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强对流和高原涡东移的协同作用对下游强降水过程的影响
1
作者 刘雪宇 巩远发 +1 位作者 任琦 张强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1期10-20,共11页
基于印度静止气象卫星高分辨OLR资料、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降水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了2016年6月28日12时—7月1日12时(世界时,下同)在青藏高原强对流与高原涡东移协同作用下诱发的一次高原及其下游地区极端强降水天气过程。... 基于印度静止气象卫星高分辨OLR资料、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降水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了2016年6月28日12时—7月1日12时(世界时,下同)在青藏高原强对流与高原涡东移协同作用下诱发的一次高原及其下游地区极端强降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高原强对流和高原涡东移之间的反馈协同作用对高原及下游川东到江淮流域的极端强降水过程有重要影响。首先,2016年6月28日高原涡在高原西部生成并激发高原对流,6月29日高原对流在高原涡的反馈作用下加强东移,高原中部强对流中心OLR值低于110 W/m^(2),高原上出现区域性强降水。随后,高原强对流伴随高原涡东移,高原涡移出高原后演变为低压槽向东移动;同时受对流层中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和对流东移加强的一致性环流条件影响,对流发展异常强烈,导致6月30日—7月1日川渝至江淮地区出现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尤其是湖北东部到安徽西部有6个台站24 h降水量高于200 mm,3个站甚至高于300 mm,远超99百分位的极端降水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东移强对流 高原涡 极端强降水
下载PDF
青藏高原对流云团东移发展的不稳定特征 被引量:37
2
作者 卓嘎 徐祥德 陈联寿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8-456,共9页
利用 1 998年 6~ 7月的逐时GMS红外TBB资料、T1 0 6的客观分析资料以及沿长江 5个站的探空资料 ,对青藏高原上的对流云团东移维持发展的环流背景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 :高层气流辐散、低层气流辐合的垂直结构 ,高低空急流的引导作... 利用 1 998年 6~ 7月的逐时GMS红外TBB资料、T1 0 6的客观分析资料以及沿长江 5个站的探空资料 ,对青藏高原上的对流云团东移维持发展的环流背景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 :高层气流辐散、低层气流辐合的垂直结构 ,高低空急流的引导作用 ,高原东南部和长江流域充沛的水汽条件以及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是造成青藏高原上空对流云团东移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对流云团 相当黑体温度 TBB 大气层结 水汽条件 探空资料 引导作用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移云团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晓芳 李超 +4 位作者 杨浩 王婧羽 傅慎明 王敏 易兰 《暴雨灾害》 2020年第5期433-441,共9页
青藏高原对流云团东移常造成长江流域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发生,当前这类暴雨是业务预报上难点之一。开展高原云团东移特征及其演变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已有研究成果,针对高原东移云团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包括高原东移云团引发... 青藏高原对流云团东移常造成长江流域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发生,当前这类暴雨是业务预报上难点之一。开展高原云团东移特征及其演变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已有研究成果,针对高原东移云团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包括高原东移云团引发长江流域暴雨的观测事实、东移云团的活动特征及其环流条件,凝练了高原云团东移的物理模型,最后针对地形影响对流降水发展的经典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东移云团 云团活动特征 天气学条件 物理模型 地形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云团东传过程及其中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统计特征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婧羽 王晓芳 +1 位作者 汪小康 崔春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19-1040,共22页
