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ypical end-member oil derived from Cambrian-Lower Ordovician source rocks in the Tarim Basin, NW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BAO Jianping ZHU Cuishan WANG Zhif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6期1177-1188,共12页
Based on GC-MS data of saturate and aromatic hydrocarbon fractions in crude oils from Well TD 2 and the Yingmaili and Tazhong area in the Tarim Basin, the end-member oil derived from Cambrian-Lower Ordovician source r... Based on GC-MS data of saturate and aromatic hydrocarbon fractions in crude oils from Well TD 2 and the Yingmaili and Tazhong area in the Tarim Basin, the end-member oil derived from Cambrian-Lower Ordovician source rocks was determined.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ude oil from Well TD2 is rich in 3-6 ring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without alkyl group, suggesting that this oil was altered by an abnormally thermal event. It contains a complete series of normal alkanes and 25-norhopa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rkers triaromatic STEROIDS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end-member OIL TARIM Basin
下载PDF
End-Member Selection in Two-Component Isotope-Based Hydrograph Separation
2
作者 Samuel Bansah Jonathan Quaye-Ballard +2 位作者 Samuel Andam-Akorful Edward Bam Geophrey K. Anornu 《Open Journal of Modern Hydrology》 2019年第2期41-53,共13页
The science that underpins 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Isotope-Based Hydrograph separation (IHS) has gained grounds,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treamflow sources. However, challenges s... The science that underpins 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Isotope-Based Hydrograph separation (IHS) has gained grounds,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treamflow sources. However, challenges still exist in identifying appropriate tracers and the right combination of end-members for the IHS process. In a two-component IHS analys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ual isotopes tracers, δ18O and (or) δ2H, is regarded as the simplest method. We undertook an IHS study within a nested system of eight Prairie watersheds located in South central Manitoba, Canada. The work evaluated about 17,000 results emanat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a combination of two potential tracers (δ18O and δ2H) and eight each of potential “old” and “new” water end-members in a two-component IHS process. The outcome showed occurrences of many mathematically possible but hydrologically unacceptable IH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was particularly predominant within relatively larger perennial sub-catchments of the watershed. It is also shown that inter-site sub-catchment isotopic end-member transferability is possible within watersheds of similar physio-hydr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We suggest that a careful evaluation of the physio-hydr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catchments be considered in IHS studies in addition to the recommended guidelines in the selection of tracers and end-memb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RAPH Separation Oxygen-18 DEUTERIUM Stable ISOTOPES end-member Definitions CANADIAN PRAIRIES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部库曲锂铍花岗质伟晶岩的稀有金属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谢磊 王汝成 +4 位作者 田恩农 陶湘媛 周威 刘小驰 吴福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432,共29页
