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cosystem services of the Baltic Sea:An assessment and mapping perspective 被引量:3
1
作者 Miguel Inácio Donalda Karnauskaitė +4 位作者 EglėBaltranaitė Marius Kalinauskas Katarzyna Bogdzevič Eduardo Gomes Paulo Pereira 《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2020年第4期256-265,共10页
The Baltic Sea is essential for marine ecosystem services(MES)provision and the region’s socio-economic dy-namics.It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busiest and most polluted regional seas in Europe.In recent years a collec... The Baltic Sea is essential for marine ecosystem services(MES)provision and the region’s socio-economic dy-namics.It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busiest and most polluted regional seas in Europe.In recent years a collective effort in enforcing European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directives(e.g.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2000/60/EC,2000;Marine Strategy Framework Directive 2008/56/EC,2008;Maritime Spatial Planning Directive 2014/89/EU,2014)has been carried out.Ecosystem Services assessment and mapping is integrated into these directives.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cientific studies,projects,and other works were developed in this context,generating a vast body of knowledge.Despite all efforts to improve the Baltic Sea’s environmental status,the targets established were not fulfilled.It is also important to analyze if current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for assessing and mapping MES are robust enough to provide the needed results.This perspective paper analyses the status of assessment and mapping methodologi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studies were focused on qualitative assessments,with limited validation and reliability.Although the number of robust and quantitative works is increasing,more are needed.It is vital to carry out quantitative assessments to inform decision-makers better and standardize MES practices across the Baltic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aborative effort ecological modeling Marine ecosystem services CULTURAL PROVISIONING REGULATING
下载PDF
Integrating beneficiaries into assessment of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managed forests at the Hubbard Brook Experimental Forest,USA 被引量:2
2
作者 Jesse Caputo Colin M.Beier +1 位作者 Valerie A.Luzadis Peter M.Groffman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16年第4期243-257,共15页
Background:Forests contribute to human wellbeing through the provision of important ecosystem services.Methods: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how the perceived importance of ecosystem services may impact the overall ... Background:Forests contribute to human wellbeing through the provision of important ecosystem services.Methods: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how the perceived importance of ecosystem services may impact the overall benefit provided by managed watersheds at the Hubbard Brook Experimental Forest over a 45-year period,using standardized measures of service capacity weighted by service importance weights derived from a survey of beneficiaries.Results:The capacity of watersheds to regulate water flow and quality was high in all watersheds throughout the study period,whereas cultural services such as scenic beauty declined after harvest.Impacts on greenhouse gas regulation depended on the efficiency with which harvested biomass was used.Surveys revealed that stakeholders placed high value on all ecosystem services,with regulating and cultural services seen as more important than provisioning services.When service metrics were weighted by survey responses and aggregated into a single measure,total service provision followed the same overall trend as greenhouse gas regulation.Where biomass use was less efficient in terms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harvesting resulted in an overall "ecosystem service debt";where use was more efficient,this "ecosystem service debt" was reduced.Beneficiaries'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overall assessment of service provision.Beneficiaries with college or university degrees incurred smaller "ecosystem service debts" and were less negatively affected by harvesting overall.Conclusions: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including empirical measures of beneficiary preference when attempting to quantify overall provis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to human beneficiaries over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system services Forests 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Hubbard Brook Experimental Forest Regulating services
