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测压与Eckardt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元 崔子瑾 +4 位作者 王鼎鑫 张鑫 曹鹏宇 郑吉敏 张月寒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年第10期1172-1176,共5页
目的 探讨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 of cardia,AC)患者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resolution manometry,HRM)结果与其Eckardt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的AC患者44例,根据其Eckardt评分分为Ⅰ级... 目的 探讨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 of cardia,AC)患者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resolution manometry,HRM)结果与其Eckardt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的AC患者44例,根据其Eckardt评分分为Ⅰ级组(9例),Ⅱ级组(23例),Ⅲ级组(1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HRM相关指标。结果 三组之间的年龄、性别构成、病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平均200ml液体快速吞咽(rapid drink challenge,RDC)时期综合松弛压力(integrated relaxation pressure,IRP)明显高于单口吞咽时期IRP(t=-4.067,P<0.001)。三组RDC时IRP差异有显著性(F=24.824,P<0.001),余HRM参数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者Eckardt评分与RDC时IRP呈显著正相关(r=0.757,P<0.01),余HRM参数及患者的病程、年龄、BMI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RDC期间的IRP可能比其他HRM参数更能代表AC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可作为评估AC患者症状严重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eckardt评分
下载PDF
Eckardt叶轮二次流与射流尾迹结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孙志刚 胡良军 +2 位作者 何平 李文 谭春青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017-2021,共5页
通过对Eckardt离心叶轮数值计算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半开式离心叶轮内部二次流的形成机理与分布,建立基本的半开式离心叶轮内部三维二次流模型;基于该二次流模型,对射流尾迹结构的特点与形成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 离心压气机 eckardt叶轮 二次流结构 射流尾迹结构
原文传递
Eckardt叶轮数值计算与实验对比 被引量:6
3
作者 孙志刚 何平 +2 位作者 李文 胡良军 谭春青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7-770,共4页
数值计算可以相当准确地模拟出Eckardt叶轮总体性能以及流场细节(如流道内子午速度、出口总压、机匣上静压和测量面上二次流的分布),充分表明数值计算能够有效地模拟该叶轮内部实际的流动现象和流场细节,并可以利用数值计算结果来详细... 数值计算可以相当准确地模拟出Eckardt叶轮总体性能以及流场细节(如流道内子午速度、出口总压、机匣上静压和测量面上二次流的分布),充分表明数值计算能够有效地模拟该叶轮内部实际的流动现象和流场细节,并可以利用数值计算结果来详细地分析该叶轮的流场结构和流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压气机 eckardt叶轮 数值计算
原文传递
基于周期性边界条件的Eckardt叶轮数值计算
4
作者 蔡永桥 黎峻材 +2 位作者 吴小平 漆家弋 刘宇豪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02-908,共7页
湿气增压是气田低压高含水开发阶段的常规工艺,由于湿气中溶解盐的存在,现场离心压缩机叶轮结盐问题突出,有必要开展其内部多相流动耦合研究。传统的离心压缩机叶轮内部流动研究通常是对整个叶轮进行网格划分,计算负荷大,多相流动研究... 湿气增压是气田低压高含水开发阶段的常规工艺,由于湿气中溶解盐的存在,现场离心压缩机叶轮结盐问题突出,有必要开展其内部多相流动耦合研究。传统的离心压缩机叶轮内部流动研究通常是对整个叶轮进行网格划分,计算负荷大,多相流动研究难以实现,且无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以Eckardt叶轮为研究对象,采用周期性边界条件以单个流道为计算区域,对叶轮内部流动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周期性边界条件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叶轮内部的实际流动情况,如二次流分布、射流尾迹的产生与发展等,因而为后续研究叶轮内部复杂流动耦合问题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压缩机 eckardt叶轮 周期性边界条件 数值计算
原文传递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不同亚型贲门失弛缓症效果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彭伯坚 曹天生 +1 位作者 王健 张园 《吉林医学》 CAS 2017年第11期2056-2058,共3页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对不同亚型贲门失弛缓症不同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接受POEM治疗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共6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芝加哥Ⅰ型组和Ⅱ型各32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住院天...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对不同亚型贲门失弛缓症不同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接受POEM治疗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共6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芝加哥Ⅰ型组和Ⅱ型各32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手术前后Eckardt评分等指标,并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两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天数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Ⅱ型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Ⅰ型组患者(P<0.05),Ⅱ型组患者术后Eckardt评分平均下降程度显著高于Ⅰ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对Ⅰ型、Ⅱ型均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发症少、安全性好,但应用于Ⅱ型患者中手术时间更短、术后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 贲门失弛缓 eckardt评分 疗效
下载PDF
内镜隧道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及弥漫性食管痉挛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杜瑜 杨瑞琦 +2 位作者 黄华钦 苏夏 潘桂 《广西医学》 CAS 2021年第23期2809-2813,2823,共6页
