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许鞍华电影《第一炉香》与张爱玲小说影视改编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波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7-61,共5页
许鞍华具有“张爱玲情结”,所以会三度改编张爱玲小说。对经典文学文本进行影视改编本身具有极大的艺术风险,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较高,其小说创作形成了独特风格,被称为“张爱玲体”,影视转译很难捕捉其风格特征。张爱玲小说... 许鞍华具有“张爱玲情结”,所以会三度改编张爱玲小说。对经典文学文本进行影视改编本身具有极大的艺术风险,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较高,其小说创作形成了独特风格,被称为“张爱玲体”,影视转译很难捕捉其风格特征。张爱玲小说大体可分两类,前期多为心理分析小说,风格浓艳,后期多为世情小说,风格平淡,比较适合改编的是第二类作品。在已出六部张爱玲小说改编电影中,《色,戒》《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较具创造性,取得成功,而《第一炉香》《倾城之恋》《怨女》较为平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鞍华 第一炉香 影视改编 张爱玲情结 张爱玲体
下载PDF
论“张爱玲体”的文化心理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志军 罗广荣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0-93,共4页
本文从文化学、都市人类学、女性文学等视角 ,对“张爱玲体”的面向世俗、面向都市、面向女性等三个突出的话语特征进行宏观的审视与剖析 。
关键词 小说创作 女性视角 女性立场 都市文化 "张爱玲体" 话语方式 文化心理 文学评论 审美价值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张爱玲汉英自译作品的文体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吴晓龙 丁峻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35-40,共6页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双语作家和翻译家,张爱玲除了从事文学创作之外还翻译了许多自己的作品。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使用语料库检索分析软件WordSmith,对张爱玲主要的3部汉英自译作品的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词长、平均句长...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双语作家和翻译家,张爱玲除了从事文学创作之外还翻译了许多自己的作品。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使用语料库检索分析软件WordSmith,对张爱玲主要的3部汉英自译作品的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词长、平均句长等一些基本数据进行统计和量化分析,进而揭示张爱玲汉英自译的文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语言学 张爱玲汉英自译 文体
下载PDF
从《小团圆》看张爱玲的晚期风格
4
作者 首作帝 郭爽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8-123,共6页
《小团圆》体现出了张爱玲的晚期风格,"还钱"行为与身体叙事构成了互文性,"隔离"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姿态,"痛苦之浴"的人兽转化书写彰显深刻的讽刺艺术。《小团圆》采用了现代主义手法,散漫的叙述与成熟的... 《小团圆》体现出了张爱玲的晚期风格,"还钱"行为与身体叙事构成了互文性,"隔离"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姿态,"痛苦之浴"的人兽转化书写彰显深刻的讽刺艺术。《小团圆》采用了现代主义手法,散漫的叙述与成熟的张力无缝对接,对立、矛盾、冲突与分裂的力量造就了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团圆》 张爱玲 晚期风格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意象化”客观叙事 被引量:6
5
作者 杜丽琴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2期48-51,共4页
意象在西方现代小说家笔下只是诸多叙事技巧中的一种,不一定成为小说中的主要叙事方式,但在张爱玲手中意象则成为最重要的叙事方式。张爱玲的"意象化"客观叙事是一种既能继承中外文学传统,又能满足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叙事方... 意象在西方现代小说家笔下只是诸多叙事技巧中的一种,不一定成为小说中的主要叙事方式,但在张爱玲手中意象则成为最重要的叙事方式。张爱玲的"意象化"客观叙事是一种既能继承中外文学传统,又能满足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叙事方式。从叙事角度考察张爱玲小说意象兼顾了意象意义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从"意象化"客观叙事带来的形式美进行剖析,由此把握张爱玲小说的文体风格及其对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现代小说 意象化 客观叙事 文体风格 叙事方式
