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舌肌功能训练联合固定矫治器治疗早期牙源性错牙合畸形患儿的效果
1
作者 张丽英 孙志文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1期71-73,共3页
目的:观察舌肌功能训练联合固定矫治器治疗早期牙源性错牙合畸形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66例早期牙源性错牙合畸形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固定矫... 目的:观察舌肌功能训练联合固定矫治器治疗早期牙源性错牙合畸形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66例早期牙源性错牙合畸形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固定矫治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舌肌功能训练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咀嚼肌肌电指标(咬肌、颞肌、二腹肌募集电位)水平、咀嚼功能[Karaduman咀嚼行为量表(KCPS)]评分和牙周指标(菌斑指数、软垢指数)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30/33),高于对照组的69.70%(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咬肌、颞肌、二腹肌募集电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KCP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菌斑指数、软垢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肌功能训练联合固定矫治器治疗早期牙源性错牙合畸形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咀嚼肌肌电指标水平,降低咀嚼功能评分和牙周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固定矫治器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肌功能训练 固定矫治器 牙源性错牙合畸形 咀嚼肌肌电指标 咀嚼功能 牙周指标
下载PDF
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及咀嚼肌肌电图在下颌骨肿瘤患者口颌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晶 陈俊鹏 +2 位作者 王洋 许向亮 郭传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1-578,共8页
目的:将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与肌电图相结合,观察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肿瘤患者术前、术后下颌运动和咀嚼肌功能临床特点,初步探索运动和咀嚼肌功能的相互关系和产生机制。方法:纳入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病变术前患者6例以及下颌骨单侧... 目的:将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与肌电图相结合,观察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肿瘤患者术前、术后下颌运动和咀嚼肌功能临床特点,初步探索运动和咀嚼肌功能的相互关系和产生机制。方法:纳入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病变术前患者6例以及下颌骨单侧病变节段性切除及颌骨重建术后患者3例。采用下颌运动记录系统及表面肌电图系统,采集患者下颌边缘运动、咀嚼运动的运动轨迹,同时记录双侧咬肌、颞肌表面肌电图,采集患者静息、最大力咬合时双侧咬肌、颞肌表面肌电图。在数字化虚拟模型上观测运动轨迹,并分析下颌边缘运动的幅度和方向。分析患者健、患侧静息,最大力咬合,双侧咀嚼时的咀嚼肌电活动特点,计算不对称指数、活动指数。结果:术前患者最大开口度均值为(35.20±6.87) mm,3例患者轻度张口受限,所有患者张口轨迹均偏向患侧。侧向运动中患侧运动平均幅度(10.34±1.27) mm,健侧(6.94±2.4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最大开口度均值为(30.65±17.32) mm,下颌边缘运动特点与术前患者一致。术前患者最大力咬合时,患侧咬肌肌电活动[44.20 (5.70, 197.90)μV]和颞肌的肌电活动中位数[42.15 (22.90, 155.00)μV]略低于健侧咬肌[45.60 (7.50, 235.40 )μV]和健侧颞肌[63.30 (44.10, 126.70)μV],咀嚼时未见异常。术后则出现了个性化的改变,部分患者患侧肌电活动减弱,部分患者患侧肌电活动亢进。结论:良、恶性肿瘤及手术均可造成下颌运动和双侧咬肌和颞肌的肌电活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运动 肌电图 头颈部肿瘤 修复重建 咀嚼肌
下载PDF
正常人群咀嚼肌表面肌电图及下颌运动轨迹的联合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吴亚男 方梦如 +1 位作者 王云 汪萌芽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85-89,共5页
目的:建立咀嚼肌表面肌电图(sEMG)与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MKG)同步记录技术,联合分析正常牙合下颌运动的特性。方法:应用sEMG和MKG同步记录20例正常牙合青年志愿者在牙尖交错位(ICP)、下颌姿势位(MPP)、咀嚼等7种下颌运动状态下咬肌、二... 目的:建立咀嚼肌表面肌电图(sEMG)与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MKG)同步记录技术,联合分析正常牙合下颌运动的特性。方法:应用sEMG和MKG同步记录20例正常牙合青年志愿者在牙尖交错位(ICP)、下颌姿势位(MPP)、咀嚼等7种下颌运动状态下咬肌、二腹肌前腹的肌电活动和下颌运动轨迹,并进行时域和相关性分析。结果:sEMG时域分析显示,不仅各咀嚼肌肌电的幅值、平均肌电值(AEMG)和峰值在不同下颌运动中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而且在同一种下颌运动中各咀嚼肌肌电的幅值、平均肌电值AEMG和峰值均有显著性差异(除在ICP和MPP的幅值、峰值,在ICP和最大开闭口的AEMG外)。MKG的同步检测和分析表明各参数中倾斜度(Slant)、垂直位移(Vertical)、前后位移(A./P.)在不同下颌运动中也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与sEMG参数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通过sEMG与MKG同步记录和联合分析下颌运动的方法,可以分析下颌运动的特征性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咀嚼肌 肌电图(EMG) 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MKG) 下颌运动 运动控制