目的探讨内镜隧道手术(TES)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及弥漫性食管痉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贲门失弛缓症或弥漫性食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TES行食管贲门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胃镜下球囊... 目的探讨内镜隧道手术(TES)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及弥漫性食管痉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贲门失弛缓症或弥漫性食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TES行食管贲门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胃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和2年,采用Eckardt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并采用多层螺旋CT检测患者的食管最大直径、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和LES松弛压;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复发情况和胃食管反流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长于或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Eckardt症状评分、食管最大直径、LES静息压和LES松弛压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在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和2年,观察组的Eckardt评分、食管最大直径、LES静息压和LES松弛压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皮下气肿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气胸、气腹、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年,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和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球囊扩张术相比,TES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弥漫性食管痉挛可以更好地降低患者LES压力,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复发率,但其住院费用较高,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弥漫性食管痉挛 内镜隧道手术 球囊扩张术 食管下括约肌 eckardt评分 疗效 住院费用 并发症 预后
下载PDF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宁宁 关琳 孙明军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年第6期95-99,共5页
目的分析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的预后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20例行POEM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并且随访满36个月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Eckardt评分、内镜及食道造影检查评估患者临床疗效。结果2... 目的分析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的预后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20例行POEM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并且随访满36个月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Eckardt评分、内镜及食道造影检查评估患者临床疗效。结果20例患者均成功接受POEM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24个月有效率100%,术后36个月Eckardt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0),随访至36个月仅有1例Eckardt评分=4分,考虑术后复发,随访至48个月,术后复发病例无新增;最早治疗的1例患者随访至今满6年Eckardt评分仍为1分。结论POEM术治疗贲门失弛缓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环形肌切开 安全性 疗效 eckardt评分
下载PDF
不同亚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测压特征比较及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后食管功能改变分析
8
作者 杨燕 马美雪 王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21期2303-2307,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亚型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食管测压特征以及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术后食管功能改变情况。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收治且行POEM术的AC患者32例。根据芝加哥分类标准分型,Ⅰ型(Ⅰ组)14... 目的观察不同亚型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食管测压特征以及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术后食管功能改变情况。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收治且行POEM术的AC患者32例。根据芝加哥分类标准分型,Ⅰ型(Ⅰ组)14例,Ⅱ型(Ⅱ组)18例,无Ⅲ型病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Eckardt评分,食管功能指标下括约肌长度(LESL)、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食管下括约肌残余压(LESRP)、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LESRR)。结果术前,两组Eckard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Ⅱ组Eckardt评分为(1.11±0.32)分,明显低于Ⅰ组[(1.79±0.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食管测压而言,LESL在时间与组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LESP、LESRR、LES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Ⅱ组LESP[(18.54±5.75 vs.23.41±6.48;14.43±4.12 vs.19.76±6.02;11.25±2.79 vs.15.92±5.54)mmHg]、LESRP[(38.16±8.54 vs.45.78±10.56;31.46±8.11 vs.39.97±9.34;23.61±7.52 vs.36.94±8.67)mmHg]均明显低于Ⅰ组,LESRR[(32.53±6.27 vs.27.52±5.89;40.82±8.84 vs.32.55±7.19;51.11±10.95 vs.38.47±8.82)%]均明显高于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型、Ⅱ型AC患者POEM术前食管测压基本指标(LESL、LESP、LESRR、LESRP)无显著差异,而POEM术后Ⅱ型AC患者食管功能改善更为明显,因此,明确诊断并分型,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或有利于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亚型 食管测压 食管功能改变 eckardt评分
下载PDF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不同方式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对比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蒲文凤 代剑华 +3 位作者 袁月 陈瑶 吴宏博 彭贵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2-296,共5页
目的比较经口内镜下环形肌切开术与全层肌切开术及切开长度≤5 cm与切开长度>5 c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诊断贲门失弛缓症并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5... 目的比较经口内镜下环形肌切开术与全层肌切开术及切开长度≤5 cm与切开长度>5 c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诊断贲门失弛缓症并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患者行环形肌切开为环形肌切开组,32例患者行全层切开为全层切开组;28例患者切开长度≤5 cm为短切组,28例患者切开长度>5 cm为长切组。分别比较4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术前、术后食管最大直径变化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组术前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术前食管最大直径、术前Eckardt评分、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形肌切开、全层切开、长切、短切4组术前Eckardt评分分别与术后1、6、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层切开组与环形肌切开组相比,术后Eckardt评分1个月[(0.50±1.07)vs(0.71±1.04)]、6个月[(0.53±1.10)vs(0.50±0.78)]、12个月[(0.37±0.75)vs(0.42±0.82)],术后6个月食管最大直径[(26.44±7.88)vs(24.00±5.82)mm]以及气体并发症[(5/24)vs(13/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切组与长切组相比,术后Eckardt评分1个月[(0.46±0.83)vs(0.71±1.42)]、6个月[(0.39±0.68)vs(0.64±1.19)]、12个月[(0.32±0.72)vs(0.46±0.84)],术后6个月食管最大直径[(24.81±7.87)vs(25.98±6.37)mm]以及气体并发症[(9/28)vs(9/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建议采用经口内镜下食管环行肌切开术,且以切开长度≤5 c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并发症 eckardt评分
