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aily Dining Tables of Emperors in the Qing Dynasty
1
作者 ZHAO Yingying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2年第3期137-145,共9页
Dining table is the daily necessity for the Qing emperor.However,emperors’dining tables in the Royal Court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commoners’in the folk.According to archives,Qing emperors normally used l... Dining table is the daily necessity for the Qing emperor.However,emperors’dining tables in the Royal Court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commoners’in the folk.According to archives,Qing emperors normally used low tables put on the heatable brick bed rather than high tables laid on the ground.These low dining tables were mainly made of red sandalwood,huanghuali wood and lacquered wood.In Qing emperor’s daily meal,not just one low table,but a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low tables was used.When the emperor leaved the Forbidden City on trip or inspection tour,folding low tables were appl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ing tables emperor of the qing dynasty daily use
下载PDF
清代巡幸驻跸行宫景点题名构成与精神表达
2
作者 肖萌 张任菲 +1 位作者 吴明豪 刘志成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3-140,共8页
【目的】景点题名是园林营建活动的必要环节。目前关于清代巡幸驻跸行宫的研究多聚焦于历史背景、选址布局、建筑形制等方面,较少从景点题名切入,对其进行综合梳理有助于深入揭示清代行宫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方法】选取14座典型清代巡... 【目的】景点题名是园林营建活动的必要环节。目前关于清代巡幸驻跸行宫的研究多聚焦于历史背景、选址布局、建筑形制等方面,较少从景点题名切入,对其进行综合梳理有助于深入揭示清代行宫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方法】选取14座典型清代巡幸驻跸行宫的187个景点题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等方法,从景点题名的构成和精神表达2个方面展开探索。【结果】景点题名以三字格为主流形式,游赏空间题名数量最多。题名通过自然景观奠定情感基调,以人文景观作为具象骨架,描述出山林野趣、水波潋滟、点景构筑、宗教怀古4种主题,呈现出“中心—边缘”的辐射式关联,从不同角度强化巡幸目的。景点题名是驻跸行宫肩负巡幸使命和表征皇权的直接印证。【结论】以巡幸活动为主导,沿途的自然、历史、文化对驻跸行宫景点题名具有重要影响,使之在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上述发现可为当代园林景点题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古典园林 景点题名 清代巡幸驻跸行宫 文本分析
下载PDF
清代木匠索欠纠纷及其日常生活——以乾嘉刑科题本为基本资料
3
作者 常建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7-23,共7页
木匠作为“打工人”,是清代社会重要的群体,木匠手艺也是人们重要的谋生手段。清朝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有关于木匠的纠纷多发生在债务的索欠方面。木匠往往在家工作,为乡民服务。木匠到外地谋生,开张木匠铺,也是流动性较大的职业。... 木匠作为“打工人”,是清代社会重要的群体,木匠手艺也是人们重要的谋生手段。清朝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有关于木匠的纠纷多发生在债务的索欠方面。木匠往往在家工作,为乡民服务。木匠到外地谋生,开张木匠铺,也是流动性较大的职业。木匠既会与房东产生纠纷,也会与雇主和产品的买主发生纠纷。木匠师傅往往带徒或找帮手工作,他们之间也会发生纠纷。木匠与他人的交往中也会产生纠纷。中年木匠未婚者可能收入微薄,经济能力有限。木匠往往兼营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木匠 索欠纠纷 日常生活 乾嘉刑科题本
