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水城与东千佛洞石窟同类佛教造像题材浅析艺术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小刚 郭俊叶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68,F0002,F0003,共10页
黑水城所出艺术品与东千佛洞石窟壁画及塑像是西夏佛教艺术的两处重要遗存。这两处有不少相同题材及形式的造像作品,反映出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
关键词 西夏艺术 黑水城 东千佛洞 石窟 瑞像
下载PDF
甘肃瓜州东千佛洞壁画材质分析及保护修复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杨韬 张亚旭 +4 位作者 杨志强 赵林毅 水碧纹 赵鸿亮 王旭阳 《文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9-104,91,共7页
为了对甘肃敦煌瓜州东千佛洞壁画实现现场科学有效地保护与修复,本研究利用数码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仪、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对东千佛洞壁画材质及制作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千佛洞壁画制作工艺分为单层泥质地仗和双层泥质地仗两种... 为了对甘肃敦煌瓜州东千佛洞壁画实现现场科学有效地保护与修复,本研究利用数码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仪、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对东千佛洞壁画材质及制作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千佛洞壁画制作工艺分为单层泥质地仗和双层泥质地仗两种。壁画颜料为朱砂、氯铜矿、雌黄、铅丹等无机矿物颜料。地仗层沙土比为4:1,属于高含沙量泥质地仗,地仗层中所加纤维分别为麦草和麻,含量约为1.5~3.8%。针对早期缺失区域不当修复所产生的眩光现象,在机械法去除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研究采用土沙比为2:1、外加3%有机纤维组成的修复材料可实现对缺失部位的有效修复。最后借鉴第2窟壁画制作时为防止壁画脱落现象采用铆钉的方式,提出对空鼓壁画进行点状灌浆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洞 颜料 保护 铆钉
下载PDF
西夏壁画中的藏密因子——以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壁画为例
3
作者 卯芳 《民族艺林》 2020年第2期132-139,共8页
西夏石窟壁画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汉藏结合,尤其在西夏中晚期,藏传佛教绘画在石窟壁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与比重,具有不同于汉传佛教的艺术表现形式。甘肃瓜州东千佛洞石窟群这一特征表现就最为集中,其中第2窟藏传佛教风格壁画保存完整,在... 西夏石窟壁画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汉藏结合,尤其在西夏中晚期,藏传佛教绘画在石窟壁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与比重,具有不同于汉传佛教的艺术表现形式。甘肃瓜州东千佛洞石窟群这一特征表现就最为集中,其中第2窟藏传佛教风格壁画保存完整,在同时期石窟艺术中极具特色。本文拟以东千佛洞第2窟藏传佛教壁画为例,探讨藏密因子在西夏佛教壁画中的体现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壁画 藏密 东千佛洞第2窟
下载PDF
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元代风格觅迹 被引量:2
4
作者 魏平 杨富学 《西夏研究》 2022年第4期93-100,共8页
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乃敦煌晚期石窟的代表作之一,壁画内容丰富,汉藏并举,学界均言其为西夏窟,实则为元代窟。窟中九尊式顶髻尊胜佛母曼荼罗壁画中白伞盖佛母和青色金刚手菩萨具有元代密教特征;东千佛洞第2窟的壁画配置与西藏扎达托林寺... 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乃敦煌晚期石窟的代表作之一,壁画内容丰富,汉藏并举,学界均言其为西夏窟,实则为元代窟。窟中九尊式顶髻尊胜佛母曼荼罗壁画中白伞盖佛母和青色金刚手菩萨具有元代密教特征;东千佛洞第2窟的壁画配置与西藏扎达托林寺白殿绘塑配置如出一辙,由此或可推断托林寺白殿与东千佛洞第2窟前室壁画受同一宗教仪轨影响下而成;中心柱两侧度母具有14世纪的夏鲁风格特点;药师佛与施甘露度母下方的饿鬼出现南宋风俗画中的婴戏形象;窟中壁画以蓝青绿色为主,与西夏石窟以红(土红)为主的格调相悖,却与元代崇尚蓝青绿色的基本色调相符;水月观音侍从的衣冠道教元素增多,与山西芮城永乐宫和洪洞广胜下寺的道教、佛教壁画有诸多近似之处。凡此种种,皆可为此窟之元代说提供有力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洞第2窟 元代绘画 西夏石窟 藏传佛教
下载PDF
瓜州东千佛洞泥寿桃洞西夏文两件印本残页考释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多勇 于光建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65,共7页
