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2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dysphagia after stroke with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intensive training
1
作者 Qing-Nan Meng Yue Zhu +3 位作者 Si-Wen Liu Bin Hu De-Jun Chai Chun-Xue Do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4年第19期3725-3733,共9页
BACKGROUND Dysphagia,or swallowing disorder,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following stroke,significantly impacting patients'quality of life.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EMGBF)therapy has emerged as a potential rehabil... BACKGROUND Dysphagia,or swallowing disorder,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following stroke,significantly impacting patients'quality of life.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EMGBF)therapy has emerged as a potential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 to improve swallowing function,but its efficacy in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s remains to be further explored.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 intensities of EMGBF on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motor speed after stroke.METHODS The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all of which received routine neurological drug therapy and motor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On the basis of routine swallowing disorder training,the EMGBF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EMGBF training,while the enhanced EMGBF group received two additional training sessions.Four week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degree of swallowing disorder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degree of swallowing disorder score(VGF)and the Rosenbek penetration-aspiration scale(PAS).RESULTS Initially,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GF and PAS scores among the groups(P>0.05).After four weeks,all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both VGF scores and PAS scores.Furthermore,the 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 and videofluoroscopic dysphagia scale scores also improved significantly post-treatment,indicating enhanced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motor function of the hyoid-bone laryngeal complex,particularly in the intensive EMGBF group.CONCLUSION EMGBF training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raditional swallowing training in improving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the movement rate of the hyoid laryngeal complex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ysphag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KE Swallowing disorder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 Rosenbek penetration-aspiration scale score Swallowing disorder score
下载PDF
The Efficacy of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Combined with Swallowing Training on Post- Stroke Dysphagia
2
作者 Le Wang Yu Zhang +2 位作者 Xiaohui Wang Zhi Li Sha Chang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Nursing Research》 2024年第5期309-314,共6页
Objectiv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f the efficacy of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combined with swallowing training on post-stroke dysphagia.Methods:This study randomly sampled and analyzed ... Objectiv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f the efficacy of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combined with swallowing training on post-stroke dysphagia.Methods:This study randomly sampled and analyzed 68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ysphagia from January 2023 to December 2023,34 cases of swallowing training intervention were grouped as the control group,and 34 cases of electromyography biofeedback combined with swallowing training intervention were grouped as the study group,and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receiving the two different modes of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swallowing function of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improved,and the VFSS score of patients in the seminar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indicating that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seminar group was more significant.The nasal feeding tube extraction rate,extraction time,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of the seminar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which is of research value.Conclusion:For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ysphagia,treatment with electromyography biofeedback combined with swallowing training mod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ir swallowing function.This effective intervention can not only shorten the time for patients to remove the nasal feeding tube but also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which is worth u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STROKE Swallowing training
