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干流长洲水利枢纽蓄水后珠江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早期资源现状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跃飞 李新辉 +2 位作者 杨计平 李捷 帅方敏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7-924,共8页
长洲水利枢纽是珠江干流最下游一级的梯级水坝,其正常蓄水后必然改变下游的水文环境特征,也必将对下游的鳡鱼产卵场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解长洲水利枢纽蓄水后珠江鱤鱼(Elopichthys bambusa)的资源现状,2008 2013年在珠江肇庆江段... 长洲水利枢纽是珠江干流最下游一级的梯级水坝,其正常蓄水后必然改变下游的水文环境特征,也必将对下游的鳡鱼产卵场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解长洲水利枢纽蓄水后珠江鱤鱼(Elopichthys bambusa)的资源现状,2008 2013年在珠江肇庆江段设立固定采样点,通过定量弶网对鳡鱼早期补充群体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珠江鳡鱼苗主要出现在4月中旬至8月上旬,多年平均持续时间为97±21 d,盛期在5 7月,鳡鱼苗占鱼苗早期补充群体总量的0.46%±0.21%.鳡鱼苗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每年伴随洪峰有3-5次苗汛出现,苗汛次数与洪峰次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苗汛峰值大小与径流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鳡鱼苗多年平均资源量为16.89×10^8±9.16×10^8尾,繁殖群体总量约为52.8 t.研究表明:长洲水利枢纽蓄水后鳡鱼早期资源量呈下降趋势,但珠江禁渔缓解了长洲水利枢纽建设对珠江鳡鱼资源的影响.基于以上结果,为长洲水利枢纽蓄水后珠江鳡鱼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苗 早期补充群体 长洲水利枢纽 珠江
下载PDF
洈水水库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生长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东 田见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49-354,共6页
本文对洈水水库鳡鱼的生长及其利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种鱼生长快,高速生长时间长,可连续5年每年生长6kg以上;2.雌、雄鱼体长与体重生长分别适合Von.Bertalanffy的生长公式:L=L_∞(1-e-k(t-t·))和W=W_∞(1-e-k(t-t·... 本文对洈水水库鳡鱼的生长及其利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种鱼生长快,高速生长时间长,可连续5年每年生长6kg以上;2.雌、雄鱼体长与体重生长分别适合Von.Bertalanffy的生长公式:L=L_∞(1-e-k(t-t·))和W=W_∞(1-e-k(t-t·))~3;3.雌鱼体重生长速度快于雄鱼,体长生长无明显差别;4.建议大中型水体中的鳡鱼与其它鱼类群落体重之比控制在3—5%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 生长规律 水库
下载PDF
Study of Embryonic and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the Hybrid(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 ×Elopichthys bambusa♂) 被引量:1
3
作者 Yu Laining Xia Xiaoping +2 位作者 Yang Dong Liu Hongyan Zhang Fanrong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5年第3期182-190,共9页
[ Objective ] The purpose w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rossbreeding of grass carp. [ Method] We conducted hybridization between Ctenopharyngodon ideUus ( ♀ ) and Elopichthys bambusa ♂ ) by artificial methods. ... [ Objective ] The purpose w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rossbreeding of grass carp. [ Method] We conducted hybridization between Ctenopharyngodon ideUus ( ♀ ) and Elopichthys bambusa ♂ ) by artificial methods. The process of embryo and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 Result ] The fertilization rate, hatching rate and survival rate of the hybrid F1 were (75.8 ± 6. 2)%, (41.9 ± 8.2)% and (9.3± 3.7)%, respectively. At the water temperature of 20.1 -21.6℃, the larvae was hatched for about 34 h and 25 rain after fertilization. The whole length of newly-hatched larvae of the hybrid Fl was (5.8 ± 0.12) mm. The larvae could feed rotifer and unicellular algae after 3 or 4 days hatching.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the hybrid at the formation of scales, lasted for 65 days when the young was(74.0 ± 2.1 ) mm in whole length. [ Conclusion] The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hybrid F1 was intermediate to their parents, the form of the hybrid F1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ir female line of grass carp. The growth rate of larva was faster than that of grass carp and similar to that of their paternal fi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ss carp Gtenopharyngodon idellus) elopichthys bambusa HYBRIDIZATION embryonic development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