《瓜州博物馆》一书公布了两件西夏文献图版,出土于甘肃省瓜州县东千佛洞泥寿桃洞,《中国藏西夏文献》甘肃卷没有收录。文章通过对瓜州县东千佛洞两件西夏文文书翻译考释,认为瓜州东千佛洞西夏文1号文书是蝴蝶装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瓜州博物馆》一书公布了两件西夏文献图版,出土于甘肃省瓜州县东千佛洞泥寿桃洞,《中国藏西夏文献》甘肃卷没有收录。文章通过对瓜州县东千佛洞两件西夏文文书翻译考释,认为瓜州东千佛洞西夏文1号文书是蝴蝶装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印本,内容为"无为福胜分第十一"和"尊重正教分第十二"残页,其翻译底本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汉文本;瓜州东千佛洞西夏文2号文书为《慈悲道场忏罪法》卷首残页。由此可窥见西夏瓜州地区《金刚经》和忏法思想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州 东千佛洞泥寿桃洞 西夏文 印本残页 考释
下载PDF
瓜州东千佛洞第5窟佛台遗迹考古清理简报
6
作者 邓虎斌 方喜涛 +3 位作者 张小刚 杨韬 谢延明 马耀祖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31,共9页
东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保存了西夏时期重要的佛教遗存。2018年7月,为配合抢救性壁画保护修复的工作,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对东千佛洞第5窟佛台遗迹进行了清理,基本弄清了佛台的形制和结构,出土了一些塑像残块、壁画... 东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保存了西夏时期重要的佛教遗存。2018年7月,为配合抢救性壁画保护修复的工作,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对东千佛洞第5窟佛台遗迹进行了清理,基本弄清了佛台的形制和结构,出土了一些塑像残块、壁画残片及其他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洞 第5窟 敦煌石窟 西夏
下载PDF
敦煌220窟《东方药师经变画》乐舞图像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6-160,共5页
敦煌220窟《东方药师经变画》是唐代乐舞场面最具代表性的壁画。壁画中呈现的乐队及乐器组合,反映的是在继承秦汉乐府音乐的基础上,经北朝以来吸收大量外来音乐而形成的燕乐。这种带有浓厚西域音乐文化色彩的乐队和乐器组合,可能常用于... 敦煌220窟《东方药师经变画》是唐代乐舞场面最具代表性的壁画。壁画中呈现的乐队及乐器组合,反映的是在继承秦汉乐府音乐的基础上,经北朝以来吸收大量外来音乐而形成的燕乐。这种带有浓厚西域音乐文化色彩的乐队和乐器组合,可能常用于胡旋舞这种舞蹈形式中。胡乐、胡舞在唐代融入中国乐舞之中,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唐代音乐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220窟 《东方药师经变画》 乐舞图像
下载PDF
东千佛洞二窟卷草纹审美形态的文化变迁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前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1期125-129,共5页
东千佛洞壁画作为西夏壁画艺术的代表,是敦煌壁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千佛洞二窟的壁画中,布满了场面宏大、视觉优美的卷草纹图样,内容融合汉、藏佛教艺术特点,体现了西夏时期装饰图案的显著特点与民族特色。本文从美术创作与文化... 东千佛洞壁画作为西夏壁画艺术的代表,是敦煌壁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千佛洞二窟的壁画中,布满了场面宏大、视觉优美的卷草纹图样,内容融合汉、藏佛教艺术特点,体现了西夏时期装饰图案的显著特点与民族特色。本文从美术创作与文化研究的角度,通过发掘卷草纹出现的文化原因和其独特艺术样式的形成机制,对卷草纹图样的典型性和独特性展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洞二窟 壁画艺术 卷草纹饰 民族文化
下载PDF
党项民族踏歌考——以瓜州东千佛洞西夏第7窟《涅槃变》所见乐舞图像为中心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文荣 《艺术探索》 2018年第3期103-108,共6页
瓜州东千佛洞第7窟凿于西夏时期,在其东壁绘有《涅槃变》一铺,下部有四个世俗乐舞人物,三人奏乐,一人舞蹈。此乐舞图像以世俗乐舞的形式反映了从中原流入的踏歌在西夏的流行,以及通过踏歌艺术礼佛供养的情境,对认识西夏乐舞艺术水平及... 瓜州东千佛洞第7窟凿于西夏时期,在其东壁绘有《涅槃变》一铺,下部有四个世俗乐舞人物,三人奏乐,一人舞蹈。此乐舞图像以世俗乐舞的形式反映了从中原流入的踏歌在西夏的流行,以及通过踏歌艺术礼佛供养的情境,对认识西夏乐舞艺术水平及中原与西夏的乐舞艺术交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洞 西夏 《涅槃变》 乐舞 踏歌 礼佛
下载PDF
西安清凉山两座东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小丽 +6 位作者 郭昕 曹小平 王仓治 李雨 张蕊侠 刘聪娥 姚卫群 《文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1,F0002,共10页
2018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于清凉山附近配合基建发掘60座古墓,其中M4、M10出土器物丰富,随葬品组合保存完好。结合墓葬地理位置、形制及出土器物特征分析,两座墓分别为东汉中期下杜城周围低等爵位的庶民和低级官吏的墓葬。
关键词 西安 中小型墓葬 东汉中期 土洞墓
下载PDF
Between the Religious Tolerance and Confessional Loyalty: The Orthodox Church in the 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 from John Herbinius’ Point of View
11
作者 Nataliia Sinkevych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8年第5期313-324,共12页
