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Features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the Tazang Fault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1
作者 Zhang Junlong Ren Jinwei +4 位作者 Fu Jundong Hu Chaozhong Xiong Renwei Chen Changyun Yang Panx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2年第4期411-431,共21页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Bayan Har block. The study of earthquake rupture behavior in the fault zone is of import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future seismic risk in northwest S...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Bayan Har block. The study of earthquake rupture behavior in the fault zone is of import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future seismic risk in northwest Sichuan. A number of geological field investigations, typical micro topography DGPS measurements and sample dating show that the earthquake activity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extends to the north boundary of Zoige basin, a segment known as the Luocha segment of Tazang fault. In the satellite image, the segment is seen clearly as gray and yellow strips. The earthquake deformation zone mainly features fault scarp, valleys on the slope, offset gullies and terraces, linear distribution of plants, waterfall, fault spring, fault sag pond, and landslide, collapse and talus associated with surface rupturing. These phenomena are distributed intermittently along the re-existing fault and form a ~50km-long inverse L-shaped deformation zone. Fault activities caused left-lateral offset of gullies and terraces, with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concentrated at 5.5m^6m, 18m~23m, 68m~75m, and 200m~220m, respectively. The recent earthquake occurred between 340±30~500±30BP. The macro epicenter is located 5km~7km northwest of Benduo village, with magnitude of MW7.3~7.4, maximum coseismic displacement of 6m,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5.5m~6m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0.2m~0.5m, being in a proportion of 5∶1~10∶1. These phenomena show that the Tazang fault is the causative fault of this earthquake. The fault is a Holocene active fault and was dominated recently by left-lateral movement with a small amount of thrust component under compressive shear stress. This characteristic is similar to the movement in other segments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pport the "continental escape"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The Tazang fault Luocha segment Surfacerupture Seismic parameters
下载PDF
The Late Pleistocene activity of the eastern part of east Kunlun fault zone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9
2
作者 ZHANG JunLong REN JinWei +4 位作者 CHEN ChangYun FU JunDong YANG PanXin XIONG RenWei HU ChaoZh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439-453,共15页
The nearly EW-trending East Kunlun fault zone is the north boundary of the Bayan Har block.The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eastern end of its eastward extens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bin... The nearly EW-trending East Kunlun fault zone is the north boundary of the Bayan Har block.The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eastern end of its eastward extens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bing into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the east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and als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of the fault zone.