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转化率特征及成因分析
1
作者 卢楚翰 黄丁安 +2 位作者 秦育婧 李永华 向波 《暴雨灾害》 2024年第5期499-508,共10页
利用格点化降水观测数据集(CN05.1)以及ECMWF再分析资料(ERA5),分析1961—2020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Eastern Southwest China,ESWC)的降水、水汽含量及降水转化率特征,并利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初步探究地形分布对降水转化率空间分布差异的影... 利用格点化降水观测数据集(CN05.1)以及ECMWF再分析资料(ERA5),分析1961—2020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Eastern Southwest China,ESWC)的降水、水汽含量及降水转化率特征,并利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初步探究地形分布对降水转化率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最后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4.0(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设计地形敏感性试验验证地形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作用。结果表明:(1)1961—2020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的降水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但水汽含量却在其东南部和西北部存在两个大值区,水汽大值区降水转化率偏低,强降水区与水汽含量大值区分布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强降水区与水平风场及垂直速度场的形势配合发现地形是导致此差异的重要因素。(2)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发现,区域内大娄山、方斗山及大巴山组成的西南-东北向山地地形分布对降水强度有显著影响,地形高度的降低将导致区域东南部降水量显著减少。(3)敏感性试验中将区域地形高度分别降低一半和去除地形后,区域东南部的降水在月时间尺度中将分别减少9.89%和19.90%。地形高度的改变也会引起区域垂直速度、水平风场、水汽输送及水汽辐合量发生改变,当地形高度降低后,上升运动及西南风明显减弱,水汽输送强度降低,水汽辐合量减少,不利于降水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水汽含量 降水转化率 地形敏感性试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西南地区东部前后冬气温反位相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2
作者 吴遥 唐红玉 +2 位作者 董新宁 周杰 魏麟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47-858,共12页
利用西南地区东部台站观测和ERA5再分析等资料,分析该地区冬季气温前后冬反位相异常转折(以下简称异常转折)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该地区冬季气温在2000年以后易出现前冷后暖(P1型)的异常转折变化,而前暖后冷(P2型)则在20世纪70年代... 利用西南地区东部台站观测和ERA5再分析等资料,分析该地区冬季气温前后冬反位相异常转折(以下简称异常转折)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该地区冬季气温在2000年以后易出现前冷后暖(P1型)的异常转折变化,而前暖后冷(P2型)则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最多。冬季气温发生异常转折时,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反映出青藏高原高度场是最为关键的环流系统,甚至超过了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影响。200 hPa风场上,西风急流等系统通过影响东亚冬季风进而影响冬季气温季节内变化。海平面气压场上,当蒙古高压在冬季呈显著前强后弱异常变化时,冬季气温易出现P1型异常转折,反之易出现P2型异常转折。冬季气温季节内发生异常转折时,北大西洋、赤道中东太平洋和赤道印度洋海温均表现出较为明显异常信号;当前期夏、秋季这三个海域海温异常偏高时,冬季气温易出现P1型异常转折,反之则易出现P2型异常转折,夏、秋季异常海温可作为预测前兆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冬季气温 异常转折 成因分析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西南地区东部旱涝的关系 被引量:54
3
作者 李永华 卢楚翰 +2 位作者 徐海明 程炳岩 王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2-434,共13页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特征,指出了影响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热源关键区域,并就关键区大气热源对该区域夏季旱涝的影响进行了诊断,得出了以下...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特征,指出了影响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热源关键区域,并就关键区大气热源对该区域夏季旱涝的影响进行了诊断,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与高原主体东南部的热源变化关系密切,当该区域(该区域的平均大气热源值定义为热源指数)大气热源偏强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的可能性大。当夏季青藏高原关键区大气热源值偏强(偏弱)时,西太平洋副高和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偏北),东亚夏季风偏弱(偏强),出现有利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偏少)的环流形势;同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水汽输送增强(减弱),水汽辐合上升运动也增强(减弱),因此,该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多(偏少),出现洪涝(干旱)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夏季旱涝 高原热源 影响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表温度变化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影响 被引量:36
4
作者 李永华 卢楚翰 +1 位作者 徐海明 程炳岩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5-156,共12页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的可能性大;当前期春季印度洋海表温度偏高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可能偏多。太平洋区的海表温度距平(SSTA)分布呈"V"字型特征,赤道中东太平洋及南、北美西部沿海的SSTA与赤道西太平洋、南北太平洋的SSTA呈反相关分布,与西太平洋的亚洲大陆东部沿海的SSTA呈正相关,赤道印度洋及南印度洋的大部分地区的SSTA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SSTA变化是一致的。当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及印度洋海表温度(SST)偏高(偏低)时,夏季南亚高压位置偏南(偏北),强度偏强(偏弱),面积偏大(偏小),同时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偏弱),面积偏大(偏小),位置偏南(偏北),西伸(东退)明显,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偏弱(偏强),我国华北及华南地区盛行下沉(上升)运动,而整个长江流域及青藏高原东部盛行上升(下沉)运动,西南地区东部也盛行弱的上升(下沉)运动,这有利于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偏少),出现洪涝(干旱)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夏季旱涝 海表温度异常 影响
下载PDF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永华 向波 +2 位作者 卢楚翰 琚建华 王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37-450,共14页
