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4篇文章
< 1 2 1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Beginn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1
作者 Zhang Yue Wu Lingwei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第5期69-89,共21页
After the First Opium War (1840-1842) there were increased academic interests in studying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China’s northwestern borderlands,introducing foreign history and geography and writing the modern... After the First Opium War (1840-1842) there were increased academic interests in studying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China’s northwestern borderlands,introducing foreign history and geography and writing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Such interests,however,were no more than reflections of the times in history studies and could hardly improve the whole picture of historiography.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Liang Qichao published “The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New Historiography”,which marked the emergence of a new trend of thought in historiography and should be deemed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y.Soon after,the “national quintessence school”(guocui xuepai) called for preserving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attempted to bridge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ship.Then the “Reorganization of National Heritage”(zhengli guogu) Movement came,urging to re-arrange traditional scholarship.Hu Shih (1891-1962) explicitly put forward the goal of “compiling a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helped dissolve the boundary between modern and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and indicated the approach to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ncient to modern historiography from a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 classifications.This “new trend”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centering on new materials,new methods and new issues specified the research path for the early stag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new historiography the "Re-organizing the National Heritage" MOVEMENT Liang Qichao
下载PDF
On the Historiographical Reform of General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 the Post-Needham Era
2
作者 Liu Shengli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6年第2期145-155,共11页
The research of General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GHCST) has so far failed to transcend the"positivist history", a program of historiography initiated by Joseph Needham. The historians after ... The research of General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GHCST) has so far failed to transcend the"positivist history", a program of historiography initiated by Joseph Needham. The historians after Needham have made important explorations on the historiographical reform of GHCST. However, nearly all of these explorations are still the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 of the positivist history perspective, failing to reflect metaphysically on such historiographical presuppositions as view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istory, which means they have failed to break away from the positivist history perspective. To go beyond the limitations of positivist history calls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y of body and reflecting on and criticizing the historiographical presuppositions of positivist history on a metaphysical level. Such reflection will lead us to a new program of historiography in the post-Needham era, that is"phenomenal history"or the GHC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enomenology of bo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CST J. Needham program of historiography positivist HISTORY phenomenal HISTORY
下载PDF