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obtained by analysis based on satellite image interpretation of landforms,surface rupture survey,terrace scarp deformation survey,and terrace dating data o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1)the Luocha segment is a Holocene active fault,where a reverse L-shape paleo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about 50 km long is located;(2)the Luocha seg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left-lateral slip movement under the compression-shear condition since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Late Pleistocene,with a rate of 7.68–9.37 mm/a and a vertical slip rate of 0.7–0.9 mm/a,which are basically in accord with the activity rate of segments on its west sid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t is a part of eastward extension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3)the high-speed linear horizontal slip of the nearly EW-trending East Kunlun fault zone is blocked by the South China block at east,and transforms into the vertical movement of the nearly SN-NNE trending Minjiang fault zone and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and the uplift of Longmenshan and Minjiang.The area where transform of the two tectonic systems occurred confines the position of the east end;(4)Luocha segment and Maqu segment constitute the"Maqu seismic gap",so,seismic risk at Maqu segment is higher than that at Luocha segment,which should attract more att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eastern end slip rate tectonic transform seismic risk
原文传递
Teleseismic shear wave splitting and intracontinental collision deformation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eastern Tarim basin 被引量:1
3
作者 Lijun CHANG Chunyong W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7期1556-1568,共13页
Shear wave splitting measurement of teleseismic data has be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fast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and delay times for 38 temporary stations and 15 permanent stations from a NW linear seismic array acros... Shear wave splitting measurement of teleseismic data has be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fast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and delay times for 38 temporary stations and 15 permanent stations from a NW linear seismic array across the eastern Tarim basin(ETB) and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NTP),and 10 permanent stations on both sides of the array.We present an image of upper mantle anisotropy in the ETB and NTP using the 63 new measurem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st directions and delay times have complex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The delay times within the interior of the Tarim basin are very small,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0.6 s,which is not only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Altyn Tagh fault and Tianshan o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margins of the basin,but also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NTP,reflecting that the delay time of stable blocks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active blocks.Along the array,from east to west,the fast directions contrarotate from NNW in the southern Songpan-Garze terrane to NW in the northern Songpan-Garze terrane,to near E-W or ENE in the north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and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then first abruptly rotate to NW in the Qiman Tagh fault on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second abruptly rotate to ENE in the Altyn Tagh fault and south of the ETB,and third abruptly rotate to NW in the north of the ETB,then finally rotate to WNW in the Tianshan.