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中逆穿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张智涛 李延俊 孙岩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4期116-120,共5页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中逆穿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实施腔内治疗的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实施逆穿技术的35例患者为逆穿组,未实施逆穿技术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统计逆穿组患者手术前后患肢踝肱压...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中逆穿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实施腔内治疗的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实施逆穿技术的35例患者为逆穿组,未实施逆穿技术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统计逆穿组患者手术前后患肢踝肱压力指数、患侧足部温度、间歇性跛行距离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筛选影响逆穿技术实施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影响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 逆穿组患者术后踝肱压力指数、患侧足部温度和间歇性跛行距离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塞管腔近心端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是影响逆穿技术实施的影响因素。结论 逆穿技术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可有效改善下肢血液供应;医师术前可通过测量闭塞管腔近心端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预估术中逆穿技术的实施概率并制定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腔内治疗 逆穿技术 介入性 放射学
下载PDF
经眼动脉途径栓塞治疗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疗效
2
作者 徐修鹏 路华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12期678-680,68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眼动脉途径栓塞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5月经眼动脉途径栓塞治疗的9例颅前窝底DAVF的临床资料。结果额叶血肿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头痛2例,球结膜水肿1例,无症状2例。Cog... 目的探讨经眼动脉途径栓塞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5月经眼动脉途径栓塞治疗的9例颅前窝底DAVF的临床资料。结果额叶血肿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头痛2例,球结膜水肿1例,无症状2例。Cognard分型Ⅲ型2例,Ⅳ型7例。9例均采用Onyx-18胶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均完全栓塞,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8±1.33)个月。末次随访,症状均消失,无复发。结论经眼动脉途径栓塞颅前窝底DAVF可以安全、有效的闭塞瘘口,近、中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 血管内治疗 经眼动脉途径 Onyx-18胶 疗效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髂支闭塞的因素
3
作者 秦稳稳 李静 越帅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9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患者经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发生髂支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收的腹主动脉瘤经EVAR术后随访3个月且发生髂支闭塞的60例患者,纳入发生组,另收集同时期60...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患者经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发生髂支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收的腹主动脉瘤经EVAR术后随访3个月且发生髂支闭塞的60例患者,纳入发生组,另收集同时期60例情况相同但未发生髂支闭塞的患者,纳入未发生组。查阅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可能影响髂支闭塞的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腹主动脉瘤患者经EVAR术后发生髂支闭塞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组患者在术前瘤颈条件差、髂动脉入路扭曲、术前髂动脉狭窄≥50%、髂支支架远端口径放大率>15%方面与未发生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瘤颈条件差、髂动脉入路扭曲大、术前髂动脉狭窄≥50%、髂支支架远端口径放大率>15%是腹主动脉瘤患者EVAR术后发生髂支闭塞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腹主动脉瘤患者经EVAR术后发生髂支闭塞受术前瘤颈条件差、髂动脉入路扭曲度大、术前髂动脉狭窄≥50%、髂支支架远端口径放大率>15%等因素影响。临床可据此提出针对性防治方案,以降低腹主动脉瘤患者EVAR术后髂支闭塞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髂支闭塞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远端桡动脉入路在下肢动脉疾病腔内治疗中的应用
4
作者 陈尚雄 张彬 +1 位作者 郝迎学 肖航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11期942-945,共4页
