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业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生态人培养途径研究
1
作者 林青红 李文泽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56-160,共5页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成为关系国家发展和个人生活方式的关键性问题。林业院校在积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程中,在从“科学发展观”到“新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路上,扮演着积极而重要的角色。林业院校英...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成为关系国家发展和个人生活方式的关键性问题。林业院校在积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程中,在从“科学发展观”到“新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路上,扮演着积极而重要的角色。林业院校英语专业,也应具备生态意识。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以林业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为例,结合培养现状,从教学目标生态化、教学内容生态化、教学环境生态化、教学手段生态化四方面探讨将学生培养为“生态人”的可行途径。“生态人”的培养在强化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学生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以及助力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院校 英语教学 生态人培养 生态管理
下载PDF
牧户的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与支持度——基于CSI框架和SEM的检验 被引量:2
2
作者 蒋振 高雅罕 靳乐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6-208,共13页
从生计和生态双重维度探究牧户的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与支持度,对于深化草原生态补偿制度改革,促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牧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马克思“生态经济人”预设的微观视角,以费耐尔满意度逻辑模型(CSI... 从生计和生态双重维度探究牧户的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与支持度,对于深化草原生态补偿制度改革,促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牧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马克思“生态经济人”预设的微观视角,以费耐尔满意度逻辑模型(CSI)为理论框架,使用2020年若尔盖草原574个牧户调研数据,通过反映性指标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对牧户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和支持度的因果机制进行了多变量、多路径的验证性分析。结果表明:(1)牧户对生计收入和生态质量越重视、“生态经济人”理性越高,其政策满意度就越高,生态保护的心理主动性也越大,相对效应大小=0.271。(2)牧户对政策实施结果的质量评价,是牧户政策满意度和支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对效应大小=0.518。(3)牧户对政策实施效果的价值感知,将会直接提升其政策满意度,并进一步促进其生态保护理性,相对效应大小=0.312。因此,提高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满意度与支持度,应重点从三个维度综合施策:首先,应重视发展草原生态文化,培育牧户生态经济理性。其次,要稳步提升生态补偿标准,加强草原保护的工作力量,提升政策实施结果的质量。最后,草原生态补偿要重点加强与牧户生计绿色发展的协同,提升政策实施效果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人 政策满意度 政策支持度 费耐尔满意度逻辑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山水文化视域下城市山水系统营建研究
3
作者 王亚军 许舒琳 郁珊珊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2期118-121,共4页
文章阐述古代山水文化的形态,总结自古以来渗透进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山水文化精神,引出当代山水文化复兴背景下的“山水城市”概念,通过对国内外与“山水城市”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山水城市”营建研究作铺垫。基于山水人民城市的最终目标... 文章阐述古代山水文化的形态,总结自古以来渗透进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山水文化精神,引出当代山水文化复兴背景下的“山水城市”概念,通过对国内外与“山水城市”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山水城市”营建研究作铺垫。基于山水人民城市的最终目标,从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城市环境与公共空间相融合、物质空间与文化特征相结合的主旨出发,构建山水生态城市、山水公园城市、山水人文城市,形成山水文化视域下的“山水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文化 山水城市 生态城市 公园城市 人文城市 天人合一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职院校“生态人”培育研究
4
作者 丁得果 张克生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4年第5期51-56,共6页
生态文明是人类阶段发展的新型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化解生态危机的根本之策。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高职院校培育新型文明主体承担者“生态人”是时代赋予的全新使命。培养“生态人”要明确培养要求,确定教育内容... 生态文明是人类阶段发展的新型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化解生态危机的根本之策。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高职院校培育新型文明主体承担者“生态人”是时代赋予的全新使命。培养“生态人”要明确培养要求,确定教育内容,创新培养方法与途径,即完善生态素养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探索绿色技能多元化教育体系、创建绿色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建立绿色低碳发展实践育人体系,从而建构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生态人”育人体系,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高职院校 生态人 绿色技能
下载PDF
运动式治理视域下中国河长制的创新类型--基于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多案例类型学分析
5
