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co-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Dexing Mining Area 被引量:8
1
作者 滕彦国 倪师军 +3 位作者 焦鹏程 邓坚 张成江 王金生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4年第4期349-358,共10页
An eco-environmental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and around the Dexing mining area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urface water, sediments, soils and plants. The main objective... An eco-environmental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and around the Dexing mining area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urface water, sediments, soils and plants.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and evaluate the transferring of heavy metals from mining activities into the food chain. Some samples of water, sediment, topsoil and plant were collected along the Lean River in the Dexing mining area. The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Cu, Pb, Zn, Cd, and As were determined by AAS, and Hg was analyzed by cold-vapor AAS. Some indices such as ‘contamination degree’, ‘geoaccumulation index’, and ‘biological absorption coefficient’ were used to assess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a highly localized distribution pattern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two pollution sources along the Le’an River bank: one is strong acidity and a large amount of Cu in the drainage from the Dexing Cu mining area; and the other is th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Pb and Zn in the effluents released from many smelters and mining, processing and extracting activities in the riparian zone. Results from the investigated localities indicated, at least in part, that som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environmental quality deterioration should be solved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环境地球化学 污染度 BAC 矿床区域 江西
下载PDF
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探测 被引量:15
2
作者 黄鑫 程文仕 +2 位作者 李晓丹 杨昌裕 黄倩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4-332,共9页
为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明确相关驱动因素作用机理,以黑河流域中游这一典型干旱内陆河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工具,在对研究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数量变化... 为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明确相关驱动因素作用机理,以黑河流域中游这一典型干旱内陆河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工具,在对研究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数量变化、空间分布及方向特征进行多维测定基础上,对影响生态质量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机制进行了识别与分析。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频发,林地、灌木和人造地表大幅增加,草地、裸地和湿地减少,“南草北裸”的空间分布特征未发生扭转,草地和裸地是流域其他地类最为重要的转型补给源;(2)黑河流域中游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向好发展,“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显著,其生态环境质量呈“正西北—正东南”朝向的变化趋势特征;(3)人为活动及高程、植被覆盖和坡度是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自然、社会和经济诸因素激烈的交互与协同作用,共同导致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综上,黑河流域中游生态环境质量趋好,但需严控人为活动,保障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持续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标准差椭圆 地理探测器 黑河流域中游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与地质-生态环境背景的空间相关性分析——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14
3
作者 胡宝清 严志强 +2 位作者 廖赤眉 韦小妮 覃开贤 《热带地理》 2004年第3期226-230,共5页
分析都安瑶族自治县喀斯特石漠化分布特征,依托GIS和RS技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选出分析喀斯特石漠化的地质-生态环境背景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喀斯特石漠化的地质生态环境指数,并绘制都安县地质-生态环境指数图,... 分析都安瑶族自治县喀斯特石漠化分布特征,依托GIS和RS技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选出分析喀斯特石漠化的地质-生态环境背景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喀斯特石漠化的地质生态环境指数,并绘制都安县地质-生态环境指数图,揭示石漠化与其地质-生态环境背景因素的空间相关性。利用多元回归方法,通过检验其显著度选出最佳的回归模型,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重建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地质-生态环境背景 相关性分析 都安
下载PDF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沉积物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43
4
作者 王丽萍 周晓蔚 +1 位作者 郑丙辉 付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91-2198,共8页
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生物效应浓度法3种方法,考虑河口的水动力过程、沉积物分布和盐度影响,把长江口及毗邻海域划分为7个区域进行沉积物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3种方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的... 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生物效应浓度法3种方法,考虑河口的水动力过程、沉积物分布和盐度影响,把长江口及毗邻海域划分为7个区域进行沉积物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3种方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的底质生态环境均受到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属于中低度污染,口外区和舟山海区的沉积物质量较好,口门、最大浑浊带和杭州湾的沉积物质量较差。用同期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参数进行验证,生态响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地质累积指数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生物效应浓度 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长江口
下载PDF
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与综合性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被引量:46
5
作者 陈梦熊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6,12,共5页
本文探讨“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基本概念,从环境地质学的观点出发,把地质环境作为一个独立的非生物系统,在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双重影响下,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即生态地质环境系统。作者建议把传统的水... 本文探讨“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基本概念,从环境地质学的观点出发,把地质环境作为一个独立的非生物系统,在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双重影响下,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即生态地质环境系统。作者建议把传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以及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等内容,概括的通称为生态环境地质,并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作为国家基础性工作之一,列入国土资源大调查的计划。本文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目标与具体任务,并强调对新技术、新方法与新理论的开发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系统 生态地质环境 生态系统 地质调查
下载PDF
略论生态地质学与生态地质环境系统 被引量:19
6
作者 彭建兵 兰恒星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77-893,共17页
生态地质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在地球表层多圈层互馈作用和人类活动驱动下,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灾害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平衡的交叉学科。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系统、地质环境系统与灾害环境系统三者相互耦合、... 生态地质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在地球表层多圈层互馈作用和人类活动驱动下,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灾害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平衡的交叉学科。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系统、地质环境系统与灾害环境系统三者相互耦合、共同作用,融合构成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架构。生态地质学的核心问题是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平衡与灾害安全防控。因此,本文提出了生态地质学与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的四大方面内容:①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构成及相互作用机制;②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动态平衡机制与模式;③生态损害-水土灾害-地质灾害共生互馈机制与递进演化过程;④生态地质环境风险动态识别、监测预警与调控保护。这四大方面逐步递进并相互支撑融合,共同解决生态地质学的核心问题。生态地质学的发展应把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内涵,聚焦于生态地质安全和灾害环境系统问题,并贯彻“先要牢固生态屏障,再加速高质量发展,后引领世界发展格局”的战略主线,从而为美丽中国生态保护建设等国家战略决策和执行起到科技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学 生态地质环境 灾害环境系统 生态环境系统 地质环境系统 系统架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