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端壁附面层抽吸对扩压叶栅内分离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华良 王松涛 王仲奇 《热能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65-568,共4页
根据拓扑学原理,提出了适合叶栅表面的奇点拓扑准则,并针对某压气机大折转角子午扩张型导叶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为了比较端壁抽吸对叶片径向二次流的影响,分别对展弦比为2.53和0.3两套叶栅进行端壁抽吸,其中上下端壁的抽吸量均为1%... 根据拓扑学原理,提出了适合叶栅表面的奇点拓扑准则,并针对某压气机大折转角子午扩张型导叶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为了比较端壁抽吸对叶片径向二次流的影响,分别对展弦比为2.53和0.3两套叶栅进行端壁抽吸,其中上下端壁的抽吸量均为1%。针对计算结果,利用叶栅表面奇点法则分析了附面层抽吸前后叶栅内分离形态的变化,给出了其拓扑。结果表明靠近吸力面的端壁附面层抽吸改变了流场的分离性态,遏止了端壁角区的分离,并延迟和减小了吸力面的分离,从而在大部分叶高上使得叶片损失减小且沿径向分布趋于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壁抽吸 拓扑 分离形态
下载PDF
端壁抽吸位置对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控制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掩刚 牛楠 +1 位作者 赵龙波 周铮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3-437,共5页
以某高负荷压气机叶栅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索了叶栅端壁不同抽吸位置对角区流动结构、通道漩涡发展过程以及叶栅性能的影响规律,寻求控制角区分离的可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叶栅前缘上游5%C(弦长)位置实施抽吸,延缓了通道... 以某高负荷压气机叶栅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索了叶栅端壁不同抽吸位置对角区流动结构、通道漩涡发展过程以及叶栅性能的影响规律,寻求控制角区分离的可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叶栅前缘上游5%C(弦长)位置实施抽吸,延缓了通道涡的形成,但导致叶栅来流攻角发生改变,在角区形成角区分离涡,并且该漩涡与通道涡相互促进,进一步恶化叶栅流场,导致叶栅落后角增大,损失增加;在叶栅通道激波后25%C端壁抽吸,吸除了上游端壁积累的高熵低能气流,制约了通道涡的迅速发展,改善了叶栅通道的流场结构,降低了流动损失,但并未对上游流场产生较大影响,是一种可行的方案。然而25%C处抽吸后,未能完全消除分离,在端部与叶栅通道主流之间存在较高损失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叶栅 角区分离 通道涡 端壁 附面层抽吸
下载PDF
凹槽带肋叶顶气膜冷却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广超 张占东 +2 位作者 张魏 寇志海 赵国昌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3-28,共6页
为了提高凹槽叶顶的气膜冷却效率,提出了一种凹槽带肋叶顶结构。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叶顶结构在不同吹风比、滑移壁面条件下冷却气体在凹槽腔内的流动状态和气膜冷却效率分布,揭示了凹槽带肋叶顶改善叶顶气膜冷却效率机理。结果表明... 为了提高凹槽叶顶的气膜冷却效率,提出了一种凹槽带肋叶顶结构。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叶顶结构在不同吹风比、滑移壁面条件下冷却气体在凹槽腔内的流动状态和气膜冷却效率分布,揭示了凹槽带肋叶顶改善叶顶气膜冷却效率机理。结果表明:吹风比为0.5时,气膜孔附近冷却效率最高;吹风比为1.5时,凹槽内吸力面附近冷却效率最高;肋片导流作用使冷气更大范围地覆盖在凹槽内,提高了平均冷却效率,这种效应在吹风比为0.5时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凹槽带肋叶顶 滑移壁面 压力面 吸力面 冷却效率 吹风比
下载PDF
高负荷扩压叶栅吹风试验流场二维性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高丽敏 刘哲 +1 位作者 蔡明 黎浩学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21,共9页
平面叶栅风洞侧壁附面层引起流道收缩,破坏叶栅流场二维性,扩压叶栅逆压梯度会加剧收缩,且随负荷增加越发显著。针对某高负荷扩压叶栅,研究了影响叶栅吹风试验二维性的因素及不同轴向位置端壁抽吸的改善效果并探索了分布式抽吸。结果表... 平面叶栅风洞侧壁附面层引起流道收缩,破坏叶栅流场二维性,扩压叶栅逆压梯度会加剧收缩,且随负荷增加越发显著。针对某高负荷扩压叶栅,研究了影响叶栅吹风试验二维性的因素及不同轴向位置端壁抽吸的改善效果并探索了分布式抽吸。结果表明:常规试验叶栅端壁附面层发展会挤压主流,使其加速,扩压性下降,造成流场失真,总压损失偏差最小达23%。前部、中部抽吸可整体控制叶栅二维性,但展向二维区较窄;尾部抽吸出口展向二维区较宽,但仅局部改善近尾缘处二维性。前部抽吸在全攻角下控制良好,中部抽吸的负攻角特性较好,尾部抽吸流量则随攻角呈线性变化。分布式抽吸能整体控制二维性同时拓宽展向二维区,值得探索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负荷扩压叶栅 吹风试验 二维性 端壁抽吸 控制技术