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已发现普士拉、热曲、吉隆、洛扎等多个岩体中花岗岩-伟晶岩与锂铍等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相关,并有大规模的锂辉石伟晶岩(含细晶岩)产出。喜马拉雅东部的库曲岩体也发现了锂辉石伟晶岩出露,主要侵入到主体白云母花岗岩中... 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已发现普士拉、热曲、吉隆、洛扎等多个岩体中花岗岩-伟晶岩与锂铍等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相关,并有大规模的锂辉石伟晶岩(含细晶岩)产出。喜马拉雅东部的库曲岩体也发现了锂辉石伟晶岩出露,主要侵入到主体白云母花岗岩中。本次研究对库曲岩体中不同类型的花岗质伟晶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学和年代学的研究。根据不同矿物组合和产出位置,将库曲伟晶岩分为四类:广泛分布的伟晶岩I,主要包含长石-石英-白云母;岩体西部桑玉村出露伟晶岩II(包含钠长石-石英-白云母带和细粒钠长石带)和伟晶岩III(锂辉石-钠长石-石英带);岩体东部出露细晶岩脉。库曲伟晶岩都含不同体积百分比的石榴石和电气石,以及典型的稀有金属矿物如绿柱石、铌铁矿族矿物和少量锡石。独居石和铌铁矿族矿物的U(-Th)-Pb同位素年代学结果显示库曲伟晶岩主要形成于~25Ma,还存在稍晚一期的岩浆活动,细晶岩形成于~14Ma。同时代的伟晶岩I、II和III全岩成分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K_(2)O/Na_(2)O、Zr/Hf和Nb/Ta比值、REE总量和Eu/Eu^(*)呈降低趋势,而稀有金属(Li、Be、Nb、Ta、Rb和Cs)含量逐渐增加。矿物的成分变化趋势更明显,从伟晶岩I到III中白云母的K/Rb比值和MgO含量明显降低,电气石向更富集Li、石榴子石和铌铁矿族矿物向更富集Mn(在伟晶岩III中分别接近锰铝榴石和铌/钽锰矿端元组分)、绿柱石向更富集Li-Cs的方向变化。伟晶岩III中锡石含量相对增加,常与锂辉石共生。细晶岩脉的矿物学特征介于伟晶岩I和II之间。综合上述研究显示库曲伟晶岩是花岗质岩浆分异演化的最终产物,矿物是伟晶岩形成过程和分异程度的有效指示剂,库曲的稀有金属成矿作用显示出Be、Be-Nb-Ta(-Sn)、Li-Be-Nb-Ta-Sn(岩体最边缘)矿化的变化趋势。锂辉石是库曲伟晶岩中主要的原生锂矿物,次生的锂辉石和石英后成合晶可能是在富锂流体中形成的,而不是透锂长石降温过程中形成的,这与库曲伟晶岩侵入到白云母花岗岩的产状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辉石伟晶岩 绿柱石 演化程度 矿物指示剂 端元矿物
下载PDF
末次冰期东海嵊山岛黄土粒度端元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4
作者 赵庆 郑祥民 +4 位作者 周立旻 王辉 吕红华 陈圆圆 任少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1-533,共13页
【目的】东海岛屿晚更新世风尘黄土堆积是我国黄土在东部长三角及外延海域重要的拓展,深化这一区域风尘黄土沉积的物源特征和后期演化问题研究,对于认识晚更新世区域古环境变化尤为重要。【方法】在OSL测年和磁化率测试基础上,基于东海... 【目的】东海岛屿晚更新世风尘黄土堆积是我国黄土在东部长三角及外延海域重要的拓展,深化这一区域风尘黄土沉积的物源特征和后期演化问题研究,对于认识晚更新世区域古环境变化尤为重要。【方法】在OSL测年和磁化率测试基础上,基于东海岛屿典型风尘黄土剖面(嵊山岛黄土)的粒度分析,开展了粒度组成的端元分析,探讨了其蕴含的古环境信息。【结果与结论】嵊山岛黄土沉积可提取出3个粒度端元(EM1~EM3),进一步分析发现EM1可能代表通过高空西风气流传输的远源黏粒组分,EM2可能代表以浮尘形式远距离悬浮搬运并随风力减弱而沉降堆积的细粉砂组分,EM3可能代表冬季风驱动下的近地表短距离搬运堆积的粗粉砂组分。粒度端元分析结果表明,高空西风输送的黏粒端元组分和远距离悬浮运移的浮尘端元组分可能是沉积剖面主要粉尘来源;综合年代学结果、百分频率磁化率和颗粒中值粒径等参数分析,认为东海嵊山岛黄土沉积过程在MIS3阶段先后经历暖湿—冷干—暖湿的旋回波动;并且,所记录的MIS3阶段气候波动以及MIS2阶段末次冰盛期和冰消期的古环境变化同深海氧同位素和古海平面变化趋势相对应,说明东海陆架区域该时期环境演变与全球性气候波动相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元分析 嵊山岛黄土 末次冰期 古气候变化
下载PDF
玉溪遗址多期古洪水的气候背景与周期性
5
作者 李中轩 朱诚 +1 位作者 袁胜元 焦士兴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6,共10页
全新世时期形成的连续性古洪积层是追溯古环境信息的可靠记录。重庆市丰都县玉溪遗址存在多期连续的文化层与洪积层,但已有研究并未系统分析该遗址区的古洪水发生机制及其气候背景,并且缺乏基于多期古洪积层的周期性研究。(1)本文基于... 全新世时期形成的连续性古洪积层是追溯古环境信息的可靠记录。重庆市丰都县玉溪遗址存在多期连续的文化层与洪积层,但已有研究并未系统分析该遗址区的古洪水发生机制及其气候背景,并且缺乏基于多期古洪积层的周期性研究。(1)本文基于动物骨屑AMS ^(14)C年代数据,用Bacon程序拟合玉溪遗址剖面的沉积-年代关系,判定玉溪剖面古洪积层形成时段为约6.4 ka BP~7.3 ka BP。(2)古洪水沉积序列的粒度和端元分析结果显示,玉溪古洪积层由细粉砂-粉砂组成,表明古洪积层为溢岸憩流和滞水缓流堆积而成。(3)孢粉组合、磁化率、Rb/Sr和Si/Al比值等环境指标显示,玉溪剖面的古洪水沉积经历了早期湿热、中期温干、晚期暖湿三个阶段,其中古洪积层在温干阶段的沉积速率最大(30 cm·(100a)^(-1)),而且古洪水发生的频率亦高于湿热期。(4)古洪水沉积序列的小波功率谱分布特征表明,玉溪剖面的古洪水存在约30 a的短周期和约350 a的长周期;其长周期与区域性气候冷事件相关、短周期与ENSO事件导致的夏季风异常有关。本文提出的搬运洪积物的三种动力类型、干湿期古洪水的沉积速率差异以及古洪水泛滥的长短周期,对研究新石器早期重庆地区的人地关系和长江上游的洪水发生机制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沉积 环境变迁 端元分析 古洪水周期 气候异常 玉溪遗址
