了逐站升温过程数据集,并根据极端事件指标,建立了极端升温过程数据集。本数据集可以作为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巴经济走廊北端帕米尔高原区域的极端升温事件发生频率和趋势探测分析的材料,为中巴经济走廊帕米尔高原区域的融冰(雪)洪水预警提供数据支撑,应对降低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巴经济走廊北端帕米尔高原区域冰雪洪水灾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巴经济走廊 帕米尔高原 极端升温过程 气象站点
下载PDF
东帕米尔高原冰川运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黄丹妮 张震 +1 位作者 张莎莎 薛乃婷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冰川运动控制着冰量输送变化,为冰川变化和冰川灾害研究提供重要信息。为了探讨东帕米尔高原冰川运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ITS_LIVE和GoLIVE分析了不同规模、不同地形条件、表碛/非表碛区域的冰川运动速度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东帕... 冰川运动控制着冰量输送变化,为冰川变化和冰川灾害研究提供重要信息。为了探讨东帕米尔高原冰川运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ITS_LIVE和GoLIVE分析了不同规模、不同地形条件、表碛/非表碛区域的冰川运动速度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东帕米尔高原冰川平均运动速度为5.31 m·a^-1,冰川运动速度与冰川规模相关,表现为大冰川比小冰川运动快;(2)冰川运动速度与平均坡度相关,表现为随平均坡度增加先增后减,坡度过大不利于冰川积累,表现为厚度(规模)小,则速度慢。(3)西南(8.69 m·a^-1)、东南(11.67 m·a^-1)坡向的冰川运动速度大于其它坡向的冰川运动速度,与各个坡向的冰川规模相关。(4)表碛覆盖型冰川的运动速度小于非表碛覆盖型冰川,表碛对冰川运动速度起到抑制作用。(5)1989-2018年东帕米尔高原冰川运动速度表现稳定,与冰川年际变化稳定相对应。消融期冰川运动速度小于其它季节,与年内冰川厚度变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帕米尔高原 冰川运动 冰川运动特征 遥感 地形
下载PDF
帕米尔隆升过程中地壳的一种重要缩短机制——以齐姆根构造转换域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向东 王克卓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9-15,共7页
区域构造显示,在帕米尔一西昆仑前陆地带大致以齐姆根为中心的范围内,山前构造变形呈现分阶段发育的特征,前陆冲断带和前陆沉降带横向不能连接,形成喀什和叶城一和田两个沉降坳陷中心.这是由于造山带前陆的逆冲断裂带向盆地大规模逆掩... 区域构造显示,在帕米尔一西昆仑前陆地带大致以齐姆根为中心的范围内,山前构造变形呈现分阶段发育的特征,前陆冲断带和前陆沉降带横向不能连接,形成喀什和叶城一和田两个沉降坳陷中心.这是由于造山带前陆的逆冲断裂带向盆地大规模逆掩和推覆过程中大幅度构造叠覆而形成,长距离构造拆离使许多地质记录被掩盖和破坏,给地质构造发展史重建造成很大困难.齐姆根由于地处连接帕米尔、西昆仑2个前缘逆冲断裂系及其前陆沉降带的应力转换和调整部位,构造以斜向走滑为主、逆冲推覆程度相对较弱,因而得以保留许多塔里木西南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地质信息,该区域是正确认识东帕米尔地区构造演化的关键点之一,因此笔者引入“域”的概念,将其命名为“齐姆根构造转换域”,其原型背景是目前帕米尔一西昆仑前缘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沉积盆地,规模不大却显示了较为典型的前陆盆地沉积构造样式,结合区域事件同位素年龄证据,基本可以确定塔西南前陆盆地发育下限不晚于侏罗纪早期,178.4~113.3 Ma为初期活动的主要时期.侏罗纪发育有限规模前陆盆地,是在塔里木西南前陆盆地发育的初期阶段,同时盆地的展布受到古近纪以来帕米尔构造结“突刺”状楔人的强烈影响,使侏罗纪原始盆地走向发生偏转.研究表明,该构造转换域与康西瓦断裂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升过程 特提斯构造带 构造转换 齐姆根构造转换域 造山带 三叠纪 地质构造
下载PDF
东帕米尔“层控碳酸岩型”铁铜金矿浅释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永新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70-373,共4页
东帕米尔“层控碳酸岩型”铁铜金矿,形成于中元古代裂谷构造环境,产于中深变质相与中浅变质相转换部位,塔昔达坂群底部.矿床属海底喷流(含火山喷流)沉积成因,为菱铁矿和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夹少量火山岩的沉积建造.铁铜金矿显示出上铁锰... 东帕米尔“层控碳酸岩型”铁铜金矿,形成于中元古代裂谷构造环境,产于中深变质相与中浅变质相转换部位,塔昔达坂群底部.矿床属海底喷流(含火山喷流)沉积成因,为菱铁矿和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夹少量火山岩的沉积建造.铁铜金矿显示出上铁锰下铜金的元素垂向分带,构成新疆一个有希望的成矿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岩 金矿 成矿区 垂向分带 海底喷流 沉积建造 裂谷 区域 新疆 成因
下载PDF
帕米尔高原东缘中深源地震特征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建中 杨成荣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3年第5期70-74,共5页
对帕米尔东缘区域中深源地震与浅源地震进行波形对比,并使用交切法和Hyposat地震定位方法进行地震定位对比,从不同角度探讨该区域中深源地震特征。
关键词 帕米尔东缘 地震定位 浅源地震 中深源地震特征
下载PDF
帕米尔高原东部地区4-9月降水日变化特征研究
17
作者 艾克代·沙拉木 何清 +3 位作者 阿力木·阿巴斯 黄秋霞 王艳丽 仙米西努尔·克里木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2年第6期42-50,共9页
