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凤尾茶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赵东保 杨玉霞 +3 位作者 张卫 刘绣华 翟翠萍 汪汉卿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4-96,共3页
从云南产凤尾茶ElsholitziabodinieriVaniot 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利用硅胶薄层层析及柱层析法分离纯化,波谱法进行化学成分结构鉴定,分离并鉴定了 7个化合物,分别为: 5, 7 -二羟基黄酮; 5, 7 二羟基 4′- 甲氧基黄酮; 5, 7, 3′, 4′- ... 从云南产凤尾茶ElsholitziabodinieriVaniot 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利用硅胶薄层层析及柱层析法分离纯化,波谱法进行化学成分结构鉴定,分离并鉴定了 7个化合物,分别为: 5, 7 -二羟基黄酮; 5, 7 二羟基 4′- 甲氧基黄酮; 5, 7, 3′, 4′- 四羟基黄酮; 5, 3′, 4′- 三羟基黄酮- 7 -O -β- D- 葡萄糖苷;齐墩果酸;β- 谷甾醇;胡萝卜甙。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 化学成分 胡萝卜甙 全草 首次 齐墩果酸 波谱法 二羟基 D-葡萄糖 化合物
下载PDF
微波溶样ICP-AES法测定甘肃东紫苏中的无机元素 被引量:17
2
作者 胡浩斌 曹宏 +1 位作者 刘建新 郑旭东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130-2133,共4页
将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应用于微波溶样ICP-AES法测定东紫苏地上部分K,Na,Ca,Ba,Pb,Zn,Mn,Cu,Mg,Fe和Al等无机元素的分析中,此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且多种元索可同时测定,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3.2%~104.... 将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应用于微波溶样ICP-AES法测定东紫苏地上部分K,Na,Ca,Ba,Pb,Zn,Mn,Cu,Mg,Fe和Al等无机元素的分析中,此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且多种元索可同时测定,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3.2%~104.1%,RSD(n=5)〈3.20%。结果表明:东紫苏中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此结果可为探讨东紫苏中元素含量与其药效的相关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 方差分析 ICPLAES法 微波溶样 东紫苏 无机元素
下载PDF
东紫苏根中的5种酚性成分 被引量:10
3
作者 胡浩斌 郑旭东 +1 位作者 刘富顺 刘建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9-332,共4页
目的研究东紫苏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及薄层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方法及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其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种酚性成分,其结构分别为3-羟基-4′,5-二甲氧基二苄基-4-O-β-D-吡喃木糖基-(1→6)... 目的研究东紫苏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及薄层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方法及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其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种酚性成分,其结构分别为3-羟基-4′,5-二甲氧基二苄基-4-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Ⅰ)、没食子酸(Ⅱ)、(+)-儿茶素(Ⅲ)、香草醛(Ⅳ)、山柰酚(Ⅴ)。结论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东紫苏苷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紫苏 酚性成分 3-羟基-4’ 5-二甲氧基二苄基-4—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东紫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14
4
作者 胡浩斌 郑旭东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12-714,716,共4页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研究了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东紫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在最佳分析条件下,共分离出43个峰,鉴定出41个化学成分。主成分为百里香酚、香荆芥酚、香薷醇、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β-香茅醇、香薷酮等,与...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研究了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东紫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在最佳分析条件下,共分离出43个峰,鉴定出41个化学成分。主成分为百里香酚、香荆芥酚、香薷醇、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β-香茅醇、香薷酮等,与文献报道有一定的差别,并发现了一些新的成分。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中草药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 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 挥发油 东紫苏
下载PDF
凤尾茶精油提取工艺及凉茶饮料配方的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詹永 樊保敏 +1 位作者 廖霞 杨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196-201,共6页
以云南凤尾茶为主要原料研制凉茶饮料,确定原料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凉茶饮料的最优配方。通过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以精油提取率为指标确定精油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以凉茶饮料的感官评分值为指标考察饮料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云南... 以云南凤尾茶为主要原料研制凉茶饮料,确定原料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凉茶饮料的最优配方。通过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以精油提取率为指标确定精油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以凉茶饮料的感官评分值为指标考察饮料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云南凤尾茶精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6 (g∶mL)、浸泡时间2 h、提取时间8 h、芳香水流速0.7 mL/min,精油提取率为0.60%;凉茶饮料的最优配方为:白砂糖55 g/L,凤尾茶浓缩液15 g/L,柠檬酸3 g/L,精油5 g/L。稳定剂用量为黄原胶0.4 g/L、羧甲基纤维素钠0.8 g/L时,稳定性最好,饮料沉淀率为6.3%。凉茶饮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5.6%,总酸(以柠檬酸计)0.28 g/kg,微生物指标合格。该结果为凤尾茶精油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开拓凤尾茶相关产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尾茶 精油 提取工艺 凉茶饮料 配方 正交试验法