下载PDF
长江武汉段天兴洲低滩沉积物粒度端元对河流-风成沙丘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
6
作者 袁瑞 冯文杰 +6 位作者 张昌民 赵康 刘家乐 付文俊 王泽宇 孟庆昊 王令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6-448,共13页
河床沙波向风成沙丘演变的过程具有特殊的沉积动力机制。笔者等以68份长江武汉段天兴洲洲头低滩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数据为例,利用端元分析方法从每个粒度分布中分离提取4个粒度端元组分(EM1、EM2、EM3和EM4),探讨了河流—风成沙丘不同沉... 河床沙波向风成沙丘演变的过程具有特殊的沉积动力机制。笔者等以68份长江武汉段天兴洲洲头低滩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数据为例,利用端元分析方法从每个粒度分布中分离提取4个粒度端元组分(EM1、EM2、EM3和EM4),探讨了河流—风成沙丘不同沉积环境中粒度端元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EM1和EM3组分在粒度分布中占比与沉积物粒度中值分别呈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和负相关;河流沉积物主要由EM1、EM2和EM3组成的跳跃方式搬运,对应滚动次总体的EM4组分占比5%~10%,少悬浮搬运;风成沙纹沉积物主要包括两段跳跃次总体,以EM2组分为主、EM1和EM3组分为辅,少EM4组分;沙丘背风面沉积物主要靠颗粒流顺坡滑塌,以EM2组分为主、EM1和EM3组分为辅,含占比约为5%的EM4组分;未被风成沙纹覆盖的沙丘波谷沉积物记录了河流和小型滞水洼地的沉积特征,代表滚动次总体的EM4组分占比7%~15%,悬浮次总体占比可达20%。本文提取的沉积物粒度端元为弱风环境中河道内局部小型河流—风成沙丘的沉积环境和演化过程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布 端元分析 长江天兴洲 河流 风成沙纹 沉积环境
下载PDF
青海湖湖东地区近32 ka BP以来风沙沉积的粒度端元特征及环境意义
7
作者 胡梦珺 许澳康 +1 位作者 孙文丽 庄静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7-496,共10页
青海湖湖东地区出露典型的风成沉积,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为古气候环境的重建提供了良好研究窗口。本文选取湖东地区厚度10 m的风成砂-砂质古土壤剖面为对象,运用端元分析模型对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的粒级组分... 青海湖湖东地区出露典型的风成沉积,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为古气候环境的重建提供了良好研究窗口。本文选取湖东地区厚度10 m的风成砂-砂质古土壤剖面为对象,运用端元分析模型对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的粒级组分,进一步结合粒度组分、磁化率指标,阐释各端元指示的环境意义以及近32 ka BP以来青海湖湖东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大水塘剖面粒度组成以砂粒物质为主,粉砂次之,黏粒最少。剖面的沉积物粒度组分可分解为3个端元:EM1是受冬季风影响的敏感粒径,指示冬季风的强弱变化;EM2指示的是区域环境受风沙作用的强弱,与EM1指示相反,但共同反映冬季风的强弱;EM3指示受区域性低空风系的影响,以尘暴的形式搬运沉积。青海湖湖东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1)末次冰期间冰阶阶段(32~23.2 ka BP),气候整体较湿润,风沙活动较弱;(2)末次冰期冰盛期阶段(23.2~15.8 ka BP),气候冷偏干,风沙活动增强;(3)末次冰期冰消期阶段(15.8~9.5 ka BP),气候仍以冷偏干为主,冷暖波动,但存在小幅度升温;(4)全新世阶段(9.5 ka BP以来),早期转暖、中期最暖、晚期转凉,气候波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元分析 风成砂 环境演变 青海湖
下载PDF
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终末意愿的一致性研究
8
作者 赵梦园 杜思思 +2 位作者 王琪 陈紫珊 倪平 《中国临床护理》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调查并分析晚期癌症患者和家属终末意愿的一致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6月-2021年2月选取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的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属85对,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终末意愿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并分析晚期癌症患者及其... 目的调查并分析晚期癌症患者和家属终末意愿的一致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6月-2021年2月选取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的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属85对,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终末意愿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并分析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终末意愿的一致性。