利用1979~2013年6~8月的西南地区东部20个台站日降水量资料、逐日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指数、全球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逐日格点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日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夏季MJO不... 利用1979~2013年6~8月的西南地区东部20个台站日降水量资料、逐日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指数、全球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逐日格点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日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夏季MJO不同位相活动影响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原因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MJO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当MJO处于第4(第6)位相时,由于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偏北)、向西南地区东部的水汽输送偏多(偏少),在异常上升(下沉)气流影响下,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偏少)。MJO影响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可能原因是:当MJO处于第4位相时,赤道东印度洋地区上空大气释放凝结潜热,其激发东北向传播的异常波动,进而影响东亚环流,使得西南地区东部出现夏季降水偏多的环流形势,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增多;但在第6位相时,西太平洋地区上空对流释放的凝结潜热,其激发PJ(太平洋—日本)型Rossby波列,出现不利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环流形势,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JO 西南地区东部 夏季降水 影响机制
下载PDF
西南地区东部夏季典型旱涝年的OLR特征 被引量:22
6
作者 李永华 徐海明 +3 位作者 高阳华 李强 白莹莹 何泽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61-869,共9页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1979—2006年全球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逐日格点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典型旱涝年OLR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按照区域降水指数可确定3个典型干旱年(2006,1...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1979—2006年全球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逐日格点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典型旱涝年OLR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按照区域降水指数可确定3个典型干旱年(2006,1994和1997年)和3个典型洪涝年(1998,1980和1993年),而1998年和2006年分别是1959年以来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和偏少最明显的年份。西南地区东部典型旱涝年夏季OLR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洪涝(干旱)年,从青藏高原东部一直到江淮地区OLR值偏低(高),同时孟加拉湾南部及赤道东印度洋地区OLR值也偏低(高),而菲律宾及其附近地区OLR值偏高(低)。从3个关键区平均的逐日变化来看,赤道东印度洋地区对流活动典型涝年强于典型旱年,菲律宾及其附近地区对流活动则是旱年强于涝年,青藏高原东部至江淮流域地区(包括西南地区东部)极端涝年盛行上升运动。涝年热带地区的ITCZ以向西移动的特征为主,而旱年热带地区的ITCZ夏季前期则以向东移动的特征为主。典型涝年孟加拉湾南部及赤道东印度洋地区的对流北传的特征较明显,6月中旬以后大部分时间可以传到30°N以北,典型旱年孟加拉湾南部及赤道东印度洋地区的对流主要呈现南北振荡、偶有中断的活动特征,很少时间能达到30°N。低纬热带地区关键区域OLR5~9月一般都具有准40天左右的显著低频变化周期,而准12~15天的准双周变化周期在部分时段也显著。典型涝年夏季OLR40天左右低频对流经向和纬向传播在西南地区东部区域得到加强,低频对流偏强,引起降水偏多,而典型早年夏季则相反,OLR40天左右低频对流经向和纬向传播在该区域得到削弱,低频对流偏弱,引起降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典型旱涝年夏季 OLR 低频振荡
下载PDF
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特大干旱及其大气环流异常 被引量:137
7
作者 李永华 徐海明 刘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分析了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特大干旱的时空分布及其同期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少...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分析了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特大干旱的时空分布及其同期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少雨时段从6月中旬初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上旬中后期,达80多天,其中7月下旬中期到9月上旬中期降水尤其稀少。西南地区东部区域6、7、8月及整个夏季(6—8月)降水都偏少,降水指数显示2006年是西南地区东部1959年以来夏季降水最少的年份。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特大干旱与大气环流异常有很大的关系,中高纬度环流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带环流、南亚高压、低层流场、水汽输送以及垂直运动等都持续异常。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北且偏西和副高异常偏弱且偏东时,西南地区东部都可能出现严重干旱,2006年夏季属于副高控制性高温伏旱。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偏北偏西,同时伴随南亚高压偏强偏东,西南地区东部在副高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同时也抑制了向该地的水汽输送,再加上西风带环流以及中高纬环流配置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因而2006夏季西南地区东部少雨干旱。青藏高原热源偏弱,菲律宾附近地区对流非常活跃,是引起2006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偏北偏西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特大干旱 大气环流
下载PDF
2006年高原夏季风强弱变化及其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9
8
作者 齐冬梅 李英 +1 位作者 李跃清 刘昆鹏 《干旱气象》 2015年第4期555-565,共11页