Reflections upon Some Fundamental Issues in Educational Historiography
3
作者 Hongyu Zhou Yuehai Xiao 《Review of Educational Theory》 2019年第4期46-53,共8页
This paper categorizes educational historiography as part of“historiography”because educational historiography is leaning towards historiography in spite of being a fundamental educational discipline with the dual d... This paper categorizes educational historiography as part of“historiography”because educational historiography is leaning towards historiography in spite of being a fundamental educational discipline with the dual disciplinary attributes of education and historiography.It is argued that the nature of a discipline is partly defined by its researchers and its roles,but more importantly,by its origin,major research topics and objectives,basic research theories,methodologies and paradigms,as well as its relations with cognate disciplines.And each of the above factors is elaborated on to illuminate the dual disciplinary nature of educational historiograph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science,what reflects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the best is people’s“educational activities,”which can be defined as the aggregate of specific activities directed to promoting valuable human development,and the various ways educators and learners participate and interact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This paper maintains that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constitutes an upside-down triangle relation with the histories of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system.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s the origin,premise and foundation,whereas the latter two are the derivatives and results.Therefore,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must be studied as par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UCATIONAL historiography Dual disciplinary NATUR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HISTORY of education
下载PDF
Grotto——Analysis of the Civilization Form of the Image Historiography
4
作者 Wan Li Wei Shaono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58-262,共5页
Based on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image historiography by Chen Zhongdan and the study on the Buddhist image historiography,this paper attempts to do some research upon the image of the grotto-shaped temples. A... Based on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image historiography by Chen Zhongdan and the study on the Buddhist image historiography,this paper attempts to do some research upon the image of the grotto-shaped temples. As far as the mainstreamBuddhist research is concerned,scholars tend to restore the human morality memory by the historical anthropological methods. As the important heritage of the Buddhist grotto im-ages,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China completely replicates the crowd pattern of the grotto morality system. Chin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pagation of grotto civilization,and as the image museumand image relic,grotto historiography shall be transformed into image recognition and construct newimage cultural systemso a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basic model of the morality construction of human be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 史学 文明 图像识别 影像 道德体系 人类学 研究成果
下载PDF
Objectivity 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COVID-19 pandemic
5
作者 Orhan Onder 《History & Philosophy of Medicine》 2022年第3期6-8,共3页