利用逐小时风云卫星TBB资料、逐小时中国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数据以及国家级地面观测站24小时累积降水量,统计分析2010~2016年夏季,伴随下游地区(104°E以东)降水的青藏高原云团东传过程以及东传过程中镶嵌于云团中的中尺度... 利用逐小时风云卫星TBB资料、逐小时中国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数据以及国家级地面观测站24小时累积降水量,统计分析2010~2016年夏季,伴随下游地区(104°E以东)降水的青藏高原云团东传过程以及东传过程中镶嵌于云团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简称MCS)特征。结果表明,共出现120次伴随下游降水的高原云团东传过程,6月出现最频繁,但持续时间较长的过程多出现在7月。云团向东传播的主要三条路径是平直东传、沿长江折向东传和复合东传。其中路径二——沿长江折向东传中的过程是高影响过程,因为过程次数较多(46次),过程平均持续时间较长(62小时),在下游地区引发的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最多。属于东传过程的MCS在7月形成最多,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坡、云贵高原东部、长江沿岸及其以南地区。高原MCS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主要是通过向东传播的形式实现,因为即使生命史更长的中α尺度对流系统(Meso-α Convective System,简称MαCS)也鲜少直接移动至110°E以东地区。不同区域的中α尺度持续性拉长形对流系统(Permanent Elongated Convective System,简称PECS)的日变化特征显示,东传过程MCS更容易在夜间从高原东坡向东传播至下游地区。在三条路径中,路径二中的东传过程MCS数量最多、在下游地区发展最旺盛并与降水日数和覆盖范围存在更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云团东传过程 下游地区降水 东传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 统计特征
下载PDF
一次高原东移MCS与下游西南低涡作用并产生强降水事件的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汤欢 傅慎明 +3 位作者 孙建华 麦子 靳双龙 张元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75-1290,共16页
基于加密自动站降水、葵花8卫星和ECMWF ERA5再分析等多种资料,本文对2018年6月17日08时至18日22时(协调世界时,下同)一次青藏高原(简称高原)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简称MCS)东移与下游西南低涡作用并引起四川盆... 基于加密自动站降水、葵花8卫星和ECMWF ERA5再分析等多种资料,本文对2018年6月17日08时至18日22时(协调世界时,下同)一次青藏高原(简称高原)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简称MCS)东移与下游西南低涡作用并引起四川盆地强降水的典型事件进行了研究(四川盆地附近最大6小时降水量高达88.5 mm)。研究表明,本次事件四川盆地的强降水主要由高原东移MCS与西南低涡作用引起,高原MCS与西南低涡的耦合期是本次降水的强盛时段,暴雨区主要集中在高原东移MCS的冷云区。高原东移MCS整个生命史长达33 h,在其生命史中,它经历了强度起伏变化的数个阶段,总体而言,移出高原前后,高原MCS对流的重心显著降低,但对流强度大大增强。在高原MCS的演变过程中,四川盆地有西南低涡发展,该涡旋生命史约为21h,所在层次比较浅薄,主要位于对流层低层。西南低涡与高原MCS存在显著的作用,在高原MCS与西南低涡耦合阶段,两者的上升运动区相叠加直接造成了强降水。此后,由于高原MCS系统东移而西南低涡维持准静止,高原MCS与西南低涡解耦,西南低涡由此减弱消亡,东移高原MCS所伴随的降水也随之减弱。涡度收支表明,散度项是西南低涡发展和维持的最主导因子,此外,倾斜项是800 hPa以下正涡度制造的第二贡献项,而垂直输送项则是西南低涡800hPa以上正涡度增长的另一个主导项,这两项分别有利于西南低涡向下和向上的伸展。相关分析表明,在西南低涡发展期间,高原MCS中冷云面积(相当黑体亮度温度TBB≤-52°C)可以有效地指示西南低涡强度(涡度)的变化,超前两小时的相关最显著,相关系数可达0.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高原东移MCS 西南低涡 涡度收支
下载PDF
引发强降水的一次东移高原云团的能量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周文 王晓芳 +3 位作者 傅慎明 张金玲 韩晓宁 陈政道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85-898,共14页
利用日本气象厅葵花-8卫星亮温资料、欧洲中心ERA5(the fifth generation of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根据时间尺度分解的局地能量诊断方法,本文从能量学多个角度研究了2016年6月5... 利用日本气象厅葵花-8卫星亮温资料、欧洲中心ERA5(the fifth generation of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根据时间尺度分解的局地能量诊断方法,本文从能量学多个角度研究了2016年6月5日00时(协调世界时,下同)至6日15时(持续40小时)一次东移并引发强降水的高原对流云团,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本次事件中,高原东移对流云团在不同阶段的主要影响系统有所不同。移出高原前,其主要受高原涡和高原短波槽的共同影响,随着云团移出高原,高原涡消亡,而高原短波槽则随时间发展加强,成为东移云团的最主要影响系统。高原东移对流云团具有显著的深对流特征,自西向东引发了一系列的降水,移出高原后,其对流重心显著降低,降水达到最强。不同阶段高原东移对流云团的能量转换特征显著不同。云团位于高原上时(第一阶段),背景场通过动能的降尺度能量级串为造成强降水的扰动流直接提供能量,这是此阶段扰动流动能维持的主要方式;云团移出高原过程中(第二阶段),降水凝结潜热明显增强,由此制造的扰动有效位能也显著增强。在垂直运动配合下,扰动有效位能斜压释放所制造的动能是本阶段造成强降水扰动流动能维持的最主要能量来源;云团移出高原后(第三阶段),背景场对造成强降水扰动流的影响再次增强,但是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直接影响方式,该阶段背景场的作用是以一种间接的影响方式出现。其首先通过有效位能的降尺度级串将背景场的有效位能转换为扰动流的有效位能,然后通过扰动有效位能的斜压能量释放为扰动流的动能维持不断地提供能量。此外,本阶段内还出现了扰动流向背景场动能的升尺度级串供给(即扰动流的反馈),但其强度不足以对背景场的演变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原云团东移 暴雨 扰动动能 扰动有效位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