下载PDF
清代诗学批评视野下王昌龄诗歌接受的新变
4
作者 张金梅 张中宇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4-48,共5页
清代是王昌龄诗歌接受史链条上最为关键的一环,出现了三个新变化:第一,清人首次提出王昌龄为“七绝圣手”,其七绝诗歌特质及地位更加突出;第二,清人突破明代“王不及李(白)”的观点,将唐人绝句“王李”并称的主张推向新阶段且渐成定论;... 清代是王昌龄诗歌接受史链条上最为关键的一环,出现了三个新变化:第一,清人首次提出王昌龄为“七绝圣手”,其七绝诗歌特质及地位更加突出;第二,清人突破明代“王不及李(白)”的观点,将唐人绝句“王李”并称的主张推向新阶段且渐成定论;第三,清人辩证评价王昌龄古体诗,走出了唐宋首推王昌龄五古、明代侧重王昌龄七绝之偏,兼重王昌龄古体与绝句。清人尤推崇王昌龄以极为精赡的七言绝句展现边塞大漠风貌和戍边军旅“意态雄健”、气势磅礴的英雄气概,以及善于捕捉或创造典型场景、善于表现情绪微妙变化的高超诗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诗学 王昌龄 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 新变
下载PDF
康熙的治蝗思想探析
5
作者 尚群昌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8-155,共8页
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我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关注。清康熙年间是蝗灾的高发时段,康熙帝高度重视蝗灾造成的危害,并采取积极的治蝗措施。面对蝗灾,康熙帝的治蝗思想以及对蝗虫的习... 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我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关注。清康熙年间是蝗灾的高发时段,康熙帝高度重视蝗灾造成的危害,并采取积极的治蝗措施。面对蝗灾,康熙帝的治蝗思想以及对蝗虫的习性认识存在一个过程性的转变。通过长期的治蝗实践,确定以“人力捕蝗”作为消除蝗灾的指导思想,形成一套治蝗除蝗的技术手段与组织管理方式,进而制定出周密的奖惩制度作为治蝗的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 蝗灾 治蝗思想 治蝗技术
下载PDF
《多罗枢机使团史》初探
6
作者 张锐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5期118-126,158,159,共11页
《多罗枢机使团史》是一部18世纪罗马教廷内部传阅的文献汇编,包含了首位访华特使多罗的书信和报告,记录了其出使的缘由和经过。由于种种原因,这部文献一直未能完整出版,至今仍以手稿形式保存于意大利罗马卡萨纳塔图书馆之中。《多罗枢... 《多罗枢机使团史》是一部18世纪罗马教廷内部传阅的文献汇编,包含了首位访华特使多罗的书信和报告,记录了其出使的缘由和经过。由于种种原因,这部文献一直未能完整出版,至今仍以手稿形式保存于意大利罗马卡萨纳塔图书馆之中。《多罗枢机使团史》与耶稣会的档案形成互补,但了解其内容的国内外学者却寥寥无几。本文试图对这部文献进行初步的整理、翻译和研究,旨在揭示教廷出使过程中鲜为人知的一面,修复过于粗疏的历史细节,为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马教廷 清廷 传信部 多罗 康熙皇帝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从捐纳到荐举:三藩之乱中的制科事件与士人心态——兼论己未词科的诏试缘由
7
作者 袁鳞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151,共10页
顺康之际,以吴三桂为代表的军事勋贵集团处于强势地位,随着三藩之乱的爆发,世乱重武的风气使得边缘心态在士林社会蔓延。为弥补战争带来的巨大财政消耗,清廷在康熙丁巳年为捐纳者增设乡试一场,这种唯“财”是举的选拔方式引发了士林社... 顺康之际,以吴三桂为代表的军事勋贵集团处于强势地位,随着三藩之乱的爆发,世乱重武的风气使得边缘心态在士林社会蔓延。为弥补战争带来的巨大财政消耗,清廷在康熙丁巳年为捐纳者增设乡试一场,这种唯“财”是举的选拔方式引发了士林社会的极大不满。郭棻《请选拔贡监生疏》在肯定捐纳供给军需的同时,主张关注绌于无赀者,明确提出选拔博学鸿才,以收士心的建议。继丁巳乡试之后出现的己未词科使一批才大身微的士人脱颖而出,通过颂扬武功、典试地方、参与外事等活动,可以彰显博学鸿儒这一群体在清廷由上到下、由内而外推行文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丁巳乡试到己未词科,可以看出清廷在统治策略上的不断成熟,生动感知清初士人心态在科举语境下的嬗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三藩之乱 丁巳乡试 己未词科 士人心态
下载PDF
一件清康熙青花寻菊图笔筒小考
8
作者 徐璐 《陶瓷研究》 2024年第3期34-36,共3页