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he fast wave directions measured by shear wave splitting and predicted from the surface deformation field shows that,with the exclusion of the five observations with larger misfits within the interior of the ETB(with an average misfit of 27°),the misfits in the NTP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margins of the Tarim basin are relatively small(with an average misfit of 9°).In addition,the fast wave directions of the tectonic units such as the Altyn Tagh fault,East Kunlun fault,and Tianshan are parallel to the strikes of faults and mountains in the region,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eep and shallow deformations of the NTP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margins of the ETB are consistent,where the crust-mantle coupling extent of lithospheric deformation is higher,according with the vertical coherent deformation of the lithosphere.Conversely,the crust-mantle coupling extent within the interior of the Tarim Basin is weak,and it is characterized by weak anisotropy,stable rigidity,and thick lithosphere,which may remain the “fossil” anisotropy of ancient cra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eastern Tarim basin Altyn Tagh fault east kunlun fault Lithospheric deformation
原文传递
东昆仑东段中-晚三叠世区域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被引量:3
4
作者 井国正 王晓云 +6 位作者 张志强 何俊江 张里斌 王凤林 刘颜 石文杰 谭俊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111,共23页
东昆仑成矿带在早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形成了一系列脉状金矿床、脉状银铅锌矿床、斑岩型铜钼矿床和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但这些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东昆仑东段以其多样的矿床类型为这一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想场... 东昆仑成矿带在早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形成了一系列脉状金矿床、脉状银铅锌矿床、斑岩型铜钼矿床和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但这些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东昆仑东段以其多样的矿床类型为这一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想场所。在总结归纳东昆仑东段主要类型矿床时空分布和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各类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构造背景及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探讨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研究结果显示,东昆仑东段各类矿床主要形成于中-晚三叠世(240~220 Ma),均是东昆仑古特提斯陆陆碰撞及后碰撞伸展作用的产物。此外,区内及外围东昆北地体中的各类矿床均具有相似的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且与该时期广泛发育的深部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共同组成了一个巨型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不同类型的矿化可能是该岩浆-热液系统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巴颜喀拉板块深俯冲及板块断离诱发软流圈地幔的上涌及随后的大规模岩浆-流体活动,富含金属挥发分的岩浆热液与上地壳的岩石和流体发生交代和流体混合,最终形成区内巨型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基于该成矿系统,东昆仑东段具有寻找多类型共生矿床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斑岩-矽卡岩型 成因联系 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找矿方向 东昆仑东段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东部塔藏断裂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8
5
作者 张军龙 任金卫 +4 位作者 付俊东 胡朝忠 熊仁伟 陈长云 杨攀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6,共16页
东昆仑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中东部的巴颜喀拉地块北缘边界断裂带,研究其强震破裂行为对于认识断裂带活动性及分析川西北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沿断裂发育的大量断错地貌勘查、典型微地貌DGPS测量及样品年代测定,认为东昆... 东昆仑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中东部的巴颜喀拉地块北缘边界断裂带,研究其强震破裂行为对于认识断裂带活动性及分析川西北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沿断裂发育的大量断错地貌勘查、典型微地貌DGPS测量及样品年代测定,认为东昆仑断裂带向东的强震活动性延伸至若尔盖盆地北侧,即东昆仑断裂带东部塔藏断裂的罗叉段。此段在卫星影像上呈清晰的灰黑色、灰黄色线性条带,地震形变带主要表现为断层陡坎、坡中谷、冲沟和阶地位错、植物异常呈线性分布、跌水、断层泉、断塞塘以及伴随地表错动而出现的滑坡、垮塌和倒石堆。这些破裂现象沿先存断层断续分布,组成长约50km的"L"形地震形变带。断裂活动造成冲沟和阶地左行运动,位错量主要集中在5.5~6.0m、18~23m、68~75m和200~220m范围。最近地震发生在(340±30)~(500±30)BP间,宏观震中位于本多村西北5~7km,震级为MW7.3左右,同震位移最大值为6m,水平位错量为5.5~6.0m,垂直位错量一般为0.2~0.5m,其比例为51~101。对地震形变带中的各种变形遗迹和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研究表明,塔藏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确定了塔藏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层,近期断层在压剪切作用控制下以左行运动为主,兼有少量逆冲分量,同东昆仑断裂带其他段的活动性质相似,认为东昆仑断裂带延伸至若尔盖盆地北侧,研究结果支持"大陆逃逸"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塔藏断裂 罗叉段 地表破裂 地震参数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沁—玛曲段几何结构特征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陈侠 徐锡伟 +2 位作者 闻学泽 郑荣章 陈桂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1-458,共18页