下载PDF
组合机匣处理对跨音压气机流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家璇 杨福胜 +1 位作者 邓建强 张早校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3-178,共6页
针对当前单一流动控制技术在压气机优化方面存在影响范围不大、性能提升有限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轴向倾斜缝和抽吸槽相结合的组合机匣处理结构,采用定常数值模拟研究了两种流动控制技术的结合对跨音压气机流场特性及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 针对当前单一流动控制技术在压气机优化方面存在影响范围不大、性能提升有限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轴向倾斜缝和抽吸槽相结合的组合机匣处理结构,采用定常数值模拟研究了两种流动控制技术的结合对跨音压气机流场特性及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应用该组合机匣处理结构后,转子在峰值效率下降2.5%的前提下使失速裕度提高了5.52%,明显改善了转子的性能;组合机匣处理除了能同时改善叶顶和端壁的流动之外,两种结构的复合影响使激波强度降低、流体分离减弱,低速范围明显减小;尽管两种结构的相互作用能为低能流体提供能量,但射流与主流流动发生的掺混带来了一定的掺混损失,增加了主流的切向动量及二次流损失,引起转子效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音压气机 轴向倾斜缝 端壁抽吸 组合机匣处理
下载PDF
端壁抽吸对跨声速转子流动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安鑫 孙小磊 +1 位作者 崔伟伟 赵庆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664-1672,共9页
针对NASA的Rotor 67进行数值模拟以揭示轮毂角区边界层分离诱发机制和进一步完善角区分离控制方法。数值结果表明,角区边界层在强逆压梯度和叶片后半段较大曲率变化的双重影响下引发了分离。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抽吸方案对角区流动的影响发... 针对NASA的Rotor 67进行数值模拟以揭示轮毂角区边界层分离诱发机制和进一步完善角区分离控制方法。数值结果表明,角区边界层在强逆压梯度和叶片后半段较大曲率变化的双重影响下引发了分离。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抽吸方案对角区流动的影响发现,在轮毂90%弦长位置处采用边界层抽吸,且相对抽吸流量为0.14%时,可完全消除轮毂角区内的回流流体和脱落涡结构,抽吸效果最佳。在保证转子压比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最大可使得转子效率提高0.29%,落后角减小4°。轮毂抽吸还抑制了叶根附近低能流体堆积效应,有助于改善叶片载荷分布和出口气流参数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声速转子 流动控制 端壁抽吸 角区分离
下载PDF
非对称附面层抽吸对高负荷扩压叶栅旋涡结构的影响
7
作者 陆华伟 王旭 +1 位作者 郑雨晨 张海鑫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4-780,共7页
为了改善高负荷扩压叶栅流道内旋涡结构,达到降低流动损失,提高气动性能的目的。本文借助实验校核CFD方法,对某高负荷扩压叶片进行了非对称孔式附面层抽吸。使用Q准则作为本次旋涡判定的准则,并对原型及抽吸方案的损失和涡量场进行了分... 为了改善高负荷扩压叶栅流道内旋涡结构,达到降低流动损失,提高气动性能的目的。本文借助实验校核CFD方法,对某高负荷扩压叶片进行了非对称孔式附面层抽吸。使用Q准则作为本次旋涡判定的准则,并对原型及抽吸方案的损失和涡量场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建立了旋涡结构模型。在原型方案中,由通道涡与集中脱落涡的掺混形成的角区损失占出口损失的主要部分,采用非对称抽吸后,抽吸侧内角区损失有明显的减弱,但非抽吸侧的损失沿展向和周向迅速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负荷扩压叶栅 附面层抽吸 旋涡结构 端壁 总压损失 Q准则 角区分离
下载PDF
槽道射流及端壁抽吸对角区分离的组合控制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何建 刘波 +1 位作者 张博涛 陈紫京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4-113,共10页