清康熙时期倡导诗文礼仪、设立学校,广兴科举,尊孔崇儒的社会习气蔚然成风。文房用瓷在这样一种比较宽松的文化政策下兴盛发展,以青花笔筒最为出色。康熙青花笔筒造型多样,品种丰富,纹饰精美,尤其是笔筒上装饰长篇诗文为一大特色。本文... 清康熙时期倡导诗文礼仪、设立学校,广兴科举,尊孔崇儒的社会习气蔚然成风。文房用瓷在这样一种比较宽松的文化政策下兴盛发展,以青花笔筒最为出色。康熙青花笔筒造型多样,品种丰富,纹饰精美,尤其是笔筒上装饰长篇诗文为一大特色。本文从康熙时期青花笔筒的造型、釉色、纹饰和款识等方面着手从而考证太原市博物馆藏清康熙青花寻菊图笔筒的具体烧造年代,而笔筒上《冒雨寻菊序》以及钤青花篆体“云山主人”方形闲章为研究康熙青花笔筒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市博物馆 笔筒 青花 清康熙时期 攻玉子
下载PDF
国家视域与边疆治理研究——以清代云南水利为中心
9
作者 吴连才 白玉军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8-115,共8页
清代云南水利发展达到传统农业社会的顶峰,与上至帝王下至地方官绅高度重视云南水利发展密不可分。总体上看,清代各朝皇帝都一如既往地重视云南水利发展,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地方官员和士绅对云南水利认识更为深刻,并针对不同情形提出... 清代云南水利发展达到传统农业社会的顶峰,与上至帝王下至地方官绅高度重视云南水利发展密不可分。总体上看,清代各朝皇帝都一如既往地重视云南水利发展,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地方官员和士绅对云南水利认识更为深刻,并针对不同情形提出因地制宜的水利发展策略。正是在社会各阶层所形成的重视水利发展的意识,奠定了云南水利发展基础,为清代治理云南夯实根基,为云南深度内地化创造了积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水利 边疆治理 帝王 地方官 清代
下载PDF
康熙《罗平州志》的成书时间、特点及价值
10
作者 徐志坤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1-107,共7页
目前学界对黄德巽,胡承灏,周启先等人编纂的《罗平州志》的成书时间存在争议,经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黄德巽等人编纂的《罗平州志》的成书时间为康熙五十七年(1718)。罗平地处西南边陲,文教不兴,无较多的文献资料记载,在这种情况下,黄... 目前学界对黄德巽,胡承灏,周启先等人编纂的《罗平州志》的成书时间存在争议,经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黄德巽等人编纂的《罗平州志》的成书时间为康熙五十七年(1718)。罗平地处西南边陲,文教不兴,无较多的文献资料记载,在这种情况下,黄德巽等人根据罗平当时的实际情况编纂了《罗平州志》,故该志可称为清前期的罗平大全,其特色主要有云南军政长官为其做序,在兼顾汉志编纂传统的基础上又兼具罗平本地的民族特色,同时因罗平地处三省交界而又具有军事特色。康熙五十七年编纂的《罗平州志》作为一部清前期的罗平大全,在地方治理、保存史料和促进社会教化、罗平民族融合等方面有巨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云南方志 康熙《罗平州志》 民族交融
下载PDF
弥足珍贵的康熙本《大清一统志》 被引量:6
11
作者 秦丽娜 季秋华 《图书馆建设》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05-106,共2页
天津图书馆珍藏的康熙本《大清一统志》是清王朝入关以后编纂最早的全国性的一部方志,是目前海内所藏篇 幅最多、版本最早的一部孤本方志,国家图书馆所藏不及天津图书馆所藏的六分之一。本文从该书的编纂始末、 原书风貌、史料价值等... 天津图书馆珍藏的康熙本《大清一统志》是清王朝入关以后编纂最早的全国性的一部方志,是目前海内所藏篇 幅最多、版本最早的一部孤本方志,国家图书馆所藏不及天津图书馆所藏的六分之一。本文从该书的编纂始末、 原书风貌、史料价值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清一统志》 康熙 版本 方志
下载PDF
浅述清代治学《黄帝内经》的特点 被引量:4
12
作者 玄振玉 胡惠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14-17,共4页
对《内经》清代研究性著作进行类归 ,并研讨其治学特点。清代《内经》研究著作可分为医经普及类、医家注解类、经学家注解类与专题研究类四种。清朝前期 ,宋明理学遗风使医家注解类著作占据主要地位 ,医者多基于各自临床所得对《内经》... 对《内经》清代研究性著作进行类归 ,并研讨其治学特点。清代《内经》研究著作可分为医经普及类、医家注解类、经学家注解类与专题研究类四种。清朝前期 ,宋明理学遗风使医家注解类著作占据主要地位 ,医者多基于各自临床所得对《内经》进行医理诠释 ;乾嘉时期 ,汉学日渐兴盛 ,以音韵、考据研究为方法的经学家注解类著作成为此期《内经》研究的特点 ;清末道光以后 ,文字的古音、古义已较为明朗 ,因而诞生了几部较有影响的《内经》校勘著作。清代乾嘉时期兴起的音韵、考据研究开辟了治学《内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文献研究 清代 治学特点 中医学