利用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37个测站逐日降水量、气温资料和NCEP/NCAR R2再分析日平均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研究分析了高原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特征,讨论了高原夏季风强弱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夏... 利用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37个测站逐日降水量、气温资料和NCEP/NCAR R2再分析日平均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研究分析了高原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特征,讨论了高原夏季风强弱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夏季风的变化和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当高原夏季风偏强(弱)时,南亚高压、中高纬度环流、西太副高、西风带环流、低层流场以及垂直运动等均有显著变化,进而影响到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气候。高原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高原夏季风的异常变化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季风 大气环流异常 高原热源 高温干旱 西南地区东部
下载PDF
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西太平洋副高特征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永华 青吉铭 +1 位作者 李强 向波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6-116,共11页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年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旱涝)及西太平洋副高...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年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旱涝)及西太平洋副高变化均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夏季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副高的面积指数、强度指数均与西伸脊点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当夏季西太平洋副高面积越大强度越强时,西伸就更明显,反之位置偏东.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脊线位置和北界指数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与夏季副高南北位置的变化关系非常密切,而与副高面积、强度以及副高的东西位置的相关不显著.一般而言,当副高脊线偏北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容易出现干旱,反之,则出现洪涝的可能性大.当夏季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偏北(偏南)时,有利于出现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少(偏多)的环流形势,并且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水汽输送减弱(增强),水汽辐合上升运动也减弱(增强),同时北方冷空气的影响也比较弱(强),因此该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少(偏多),出现干旱(洪涝)的可能性大.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有重要影响,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夏季旱涝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特征
下载PDF
中国东部-西太平洋副热带季风和降水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0
10
作者 赵平 周秀骥 +1 位作者 陈隆勋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40-954,共15页
利用1981—2000年候平均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CMAP全球降水资料,分析了从中国东部大陆到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季风和降水季节变化的特征及其与热带季风降水的关系,探讨了季风建立和加强的原因。夏季东亚—西太平洋盛行的西南风开始于江... 利用1981—2000年候平均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CMAP全球降水资料,分析了从中国东部大陆到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季风和降水季节变化的特征及其与热带季风降水的关系,探讨了季风建立和加强的原因。夏季东亚—西太平洋盛行的西南风开始于江南和西太平洋副热带的春初,并向北扩展到中纬度,热带西南风范围向北扩展的迹象不明显。从冬到夏,中国西部和西太平洋副热带的表面加热季节变化可以使副热带对流层向西的温度梯度反转比热带早,使西南季风在副热带最早开始;从大气环流看,青藏高原东侧低压槽的加强和向东延伸,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和向西移动,都影响着副热带西南季风的开始和发展;初夏江南的南风向北扩展与副热带高压向北移动有关,随着高原东侧低压槽向南延伸,槽前的偏南风范围向南扩展。随着副热带季风建立和向北扩展,其最大风速中心前方的低层空气质量辐合和水汽辐合以及上升运动也加强和向北移动,导致降水加强和雨带向北移动。热带季风雨季开始晚,主要维持在热带而没有明显进入副热带,江淮梅雨不是由热带季风雨带直接向北移动而致,而是由春季江南雨带北移而致。在热带季风爆发前,副热带季风区水汽输送主要来自中南半岛北部和中国华南沿海,而在热带季风爆发后,水汽输送来自孟加拉湾和热带西太平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西太平洋 西南季风 降水 水汽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东部秋季干旱的环流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沙天阳 徐海明 邹松佐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3-603,共11页
利用196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全国753站月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了我国西南地区东部秋季干旱的环流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秋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其中,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利用196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全国753站月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了我国西南地区东部秋季干旱的环流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秋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其中,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降水存在由多转少的突变;降水量年际变化则与苏门答腊—西太平洋和热带东太平洋的海温分布存在很好的关系。当苏门答腊—西太平洋和东太平洋海温呈现"+-"异常分布时,引起大气热源的异常,加强哈德莱环流,同时,在南海及孟加拉湾附近激发出异常气旋性环流,而西南地区东部则处于南海气旋性环流外围异常偏北气流控制,削弱了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从而造成西南地区东部的干旱。通过大气环流模式NCAR CAM3.0(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3.0)的海温异常试验,验证了上述观测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秋季干旱 环流特征 海温异常 水汽输送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旱涝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永华 青吉铭 +1 位作者 李强 罗文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1-81,共11页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分析了夏季南亚高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南亚高压具有明显的年...