下载PDF
下颌运动中咀嚼肌的肌电图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崔益群 梅光东 +1 位作者 李延伟 陆光庭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7,共3页
应用同心针电极,在SBR~1双线视波器上,观察与记录了29例健康医学生进行下颌运动时咀嚼肌的肌电活动.在张口与闭口,下颌前伸与后退以及下颌左、右侧运动中,翼外肌上、下头出现不同的肌电活动.咬肌浅、深层在下颌左、右侧运动、下颌前伸... 应用同心针电极,在SBR~1双线视波器上,观察与记录了29例健康医学生进行下颌运动时咀嚼肌的肌电活动.在张口与闭口,下颌前伸与后退以及下颌左、右侧运动中,翼外肌上、下头出现不同的肌电活动.咬肌浅、深层在下颌左、右侧运动、下颌前伸与后退运动中可记录到不同的肌电振幅.在下颌后退运动中,颞肌前、后份的肌电活动也有差异.讨论了各咀嚼肌在下颌不同运动中的生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图 咀嚼肌
下载PDF
正常(牙合)者下颌运动时的肌电活动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波 谭学新 马丽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8年第2期158-160,共3页
目的研究正常(牙合)者在下颌运动及姿势位时,双侧颞肌前束(TA)、嚼肌(MM)、二腹肌前腹(DA)及胸锁乳突肌(SCM)的肌电活动情况,为临床提供相关参考数据。方法运用美国BioEMGⅡ八道表面肌电仪和美国产BioFLEX双极表面电极,记录32例正常(牙... 目的研究正常(牙合)者在下颌运动及姿势位时,双侧颞肌前束(TA)、嚼肌(MM)、二腹肌前腹(DA)及胸锁乳突肌(SCM)的肌电活动情况,为临床提供相关参考数据。方法运用美国BioEMGⅡ八道表面肌电仪和美国产BioFLEX双极表面电极,记录32例正常(牙合)者上述肌肉的肌电变化情况。结果下颌姿势位,TA、MM、DA及SCM均有轻微的电位活动,TA活动最明显。牙尖交错(牙合)时(最大紧咬),TA、MM、DA均出现明显的肌电活动,MM和TA肌电活动最大,DA和SCM最弱。前伸运动,MM、DA的肌电活动大于TA和SCM;后退运动,DA肌电活动最明显。吞咽运动,TA活动最明显。结论不同运动状态下,颞肌前束,嚼肌,二腹肌和胸锁乳突肌的肌电活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咀嚼肌 肌电图 正常[牙合] 下颌运动
下载PDF
不同型人群咀嚼肌肌电活动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何媛 张琪 +6 位作者 李天舒 付贵源 徐琳 易龙 王佳莹 古再丽阿依 高璐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43-1147,共5页
目的:利用肌电图仪测量不同型人群咀嚼肌肌电活动,分析比较各组人群的咀嚼肌肌电特点和差异。方法:1)选取符合实验标准的自愿者33人,平均年龄21.71岁。分组,正常对照组10人,安氏Ⅰ类错组10人,安氏Ⅱ类错组8人,安氏Ⅲ类错组5人;2... 目的:利用肌电图仪测量不同型人群咀嚼肌肌电活动,分析比较各组人群的咀嚼肌肌电特点和差异。方法:1)选取符合实验标准的自愿者33人,平均年龄21.71岁。分组,正常对照组10人,安氏Ⅰ类错组10人,安氏Ⅱ类错组8人,安氏Ⅲ类错组5人;2)用肌电图仪测量各组人群的测量不同型的咀嚼肌肌电活动;3)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各组人群的咀嚼肌肌电特点和差异。结果:1)静息状态下,显著性>0.05,各组人群咀嚼肌的电位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2)咀嚼过程中,安氏Ⅲ类错畸形组,与正常对照组、安氏Ⅰ类错畸形组、安氏Ⅱ类错畸形组相比,咬肌的电位值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3)吞咽时,1安氏Ⅱ类错畸形组人群,与正常对照组间咬肌的电位比较,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2安氏Ⅲ类错畸形组人群,与正常对照组、安氏Ⅰ类错畸形组咬肌的电位相比较,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3安氏Ⅲ类错畸形组与其余3组二腹肌电位相比较,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4)不同状态时各组人群两侧咀嚼肌肌电变化不同,存在相关性与差异性。结论:不同型人群在咀嚼和吞咽过程中,咀嚼肌肌电活动有所不同,推断错畸形可影响咀嚼肌的正常功能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肌电图仪 咀嚼肌 下颌运动
下载PDF
后牙反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杨川 米丛波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19-122,共4页
后牙反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错畸形,可引起关节、肌肉、咬合等方面的功能和结构改变,从而诱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本文针对后牙反的病因和机制及其导致颞颌关节的功能和结构性改变,后牙反与TMD的... 后牙反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错畸形,可引起关节、肌肉、咬合等方面的功能和结构改变,从而诱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本文针对后牙反的病因和机制及其导致颞颌关节的功能和结构性改变,后牙反与TMD的症状和体征的关系及早期矫治后颞下颌关节的变化,回顾相关文献,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牙反(牙合) 颞下颌关节 咀嚼肌 下颌运动
原文传递
咬合自由度
8
作者 王美青 熊玮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1-5,共5页
上下牙咬合接触是完成咬合功能的必要条件。咬合接触由咀嚼肌收缩产生,同时其通过刺激牙周本体感受器,反射性调节咀嚼肌的收缩特征,进而调整咬合接触的强度、方向以及接触点的分布。由于存在咬合接触对咀嚼肌的这种反射性调节机制,一些... 上下牙咬合接触是完成咬合功能的必要条件。咬合接触由咀嚼肌收缩产生,同时其通过刺激牙周本体感受器,反射性调节咀嚼肌的收缩特征,进而调整咬合接触的强度、方向以及接触点的分布。由于存在咬合接触对咀嚼肌的这种反射性调节机制,一些异常咬合会引起咀嚼肌的异常收缩,从而损伤相应组织。因此,避免不必要的咬合接触是修复体设计等咬合治疗的重要内容。笔者在此提出咬合自由度的概念,用以描述咬合接触与不接触以及它们的动态变化对咬合生理功能的满足程度。咬合自由度越大,说明咬合运动越自如,咬合接触对咬合生理功能的满足度越高、干扰性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 颞下颌关节 咀嚼肌 下颌运动 咀嚼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