The world is facing a once-in-a-lifetime situation:the COVID-19 pandemic.During the pandemic,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nounced an infodemic as well.This infodemic caused infollution and sparked many controversie... The world is facing a once-in-a-lifetime situation:the COVID-19 pandemic.During the pandemic,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nounced an infodemic as well.This infodemic caused infollution and sparked many controversies.Pandemics as extraordinary occurrences are always attractive to historians.However,infodemics and biased information threaten objective history-writing.Objectivity as it regards historians is already a much-discussed subject.In this commentary,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about objectivity are delineated.Secon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odemic and COVID-19 pandemic is explained.Lastly,the problems regarding objectivity 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are expl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PANDEMIC infodemic historiography OBJECTIVITY fake news
下载PDF
中国区域音乐史研究四十年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莉 《北方音乐》 2024年第2期7-14,共8页
“区域音乐史”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研究至今已四十年许。区域音乐史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受到不同时期的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以及历史学、人类学等学术观念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研究成果。在21世纪当代新史学观念... “区域音乐史”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研究至今已四十年许。区域音乐史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受到不同时期的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以及历史学、人类学等学术观念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研究成果。在21世纪当代新史学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区域音乐史的研究逐步在中国音乐史研究成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的研究已成为当代中国音乐史学纵深发展的代表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学史 研究历程 新史学
下载PDF
论新中国史研究与“新中国学” 被引量:1
7
作者 宋月红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2,38,共8页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新中国的历史发展,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由奠基、开创...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新中国的历史发展,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由奠基、开创到深化和拓展,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华文明实现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新中国的历史发展,不断孕育、生成和发展关于新中国的认识和研究,即“新中国学”。“新中国学”特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学,由此也推动中国学从“他塑”转向“自塑”,重心从研究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转向探讨关于新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时代发展,以及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新中国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科,是关于新中国的“百科全书”;作为世界中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向世界传播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构建“新中国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引领世界中国学发展,是推进新中国史研究的学科建设要求,也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要求。为此,我们与河北学刊杂志社共同策划了本组专题讨论,重点以《论新中国史研究与“新中国学”》《新中国史史料学的新境遇与新问题--兼论“新中国学”资料构建的发展性与实践性》为题作多方面探讨,以期引领和推动“新中国学”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史 新中国史研究 “中国学” “新中国学” “世界中国学” 新中国史史料学
下载PDF
重审高等教育学史
8
作者 李均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2,共9页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学史不仅薄弱,而且对其性质、对象、意义等关键核心问题的认识仍然存在一些偏差与误区。从性质来看,高等教育学史研究应从史论纷争到史论统一,确认历史研究和元理论研究的双重性质,追求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从对象来...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学史不仅薄弱,而且对其性质、对象、意义等关键核心问题的认识仍然存在一些偏差与误区。从性质来看,高等教育学史研究应从史论纷争到史论统一,确认历史研究和元理论研究的双重性质,追求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从对象来看,高等教育学史研究应从内外分隔到内外兼修,要兼顾乃至融合学科的内外部历史,深入探讨知识与制度的双向联动关系,以此把握高等教育学史的完整谱系、内在机制与总体规律。从意义来看,高等教育学史研究应从单一向度到多维观照,不再局限于历史学的单一向度,而是要追寻理论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多重意义。未来高等教育学史的研究视域不能只限定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学而沦为地方知识,整个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都应该纳入其研究范围。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只有通过加强学科史研究,才能提升理论建设与学科反思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建构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史 高等教育学 学科史 历史研究 元理论研究 学科建制
下载PDF
超越“三阶段论”:20世纪美国教育史学再认识
9
作者 王慧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14,共16页
