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chinatin inhibits tumor growth and synergizes with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against human bladder cancer cells by activating p38 and suppressing Wnt/β-catenin pathways 被引量:1
1
作者 Xiaoxuan Wang Lijuan Luo +9 位作者 Jingtao Xu Qiuping Lu Haichao Xia Yanran Huang Lulu Zhang Liping Xie Habu Jiwa Shiqiong Liang Xiaoji Luo Jinyong Luo 《Genes & Diseases》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1050-1065,共16页
Bladder cancer (BC)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in the urinary system.Due to the poor prognosis and high mortality rate of the disease,it is urgent to develop new drugs with high efficacy and low toxici... Bladder cancer (BC)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in the urinary system.Due to the poor prognosis and high mortality rate of the disease,it is urgent to develop new drugs with high efficacy and low toxicity to treat BC.Echinatin (Ecn) is a bioactive natural flavonoid oflicorice that has attracted special attention for its promising anti-tumor potential.Herein,we explored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Echinatin on BC cells and probed the possible molecular mechanism.We found that Ecnin vitro inhibited the proliferation,migration,and invasion,arrested the cell cycle at the G2/M phase,and promoted apoptosis in BC cells.Besides,Ecn had no notable cytotoxicity towards human normal cells.We subsequently confirmed that Ecn restrained xenograft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of BC cells in vivo .Mechanistically,Ecn activated the p38 signaling pathway but inactivated the 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while over-expression of β-catenin and the p38 inhibitor both attenuated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Ecn on BC cells.Remarkably,Ecn combined with cisplatin (DDP) or gemcitabine (Gem) had synergistic inhibitory effects on BC cells.In summary,our results validate that Ecn inhibits the tumor growth of human BC cells via p38 and 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s.More meaningfully,our results suggest a potential strategy to enhance DDP- or Gem-induced inhibitory effects on BC cells by combining with Ec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dder cancer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echinatin P38 WNT/Β-CATENIN
原文传递
刺甘草查尔酮下调ASK1-JNK信号通路抗FFA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
作者 何倞婧 黄欣 +1 位作者 张波 王晓琴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82-889,共8页
目的探究刺甘草查尔酮(echinatin,Ech)对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模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组为对照组、FFA模型组、Ech组(0.3、... 目的探究刺甘草查尔酮(echinatin,Ech)对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模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组为对照组、FFA模型组、Ech组(0.3、1、3μmol·L^(-1));通过细胞形态学和化学荧光法分析细胞内脂质积累、线粒体损伤、氧化应激以及凋亡情况;分子对接预测Ech与ASK1和JNK蛋白的亲和力;Western blot分析NF-κB p65、BAX以及ASK1-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相较于FFA模型组,Ech组细胞脂质积累明显减轻,线粒体损伤以及氧化应激情况得到改善,凋亡率明显下降,并且NF-κB p65、BAX、p-ASK1、JNK、p-JNK的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结论Ech改善FF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积累、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细胞凋亡以及炎症反应,可能与下调ASK1-JN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游离脂肪酸 HEPG2细胞 刺甘草查尔酮 凋亡 ASK1-JNK信号通路 脂质积累 氧化应激
下载PDF
