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薷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梅文泉 和承尧 +2 位作者 董宝生 汪禄祥 孙学斌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8-69,共2页
为开发利用香薷籽资源 ,对香薷籽油物理化学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 ,香薷籽含油率为 4 2 .38% ,香薷籽油脂肪酸组成中α -亚麻酸的含量为 5 8.0 6 % ,亚油酸为 2 0 .70 % ,油酸为 11.70 % ,棕榈酸为 6 .93% ,硬脂酸... 为开发利用香薷籽资源 ,对香薷籽油物理化学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 ,香薷籽含油率为 4 2 .38% ,香薷籽油脂肪酸组成中α -亚麻酸的含量为 5 8.0 6 % ,亚油酸为 2 0 .70 % ,油酸为 11.70 % ,棕榈酸为 6 .93% ,硬脂酸为 2 .6 0 %。香薷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 90 .4 6 % ,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高的植物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薷籽油 脂肪酸组成 物理化学性质 Α-亚麻酸 不饱和脂肪酸
下载PDF
香薷、野草香挥发油分析及其生物活性评价 被引量:11
2
作者 向平 娄桂群 +1 位作者 王仕艳 陈青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80-1884,共5页
目的分析香薷Elsholtzia ciliata(Thunb.)Hyland.、野草香Elsholtzia cypriani(Pavol.)C.Y.Wu et S.Chow挥发油,并评价其生物活性。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样品花、茎叶中的挥发油,GC-MS法进行分析,DPPH、ABTS法分别测定抗氧化活性,纸片... 目的分析香薷Elsholtzia ciliata(Thunb.)Hyland.、野草香Elsholtzia cypriani(Pavol.)C.Y.Wu et S.Chow挥发油,并评价其生物活性。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样品花、茎叶中的挥发油,GC-MS法进行分析,DPPH、ABTS法分别测定抗氧化活性,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从中共鉴定出59种成分,其中香薷以柠檬烯、芳樟醇、β-蛇床烯为主,野草香以环氧玫瑰呋喃、百里醌、β-石竹烯为主。香薷花、茎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相近,野草香茎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略强于花。野草香花挥发油可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伤寒沙门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香薷、野草香挥发油主要成分差异明显,并均具有一定生物活性,有着较好的开发价值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薷 野草香 挥发油 抗氧化活性 抗菌活性
下载PDF
香薷中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18
3
作者 郑尚珍 沈序维 吕润海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0年第3期215-219,共5页
从香[Eltholtzia ciliata(Thund.)Hyland]中分出14个化合物,用波谱和化学等方法确定为6-甲基三十三烷(Ⅰ),13-环己基二十六烷(Ⅱ),β-谷甾醇(Ⅲ),棕榈酸(Ⅳ_a),亚油酸(Ⅳ_b),亚麻酸(Ⅳ_c),熊果酸(Ⅴ),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Ⅵ),5-羟... 从香[Eltholtzia ciliata(Thund.)Hyland]中分出14个化合物,用波谱和化学等方法确定为6-甲基三十三烷(Ⅰ),13-环己基二十六烷(Ⅱ),β-谷甾醇(Ⅲ),棕榈酸(Ⅳ_a),亚油酸(Ⅳ_b),亚麻酸(Ⅳ_c),熊果酸(Ⅴ),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Ⅵ),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Ⅶ),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Ⅷ),5-羟基-7、4′-二甲氧基双氢黄酮醇(Ⅸ),β-谷甾醇-3-β-D-葡萄糖甙(Ⅹ),5-羟基-6-甲基-7-O-α-D-半乳吡喃糖双氢黄酮甙(Ⅺ),刺槐素-7-O-β-D-葡萄糖甙(Ⅻ)。其中化合物Ⅺ为新化合物,除(Ⅳ_b)和(Ⅳ_c)外,其余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薷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云南丽江野生香薷籽微量元素成分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梅文泉 和承尧 +1 位作者 汪禄祥 董宝生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CAS 2002年第1期56-57,共2页
应用电感耦合氩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 (ICP -AES) ,对采自云南丽江的野生香薷籽进行了微量元素成分分析 ,其结果为开发利用野生香薷籽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香薷 微量元素 成分分析 野生香薷籽 植物药
下载PDF