目的 探讨经解剖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入路在下肢动脉疾病腔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因下肢动脉疾病行腔内治疗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穿刺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穿刺远端桡动脉,穿刺成功时间(2.8±... 目的 探讨经解剖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入路在下肢动脉疾病腔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因下肢动脉疾病行腔内治疗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穿刺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穿刺远端桡动脉,穿刺成功时间(2.8±1.5)min,穿刺次数(1.6±0.6)次,仅1例穿刺点周围淤青,无穿刺部位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手术均成功进行,手术成功率100%,其中机械吸栓3例,球囊扩张3例,球囊扩张+支架置入4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硬化治疗1例;干预血管总数16根,平均(1.45±0.52)根,手术时间(114.3±58.4)min,X射线照射时间(45.3±23.6)min,造影剂用量(147.3±54.6)mL,围术期未发生重大并发症。结论 远端桡动脉入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下肢动脉疾病腔内治疗的手术入路,有较高的穿刺成功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并发生率。但由于导管长度限制,远端桡动脉入路在处理膝下动脉病变时有一定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鼻烟壶区 远端桡动脉 桡动脉入路 下肢动脉疾病 腔内治疗
下载PDF
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赵心同 张子焕 +3 位作者 刘佳强 秦飞云 方兴根 李真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4-239,共6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39例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Raymond-Roy分级(R-R分级...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39例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Raymond-Roy分级(R-R分级)评价即刻栓塞程度(Ⅰ级为动脉瘤完全栓塞,Ⅱ级为瘤颈残留,Ⅲ级为动脉瘤瘤体显影),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采用DSA进行影像学随访,出院时及随访期间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预后(GOS评分4~5分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较差)。结果16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和1例近端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术,3例远端动脉瘤和11例近端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6例近端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2例近端动脉瘤行单纯支架置入术。17例行载瘤动脉闭塞的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及血管闭塞成功,其余22例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RⅠ级栓塞12例(54.5%),R-RⅡ级栓塞6例(27.3%),R-RⅢ级栓塞4例(18.2%)。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0.3%(4/39),均发生于入院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患者(8例)中。出院时预后良好率为76.9%(30/39)。除4例患者出院前死亡,3例患者失访外,32例患者经过2~49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临床随访,随访期间无再出血发生,30例(93.8%)随访时预后良好。载瘤动脉闭塞术及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占比分别为2/11、3/9,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均无复发。结论血管介入治疗是治疗小脑后下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策略的制定应根据动脉瘤的位置、载瘤动脉的走向而定,术后应定期行血管造影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后下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载瘤动脉闭塞
下载PDF
颅外段颈内动脉瘤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 被引量:5
6
作者 吴鉴今 曲乐丰 +10 位作者 邹思力 冯家烜 柏骏 职康康 吴永发 金杰 王亮 贺元 王昊邈 黄通 季相国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2期78-81,共4页
目的研究外科、腔内及复合手术方式治疗颅外段颈内动脉瘤(EICA)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适应证和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上海长海医院和上海长征医院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的23例颅外段颈内动脉瘤患者的... 目的研究外科、腔内及复合手术方式治疗颅外段颈内动脉瘤(EICA)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适应证和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上海长海医院和上海长征医院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的23例颅外段颈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对EICA进行分型,选择外科、腔内或复合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颈动脉阻断时间等,术后随访症状改善情况、围术期及中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完成外科手术14例(EICA切除+颈内动脉直接吻合术4例,EICA切除+自体/人工血管间置术10例),腔内手术8例(EICA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8例),复合手术1例(EICA覆膜支架腔内修复+覆膜支架-颈总动脉吻合术1例)。所有EICA成功修复,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早期并发颈部血肿1例(4.3%),接受急诊颈部血肿清除术后未留后遗症。全组患者平均随访(19.2±3.1)个月,所有的症状性患者症状改善明显,外科及复合手术患者均未见吻合口狭窄或神经损伤,腔内手术患者均未见支架移位或内漏形成,患者均未见动脉瘤复发、短暂脑缺血发作、卒中或死亡。结论根据EICA不同病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治疗,可行性好、疗效确切,兼具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外段颈内动脉瘤 外科手术 腔内手术 复合手术
下载PDF