关键词 共同体 立陶宛 宗教 波兰 忠诚 JENA 历史 欧洲人
下载PDF
An annually laminated stalagmite from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provides evidence of climate instability during the early MIS5e i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12
作者 Tao GAO Pingzhong ZHANG +7 位作者 Hai CHENG Leilei ZHANG Xinhu LI Hongyu SHI Wei JIA Youfeng NING Hanying LI R.Lawrence EDWARDS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147-1164,共18页
The Marine Isotope Stage(MIS5e)is characterized by a warmer climate than that of the pre-industrial period,and serves as an analog for the Current Warm Period(CWP).However,uncertainties persist regarding its climatic ... The Marine Isotope Stage(MIS5e)is characterized by a warmer climate than that of the pre-industrial period,and serves as an analog for the Current Warm Period(CWP).However,uncertainties persist regarding its climatic stability.Here,we retrieved a stalagmite(WXB075)from Wanxiang Cave in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and employed abs-olute^(230)Th dating and relative annual layer data to establish a high-precision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for reconstructing the history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ASM)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during early MIS5e with multiple proxies.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annually laminated stalagmite was formed during Cooling Event 27(C27).The deposition of WXB075 experienced a hiatus(~125.58 ka BP)due to a significant cooling event in the North Atlantic,which may be linked to the unstable climat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Additionally,the impact of meltwater discharge in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results in a two-phase evolution of the ASM,i.e.,an initial weaker stage followed by a gradual increase(with exception of deposition hiatus).The climatic instability of ASM is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a quasi-60 year cycle that affects vegetation conditions,biological productivity,and karst hydroclimate dynamics.However,the increase in meltwater and decrease in temperatur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have led to a weakened ASM and subsequent reduction in precipitation.Consequently,vegetation degradation above the cave has occurred along with a slowdown of karst hydroclimate.The vegetation conditions,organic matter content,and wet/drought of the karst hydroclimate were affected by both the large-scale monsoon circulation and local environment during extreme weakening(strengthening)of the monsoon when high-frequency climatic events of ASM occurred.A comparison ofδ^(18)O records between early MIS5e and the past 2000 years reveals that the climate during early MIS5e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that of CWP,Medieval Warm Period(MWP),and Dark Age Cold Period(DACP)but was similar to