下载PDF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泽宇 黄留业 《中国内镜杂志》 2021年第2期55-60,共6页
目的对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实施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在术前术后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评估POEM手术的疗效,进一步探讨HRM在POEM治疗A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 目的对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实施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在术前术后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评估POEM手术的疗效,进一步探讨HRM在POEM治疗A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内科确诊为AC并行POEM术的患者26例,记录术前Eckardt评分、食管测压的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UESP)、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4s完整松弛压力(4sIRP)、食管下括约肌长度(LESL)和随访6个月时的Eckardt评分,分析术前术后评分和测压数据是否具有明显差异及相关性。结果26例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6个月的Eckardt评分分别为(6.50±1.30)和(1.04±0.53)分,术后较术前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EM术前术后UESP为(50.15±16.74)和(44.70±11.71)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LESP为(30.92±10.49)和(17.40±6.1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4sIRP为(22.16±7.75)和(9.45±4.2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LESL为(3.38±0.65)和(3.34±0.72)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sIRP和Eckardt评分具有相关性(r=0.55,P<0.05)。Ⅱ型AC患者4sIRP平均降低率更高(62.20%)。结论POEM治疗AC安全、有效,4sIRP可以评价治疗效果,Ⅱ型AC患者对POEM治疗反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eckardt评分
下载PDF
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及操作体会
11
作者 胡芳齐 卢杰夫 +4 位作者 彭卓嵛 刘熙荣 王兴丽 孔小菁 秦娟文 《微创医学》 2016年第3期397-399,共3页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诊为AC的8例患者,在手术室气管插管全麻下行POEM术,其中第1例普通送气送水装置下操作,其余7例由CO2气泵辅助送气;术后给予禁食、补液、静脉使用...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诊为AC的8例患者,在手术室气管插管全麻下行POEM术,其中第1例普通送气送水装置下操作,其余7例由CO2气泵辅助送气;术后给予禁食、补液、静脉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和抗生素等,必要时给予放置胃管行胃肠减压。结果 8例患者POEM过程顺利,术中平均出血量〈5 m L,无严重出血,手术时间150~300 min,平均(200.88±55.39)min;环形肌切开长度9~11 cm,平均(9.25±0.71)cm;住院时间12~24 d,平均(16.63±4.14)d;钛夹数量5~7枚,平均(5.88±0.64)枚。第1例无CO_2气泵辅助送气患者术后出现颈部、胸部及腹部皮下气肿征象,1例术后出现颈部皮下气肿,其余6例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 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短期疗效肯定,手术成功率与术者POEM术掌握程度、处理并发症的能力和经验及操作中CO_2气泵的使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贲门失弛缓症 临床疗效 eckardt评分
下载PDF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achalasia 被引量:1
12
作者 Dario Esposito Francesco Maione +2 位作者 Alessandra D’Alessandro Giovanni Sarnelli Giovanni D De Palm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CAS 2016年第2期30-39,共10页
Achalasia is a motility disorder of the esophagus characterized by dysphagia, regurgitation of undigested food, chest pain, weight loss and respiratory symptoms.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achalasia is the idiopathic one... Achalasia is a motility disorder of the esophagus characterized by dysphagia, regurgitation of undigested food, chest pain, weight loss and respiratory symptoms.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achalasia is the idiopathic one. Diagnosis largely relies upon endoscopy, barium swallow study, and high resolution esophageal manometry(HRM). Barium swallow and manometry after treatment are also good predictors of success of treatment as it is the residue symptomatology. Short term improvement in the symptomatology of achalasia can be achieved with medical therapy with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or endoscopic botulin toxin injection. Even though few patients can be cured with only one treatment and repeat procedure might be needed, long term relief from dysphagia can be obtained in about 90% of cases with either surgical interventions such as laparoscopic Heller myotomy or with endoscopic techniques such pneumatic dilatation or, more recently, with 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 Age, sex, and manometric type by HRM are also predictors of responsiveness to treatment. Older patients, females and type Ⅱ achalasia are better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to younger patients, males and type Ⅲ achalasia. Self-expandable metallic stents are an alternative in patients non responding to conventional therap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HALASIA 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subtypes eckardt SCORE 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 PNEUMATIC DILATATION Botulin TOXIN MYOTOMY
下载PDF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Achalasia: Experience of the Hepato-Gastroenterology Service of Fez
13
作者 Houda Meyiz Asmae Lamine +5 位作者 Mounia El Yousfi Nourdin Aqodad Mohammed El Abkari Adil Ibrahimi Dafr Allah Benajeh Ihssane Mellouki 《Ope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9年第8期164-173,共10页