赤小豆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氮氧化物含量测定及安全风险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昝珂 周颖 +4 位作者 李耀磊 王莹 金红宇 左甜甜 马双成 《中国药物警戒》 2022年第11期1186-1190,共5页
目的 对赤小豆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氮氧化物的含量进行测定和风险评估。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赤小豆中野百合碱氮氧化物、刺凌德草碱氮氧化物、印美定氮氧化物和石松胺氮氧化物的含量。色谱柱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 目的 对赤小豆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氮氧化物的含量进行测定和风险评估。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赤小豆中野百合碱氮氧化物、刺凌德草碱氮氧化物、印美定氮氧化物和石松胺氮氧化物的含量。色谱柱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50 mm×2.1 mm, 1.7μm),流动相采用乙腈-0.1%甲酸溶液(体积比为10:90)恒流洗脱,流速为0.35 mL·min^(-1),进样量为2μL,ESI离子源,正离子MRM模式,以标准曲线法计算含量。根据含量测定结果,采用暴露限值法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8批赤小豆中野百合碱氮氧化物、刺凌德草碱氮氧化物、印美定氮氧化物和石松胺氮氧化物的含量分别为17.54~31.67μg·kg^(-1)。风险评估显示,使用赤小豆产生的安全风险较低。结论 本研究可为赤小豆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小豆 野百合碱氮氧化物 刺凌德草碱氮氧化物 印美定氮氧化物 石松胺氮氧化物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风险评估
下载PDF
补骨脂定-刺甘草查尔酮配伍减毒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婷婷 梁龙鑫 +3 位作者 徐广 肖小河 赵艳玲 柏兆方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51,共7页
目的:基于小鼠原代骨髓巨噬细胞(BMDM),建立补骨脂定诱导的炎症小体活化模型,探索补骨脂定联合刺甘草查尔酮免疫调控的作用效应。方法:联用脂多糖与补骨脂定激活炎症小体,使用脂多糖(LPS)刺激BMDM 4 h后,给予刺甘草查尔酮(40μmol·... 目的:基于小鼠原代骨髓巨噬细胞(BMDM),建立补骨脂定诱导的炎症小体活化模型,探索补骨脂定联合刺甘草查尔酮免疫调控的作用效应。方法:联用脂多糖与补骨脂定激活炎症小体,使用脂多糖(LPS)刺激BMDM 4 h后,给予刺甘草查尔酮(40μmol·L^(-1))进行预保护,1 h后用补骨脂定(10、20、40μmol·L^(-1))刺激4 h,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同时检测细胞上清中剪切成熟的胱天蛋白酶^(-1) p20(Caspase^(-1) p20)和细胞裂解液中Caspase^(-1)前体(pro-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前体(pro-IL^(-1)β)的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试剂盒测定BMDM细胞上清液中IL-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Western blot分析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刺甘草查尔酮可明显抑制补骨脂定诱导的pro-Caspase^(-1)剪切成熟(P<0.05,P<0.01);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不同浓度得补骨脂定组均可以明显增加IL^(-1)β、TNF-α释放(P<0.05,P<0.01);与补骨脂定组比较,补骨脂定-刺甘草查尔酮组均可显著减少IL^(-1)β、TNF-α释放(P<0.01)。结论:刺甘草查尔酮可显著抑制补骨脂定介导的过激的免疫炎症反应,从而达到配伍减毒的效应,该研究探索了补骨脂定-刺甘草查尔酮配伍减毒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定 刺甘草查尔酮 配伍减毒 免疫调控 炎症小体
原文传递
古代经典名方保元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分子水平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淑慧 王雅 +5 位作者 田军 郭雨轩 张淑涵 牟越 翁小刚 孙奕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6971-6987,共17页
目的阐释古代经典名方“保元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并探讨其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发掘保元汤更多潜在的临床应用优势。方法采用UPLC-QTOF-MS/MS技术,选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A)-乙腈... 目的阐释古代经典名方“保元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并探讨其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发掘保元汤更多潜在的临床应用优势。方法采用UPLC-QTOF-MS/MS技术,选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系统进行梯度洗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电喷雾电离源(ESI),正、负离子扫描模式,检测鉴定保元汤的化学成分组成,并分析保元汤大鼠多次多天ig给药后含药血浆中的原型化学成分及代谢产物,进一步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和药物信息数据库等分析保元汤入血原型成分的靶向作用,并揭示其治疗潜能。结果根据精确相对分子质量数据和多级质谱碎片离子,结合对照品、数据库以及文献报道,共鉴定出保元汤中133个化学成分,并且确定大鼠ig保元汤后,35个成分能够经口吸收入血达到血浆稳态的药物浓度。保元汤入血原型成分“成分-靶点”网络图、核心靶基因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疾病预测分析表明,保元汤可通过人参皂苷Rb1、丹皮酚、刺芒柄花素、刺甘草查耳酮、大豆异黄酮、甘草查耳酮A、6-姜辣素、水杨酸等8个关键成分作用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等核心靶点,通过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RAGE)、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非受体酪氨酸激酶(janus kinase,JAK)-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等信号通路等途径发挥药效作用,提示保元汤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外,还对阿尔茨海默症、再灌注损伤、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具有潜在治疗优势。