下载PDF
苍凉与虚无——1940年代后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
6
作者 董晓平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37-42,共6页
张爱玲小说"苍凉"的艺术风格,依托于对女性独特情感和心理的挖掘,宽容了人性中的"小奸小坏",使她的作品更显艺术真实。1940年代末以后,她的苍凉除了愈加彻骨、阴戚外,还生出了虚无的气息,这虚无的气场随着时代的变... 张爱玲小说"苍凉"的艺术风格,依托于对女性独特情感和心理的挖掘,宽容了人性中的"小奸小坏",使她的作品更显艺术真实。1940年代末以后,她的苍凉除了愈加彻骨、阴戚外,还生出了虚无的气息,这虚无的气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她阅历的增加渐明渐强。张爱玲1940年代以后的作品对情感的追问及回答坐实了她苍凉与虚无的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艺术风格 苍凉 虚无
下载PDF
透过“张”看世界——浅析《半生缘》中的隐喻
7
作者 蒲秋菊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85-89,共5页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本质上是认知的,涉及深层次的语言思考,因此它不仅是独特的语言形式,也是理想的文学分析材料。本文以语言学中隐喻这一概念分析张爱玲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半生缘》,发现其隐喻可以体现出其一贯的写作风格:隐喻性小说...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本质上是认知的,涉及深层次的语言思考,因此它不仅是独特的语言形式,也是理想的文学分析材料。本文以语言学中隐喻这一概念分析张爱玲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半生缘》,发现其隐喻可以体现出其一贯的写作风格:隐喻性小说,也透露出难得一见的积极正面或是偏中性的人生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半生缘》 隐喻 风格
下载PDF
论张爱玲日常性写作中的身体还原
8
作者 李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87-93,共7页
通过对市民日常生活细节的书写,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对真实的身体感的重视,这种具有身体感的写作显示出张爱玲对"身体"的价值认同和对日常生活的价值肯定,这在晚清以来的历史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张爱玲的"日常性... 通过对市民日常生活细节的书写,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对真实的身体感的重视,这种具有身体感的写作显示出张爱玲对"身体"的价值认同和对日常生活的价值肯定,这在晚清以来的历史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张爱玲的"日常性身体写作"与她的"文体哲学"观密切相关,这种写作的背后隐藏着张爱玲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及其抵抗和化解的方式。同时,在历史发展的纵横向背景下,张爱玲的"日常性身体写作"又是与她个人主义的历史观紧密相连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日常性 身体 虚无 人生观 历史观
下载PDF
张爱玲后期创作的生命体验与文体创新——以《浮花浪蕊》的细读为中心
9
作者 颜浩 《励耘学刊》 2014年第2期144-158,共15页
作为张爱玲后期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浮花浪蕊》存在着多重阐释的意义空间。小说对"离乡"主题的演绎显示出张爱玲后期创作的政治意识与家国情怀。小说将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家族记忆内化为叙事结构,并在继承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基础上... 作为张爱玲后期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浮花浪蕊》存在着多重阐释的意义空间。小说对"离乡"主题的演绎显示出张爱玲后期创作的政治意识与家国情怀。小说将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家族记忆内化为叙事结构,并在继承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改造。《浮花浪蕊》的丰富内涵与创新意识凸显出张爱玲后期创作的美学价值与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花浪蕊》 张爱玲后期创作 生命体验 文体创新
下载PDF
