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ment of Gene Flow Through Detection of SexualCompatibility Between Transgenic Rice with barand 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mitis
1
作者 SONG Xiao-ling, QIANG Sheng, LIU Lin-li and XU Yan-hong(Weed Research Laboratory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Nanjing 210095 ,P. R.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1185-1189,共6页
The possibility of gene flow between two varieties of transgenic rice with bar gene (Y0003 and 99-t) (male) and barnyard grass(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 mitis ) (female)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reproductive biology. ... The possibility of gene flow between two varieties of transgenic rice with bar gene (Y0003 and 99-t) (male) and barnyard grass(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 mitis ) (female)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reproductive biology. The g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rice pollen grains on barnyard grass stigmas at 30 min, and 1-4 h after crossing by hand were observed with an optical microscope.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g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barnyard grass pollen grains at the corresponding time after self-pollin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the pollen grains of the two varieties were similar on barnyard grass stigmas, but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self-pollination of barnyard grass. Pollen grains germinated and pollen tubes penetrated stigmas normally, and the number of pollen grains being condensing or releasing their inclusions or having released them increased with the time after self-pollination. Pollen grains of transgenic rice on the stigmas of barnyard grass couldn't germinate or grow normally after crossing, neither could they penetrate the stigmas of barnyard grass. Therefore,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 sexual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transgenic rice with bar gene and barnyard grass is due to the rice pollen being unable to penetrate the stigma of barnyard grass. Further proof of incompatibility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emasculated barnyard grass pollinated with the rice pollen grains could not se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 flow Transgenic rice with bar gene 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 mitis Sexual compatibility
下载PDF
中国部分稻种资源的化感控制杂草潜力评价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迪 周勇军 +4 位作者 刘小川 余柳青 汤富彬 魏兴华 郭龙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9-314,共6页
采用人工气候箱结合田间小区试验 ,从我国部分水稻种质资源中筛选获得了 2份具有化感潜力的水稻品种(系 ) ,其中我国台湾品种蚁公包幼苗对无芒稗根长影响因子RRL为 0 .4 3,其叶片水浸提液对无芒稗和莴苣根长抑制率分别达到 4 5 %和 85 ... 采用人工气候箱结合田间小区试验 ,从我国部分水稻种质资源中筛选获得了 2份具有化感潜力的水稻品种(系 ) ,其中我国台湾品种蚁公包幼苗对无芒稗根长影响因子RRL为 0 .4 3,其叶片水浸提液对无芒稗和莴苣根长抑制率分别达到 4 5 %和 85 % ,在田间对无芒稗茎数和植株鲜质量的控制效果分别为 2 2 .0 %和 2 6 .1 %。云南品种地谷幼苗对无芒稗的植株高度影响因子RSH和植株干质量影响因子RPDW分别为 0 .6 2和 0 .5 8,叶片水浸提液对无芒稗和莴苣根长抑制率分别达到 5 3%和 6 5 % ,在田间对无芒稗茎数和植株鲜质量的控制效果分别达到 5 1 .5 %和 4 6 .1 %。蚁公包对莴苣的控制效果和地谷对无芒稗的控制效果均显著高于美国化感潜力品种PI31 2 7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稻种资源 杂草控制 化感作用 稗草 生态调控
下载PDF
外来入侵杂草空心莲子草与本土杂草莲子草的化感作用潜力比较 被引量:17