The achalasia is a rare primary esophageal motor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relaxation disorders of the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and absence of the esophageal body peristalsis. Several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respon... The achalasia is a rare primary esophageal motor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relaxation disorders of the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and absence of the esophageal body peristalsis. Several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response to the endoscopic treatment depends on several predictors. 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achalasia and identify the predictive factors of endoscopic treatment response. Patients and Methods: This is a retrospective analytical study of 78 patients with achalasia, managed in the gastroenterology department of th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Hassan II-Fez, during a period of 5 years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4). The diagnosis of achalasia was retained on a set of clinical, endoscopic, manometric and radiological arguments. A graded dilation protocol starting with a 35 mm balloon three times for 30 seconds in progressive pressure between 5 and 8 psi was performed. We used the Eckardt scor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remission. Result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78 patients were included. The average age of our patients was 47 years old [18 - 81] with a sex-ratio M/F of 1.05. The average of Eckardt score before dilation was 5.9 [3 - 9]. An average of 1.41 dilation sessions was performed per patient with 85.9% of the initial success rate (n = 67). Initial success without further dilation sessions was achieved in 55.1% of our patients (n = 43). A clinical recurrence requiring further dilation sessions was observed in 30.8% of the cases (n = 24). The average relapse time after first dilation success was 2.7 years, 75% occurs within the first year. Dilation failure was retained in 14 patients (17.9%) requiring surgery. Only one post-dilation perforation was noted.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only odynophagia and the number of dilatation sessions were factors of failure of the endoscopic dilation. Conclusion: Pneumatic dilation is a minimally morbid and effective procedure. Our work showed that odynophagia, and the number of dilation sessions, are two predictive factors of endoscopic treatment fail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HALASIA PNEUMATIC DILATATION MANOMETRY eckardt SCORE
下载PDF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效果
14
作者 苗慧 《中国民康医学》 2021年第17期9-11,共3页
目的:观察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8例A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Heller术治疗,研究组采用POEM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食管管腔扩张直径、... 目的:观察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8例A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Heller术治疗,研究组采用POEM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食管管腔扩张直径、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LES松弛率、AC临床症状评分系统(Eckardt)评分和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LES静息压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两组食管管腔扩张直径和LES松弛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12个月,两组Eckardt和GerdQ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EM术治疗AC患者可降低术后LES静息压、Eckardt评分和GerdQ评分,效果优于Heller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迟缓症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 eckardt评分 GerdQ评分
下载PDF
加味牵正散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观察
15
作者 李宝乐 任顺平 +1 位作者 李小叶 李娜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第14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加味牵正散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A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5例。治疗组给予加味牵正散颗粒剂治疗,对照组选用与治疗组药物颜色、气味、味觉相似的颗粒剂模拟药物治疗,治疗4周。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加味牵正散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A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5例。治疗组给予加味牵正散颗粒剂治疗,对照组选用与治疗组药物颜色、气味、味觉相似的颗粒剂模拟药物治疗,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贲门失弛缓症临床症状评分系统(Eckardt)评分、Stroller分级、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压(LESRP)、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LESRR)。结果:治疗后,治疗组Eckardt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troller分级情况评价临床疗效:治疗组显效1例,有效7例,无效7例;对照组显效0例,有效1例,无效14例;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LESP、LESRP均较治疗前降低,LESRR较治疗前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牵正散治疗AC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牵正散 eckardt评分 Stroller分级 食管下括约肌压力
下载PDF
经口内镜下食管憩室肌切开术治疗食管憩室的疗效分析
16