《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词汇层面的女性译风评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颖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06-110,共5页
《老人与海》的张爱玲译本于2012年首次登陆中国大陆市场,其女性译语风格是构成该译本独特魅力的元素之一。其女性译风中的语言特点在译学研究领域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从叠词、颜色词、拟声词和"女性专用"词四个方面来探讨将可... 《老人与海》的张爱玲译本于2012年首次登陆中国大陆市场,其女性译语风格是构成该译本独特魅力的元素之一。其女性译风中的语言特点在译学研究领域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从叠词、颜色词、拟声词和"女性专用"词四个方面来探讨将可丰富这一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老人与海》 女性译风 词汇
下载PDF
《郁金香》为张爱玲所作真伪辨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春景 金宏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220-226,共7页
《郁金香》于小报中发掘,经鉴定为张爱玲作品,但外界仍有质疑之声。因专家鉴定除以含混的行文风格采信外,多为外证,这不能完全排除其为伪作的可能。而与《小团圆》的文本互见、对《红楼梦》的明显借鉴,以及地道的"张腔",这些... 《郁金香》于小报中发掘,经鉴定为张爱玲作品,但外界仍有质疑之声。因专家鉴定除以含混的行文风格采信外,多为外证,这不能完全排除其为伪作的可能。而与《小团圆》的文本互见、对《红楼梦》的明显借鉴,以及地道的"张腔",这些内证能为《郁金香》是张爱玲之佚作提供更确凿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金香》 张爱玲 真伪 文本互见 “张腔”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张爱玲中英自译小说风格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蓉 李利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133-137,共5页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界可以在中英文之间熟练运用双语写作的作家和翻译家之一,作品涵盖小说、散文、剧本和文学研究。同时,她还翻译了他人以及自己的众多作品。本文通过选择张爱玲三本中英自译小说,研究其自译小说的风格。为了进...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界可以在中英文之间熟练运用双语写作的作家和翻译家之一,作品涵盖小说、散文、剧本和文学研究。同时,她还翻译了他人以及自己的众多作品。本文通过选择张爱玲三本中英自译小说,研究其自译小说的风格。为了进一步探究这种风格是否只独特地存在于自译小说中,本论文通过语料库提取数据,对比了张爱玲自译小说和翻译他人小说风格的异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翻译学 张爱玲自译 译者风格
下载PDF
张爱玲: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13
作者 李燕 《东疆学刊》 2004年第2期50-54,共5页
张爱玲因她所出名的时代背景以及她的创作风格被后人界定为“海派”这一文学“流派”。然而,张爱玲小说的鲜明个性使她即使置身于“海派”大营,也是一个始终坚持个性高于共性的作家;况且“海派”本身就是一个并没有认真界定的称谓,就连... 张爱玲因她所出名的时代背景以及她的创作风格被后人界定为“海派”这一文学“流派”。然而,张爱玲小说的鲜明个性使她即使置身于“海派”大营,也是一个始终坚持个性高于共性的作家;况且“海派”本身就是一个并没有认真界定的称谓,就连对这个名称的褒贬至今也未有定论。即使可以用“海派”来命名张爱玲,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抹煞张爱玲在其中的特异性。所以笔者认为,用“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来描述张爱玲,无疑将更为准确传神的表达出张爱玲的创作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创作风格 传统与现代 界定
下载PDF
现代颓废与古典美学的诗意交融——论张爱玲与苏童小说的风格共性
14
作者 宫芳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51-55,共5页
张爱玲与苏童都是以风格和技巧著称的作家,他们的小说有着颇为神似的艺术风格,现代颓废与中国古典美学巧妙地交融在一起,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文章以现代性理论与古典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作家的创作背景,从文本入手,着重分析张爱... 张爱玲与苏童都是以风格和技巧著称的作家,他们的小说有着颇为神似的艺术风格,现代颓废与中国古典美学巧妙地交融在一起,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文章以现代性理论与古典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作家的创作背景,从文本入手,着重分析张爱玲与苏童独特美学风格的来源、构成及艺术感染力,以此为径来探索两位作家在艺术上成功的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苏童 风格 颓废 现代性 古典美学