下载PDF
Electrophoretic Analysis of Isozymes and Proteins in F_1 Hybrids of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 × Elopichthys bambusa ♂
4
作者 Laining YU Xiaoping XIA +2 位作者 Dong YANG Hongyan LIU Fanrong ZHA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1期44-47,51,共5页
[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biochemical and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F1 hybrids of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 Elopichthys bambusa ♂ - [ Method ] By using vertic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 [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biochemical and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F1 hybrids of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 Elopichthys bambusa ♂ - [ Method ] By using vertic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technology, three isozymes (LDH, EST, MDH) in nine tissues (heart, brain, eyes, liver, kidney, spleen, fin, muscle, plasma) of F1 hybrids of C. ideUus and par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 Three isozymes in F1 hybrids of ♀× E. bambusa ♀ were analyzed; differences in isozyme and proteins between F1 hybrids idellus ♀× E. bambusa ♀ exhibited varying degrees of tissue-specificity; isozymes and proteins in F, hybrids were signiticandy different from the parents. [ Conclusion] These nine differences could be used as indicators to identify F1 hybrids and par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ss carp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elopichthys bambusa F1 Hybrids ISOZYMeS PROTeINS
下载PDF
鳡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研究进展
5
作者 沈志刚 管赫赫 +3 位作者 丁运敏 何焱 高泽霞 樊启学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58-1266,共9页
鳡(Elopichthys bambusa)是大型凶猛肉食性鱼类,在大型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近年来,由于种质退化、亲本数量锐减、养殖规模衰减、池塘规模化繁育技术不成熟等综合因素,导致其产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已无... 鳡(Elopichthys bambusa)是大型凶猛肉食性鱼类,在大型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近年来,由于种质退化、亲本数量锐减、养殖规模衰减、池塘规模化繁育技术不成熟等综合因素,导致其产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鳡亲本培育、亲本产后护理、规模化催产、驯食人工配合饲料、优良种质培育等领域仍然存在不成熟不完善之处,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建立完善的鳡繁育技术体系对推动鳡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近20年来,鳡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苗种培育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驯食人工配合饲料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给鳡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保障。文章系统总结了鳡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的研究进展,指出繁育环节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亲本培育与产后护理、驯食及优良种质培育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开展大量研究。文章进一步提出对应建议或对策,以期为鳡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其他大型肉食性鱼类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繁殖 催产 苗种培育 肉食性鱼类 驯食
下载PDF
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摄食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5
6