下载PDF
清代帝王丝绸服饰的审美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雷文广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57,共4页
在结合历史资料基础上,分析了清代帝王服饰的类型及其独特性,论述了清代帝王丝绸服装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审美特点。清代帝王丝绸服装的长袖窄衣与汉族宽袍大袖和大冠形式反差鲜明,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汉... 在结合历史资料基础上,分析了清代帝王服饰的类型及其独特性,论述了清代帝王丝绸服装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审美特点。清代帝王丝绸服装的长袖窄衣与汉族宽袍大袖和大冠形式反差鲜明,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汉族服制文化影响及世俗文化对上层社会的影响,是对汉族传统帝王服饰文化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清代帝王服饰把继承、改造、创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中国古代帝王服饰开拓了一个新境界,其简洁大方的款式、对比强烈的色彩、繁复精细的纹样,形成了清代帝王丝绸服饰独具魅力的审美特色,对现代高级礼服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帝王服饰 丝绸 审美
下载PDF
御门听政与康熙之治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8-27,共10页
清朝御门听政早在顺治朝即已有之 ,及康熙朝形成定制。康熙帝每日清晨御乾清门听政 ;皇帝出巡则在行宫听政。皇帝听政时辰主要经历了“黎明进奏”与“定时视朝”两个阶段。御门听政是清朝治国最重要的措施 ,它不仅是康熙帝勤政的标志 ,... 清朝御门听政早在顺治朝即已有之 ,及康熙朝形成定制。康熙帝每日清晨御乾清门听政 ;皇帝出巡则在行宫听政。皇帝听政时辰主要经历了“黎明进奏”与“定时视朝”两个阶段。御门听政是清朝治国最重要的措施 ,它不仅是康熙帝勤政的标志 ,更是清朝前期推行皇权统治 ,迅速走向强大统一的基本保证。御门听政是抗灾减灾 ,恢复农业经济的中枢。康熙帝建立并施行御门听政制度 ,表明他的勤政思想和坚定划一的统治风格以及修明政治 ,强化皇权 ,建立强大清帝国的决心 ,乃得“守成而兼创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御门听政 康熙帝
下载PDF
清雍正朝改土归流的原因、策略与效用 被引量:19
15
作者 方铁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65,共7页
清雍正朝的改土归流是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也是明代以来诸多改土归流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本文根据新近披露的边疆大吏奏疏和其他史料,探讨此次改流的原因、实现改流的策略以及改流产生的效用,对以往的一些观点亦提出商榷,同时总结清雍正... 清雍正朝的改土归流是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也是明代以来诸多改土归流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本文根据新近披露的边疆大吏奏疏和其他史料,探讨此次改流的原因、实现改流的策略以及改流产生的效用,对以往的一些观点亦提出商榷,同时总结清雍正朝施政的若干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雍正朝 改土归流 原因、策略与效用
下载PDF
包容神圣:清朝皇帝的文殊形象与藏传佛教的臣服——正统性传承中主导性虚构的凝聚力作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孙逊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共9页
在藏传佛教首领与清朝皇帝的交往中,尊称清帝为文殊师利大皇帝。考辨这一称号的由来,可以论证这一称号代表了佛教对于皇权的臣服,是中国作为大一统帝国正统性传承序列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断裂,皇帝作为主导性虚构在清朝正统性中起到凝聚... 在藏传佛教首领与清朝皇帝的交往中,尊称清帝为文殊师利大皇帝。考辨这一称号的由来,可以论证这一称号代表了佛教对于皇权的臣服,是中国作为大一统帝国正统性传承序列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断裂,皇帝作为主导性虚构在清朝正统性中起到凝聚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正统性 主导性虚构 藏传佛教 文殊
下载PDF
从《万寿盛典图》解析清代北京城街道活动空间 被引量:2
17
作者 阴劼 王安杰 石悦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1-66,共6页