作者 郝郁青 李靖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0-302,共13页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河流天然具有的流动属性必然涉及跨越区域和超越主体的治理方式。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河流污染所折射出的问题早已超越环境、经济和民生的范畴,但面对各流域发展不平衡、治理主体...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河流天然具有的流动属性必然涉及跨越区域和超越主体的治理方式。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河流污染所折射出的问题早已超越环境、经济和民生的范畴,但面对各流域发展不平衡、治理主体各自为政、监管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水治理却陷入“越治理,越污染”的怪圈。为此,党中央多次强调“推动绿色发展”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也提出了环境污染精准治理、统筹管理和协同控制的具体策略。而“河长制”作为水治理的新型行政模式,亦可作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以小窥大的重要窗口,完全契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部署的发展需要。为更好地探究河长制在实践中的发展,本文采用多案例的类型学分析方法,搜集中国各地“河长制”的创新实践,利用质性分析软件RQDA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最终从战略层、决策层、执行层确立法律依据、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三大框架,并在此框架之下对各地案例进行分类描述,以期归纳总结运动式治理视域之下“河长制”在各地的创新类型及其展开逻辑。研究发现,法律在战略层面为“河长制”机构的设立及其权力运作提供依据,组织结构在决策层面对“河长制”的权限进行灵活调整,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和追责机制则在执行层面将“河长制”的施政意图落到实处。可以说,河长制在水污染领域的有益探索,在为政府治理与改革总结宝贵经验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长制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运动式治理 水治理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6
作者 李青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9-38,125,共11页
生态集体主义是在反对西方社会长期坚持的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承续传统集体主义的精髓,又克服以往集体主义视野中只有“人”没有“自然”的弊端,进而生成的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的新型价值观念,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 生态集体主义是在反对西方社会长期坚持的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承续传统集体主义的精髓,又克服以往集体主义视野中只有“人”没有“自然”的弊端,进而生成的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的新型价值观念,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取向。生态集体主义的价值内涵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深度契合。这有力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何以可能。因此,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不断深化生态集体主义的现实表达,保持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张力,坚持以整体论为本位的生存性关怀,践行“理性生态人”的行为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集体主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价值取向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域下的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7
作者 陈艺文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9-49,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自然生态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我国自然生态条件的理性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重要命题,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与实践遵循。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域下,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既是...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自然生态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我国自然生态条件的理性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重要命题,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与实践遵循。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域下,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既是自然界的客观运动规律与有限承载能力的表征,也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社会历史性结果,而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破坏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导的经济无限增长逻辑,因此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不仅需要确立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基本原则,也要求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努力实现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文明范式的历史性替代。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求以一种综合性方式应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更致力于促进生态可持续考量、现代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政治的制度性融合,努力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因而为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提供了现实支撑与促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江西篇章”的内涵解读 被引量:1
8
作者 萧子扬 苗晓东 《环境与发展》 2024年第1期1-3,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对江西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江西篇章”。它不仅具有十分丰富且深刻的内涵,也能够成为江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江...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对江西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江西篇章”。它不仅具有十分丰富且深刻的内涵,也能够成为江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江西篇章”的丰富内涵,既是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确保推动江西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和成功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载PDF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传统儒家天人观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9