下载PDF
Ecosystem Regulating Services and Their Valuation of Hainan Island,China 被引量:5
3
作者 欧阳志云 金羽 +1 位作者 赵同谦 郑华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1年第2期132-140,共9页
Ecosystem services were defined as the conditions and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natural ecosystems, and the species that make them up, sustain and fulfill human life. They include provisioning, regulating, cultural, and... Ecosystem services were defined as the conditions and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natural ecosystems, and the species that make them up, sustain and fulfill human life. They include provisioning, regulating, cultural, and supporting services. These form the basis on which regional environmental reserves and development are assessed and for the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is paper Hainan Island is used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methods of regulating services based on the structure and processes of a natural ecosystem. Ecosystems were classified into 13 types: valley rain forest, mountainous rain forest, tropical monsoon forest, mountainous coppice forest, mountainous evergreen forest, tropical coniferous forest, shrubs, plantation, timber forest, windbreak forest, mangrove, savanna, and crop land. Regulating services and their economic values for Hainan Island ecosystems were assessed and evaluated in terms of water-holding, soil conservancy, nutrient cycle, C fixation and windbreak functions. The economic value of the regulating services in 2002 were estimated at 2035.88×10^8 to 2153.39×10^8 Chinese Yuan (CNY), which was eight times the value of provisioning services (wood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estimated at just 254.06×10^8 CNY. Our analyses imply that ecosystem regulating service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ainan Island's society and econo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system services ecological regulating services hainan island
原文传递
近40年海南岛国土空间格局演化的生态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魏伟 曾诗瑶 +3 位作者 尹力 薄立明 余侃华 夏俊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083-5101,共19页
科学认知国土空间格局演化与生态服务的关联作用及主导影响因素,可为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采用空间转移矩阵、InVEST模型分析1980—2020年海南岛国土空间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综... 科学认知国土空间格局演化与生态服务的关联作用及主导影响因素,可为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采用空间转移矩阵、InVEST模型分析1980—2020年海南岛国土空间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综合生态服务指数(CESI)和国土空间转型生态贡献率评估国土空间格局演化的生态效应,最后运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究生态系统服务演化的主导因素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近40年海南岛城镇空间持续扩张,农业空间不断缩减,生态空间先增后减,全域国土空间交叉转化总规模达到2717.11km^(2),其中以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的动态转换最为显著,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向城镇空间转换次之,城镇空间向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的转换最弱。(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产水量分布呈现“东北部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土壤保持、碳储量、生境质量及综合生态服务指数分布则表现为“中部高、四周低”,40年间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均呈现不同的程度的下降趋势,这是海南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恶化趋势大于改善趋势的结果,其中生态空间向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的转换是区域生态服务功能恶化的重要原因。(3)海南岛生态服务功能受到自然地理、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和政策的综合作用,交通区位、社会经济以及自然地理类因素影响作用显著,政策类因素影响相对较弱,且各影响因素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呈现非线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演化 随机森林模型 海南岛
下载PDF
汉中市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5
作者 赵磊 王雅晴 +4 位作者 胡雄蛟 蒋皓韦 臧振华 徐卫华 欧阳志云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生态调节服务产品是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有助于指导GEP提升。文章分析了2011—2021年汉中市调节服务价值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21年汉中市调节服务价值为1794.66亿... 生态调节服务产品是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有助于指导GEP提升。文章分析了2011—2021年汉中市调节服务价值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21年汉中市调节服务价值为1794.66亿元,其中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洪水调蓄、固碳和气候调节合计占比99.9%;2011—2021年,汉中市调节服务价值增加了92.69亿元;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变化、海拔、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是驱动调节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因素,能够解释87.9%的价值变化,森林面积和NPP的提升促进了调节服务价值的提高。建议未来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和质量,确保调节服务价值的提升,同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调节服务产品 随机森林 驱动因素 GEP提升