多静脉入路腔内微创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血栓后综合征单中心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柏骏 曲乐丰 +4 位作者 职康康 高志伟 吴永发 王亮 金杰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62-766,731,共5页
目的评价不同静脉入路的血管腔内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上海长征医院自2012年4月2013年5月共收治54例下肢DVT和PTS患者,其中下肢DVT39例,PTS15例;男33例,女21例,年龄45~72... 目的评价不同静脉入路的血管腔内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上海长征医院自2012年4月2013年5月共收治54例下肢DVT和PTS患者,其中下肢DVT39例,PTS15例;男33例,女21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为(62±12)岁。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根据下肢深静脉顺行静脉造影检查情况,选择性采用4种静脉入路行导管直接溶栓术(CDT)、经皮穿刺球囊扩张(PTA)和支架成形术,其中经股静脉入路12例、胭静脉入路27例、大隐静脉入路9例、小隐静脉入路6例。术后随访内容包括患肢检查、凝血功能检测和测定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行患肢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和(或)静脉造影检查。结果1例PTS患者因导线和导管无法穿过阻塞的髂静脉而导致治疗失败;余53例患者行介入手术治疗均获成功,治疗成功率为98.1%(53/54)。行CDT治疗的39例DVT患者的深静脉管腔通畅情况为3级15例(38.5%),2级19例(48.7%),1级5例(12.8%);治疗后19例患者静脉造影检查示深静脉狭窄,同期行PTA治疗,其中15例经球囊扩张后狭窄解除不明显的患者再行支架成形术,共植入支架15枚。14例PTS患者行PTA、支架成形术,共置入支架18枚。53例患者共植入自膨式支架33枚,均经静脉造影检查示狭窄段解除,静脉通畅,且支架在位良好。5例患者行CDT后出现穿刺处或牙龈少量渗血,溶栓治疗结束后自行停止;1例患者行CDT后出现腹股沟穿刺点血肿,行加压包扎和溶栓药物减量后血肿逐渐消退。53例治疗成功的患者随访3~1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8.2±1.4)个月。随访期间无1例患者死亡和发生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或静脉造影检查示血管通畅良好51例;1例左下肢DVT患者行CDT后2周左下肢小腿DVT形成,调整苄丙酮香豆素钠的剂量并予继续抗凝治疗1个月后复查血栓消失;1例PTS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后1年发生支架远端狭窄,但无临床症状,继续随访观察。结论多种静脉入路为DVT和PTS的微创治疗提供了丰富的入路选择,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入路。胴静脉入路较为常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静脉入路血管腔内技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载PDF
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技术发展现状 被引量:2
8
作者 胡北泉 魏风 《微创医学》 2014年第3期331-334,共4页
血管内治疗方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但其应用于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不明确,尤其是其再次出血、复发和再通问题。本文就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的技术、并发症及其防治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电解脱弹簧圈 球囊 支架
下载PDF
双向入路治疗下肢动脉远端流出道闭塞性病变 被引量:1
9
作者 吴章 马鲁波 +2 位作者 吴玉泉 李志刚 徐晓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07-710,共4页
目的探讨膝下动脉逆行穿刺建立双向入路治疗下肢动脉远端流出道闭塞性病变的技术特点、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47例患者临床资料,均为顺行入路开通血管失败的腘动脉和远端膝下动脉闭塞,中转采用远端动脉逆... 目的探讨膝下动脉逆行穿刺建立双向入路治疗下肢动脉远端流出道闭塞性病变的技术特点、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47例患者临床资料,均为顺行入路开通血管失败的腘动脉和远端膝下动脉闭塞,中转采用远端动脉逆行穿刺建立双通路开通血管。结果技术总成功率为100%(47/47)。无死亡、截肢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12.8%。术后6、12个月累计通畅率分别为70.5%(31/44)、43.2%(19/44)。结论在远端血管解剖条件允许下,双向入路治疗下肢动脉远端流出道闭塞性病变能提高血管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保肢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入路 膝下动脉 血管腔内治疗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腔内治疗入路建立策略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丽红 詹申 +2 位作者 肖光辉 王玉柱 刘文虎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1年第11期881-886,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腔内治疗入路选择与狭窄的特点之间的关系,以总结入路建立策略,辅助腔内治疗有效、快速、安全进行。方法选择自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北京市海淀医院因AVF狭窄而...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腔内治疗入路选择与狭窄的特点之间的关系,以总结入路建立策略,辅助腔内治疗有效、快速、安全进行。方法选择自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北京市海淀医院因AVF狭窄而行超声引导腔内治疗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内瘘狭窄的部位,入路建立部位、方向,入路相关并发症,腔内治疗手术情况,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了解内瘘狭窄特点与入路建立的关系。结果521例患者进行693例次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在狭窄部位中以吻合口狭窄多见,约38.24%;其次流出静脉狭窄约占31.60%、流入动脉狭窄占23.38%(含足跟部位狭窄9.67%);2处及2处以上以上病变6.78%。累计建立入路768例次,以回流静脉入路最多见约88.31%,其次为肱动脉、回流静脉双入路7.50%,回流静脉双入路3.32%;肱动脉、桡动脉远端入路相对少见。行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技术成功率95.53%,临床成功率95.24%。入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47%,以痉挛(3.52%)、血肿(1.82%)多见,其中回流静脉血肿及痉挛均见于在未穿刺区域建立入路者。当存在足跟部位狭窄选择肱动脉、回流静脉双入路时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7.92%(47/48),入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08%(1/48)且肱动脉、回流静脉双入路建立与流入动脉足跟部位狭窄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606,P<0.001)。结论回流静脉是超声引导AVF狭窄腔内治疗的首选入路,对于复杂病变尤其合并流入动脉足跟狭窄者可考虑肱动脉与回流静脉双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 移植物闭塞 血管 腔内技术 入路