3
作者 余柳青 Yoshiharu FUJII +3 位作者 周勇军 张建萍 陆永良 玄松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4-89,共6页
为确定外来入侵杂草空心莲子草的化感作用潜力,以我国本土生长的莲子草为对照采用“三明治”生测法,测定了空心莲子草和莲子草及其不同器官对靶标莴苣和无芒稗根长和芽长的抑制率。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叶片处理对莴苣和无芒稗根长的抑... 为确定外来入侵杂草空心莲子草的化感作用潜力,以我国本土生长的莲子草为对照采用“三明治”生测法,测定了空心莲子草和莲子草及其不同器官对靶标莴苣和无芒稗根长和芽长的抑制率。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叶片处理对莴苣和无芒稗根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1%和51%,对莴苣和无芒稗芽长的抑制率分别为49%和48%,显著高于空白对照。但与莲子草相比,差异不显著。空心莲子草根系对莴苣的根长平均抑制率为54%,显著高于茎和叶片。随着样品用量增加,空心莲子草对莴苣根长的抑制率显著提高,其50mg叶片处理对莴苣根长的抑制率为83%,显著高于10mg处理的54%和30mg处理的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莲子草 莲子草 化感作用 入侵杂草 无芒稗
下载PDF
野生稻和非洲栽培稻抗稗草作用研究初报 被引量:14
4
作者 余柳青 徐正浩 +1 位作者 郭怡卿 陶大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8-290,共3页
盆栽试验测定了 2 2份野生稻和 9份非洲栽培稻对无芒稗的抑制效果。发现野生稻 DY- 12和 DY- 16存在显著的抗性作用 ,它们对无芒稗的苗数抑制率分别达到 4 6 .1%和 4 7.0 % ,对无芒稗植株鲜重抑制率分别达到 6 6 .8%和 72 .3%。非洲栽培... 盆栽试验测定了 2 2份野生稻和 9份非洲栽培稻对无芒稗的抑制效果。发现野生稻 DY- 12和 DY- 16存在显著的抗性作用 ,它们对无芒稗的苗数抑制率分别达到 4 6 .1%和 4 7.0 % ,对无芒稗植株鲜重抑制率分别达到 6 6 .8%和 72 .3%。非洲栽培稻 FZ- 2 4也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无芒稗效果 ,无芒稗苗数抑制率和植株鲜重抑制率分别达到 4 1.7%和 6 5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非洲栽培稻 抗稗草作用 无芒稗 抗杂草作用
下载PDF
通过转bar基因水稻与稗草杂交的亲和性研究评价基因漂移 被引量:16
5
作者 宋小玲 强胜 +1 位作者 刘琳莉 徐言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228-1231,共4页
采用生殖生物学方法研究了转bar基因水稻品种Y0 0 0 3和 99 t(父本 )与无芒稗 (母本 )的基因漂移。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稗草与转bar基因水稻手工杂交后 30min、1~ 4h水稻花粉在稗草柱头上的萌发、生长情况 ,并与稗草开花后相应时间的花... 采用生殖生物学方法研究了转bar基因水稻品种Y0 0 0 3和 99 t(父本 )与无芒稗 (母本 )的基因漂移。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稗草与转bar基因水稻手工杂交后 30min、1~ 4h水稻花粉在稗草柱头上的萌发、生长情况 ,并与稗草开花后相应时间的花粉萌发、生长情况相比较。结果表明 ,2个水稻品种的花粉在稗草柱头上的萌发生长情况相似 ,且与稗草自花授粉相应时间的花粉萌发、生长情况有极明显差异。稗草自花授粉后花粉粒萌发生长正常 ,在 30min时 85 %的花粉粒花粉管穿过柱头 ,正在凝缩和释放内容物或内容物已经释放的花粉粒百分率逐渐增加 ;杂交后转基因水稻花粉在稗草柱头上都不能正常萌发生长并未能穿过稗草柱头。从而判定稗草与转bar基因水稻的不亲和性 ,表现在水稻花粉不能在稗草柱头上正常萌发生长 ,更不能穿过稗草柱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漂移 转BAR基因水稻 稗草 杂交亲和性 生殖生物学 安全性
下载PDF
两种温度下模拟氮沉降对陆稻与稗草竞争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杨贤燕 蒋琦清 +2 位作者 唐建军 陈欣 HuShuijin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48-852,共5页
在昼/夜温度为35℃/25℃和30℃/20℃条件下,研究了模拟氮沉降对稗草和陆稻生长及竞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35℃/25℃条件下,每年输入4g.m-2氮处理,稗草和陆稻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29.18%和27.80%,稗草吸收氮和磷量分别增加87.33... 在昼/夜温度为35℃/25℃和30℃/20℃条件下,研究了模拟氮沉降对稗草和陆稻生长及竞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35℃/25℃条件下,每年输入4g.m-2氮处理,稗草和陆稻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29.18%和27.80%,稗草吸收氮和磷量分别增加87.33%和49.73%,而陆稻吸收氮和磷量无显著变化.在30℃/20℃条件下,每年输入2、4、6g.m-2氮处理后,稗草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8.99%、72.68%和36.18%,分蘖数分别增加111.11%、122.22%和144.44%,稗草植株氮和磷吸收量分别增加108.88%、129.22%、134.29%和16.53%、65.05%、22.47%,而陆稻均无显著变化.在30℃/20℃条件下,氮沉降显著增加了稗草与陆稻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值,但在35℃/25℃条件下影响不显著.表明氮沉降增加可能会提高稗草而降低陆稻的竞争力,而且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这种趋势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氮沉降 陆稻 稗草 竞争
下载PDF
水稻品种化感潜力的双重评价与筛选 被引量:6
7
作者 周勇军 李迪 +2 位作者 陆永良 余柳青 陈铭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599-1603,共5页