文中主要通过ETM,Quickbird,Worldview卫星影像解译,利用断裂带的几何、构造不连续点,对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进行几何分段。自西向东可分为东倾沟段、大武滩段、肯定那段、西科河段、唐地段、玛曲段、墨溪段和罗叉段,前7条断裂羽... 文中主要通过ETM,Quickbird,Worldview卫星影像解译,利用断裂带的几何、构造不连续点,对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进行几何分段。自西向东可分为东倾沟段、大武滩段、肯定那段、西科河段、唐地段、玛曲段、墨溪段和罗叉段,前7条断裂羽列排列,唐地段和玛曲段为右阶排列,其余为左阶排列,各阶区之间范围较小,联系紧密。最大的阶区长10km,宽1.3km。除了阶区,断裂的分段标志还有走向的弯曲与断裂的交会。东倾沟段和罗叉段的分段标志主要为断裂走向的弯曲,最大的走向弯曲为东倾沟段,为34°的右阶挤压弯曲。在莫哈汤南侧东昆仑断裂与阿万仓断裂交会,为西科河段的1个分段标志。该段广泛分布的构造地貌和古地震造成的破裂标志表明该段曾经历过多次活动。断裂带从NW向SE呈帚状散开,结合不同段上的滑动速率,发现东昆仑断裂东段滑动速率呈梯度下降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帚状散开的几何特征一一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几何结构特征 分段标志 阿万仓断裂 玛沁—玛曲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深大断裂的新认识 被引量:19
7
作者 孙王勇 孟军海 +3 位作者 王成栋 范长安 王生林 王昌勇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08-413,439,共7页
青海东昆仑东段在地质上已划定有东昆中、东昆南、东昆北、布青山南缘、温泉—哇洪山等多条深大断裂构造。以东昆仑东段开展的10个图幅1∶20万区域重力调查成果——布格重力异常为基础,依据窗口平均法、水平导数等数据处理方法提取的区... 青海东昆仑东段在地质上已划定有东昆中、东昆南、东昆北、布青山南缘、温泉—哇洪山等多条深大断裂构造。以东昆仑东段开展的10个图幅1∶20万区域重力调查成果——布格重力异常为基础,依据窗口平均法、水平导数等数据处理方法提取的区域场及剩余场等丰富的重力异常信息,结合航磁异常等资料,对东昆中、东昆北等断裂构造的展布位置提出了新的看法,并根据重力资料新推断断裂构造12条,提出尖山—哈莉哈德山断裂为2个一级构造单元的分界,同时通过拟合布格重力异常长剖面的定量计算方法,获取了部分深大断裂构造在东昆仑东段的产状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东段 深大断裂 重力异常 推断解释 定量计算
下载PDF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西大滩段断层气(Rn,CO_2)的释放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李陈侠 徐锡伟 +7 位作者 F Perrier P Richon 陈桂华 Y Klinger J-M Nocquet C Romieu 张晓清 常振广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05-909,共5页
通过在东昆仑活动断裂带西大滩段进行断层气测试,首次获取了该断裂带中Rn和CO2的释放量。在2004年开挖的2~3m深的探槽内,氡浓度可达20732Bq.m-3,氡发射率可达433mBq.m-2.s-1,远高于在地表的氡浓度505~2380Bq.m-3与氡发射率7~28.19mBq... 通过在东昆仑活动断裂带西大滩段进行断层气测试,首次获取了该断裂带中Rn和CO2的释放量。在2004年开挖的2~3m深的探槽内,氡浓度可达20732Bq.m-3,氡发射率可达433mBq.m-2.s-1,远高于在地表的氡浓度505~2380Bq.m-3与氡发射率7~28.19mBq.m-2.s-1(地表氡发射率均值为14.7mBq.m-2.s-1,与世界平均值相当)。从而我们推断该断裂具有从上部第四系覆盖物到深部花岗岩之间的良好连通性。在地表CO2的析出率平均值为18.9g.m-2.d-1,与通常的背景值相当,在探槽中和距离断层1km的地方没有明显的空间变化,但是在断层北侧3km处的一个近乎直立的千枚岩小山上,CO2的析出率却很高,为421g.m-2.d-1,同时该处氡的发射率也高,达503mBq.m-2.s-1,因此,有必要在该断裂附近进行长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活动断裂 西大滩段 断层气 氡气 CO2
下载PDF
运用古地震数据评价东昆仑断裂带东段未来百年的强震危险性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正芳 周本刚 冉洪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051-3065,共15页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青藏高原东北部22条断裂带上古地震定量数据,拟定了该区的地震复发概率密度函数.根据此函数对区内东昆仑断裂带东段不同段落上未来100年内强震原地复发的条件概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带上自西向东的3个...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青藏高原东北部22条断裂带上古地震定量数据,拟定了该区的地震复发概率密度函数.根据此函数对区内东昆仑断裂带东段不同段落上未来100年内强震原地复发的条件概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带上自西向东的3个破裂段中,玛沁段和塔藏段未来20、50、100年的复发概率值介于0.76%~7.36%之间,玛曲段未来20、50年的复发概率值介于2.0%~5.26%,属于低概率事件;玛曲段未来100年的复发概率值为10.82%,属于中概率事件;整个段未来100年内至少发生一次7级以上强震的联合概率可达21.87%,属于中概率事件.考虑到概率模型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对各段进行了危险性的定性分类,综合评价认为玛沁段在未来百年内发生大震的危险性较低,玛曲段和塔藏段未来百年发生大震的危险性较高.最后将本文拟合的概率密度函数与传统通用函数计算的条件概率值进行比较,发现通用的复发概率函数随着自变量t/R的增大,因变量P的反映不如本文拟合函数的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 地震复发概率密度函数 强震危险性 复发概率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和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区深部电性结构探测 被引量:10
10
