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Ecosystem Services in Arid Area Ecological Migration 被引量:9
1
作者 LIU Xiaopeng CHEN Xiao +5 位作者 HUA Kaiping WANG Yajuan WANG Peng HAN Xiaojia YE Junyan WEN Shengqia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5期894-906,共13页
Ecological migr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creasing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n the immigration area and transferring the ecological pressure from emigration area to immigration area. This process may result in significan... Ecological migr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creasing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n the immigration area and transferring the ecological pressure from emigration area to immigration area. This process may result in significant changes i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in the area of immigration and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 on ecosystem services. Therefore, scientifically revealing the effects and differentiation mechanisms of ecological migration on ecosystem services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issue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migration strategy in China. This study employed the Hongsibu District as a typical example of ecological migration. Hongsibu District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Ningxia steppe and desert steppe areas. Remote sensing data covering five periods from the period before ecological migration in 1995 and after migration in 2000, 2005, 2010, and 2015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ESV). A geographical detector model and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model were used to diagnose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ecosystem servi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ecological resettlement has caused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and urbanized land area to increase significantly in the area of immigration, while the grass area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2) The overall value of the Hongsibu ecosystem services increased in a form of a ‘V'. Among them,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5–2005, the overall ESV decreased and had an annual rate of change of-0.67%. During the period of development 2005–2015, the ESV increased steadily, with an annual rate of change of 0.79%. 3) The proportion and total ESV in soil formation and protection, waste treatment,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of the Hongsibu District decreased from 57.61% in 1995 to 56.17% in 2015, indicating that the region's ecological regulation function slightly decreased. 4) The ESV in the Hongsibu District, showed a low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creasing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and the capacity of three townships, Hongsibu, Taiyangshan, and Liuquan, to provide ecosystem services gradually declined over time. The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of Xinzhuangji Township and Dahe Township gradually improved. 5) The sensitivity index of the ESV of each land use type was less than 1, indicating that the environment lacks flexibility in providing a strong ESV index in Hongsibu, which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reliable and believable. 6)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decisive force of the change of land use on ecosystem services in Hongsibu District was: grassland(0.9934), climate regulation(0.9413), soil formation and protection(0.9321) and waste treatment(0.92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migration land use change ecosystem services geo-detector arid area Hongsibu district
下载PDF
上海典型中心城区河流健康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朱英 陈小华 胡双庆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152-160,共9页
随着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我国河流水生态、水健康问题逐渐得到重视,为掌握上海中心城区河流水生态状况及变化趋势,诊断河流健康和识别主要问题,以上海市典型中心城区徐汇区为例,筛选8条典型河流,分季度开展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跟... 随着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我国河流水生态、水健康问题逐渐得到重视,为掌握上海中心城区河流水生态状况及变化趋势,诊断河流健康和识别主要问题,以上海市典型中心城区徐汇区为例,筛选8条典型河流,分季度开展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跟踪监测与河流健康评价。结果表明:徐汇区典型河流存在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低及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扩散等问题;河流总体处于亚健康至健康状态,37.5%为健康状态,62.5%的河流处于亚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多为河流规模相对较大的河流,小型河流多为健康状态。因此,中大型河流健康度的提升是后续重点关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中心城区 徐汇区 水生态 河流健康评价
下载PDF