作者 杜海明 刘文奎 +2 位作者 张磊 董俊峰 樊启学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18,共4页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摄食及生长的影响,试验持续30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从1次/d增加到4次/d,鳡幼鱼的摄食率逐步提高,1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体重增加率、...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摄食及生长的影响,试验持续30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从1次/d增加到4次/d,鳡幼鱼的摄食率逐步提高,1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体重增加率、特定生长率有不同程度增高,在3次/d时达到最高;饲料转化率逐次下降,1次/d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实验各组组内个体体重差异显著下降,鳡的规格趋于整齐,组间每日摄食表现也各不相同。试验表明:鳡的生长受投喂频率的影响,每天投喂3次是鳡养殖的最佳投喂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鳡(elopichthys bambusa) 投喂频率 摄食率 生长
下载PDF
鳡含肉率和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万松良 汪亮 +5 位作者 李杰 李金忠 刘慧集 蔡聪梅 卢伶俐 温周瑞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7-29,共3页
测定了鳡(Elopichthys bam busa)的含肉率、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鳡的含肉率达77.61%。肌肉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分别为77.08%、18.82%、1.28%、1.65%和1.17%... 测定了鳡(Elopichthys bam busa)的含肉率、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鳡的含肉率达77.61%。肌肉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分别为77.08%、18.82%、1.28%、1.65%和1.17%。17种氨基酸(除色氨酸外)的鲜样含量为18.57%,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为7.24%,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7.52%。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及其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都高于FAO/WHO提出的标准,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6.32,氨基酸分和化学分分别为84和63,缬氨酸为第一限制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鳡(elopichthys bambusa) 含肉率 营养成分 氨基酸
下载PDF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生长及肌肉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孙存军 樊启学 +4 位作者 沈凡 宗克金 张云龙 杨威 宋林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0-84,共5页
研究了不同养殖模式F1(投喂1次饵料鱼/d)、F2(投喂2次饵料鱼/d)、A1(投喂1次人工配合饲料/d)、A2(投喂2次人工配合饲料/d)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生长及肌肉成分的影响,实验持续56 d。结果显示:各组最终体重为A2>F2>A1>... 研究了不同养殖模式F1(投喂1次饵料鱼/d)、F2(投喂2次饵料鱼/d)、A1(投喂1次人工配合饲料/d)、A2(投喂2次人工配合饲料/d)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生长及肌肉成分的影响,实验持续56 d。结果显示:各组最终体重为A2>F2>A1>F1。饵料相同时,2次/d组生长速度、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1次/d组(P<0.01),饵料系数(FC)显著低于1次/d组(P<0.05);相同投喂频率条件下,饲料组生长极显著快于饵料鱼组(P<0.01),饵料系数(FC)与粗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饵料鱼组(P<0.01)。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饵料系数(FC)、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有交互作用(P<0.05),对其它指标无交互作用(P>0.05)。由实验结果判定:A2组为最佳饵料与投喂频率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鳡(elopichthys bambusa) 饵料类型 投喂频率 生长 肌肉成分
下载PDF
饲料脂肪水平对鳡幼鱼生长、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3
9
作者 赵巧娥 朱邦科 +6 位作者 沈凡 樊启学 宋林 杨磊 杨威 孙存军 陈海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7-363,共7页
将初始均质量(8.26±0.81)g的鳡(Elopichthys bambusa)300尾,随机分为5组,分别投喂5种脂肪水平(A组:3%、B组:6%、C组:9%、D组:12%、E组:15%)的等氮(45.64%±0.20%)、等能(16.82±0.11MJ/kg)饲料56d,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鳡幼... 将初始均质量(8.26±0.81)g的鳡(Elopichthys bambusa)300尾,随机分为5组,分别投喂5种脂肪水平(A组:3%、B组:6%、C组:9%、D组:12%、E组:15%)的等氮(45.64%±0.20%)、等能(16.82±0.11MJ/kg)饲料56d,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鳡幼鱼生长、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SGR)先升后降,B组显著高于A、E组(P<0.05),回归分析得出,饲料脂肪含量为7.71%时SGR最高;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饵料系数先降后升,B组显著低于A、D、E组(P<0.05),蛋白质效率先升后降,B组最高;肝体比(HSI)随饲料脂肪含量增加而升高,A组显著低于C、D、E组(P<0.05);鱼体脂肪、肝脏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同HSI,体蛋白含量先升后降;随饲料脂肪水平上升,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力及总胆汁酸含量呈上升趋势,总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呈降低趋势。经分析认为,鳡最适饲料脂肪含量为7.71%,含量过高使鳡生长缓慢,脂肪代谢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脂肪 生长 体成分 血清生化指标