作者 郭敏科 赵佳音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3-23,共11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阐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何突破传统生态哲学逻辑并对其在内容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把握二者之间关联的应有之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传统生态思想的改造,建基于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阐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何突破传统生态哲学逻辑并对其在内容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把握二者之间关联的应有之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传统生态思想的改造,建基于对其三重逻辑的把握:在价值的来源上,既肯定人来源于自然,又强调人要理性地看待自然的人化过程;在价值的主体上,既肯定人与自然万物在思维和实践活动上的区别,又强调人与自然在实践活动中的统一性;在价值的目标上,既肯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价值,又强调要发挥人的集体性的自觉行为,在实践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章立制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在整体的意义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相成的平等共建也实现了对传统有机生命体理念、万物并育观、天人自然发展观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哲学基础 天人合一 生命共同体
下载PDF
生态人与法的价值变迁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泉生 何晓榕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1-108,共8页
人性处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人性的进化必然同时带动了法的价值变化。生态人代表了人性在环境时代的一次全新展现,它意味着"自我"认同继续深化成为人与自然一体的"大我",意味着利他精神不仅向后代人扩展... 人性处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人性的进化必然同时带动了法的价值变化。生态人代表了人性在环境时代的一次全新展现,它意味着"自我"认同继续深化成为人与自然一体的"大我",意味着利他精神不仅向后代人扩展,而且还超出了人类范畴而惠及到自然界内的其他生命物种——而生态人所代表的人性在环境时代的种种变化,必然最终带来了法的安全、平等和自由价值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生态人 安全 平等 自由
下载PDF
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志尚 路日亮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73-77,共5页
传统伦理学探讨的是人际道德,生态伦理学将道德研究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认为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人与自然整体发展,人与自然平等发展,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关键词 生态伦理学 价值取向 人与自然
下载PDF
理性生态人:人的发展的未来走向 被引量:6
12
作者 冯志宏 《改革与战略》 2012年第12期9-11,共3页
文章认为,未来社会人的发展与生态成长关系更加密切,"理性生态人"是人的发展的未来走向。"理性生态人"强调思维方式的系统性、利益取向的综合性和发展理念的全面性,认为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使人、... 文章认为,未来社会人的发展与生态成长关系更加密切,"理性生态人"是人的发展的未来走向。"理性生态人"强调思维方式的系统性、利益取向的综合性和发展理念的全面性,认为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使人、自然和社会能够和谐共存、持续发展。培育"理性生态人"是当务之急,必须加强生态观教育,逐步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坚持环境公正和利益最优原则,正确处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抛弃传统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观;全民动员,积极开展环保实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人 理性生态人 人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生态批评与文学的生态环境伦理学建构 被引量:22
13
作者 王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2,共8页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探讨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不少人文知识分子和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在这方面,文学的生态批评自本世纪初从西方引进以来已经逐步被"本土化",并演化成了一种文学的生态环境批评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探讨人与自...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探讨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不少人文知识分子和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在这方面,文学的生态批评自本世纪初从西方引进以来已经逐步被"本土化",并演化成了一种文学的生态环境批评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在西方文学中古已有之,在中国文学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这些均为本文作者建构一种后现代生态环境伦理学提供了基本的保证。这里应当注意的是,人们在消解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后有可能滋生出一种新的"生态中心主义"思维模式,这也正是本文作者所要消解的。因此提倡一种亦此亦彼的后现代生态环境伦理学倒可以确保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进而确保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当今中国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批评 环境写作 后现代生态环境伦理学 人与自然
下载PDF
中西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被引量:7
14
作者 庞昌伟 龚昌菊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8-104,共7页
生态伦理学基本理论是关于自然的价值与自然的权利以及人对自然的态度问题。中西方生态伦理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对待自然的态度都有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中西生态伦理文化互补中,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匹配的本土化的生态伦... 生态伦理学基本理论是关于自然的价值与自然的权利以及人对自然的态度问题。中西方生态伦理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对待自然的态度都有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中西生态伦理文化互补中,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匹配的本土化的生态伦理学,极为重要。文本试图从宏观视野,对中西生态伦理思想文化资源进行简明梳理、整理,为确立生态伦理观,解决现代化相关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伦理学 生态文明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下载PDF
人工沟渠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被引量:31
15
作者 郗敏 吕宪国 刘红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71-1476,共6页