作者 孙翔宇 詹艳 +5 位作者 赵凌强 陈小斌 李陈侠 孙建宝 韩静 崔腾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197,共16页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一条近EW走向的巨型断裂,其东南尾端发生分叉形成了复杂的马尾状断裂系统,2017年在该区域发生了九寨沟M_S7.0地震。文中对跨过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和九寨沟地震区的3条剖面上的大地电磁探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一条近EW走向的巨型断裂,其东南尾端发生分叉形成了复杂的马尾状断裂系统,2017年在该区域发生了九寨沟M_S7.0地震。文中对跨过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和九寨沟地震区的3条剖面上的大地电磁探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三维电磁成像反演技术获取了三维深部电性结构图像。所得结果表明,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及周边区域内的东昆仑断裂、白龙江断裂和光盖山-迭山断裂表现出向SW倾斜的电性差异带,这些断裂向下延伸并合并于中下地壳的低阻层中,共同组成了由南向北扩展的花状构造。在马尾状构造中,隐伏的虎牙断裂带(北段)在深部表现为明显的低阻边界带;塔藏断裂的规模明显小于虎牙断裂(北段),并与虎牙断裂(北段)组成单侧花状结构;白龙江断裂和光盖山-迭山断裂依然表现为由南向北扩展的花状构造,2组花状结构在深部衔接并统一归并于壳内的低阻层中。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的震源区位于高、低阻交界区域,处于松潘-甘孜地块壳内低阻层向NE涌动的端点附近,根据震源区的电性结构和流变结构推测震源深度≤11km。虎牙断裂(北段)的延伸深度和规模大于东侧的塔藏断裂,是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层。松潘-甘孜地块北部中下地壳发育南西深、北东浅的低阻层,表明青藏高原向NE推挤的运动方式是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震环境 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 大地电磁三维成像 昆仑-秦岭断裂系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果洛龙洼脉状金矿床断裂构造控矿规律 被引量:14
11
作者 唐洋 付乐兵 +4 位作者 杨宝荣 祁月清 谢智勇 李文君 马忠贤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0-167,共8页
果洛龙洼金矿床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东段,为该成矿带内典型的大型脉状金矿床。笔者采取大比例尺构造-蚀变填图、坑道-岩心综合调查等手段对矿区构造系统进行了解剖,将矿区主要构造活动由早到晚分为4个期次:东西向左行韧性剪切、东西向右行... 果洛龙洼金矿床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东段,为该成矿带内典型的大型脉状金矿床。笔者采取大比例尺构造-蚀变填图、坑道-岩心综合调查等手段对矿区构造系统进行了解剖,将矿区主要构造活动由早到晚分为4个期次:东西向左行韧性剪切、东西向右行韧性剪切、东西向逆断裂和东西向正断裂。基于矿体与构造的时空关系,确定中-晚三叠世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东西向脆性逆冲断裂为矿区成矿期构造。该期断裂是早燕山期昆中断裂带活动形成的次级断裂。矿区内,自含矿断裂向外,矿化和蚀变的发育程度随构造变形强度的减弱而依次降低,因此,矿体附近发育的钾化、绿帘石化和黄铁绢英岩化可作为该类矿床找矿标志。受断裂控制,矿区矿体平面上呈东西走向;剖面上可见矿体在产状变缓处膨大,在产状变陡处收敛甚至尖灭;纵投影剖面垂向上,矿体具有南东侧伏的规律,单个矿体侧伏角约75°,矿化在3 400m和3 700m标高分2个富集带,标高下限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矿化富集带侧伏角约3°。基于以上认识,构建了矿区三维矿化富集规律模型,认为在矿区深部有较大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状金矿床 断裂构造控矿 果洛龙洼 东昆仑东段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哈拉郭勒—哈图一带中生代的岩石隆升剥露——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国灿 向树元 +2 位作者 John I.Garver Robert P.Wintsch Mary Roden-Tice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45-652,共8页
根据对东昆仑地区东段哈拉郭勒—哈图一带不同高度基岩的系列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和中酸性侵入岩角闪石压力计分析揭示了东昆仑东段中生代的岩石隆升剥露冷却历史.巴隆哈图一带中酸性侵入岩角闪石压力计分... 根据对东昆仑地区东段哈拉郭勒—哈图一带不同高度基岩的系列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和中酸性侵入岩角闪石压力计分析揭示了东昆仑东段中生代的岩石隆升剥露冷却历史.巴隆哈图一带中酸性侵入岩角闪石压力计分析结果反映晚海西—印支期以来的总体剥露幅度约8~9km,早二叠世至晚三叠世初剥蚀作用极为缓慢,大约为20~40m/Ma.不同高程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果揭示了东昆仑地区东段在中晚侏罗世处于缓慢的岩石隆升剥露阶段,其中中侏罗世相对较快,抬升速率77~88m/Ma,晚侏罗世相对较慢,抬升速率小于37m/Ma,且呈减慢趋势,这种减慢趋势反映了早中侏罗世之交强构造抬升期后的逐渐衰退.锆石裂变径迹—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果反映了中侏罗世以来的剥蚀速率一般不超过55m/Ma,岩石的剥蚀速率与岩石的抬升速率基本为同一量级,中侏罗世—白垩纪剥蚀作用与岩石抬升作用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东段 中生代 隆升剥露 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历史地震、古地震及地震空区讨论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建军 张军龙 蔡瑶瑶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断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活动性。现代在不同段发生过多次由东向西迁移的强震,连接形成千余公里长的地表破裂带。各段历史地震调查、古地震、复发周期和滑动速率等研究表明东昆仑断裂带存在两个地震...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断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活动性。现代在不同段发生过多次由东向西迁移的强震,连接形成千余公里长的地表破裂带。各段历史地震调查、古地震、复发周期和滑动速率等研究表明东昆仑断裂带存在两个地震空区,其中玛曲段地震空区的危险性大,最大潜在地震矩震级不小于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地震空区 玛曲段 东昆仑断裂带