结果该组晚期癌症患者及家属对6项终末生命支持治疗意愿:均为愿意占18.82%~41.18%,均为不愿意占3.53%~7.06%,均为没考虑过占14.12%~25.88%,Kappa值为0.169~0.346(P<0.05),一致性较弱或一般。死亡地点意愿:均为家里占48.24%,均为医疗机构占11.76%,均为其它占1.18%,Kappa值为0.248(P<0.05),一致性一般。疾病信息告知意愿:均为希望占61.18%,均为不希望占4.71%,Kappa值为0.127(P<0.05),一致性较弱。结论家属对患者终末生命支持治疗、死亡地点的选择及疾病信息告知的意愿并不能完全代表晚期癌症患者的意愿,医护人员应帮助癌症患者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促进家属对患者终末意愿的了解,提高患者及家属终末意愿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癌症 家属 终末意愿 临终决策 一致性 生命支持治疗
下载PDF
Quantitatively unmixing method for complex mixed oil based on its fractions carbon isotopes: A case from the Tarim Basin, NW China
9
作者 Tao-Hua He Wen-Hao Li +8 位作者 Shuang-Fang Lu Er-Qiang Yang Tao-Tao Jing Jun-Feng Ying Peng-Fei Zhu Xiu-Zhe Wang Wen-Qing Pan Bao-Shou Zhang Zhong-Hong Che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02-113,共12页
Deep mixed oils with secondary alterations have been widely discovered in the Tarim Basin,but current methods based on biomarkers and isotopes to de-convolute mixed oil cannot calculate the exact mixing proportion of ... Deep mixed oils with secondary alterations have been widely discovered in the Tarim Basin,but current methods based on biomarkers and isotopes to de-convolute mixed oil cannot calculate the exact mixing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end-member oils,which has seriously hindered further exploration of deep hydrocarbons in the study area.To solve this problem,we constructed a novel method based on the carbon isotope(δ13C)of the group components to de-convolute mixed liquid hydrocarbons under the material balance principl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xed oil in the Tazhong Uplift was dominantly contributed at an average proportion of 68% by an oil end-member with heavier d13C that was believed to be generated from the Cambrian-Lower Ordovician source rocks,whereas the mixed oil in the Tabei Uplift was predominantly contributed at an average proportion of 61% by an oil end-member with lighter d13C that was believed to be generated from the Middle-Upper Ordovician source rocks.This indicates that,on the basis of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effective source rocks,the proposed method will be helpful in realizing differential exploration and furthe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deep liquid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Tarim Basin.In addition,compared to traditional δ13C methods for whole oil and individual n-alkanes in de-convoluted mixed oil,the proposed method has a wider range of applications,including for mixed oils with variations in color and density,indicating potential for promoting the exploration of deep complex mixed oils in the Tarim Basin and even around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 crude oil Carbon isotopes end-member oil De-convolution Secondary alteration Tarim Basin
下载PDF
Hydroclimatic variations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based on grain size and geochemistry of core sediments since~1490 CE
