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粒棘球绦虫转Eg95基因苜蓿疫苗的培育及鉴定 被引量:5
1
作者 叶艳菊 李文桂 周辉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3-287,共5页
目的培育并鉴定细粒棘球绦虫转Eg95基因苜蓿疫苗。方法利用转pBI—Eg95质粒的根癌农杆菌LBA440d株介导的苜蓿子叶浸染法,将Eg95基因导入紫花苜蓿基因组,转Eg95基因苜蓿外植体在含有卡那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经愈伤、出芽和生根阶段生长... 目的培育并鉴定细粒棘球绦虫转Eg95基因苜蓿疫苗。方法利用转pBI—Eg95质粒的根癌农杆菌LBA440d株介导的苜蓿子叶浸染法,将Eg95基因导入紫花苜蓿基因组,转Eg95基因苜蓿外植体在含有卡那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经愈伤、出芽和生根阶段生长出小苗,最后移栽到装有营养土的花盆中,生长2~3个月,获得完整的转Eg95基因苜蓿疫苗。提取转Eg95基因苜蓿的DNA、RNA及叶蛋白,采用PCR、RT—PCR、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Westernblot法进行鉴定。结果PCR、RT—PCR法在471bp处均扩增出目的条带;SDS—PAGE及Westernblot法可见转E驴5基因苜蓿蛋白在相对分子质量约16.5×10^3处出现特异条带,与预期结果相符:Bio—Rad Quantityone系统分析表达效率约占提取总苜蓿叶蛋白的0.06%。结论成功培育出细粒棘球绦虫转Eg95基因苜蓿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植物 基因修饰 紫苜蓿 疫苗
原文传递
细粒棘球绦虫转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疫苗诱导小鼠脾细胞亚群的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叶艳菊 李文桂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7-390,共4页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绦虫(Eg)转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疫苗免疫和Eg原头节攻击后小鼠脾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热絮凝法提取转基因苜蓿叶蛋白,用无菌双蒸水将叶蛋白提取液配成20 g/L,同时提取转空质粒(pBI121)苜蓿叶...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绦虫(Eg)转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疫苗免疫和Eg原头节攻击后小鼠脾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热絮凝法提取转基因苜蓿叶蛋白,用无菌双蒸水将叶蛋白提取液配成20 g/L,同时提取转空质粒(pBI121)苜蓿叶蛋白及正常苜蓿叶蛋白作对照.32只雌性Balb/c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口服灌胃组:灌胃接种100 μl转基因苜蓿叶蛋白提取液 鼻腔黏膜接种组:滴鼻接种10 μl转基因苜蓿叶蛋白提取液 空质粒对照组:滴鼻接种10μl转空质粒苜蓿叶蛋白提取液 正常蛋白对照组:灌胃接种100μl正常苜蓿叶蛋白提取液.小鼠每3天免疫1次,连续免疫2个月.末次免疫后第8周,各组小鼠用Eg原头节腹腔注射攻击感染(50个/只),感染后第24周剖杀小鼠,分离脾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结果 口服灌胃组小鼠脾CD4+T细胞亚群百分比(0.286±0.009)、CD8+ T细胞亚群百分比(0.102±0.004)和CD4+/CD8+比值(2.814±0.014)均显著高于正常蛋白对照组(0.166±0.018、0.083±0.006、2.019±0.369,P〈0.01或〈0.05) 鼻腔黏膜接种组小鼠脾CD4+T细胞亚群百分比(0.269±0.016)和CD4+/CD8+比值(2.955±0.986)与正常蛋白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均〈0.01) 口服灌胃组小鼠脾CD4+T细胞亚群百分比高于鼻腔黏膜接种组(P〈0.05) 空质粒对照组小鼠脾CD4+、CD8+T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0.169±0.018、0.093±0.019、1.852±0.188)与正常蛋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D4+T细胞亚群可能与细粒棘球绦虫转Eg95-Eg31融合基因苜蓿疫苗诱导的小鼠抗Eg原头节攻击感染的保护力有关.疫苗灌胃接种可能是一种较好的免疫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植物 基因修饰 紫苜蓿 淋巴细胞亚群
原文传递
细粒棘球绦虫转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疫苗免疫小鼠后脾细胞因子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叶艳菊 李文桂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动态观察细粒棘球绦虫(喀)转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疫苗免疫Balb/c小鼠后脾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88只Balb/c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两组,用转基因苜蓿叶蛋白提取液(20g/L)100μl口服灌胃和10μl鼻腔黏膜接种分别免疫小鼠,每... 目的动态观察细粒棘球绦虫(喀)转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疫苗免疫Balb/c小鼠后脾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88只Balb/c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两组,用转基因苜蓿叶蛋白提取液(20g/L)100μl口服灌胃和10μl鼻腔黏膜接种分别免疫小鼠,每3天1次,连续2个月。在末次免疫后0(对照)、2、4、6、8、10、12、14、16、18、20周各组剖杀4只小鼠,取脾,分离脾细胞,体外经瞻粗抗原(EgAg)或刀豆蛋白A(ConA)刺激培养48h,诱生白细胞介素(IL)-12、γ-干扰素(IFN-γ)和IL-10;经EgAg或脂多糖(LPS)刺激培养72h,诱生肿瘤坏死因子仅(TNF-α)。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液,常规ELISA法检测IL-12、IFN-γ、TNF-α和IL-10水平。结果口服灌胃组的IL-12、IFN-γ、TNF—α.和IL-10水平分别在免疫后4~6、2~8、2~6、4~12周升高,分别在免疫后4、2、2、8周达最高水平,其值分别为(25.0±5.8)、(575.0±28.9)、(50.0±11.5)、(42.5±2.9)ng/L,与0周[(11.3±2.5)、(125.0±28.9)、(11.3±2.5)、(12.5±2.9)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鼻腔黏膜接种组的IL-12、IFN-γ、TNF-α和IL-10水平分别在免疫后4—6、2~10、4~10、6—16周升高,分别在免疫后6、4、6、6周达最高水平,其值分别为(25.0±5.8)、(725.0±28.9)、(27.5±2.9)、(60.0±11.5)ng/L,与0周[(11.3±2.5)、(125.0±28.9)、(11.3±2.5)、(12.5±2.9)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EgAg、ConA、LPS刺激组的细胞因子水平高于相应的脾细胞悬液组(P〈0.05或〈0.01),ConA或LPS刺激组的细胞因子水平高于相应的EgAg刺激组(P〈0.05或〈0.01)。结论细粒棘球绦虫转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疫苗在免疫早期(2~10周)可诱导小鼠产生Th1和Th2混合型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植物 基因修饰 紫苜蓿 细胞因子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