基于帕米尔高原东部100个气象站2013—2019年4—9月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帕米尔高原东部降水量、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帕米尔高原东部年平均降水量呈南部少于北部,平原少于山区的特征。降水频次集中在西部山... 基于帕米尔高原东部100个气象站2013—2019年4—9月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帕米尔高原东部降水量、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帕米尔高原东部年平均降水量呈南部少于北部,平原少于山区的特征。降水频次集中在西部山区,东南部最少。研究区北部和盆地边缘的降水强度大于西部和西南部山区。逐月降水量呈北部和西北部多,盆地西部边缘地区最少,8月最多,4月最少。年平均降水频次高值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北部和西部,低值主要集中在盆地西部边缘区。逐月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与降水量和频次也存在较大差异,降水强度在平原地区最强,最强月份为4月。小时降水量峰值主要出现在12—23时,低值出现在00—10时。小时降水频次15时—次日01时为强度高值时段,14—20时具有增长趋势。小时降水强度在日出前后达到最大,其中00—09时为高值时段,10—23时为低值时段。帕米尔高原东部地区各月小时平均降水量主要集中在18时左右,降水频次主要集中在18—23时,夜间降水强度略高于白天。年平均降水量,降水频次及降水强度与海拔高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海拔2500 m以下降水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2500 m以上降水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降水频次在3000 m以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多,3000 m以上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少。降水强度与海拔高度整体呈负相关,降水强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弱;2500 m以下降水强度随着海拔高度而增强,2500 m以上降水强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高原东部 降水频数 降水强度 日变化特征
下载PDF
近40年东帕米尔高原冰川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25
18
作者 曾磊 杨太保 田洪阵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4-150,共7页
以1972年、2000年和2011年Landsat Mss/TM/ETM+遥感影像处理和目视解译结果为依据,分析了东帕米尔高原1972~2011年冰川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72~2011年研究区冰川面积、储量减少了103.97km2和8.04km3,分别占1972年冰川总面积、储量的5... 以1972年、2000年和2011年Landsat Mss/TM/ETM+遥感影像处理和目视解译结果为依据,分析了东帕米尔高原1972~2011年冰川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72~2011年研究区冰川面积、储量减少了103.97km2和8.04km3,分别占1972年冰川总面积、储量的5.79%和6.69%。但冰川退缩具有不等速性,1972~2000年面积、储量年退缩百分比分别为0.182%和0.212%,而2000~2011年仅为0.045%和0.048%。对流域内两个气象站气候资料的分析表明:1972~2000年冰川快速退缩与1970~1980年气温偏高而降水偏少有关,2000~2011年冰川退缩趋缓与80年代以后相对低温和湿润气候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帕米尔高原 冰川变化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原文传递
东帕米尔高原昆盖山跃动冰川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震 刘时银 +1 位作者 魏俊锋 蒋宗立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45-1554,共10页
冰川跃动是冰川周期性地快速运动,给下游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对已经发现的跃动冰川进行监测不仅有助于提高对冰川跃动机理的认识,而且对冰川跃动灾害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中发现,1963-2009... 冰川跃动是冰川周期性地快速运动,给下游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对已经发现的跃动冰川进行监测不仅有助于提高对冰川跃动机理的认识,而且对冰川跃动灾害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中发现,1963-2009年东帕米尔高原昆盖山的5Y663L0023冰川末端发生大幅前进。本文利用Landsat影像、ASTER立体像对等数据对该冰川前进过程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该冰川于1990-1992年和2007-2013年分别前进81±30 m和811±30 m,其中2007-2013年的前进属于跃动引发的前进。其中跃动最高峰在2007年8月21日-2008年10月26日,期间32.7×10~6m^3的冰体发生卸载,导致末端前进了704±30 m,面积扩张了0.34 km^2。针对东帕米尔地区跃动冰川周期研究的空白,本文认为该冰川跃动周期中跃动期为4 a,平静期最短为15 a左右。该冰川属于多温型冰川,跃动受热力学机制影响的可能性较大,但液态降水、冰雪融水的增加也是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跃动冰川 遥感 高程变化 立体像对 东帕米尔高原 昆盖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