下载PDF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强震地表破裂分段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江娃利 谢新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132-139,共8页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内部一条长度达到1000km以上的活动断裂带。在近100年期间,沿该断裂带曾发生过4次MS7.0以上地震。最新一次强震是2001年昆仑山口MS8.1地震。本文综合前人资料,通过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展布、活动速率、历...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内部一条长度达到1000km以上的活动断裂带。在近100年期间,沿该断裂带曾发生过4次MS7.0以上地震。最新一次强震是2001年昆仑山口MS8.1地震。本文综合前人资料,通过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展布、活动速率、历史强震及古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讨论了该断裂带的强震破裂分段特征、强震破裂端点障碍体的稳定性,强调了从断裂带演化过程认识断裂带的几何展布与现今强震地表破裂分段的异同,并讨论了该断裂带未来的强震破裂危险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地表破裂带 破裂分段 构造演化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塔藏断裂几何结构及滑动递减模型讨论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建军 蔡瑶瑶 张军龙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28,共9页
塔藏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长约170km,与岷山断裂带共同构成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北构造边界,中部与岷江断裂、荷叶断裂、虎牙断裂的北延段交会,构成岷山隆起的地貌边界。通过卫星影像解译结合构造地貌调查,确定了断层属于全新世活动断... 塔藏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长约170km,与岷山断裂带共同构成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北构造边界,中部与岷江断裂、荷叶断裂、虎牙断裂的北延段交会,构成岷山隆起的地貌边界。通过卫星影像解译结合构造地貌调查,确定了断层属于全新世活动断层,并利用断层走向弯曲和活动性、阶区等标志将塔藏断裂分为三段。西段为罗叉段,总体走向NWW,西侧与玛曲断裂形成左行左阶拉分区,东侧在下黄寨村走向顺时针偏转至东北村段。中段为东北村段,总体走向NW,东侧在九寨沟口附近走向逆时针偏转至马家磨段。东段为马家磨段,总体走向NWW,西侧隔荷叶断裂、虎牙断裂的北延段与中段相接。东北村段以岷江断裂斜交点为界可分为南北两个次级段,马家磨段以阶区为界划分为扎如次段、唐寨次段、勿角次段。罗叉段和马家磨段的地震离逝时间较近,东北村段相对较远。断裂带整体呈反"S"形,自西向东滑动速率总体呈减小趋势,大部分水平变形转化为垂向的岷山隆升。结合不同段上的滑动速率,发现东昆仑断裂东段滑动速率呈梯度下降特征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断层弯曲的几何特征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塔藏断裂 几何结构 分段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断层结构和应力场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琳 李君 +1 位作者 张佩 靳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2-66,共5页
为研究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的活动特征,利用双差定位法对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2009-01~2018-09中小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并基于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研究区域3.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地震活动沿断裂带分段特征明显,... 为研究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的活动特征,利用双差定位法对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2009-01~2018-09中小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并基于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研究区域3.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地震活动沿断裂带分段特征明显,在101°E附近地震沿阿万仓断裂分布,近10 a来玛沁至若尔盖的地震空区现象还在持续;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2~30 km范围内;研究区域主压应力为NEE向,主张应力为NNW向。研究结果为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因受阿万仓断裂的吸收转换导致在玛沁-玛曲段滑动速率减弱的结论提供了地震学方面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重定位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东昆仑断裂 玛沁-玛曲段
下载PDF
塔藏断裂马家磨段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付国超 张军龙 蔡瑶瑶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60,共10页
近NW向展布的塔藏断裂带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东北缘,研究其东部活动性质对于探讨青藏高原东缘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判断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基础。基于对塔藏断裂东部马家磨段卫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特征及地表破裂调查,对于... 近NW向展布的塔藏断裂带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东北缘,研究其东部活动性质对于探讨青藏高原东缘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判断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基础。基于对塔藏断裂东部马家磨段卫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特征及地表破裂调查,对于其活动性得到以下认识:断裂空间几何展布总体呈NWW走向,倾向NE,起于漳扎镇西,止于沙尕里东南部,全长近60km。自西向东可以分为扎如沟段、唐寨段、勿角段3个次级段落,均为左旋右阶排列,阶区规模较小,最大阶区长约2km。广泛分布的构造地貌和古地震造成的破裂标志表明该段全新世仍有活动,断裂的最新活动时间为480±40aB.P.。