保元汤35个入血原型成分中含有多个同类成分的衍生物,且其中既有单一成分对接多个靶点、又有多个类似物对接同一靶点的情况,由此佐证了“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和“中药多成分单靶点叠加作用”的理论。结论采用高分辨质谱分析技术和网络药理学及其数据库,可以为全面阐释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探讨其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提供可行的科学方法。明确了古代经典名方保元汤的入血化学成分,鉴定了其原型成分的代谢产物,并从分子水平阐释了基于这些入血原型成分的作用靶点,并揭示其潜在治疗优势,为扩大该方剂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发掘更多的临床治疗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元汤 UPLC-QTOF-MS/MS 药效物质基础 分子水平机制 网络药理学 人参皂苷Rb1 丹皮酚 刺芒柄花素 刺甘草查耳酮 大豆异黄酮 甘草查耳酮A 6-姜辣素 水杨酸
原文传递
基于多途径联合效应的甘草防治脓毒血症活性成分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
6
作者 梁龙鑫 任璐彤 +4 位作者 刘婷婷 高源 徐广 肖小河 柏兆方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524-3533,共10页
目的研究甘草中有效组分对脓毒血症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DM)构建体外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 目的研究甘草中有效组分对脓毒血症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DM)构建体外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激活模型及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模型筛选出甘草抗炎、抗氧化应激的有效组分,采用ip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20 mg/kg)诱导C57BL/6小鼠脓毒血症致死模型以及脓毒血症模型,评价致死模型中小鼠的生存率及脓毒血症模型小鼠腹腔灌洗液中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渗出细胞中的占比以及外周血和腹腔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结果基于BMDM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模型筛选出甘草中有效组分刺甘草查耳酮,可显著抑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asparate protease-1,Caspase-1)p20的蛋白表达及IL-1β的释放(P<0.05、0.001)。基于H2O2诱导的BMDM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筛选出有效组分甘草酸,其可改善H2O2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显著升高细胞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P<0.01、0.001),降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P<0.001)。基于LPS诱导的脓毒血症致死模型发现,甘草酸高剂量组及刺甘草查耳酮低、高剂量组和联合组均可显著升高小鼠生存率(P<0.05、0.001),并且联合用药组的效果优于甘草酸组和刺甘草查耳酮低剂量组。在脓毒血症小鼠模型中,刺甘草查耳酮和甘草酸均可降低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渗出细胞中的占比(P<0.001),降低外周血及腹腔灌洗液中IL-1β和TNF-α的水平(P<0.01、0.001),同时联合组与单药组相比体现出更佳的作用效果(P<0.05、0.01、0.001)。结论甘草活性成分刺甘草查耳酮与甘草酸联用可抑制BMDM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和氧化应激,从而多途径地发挥较强的防治脓毒血症的作用,为中药组分中药的研发及中药临床精准用药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组分中药 联合增效 刺甘草查耳酮 甘草酸 脓毒血症
原文传递
膜荚黄芪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李延勋 栗章彭 +1 位作者 颜世利 苏艳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2601-2607,共7页
目的研究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聚酰胺、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运用核磁共振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膜荚黄芪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包括14... 目的研究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聚酰胺、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运用核磁共振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膜荚黄芪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包括14个黄酮类化合物:2′-methoxyisoliquiritigenin(1)、刺甘草查耳酮(2)、甘草查耳酮B(3)、3′,4′,7-trihydroxyflavone(4)、4′,7-dihydroxyflavone(5)、3′,7,8-trihydroxy-4′-methoxyisoflavone(6)、毛蕊异黄酮(8)、芒柄花素(9)、2′,4,4′-trihydroxychalcone(10)、pendulone(11)、liquiritigenin(12)、pratensein(13)、毛蕊异黄酮苷(14)、芒柄花苷(15),8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黄芪甲苷(16)、cyclocanthoside E(17)、异黄芪皂苷II(18)、黄芪皂苷II(19)、黄芪皂苷III(20)、异黄芪皂苷I(21)、brachyoside B(22)、cycloaraloside A(23)及1个苯丙酸类化合物:4-hydroxycinnamic acid(7)。结论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荚黄芪 刺甘草查耳酮 甘草查耳酮B 毛蕊异黄酮 芒柄花素 黄芪甲苷