国内教育史学界对20世纪美国教育史学的关注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步,四十多年来形成了近乎统一的“传统派–温和修正派–激进修正派”的解释模式和分析框架,这种“三阶段论”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长期固定不变的评价模式也造成了历史认知... 国内教育史学界对20世纪美国教育史学的关注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步,四十多年来形成了近乎统一的“传统派–温和修正派–激进修正派”的解释模式和分析框架,这种“三阶段论”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长期固定不变的评价模式也造成了历史认知上的很多悖论和误解。通过重新挖掘和阐释关键史料,一个更加丰富多样的美国教育史研究的学术史视域得以呈现,既有的阐释框架中有很多被夸大、误读、忽视和低估的成分,通过“三阶段论”理解美国教育史学史存在很大的局限。不同的学派只是某种观点的概括,并不能代表学术研究的全景,一成不变的标签化和简单化的做法,对于客观而准确地认识学术史是不可取的。学术史的梳理与专题研究亦是相辅相成的,对美国教育史学史的再认识对推动国内的教育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教育史学 三阶段论 修正派 克伯莱 贝林 克雷明
下载PDF
全面展现清代《春秋左传》学研究的整体成就
10
作者 刘跃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6期9-16,F0003,共9页
《清代春秋左传学论著提要》将268部著作分类系年,勾勒出清代《春秋左传》学的起点、学术方法的确立、学术范式的建立、学术与政治的纠葛、精英文化与下层通俗文化的沟通交流等多个面相,全面展现了清代《春秋左传》学在经学、史学、文... 《清代春秋左传学论著提要》将268部著作分类系年,勾勒出清代《春秋左传》学的起点、学术方法的确立、学术范式的建立、学术与政治的纠葛、精英文化与下层通俗文化的沟通交流等多个面相,全面展现了清代《春秋左传》学在经学、史学、文学方面的成就。清代学者受制于王权,经史考辨虽精,但难以在义理上有所建树,也难有超出时代的史论、史识,但在文章学上,清人对于行文贯通、不平的要求,以及对文章诵读的领会,对现今《左传》文章学研究大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春秋左传》 史学 文章学
下载PDF
治道经学、治道史观与中华文明的治道核心论--以探解中华文明变夷从夏的枢机为主线
11
作者 刘太刚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6,共14页
中华文明是一种以文史文明为主干、以经史文明为内核、以治道文明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中华经学的正统是治道经学,中华史观的主流是治道史观,中华经史同源于治,是传载治道的两种不同文体。这种文明特质使中华文明在治道探索方面有着卓绝... 中华文明是一种以文史文明为主干、以经史文明为内核、以治道文明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中华经学的正统是治道经学,中华史观的主流是治道史观,中华经史同源于治,是传载治道的两种不同文体。这种文明特质使中华文明在治道探索方面有着卓绝于其他古代文明的深厚积累,从而使外来征服者倾心折服。外来征服者为巩固其对中华文明区的长久统治,就要提升其治道水平,为此就要学习中华经史,于是就要保留并学习中华文明的文史,进而认同并融入中华文明,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这样,中华文明就实现了被外来入侵者武力征服之后的文化逆袭,即征服者被征服,亦即古人所称的“以夏变夷”或“变夷从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史学 经史关系 以夏变夷 文明特质
下载PDF
《宣和遗事》史源及编纂考
12
作者 张石川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8-94,共17页
《宣和遗事》作为讲史小说必深受史学观念和史籍编纂的影响,论文拟取径史籍研究的若干方法与视野试加探究。《宣和遗事》的史源文献主要为陈均的《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中兴两朝编年纲目》、吕中的《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类编皇朝中... 《宣和遗事》作为讲史小说必深受史学观念和史籍编纂的影响,论文拟取径史籍研究的若干方法与视野试加探究。《宣和遗事》的史源文献主要为陈均的《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中兴两朝编年纲目》、吕中的《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类编皇朝中兴大事记讲义》等史书以及《宾退录》《南烬纪闻》等杂史小说。编纂者对史源文献的“纲目体”等编纂体例不甚明了,在抄录史籍的过程中采取简单地直录、节录的方式,导致其文本出现较多疏漏与舛误。《宣和遗事》的目录标题源自简明编年体史书所编纂的“事目”,为元代福建坊间刻书环境与风气下的产物。书中的历史观主要来自其所抄录《讲义》《备要》等史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宋福建地域史学与文化的影响,由此推测《宣和遗事》或为宋遗民编于元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和遗事》 史源 福建史学 成书时代
下载PDF
《春秋》三传所见体育元素及其文化特征
13
作者 王娜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63,共8页
《春秋》三传以史学和经学双重视野对中国古代体育进行了记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春秋》三传中的体育活动及其文化特征。研究认为:《春秋》三传是“蒐苗狝狩”四时狩猎、投壶、... 《春秋》三传以史学和经学双重视野对中国古代体育进行了记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春秋》三传中的体育活动及其文化特征。研究认为:《春秋》三传是“蒐苗狝狩”四时狩猎、投壶、跳远和跳高等体育项目的最早文献记载,还记载了射箭、徒手搏击、弈棋、骑马、养生等体育活动。反映出来的文化特征表现为5个方面:一是初步体现出体育健身性的基本特征;二是从礼仪性发展出审美娱乐性;三是用于区分优劣的竞争性日趋明显;四是体现出体育在技术与精神方面的双重教育性;五是通过体育交流和体育外交,消弭战争,维护和平。三传对各国交往及其所涉及到的体育元素的记载,在丰富书写文化功能和意义的同时,也成为中华体育精神形成的重要知识和观念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三传 经学 史学 体育元素 文化特征
下载PDF
中医史学研究的审视思考
14
作者 刘莹 文愈龙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24年第3期46-51,共6页
中医医学史研究的历史理论方面评价,代表成果较为不足。从医学史学理论研究问题导向视角下,史学史的建构先行对于中医学科发展规律揭示与从史学维度认知完善有现实意义,开展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底蕴的史学研究与贯彻中国文化精神个性的史... 中医医学史研究的历史理论方面评价,代表成果较为不足。从医学史学理论研究问题导向视角下,史学史的建构先行对于中医学科发展规律揭示与从史学维度认知完善有现实意义,开展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底蕴的史学研究与贯彻中国文化精神个性的史学史研究评价,有利于对医史研究范式、医学史研究定位等方面探索较为成熟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医学史 史学史 中医现代化
下载PDF
从“死亡”视域反思唯心主义历史观——《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式人民本位思想考究
15
作者 孙霞 龙奕寒 《阴山学刊》 2024年第3期63-69,共7页