下载PDF
经静脉途径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朱仕逸 张广 +3 位作者 亓敬涛 吴培 徐善才 史怀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47-1150,共4页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临床常见的颅内血管疾病。脑AVM传统治疗方法是显微手术切除、血管内栓塞及放射治疗。但仍有一些特殊脑AVM难以通过传统方式治愈。近期多宗病例报道提示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AVM有效,尤其适宜于治疗单支静脉引流、位...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临床常见的颅内血管疾病。脑AVM传统治疗方法是显微手术切除、血管内栓塞及放射治疗。但仍有一些特殊脑AVM难以通过传统方式治愈。近期多宗病例报道提示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AVM有效,尤其适宜于治疗单支静脉引流、位于深部功能区且供血动脉纤细的小出血性脑AVM。本文回顾现有相关文献,对经静脉途径治疗脑AVM手术适应证、操作方法、风险及预防等作一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静脉途径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经股、肱动脉联合治疗髂、股动脉长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12
作者 李桂杰 孙洁 +3 位作者 周祝谦 张曙光 孙立国 王连祥 《当代医学》 2010年第23期405-408,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经肘/股动脉入路治疗长段髂-股动脉病变的有用性。方法本组共20例患者,男17例,女3例,年龄54~85岁,全部病例均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下肢发凉。术前踝肱指数0-0.43,PWV为0-1076。全组病例均经CTA或动脉造影证实一侧髂动脉... 目的探讨联合经肘/股动脉入路治疗长段髂-股动脉病变的有用性。方法本组共20例患者,男17例,女3例,年龄54~85岁,全部病例均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下肢发凉。术前踝肱指数0-0.43,PWV为0-1076。全组病例均经CTA或动脉造影证实一侧髂动脉合并对侧股浅动脉长段(≥5cm)闭塞12例,两侧髂动脉合并一侧股浅动脉长段(≥5cm)闭塞3例,一侧髂动脉合并两侧股浅动脉长段(≥5cm)闭塞5例。所有病例均同时行肘/股动脉穿刺。结果 18例患者成功进行腔内球囊/支架治疗,2例未能开通闭塞段。术后踝肱指数0.72±0.15(P<0.05),PWV1783-2532(P<0.05),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术后随访1-24个月。其中有1例在随访过程中因心脏疾病死亡,有2例分别在术后6、9个月出现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CTA提示髂股动脉有慢性闭塞,再次成功行球囊扩张术。结论当单一经股动脉路径难以实施时,联合经肘/股动脉入路治疗长段髂-股动脉病变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股动脉 长段病变 腔内治疗
下载PDF
Hemobilia due to hepatic artery aneurysm as the presenting sign of fibro-muscular dysplasia 被引量:1
13
作者 Noam Shussman Yair Edden +2 位作者 Yoav Mintz Anthony Verstandig Avraham I Rivkind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1797-1799,共3页
Fibro-muscular dysplasia(FMD)is a rare but well documented disease with multiple arterial aneurysms. The patients,usually women,present with variou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arteries that are ... Fibro-muscular dysplasia(FMD)is a rare but well documented disease with multiple arterial aneurysms. The patients,usually women,present with variou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arteries that are affected.Typical findings are aneurysmatic dilatations of medium-sized arteries.The renal and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ies are most frequently affected, but other anatomical sites might be affected too.The typical angiographic picture is that of a"string of beads". Common histological features are additionally described. Here we present a case of a 47-year-old woman,who was hospitalized due to intractable abdominal pain.A routine work-up revealed a liver mass near the portal vein.Before a definite diagnosis was reached,the patient developed massiv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In order to control the hemorrhage,celiac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revealing features of FMD in several arteries, including large aneurysms of the hepatic artery.Active bleeding from one of these aneurysms into the biliary tree indicated selective embolization