10
作者 LAN Bo XU Wen-feng +3 位作者 YANG Yun-peng CHEN Xiang-le LIU Zheng-xue ZHANG Dong-li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1010-1025,共16页
Numerous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modern hydroclimate and the modulated mechanisms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TMs),arid central Asia.However,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hydroclimatic processes beyond the instrumental pe... Numerous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modern hydroclimate and the modulated mechanisms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TMs),arid central Asia.However,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hydroclimatic processes beyond the instrumental period is still scarce.This paper reconstructed a hydrology history from core sediments of the Dalongchi Lake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The comparability between endmembers(EMs)of grain size and ICP-AES based geochemical elements in the lake sediments highlighted their availability for hydrological reconstructions.Hydrodynamic forces(EM1,EM4,Ti/Al and Li/Al),chemical weathering intensity[(Mg+Ca+K)/Al],salinity proxy(Mg/Ca)and redoxsensitive proxy(Fe/Mn)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P<0.01),whereas paleoproductivity proxies(TN,TOC,Ba/Al,Zn/Al and Cu/Al)and C/N showed high loadings on the second principal component(P<0.05).The inferred hydrology progress was nonlinearly responded to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 and climate-dictated glaciers.Specifically,the water level didn’t always covary with the humidity because of glaciers.The maximum water level was the comprehensive result of glaciers melting and high humidity around 1830 CE.Thereafter,water level continually decreased with declining moisture at high temperature,implying a limited buffering capacity of glaciers in the Dalongchi Lake basin.EM3-indicated eolian activity intensity was caused by the behaviors of Siberian High because the latter intensified surface wind and the dust transportation.The hydrothermal patter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warm/dry and cold/wet alternations in a long run although warm/wet pattern was identified from a short-term vie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longchi Lake PALEOHYDROLOGY end-members Central Tianshan Mountains GEOCHEMISTRY Trace metal
下载PDF
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再析
11
作者 高抒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3,共13页
本文试从沉积动力学视角重新剖析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根据“河流三角洲是同一河流入海物质所形成的集中堆积体”的定义,传统上根据径流、潮汐和波浪而构建的三端元分类图似乎不能概括三角洲的所有类型,河口湾形态、陆架环流和海面... 本文试从沉积动力学视角重新剖析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根据“河流三角洲是同一河流入海物质所形成的集中堆积体”的定义,传统上根据径流、潮汐和波浪而构建的三端元分类图似乎不能概括三角洲的所有类型,河口湾形态、陆架环流和海面变化也有同等的重要性,可形成海湾充填三角洲、远端泥、陆架边缘三角洲这样的端元形态。沉积物重力流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融合以上各个因素所形成的河流三角洲形态谱系,有助于过程-产物关系的建立。需进一步开展的相关研究包括:①地层层序中三角洲沉积类型的识别标志,以区分水下三角洲、远端泥,确定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归属;②三角洲体系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沉积记录完整性之间的关系;③三角洲演化的终极形态、规模与沉积物收支过程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入海通量 端元分类图 水下三角洲 远端泥 陆架边缘三角洲 海面变化 沉积记录