下载PDF
微波辅助水提取云南凤尾茶总黄酮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琦 周建于 +1 位作者 吴少雄 殷建忠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09年第5期550-552,共3页
研究微波辅助水提取凤尾茶中总黄酮最佳工艺条件。考察了料液比、微波功率、提取时间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工艺为:原料在液料比为30mL/g时用90℃热水浸提30min,然后在微波功率400W的条件下,... 研究微波辅助水提取凤尾茶中总黄酮最佳工艺条件。考察了料液比、微波功率、提取时间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工艺为:原料在液料比为30mL/g时用90℃热水浸提30min,然后在微波功率400W的条件下,微波提取5min,提取率为5.235%,并通过精密度实验和回收率实验证明方法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尾茶 总黄酮 微波 提取
下载PDF
东紫苏的部分药效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吴永贵 唐正平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09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东紫苏的降血脂、降血糖作用。方法①Wistar大鼠制作高血脂动物模型,分为低剂量药物组、高剂量药物组、高脂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用乙酸酐直接测定法测血清总胆固醇,用乙酰丙酮法测血清甘油三酯;②昆明种雄性小鼠制作高血糖动物... 目的探讨东紫苏的降血脂、降血糖作用。方法①Wistar大鼠制作高血脂动物模型,分为低剂量药物组、高剂量药物组、高脂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用乙酸酐直接测定法测血清总胆固醇,用乙酰丙酮法测血清甘油三酯;②昆明种雄性小鼠制作高血糖动物模型,分为低剂量药物组、高剂量药物组、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给药后第11d取血,测血糖浓度。结果高剂量组对实验性高血脂症大鼠血清胆固醇有降低作用,有显著性差异,低剂量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对血清甘油三酯的降低没有显著性差异。小鼠血糖浓度略有降低,但无显著性的差异。结论东紫苏具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紫苏 药效学 血脂 血糖
下载PDF
东紫苏致突变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姿 胡嘉想 刘敏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3967-3970,共4页
目的研究东紫苏是否具有致突变作用。方法采用平板掺入法Ames试验,设每皿5000、1000、200、40、8μg剂量组,同时设阴性、阳性对照组,观察每皿回变菌落数。微核及精子畸形试验设5000、2500、1250 mg/kg·BW 3个剂量组、阴性对照组及... 目的研究东紫苏是否具有致突变作用。方法采用平板掺入法Ames试验,设每皿5000、1000、200、40、8μg剂量组,同时设阴性、阳性对照组,观察每皿回变菌落数。微核及精子畸形试验设5000、2500、1250 mg/kg·BW 3个剂量组、阴性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微核试验采用30 h、2次给受试物法,检测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精子畸形试验于首次染毒后第35 d处死动物,观察精子畸形率。结果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东紫苏各剂量组在Ames试验中未呈现致突变性,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精子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和剂量范围内,未发现东紫苏有致突变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紫苏 AMES试验 微核 精子畸形 致突变
下载PDF
东紫苏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胡浩斌 郑旭东 《陇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1期53-55,共3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子午岭东紫苏中的挥发油,经GC/MS联用法分析,鉴定了挥发油中的40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8.66%。其主要成分是:α-香叶烯(9.42%)、芳樟醇(9.12%)、龙脑(8.58%)、β-蒎烯(8.10%)、α-水...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子午岭东紫苏中的挥发油,经GC/MS联用法分析,鉴定了挥发油中的40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8.66%。其主要成分是:α-香叶烯(9.42%)、芳樟醇(9.12%)、龙脑(8.58%)、β-蒎烯(8.10%)、α-水芹烯(7.21%)、β-榄香烯酮(7.15%)、百里香酚(5.16%)及香荆芥酚(4.79%)等,而萜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占挥发油总量的87.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紫苏 气相色谱/质谱 挥发油
下载PDF
云南省15个居群的东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唐仁华 杨礼攀 +3 位作者 张红霞 王葳 庞玉兰 普春霞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86-890,共5页
目的:针对云南省15个居群东紫苏叶挥发油的化学型进行探讨。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东紫苏鲜叶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成分分析,采用SIMCA进行主成分分析及HemI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经GC-MS分析,共检测出114个化学成分,其... 目的:针对云南省15个居群东紫苏叶挥发油的化学型进行探讨。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东紫苏鲜叶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成分分析,采用SIMCA进行主成分分析及HemI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经GC-MS分析,共检测出114个化学成分,其中单萜含量为72.469%~91.855%,倍半萜的含量为3.727%~13.121%,对相对百分含量高于1%的22个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可将东紫苏叶挥发油划分为3种化学型,分别为C型、CT型(CT1型、CT2型)和T型。结论:化学型的分布与居群的空间距离无明显关联。推测得C型中的1,8-桉叶油醇可能是直接受基因1,8-桉叶油醇合酶的调控而合成,CT型中的1,8-桉叶油醇与α-乙酸松油酯的合成可能存在共同前体α-松油醇,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紫苏 挥发油 化学型
下载PDF