下载PDF
添加酵母硒对鳡鱼消化酶活性与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许友卿 李太元 +1 位作者 丁兆坤 向建国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91-395,共5页
2010年,用2m×2m×2.5m规格的网箱于水温22~30℃养殖初体质量为(5.82±0.06)g、20日龄的鳡鱼,分别用添加酵母硒0、0.30、0.60、0.90、1.20mg/kg湿饲料的饲料料投喂10周,研究添加酵母硒对鳡鱼主要消化酶活性和饲料转化率的... 2010年,用2m×2m×2.5m规格的网箱于水温22~30℃养殖初体质量为(5.82±0.06)g、20日龄的鳡鱼,分别用添加酵母硒0、0.30、0.60、0.90、1.20mg/kg湿饲料的饲料料投喂10周,研究添加酵母硒对鳡鱼主要消化酶活性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投喂添加酵母硒的饲料可显著增加鳡鱼肠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提高饲料转化率(P<0.05)。当酵母硒为最适添加量0.6mg/kg湿饲料时,第5、10周鳡鱼肠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最高,对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影响最大,其中鳡鱼质量增加率为337.92%±35.10%(第5周)和590.94%±21.28%(10周)(P<0.05),特定生长率为3.97%±0.21%(第5周)和2.68%±0.04%(第10周)(P<0.05),饵料系数为5.45±0.20(第10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硒 影响 消化酶 饲料转化率 鳡鱼
下载PDF
再次分级、驯食对小规格鳡生长、残食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沈凡 樊启学 +5 位作者 宗克金 宋林 张云龙 彭聪 胡培培 赵巧娥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46,共7页
研究了再次分级、驯食对初次分级产生的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弱小群体(S群)生长、存活的影响。试验设5组,A组试验鱼取自初次分级并驯食后的大规格群(B群),为对照组;B、C、D、E组取自S群,B组再次分级不再驯食,所分两级为B1、B2亚... 研究了再次分级、驯食对初次分级产生的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弱小群体(S群)生长、存活的影响。试验设5组,A组试验鱼取自初次分级并驯食后的大规格群(B群),为对照组;B、C、D、E组取自S群,B组再次分级不再驯食,所分两级为B1、B2亚组;C组再次分级再次驯食,两级为C1、C2亚组;D组不再分级再次驯食;E组不再分级不再驯食。饲养85 d。结果显示:A组全长(TL)、体重(BW)始终最高,终末BW以E组最低;E组体重特定生长率(SGRBW)(55~139 DAH)最低;总存活率(SR)(55~139 DAH)A组最高,C组其次,E组最低;总残食率(CR)(55~139 DAH)E组最高,D组其次;初始体重变异系数(CVBW)对总CR影响显著(P=0.001),可用线性模型y=0.514 9x-7.761 7(r2=0.667)阐释两者关系。结果表明,再次分级和再次驯食有利于S群存活,但不能使S群规格在85 d内追及B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鳡(elopichthys bambusa) 生长 残食 分级 驯食
下载PDF
鳡鱼肌肉营养成分测定及评价 被引量:24
12
作者 王苗苗 王海磊 +3 位作者 罗庆华 向建国 吴沛霖 黄美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38-242,共5页
分析评价了配合饲料网箱养殖鳡鱼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质含量。结果表明:鳡鱼的平均含肉率为74.69%,肌肉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72.87%、18.61%、6.60%和1.10%;17种氨基酸总量为75.87%,其中呈味氨... 分析评价了配合饲料网箱养殖鳡鱼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质含量。结果表明:鳡鱼的平均含肉率为74.69%,肌肉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72.87%、18.61%、6.60%和1.10%;17种氨基酸总量为75.87%,其中呈味氨基酸含量总量高至28.91%,赖氨酸含量最高为7.76%,必需氨基酸指数为94.08;鳡鱼肌肉中共检出18种脂肪酸,包括神经酸,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7.07%,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9.54%,n-3与n-6系列脂肪酸比值为1.21,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总量达到8.67%。肌肉中所测10种矿质元素,硒含量丰富。配合饲料养殖鳡鱼肌肉营养价值很高,其脂肪与蛋白质质量优于野生鳡鱼与饵料鱼养殖鳡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鳡鱼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矿物质
下载PDF
鳡的人工繁殖与胚胎发育 被引量:18
13
作者 宓国强 沈土山 +4 位作者 许谷星 黄鲜明 顾志敏 贾永义 刘启文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9-646,共8页
 于2003年至2006年,在浙江湖州市锦山鱼种场进行了鳡的亲鱼培育及人工繁殖的研究。结果表明:2龄野生鳡在池塘中经3年专塘培育后,雌雄鱼的性腺成熟率达100%;性腺成熟的亲鱼经催产,产卵率达100%、受精率86.5%、孵化率88.3%。...  于2003年至2006年,在浙江湖州市锦山鱼种场进行了鳡的亲鱼培育及人工繁殖的研究。结果表明:2龄野生鳡在池塘中经3年专塘培育后,雌雄鱼的性腺成熟率达100%;性腺成熟的亲鱼经催产,产卵率达100%、受精率86.5%、孵化率88.3%。与此同时,对鳡的胚胎发育作了详细观察。鳡受精卵在21~23℃下孵化至出膜,有效积温为705.34℃·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本培育 人工繁殖 胚胎发育