下载PDF
美国Bryce峡谷Claron组粒度端元指示的风尘沉积及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声芳 刘秀铭 +2 位作者 毛学刚 邢行 连悦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1-1024,共14页
美国犹他州西南部广泛出露的古新世—始新世Claron组是研究该时期气候环境变化的优质材料。已有研究认为Claron组为河湖相沉积地层,但是野外考察结果显示一些层位存在显著的风尘沉积特征,因此有必要对该地层的沉积环境进行重新探讨。以B... 美国犹他州西南部广泛出露的古新世—始新世Claron组是研究该时期气候环境变化的优质材料。已有研究认为Claron组为河湖相沉积地层,但是野外考察结果显示一些层位存在显著的风尘沉积特征,因此有必要对该地层的沉积环境进行重新探讨。以Bryce峡谷国家公园的Claron组为研究对象,野外沉积特征和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特征均指示地层红色层以风尘沉积为主。采用非参数粒度端元分析模型对其进行粒度组分分解,得到6个具有不同沉积意义的端元,分别代表成土组分、积水洼地/临时性湖泊静水沉降组分、冲—洪积组分以及风尘沉积组分。其中端元3、4、6(第一众数粒径分别为5.33μm、11.93μm、42.34μm)均被识别为风尘沉积组分,在地层中的平均含量近50%,表明地层一半以上物质来自风尘沉积,且风尘沉积组分在各时期均占有较大比例,是该地层稳定的物质来源。各端元在地层中的比例变化表明地层由风尘沉积、冲—洪积和积水洼地/临时性湖泊交替沉积形成。在冲—洪积和积水洼地/临时性湖泊沉积为主的时期,气候环境湿润;而风尘沉积和成土占据主导的时期,气候相对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端元 风尘沉积 Claron组 粒度分布
下载PDF
新疆西昆仑大红柳滩矿集区含锂伟晶岩脉识别与找矿预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一航 陈川 +5 位作者 马华东 邱林 王聪聪 高玲玲 李顺达 王利波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1-54,共14页
锂矿是新兴战略矿产资源。位于西昆仑造山带的大红柳滩地区是近几年中国新发现的又一世界级规模的锂多金属矿集区。矿集区自然条件差,常规的技术方法难以开展有效的伟晶岩脉识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进一步找矿预测工作。文章在进行典... 锂矿是新兴战略矿产资源。位于西昆仑造山带的大红柳滩地区是近几年中国新发现的又一世界级规模的锂多金属矿集区。矿集区自然条件差,常规的技术方法难以开展有效的伟晶岩脉识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进一步找矿预测工作。文章在进行典型岩矿波谱实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资源一号02D卫星(ZY1E)高光谱数据和高分二号(GF-2)高空间分辨率数据,识别有一定规模的伟晶岩脉;采用端员波谱法对ZY1E数据的矿物信息进行了提取,获取锂辉石、钠长石、白云母的端员波谱及空间分布范围,圈定锂矿化异常区,并识别含锂伟晶岩脉。基于ArcGIS平台,将锂矿化异常区与该矿集区内已知矿点叠加分析,发现矿化异常区范围与已知含锂伟晶岩脉矿点分布范围基本一致,以此为依据预测了一个新的找矿靶区,该方法可以作为类似高海拔、浅覆盖区开展伟晶岩型锂矿找矿预测有效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伟晶岩型锂矿“ 高空间+高光谱”遥感 端员波谱 找矿预测 西昆仑大红柳滩
下载PDF
九江市蓼花剖面末次冰期中晚期沉积的粒度端元特征与气候变化
14
作者 李世乾 李志文 +2 位作者 周万蓬 杜丁丁 黎武标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5-143,共9页
鄱阳湖湖滨地区广泛分布着晚第四纪风沙沉积序列。在星子县沙岭沙山进行野外调查后选择蓼花剖面开展工作,测试了地质时代和粒度,对粒度结果使用端元分析模型进行研究,探讨该区域末次冰期中晚期的气候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该剖面由湖相-... 鄱阳湖湖滨地区广泛分布着晚第四纪风沙沉积序列。在星子县沙岭沙山进行野外调查后选择蓼花剖面开展工作,测试了地质时代和粒度,对粒度结果使用端元分析模型进行研究,探讨该区域末次冰期中晚期的气候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该剖面由湖相-古土壤-沙丘砂等沉积相叠覆堆积组成,形成于末次冰期中晚期(48.8—17.1 ka)。端元分析模型将粒度数据分解出3个不同的粒度端元,不同端元组分在垂向上呈峰谷交替的旋回变化,EM1代表粉砂端元组分,峰值对应湖相和古土壤发育时期;EM2和EM3代表中砂—粗砂端元组分,峰值对应沙丘砂发育期,这些峰谷交替变化的规律指示了末次冰期的季风演变以及气候波动变化,万年尺度上表现为LH10(48.8—39.9 ka)和LH3~LH5(28.1—17.1 ka)的冬季风强盛期,分别对应深海氧同位素的MIS3b和MIS2阶段。LH6~LH9(39.9—28.1 ka)为温暖的夏季风时期,对应深海氧同位素的MIS3a阶段。这些变化与YZ洞石笋氧同位素以及格陵兰冰心有良好的对应,与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市 蓼花剖面 末次冰期中晚期 粒度端元分析 季风演变 气候变化
下载PDF
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粒度端元特征及其对河道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15