人工沟渠主要指以排水和灌溉为目的人工挖掘的水道。人工沟渠作为排水和引水的廊道改善了土壤的结构、促进了作物的生长,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人工沟渠这种景观的存在对周围的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水文效应是被大家普遍接受... 人工沟渠主要指以排水和灌溉为目的人工挖掘的水道。人工沟渠作为排水和引水的廊道改善了土壤的结构、促进了作物的生长,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人工沟渠这种景观的存在对周围的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水文效应是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生态环境效应。在整个降雨期间或之后,观察显示出沟渠对出口径流的贡献:一些沟渠收集和向河流输送水;另一些沟渠收集水但是减慢了水流的速度。本文从水文效应、对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及其生境的影响到对生态环境整体影响方面总结了人工沟渠的生态环境效应,并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旨在最大限度发挥人工沟渠的生态环境效应,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沟渠 景观 水文效应 生态环境
下载PDF
生态美学在当代的意义阐释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欣 黄有为 《鄱阳湖学刊》 2012年第3期49-53,共5页
当今世界,全球生态问题已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心,生态美学正逐渐成为中国美学发展的诸多趋势之一。本文通过对生态美学产生的背景、研究对象、影响及其意义等方面的分析,阐释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确立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意识是人类... 当今世界,全球生态问题已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心,生态美学正逐渐成为中国美学发展的诸多趋势之一。本文通过对生态美学产生的背景、研究对象、影响及其意义等方面的分析,阐释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确立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意识是人类共存和发展进步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问题 生态美学 人与自然
下载PDF
《又来了·爱情》:一个女性对男性中心的生态伦理思考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文惠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75-80,共6页
《又来了·爱情》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晚年时的力作。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作品中女性与自然复杂而紧密的联系,揭示"男性中心主义"占主导意识形态的社会中女性和自然遭受男权摧残和压迫的事实。... 《又来了·爱情》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晚年时的力作。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作品中女性与自然复杂而紧密的联系,揭示"男性中心主义"占主导意识形态的社会中女性和自然遭受男权摧残和压迫的事实。解读作者推翻父权制世界观,解放女性和自然,建立一个男性、女性及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莱辛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生态伦理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生态女性主义 男性中心主义
下载PDF
生态文明的哲学变革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海龙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0-14,共5页
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是人与自然关系重塑的过程,其中蕴含着自然观、伦理观和实践观的巨大变革。首先,人类需要对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机械自然观进行反思,进而建立有机论的整体自然观。其次,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从征服自然到... 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是人与自然关系重塑的过程,其中蕴含着自然观、伦理观和实践观的巨大变革。首先,人类需要对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机械自然观进行反思,进而建立有机论的整体自然观。其次,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自然的转变。然后,形成一种关爱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切实尽到关爱自然的义务。最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观并以之改变人类的实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伦理 人与自然 实践
下载PDF
生态幸福观教育的合理性及目的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丹丹 申锋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1期108-110,共3页
生态幸福观的提出具有理论合理性与实践合理性。当前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以往的幸福观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使得生态幸福观教育有其必要性;大学的共同体性质与理想"试验田"状态,使得生态幸福观教育有其可能性。大... 生态幸福观的提出具有理论合理性与实践合理性。当前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以往的幸福观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使得生态幸福观教育有其必要性;大学的共同体性质与理想"试验田"状态,使得生态幸福观教育有其可能性。大学生生态幸福观教育最终目的,则是实现"生态人"的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幸福观 教育 必要性 可能性 生态人
下载PDF
若尔盖湿地生态资产保护与利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傅斌 王新宇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3年第8期42-49,共8页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泥炭湿地,其生态价值具有全球意义。文章回顾了若尔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研究,并结合遥感数据对湿地生态资产的构成和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若尔盖高原湿地的生态资产构成应包含水、土和生...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泥炭湿地,其生态价值具有全球意义。文章回顾了若尔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研究,并结合遥感数据对湿地生态资产的构成和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若尔盖高原湿地的生态资产构成应包含水、土和生物三部分,而若尔盖湿地生态保护与利用面临湿地面积减小、生态系统服务下降、碳汇功能减弱、人为破坏未得到有效修复等问题。三生空间重叠和国家公园建设加剧了牧区与保护区的人地关系矛盾,若盖尔地区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面临挑战,建设从重塑牧区人地关系、构建高原新型城乡关系、建立新型社区关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发综合性修复技术等方面加强若尔盖湿地生态资产的科学保护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生态资产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补偿 人地关系 研究进展 若尔盖湿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