干旱地区生态移民土地利用变化生态风险——以宁夏红寺堡区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王鹏 王亚娟 +2 位作者 刘小鹏 陈晓 孔福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65,共8页
以全国最大的移民安置中心——红寺堡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95、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五期遥感数据,采用RS和GIS技术,选取土地利用程度、耕地垦殖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破碎度等指数构建生态风险指数模型,并运用生态风险模型... 以全国最大的移民安置中心——红寺堡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95、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五期遥感数据,采用RS和GIS技术,选取土地利用程度、耕地垦殖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破碎度等指数构建生态风险指数模型,并运用生态风险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对红寺堡区1995—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草地面积下降明显,共减少29 494 hm^2,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最大,而未利用地面积虽波动明显,但研究时段始末变化不大; 1995—2015年研究区生态风险不断下降,生态风险指数由1995年0.3972下降至2015年的0.3235;红寺堡生态移民安置区各乡镇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变化较大,不同类型区间均有转换,且不具有规律性,1995—2005年间以最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为主,2005—2015年间以中等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为主。通过地理探测器对影响红寺堡生态移民安置区生态风险因子进行探测发现,林地、草地和植被覆盖度等指标因子对安置区生态风险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在通过扬黄灌溉工程和基本农田建设,增强农田生产能力,保障生态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同时,应注重安置区生态用地面积的增加与建设,以此来增加安置区植被覆盖度和降低其生态风险程度;生态保护、摆脱贫困和经济发展是生态移民的主要方向,因此红寺堡安置区在发展过程中在追求经济实力提升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安全的保障,将生态安全放在全区发展的重要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地区 生态移民安置区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风险 红寺堡区
下载PDF
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环境效应——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贾科利 姚玉玲 +1 位作者 郭占军 叶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18-222,228,共6页
基于遥感、GIS技术、景观生态学及层次分析方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为研究区,利用1978年MSS以及1987,1996,2007年的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该区域近30a来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a来该区耕地和建... 基于遥感、GIS技术、景观生态学及层次分析方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为研究区,利用1978年MSS以及1987,1996,2007年的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该区域近30a来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a来该区耕地和建设用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新增耕地主要来自未利用土地和草地,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来源于耕地和未利用土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向林地、草地转化是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干扰,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产生了景观破碎化,景观异质性增加,生态环境退化等生态效应。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以还林还草、禁牧及水利等综合治理工程为核心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调控下,土地利用结构得以调整,植被覆盖增加,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得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 土地利用变化 环境效应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 干旱带
下载PDF
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安春华 马琨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3-375,共3页
在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现状,阐述了其人口分布特征、人口素质对乡村农业、经济结构的影响,对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关因素对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环境效益的发挥有很大作用.应进一步改善区域生... 在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现状,阐述了其人口分布特征、人口素质对乡村农业、经济结构的影响,对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关因素对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环境效益的发挥有很大作用.应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加快培养特色林业产业,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在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劳务产业,促进退耕工程理智进行和生态环境效益的长期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中部干旱带 生态环境 发展策略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与人口迁移关联性实证研究——以宁夏中部干旱地区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陈绍军 史明宇 蔡萌生 《水利经济》 2013年第2期55-59,70,共6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愈加明显,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人口迁移则可能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之一。通过对宁夏中部干旱地区人口迁移的实地调查,发现宁夏中部干旱地区因气候变化所影响的...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愈加明显,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人口迁移则可能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之一。通过对宁夏中部干旱地区人口迁移的实地调查,发现宁夏中部干旱地区因气候变化所影响的移民类型主要有政府主导下的生态移民、自发迁移移民以及因减缓干旱而实施的工程非自愿移民三大类型的人口迁移,每种类型的移民与气候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并且不同类型的移民与气候变化/灾害的关联性的强弱程度是不同的,其中自发迁移移民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性最强,政府主导的生态移民次之,非自愿移民又次之。通过对气候变化影响下宁夏中部干旱地区移民的实证研究,对于防范和降低气候变化对人口迁移带来的风险和影响,提升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预警、适应与风险管理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口迁移 干旱地区 生态移民 自愿移民 非自愿移民