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分析了夏季南亚高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南亚高压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南亚高压存在青藏高压和伊朗高压两个模态,夏季平均状况下南亚高压的青藏高压模态出现频率高于伊朗高压模态;夏季南亚高压的面积越大,其主中心强度就越强,东伸越明显,反之亦然;南亚高压主中心偏东时往往同时偏北,偏西时则容易出现同时偏南的情况;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和它的主中心纬度位置变化一致;夏季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其平均脊线位置与西太平洋副高的脊线位置变化基本一致,它们同时偏北或同时偏南.当夏季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偏北(偏南)时,有利于出现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少(偏多)的环流形势,同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水汽输送减弱(增强),水汽辐合上升运动也减弱(增强),同时北方冷空气的影响也比较弱(强),因此该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少(偏多),出现干旱(洪涝)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西南地区东部 夏季旱涝 联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重力波过程与西南涡活动的统计关系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炜 李跃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3-782,共10页
本文利用2012~2015年西南涡加密观测大气科学实验的剑阁、金川、九龙和名山四站探空资料,统计分析了6~7月西南涡活动期间对流层中、高层(6~12 km)的重力波过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川西高原南部的九龙站与其余三站不同,重力波源主要... 本文利用2012~2015年西南涡加密观测大气科学实验的剑阁、金川、九龙和名山四站探空资料,统计分析了6~7月西南涡活动期间对流层中、高层(6~12 km)的重力波过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川西高原南部的九龙站与其余三站不同,重力波源主要来自对流层上层,波能传播方向向上,剑阁、金川和名山三站重力的波源主要来自对流层下层,波能传播方向向下。重力波过程在不同类型的西南涡活动中有明显差异,在移出型西南涡活动初期,重力波水平传播方向主要为东北向,其上传概率远大于下传概率,波动的动能和潜能较大且变化剧烈;而对应源地型西南涡,初期主要呈西北-东南向传播且重力波上传与下传概率相当,动能和潜能较小且变化相对平缓同时本次研究表明,重力波水平传播方向对西南涡的移动方向也有一定指示作用。按照发生时刻本文将重力波分为日发型重力波和夜发型重力波,在夜发型西南涡初期,重力波活动夜发(北京时20:00~08:00)的概率较大,这表明重力波的夜发性与西南涡的夜发性可能存在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重力波 西南涡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Subtropical Monsoon and Rainfall over Eastern China and Western North Pacific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平 周秀骥 +1 位作者 陈隆勋 何金海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9年第6期649-665,共17页
Using the NCAR/NCEP(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reanalysis and the NOAA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s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CMAP) during 1981–2... Using the NCAR/NCEP(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reanalysis and the NOAA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s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CMAP) during 1981–2000,we investigated the seasonal evolution of the southwesterly wind and associate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eastern China–subtropical western North Pacific are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tropical monsoon and rainfall,and analyzed the reasons responsible for the onse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ind.It was found that the persistent southwesterly wind appears over southern China and the sub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the earliest in early spring,and then expands southwards to the tropics and advances northward to the midlatitudes.From winter to summer,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surface heating over western China and the sub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may result in an earlier reversal of the westward tropospheric temperature gradient over the subtropics relative to the tropics,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earliest beginning of the sub-tropical southwesterly wind.Additionally,the strengthening and eastward expanding of the trough near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s well as the strengthening and westward moving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lso exert positive influences on the begi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ubtropical southwesterly wind. In early summer,the northward expansion of the southwesterly wind over southern China is associated with a northward shift of the subtropical high,while the southward stretch of the southwesterly wind is associated with a southward stretch of the trough i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plateau.With the beginning and northward expansion of the subtropical southwesterly wind(namely southwest monsoon),convergences of the low-level air and water vapor and associated upward motion in front of the strongest southwesterly wind core also strengthen and move northward,leading to an increase in rainfall intensity and a northward shift of the rain belt.Accordingly,the subtropical rainy