肠炎宁片的薄层色谱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虞金宝 余良忠 +4 位作者 李才堂 李晶 文萍 张志涛 陈玉圆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894-2895,共2页
目的建立肠炎宁片的薄层色谱方法。方法采用不同方法及展开系统,以对照药材为对照,分别对地锦草、黄毛耳草、樟树根、香薷进行薄层色谱方法研究。结果地锦草以正己烷-醋酸乙酯(5∶1)、黄毛耳草以三氯甲烷-醋酸乙酯-甲酸(5∶3∶1)、樟树... 目的建立肠炎宁片的薄层色谱方法。方法采用不同方法及展开系统,以对照药材为对照,分别对地锦草、黄毛耳草、樟树根、香薷进行薄层色谱方法研究。结果地锦草以正己烷-醋酸乙酯(5∶1)、黄毛耳草以三氯甲烷-醋酸乙酯-甲酸(5∶3∶1)、樟树根以三氯甲烷-醋酸乙酯-甲醇(5∶3∶0.5)为展开剂,香薷采用聚酰胺薄膜以丙酮-36%醋酸(2∶1)展开剂,均获理想分离效果,且阴性无干扰。结论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作为肠炎宁片的薄层鉴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炎宁片 地锦草 黄毛耳草 香薷 薄层色谱法
下载PDF
香薷白粉病菌及其重寄生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8
6
作者 刘翠 梁晨 《菌物研究》 CAS 2011年第2期97-99,共3页
对采自中国长春香薷白粉病菌进行系统观察和测量,鉴定其为本间白粉菌(Erysiphe hommae Braun),同时发现了重寄生菌——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 Ces.),并对重寄生菌的叶部寄生特征及培养特征进行了描述。室内检测结果表明,重... 对采自中国长春香薷白粉病菌进行系统观察和测量,鉴定其为本间白粉菌(Erysiphe hommae Braun),同时发现了重寄生菌——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 Ces.),并对重寄生菌的叶部寄生特征及培养特征进行了描述。室内检测结果表明,重寄生菌的重寄生强度较高,可抑制白粉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薷 本间白粉菌 无性型 白粉寄生孢
下载PDF
半边苏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郑尚珍 吕润海 沈序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8期866-868,共3页
半边苏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民间主要用于驱风发汗,治疗瘫痪、痨伤吐血和疮毒等症。其挥发油成分的研究已有报道,我们从全草的乙醇提取液中得到的5种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和理化等方法综合分析鉴定:晶Ⅰ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晶Ⅱ5-... 半边苏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民间主要用于驱风发汗,治疗瘫痪、痨伤吐血和疮毒等症。其挥发油成分的研究已有报道,我们从全草的乙醇提取液中得到的5种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和理化等方法综合分析鉴定:晶Ⅰ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晶Ⅱ5-羟基-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边苏 天然药物 黄酮类化合物 分析 鉴定
下载PDF
秦岭德昌香薷不同提取方法挥发油成分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惠成 田王宣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06年第5期906-910,共5页
采用分析型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SFE-CO2)与传统水蒸汽蒸馏法(SD)分别提取德昌香薷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从中分别鉴定出35个和50个化合物。结果显示白苏酮、香芹酚、α-石竹烯、石竹烯、柠檬... 采用分析型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SFE-CO2)与传统水蒸汽蒸馏法(SD)分别提取德昌香薷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从中分别鉴定出35个和50个化合物。结果显示白苏酮、香芹酚、α-石竹烯、石竹烯、柠檬醛、芳樟醇、对薄荷烯醇等是德昌香薷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对比两种不同方法的分析结果可知,超临界萃取法比传统水蒸气蒸馏法能得到更多的极性组分,因而其被广泛应用于中草药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萃取 水蒸汽蒸馏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德昌香薷
下载PDF
香薷总黄酮萃取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任吉君 王艳 肖华凤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40-143,共4页
为了优化香薷总黄酮萃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总黄酮萃取量为考察指标,研究了乙醇浓度、萃取温度、萃取时间、料液比4个因素对香薷总黄酮萃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香薷总黄酮萃取的影响强度依次为萃取温... 为了优化香薷总黄酮萃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总黄酮萃取量为考察指标,研究了乙醇浓度、萃取温度、萃取时间、料液比4个因素对香薷总黄酮萃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香薷总黄酮萃取的影响强度依次为萃取温度>乙醇浓度>萃取时间>料液比。香薷总黄酮优化的萃取参数组合是乙醇浓度55%、萃取温度90℃、萃取时间90min、料液比1∶35,采用该参数组合香薷总黄酮萃取量达24.60mg/g DW,试验结果为香薷总黄酮提取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薷 正交设计 总黄酮 工艺优化