作者 任丽华 朱叶 +6 位作者 葛敏 叶慧 杨林 梁燕 刘洋 冯亚东 施瑞华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2年第12期988-991,共4页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食管憩室肌切开术治疗食管憩室的中远期疗效以及术后憩室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6年5月1日—2019年8月1日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经口内镜下食管憩室肌切开术治疗的31例食管憩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主要观察术...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食管憩室肌切开术治疗食管憩室的中远期疗效以及术后憩室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6年5月1日—2019年8月1日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经口内镜下食管憩室肌切开术治疗的31例食管憩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主要观察术后Eckardt评分、治疗成功率和复发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憩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1例均顺利完成经口内镜下食管憩室肌切开术,术后随访(30.6±11.1)个月(20~63个月)。31例术前Eckardt评分(8.2±2.4)分,术后1个月(1.4±0.7)分,术后6个月(1.4±1.1)分,术后12个月(1.3±1.1)分,术后24个月(1.3±0.9)分,与术前比较,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Eckardt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01)。术后随访1、6、12、24个月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6.8%(30/31)、90.3%(28/31)、90.3%(28/31)和90.3%(28/31)。有3例复发,总复发率为9.7%(3/3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P=0.038,OR=1.041,95%CI:1.002~1.080)和术前Eckardt评分(P=0.024,OR=2.299,95%CI:1.117~4.728)是影响术后憩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口内镜下食管憩室肌切开术治疗食管憩室的中远期疗效理想,但病程长、术前Eckardt评分高者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憩室 食管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疗效 eckardt评分 复发
原文传递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与球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蒲文凤 代剑华 +4 位作者 周晓晴 袁月 陈瑶 吴宏博 彭贵勇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0-125,共6页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与球囊扩张术(PD)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优缺点。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确诊为AC并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行内镜治疗者,根据患者的食管情况以及患者本人或其家属的治疗愿望选择治疗方式...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与球囊扩张术(PD)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优缺点。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确诊为AC并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行内镜治疗者,根据患者的食管情况以及患者本人或其家属的治疗愿望选择治疗方式,选择POEM治疗者纳入POEM组(n=56),选择PD治疗者纳入PD组(n=30),对比2组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术后食管最大直径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2组基线资料,包括患者性别构成、年龄、BMI、食管最大直径、Eckardt评分及病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12个月时的Eckardt评分,2组均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术后1个月时,2组间Eckard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2组间Eckardt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6),治疗有效率POEM组高于PD组[93%(52/56)比80%(24/30),χ^2=0.115,P=0.076],但POEM组食管最大直径明显小于PD组[(25.39±7.12)mm比(32.12±9.99)mm,t=3.612,P=0.001];至术后12个月时,POEM组Eckardt评分明显低于PD组[(0.44±0.85)分比(1.26±1.74)分,t=2.940,P=0.004],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PD组[93%(52/56)比80%(24/30),χ^2=0.115,P=0.076]。POEM组气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2%(18/56),PD组无一例发生,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95,P=0.000)。POEM组平均住院时间(12.33±4.13)d,PD组为(6.50±2.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616,P=0.000)。住院费POEM组为(8013.283±4322.695)元,PD组为(1571.018±1590.19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505,P=0.000)。结论POEM与PD治疗AC短期均有效。POEM短期疗效更好,疗效持续时间更长;而PD适应证范围更广,操作更为简单,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花费较少。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中心,ChiCTR—OOC一150058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治疗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球囊扩张术 贲门失弛缓症 eckardt评分
原文传递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7例食管中段憩室的临床观察
18
作者 曾宪晖 袁湘蕾 +2 位作者 叶连松 张宇航 胡兵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2年第9期739-743,共5页
探究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食管中段憩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从前瞻性数据库中回顾性纳入2014年4月—2019年9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食管憩室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diverticular 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D‑POEM)治疗食管中段憩室的... 探究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食管中段憩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从前瞻性数据库中回顾性纳入2014年4月—2019年9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食管憩室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diverticular 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D‑POEM)治疗食管中段憩室的患者,使用适用于食管中段憩室的改良Eckardt评分系统评估憩室症状的严重程度,从临床成功情况、技术成功情况、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等方面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共纳入7例食管中段憩室患者,D‑POEM治疗临床成功7例,技术成功7例,手术用时为16~70 min;2例发生轻微并发症,无严重并发症,无复发;随访时间为2~16个月,改良Eckardt评分患者中位得分由术前3分降至术后0分。初步认为D‑POEM确保了正常食管腔与食管憩室之间间隔肌的完全切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食管中段憩室的技术;改良Eckardt评分系统适用于食管中段憩室治疗前后的症状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憩室 食管 食管中段憩室 食管憩室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改良eckardt评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