为优化叶片吸力面流动分离结构,探究对于角区分离更好的流动控制方法,以一大弯角扩压静子叶栅为研究对象,对叶片进行全叶高槽道结构处理,并在其基础上于槽道出口前进行端壁抽吸槽结构处理。在来流马赫数为0.7,来流攻角为-8°~6°... 为优化叶片吸力面流动分离结构,探究对于角区分离更好的流动控制方法,以一大弯角扩压静子叶栅为研究对象,对叶片进行全叶高槽道结构处理,并在其基础上于槽道出口前进行端壁抽吸槽结构处理。在来流马赫数为0.7,来流攻角为-8°~6°工况下,对原型叶栅、全叶高开槽叶栅及组合流动控制叶栅进行性能计算及对比。结果表明:全叶高开槽方案能有效消除叶片吸力面叶中附面层分离,抑制角区分离,减小原型叶栅的总压损失,提高扩压能力。对比全叶高开槽方案,组合流动控制方案能更有效地抑制端壁二次流于槽道出口前在吸力面上的发展,进一步消除角区分离,优化近端壁区流场。因此,端壁抽吸加全叶高槽道射流的组合流动控制方案对于宽来流攻角范围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从而更有效地减小原型叶栅的总压损失,拓宽其可用攻角范围,提高叶栅的扩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 叶片 叶栅 流动控制 角区分离 总压损失 端壁抽吸
下载PDF
端壁造型与附面层抽吸耦合流动控制对压气机叶栅的性能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华寅 楚武利 +2 位作者 董杰忠 张振华 李玉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62,共12页
为改善轴流压气机性能,抑制角区分离,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究端壁造型(PEW)与附面层抽吸(BLS)两种流动控制措施在不同工况下对高负荷压气机叶栅的气动性能影响。使用神经网络作为代理模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全局寻优,选取得到的5种... 为改善轴流压气机性能,抑制角区分离,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究端壁造型(PEW)与附面层抽吸(BLS)两种流动控制措施在不同工况下对高负荷压气机叶栅的气动性能影响。使用神经网络作为代理模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全局寻优,选取得到的5种最优端壁造型结构,与3种不同弦长位置的抽吸缝进行组合。结果表明:兼顾设计工况及近失速工况叶栅气动性能,采用吸力面70%弦长位置抽吸与通道前中部下凹、近压力面上凸的造型组合最优。设计工况下,附面层抽吸抑制了弦长中部转捩泡的生成,有效降低了尾迹损失,此时最优组合减小了12.7%的总压损失。近失速工况下,端壁造型通过控制端区横向二次流,缓解堵塞,抑制了角区分离进而降低尾迹损失,此时最优组合减小了15.5%的总压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叶栅 角区分离 端壁造型 附面层抽吸 优化造型
下载PDF
附面层抽吸孔对扇形扩压叶栅分离流动控制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可 陆华伟 +1 位作者 郭爽 梁锐星 《风机技术》 2022年第1期1-9,共9页
为探究附面层抽吸对跨声速扇形扩压叶栅分离流动控制、气动性能和流场结构的影响,本文基于CFX数值模拟方法对扇形扩压叶栅进行端壁孔抽吸方案研究,并分析叶栅抽吸效果随抽吸流量的变化规律。抽吸位置分布在上下端壁近吸力面端壁处,将弦... 为探究附面层抽吸对跨声速扇形扩压叶栅分离流动控制、气动性能和流场结构的影响,本文基于CFX数值模拟方法对扇形扩压叶栅进行端壁孔抽吸方案研究,并分析叶栅抽吸效果随抽吸流量的变化规律。抽吸位置分布在上下端壁近吸力面端壁处,将弦长四等分为四个不同方案。对比原型及各抽吸孔方案可以得到,当抽吸流量为原型叶栅进口质量流量的0.7%时,最优方案为分离点下游附近的抽吸方案,下端壁单侧抽吸时扇形叶栅总压损失较原型叶栅降低7.83%,静压较原型提高7.86%。同时随着抽吸流量的增加,叶栅流动损失逐渐降低,扩压能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声速静叶叶栅 附面层端壁抽吸 流动损失 角区分离
下载PDF
扩压叶栅中端壁附面层抽吸对流场品质调控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聪 江达林 +1 位作者 韩吉昂 徐文峰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23,共10页
为调控平面扩压叶栅流场品质、使测量结果满足二维性,在叶栅端壁增加附面层抽吸装置。采用试验校核的数值方法,分析了不同抽吸位置、不同抽吸流量、不同冲角时端壁附面层抽吸对平面扩压叶栅出口气流角、轴向密流比和总压损失系数等参数... 为调控平面扩压叶栅流场品质、使测量结果满足二维性,在叶栅端壁增加附面层抽吸装置。采用试验校核的数值方法,分析了不同抽吸位置、不同抽吸流量、不同冲角时端壁附面层抽吸对平面扩压叶栅出口气流角、轴向密流比和总压损失系数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抽吸位置上,位于叶片中前部的抽吸方案对扩压叶栅流场品质的改善效果相对最好。随抽吸流量增加,流场品质进一步改善,抽吸流量为原型进口流量的3%可使冲角为0°时的轴向密流比降低至0.995,主流区出口气流角偏差小于0.1°;抽吸流量为原型进口流量的2.25%可使计算冲角范围内轴向密流比均降低至1.05以下,主流区出口气流角偏差小于0.2°。冲角在-5°,-3°和0°时端壁抽吸使50%相对叶高位置处平均总压损失降低,冲角在2°,4°时使50%相对叶高位置处平均总压损失增加,损失冲角特性更接近理想二维叶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压叶栅 端壁附面层抽吸 流场品质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