season occurs the earliest over southern China in spring,moves northward to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 in early summer,and arrives in North China in mid summer. Compared with the subtropical rainy season,the tropical rainy season begins later and stays mainly over the tropics,not pronouncedly moving into the subtropics.Clearly,the Meiyu rainfall over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 in early summer results from a northward shift of the spring rain belt over southern China, instead of a northward shift of the tropical monsoon rain belt.Before the onset of the tropical monsoon, water vapor over the subtropical monsoon region comes mainly from the coasts of the northern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southern China.After the onset,one branch of the water vapor flow comes from the Bay of Bengal,entering into eastern China and the sub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via southwestern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and another branch comes from the tropical western North Pacific,moving northwestward along the west edge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entering into the subtrop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china western Pacific southwest monsoon PRECIPITATION water vapor
原文传递
我国东西部850hPa温度场的转变及对鲁西南天气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孔刘备 席晓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4期214-216,共3页
利用2010-2013年逐日08:00和20:00探空资料,统计对比分析850 hPa上空温度场,结果表明,我国青藏高原夏季是一强大热源而冬季是一冷源,春季西部温度上升与秋季西部温度下降均比东部快;东、西部温度场的这种相对变化影响大气环流,冬季与... 利用2010-2013年逐日08:00和20:00探空资料,统计对比分析850 hPa上空温度场,结果表明,我国青藏高原夏季是一强大热源而冬季是一冷源,春季西部温度上升与秋季西部温度下降均比东部快;东、西部温度场的这种相对变化影响大气环流,冬季与夏季的温度场结构发生逆变,同时降水天气系统的作用机制也发生较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部 850 hPa温度场 转变 鲁西南 天气影响
下载PDF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constraints on regional avifauna of passerines in China
16
作者 Tianlong Cai Qing Quan +6 位作者 Gang Song Yongjie Wu Zhixin Wen Chunlan Zhang Yanhua Qu Gexia Qiao Fumin Lei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431-440,共10页
Strong correlations between species diversity and climate have been widely observed,but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is relationship is unclear.Here,we explored the causes of the richness-climate relationships among pas... Strong correlations between species diversity and climate have been widely observed,but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is relationship is unclear.Here,we explored the causes of the richness-climate relationships among passerine birds in China by integrating tropical conservatism and diversification rate hypotheses using path models.We found that assemblages with higher species richness southwest of the Salween-Mekong-Pearl River Divide are phylogenetically overdispersed and have shorter mean root distances(MRDs),while species-rich regions northeast of this divide(e.g.,north Hengduan Mountains-south Qinling Mountains)are phylogenetically clustered and have longer MRDs.The results of the path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direct effect of climatic factors on species richness was stronger than their indirect effects on species richness via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indicating that neither tropical conservatism nor diversification rate hypotheses can well explain the richness-climate relationship among passerines in China.However,when path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within subregions separately,we found that the tropical conservatism hypothesis was well supported in the southwestern Salween-Mekong-Pearl River Divide,while the diversification rate hypothesis could explain the richness-climate relationship well in the northeastern divide.We conclude that the diversity patterns of passerines in different subregions of the Eastern Himalayas-Mountains of Southwest China may be shaped by different evolutionary processes related to geological and climatic histories,which explains why the tropical conservatism or diversification rate hypothesis alone cannot fully explain the richness-climate relationshi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IFAUNA diversification rate hypothesis diversity hotspots.eastern Himalayas-Mountains of southwest china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 tropical conservatism hypothe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