整体把握《战争与和平》,人本史观贯穿了全文始终,初步建构于列夫·托尔斯泰在持续探讨死亡话题的过程中对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反思与颠覆。通过具体考究文本中的死亡主题,逐步挖掘死亡表征,可以梳理出人物暴露于死亡之下的泡影意志... 整体把握《战争与和平》,人本史观贯穿了全文始终,初步建构于列夫·托尔斯泰在持续探讨死亡话题的过程中对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反思与颠覆。通过具体考究文本中的死亡主题,逐步挖掘死亡表征,可以梳理出人物暴露于死亡之下的泡影意志、作者在叙述死亡时采用的极简形式和群体面临死亡威胁时的自发导向三个关键维度。这些死亡元素分别揭示了托尔斯泰对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意志第一性、主体英雄倾向和权力宰制的深切反思与彻底颠覆。于此之中,托尔斯泰式历史哲学内核——人民本位思想也可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人民本位 唯心史观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下载PDF
从对立到融通:经史关系研究的视角转换与范式重构
16
作者 黄海涛 《长春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60-66,共7页
经史关系研究领域有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经学和史学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但对照经学和史学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这种对立关系其实并不存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观点,主要原因是古代有关经史关系的讨论一直集中在经史尊卑问题上,“... 经史关系研究领域有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经学和史学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但对照经学和史学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这种对立关系其实并不存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观点,主要原因是古代有关经史关系的讨论一直集中在经史尊卑问题上,“经学盛则史学衰”实质上是这类传统议题的延续。当前研究经史关系问题,不能局限在比高下、较盛衰的传统研究范式中,必须及时转换研究视角,把关注点放在经史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经史关系 研究范式
下载PDF
年谱编撰与效果历史意识:新闻史研究的新想象——以《方汉奇年谱长编》为例
17
作者 刘泱育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24年第1期122-134,共13页
年谱具有学术价值、文献价值、索引和中介价值,而新中国新闻传播学人年谱尚付阙如。本文将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意识”理论引入新闻史研究中的年谱编撰,以《方汉奇年谱长编》为例,反身性思考编撰年谱的问题意识和一手史料来源,以及由谱... 年谱具有学术价值、文献价值、索引和中介价值,而新中国新闻传播学人年谱尚付阙如。本文将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意识”理论引入新闻史研究中的年谱编撰,以《方汉奇年谱长编》为例,反身性思考编撰年谱的问题意识和一手史料来源,以及由谱主的人生阶段长度、社会交往宽度、学人角色高度和生活阅历密度建构的经验空间,以期在超越个案的意义上为新闻史研究提供新的想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史学 新闻教育 方汉奇 年谱 效果历史
下载PDF
以最好的精神产品回报社会——《中国史学的永恒魅力十八讲》后记
18
作者 陈其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64-266,323,324,共5页
中国的史学精华丰富而瑰丽,生命力久远而强盛。我们要把中国史学的精华用雅俗共赏的手法总结、展现出来,让其为更多的人所理解、所掌握,激发创造力量,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中国史学的永恒魅力十八讲》... 中国的史学精华丰富而瑰丽,生命力久远而强盛。我们要把中国史学的精华用雅俗共赏的手法总结、展现出来,让其为更多的人所理解、所掌握,激发创造力量,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中国史学的永恒魅力十八讲》力求达到四个目标:新、博、深、通。新,就是采用新的视角、新的认识、新的话语,站在当今时代回顾总结中国史学的精华。博,就是多角度、多层面来认识和分析,把中国史学各方面的特色和成就都展现出来。深,就是要深入分析,不停留在字面上,“于细微处见精神”,从中发掘论述史学传统当中体现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通,就是把传统史学同近代史学相贯通,把史学与社会条件相贯通,把中国史学与外国史学相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精华 《中国史学的永恒魅力十八讲》 新时代
下载PDF
在中西隔空对话中理解司马迁的历史哲学
19
作者 齐效斌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38-43,共6页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历史性与文学性完美融合的高度概括与总结,也是对司马迁历史哲学的形象化表述。如果联系20世纪以来西方历史观念对研究方法的影响,大体经历了客观的重建论、主观的建构论和语言的解构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历史性与文学性完美融合的高度概括与总结,也是对司马迁历史哲学的形象化表述。如果联系20世纪以来西方历史观念对研究方法的影响,大体经历了客观的重建论、主观的建构论和语言的解构论三种不同方法论的交替转变。司马迁通过《史记》创作体现的历史哲学观念接近主观的建构论,但它却以早熟的叙事策略,独领风骚两千年。这样一来,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司马迁“无韵之离骚”的美学追求与美国哲学家海登·怀特构建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的基本理念极其相似。即便如此,我们只能将其看作后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的隔空对话,而各自的观念和指涉终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重建理论 建构理论 叙事哲学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下载PDF
文学“小史”与历史“大事”——“新史学”与胡适《谈新诗》的批评理路
20
作者 罗义华 骆羽芯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132,共8页
胡适兼具新史学家与新文学家的身份,他的新诗批评彰显了“以史入文”和“以文入史”的辩证法。一方面,他取径“新史学”的核心观念与方法,将“进化”史观、科学实证等融进《谈新诗》一文,使其呈现历史和科学的双重维度,依循着一条“以... 胡适兼具新史学家与新文学家的身份,他的新诗批评彰显了“以史入文”和“以文入史”的辩证法。一方面,他取径“新史学”的核心观念与方法,将“进化”史观、科学实证等融进《谈新诗》一文,使其呈现历史和科学的双重维度,依循着一条“以史入文”的批评理路。另一方面,他以《谈新诗》一文参与新诗史的建构又折射出其以新诗批评进入历史的文学诉求,体现了“以文入史”的批评意图。在文史互动视域下钩沉“新史学”与《谈新诗》的互动渊源与路径,为窥见“新史学”在胡适文学观念中的位置与功能、辨析“新史学”与“新文学”之间的隐秘联系,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微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新史学 《谈新诗》 新诗批评 新文学 文史互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