下载PDF
Needle Electromyography, F-Wave, and H-Reflex: A Critical Reappraisal of Their Utility in the Diagnosis of Various Sensory Symptoms in the Extremities and Spine in the Setting of Normal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3
作者 Reynaldo P. Lazaro Thomas S. Eagan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1年第12期383-391,共9页
Objective: Health care providers refer their patients to electromyography (E<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 Objective: Health care providers refer their patients to electromyography (E<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MG) laboratori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various sensory symptoms in the extremities and spine. The procedure is usually performed in conjunction with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peripheral nerves and elicitation of the F-</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wave and H-reflex.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real value of these procedures in the diagnosis of sensory symptoms in the setting of a normal neurologic examination. Method: The EMG reports and clinical histories of 100 patients, including 10 patients evaluated by other electromyographers, were reviewed. The study was focused on those with normal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s and those without histories of ongoing medical disorders and major surgeries to the extremities and spine.</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Results: All EMGs, F-wave, and H-reflex reports reviewed were normal, including those obtained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from the second procedure performed in some patients and of those who su</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bsequently underwent spinal surgery. Neurologic examination in all patient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was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normal. Conclusion: Needle EMG, F-wave and H-Reflex examinations are p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edictably normal in patients with non-dermatomal, non-neuropathic sensory symptoms with normal neurologic examination and without history of pre</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existing medical and surgical disorders. A good neurologic examination sh</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ould determine the need to perform these procedures. Our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diagnostic, therapeutic, prognostic, economic and legal implications</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G electromyographY f-wave H-REFLEX Procedural Indications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辉 刘威 +3 位作者 李欣怡 汤利波 刘泰源 刘忠良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早期脑卒中偏瘫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早期脑卒中偏瘫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上肢腕伸肌群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日常生活活动(ADLs)评分、肌电生物反馈(EMG)波幅、Brunnstrom分期、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DLs评分、EMG波幅、Fugl-Meye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Brunnstrom分期上肢功能达到IV级及以上者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有助于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上肢功能 偏瘫 康复治疗
下载PDF
基于人体运动意图理解的机器人仿真教学研究
5
作者 李宪华 胡坤 朱延松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69-74,共6页
传统机器人课程侧重于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际的工程应用,学生通常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只是在理论层面了解机器人的原理,没有机会真正动手操控和编程实际的机器人系统。在本文的机器人仿真教学研究中,引入肌电信号作为控制源,利用MATLAB... 传统机器人课程侧重于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际的工程应用,学生通常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只是在理论层面了解机器人的原理,没有机会真正动手操控和编程实际的机器人系统。在本文的机器人仿真教学研究中,引入肌电信号作为控制源,利用MATLAB软件中的Robotics工具箱进行仿真可视化案例设计。学生能够在仿真环境中直观地感受肌电信号与机械臂控制之间的关联,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动手实践和问题解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信号 MATLAB 机器人控制 仿真教学
下载PDF
表面肌电信号在肌肉疲劳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2
6
作者 方博儒 仇大伟 +1 位作者 白洋 刘静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61-2275,共15页