以康熙《万寿盛典图》为对象,结合乾隆《京城全图》对所绘街道场景进行转译,解析清代北京城街道活动空间,发掘中国古代街道空间的内涵特征。结果表明:康熙《万寿盛典图》所描绘的清代北京城街道场景具有极强的写实性;其次,街道活动空间... 以康熙《万寿盛典图》为对象,结合乾隆《京城全图》对所绘街道场景进行转译,解析清代北京城街道活动空间,发掘中国古代街道空间的内涵特征。结果表明:康熙《万寿盛典图》所描绘的清代北京城街道场景具有极强的写实性;其次,街道活动空间包含围合式、开放式、沿街式的形态类型,空间相对独立,实质性质与"广场"相似,串联分布,在街道上具有连贯性;最后指出,由于街道上的公共活动使得街道形态由线性空间发展为树状空间,形成富有变化的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活动空间 街寺组合 万寿盛典图 乾隆京城全图 清代北京城
下载PDF
明清帝王民族观和历史观的异同——从历代帝王庙帝王祭祀角度出发 被引量:5
18
作者 邓涛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3-92,共10页
坐落于北京阜成门内大街的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朝国家祭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立于明初,改建于明中叶,清朝则沿袭了历代帝王庙的祭祀且倾注了更多的关注。明清时,历代帝王庙入祀帝王名录的增减及相关帝王的言论,反映了明清帝王统治... 坐落于北京阜成门内大街的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朝国家祭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立于明初,改建于明中叶,清朝则沿袭了历代帝王庙的祭祀且倾注了更多的关注。明清时,历代帝王庙入祀帝王名录的增减及相关帝王的言论,反映了明清帝王统治理念的异同,是分析和对比明清两代帝王民族观和历史观的一个剖面。同时,明清时期有关历代帝王庙的改革及相关帝王的言论,又显示了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的延续性,佐证了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科学性,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历史叙述模式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依据和实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王庙 明清 帝王 历史观念 民族观念
下载PDF
从“崇儒”到“重道”——清初朝廷对民间理学的认同及歧异 被引量:3
19
作者 罗检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0-111,共12页
明清鼎革之后,民间学者在学术反思中逐渐由王学转重程、朱。清初一些官员在从学、交游中汲取了民间理学,并传衍于清廷内外;魏裔介、熊赐履等人在奏疏、经筵和日讲中引导了康熙帝的儒学走向,使之独尊程、朱,彰明道统,清廷文治遂由泛泛“... 明清鼎革之后,民间学者在学术反思中逐渐由王学转重程、朱。清初一些官员在从学、交游中汲取了民间理学,并传衍于清廷内外;魏裔介、熊赐履等人在奏疏、经筵和日讲中引导了康熙帝的儒学走向,使之独尊程、朱,彰明道统,清廷文治遂由泛泛“崇儒”转向明确“重道”;清初理学人物大体都讲求躬行实践和“居敬穷理”,但康熙帝对其诠释仍侧重于“治道”,并凸显了道学的“忠诚”内涵。故清廷的崇儒重道本质上仍是文治策略而非学术信仰,且康熙中期以后治统完全兼并了道统。清廷在转向“重道”及治道合统的过程中体现了对民间学术的认同及二者道统观的歧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理学 理学官僚 民间学者 康熙帝 道统
下载PDF
论明遗民对清政权的接受和认可——以陈恭尹交游的转变过程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富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51,共5页
康熙十八年(1679)前后,许多汉族士人对待清政权的态度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陈恭尹是抗清烈士遗孤,是明末清初标志性的著名遗民。他早年谨慎交接,晚年却与仕清者密切交往,对清政权的态度也逐渐由敌视转变为接受和认同。他虽然终身不... 康熙十八年(1679)前后,许多汉族士人对待清政权的态度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陈恭尹是抗清烈士遗孤,是明末清初标志性的著名遗民。他早年谨慎交接,晚年却与仕清者密切交往,对清政权的态度也逐渐由敌视转变为接受和认同。他虽然终身不仕,但对地方官员、当朝皇帝多有肯定和颂美,并鼓励自己的朋友和儿子求取当朝功名。覆巢孑遗陈恭尹的这一转变在当时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恭尹 明遗民 仕清者 清政权 康熙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