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4年河南一次晚秋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袁小超 刘莹莹 郑世林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6年第3期57-64,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10月19-20日河南省一次晚秋暴雨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纬冷空气沿贝湖低涡后部偏北气流南下,在河套地区形成低槽并携带冷空气东移,在河南境内与南支槽前强...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10月19-20日河南省一次晚秋暴雨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纬冷空气沿贝湖低涡后部偏北气流南下,在河套地区形成低槽并携带冷空气东移,在河南境内与南支槽前强盛的西南急流汇合,导致了暴雨天气的出现。水汽通量势函数和辐散分量的辐合中心向暴雨区逐渐靠近,能体现水汽在暴雨区的汇聚,水汽通量的旋转分量在暴雨区气旋式环流的形成能较好地揭示降水集中发生时水汽的维持原因。在埃克曼非平衡流向埃克曼平衡流调整过程中,强迫边界层中产生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并在对流层中层强迫产生次级环流是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同时,高空低空急流的耦合对Ekman非平衡流有一定的加强促进作用,形成Ekman非平衡流强迫的次级环流与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同位相叠加耦合的"双耦合"现象。"双耦合"现象的出现和对称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加速垂直运动发展,使上升运动从边界层一直延伸到对流层高层为雷暴的产生和暴雨的维持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中低层位涡异常扰动导致涡度强烈发展倾斜,可能是此次暴雨产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秋暴雨 水汽通量 ekman非平衡流 次级环
下载PDF
2009年夏季四川盆地两次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鹏 刘德 +4 位作者 李强 盛杰 何军 廖芷仪 吴政谦 《暴雨灾害》 2014年第2期112-120,共9页
利用NCEP 1°×1°每6 h一次的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站降水资料及探空资料,对2009年6月26—29日("6·26")和7月30日—8月2日("7·30")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利用NCEP 1°×1°每6 h一次的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站降水资料及探空资料,对2009年6月26—29日("6·26")和7月30日—8月2日("7·30")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26"暴雨过程降水影响系统主要是盆地中部的低槽及低层西南低涡,"7·30"暴雨过程则为两高之间的切变线、辐合线及西南低涡。(2)水汽通量流函数的对比分析显示,两次过程中水汽输送通道不同,"6·26"过程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而"7·30"过程则是孟加拉湾的水汽经中南半岛到达南海,与南海偏南气流汇合加强,向盆地中东部输送形成,且水汽通量的势函数及辐散分量对未来6 h累积降水的落区及中心有很好的指示作用。(3)中高层干冷空气向边界层下滑进入暖湿高能区,在埃克曼非平衡流向埃克曼平衡流调整过程中,强迫边界层中空气产生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且垂直运动延伸至中高层,同时激发中层的次级环流,可能是两次暴雨过程发生发展的重要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对雨团 边界层 ekman非平衡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