下载PDF
香薷叶表皮腺毛及其分泌黄酮类物质的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员梦梦 李保印 +1 位作者 刘会超 周秀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29-1134,共6页
利用光学显微技术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香薷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的枝条上部、中部、下部叶片的腺毛种类、分布及数量;采用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显微技术,观察香薷腺毛分泌黄酮类物质的过程,探讨香薷叶表皮腺毛的泌香机理,为生产中确... 利用光学显微技术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香薷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的枝条上部、中部、下部叶片的腺毛种类、分布及数量;采用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显微技术,观察香薷腺毛分泌黄酮类物质的过程,探讨香薷叶表皮腺毛的泌香机理,为生产中确定提取香薷黄酮类物质的最佳取材时期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香薷叶表皮有头状腺毛和盾状腺毛,成熟的头状腺毛包括基细胞、柄细胞和头部,头部较小,呈半圆球型,直径为(20±2)μm;发育近成熟的盾状腺毛头部较大,呈盾状,直径为(60±5)μm。(2)香薷叶片远轴面和近轴面均有腺毛的分布,远轴面分布较多,近轴面分布较少;盾状腺毛主要分布在叶的远轴面,头状腺毛在叶的两面均有分布;腺毛密度随节位的降低而减少,节位相同时,营养生长期叶片上的腺毛密度(283.9个/mm2)高于生殖生长期(194.4个/mm2)。(3)香薷头状腺毛和盾状腺毛均能分泌黄酮类物质,且随着腺毛的发育成熟,黄酮类物质逐渐积累于腺毛的头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薷 腺毛 黄酮类物质 扫描电镜 组织化学
下载PDF
河南信阳野生香薷盛花期挥发油的GC-MS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梁利香 李娟 陈利军 《香料香精化妆品》 CAS 2015年第4期6-8,共3页
为研究河南信阳野生香薷盛花期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生香薷盛花期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测定挥发油化学组分。结果共分离到27个组分,鉴定出其中17个组分,占挥发油总峰面积的97.793%,主要成分为愈创木... 为研究河南信阳野生香薷盛花期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生香薷盛花期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测定挥发油化学组分。结果共分离到27个组分,鉴定出其中17个组分,占挥发油总峰面积的97.793%,主要成分为愈创木酚(64.048%,峰面积相对百分比,下同)、去氢香薷酮(20.897%)、4-(1-异丙基)-苯甲醇(6.200%)。研究发现其可作为香原料进行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薷 盛花期 挥发油 气质联用分析 愈创木酚 去氢香薷酮 4-(1-异丙基)-苯甲醇
下载PDF
香薷乙醇提取物对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增殖的影响
12
作者 李杨 方守国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11期75-80,M0006,共7页
为研究香薷(Elsholtzia ciliata(Thunb.)Hyland.)乙醇提取物对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增殖的影响,采用3种处理方式(先加入香薷乙醇提取物后接种病毒、先接种病毒后加入香薷乙醇提取物、香薷乙醇提取物与病毒混合感作后加入)检测香薷... 为研究香薷(Elsholtzia ciliata(Thunb.)Hyland.)乙醇提取物对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增殖的影响,采用3种处理方式(先加入香薷乙醇提取物后接种病毒、先接种病毒后加入香薷乙醇提取物、香薷乙醇提取物与病毒混合感作后加入)检测香薷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病毒效果以及对所感染H1299细胞内抗病毒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处理方式均能对IBV在细胞内的增殖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香薷乙醇提取物与病毒混合感作后对IBV的抑制效果最显著,且随着药物处理时间的增加,对IBV的抑制效果越明显。同时,与对照组相比,使用香薷乙醇提取物处理感染IBV的细胞后,细胞内抗病毒基因SOCS3、OASL、STAT1的表达量均有提升。结果表明香薷乙醇提取物能通过调控干扰素途径,增强抗病毒免疫反应,从而抑制病毒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薷(elsholtzia ciliata(thunb.)hyland.) 乙醇提取物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 增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