下载PDF
“花凋”花落见“苍凉”——析张爱玲《花凋》苍凉风格之构建 被引量:1
15
作者 汤雪颜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46-49,共4页
《花凋》是最能体现张爱玲苍凉风格的作品之一。小说主要记载了一位身患肺痨的少女如花般凋落于腐朽颓败的家庭,凋落于风雨飘摇的时代的全过程。对文中参差对照、辛辣讽刺等艺术手法及病态审美情趣的具体分析,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并把... 《花凋》是最能体现张爱玲苍凉风格的作品之一。小说主要记载了一位身患肺痨的少女如花般凋落于腐朽颓败的家庭,凋落于风雨飘摇的时代的全过程。对文中参差对照、辛辣讽刺等艺术手法及病态审美情趣的具体分析,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并把握张爱玲作品之苍凉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花凋》 苍凉风格 艺术手法
下载PDF
孤独的姿态——管窥张爱玲“流言体”散文
16
作者 闫美景 《特立学刊》 2014年第1期61-64,共4页
张爱玲的散文独具魅力,被誉为“流言体”。在20世纪40年代“低气压”时期的上海,张爱玲的散文以其耽溺于个人情感的展现和世俗小市民的纵情描绘,不追逐时代共振声音的洪流,而成为一种异质话语。她对世俗生活的审视有着孤独者的姿态... 张爱玲的散文独具魅力,被誉为“流言体”。在20世纪40年代“低气压”时期的上海,张爱玲的散文以其耽溺于个人情感的展现和世俗小市民的纵情描绘,不追逐时代共振声音的洪流,而成为一种异质话语。她对世俗生活的审视有着孤独者的姿态,世俗的声音是这孤独姿态的面具。张爱玲散文中蕴含着家国情结和曲高和寡的苍凉,两岸三地均有传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流言体” 散文 孤独 艺术特色
下载PDF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叙事
17
作者 高梦涵 《特立学刊》 2019年第3期83-89,共7页
张爱玲是第三代"海派"作家的代表,她笔下的上海叙事体现了她对上海的独特审美和特殊情结。在城市建筑与居民之间,在街头巷尾的俗世生活中,在和其他作家笔下的上海对比中,张爱玲用一个个华美而悲凉的故事阐释了她心中的传奇,... 张爱玲是第三代"海派"作家的代表,她笔下的上海叙事体现了她对上海的独特审美和特殊情结。在城市建筑与居民之间,在街头巷尾的俗世生活中,在和其他作家笔下的上海对比中,张爱玲用一个个华美而悲凉的故事阐释了她心中的传奇,彰显了在繁华都市背后透露的人生哲学,也描绘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战乱、繁华的世俗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海派作家 上海叙事 叙事风格
下载PDF
小说翻译对张爱玲创作风格转变的影响
18
作者 蒋美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57-61,共5页
张爱玲1950年代曾短暂从事翻译,是《老人与海》的汉语首译者。1940年代张爱玲小说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其艳异的创作风格与素朴地歌咏人生安稳的创作理念已面临内在的艺术困境。翻译与其创作理念相似而表现风格迥异的《老人与海》,深切... 张爱玲1950年代曾短暂从事翻译,是《老人与海》的汉语首译者。1940年代张爱玲小说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其艳异的创作风格与素朴地歌咏人生安稳的创作理念已面临内在的艺术困境。翻译与其创作理念相似而表现风格迥异的《老人与海》,深切影响了张爱玲以后的创作。海明威的非传奇化、冰山理论和简洁等艺术特征,对张爱玲创作风格由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转变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翻译 张爱玲 老人与海 风格转变
下载PDF
以《小团圆》为例看张爱玲晚期小说创作风格
19
作者 施旸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81-81,共1页
《小团圆》是张爱玲创作后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用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诠释了人间冷暖,充盈着生命的悲怆情怀,集中体现了作者晚期小说的创作风格。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讨论了《小团圆》所反映的其晚期创作风格的转变,一是内容上趋... 《小团圆》是张爱玲创作后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用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诠释了人间冷暖,充盈着生命的悲怆情怀,集中体现了作者晚期小说的创作风格。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讨论了《小团圆》所反映的其晚期创作风格的转变,一是内容上趋近平淡自然,二是语言上更加朴素化,又极具蕴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团圆 张爱玲 晚期小说风格 平淡自然 朴素 蕴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