该活动断裂为巴颜喀拉块体向东滑移提供了边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塔藏断裂 马家磨段 几何结构 晚第四纪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地震复发间隔及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蔡瑶瑶 张军龙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8-65,共8页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构成了巴颜喀拉块体的北边界。根据阿尼玛卿山两侧滑动速率和历史地震的差异,将断裂带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滑动速率由西向东递减,近百年的历史地震产生的破裂基本覆盖了西部和东部的一...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构成了巴颜喀拉块体的北边界。根据阿尼玛卿山两侧滑动速率和历史地震的差异,将断裂带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滑动速率由西向东递减,近百年的历史地震产生的破裂基本覆盖了西部和东部的一部分。随着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强震的持续发生,作为块体北边界的东昆仑断裂带的地震空区及地震潜势研究变得更加重要。近些年通过对东昆仑断裂带不同段的研究得到了较多的滑动速率和古地震序列数据,为评价断裂带未来百年地震危险性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NB模型中的对数正态分布方法,得到了东昆仑断裂带在未来100a的发震概率,研究表明,东部(玛曲段)发震概率相对较高,需要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古地震 地震潜势 玛曲 塔藏 NB模型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益克郭勒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9
作者 郑振华 张勤山 +2 位作者 何利 田滔 李生虎 《世界地质》 CAS 2022年第1期56-71,84,共17页
东昆仑东段益克郭勒侵入体主要由闪长岩、石英碱长正长岩、英云闪长斑岩及花岗闪长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闪长岩、石英碱长正长岩和英云闪长斑岩的年龄分别为(223.4±1.1)Ma、(222.9±1.3)Ma和(230.9±1.... 东昆仑东段益克郭勒侵入体主要由闪长岩、石英碱长正长岩、英云闪长斑岩及花岗闪长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闪长岩、石英碱长正长岩和英云闪长斑岩的年龄分别为(223.4±1.1)Ma、(222.9±1.3)Ma和(230.9±1.1)Ma,表明益克郭勒侵入体形成于中三叠世。益克郭勒中三叠世侵入岩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具埃达克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最可能为后碰撞火成岩,反映了东昆仑造山带在中三叠世晚期已经进入后碰撞造山阶段构造演化。这一成果为揭示东昆仑造山带晚印支期构造环境和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锆石U-PB定年 构造意义 后碰撞 东昆仑东段 益克郭勒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的地貌响应定量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昭 付碧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21-1447,共27页
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由数条规模不等、羽状斜列的次级断裂组成,其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自西向东呈现梯度式降低的原因仍存在较大争议。精确查明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可为探讨东昆... 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由数条规模不等、羽状斜列的次级断裂组成,其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自西向东呈现梯度式降低的原因仍存在较大争议。精确查明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可为探讨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构造转换机制、评价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线索。地貌指数定量分析是活动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面积-高程积分(HI)和河流坡降指数(SL)可有效揭示区域构造变形信息,而地势起伏度(TR)能直观地反映区域构造活动的侵蚀响应程度。文中利用30m精度的AW3D30数据系统地定量提取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及其周边整个流域的TR指数、流域盆地的HI指数及主要河流的Hack剖面、SL指数及归一化坡降指数(SLK),通过构造地貌与河道形态揭示区域构造活动的地貌响应特征,探讨不同构造段落的活动强度。研究结果表明,沿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的HI指数、Hack剖面、SLK指数及TR指数等值呈自西向东连续下降的变化特征,其中,HI值自西部的0.77~0.89向E下降至0.15~0.36,TR所反映的地表侵蚀量从欧拉秀玛乡西侧的400m向E降至玛曲县东侧的(61±11)m,而Hack剖面的上凸程度与其SLK异常显著性则具有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这与沿主断裂带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自西向东梯度递减的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地貌指数值变化与断裂活动强度密切相关;地貌指数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揭示了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及分支断裂(阿万仓断裂和尕海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活动性具有西段最强,中段、东段逐渐减弱的显著分段特征。结合野外构造地貌调查和验证认为,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性从玛沁—欧拉秀玛一带的断裂交会区开始向E逐渐减弱。因此,推断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晚第四纪左旋走滑速率向E降低的现象与其主断裂带及阿万仓断裂、尕海断裂等分支断裂构成的马尾状断裂系统密切相关,分支断裂通过左旋走滑与逆冲变形共同吸收和调节了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向E扩展过程中的部分运动分量,对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构造转换与变形分解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积-高程积分 地势起伏度 河流坡降指数 构造活动强度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