Little Ice Age(LIA).Comparison with other geological records from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ndicates that climate instability wa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during MIS5e.The power spectrum analysis of WXB075δ^(18)O reveals significant quasi-60 and 35 a cycles during the early MIS5e,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The comprehensiv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ASM in the early MIS5e was closely linked to solar activity,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position,and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limate instability Wanxiang cave stalagmite Asian summer monsoon Environmental response Deposition hiatus
原文传递
莫高窟148窟东方药师经变中建筑群布局的推想
13
作者 孙蕾 《建筑遗产》 CSSCI 2022年第2期66-74,共9页
莫高窟148窟东方药师经变中所表现的建筑群是整铺经变说法场景的背景,表现的是净土世界中佛、菩萨等居住的场景,是对盛唐时期现实世界佛寺建筑群或大型住宅建筑群的写仿,也是研究唐代大型建筑群的重要资料之一。文章以此铺药师经变中的... 莫高窟148窟东方药师经变中所表现的建筑群是整铺经变说法场景的背景,表现的是净土世界中佛、菩萨等居住的场景,是对盛唐时期现实世界佛寺建筑群或大型住宅建筑群的写仿,也是研究唐代大型建筑群的重要资料之一。文章以此铺药师经变中的建筑群图像为研究对象,结合唐宋时期大型建筑群实例、文献、遗址以及图像等资料,通过分析、比较此药师经变中建筑单体的位置关系,并运用“圆方方圆图”、“择中而居”、网格控制等传统建筑布局原则,推想建筑群布局的可能性。考虑到建筑图面表现手法的局限和对净土世界畅想的绘画主题,因而虽然中轴线上的建筑可以确定,但绘画中没有明确表达的组合关系却有多种可能,所以布局的结果并不唯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148窟 东方药师经变 建筑图像 建筑群布局
下载PDF
试论嘎仙洞石室祝文与东汉刑徒砖的相同之处
14
作者 杨文宾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46-49,83,共5页
文章从书刻者、书体归属、文字应用、艺术性、价值等五个方面,运用文献考证与考古发掘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试论述嘎仙洞石室祝文与东汉刑徒砖的诸多相同之处,以期对二者有进一步的认识,对书法史中“官书”与“俗书”的发展例证有所... 文章从书刻者、书体归属、文字应用、艺术性、价值等五个方面,运用文献考证与考古发掘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试论述嘎仙洞石室祝文与东汉刑徒砖的诸多相同之处,以期对二者有进一步的认识,对书法史中“官书”与“俗书”的发展例证有所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嘎仙洞 祝文 东汉
下载PDF
瓜州东千佛洞的图像源流与历史价值——兼谈东千佛洞的初创年代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永增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81,161,共11页
本文根据新发现的东千佛洞老照片,通过和东崖、西崖之间的对比,认为东千佛洞的开创年代始自北魏时代。同时,作者基于长期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对东千佛洞的图像源流和历史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东千佛洞第7窟的八大菩萨曼荼罗根据... 本文根据新发现的东千佛洞老照片,通过和东崖、西崖之间的对比,认为东千佛洞的开创年代始自北魏时代。同时,作者基于长期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对东千佛洞的图像源流和历史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东千佛洞第7窟的八大菩萨曼荼罗根据不空译《八大菩萨曼荼罗经》绘制,属不空系密教影响下的产物;东千佛洞第2窟的《文殊五尊曼荼罗》、《尊胜佛母曼荼罗》、《多罗菩萨救济八难曼荼罗》等壁画都与今译传世梵文文献《成就法鬘》有着密切的关联,与之相反,第5窟的《名等诵文殊曼荼罗》、《不空羂索五尊曼荼罗》等壁画,则与尼泊尔流行的藏传密教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洞 老照片 西夏 榆林窟
原文传递
敦煌石窟尊胜佛母曼荼罗图像解说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永增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45,159,共17页
敦煌石窟中的尊胜佛母图像出现在西夏时代,是根据宋代法天译《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绘制的。与之相似的经典有《成就法鬘》第191、211、212号,从表面上看两经中记述的尊胜佛母成就法大体一致,但在思想信仰上却有着本质的区... 敦煌石窟中的尊胜佛母图像出现在西夏时代,是根据宋代法天译《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绘制的。与之相似的经典有《成就法鬘》第191、211、212号,从表面上看两经中记述的尊胜佛母成就法大体一致,但在思想信仰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无量寿(光)佛信仰的产物,而后者则是在追崇毗卢遮那。研究结果表明,敦煌石窟西夏洞窟中出现的尊胜佛母像,为印度后期密教中流行的新样式,它的传入当与宋代天息灾、法天等印度僧在中国的弘法传教相关。本文主要对敦煌石窟中尊胜佛母曼荼罗中的诸尊像进行图像学上的解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胜佛母 成就法鬘 榆林窟第 3 东千佛洞 法天