原文传递
反相二维色谱制备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 被引量:9
8
作者 朱靖博 籍立新 +4 位作者 萧伟 丁燕 黄文哲 屠鹏飞 王永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033-2040,共8页
目的构建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系统性分离制备方法。方法采用特异性吸附材料富集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以自主研发的制备色谱工厂系统,采用色谱分离专家系统软件优化分离制备条件,通过上样量和富集次数等参数的考察,建立了基于分离富集模式... 目的构建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系统性分离制备方法。方法采用特异性吸附材料富集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以自主研发的制备色谱工厂系统,采用色谱分离专家系统软件优化分离制备条件,通过上样量和富集次数等参数的考察,建立了基于分离富集模式的反相二维色谱制备甘草黄酮有效部位及单体化合物的方法。结果建立了以C18为分离、富集填料,甲醇-水、乙腈-水为一维、二维分离流动相,水为富集稀释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和稀释富集液的体积流量均为21 m L/min,上样量300 mg,富集次数3次的二维色谱分离制备甘草黄酮的方法,其分离过程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应用该方法分离制备,可重复获得16个甘草黄酮部位和甘草苷、甘草素、芒柄花黄素、刺甘草查耳酮、7,4′-二羟基黄酮、4′-O-[β-D-apio-D-fu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liquiritigenin、异甘草素、甘草酚、甘草香豆素共9个单体化合物。结论建立的甘草黄酮的制备方法为甘草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甘草黄酮活性药物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二维色谱 甘草 黄酮类化合物 色谱分离专家系统 甘草苷 甘草素 芒柄花黄素 刺甘草查耳酮 7 4′-二羟基黄酮 4′-O-[β-D-apio-D-fu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liquiritigenin 异甘草素 甘草酚 甘草香豆素
原文传递
UPLC-MS/MS法测定胜红蓟中6个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含量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1
9
作者 昝珂 李耀磊 +4 位作者 王莹 王赵 金红宇 刘丽娜 马双成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69-1175,共7页
目的:建立UPLC-MS/MS法测定胜红蓟中6个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石胺松、凌德草碱、刺凌德草碱、N-氧化凌德草碱、N-氧化刺凌德草碱和N-氧化石胺松)的含量,并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100 mm×... 目的:建立UPLC-MS/MS法测定胜红蓟中6个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石胺松、凌德草碱、刺凌德草碱、N-氧化凌德草碱、N-氧化刺凌德草碱和N-氧化石胺松)的含量,并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以含0.05%甲酸和2.5 mmol·L^(-1)甲酸铵的水溶液(A)及含0.05%甲酸和2.5 mmol·L^(-1)甲酸铵的乙腈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柱温为40℃;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模式监测,外标法测定。结果:石胺松、凌德草碱、刺凌德草碱、N-氧化凌德草碱、N-氧化刺凌德草碱和N-氧化石胺松质量浓度分别在0.972-97.2、0.964-96.4、1.016-101.6、1.056-105.6、1.032-103.2和0.958-95.8 n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0);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88.5%、90.2%、92.6%、94.3%、91.8%和95.7%,RSD分别为3.1%、3.5%、2.4%、2.1%、2.5%和3.2%。6批胜红蓟样品中石胺松、凌德草碱、刺凌德草碱、N-氧化凌德草碱、N-氧化刺凌德草碱和N-氧化石胺松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22-2.87、0.36-0.75、4.23-10.65、1.08-3.65、10.31-24.26和5.25-13.36μg·g^(-1)。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可同时测定胜红蓟中6个主要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含量。初步风险评估显示,该药材存在一定的用药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红蓟 肝毒性成分 吡咯里西啶生物碱 石胺松 凌德草碱 刺凌德草碱 N-氧化凌德草碱 N-氧化刺凌德草碱 N-氧化石胺松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含量测定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甘草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胡耿 黄绮韵 +6 位作者 张甜 梅玉丹 唐曦阳 孟鹤 于洋 戴毅 姚新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5187-5192,共6页