肌肉疲劳是肌肉在运动或劳动过程中遭受到过度使用或持续负荷后出现的生理现象,目前解析疲劳机制仍是复杂且多层次的研究难题。近年来,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研究方法成为关注焦点,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提高了... 肌肉疲劳是肌肉在运动或劳动过程中遭受到过度使用或持续负荷后出现的生理现象,目前解析疲劳机制仍是复杂且多层次的研究难题。近年来,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研究方法成为关注焦点,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提高了对表面肌电数据的解码能力,深化了对肌肉疲劳机制的理解,为提升运动表现、预防运动损伤以及改善康复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对近几年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阐述了肌肉疲劳的定义以及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并指出各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从时域、频域、时频域等线性特征和使用非线性参数的方式详细介绍了表征肌肉疲劳的肌电特征,同时探讨了这些特征的优点与局限性;结合表征疲劳特征作为输入数据,对常用于肌肉疲劳的分类算法进行了探究,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两个方面准确归纳了各算法的适用条件和优劣势;指出了现阶段肌肉疲劳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并在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疲劳 表面肌电 肌电特征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算法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耀霆 姚佳琴 +4 位作者 王红雨 卢燕 杨春花 张永卿 王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5-381,共7页
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疗法(EMGBFT)结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肌电反馈组与镜像肌电组,每组30例。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肌电反馈组患者接受假MT刺激结合EMGBFT,镜像... 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疗法(EMGBFT)结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肌电反馈组与镜像肌电组,每组30例。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肌电反馈组患者接受假MT刺激结合EMGBFT,镜像肌电组患者接受MT结合EMGBFT。于治疗前后,选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表面肌电图-膝屈曲及踝背伸下的积分肌电值(iEMG)、协同收缩率(CR)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睁眼及闭眼状态下,足底压力-双足平均压力和接触面积的对称指数(SI)、身体重心椭圆面积、身体重心前后向(AP)和内外向(ML)位移距离评价患者负重与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LE,股二头肌和股直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的CR和i EMG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睁眼状态下,两组患者双足平均压力和接触面积SI、身体重心椭圆面积、身体重心AP及ML位移距离均明显改善(P<0.05,P<0.01),闭眼状态下,两组患者双足平均压力和接触面积SI、身体重心ML位移距离均明显改善(P<0.05,P<0.01)。与肌电反馈组治疗后比较,镜像肌电组FMA-LE、股二头肌和胫骨前肌i EMG、睁眼时身体重心椭圆面积和身体重心AP及ML位移距离、闭眼时双足接触面积SI变化幅度更加显著(P<0.05,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镜像疗法可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其潜在机制可能是激活了下肢薄弱肌群运动单位,缓解了下肢痉挛,改善了站立位静态平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疗法 肌电生物反馈 脑卒中 下肢功能 足底压力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8
作者 梁佳佳 孙姣姣 +4 位作者 刘文洁 邢政 李奇 李庆雯 褚晓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002-3010,共9页
背景: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实时反馈、个性化治疗和促进神经可塑性等独特优势,加速了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目的:综述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运动疗法、外骨骼机器人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在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现状及治疗... 背景: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实时反馈、个性化治疗和促进神经可塑性等独特优势,加速了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目的:综述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运动疗法、外骨骼机器人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在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现状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5月期间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Spinal cord injury,EMG biofeedback,physical therapy,robotic exoskeleton,VR,motor function,exercise”,中文检索词为“脊髓损伤,肌电生物反馈,运动疗法,外骨骼机器人,虚拟现实,运动功能,运动”,最终纳入7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促进脊髓损伤康复的机制包括促进神经可塑性变化、增强神经肌肉连接和改善运动模式。肌电生物反馈作为新兴的技术手段,通常与运动疗法、外骨骼机器人以及虚拟现实联合用于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综合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升。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缺乏机制的详细解析、缺少为结合疗效提供有力证据的大规模试验、技术适应性有限等。未来的研究可以集中在这些方面:提高肌电生物反馈的个性化和精准性;可以探索将肌电生物反馈与更先进的技术或工学设备相结合开发新型康复设备,扩大应用领域;将肌电生物反馈应用到步态训练系统、呼吸训练系统以及四肢联动康复系统中,提高反馈的准确性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效果,同时提高设备的易用性和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肌电生物反馈 运动疗法 外骨骼机器人 联合治疗 运动康复
下载PDF
“三廉泉”针刺结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外伤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研究
9
作者 朱达斌 林秀瑶 许云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3期6-10,共5页
目的:研究“三廉泉”针刺结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治疗脑外伤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外伤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开展试验,将其以电脑编号奇偶数字法随机分作结合组(n=50... 目的:研究“三廉泉”针刺结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治疗脑外伤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外伤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开展试验,将其以电脑编号奇偶数字法随机分作结合组(n=50)及常规组(n=50)。常规组开展常规治疗,结合组则于常规组的基础上增用“三廉泉”针刺结合sEMGBF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洼田饮水试验结果、表面肌电图(sEMG)检查结果、肺部感染情况。结果:结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洼田饮水试验1级人数占比高于常规组,而4级人数占比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舌骨上、下肌群最大波幅值均高于治疗前,且结合组均高于常规组,而两组舌骨上、下肌群吞咽所需时长均短于治疗前,且结合组均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均低于治疗前,且结合组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廉泉”针刺结合sEMGBF治疗脑外伤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较佳,可有效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改善sEMG指标与肺部感染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吞咽功能障碍 “三廉泉”针刺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