of the hepatic artery.The immediate results were satisfactory,and the 5 years follow-up revealed absence of any clinical sympto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出血 纤维肌肉发育不良 肝动脉瘤 治疗方法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入路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27例单中心应用经验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张昱 段国礼 +2 位作者 吴一娜 路智文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17-222,共6页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入路(TRA)行血流导向装置(FD)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2月至8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TRA FD置入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7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信息...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入路(TRA)行血流导向装置(FD)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2月至8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TRA FD置入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7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及手术资料,分析TRA建立的成功率及其对FD置入的影响、入路部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7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瘤15例(55.6%),椎动脉瘤5例(18.5%),基底动脉瘤4例(14.8%),大脑后动脉瘤1例(3.7%),椎-基底动脉冗长扩张症2例(7.4%)。14例(51.9%)经近端桡动脉入路(pTRA),12例(44.4%)经远端桡动脉入路(dTRA),1例(3.7%,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因导引导管长度不够且微导管难以到位,由dTRA转换为经股动脉入路治疗。26例(96.3%)TRA病例均成功将FD输送到位并释放,未发生桡动脉痉挛、症状性桡动脉闭塞及穿刺点血肿事件。2例(7.4%)出现与TRA无关的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穿支缺血事件和1例抗血小板聚集相关性穿刺道出血)。结论TRA行FD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技术成功率和较低的入路部位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血流导向装置 经桡动脉入路
下载PDF
坚持“三个首选”与“治疗原则”在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诊治中的科学性与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荣辉 赵曰圆 +7 位作者 秦杰 黄河 潘力 杨铭 宋健 徐国政 姚国杰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9期577-580,共4页
目的探讨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坚持"三个首选"(首选血管内介入治疗、首选经颈内动脉入路、首选可脱球囊为栓塞材料)和"治疗原则"(闭塞瘘口、保留颈内动脉通畅、改善颅内循环、消除眼部症状)的科学性及... 目的探讨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坚持"三个首选"(首选血管内介入治疗、首选经颈内动脉入路、首选可脱球囊为栓塞材料)和"治疗原则"(闭塞瘘口、保留颈内动脉通畅、改善颅内循环、消除眼部症状)的科学性及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41例TCCF的临床资料。通过动脉入路40例,联合动静脉通路1例;采用可脱球囊33例,应用覆膜支架10例,使用两种或以上材料8例;辅助弹簧圈填充残余瘘6例,辅助使用Onyx胶闭塞残余瘘2例;球囊闭塞试验证实后闭塞颈内动脉与瘘口5例。结果所有病人均治愈,无死亡,未因治疗增加残疾;一次介入治愈29例,二次介入治愈10例,三次介入治愈2例;瘘口完全闭塞36例,瘘口残留少量血流5例,经辅助间断性压迫颈动脉后治愈。结论本文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三首选"与"治疗原则"在TCCF诊治中的科学性与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血管内治疗 动脉入路 球囊
下载PDF
极简式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应用研究
16
作者 彭宇程 陈基华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5期585-588,共4页
目的评估极简式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所有采用极简式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进行治疗De Bakey 3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成功率、手术部位伤口处理时间... 目的评估极简式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所有采用极简式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进行治疗De Bakey 3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成功率、手术部位伤口处理时间、术中和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住院时间等。结果 5年间手术共122例,成功率100%;手术部位伤口处理时间为(10±5)min;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期间伤口血肿3例(2.5%),复查计算机断层扫描未见有支架移位情况;术后住院时间为(4.8±2.4)d。结论极简式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 腔内修复 极简式
下载PDF
两点入路腔内修复术在周围动脉完全断裂治疗中的应用
17