下载PDF
鳡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的克隆及其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郁建锋 张营 +4 位作者 王星果 徐建荣 卢祥云 李建林 顾志良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86-1494,共9页
以鳡肌肉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和RACE的方法,获得了鳡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的3个重叠片段,测序后拼接得到2177bp全长cDNA序列,其包含了5′端非翻译区的89个核苷酸和3′端非翻译区1052个核苷酸以及1125个核苷酸的开放性... 以鳡肌肉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和RACE的方法,获得了鳡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的3个重叠片段,测序后拼接得到2177bp全长cDNA序列,其包含了5′端非翻译区的89个核苷酸和3′端非翻译区1052个核苷酸以及1125个核苷酸的开放性阅读框,翻译编码375个氨基酸,其中前22个氨基酸为鳡MSTN的信号肽。鳡MSTN具有MSTN的共同特征,有蛋白酶水解位点RIRR和在C端生物活性区含9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发现鳡MSTN与厚颌鲂、草鱼和鲤等鲤形目鱼类的同源性较高,与鲈形目的同源性较低,与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同源性最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鳡MSTN与厚颌鲂亲缘关系最近。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肌肉和脑中表达量最高,在心肌中也有较高表达,在肝脏、肠、鳃和肾等组织中未见明显表达,此结果表明鳡MSTN基因除对肌肉生长发育有调控作用以外,可能还有其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生长抑制素 开放性阅读框 表达
下载PDF
鳡鱼(♂)和赤眼鳟(♀)杂交F_1胚胎发育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任丽珍 程利民 +3 位作者 徐建荣 徐慧君 宋亮 韩晓磊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9-95,共7页
以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为父本,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为母本进行属间人工远缘杂交,对杂交F1胚胎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和记录,描述了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鳡鱼(♂)和赤眼鳟(♀)杂交F1受精卵的平均受精率为(72.... 以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为父本,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为母本进行属间人工远缘杂交,对杂交F1胚胎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和记录,描述了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鳡鱼(♂)和赤眼鳟(♀)杂交F1受精卵的平均受精率为(72.13±13.42)%,平均孵化率为(27.40±3.96)%;杂交F1的受精卵为晶莹半透明的圆球形,平均卵径为(0.978±0.028)mm,吸水膨胀后平均卵径为(3.740±0.055)mm,为非粘性半浮性卵;胚胎发育分为受精、卵裂和囊胚、原肠期、神经胚、器官形成期、孵化期6个阶段,其中包括30个主要时期,在温度为25~26℃的孵化条件下,杂交F1受精卵经23 h 40min孵出仔鱼,总积温为611.58℃.h。结果表明:鳡鱼(♂)和赤眼鳟(♀)杂交F1的受精卵可以正常发育,可正常孵出仔鱼,但其杂交亲和程度不高;杂交F1胚胎发育与母本赤眼鳟的发育差别较小,表现出较强的趋母性遗传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 杂交F1 胚胎发育
下载PDF
鳡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韩晓磊 徐建荣 +3 位作者 李小蕊 伊纪峰 杨家新 许璞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0-114,共5页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长江下游苏州段野生和野生F1代人工养殖的2个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6对选择性引物在2个群体47个个体中,共扩增出313个位点,多态位点47个.鳡鱼野生和野生F1代人工养殖2个群体的多...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长江下游苏州段野生和野生F1代人工养殖的2个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6对选择性引物在2个群体47个个体中,共扩增出313个位点,多态位点47个.鳡鱼野生和野生F1代人工养殖2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率和Shannon’s指数分别为13.42%、8.31%,0.0544、0.0320;前者遗传多样性较后者略高.基因分化系数Gst和Shannon’s指数分析均显示2个鳡鱼群体之间出现一定遗传分化.鳡鱼UPGMA系统树有分支出现且依据群体分别聚类,表现出一定的遗传趋异.结果分析表明,鳡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贫乏;野生F1代人工养殖群体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遗传结构,但2个群体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经过较多世代的人工繁育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立而稳定的遗传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鳡鱼 AFLP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长江鳡胚胎及仔鱼发育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任丽珍 程利民 +3 位作者 韩晓磊 徐慧君 许璞 徐建荣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5-222,共8页