作者 孟丽卫 王龙升 +2 位作者 战超 刘现彬 王庆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24,共9页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记录了长时间尺度黄河流域环境变化,对流域河流改道和水库建设等自然和人类活动响应敏感。本研究以黄河1976年以来入海口附近陆上三角洲YDC钻孔为研究对象,采用参数化端元(EM)分析模型对YDC钻孔的粒度数据进行分析,结...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记录了长时间尺度黄河流域环境变化,对流域河流改道和水库建设等自然和人类活动响应敏感。本研究以黄河1976年以来入海口附近陆上三角洲YDC钻孔为研究对象,采用参数化端元(EM)分析模型对YDC钻孔的粒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EM1和EM2由粒径较细的黏土和细粉砂组成,为黄河长距离搬运弱水动力条件下沉积,EM3和EM4为粗粉砂组分,为较强动力条件下波浪和潮流作用沉积;②对比河道变迁和人类活动等资料,结合前人黄河口沉积速率研究数据,表明YDC钻孔粒度特征变化显著的界面可以作为黄河口沉积物定年的参考点;③YDC钻孔粒度参数和端元数据敏感地响应于1976年以来黄河改道清水沟入海、龙羊峡水库建设、黄河改道清8汊入海等自然和人类活动。研究结果对黄河三角洲河口治理和沿岸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并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端元分析 河道变迁 人类活动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杞麓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盐和粒度空间分布及评价
16
作者 尹鹏飞 熊静 +2 位作者 贾雨欣 尹继清 张文翔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2-41,共10页
文章通过对滇中杞麓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OM)、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及粒度参数的分析,结合克里金插值法与端元模型,研究了杞麓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盐和粒度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探讨了可能影响其营养盐空间分布的因素,并对污... 文章通过对滇中杞麓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OM)、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及粒度参数的分析,结合克里金插值法与端元模型,研究了杞麓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盐和粒度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探讨了可能影响其营养盐空间分布的因素,并对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杞麓湖表层沉积物OM、TN、TP平均含量已处于较高水平,其空间分布特征受到流域内土地利用和湖泊水动力情况的影响,湖泊沉积物中OM主要以外源输入为主。同时,营养盐污染评价结果表明,OM污染程度相对较低,而TN、TP污染较为严重。此研究结果将为杞麓湖富营养化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杞麓湖 表层沉积物 营养盐 端元模型 污染评价
下载PDF
陕西榆林柳树峁剖面L_(3)与S_(3)层位粒度端元特征与古环境研究
17
作者 杨宇哲 岳大鹏 +3 位作者 赵景波 刘蓉 刘怡婷 赵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80-1690,共11页
本文选取榆林市横山区柳树峁剖面,对其第3层黄土(L_(3))、第3层古土壤(S_(3))层位粒度数据进行分布特征分析和参数化端元分析,以此探讨沉积动力及其所代表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柳树峁剖面L_(3)、S_(3)层位粒度组成以粗粉砂(42.65%)和... 本文选取榆林市横山区柳树峁剖面,对其第3层黄土(L_(3))、第3层古土壤(S_(3))层位粒度数据进行分布特征分析和参数化端元分析,以此探讨沉积动力及其所代表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柳树峁剖面L_(3)、S_(3)层位粒度组成以粗粉砂(42.65%)和极细砂(32.40%)为主,中值粒径为47.11μm。剖面L_(3)、S_(3)层粒度数据可分为4个端元:EM1组分(众数粒径7.42μm)为大气中长期存在的、经过远距离携带搬运的细粒组分,EM2(众数粒径43.66μm)和EM3(众数粒径76.43μm)组分是由冬季风或沙尘暴所携带的近源组分,EM4(众数粒径161.20μm)组分为风成沙,物源来自于北部的毛乌素沙地,该组分含量变化可作为指示强冬季风或强沙暴的替代性指标。柳树峁剖面记录了L_(3)黄土沉积时期存在1个极冷期、2个冷期和1个较暖期,S_(3)古土壤发育时期存在2个暖期和1个冷期。同时,剖面也记录了L_(3)、S_(3)层位沉积发育时期毛乌素沙地的两次扩张事件和两次收缩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端元分析 气候变化 沙进沙退 榆林地区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福建福宁湾钻孔的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18
作者 侯晨阳 靳建辉 +2 位作者 邱俊杰 卫俊杰 许岱玉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1-633,共13页