目的研究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HP-20大孔树脂、硅胶、ODS、凝胶等多种柱色谱,结合制备液相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甘草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 目的研究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HP-20大孔树脂、硅胶、ODS、凝胶等多种柱色谱,结合制备液相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甘草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6,7-三羟基-2′-甲氧基查耳酮(1)、3′,4′,5,7-四羟基-8-(3-羟基-3-甲基丁基)-异黄酮(2)、异甘草素(3)、异甘草苷(4)、刺甘草查耳酮(5)香豌豆酚(6)、芒柄花苷(7)、2(S)-3′,5′,7-三羟基二氢黄酮(8)、南酸枣苷(9)、4′,7-二羟基黄酮(10)。结论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异甘草查耳酮B和甘草异黄酮G,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黄酮 异甘草查耳酮B 甘草异黄酮G 异甘草苷 刺甘草查耳酮 香豌豆酚 芒柄花苷 南酸枣苷
原文传递
不同软化方法对甘草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沈钱能 陈丽红 +5 位作者 黄紫炎 郭爽 毛春芹 纪青华 陆兔林 王吓长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6-83,共8页
目的基于HPLC建立甘草指纹图谱及同时测定甘草中6个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并考察4种软化方式(淋润、常压蒸润、70℃减压蒸润与85℃减压蒸润)对甘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甘草苷、甘草酸为对照品,测定甘草中总黄酮及总皂... 目的基于HPLC建立甘草指纹图谱及同时测定甘草中6个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并考察4种软化方式(淋润、常压蒸润、70℃减压蒸润与85℃减压蒸润)对甘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甘草苷、甘草酸为对照品,测定甘草中总黄酮及总皂苷的含量;基于HPLC同时测定甘草中甘草苷、芒柄花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刺甘草查耳酮、甘草酸6个成分的含量,比较了不同软化方法处理后的甘草中指标成分含量的变化;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不同软化处理后的甘草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总黄酮、总皂苷的结果显示,未加工过的甘草中总黄酮与总皂苷的含量最高,淋润的甘草总黄酮与总皂苷含量偏低。常压蒸润、70℃减压蒸润和85℃减压蒸润这3种处理方法对甘草质量影响不大;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软化处理后,异甘草苷的含量均显著降低,而不同的软化处理组之间,所有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指纹图谱相似性评价与聚类分析表明,3批甘草不同软化处理方法后的样品与未加工组分别聚为一类,而不同软化处理方法对于甘草整体化学成分组成无显著差异。结论建立的分析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同时测定甘草中的6种成分,而且尤其需要对软化过程中异甘草苷的含量进行监测。综合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及不同指标的质量评价结果,常压蒸润在生产过程中可行性最高。本研究为甘草软化的大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甘草饮片的生产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软化 多成分含量测定 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 淋润 蒸润 甘草苷 甘草酸 总黄酮 总皂苷 芒柄花苷 异甘草苷 甘草素 刺甘草查耳酮
原文传递
甘草活性成分对抗抑郁药诱导的肝损伤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牟文清 徐广 +3 位作者 赵佳 陈媛媛 柏兆方 肖小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6146-6154,共9页
由于现代精神疾病发病率的激增,抗抑郁药的应用增加。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抗抑郁药诱导的肝损伤已经逐渐成为严重的健康负担。此外,由于人们对抗抑郁药肝毒性的认知大多来源于药物警戒和临床病例报告,而缺乏观察性的研究,所以对其潜在的... 由于现代精神疾病发病率的激增,抗抑郁药的应用增加。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抗抑郁药诱导的肝损伤已经逐渐成为严重的健康负担。此外,由于人们对抗抑郁药肝毒性的认知大多来源于药物警戒和临床病例报告,而缺乏观察性的研究,所以对其潜在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并且缺乏有效的治疗策略。在该研究中,抗抑郁药帕罗西汀(paroxetine)直接触发了炎症小体(inflammasome)的活化,表现为caspase-1的成熟和下游效应因子interleukin(IL)-1β的分泌,并且这种活化可以经甘草活性成分刺甘草查尔酮(echinatin)的预处理完全阻断。另外,研究还发现,刺甘草查尔酮有效地抑制了帕罗西汀诱导的炎症小体非依赖性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的产生。从机制上讲,线粒体活性氧(mitochondrial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mtROS)的累积是帕罗西汀诱导炎症小体活化的关键上游事件,并且可以被刺甘草查尔酮显著抑制。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介导的特异质性药物性肝损伤(idiosyncratic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IDILI)模型中,LPS与抗抑郁药帕罗西汀共同暴露于小鼠触发了炎症小体的异常活化从而诱导了特异质肝毒性,而这种损伤可以通过刺甘草查尔酮预处理得到改善。值得注意的是,此研究还发现甘草的多种活性成分对帕罗西汀触发的炎症小体活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多种抗抑郁药诱导的炎症小体异常活化可以被刺甘草查尔酮预处理完全阻断。总而言之,该研究为抗抑郁药诱导肝损伤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同时为抗抑郁药肝毒性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抑郁药 帕罗西汀 肝毒性 甘草 刺甘草查尔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