下载PDF
利用非对称高频载波脉冲簇电刺激的肌疲劳缓解技术研究
10
作者 袁瑞 郑杨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3-190,共8页
为了缓解神经肌肉电刺激导致的肌肉疲劳,并减轻高频载波脉冲簇电刺激带来的不适感,提出了非对称高频载波脉冲簇电刺激的肌疲劳缓解技术,利用健康受试者,比较了所提技术和传统对称双相矩形脉冲电刺激的抗疲劳性能。在正中神经、尺神经束... 为了缓解神经肌肉电刺激导致的肌肉疲劳,并减轻高频载波脉冲簇电刺激带来的不适感,提出了非对称高频载波脉冲簇电刺激的肌疲劳缓解技术,利用健康受试者,比较了所提技术和传统对称双相矩形脉冲电刺激的抗疲劳性能。在正中神经、尺神经束近端,分别施加载波频率为10 kHz的窄脉冲簇(高频模式)和传统的对称双相矩形脉冲(低频模式)并引起相同的收缩水平,持续刺激5 min以诱发肌疲劳并记录手指收缩力和指屈肌高密度肌电信号。研究结果显示,与低频刺激相比,高频刺激下肌肉疲劳速率显著降低,具体表现为力衰减变慢,绝对力衰减较小(3.8688±1.1368)N,平台力更大(7.296±1.3424)N,最终获得更大的力输出为(2282.8±341.48)N·s,同时高频刺激下更高的力-肌电幅值比说明诱发了更高的肌肉激活效率,这可能是高频模式缓解肌疲劳的潜在机制。与传统对称低频刺激相比,非对称高频载波脉冲簇电刺激可能通过诱发更高效率的肌肉激活,从而显著缓解电刺激下肌疲劳问题,这对电刺激技术在脑卒中等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高频刺激 肌电信号 肌疲劳
下载PDF
基于床旁康复干预的上肢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11
作者 靳宝莲 陈立君 +2 位作者 徐颖 张阳 王丽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床旁康复干预的上肢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神经功能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保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6例,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 目的探讨基于床旁康复干预的上肢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神经功能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保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6例,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干预,观察组联合基于床旁康复干预的上肢强制性运动疗法干预,3个月康复干预后评估患者效果,比较两组有效率、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恢复、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表面肌电信号。结果观察组干预3个月有效率为95.23%,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0,P=0.013)。观察组康复训练3个月后肢体运动功能Fugel-Meyer(FMA)、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高于对照组,NIHS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1、2.321、4.568、5.112,P=0.000);两组干预3个月后表面肌电信号得到改善,且观察组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侧腕伸肌及桡侧腕屈肌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72、14.747、29.192、17.054,P=0.000)。结论基于床旁康复干预的上肢强制性运动疗法用于脑梗死患者中,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能增强患者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减轻神经功能,亦可改善患者上肢肌电信号,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旁康复干预 上肢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梗死 神经功能 表面肌电信号
下载PDF
基于CNN-Transformer网络融合模型的动态肌肉疲劳状态识别研究
12
作者 刘景轩 陶庆 +3 位作者 赵暮超 胡学政 马金旭 袁陆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8-215,共8页
为了解决现有的肌肉疲劳状态分类较少以及识别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CNN-Transformer肌肉疲劳识别模型,实现了动态肌肉疲劳的准确分类.该模型将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与Transformer编码器模块相结合,相比单一卷积神... 为了解决现有的肌肉疲劳状态分类较少以及识别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CNN-Transformer肌肉疲劳识别模型,实现了动态肌肉疲劳的准确分类.该模型将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与Transformer编码器模块相结合,相比单一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有更好的全局信息捕捉能力,对运动性肌肉疲劳识别具有更好的分类精度.首先,对15名健康受试者进行肘关节屈伸运动疲劳实验并基于疲劳程度划分了四种状态;其次,将获取的表面肌电信号数据进行预处理,并提取近似熵和排列熵两个非线性特征作为机器学习的特征输入;最后,利用原始表面肌电信号数据构建CNN-Transformer识别模型,与卷积神经网络、Transformer、随机森林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识别肌肉疲劳状态准确率方面CNN-Transformer模型比卷积神经网络、Transformer和随机森林模型分别高出2.89%、5.48%、7.24%,可见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分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动态肌肉疲劳 卷积神经网络 Transformer编码器
下载PDF
蜡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及功能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的疗效
13
作者 刘楠楠 李立国 +3 位作者 李永红 刘洋 张军 刘伟佳 《现代科学仪器》 2024年第4期133-137,共5页
目的:探讨蜡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及功能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3月我院CIH患者60例均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肌电生物反馈以及功能训练,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蜡疗。比较患侧肌张力、运动功能、神经... 目的:探讨蜡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及功能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3月我院CIH患者60例均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肌电生物反馈以及功能训练,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蜡疗。比较患侧肌张力、运动功能、神经功能以及脑电波变化。结果:干预后,联合组0级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BBS、FAM-L及FAC均升高,且联合组更高(P<0.05);两组5-HT、DA均升高,NE均下降,且联合组5-HT、DA更高,NE更低(P<0.05);两组β波升高,且联合组更高(P<0.05)。结论:蜡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及功能训练可增强对CIH患者肌张力、运动、肢体平衡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偏瘫 蜡疗 肌电生物反馈 功能训练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醋冰刺激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黄文玉 李军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5期560-562,共3页