海岸沉积物是记录海-陆-气相互作用下区域古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因短历时古气候事件发生时间短、各物质载体和代用指标都存在一定不足,对华南海岸带沉积物研究多探讨其与海平面波动等长时间尺度上的关系,限制了对粒度信息中可能记录的... 海岸沉积物是记录海-陆-气相互作用下区域古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因短历时古气候事件发生时间短、各物质载体和代用指标都存在一定不足,对华南海岸带沉积物研究多探讨其与海平面波动等长时间尺度上的关系,限制了对粒度信息中可能记录的短期气候事件的深入研究,不利于解译古气候与古人类历史。本研究选取福建霞浦福宁湾FN1钻孔0~8 m部分,以光释光年代标尺为基础,使用粒度作为主要环境代用指标,并通过端元分析、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方法,阐明福建东北沿海地区沉积物粒度特征;再结合TOC/TN含量变化,探讨其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1)钻孔0~8 m沉积物以粉砂为主,不同沉积相中各粒级百分比含量波动较大,根据粒径变化趋势和各粒度参数变化曲线分为U1、U2、U3三层。(2)根据BasEMMA方法选取3个端元进行分析。其中,EM1代表低能沉积条件,以粉砂为主,是受冬季风影响的敏感组分,可指示冬季风强度变化;EM2代表中能沉积条件,出现粒级、TOC/TN及沉积速率的突变。受东亚冬季风影响,陆源物质含量增加;EM3代表高能沉积条件,区域水动力增强,沉积物粗颗粒含量增加;高能与低能条件的频繁变化使沉积过程变得复杂,形成海陆过渡相。(3)3.9 ka B.P.~3.7 ka B.P.、1.4 ka B.P.~1.2 ka B.P.以及距今约500 a以来,沉积物粒度与TOC/TN均出现明显变化。与前人对东亚季风与ENSO变化的研究对比发现,环境代用指标的突变与华南沿海在该时段发生的风暴潮频率密切相关,可能对该地区人类生活居住产生严重威胁,进而影响区域文化演替,这表明沉积物粒度特征和TOC/TN含量变化特征等具有指示区域人类活动和环境演变的潜力。本研究可以为古环境重建和人类文化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端元分析 环境演变 福建福宁湾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游全新世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物粒度及微观结构特征分析
19
作者 徐博 王萍 +3 位作者 王慧颖 郭桥桥 石灵璠 石宇翔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5-320,共16页
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河谷中广泛分布堰塞湖、溃决洪水和风成沙等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利用粒度和形貌指标识别沉积物类型的相关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为了解洪水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及颗粒表面的微形貌特征,我们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加... 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河谷中广泛分布堰塞湖、溃决洪水和风成沙等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利用粒度和形貌指标识别沉积物类型的相关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为了解洪水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及颗粒表面的微形貌特征,我们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加查峡谷出口—派镇长约350km范围内的全新世早期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物中采集了33个样品,利用Malvern 3000型激光衍射粒度仪、 Zeiss Signma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测试,结合数字地貌(DEM)数据提取的河道宽度、陡峭系数,对粒度特征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取得以下认识: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粒度的总体特征为细—粉砂(2.57~5.18Φ),分选较差,呈正偏、窄峰态;通过端元建模得出2个端元模型:EM1端元可能代表高山峡谷区溃决洪水能量较高的冲积特征,EM2端元可用来指示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的堆积过程。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的石英颗粒表面的微观结构特征以机械成因的擦痕、贝壳状断口、上翻解理及解理台阶为主,化学成因的溶蚀孔洞较为少见。作为半湿润季风区河谷地带爬坡沙丘的典型代表,位于下游河段的丹娘佛掌沙丘与已知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的粒度特征及石英颗粒表面的微形貌特征相似,我们认为佛掌沙丘的沙源主要来自溃决洪水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全新世溃决洪水 粒度特征 端元模拟 扫描电镜(SEM)微观结构
下载PDF
近百年来二龙湾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20
作者 廖东霞 郭海婷 +1 位作者 吴孟孟 潘少明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6-324,共9页
沉积物粒度蕴含着区域降水强度、湖泊水位波动、沉积物物源等古环境信息。文章以二龙湾2个沉积物岩芯为研究对象,利用GMX30P-A高纯Ge同轴探测器和英国Mastersize2000型激光粒度仪对样品进行137Cs比活度和粒度测试,运用参数化EMA端元模... 沉积物粒度蕴含着区域降水强度、湖泊水位波动、沉积物物源等古环境信息。文章以二龙湾2个沉积物岩芯为研究对象,利用GMX30P-A高纯Ge同轴探测器和英国Mastersize2000型激光粒度仪对样品进行137Cs比活度和粒度测试,运用参数化EMA端元模型对沉积物样品的粒度数据集进行端元分解,探讨二龙湾近百年来沉积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特征。二龙湾沉积物主要为水成沉积,含少量风成沉积,EM1和EM2指示水动力较弱的封闭湖泊沉积环境,EM3指示强地表径流搬运过程。坡面径流挟带的流域碎屑颗粒物是沉积物的主要物源,高空西风携带的远源粘粒级颗粒和中尺度区域风搬运的近源粉尘物质对沉积物有一定的贡献。近百年来二龙湾经历封闭湖泊沉积过程,沉积环境较为稳定,湖心沉积速率小于近岸沉积速率。1963年后沉积物中细颗粒物质含量增加,粗颗粒物质占比大幅下降,表明吉林龙湾国家级然保护区的建成对流域的水土保持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龙湾 粒度端元模型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