下载PDF
宁夏地区中南部干旱区域林草植被生态需水量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李金燕 张维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6-280,共5页
以宁夏地区中南部干旱区域气象资料、植被分布、水资源状况等为依据,估算了现有林、草地生长季的最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并对降雨消耗性及径流消耗性林草地生态需水量进行了降水资源平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位于南部山区、年均降... 以宁夏地区中南部干旱区域气象资料、植被分布、水资源状况等为依据,估算了现有林、草地生长季的最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并对降雨消耗性及径流消耗性林草地生态需水量进行了降水资源平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位于南部山区、年均降雨量在350~550mm之间的隆德和泾原县降雨消耗性林、草地最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均能依靠降水得以满足,林草植被生长状况良好。(2)位于南部山区、年均降雨量在350mm左右的彭阳县和原州区,降雨能够满足林、草地最小生态需水量的需求,而适宜生态需水量不能得到满足。因此,该区域要合理考虑林草地种植结构。(3)年均降雨量在175~280mm,位于中部干旱带的海原、盐池和同心县以及南部山区的西吉县降雨消耗性林、草地最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均不能得到满足。该区域不宜于大面积发展林草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植被 生态需水量 宁夏中南部干旱区
下载PDF
干旱风沙带生态移民区生态型新农村建设成效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秉儒 杨新国 +1 位作者 宋乃平 安慧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6-229,共4页
生态型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干旱风沙带移民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运用新理念在生态移民工程区建设高起点、高水平的生态型新农村。以位于贺兰山东麓的生态移民点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为对象,对生态... 生态型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干旱风沙带移民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运用新理念在生态移民工程区建设高起点、高水平的生态型新农村。以位于贺兰山东麓的生态移民点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为对象,对生态移民区生态型新农村的建设成效进行了实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新理念的指导下,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以退化土地综合治理为方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建设沼气池,发展畜牧业,开展技术培训等措施,形成了该村资源互相利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构建了与当地资源相适应的产业类型和结构,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初步建立了具有特色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风沙带 生态移民区 生态型新农村
下载PDF
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移民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合理利用措施优化初探 被引量:4
9
作者 门惠芹 余红 《宁夏农林科技》 2013年第12期127-129,共3页
根据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移民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社会经济、水资源现状等,分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移民区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 中部干旱带 生态移民区 水资源高效利用 优化措施
下载PDF
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亚芳 何杰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8-613,共6页
土壤质量作为生态安全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对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解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现状,本文采集5个县域共40个土壤样品,参照宁夏土壤背景值诊断土壤中Cu、Zn、Pb、Cr、Mn和Ni等6种重金属污染... 土壤质量作为生态安全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对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解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现状,本文采集5个县域共40个土壤样品,参照宁夏土壤背景值诊断土壤中Cu、Zn、Pb、Cr、Mn和Ni等6种重金属污染现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污染程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元素变异系数范围为:26.10%~59.72%,其中Zn、Pb、Mn含量高于宁夏土壤背景值;土壤重金属含量插值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呈现斑块状;单因子污染指数的平均值由大到小为:Pb=Zn>Mn>Cr>Cu>Ni,土壤重金属处于轻度污染水平;研究区除Pb外,其他重金属元素生态风险程度均为轻微级别,处于低风险,Pb是最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综合计算6种重金属的RI值为78.70,研究区域生态风险程度为轻微等级。本文对宁夏中部干旱带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状况的研究,促进发展绿色与可持续经济,为区域土壤质量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分布特征 生态风险评价 宁夏中部干旱带
下载PDF
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与沙漠化响应研究——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为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贾科利 张俊华 +1 位作者 马正亮 叶蔚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8-103,共6页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1978年MSS及1987、1996和2007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与沙漠化与沙漠化变化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是该地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27.7%,24...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1978年MSS及1987、1996和2007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与沙漠化与沙漠化变化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是该地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27.7%,24.7%。近30a来,耕地、城镇用地面积增幅较大,分别增加了229138.23hm2和232777.41hm2;草地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沙漠化土地面积平均以每年1.3%的速率减少,面积减少了281682.04hm2,沙漠化程度逐渐减轻。人类有意识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使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化,是影响沙漠化发展或逆转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沙漠化 生态脆弱区 宁夏中部干旱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