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醋冰刺激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样本医院收治的58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9例。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吞... 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醋冰刺激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样本医院收治的58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9例。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吞咽训练治疗,实验组患者采取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醋冰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分级、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洼田饮水实验1级、2级例数均多于常规组患者,实验组患者3、4、5级例数均少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95、0.496、0.698、0.988、1.072,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OI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实验组患者FOIS评分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39,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S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实验组患者SSA评分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3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患者均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9、3.390、5.366、7.634、2.616、6.371、0.902、3.224、5.999、3.304,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醋冰刺激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吞咽功能,预后价值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脑梗死吞咽障碍 吞咽功能
下载PDF
电极片阴部电刺激疗法联合凯格尔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
15
作者 李静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6期137-141,共5页
目的:探讨电极片阴部电刺激疗法联合凯格尔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松滋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患者9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电极片阴部电刺激疗法联合凯格尔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松滋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患者9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凯格尔盆底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极片阴部电刺激疗法。对比两组的盆底功能指标、性生活质量及压力性尿失禁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的总肌电值、Ⅰ类肌纤维肌电值、Ⅱ类肌纤维肌电值、Ⅰ类肌纤维疲劳度及Ⅱ类肌纤维疲劳度相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总肌电值、Ⅰ类肌纤维肌电值、Ⅱ类肌纤维肌电值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及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均显著更优,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各项中国女性性功能指数问卷(FSFI)评分相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各项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治疗总有效率(93.48%)高于对照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极片阴部电刺激疗法联合凯格尔盆底康复训练有利于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提高性生活质量,减少压力性尿失禁,整体效果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 电极片阴部电刺激 肌纤维肌电值 肌纤维疲劳度 性功能
下载PDF
揿针联合中药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及对吞咽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凌婷婷 金微微 余智智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135-141,共7页
目的 观察揿针联合通窍利咽方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吞咽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 将9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常规组予常规康复训练及饮食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组... 目的 观察揿针联合通窍利咽方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吞咽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 将9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常规组予常规康复训练及饮食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予揿针联合口服通窍利咽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ann assessment of swallowing ability,MASA)和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quality of life,SWAL-QOL)的评分变化,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舌骨喉活动度检测指标和吞咽肌群表面肌电信号指标的变化,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和SSA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MASA和SWAL-QO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NIHSS、SSA、MASA和SWAL-QOL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和甲状软骨前移距离均大于治疗前(P<0.05),且舌骨上移和舌骨前移距离均大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空吞与吞咽5 mL温水时吞咽肌群表面肌电信号最大振幅、平均振幅和吞咽时间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吞咽肌群表面肌电信号指标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大脑血管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脉搏波速度、血管特性阻抗和外周阻力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上述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揿针联合通窍利咽方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优于单一中药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和吞咽肌群表面肌电信号,提高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且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针 揿针 皮内针疗法 针药并用 中风后遗症 吞咽障碍 咽肌群表面肌电信号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普拉提运动联合疼痛护理在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17
作者 李海华 张显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4期2432-2436,共5页