凤尾茶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日来 周春香 陈海云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084-1086,共3页
目的 研究凤尾茶Elsholtzia bodinieri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Sephadex LH-20和MCI gel CHP20P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及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凤尾茶水提液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6-二甲基-8-羟基-2,6-辛二... 目的 研究凤尾茶Elsholtzia bodinieri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Sephadex LH-20和MCI gel CHP20P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及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凤尾茶水提液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6-二甲基-8-羟基-2,6-辛二烯酸-8-O-β-D-葡萄吡喃糖苷(Ⅰ)、圣草素7-O-β-D-葡萄吡喃糖苷(Ⅱ)、木犀草素7-O-β-D-葡萄吡喃糖苷(Ⅲ)、山柰酚3-O-芦丁糖苷(Ⅳ)、芦丁(Ⅴ)。结论 化合物Ⅰ~Ⅴ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东紫苏苷(bodinier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尾茶 东紫苏苷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东紫苏多酚提取物对HepG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先皓 杨明静 +8 位作者 陈壁 黄勇桦 张建平 初雅洁 李淳 杨士花 鲁朝凤 罗天蓉 李永强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9499-9506,共8页
目的研究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 Vaniot)多酚提取物对H_(2)O_(2)诱导的HepG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福林酚(Folin-Ciocalte)法测定东紫苏提取物的多酚含量,通过测定1,1-二苯基-2-苦基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 目的研究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 Vaniot)多酚提取物对H_(2)O_(2)诱导的HepG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福林酚(Folin-Ciocalte)法测定东紫苏提取物的多酚含量,通过测定1,1-二苯基-2-苦基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DRSA)、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FRAP)、过氧化氢清除活性(hydrogen peroxide scavenging activity,HPSA)和总抗氧化能力(trolox equivalent antioxidant capacity, TEAC)来评价东紫苏多酚体外抗氧化活性,用噻唑蓝法(thiazolyl blue tetrazolium bromide,MTT)测定不同浓度的东紫苏多酚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并确定3个无毒性作用浓度,研究其对HepG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以800μmol/L的H_(2)O_(2)诱导HepG2细胞建立氧化应激损伤模型,通过测定HepG2细胞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力、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含量以及丙二醛(malonicdialdehyde, MDA)含量的变化情况,研究在5.00、2.50和1.25μg/mL无毒性作用浓度下东紫苏多酚对HepG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东紫苏多酚含量为(30.91±1.33)μmol/gDW,DRSA值为(17.45±0.54)μmol/gDW,FRAP值为(52.64±0.05)μmol/gDW,HPSA值为(27.12±0.17)μmol/gDW,TEAC值为(186.45±0.16)μmol/g DW。东紫苏多酚提取物能使受氧化损伤的HepG2细胞内ROS和MDA含量明显减少,并且能提高受氧化损伤细胞内GSH含量以及SOD和CAT活力。结论东紫苏多酚提取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对HepG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紫苏多酚 抗氧化 HEPG2细胞 氧化应激损伤 保护作用
下载PDF
东紫苏IDI和GP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时空表达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仁华 耿秀文 +1 位作者 钟宜伶 普春霞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63-2068,共6页
目的:挖掘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 Vaniot转录组数据,克隆获得3条候选基因全长,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时空表达差异分析,为东紫苏挥发油中单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基于前期转录组结果,获得3条IDI和GP... 目的:挖掘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 Vaniot转录组数据,克隆获得3条候选基因全长,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时空表达差异分析,为东紫苏挥发油中单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基于前期转录组结果,获得3条IDI和GPS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运用ProtParam、SignalP 3.0等软件对基因功能做出预测。通过GC-MS检测同质园栽培后18个东紫苏个体在不同发育阶段以及不同部位间的挥发油成分差异,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比较3条基因在上述样品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挥发油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克隆获得EbIDI、EbGPS、EbGPS.SSU,生物信息学预测均为非分泌型蛋白,分子质量分别为34.25、46.50、32.63 kDa,等电点为5.76、6.11、6.23,且3条基因与同科植物高度同源。东紫苏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分别为单萜55.819%~95.939%,倍半萜0.255%~31.518%。3条基因在7月的表达量最高,EbIDI的表达量显著高于EbGPS和EbGPS.SSU;叶片中的表达量常高于花序,并与单萜含量和倍半萜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东紫苏挥发油中单萜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寻找到新的切入点,也为东紫苏优质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紫苏 挥发油合成 QRT-PCR 时空表达差异
下载PDF
东紫苏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刚 崔小燕 +3 位作者 张佳雄 陈态明 刘亚平 王易芬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777-3784,共8页