原文传递
河南孟津县天皇岭东汉墓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鸿亮 马寅清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7-55,共19页
2011年10~12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310国道沿线洛阳段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本次发掘区域位于孟津县平乐镇天皇岭村东南(图一),共清理西汉墓24座、东汉墓7座、唐墓2座。现将此次发掘的东汉墓简报如下。
关键词 河南孟津县 天皇岭墓地 斜坡墓道土洞墓 东汉晚期
原文传递
莫高窟隋唐图案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交流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振旺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4-150,共7页
敦煌图案跨跃时空、交互融合,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兼收并蓄外来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体现了一种涵盖四宇、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本文以莫高窟隋唐图案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流为核心,从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思想、民族融合等角度研... 敦煌图案跨跃时空、交互融合,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兼收并蓄外来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体现了一种涵盖四宇、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本文以莫高窟隋唐图案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流为核心,从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思想、民族融合等角度研究莫高窟隋唐图案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阐释莫高窟隋唐图案的历史演变与继承创新,分析隋唐时期南北大融合过程中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卷草纹、联珠纹、葡萄石榴花图案为例阐释莫高窟隋唐图案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及吐蕃占领时期的图案历史演变,旨在探究其与异域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进而形成隋唐独特艺术风格现象的内部和外部动因,借此探究历史视角下的莫高窟隋唐图案的美学意义和精神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隋唐图案 文化交流 文化语境 中西融合
原文传递
江苏镇江诈输东晋、隋代墓葬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鹏飞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9-64,69,67,共9页
诈输墓地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南郊,是一处使用时间较长的古代墓地。此次共发掘了三座东晋墓和五座隋墓,其中,隋墓为土洞墓,形制非常特殊,在宁镇地区比较罕见。五座隋墓排列有序,似乎为一个家族墓地。这批墓葬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南方墓葬、... 诈输墓地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南郊,是一处使用时间较长的古代墓地。此次共发掘了三座东晋墓和五座隋墓,其中,隋墓为土洞墓,形制非常特殊,在宁镇地区比较罕见。五座隋墓排列有序,似乎为一个家族墓地。这批墓葬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南方墓葬、南北方文化交流等课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江 诈输 东晋 隋代 土洞墓
原文传递
浅谈陇东地区北朝石窟
20
作者 段瑶琼 《文物建筑》 2021年第1期167-173,181,174-188,共23页
由于陇东地区特殊的地址位置,该地区石窟寺自北魏太和年间开窟造像以来,经历西魏、北周、隋代、唐代以及宋金元明的发展,形成颇具规模的陇东石窟寺群。造像风格上,从北魏早期的呆板到中晚期褒衣博带的出现和成熟;西魏时期在继承北魏造... 由于陇东地区特殊的地址位置,该地区石窟寺自北魏太和年间开窟造像以来,经历西魏、北周、隋代、唐代以及宋金元明的发展,形成颇具规模的陇东石窟寺群。造像风格上,从北魏早期的呆板到中晚期褒衣博带的出现和成熟;西魏时期在继承北魏造像风格的同时,形体变得清秀修长;北周时期摆脱了西魏时期瘦骨清像的风格,造像形体丰硕普遍流行。其佛教艺术魅力,不仅受到了来源于中原地区的影响,且具有浓厚的区域特色,为研究我国佛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地区 石窟寺 窟龛类型 造像组合 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