下载PDF
供需视角下的长江重庆段江心岛生态管理策略研究
6
作者 毛华松 万雯洋 +3 位作者 李萍 罗评 杨永川 蔡建军 《园林》 2024年第5期30-39,共10页
长江重庆段江心岛是流域生态系统中的高生态区位节点,而当前静态保护模式忽略了多元主体对于岛屿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共融发展的新需求,造成江心岛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协同好岛屿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对促进长江重庆段江心岛生态系... 长江重庆段江心岛是流域生态系统中的高生态区位节点,而当前静态保护模式忽略了多元主体对于岛屿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共融发展的新需求,造成江心岛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协同好岛屿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对促进长江重庆段江心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流域国土空间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结合长江重庆段14个江心岛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情况的田野调查,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交互关系进行解读,搭建江心岛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空间耦合关联框架,指明统筹好自然空间和多元利益主体的综合治理是促进江心岛“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关键。在此基础上,从支持与调节服务退化、供给和文化服务价值发挥不足、供需协调综合效能提升不足等三个层面识别出当前造成江心岛生态服务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最后整理归纳出岛屿生态管控、系统要素配置和多元主体共治三大策略,以期为更多同类型江心岛的生态管理提供系统性的理论和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重庆段江心岛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多元利益主体 供需协同 生态管理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的海南岛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乐 雷金睿 +1 位作者 何荣晓 周鹏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77,共8页
为保护湿地资源,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海南岛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Meta分析构建海南岛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移模型,评估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各类型湿地价值及其动态变化,探究影响价值评估结果的因素及有效性。结果表明,1... 为保护湿地资源,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海南岛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Meta分析构建海南岛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移模型,评估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各类型湿地价值及其动态变化,探究影响价值评估结果的因素及有效性。结果表明,1990-2020年海南岛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递增趋势,30年间湿地价值共增加了95.32亿元,增长率达41.32%;其中水产养殖场和库塘价值增加最多,分别增加了66.55亿元和42.61亿元。2020年海南岛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326.02亿元,平均价值为24.17万元/hm^(2);其中红树林湿地单位面积价值最高,达38.25万元/hm^(2),其次为河流湿地,为25.81万元/hm^(2),盐田湿地最低,为14.37万元/hm^(2)。在Meta回归模型中,湿地面积、盐田、碳税法、保护力度对湿地单位面积价值表现为负效应,红树林、物质生产、气候调节、保持土壤、旅游休闲、人口密度对湿地单位面积价值表现为正效应;模型平均转移误差为18.82%,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表明构建的Meta价值转移模型可以作为快速评估海南岛湿地价值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态系统 服务价值 红树林 海南岛
下载PDF
海南岛生态系统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研究 被引量:199
8
作者 欧阳志云 赵同谦 +2 位作者 赵景柱 肖寒 王效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8期1395-1402,共8页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最新研究表明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生态系统产品、生态调节功能、生命支持功能与社会文化功能 .对生态调节功能的认识与评价是区域生态环...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最新研究表明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生态系统产品、生态调节功能、生命支持功能与社会文化功能 .对生态调节功能的认识与评价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基础 ,并已成为当前区域生态评价与生态规划的前沿课题 .以海南岛为例 ,探讨了基于生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生态调节功能评价方法 .在研究中 ,将海南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为 13类 ,分析、评价了海南岛各类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营养物质循环、固碳、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 ,以及生态系统提供产品的价值 .研究表明 ,2 0 0 2年海南岛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调节功能的价值为 2 0 35 88× 10 8~ 2 15 3 39× 10 8元 ,而生态系统产品价值仅为 2 5 4 0 6× 10 8元 ,生态调节功能价值是其产品价值的 8倍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调节功能 海南岛
下载PDF
海洋生态资本理论框架下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被引量:33
9
作者 陈尚 任大川 +5 位作者 夏涛 李京梅 杜国英 王栋 王其翔 张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6254-6263,共10页