目的探讨普拉提运动联合疼痛护理在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3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NLBP患者开展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男18... 目的探讨普拉提运动联合疼痛护理在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3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NLBP患者开展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男18例,女32例;年龄28~69(51.35±8.29)岁;病程4~36(20.26±3.08)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4~6分35例,≥7分15例;采用常规护理+疼痛护理。观察组男20例,女30例;年龄30~72(52.06±8.84)岁;病程5~36(19.83±3.14)个月;VAS评分:4~6分32例,≥7分1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普拉提运动。两组均干预4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疼痛程度(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运动参与动机[情境动机量表(SIMS)评分]、腰部肌电信号[竖脊肌、多裂肌的中位频率值(MF)和均方根值(RMS)]。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干预2周、4周后,观察组VAS评分[(5.56±0.87)分、(3.25±0.38)分]均低于对照组[(6.13±1.02)分、(4.38±0.59)分](均P<0.05);观察组ODI评分[(20.38±3.70)分、(17.76±3.09)分]均低于对照组[(24.65±3.64)分、(20.46±3.35)分](均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SIMS中的鉴别原则[(16.76±1.75)分]、外部动力[(13.26±2.02)分]、内部动力[(15.62±2.12)分]、缺乏动力[(9.35±1.78)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15.03±2.03)分、(11.82±2.19)分、(13.08±1.96)分、(8.02±1.83)分](均P<0.05);观察组多裂肌和竖脊肌MF[(91.05±8.94)Hz、(89.16±11.03)Hz]均低于对照组[(95.16±10.36)Hz、(94.08±12.64)Hz],RMS[(13.82±2.36)µV、(16.52±3.04)µV]均高于对照组[(12.14±2.29)µV、(13.74±2.68)µV](均P<0.05)。结论疼痛护理联合普拉提运动能改善NLBP患者运动参与动机,减轻患者疼痛,促进肌肉功能和腰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下腰痛 普拉提运动 疼痛护理 疼痛程度 运动参与动机 腰部肌电信号
下载PDF
有机凝胶肌电电极制备及其在动态手势识别的应用
18
作者 张建寰 徐益鑫 +2 位作者 邓连钧 徐周毅 张陈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53-2161,共9页
为了解决传统肌电电极与皮肤贴合度不佳,易造成运动伪影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高离子导电、良好自黏附的有机凝胶作为电极检测肌电信号,并将其应用于动态手势动作的识别。首先,采用物理交联与化学交联结合的互贯穿网络结构,在生物相容性... 为了解决传统肌电电极与皮肤贴合度不佳,易造成运动伪影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高离子导电、良好自黏附的有机凝胶作为电极检测肌电信号,并将其应用于动态手势动作的识别。首先,采用物理交联与化学交联结合的互贯穿网络结构,在生物相容性的聚丙烯酰胺/海藻酸钠体系中加入单宁酸、氯化钠和甘油,获得聚丙烯酰胺/海藻酸钠/单宁酸有机凝胶;其次,测试制备的有机凝胶力学、导电及黏附等性能,并将其作为皮肤表面电极进行肌电信号的检测;最后,使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将其应用于动态手势动作的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有机凝胶具有低弹性模量以及可逆自黏附能力,可实现与皮肤的保形黏附;有机凝胶具有7.7 kPa的弹性模量、310%的伸长率、2.81 mS/cm的离子导电率,并具有良好的自黏附性能以及可降解性,能够获得17.14 dB信噪比的高质量肌电信号,能够有效识别不同界面操作的动态动作及手语手势,平均识别率分别达95.04%和98.67%。该有机凝胶电极具有高信噪比,可有效识别动态手势,在人机交互、机器人遥操作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信号 有机凝胶 柔性电极 动态手势识别
下载PDF
微创针刀“通阳柔筋”改善KOA中重度患者膝关节功能及调控膝周肌电信号的研究
19
作者 彭昕 孙静 +2 位作者 李悦 王泽鹏 刘方铭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639-1645,共7页
目的 研究微创针刀“通阳柔筋”对改善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中重度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及对膝周肌电信号的调控作用。方法 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40例KOA中重度患者,采用... 目的 研究微创针刀“通阳柔筋”对改善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中重度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及对膝周肌电信号的调控作用。方法 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40例KOA中重度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膝部注射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微创针刀“通阳柔筋”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膝关节功能[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膝周肌电信号、血清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GPI)、硫酸软骨素846(chondroitin sulfate 846,CS846)、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水平、关节炎生活质量测量量表2-短卷(short-form arthritis impact measurement scales 2,AIMS2-SF)评分、膝关节肿胀程度、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71%)高于对照组(84.29%)(P<0.05)。治疗后,两组WOMAC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股外斜肌、股内斜肌的肌电信号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半腱肌的肌电信号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GPI、CS846、TSP-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AIMS2-SF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膝关节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微创针刀“通阳柔筋”治疗中重度KOA能提高疗效,改善膝周肌电信号,并可以降低血清GPI、CS846、TSP-1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微创针刀 通阳柔筋 膝关节功能 膝周肌电信号 硫酸软骨素846 血小板反应蛋白-1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
20
作者 刘金钰 魏一蓝 +1 位作者 王文杰 张爱华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65-71,共7页
目的 系统评价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NKI、维普、万方自建库以来到2021年12月31日,查找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相关... 目的 系统评价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NKI、维普、万方自建库以来到2021年12月31日,查找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并应用RevMan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相关研究20篇,1 54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吞咽功能水平[MD=-0.72(95%CI:-0.83~-0.60),P<0.01]、经口摄食能力[MD=0.86(95%CI:0.69~1.03),P<0.01]、表面肌电图平均波幅[MD=6.34(95%(CI:5.44~7.25),P<0.01]、吸入性肺炎发生率[RR=0.22(95%(CI:0.10~0.48),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MD=3.34(95%CI:2.34~4.35),P<0.01]、生活质量量表评分[SMD=2.18(95%CI:1.85~2.51),P<0.01]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有助于促进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建议未来卒中康复和护理领域开展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肌电生物反馈 吞咽障碍 META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