以初筛获得的7份水稻品种为材料,用特征次生物质标记法在HPLC上测定化感指数AI值并结合田间小区试验进行双重评价与筛选,得到3份既具高化感指数又具较高田间抗草活性的水稻化感品种(系),它们是:我国台湾品种I-Kung-Pao、Parahainakoru... 以初筛获得的7份水稻品种为材料,用特征次生物质标记法在HPLC上测定化感指数AI值并结合田间小区试验进行双重评价与筛选,得到3份既具高化感指数又具较高田间抗草活性的水稻化感品种(系),它们是:我国台湾品种I-Kung-Pao、Parahainakoru和大陆品种HB-1。它们对无芒稗根长抑制率分别达57%、64%、55%,均超过50%;其化感指数分别是0.61、0.56、0.59,均与美国化感潜力品种PI312777的化感指数0.59相近;结果表明,水稻品种I-Kung-Pao、Parahainakoru和HB-1是我国宝贵的化感品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化感品种(系) 无芒稗 抑制率 化感指数
下载PDF
氮素增加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对陆稻和无芒稗相互作用的调节 被引量:4
8
作者 朱圣潮 张珊珊 +2 位作者 唐建军 蒋琦清 陈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337-2342,共6页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增氮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无芒稗(Echinochloa crusgallivar.mitis L.)和陆稻(Oryza sativa L.)相互作用的调节.结果表明:在单种条件下,无芒稗的菌根侵染率增加,陆稻的菌根侵染率降低;无AMF和接种AMF处理陆稻的...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增氮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无芒稗(Echinochloa crusgallivar.mitis L.)和陆稻(Oryza sativa L.)相互作用的调节.结果表明:在单种条件下,无芒稗的菌根侵染率增加,陆稻的菌根侵染率降低;无AMF和接种AMF处理陆稻的生物量分别提高13.48%和42.35%,总磷吸收分别提高2.55%和4.07%,总氮吸收分别提高62.09%和30.35%;无芒稗的生物量分别提高15.65%和20.24%,总磷吸收分别提高4.06%和3.88%,总氮吸收分别提高30.35%和15.10%.在混种条件下,无芒稗的菌根侵染率增加,而陆稻无显著变化;无AMF和接种AMF的无芒稗与陆稻的生物量比值降低,总氮吸收比值无显著变化,无AMF处理的总磷吸收比值增加,而接种AMF处理降低.表明增氮条件下AMF提高了无芒稗对陆稻的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增加 陆稻 稗草 菌根真菌
下载PDF
在蒙导条件下转bar基因水稻与无芒稗间的基因漂移 被引量:6
9
作者 宋小玲 强胜 孙明珠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1-195,共5页
以转基因水稻Y0 0 0 3和 99 t为父本 ,无芒稗为母本 ,在蒙导条件下研究转基因水稻与无芒稗间潜在的基因漂移可能性。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用不同方法 (紫外灯照射 ,反复冻融 ,黑暗放置 )制备的蒙导花粉蒙导条件下转基因水稻花粉在无芒稗... 以转基因水稻Y0 0 0 3和 99 t为父本 ,无芒稗为母本 ,在蒙导条件下研究转基因水稻与无芒稗间潜在的基因漂移可能性。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用不同方法 (紫外灯照射 ,反复冻融 ,黑暗放置 )制备的蒙导花粉蒙导条件下转基因水稻花粉在无芒稗柱头上的萌发生长情况 ,并与无芒稗自花授粉的情况相比较。结果表明 ,在供试的所有蒙导花粉蒙导条件下 ,两种转基因水稻的花粉在无芒稗柱头上虽能萌发 ,但花粉管扭曲成各种形状而不能进入无芒稗柱头。与无芒稗自花授粉的花粉萌发生长有极明显的差异。杂交也不结实。说明蒙导花粉不能克服转基因水稻和无芒稗的不亲和性 ,转基因水稻与无芒稗间基因漂移的可能性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漂移 转基因 水稻 无芒稗 蒙导花粉诱导
下载PDF
从无芒稗花粉活力评价其与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基因漂移的可能性 被引量:7
10
作者 宋小玲 强胜 孙明珠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3-346,342,共5页
为给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和稗草间的基因漂移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探寻了无芒稗(Echinochloacrusgalli var.mitis)花粉活力及其测定的最佳方法,并利用该方法测定了无芒稗开花盛期后离体和活体条件下不同时间的花粉活力。结果表明无芒稗开... 为给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和稗草间的基因漂移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探寻了无芒稗(Echinochloacrusgalli var.mitis)花粉活力及其测定的最佳方法,并利用该方法测定了无芒稗开花盛期后离体和活体条件下不同时间的花粉活力。结果表明无芒稗开花盛期取样离体条件下花粉活力下降较快,3 h后花粉活力只有5.41%,活体条件下花粉活力下降较慢,3 h后仍有17.31%的花粉有活力。这说明无芒稗花粉在水稻开花时仍有部分保持活力,因而存在潜在的基因漂移可能性。同时用最佳培养基法测定了不同条件处理下(紫外灯照射,反复冻融,黑暗放置)无芒稗花粉活力,结果表明无芒稗花粉在不利环境条件下活力难以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芒稗 花粉活力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 潜在基因漂移
下载PDF
宁夏无芒稗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素琴 杨平 +3 位作者 樊振军 马贵生 陈来祥 耿本仁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3-36,共4页
宁夏无芒稗在宁夏银北地区具有独特的生态作用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它耐水淹,抗盐碱,耐瘠薄,籽实和饲草产量高,是当地保持水土和发展畜牧业的优良植物。
关键词 宁夏无芒稗 生态作用 饲草饲料 水土保持 畜牧业 禾本科 生物学 经济性状 牧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