海洋生态资本指能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产、提供有用的产品流或服务流的海洋生态资源。海洋生态资本价值由海洋生态资源存量价值和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组成。海洋生态资本评估包括海洋生态资源存量评估和海洋生态系统服务... 海洋生态资本指能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产、提供有用的产品流或服务流的海洋生态资源。海洋生态资本价值由海洋生态资源存量价值和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组成。海洋生态资本评估包括海洋生态资源存量评估和海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在海洋生态资本理论框架体系下,针对我国近海生态系统服务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建立了评估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物质量和价值量的技术框架。基于物质量可量化、价值量可货币化、数据可获得性三条评估原则,筛选出9个指标定量评估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物质量和价值量,并给出了对应的评估方法、计算公式、参数和数据来源。海洋供给服务采用养殖生产、捕捞生产和氧气生产3个指标评估;海洋供给服务采用气候调节、废弃物处理2个指标评估;海洋文化服务采用休闲娱乐、科研服务2个指标评估;海洋支持服务采用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持2个指标评估。养殖生产、捕捞生产等指标采用市场价格法进行评估;氧气生产、废弃物处理、科研服务等指标采用替代成本法进行评估;气候调节指标采用替代市场价格法进行评估;休闲娱乐指标采用旅行费用法或收入替代法进行评估;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持等指标采用条件价值法进行评估。该套方法体系已经应用于山东省7个沿海地级市和福建省东山湾、罗源湾的近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已经得到学术界和海洋管理部门的认可,被国家标准《海洋生态资本评估技术导则》吸收采用。该套方法紧密切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可为海洋主管部门的生态资本核算、生态补偿业务、环评审批提供关键技术手段,也为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精确评估提供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资本 生态系统服务 供给服务 调节服务 文化服务 支持服务 评估
下载PDF
海南岛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0
10
作者 饶恩明 肖燚 +1 位作者 欧阳志云 郑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46-755,共10页
土壤保持是生态系统提供的重要调节服务之一,在区域侵蚀控制以及生态安全的维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和权衡得失综合评价工具InVEST,对海南岛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土壤保持是生态系统提供的重要调节服务之一,在区域侵蚀控制以及生态安全的维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和权衡得失综合评价工具InVEST,对海南岛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1)海南岛土壤保持总量为8.16×108t,平均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247.28 t.hm-.2a-1,空间上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中部山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在土壤保持功能的保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土壤保持功能从大到小依次为:灌丛>天然林>草地>橡胶林>浆纸林>热作园>水田>旱地>红树林>防护林,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优于人工生态系统;(3)除自然因素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农田扩张都是影响土壤保持功能的重要因素,其中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单位面积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人口密度以及农田比例与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显著负相关(P<0.05),橡胶林比例与土壤侵蚀强度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海南岛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会削弱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应权衡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索一条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保持 生态系统服务 海南岛 INVEST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海南岛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 被引量:25
11
作者 肖燚 陈圣宾 +3 位作者 张路 岳平 欧阳志云 刘贤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7357-7369,共13页
随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发展,区域尺度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得到广泛的关注。以海南岛为例,探索了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进行区域自然保护区规划的方法。研究中,首先从生物多样性分布、水源涵养、水资源保护、土壤保持和... 随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发展,区域尺度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得到广泛的关注。以海南岛为例,探索了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进行区域自然保护区规划的方法。研究中,首先从生物多样性分布、水源涵养、水资源保护、土壤保持和海岸带防护等5个方面分析了海南岛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格局,综合评价单元生态系统重要性;然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价结果,并根据海南省保护自然过程与生物多样性并重的要求,识别出生态重要性高但无保护区或保护面积不足的空间单元,提出海南岛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根据本规划,海南岛将共建成规范完善的自然保护区42个,总面积290.14万hm2。其中,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41.26万hm2,占海南岛陆地总面积的11.79%。新建保护区4个(面积8.80万hm2),调整保护区4个(扩大面积8.01万公顷),优化整合原有保护区中的17个为6个,升级保护区4个。结果表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有助于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综合效益,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体系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规划 海南岛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稻田生态系统气体调节功能及其价值 被引量:66
12
作者 肖玉 谢高地 +2 位作者 鲁春霞 丁贤忠 吕耀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7-623,共7页
论文以2002年在上海五四农场稻田生态系统田间实验为基础,运用造林成本法、碳税法和工业制氧法对稻田生态系统气体调节功能及其价值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稻田生态系统O2释放物理量变化范围为16518~38517kg·hm-2,其价值量也有相... 论文以2002年在上海五四农场稻田生态系统田间实验为基础,运用造林成本法、碳税法和工业制氧法对稻田生态系统气体调节功能及其价值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稻田生态系统O2释放物理量变化范围为16518~38517kg·hm-2,其价值量也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变化范围是6217~11873元·hm-2;②稻田生态系统对温室气体(CO2、N2O和CH4)调节基本上起着抑制作用,而不是促进作用,在水稻生育期内,稻田温室气体调节物理量的变化范围为-997~2787kgCO2-C·hm-2,价值量变化范围为-751~2098元·hm-2;③稻田生态系统气体调节功能的综合价值变化范围为5467~12842元·hm-2。可见,除了粮食生产和提供秸秆外,农田生态系统还为人类社会提供包括气体调节、养分转化、供观赏的景观等在内的服务功能,共同为人类福利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气体调节功能 价值评价 稻田生态系统