以人工繁殖所得受精卵为材料,采用显微照相技术对长江鳡Elopichthys bambusa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并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拍照记录。实验结果显示:长江鳡的受精卵为圆球形,卵径为3.5~4.0 mm,吸水膨胀后卵径为1... 以人工繁殖所得受精卵为材料,采用显微照相技术对长江鳡Elopichthys bambusa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并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拍照记录。实验结果显示:长江鳡的受精卵为圆球形,卵径为3.5~4.0 mm,吸水膨胀后卵径为12.5~14.5 mm,为非黏性漂流性卵;胚胎发育可分为胚盘、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器官分化和出膜7个阶段;仔鱼的发育分为卵黄囊期和晚期两个阶段。以长江水为培养用水,水体温度为22~25℃条件下,长江鳡的受精卵历时27 h 45 min孵出仔鱼,其总积温为663℃·h;水体温度为26~29℃条件下,长江鳡仔鱼发育历时3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精卵 胚胎发育 仔鱼发育
下载PDF
饵料对鳡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钟蕾 向建国 +1 位作者 曾丹 李宁求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30-835,共6页
通过PCR-DGGE指纹分析并结合克隆、测序对饲喂人工配合饲料和冰鲜鱼两种不同饵料的鳡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摄食配合饲料和冰鲜鱼的鳡肠道样品中分别检测到21条和17条清晰的DGGE指纹条带;进一步的克隆、测序及... 通过PCR-DGGE指纹分析并结合克隆、测序对饲喂人工配合饲料和冰鲜鱼两种不同饵料的鳡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摄食配合饲料和冰鲜鱼的鳡肠道样品中分别检测到21条和17条清晰的DGGE指纹条带;进一步的克隆、测序及BLAST比对分析表明,21条测序谱带与Gen Bank数据库中已知微生物的同源性为98%—100%。配合饲料饲养鳡肠道微生物特有条带代表种群主要为魏斯氏菌(Weissella koreensis)等,冰鲜鱼饲养鳡特有条带代表种为威斯康星米勒菌(Moellerella wisconsensis)等。从PCR-DGGE指纹相似性来看,不同饵料饲养鳡的肠道细菌组成差异较为明显,相似性仅为11.9%—42.6%。鳡肠道菌群的DGGE指纹图谱中条带的H′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最高为配合饲料饲养鳡第Ⅴ组样本,达到2.84,最低的为冰鲜鱼饲喂下的鳡第Ⅵ组样本,为2.46。研究结果表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和冰鲜鱼会对鳡肠道菌落产生影响,可为鳡饲料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基础依据。此外,两类鳡的肠道群落PCR-DGGE指纹图谱有助于这两种鳡产品的跟踪和肠道益生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 16S RDNA
下载PDF
湘江鳡仔稚鱼个体和耳石生长发育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向建国 向劲 +2 位作者 王星璐 李钟杰 谢松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7-822,共6页
2008年6月至7月间于鳡(Elopichthys bambusa Richardson)的主要繁殖季节在湘江采集鳡仔稚鱼共370尾,耳石分析表明这些仔稚鱼日龄在4—25d间,推算孵化日期为5月27日至6月22日。仔鱼前弯曲期向弯曲期转化时间为第6日龄,弯曲期向后弯曲期... 2008年6月至7月间于鳡(Elopichthys bambusa Richardson)的主要繁殖季节在湘江采集鳡仔稚鱼共370尾,耳石分析表明这些仔稚鱼日龄在4—25d间,推算孵化日期为5月27日至6月22日。仔鱼前弯曲期向弯曲期转化时间为第6日龄,弯曲期向后弯曲期转化为第10日龄,后弯曲期向稚鱼期转化为15.5日龄。体长生长和耳石生长均在进入后弯曲期后(12—13日龄)出现1个节点:节点后体长生长速度是节点前的5倍,节点后耳石生长速度是节点前的2倍。早期生活史不同阶段鳡微耳石形态显著改变:前弯曲期耳石为圆形;弯曲期耳石前后轴的生长速度明显超过背腹轴生长,耳石也变为椭圆形;后弯曲期耳石进一步延长,耳石后端形成略尖的突起,耳石呈梨形;进入稚鱼期后,耳石后突起变得较为平滑,耳石形状呈贝形。耳石半径和体长的关系在后弯曲期阶段出现节点,节点前后呈不同的直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生长 早期发育 耳石形态 生长节点 湘江
下载PDF
珠江中下游鳡鱼苗的发生及其与水文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跃飞 李新辉 +2 位作者 谭细畅 李捷 王超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5-622,共8页
为了解珠江中下游地区鳡资源状况,为鱼类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2005年—2006年在西江肇庆江段,通过鳡网定点连续采样监测对珠江中下游鳡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06年珠江中下游鳡繁殖期跨度105 d,鳡鱼苗集中出现在5—... 为了解珠江中下游地区鳡资源状况,为鱼类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2005年—2006年在西江肇庆江段,通过鳡网定点连续采样监测对珠江中下游鳡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06年珠江中下游鳡繁殖期跨度105 d,鳡鱼苗集中出现在5—7月,占鱼苗总量的0.29%。鳡鱼苗发育至眼黑期至卵黄吸尽期,体全长(8.89±0.25)mm。鳡鱼苗密度和鱼苗总密度均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表现为晚上密度一般高于白天。鳡鱼苗密度与水温、上游干支流的径流量、水位的相关分析和交互协方差函数分析表明:鳡鱼苗密度与官良水文站的径流量和水位呈显着相关关系(P<0.05,n=126),罗定江是影响珠江中下游鳡鱼苗发生的主要河流之一。推测罗定江下游、罗定江口至梧州江段可能为珠江中下游鳡鱼的主要产卵场分布区域,该区域鱼产卵规模占珠江中下游鳡鱼苗总量的4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 珠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