目的对东紫苏Elsholtziabodinieri全株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相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数据结合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通过... 目的对东紫苏Elsholtziabodinieri全株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相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数据结合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通过检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和一氧化氮(NO)的抑制能力,评价所分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从东紫苏全株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9个单体化合物,包括7个黄酮、5个倍半萜、3个三萜、3个甾体及1个苯丙素类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木犀草素(2)、白杨素(3)、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4)、圣草酚(5)、乔松素(6)、semecarpanone(7)、咖啡酸乙烯酯(8)、oplodiol(9)、lβ,4β,6β-trihydroxyeudesmane(10)、1β,10α,4β,5α-diepoxy-7αH-germacran-6β-ol(11)、teucladiol(12)、caryolane-1,9β-diol(13)、齐墩果酸(14)、乌苏酸(15)、坡模酸(16)、5α,8α-环二氧-24(S)-甲基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7)、β-谷甾醇(18)、豆甾醇(19)。结论从东紫苏中分离获得19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化合物7、9~13、17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9、12~14、17~19能显著降低LPS诱导的巨噬炎症细胞中NO的释放以及抑制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分泌,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紫苏 分离鉴定 LPS诱导 抗炎活性 炎症因子 semecarpanone oplodiol 8α-环二氧-24(S)-甲基麦角甾-6 22-二烯-3β-醇
原文传递
野生与同质园栽培下东紫苏形态特征及挥发油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唐仁华 杨礼攀 +2 位作者 张红霞 朱金莲 普春霞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266-2271,共6页
目的将采自云南的5个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 Vaniot)居群栽培于同质园内(2年),测定6个形态性状和鲜叶、鲜花挥发油成分,利用形态多样性与化学型分析,系统研究东紫苏形态特征及挥发油的差异。方法 (1)对野生与同质园栽培的东紫苏进... 目的将采自云南的5个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 Vaniot)居群栽培于同质园内(2年),测定6个形态性状和鲜叶、鲜花挥发油成分,利用形态多样性与化学型分析,系统研究东紫苏形态特征及挥发油的差异。方法 (1)对野生与同质园栽培的东紫苏进行6个形态性状的测量与统计。(2)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东紫苏鲜叶和鲜花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成分分析。(3)利用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6个形态性状在野生与同质园栽培不同居群内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31.55%,变异幅度为25.44%~45.24%。(2)鲜叶挥发油划分为C型、CT型、T型3种化学型,其中CT_(3)型为新化学亚型;首次将鲜花挥发油划分为CP型、TR型、TRC型、RC型4种化学型。(3)β-蒎烯与当年生枝长显著正相关,α-乙酸松油酯与叶面积负相关,鲜叶与鲜花挥发油中的1,8-桉叶油醇与α-乙酸松油酯均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结论 (1)东紫苏形态特征受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挥发油化学型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2)1,8-桉叶油醇与α-乙酸松油酯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环境因素可能影响其调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紫苏 同质园实验 形态特征 挥发油
原文传递
利用转录组数据挖掘东紫苏单萜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被引量:5
16
作者 耿秀文 张爱丽 +1 位作者 唐仁华 普春霞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373-3382,共10页
目的获得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转录组数据信息,了解东紫苏挥发油单萜生物合成途径。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高通量测序获得东紫苏的转录组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组装、拼接及注释,挖掘其单萜类化合物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结果东... 目的获得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转录组数据信息,了解东紫苏挥发油单萜生物合成途径。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高通量测序获得东紫苏的转录组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组装、拼接及注释,挖掘其单萜类化合物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结果东紫苏2个样品材料测序后共获得13.67Gb数据,91169356条高质量序列,利用Trinity组装获得93327条unigenes,平均长度1756 bp。将组装所得到的unigenes分别与NCBI官方的蛋白序列数据库(RefSeq non-redundant proteins,NR)、基因本体论数据库(gene ontology,GO)、真核生物蛋白质同源簇数据库(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 for eukaryotic complete genomes,KO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等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分析。通过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有2个单萜代谢相关途径,为萜类骨架生物合成(编号为ko00900)和单萜类生物合成(编号为ko00902),相关unigenes分别有11条和30条;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和测序,成功验证6个单萜合成相关候选基因全长unigenes。结论首次对东紫苏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得了单萜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为后续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紫苏 转录组 GPP合酶 单萜生物合成 代谢途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