下载PDF
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概念辨析与理论思考 被引量:18
13
作者 陈利顶 孙然好 +1 位作者 孙涛 杨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251-4258,共8页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城市间物流、人流和能流高度融合而形成的区域性复合生态系统,如何保障城市群生态安全与健康发展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系统分析了生态安全、城市生态安全与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内涵。认为狭义上...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城市间物流、人流和能流高度融合而形成的区域性复合生态系统,如何保障城市群生态安全与健康发展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系统分析了生态安全、城市生态安全与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内涵。认为狭义上城市群生态安全侧重于城市群内部生态空间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重点关注城市群地区生态用地空间优化与“三生空间”(生态、生活及生产空间)的合理布局。广义上的城市群生态安全不仅需要考虑城市群内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协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平衡,也需要从区域尺度考虑城市群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协调关系。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目的则是保障城市群内部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实现城市群与区域之间物流、能流和人流的有序流通。在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时,除了遵循生态安全一般性原则外,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尺度效应;②生态安全保障的阈值效应;③生态安全格局的空间联动效应。最后文章提出了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 社会调控能力
下载PDF
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被引量:39
14
作者 盛婧 陈留根 朱普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541-1545,共5页
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工程法和影子价格法,对江苏省典型的种植模式——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的包括农产品生产、大气调节、涵养水分和蓄积洪水、营养物质循环以及保持土壤等主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单位面积... 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工程法和影子价格法,对江苏省典型的种植模式——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的包括农产品生产、大气调节、涵养水分和蓄积洪水、营养物质循环以及保持土壤等主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单位面积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提供的年平均价值为45 998.08元·hm-2·a-1,其中对环境的调节功能价值为26 458.86元·hm-2·a-1,是直接服务功能农产品生产价值的1.35倍。稻麦农田生态系统每投入1元成本,将会产生3.58元的环境效益。在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环境调节功能中,对大气的调节功能占主体,占总环境调节功能价值的62.20%。政府部门在进行土地利用决策时,应将农田生态系统的环境调节功能重点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农田生态系统 生态服务功能 环境调节功能
下载PDF
厦门岛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2
15
作者 高莉洁 石龙宇 +2 位作者 崔胜辉 吝涛 尹锴 《生态科学》 CSCD 2009年第6期551-556,共6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胁迫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论文以厦门岛为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基于对2007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修正的两种方法,对厦门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作出评估。研究表明:1... 土地利用变化是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胁迫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论文以厦门岛为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基于对2007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修正的两种方法,对厦门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作出评估。研究表明:1950~2007年间,两种方法得出的厦门岛ESV变化趋势一致,随岛内土地利用强度逐年增加均呈减少态势,1987年前厦门岛ESV因水域和湿地增加12.87 km2,而提高了1 076 655元;1984年厦门岛设立经济特区后快速城市化导致ESV急剧降低,1987年后年均损失达619 773元。随着厦门岛内各土地类型利用趋于饱和,及2006年厦门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工程等生态措施的实施,预计未来ESV降低的趋势将得以缓解。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全面修正的方法解决了仅从供给服务方面修正造成结果偏高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 生态效应 厦门岛
下载PDF
海岛生态综合评价方法探讨 被引量:19
16
作者 陈彬 俞炜炜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6-571,共6页
从海岛生态状态及生态服务功能两个方面,探讨了海岛生态综合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其中海岛生态状态评价从海岛景观和生态系统两个层次进行分析.前者主要利用3S技术所获取的信息,从宏观角度定量分析海岛景观格局变化;后者从海岛生物和非生... 从海岛生态状态及生态服务功能两个方面,探讨了海岛生态综合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其中海岛生态状态评价从海岛景观和生态系统两个层次进行分析.前者主要利用3S技术所获取的信息,从宏观角度定量分析海岛景观格局变化;后者从海岛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采用与历史资料及相关环境质量标准对比的方法,分析海岛岛陆、潮间带及近海海域生态系统现状.海岛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则从海岛物质生产、调节功能、支持功能及社会文化功能4个方面,分析海岛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文中提出的海岛生态综合评价的框架、方法,可为海岛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与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学 海岛生态 综合评价 生态服务功能 景观生态
下载PDF
海南岛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谢跟踪 邱彭华 谌永生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3期321-326,共6页
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程度在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将区域空间划分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研究过程.其目的是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资源合理利用和工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的决策提供科... 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程度在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将区域空间划分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研究过程.其目的是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资源合理利用和工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本文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域,运用生态学理论和区划理论以及GIS技术手段,通过分析海南岛生态环境特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机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海南岛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揭示其区域分异规律.在此基础上,将海南岛划分为3个生态区、10个生态亚区和38个生态功能区,为海南岛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目标、措施的确定以及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环境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海南岛
下载PDF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理论在生态文明评价中的应用——以三亚市文门村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耿静 任丙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236-3246,共11页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海南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育“文明生态村”、打造“美丽乡村”,海南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提质增效的生态产业化阶段,为乡村迎来了发展机遇。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可以通过在乡村尺度上计算生态系统产品与...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海南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育“文明生态村”、打造“美丽乡村”,海南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提质增效的生态产业化阶段,为乡村迎来了发展机遇。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可以通过在乡村尺度上计算生态系统产品与服务的价值,起到监督、评价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探寻生态保护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平衡点,为实现彼此增益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同时,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可以客观呈现当前乡村的生态价值,以此可以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研究以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文门村为例,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理论,对其生态系统产品与服务功能量和价值量进行核算。结果表明,文门村2017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10297.79万元,生态系统产品价值占24.93%,调节服务价值占75.07%,单位面积生态系统生态总值为5.06万元/hm^2。调节服务价值中,水源涵养、洪水调蓄、固碳释氧和空气净化价值分别为3287.44万元、1593.32万元、2815.31万元和34.72万元;林地对生态调节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达到5378.33万元,约占总间接价值的69.57%,其次为耕地和园地生态系统,约占总间接价值的14.86%和11.66%。今后随着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的健全,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等建设内容的推进,乡村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扩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态文明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海南省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的洪涝调节服务需求制图与生态空间优先级识别 被引量:4
19
作者 申佳可 彭震伟 王云才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25,共6页
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面临严重洪涝风险和洪涝调节服务供需空间的分离。为识别在满足洪涝调节服务需求方面重要性高的生态空间以纳入保护的优先级,提出了一种在生态空间中绘制洪涝调节服务需求的新技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利用流量... 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面临严重洪涝风险和洪涝调节服务供需空间的分离。为识别在满足洪涝调节服务需求方面重要性高的生态空间以纳入保护的优先级,提出了一种在生态空间中绘制洪涝调节服务需求的新技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利用流量、流边界、流方向、分配原则及其修正因子4个多维指标,表征将服务需求从建设空间向生态空间分配与投射过程的关键环节。结果显示:面积大、人口密度高的建设空间存在高需求流量;借助水文空间流,服务需求由建设空间被分配至同一集水区内具有洪涝调节能力的生态空间中;被投射为高服务需求的生态空间大多规模较大或紧邻高需求的建成空间。通过控制流量、扩展流区域、增加流方向和提升生态空间服务供应能力,能有效调控投射于生态空间内的洪涝调节服务高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 洪涝调节服务 需求制图 生态空间 多维指标集 分配模型
下载PDF
海南省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对策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薛杨 洪仁辉 +3 位作者 李敦禧 林之盼 王小燕 宿少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9期168-170,共3页
通过对海南省生态公益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了解生态公益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类型构成和存在问题,围绕对生态公益林的规模和布局进行优化调整,促进海南省生态公益林进入有效保护和良性发展的轨道,提出海南省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海南 生态公益林 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建设与管理 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