作者 李帅 杨震 +2 位作者 李敏 陈晨 张希全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同时创建两点入路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周围动脉完全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2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收治的18例急性周围动脉完全断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腔内修复术组(A组,n=... 目的探讨同时创建两点入路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周围动脉完全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2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收治的18例急性周围动脉完全断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腔内修复术组(A组,n=10)和改良两点入路腔内修复术组(B组,n=8)。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平均(58.5±7.2) min、(33.9±3.9) min(P=0.020),术中出血量分别为平均(216.0±109.2) mL、(110.6±51.0) m L(P=0.011),B组均显著低于A组。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时创建两点入路腔内修复术,可进一步缩短腔内技术修复周围动脉完全断裂损伤的时间,并降低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动脉损伤 血管腔内技术 支架修复 两点入路
下载PDF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路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18
作者 刘全亮 孙滔 +4 位作者 刘树燊 余梦晨 毛波 邓林 王东海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对比评价采用经桡动脉入路(TRA)与经股动脉入路(TFA)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8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18例,其中采用TRA51例,采用TFA67例... 目的对比评价采用经桡动脉入路(TRA)与经股动脉入路(TFA)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8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18例,其中采用TRA51例,采用TFA6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相关疾病史、动脉瘤特征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时间、工作入路角度、指引导管到位时间、手术时间、即刻栓塞效果、患者手术时舒适度评分、手术相关并发症(穿刺点假性动脉瘤、术中血栓形成、支架内血栓形成、症状性脑梗死)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一例术中更换入路。TRA组与TFA组的工作入路角度[M(Q_(1),Q_(3))]分别为45(33,62)°59(50,68)°,指引导管到位时间[M(Q_(1),Q_(3))]分别为12(8,20)min、9(7,10)min,患者舒适度评分[M(Q_(1),Q_(3))]分别为93(89,98)分、73(68,7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穿刺时间、动脉瘤栓塞效果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TFA相比,采用TRA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可行,在患者舒适度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操作 经桡动脉入路 经股动脉入路 治疗结果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振兴 孙阳阳 +4 位作者 苏芳琴 朱辰路 颜华 黄德俊 李宗正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0-244,共5页
目的探讨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海绵窦区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 目的探讨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海绵窦区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应用Onyx-18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DAVF。术后即刻栓塞效果采用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术后即刻DSA结果显示,15例患者的DAVF均达完全栓塞。术中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发生一过性反射性心动过缓2例(包括1例术中再出血的患者),其余12例患者无术中不良反应。15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其中12例患者术前的临床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仅1例患者的DAVF于术后14 d复发,再次经岩下窦入路手术达到完全栓塞,其余11例无复发;其余3例患者仅行临床随访,2例视力较术前无明显改善,1例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症状,但其他临床症状均消失。结论采用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海绵窦区DAVF的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预后,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海绵窦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静脉入路
原文传递
近端血管阻断技术在经静脉入路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善才 孙博文 +4 位作者 吴培 张广 季智勇 王春雷 史怀璋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53-357,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近端血管阻断技术在经静脉入路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AVM)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近端血管阻断技术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的4例颅内AV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7d内... 目的初步探讨近端血管阻断技术在经静脉入路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AVM)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近端血管阻断技术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的4例颅内AV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7d内复查头颅CT或MRI,判断出血或缺血性并发症情况。术后1、3、6、12个月行门诊随访,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其中0~2分为预后良好,>2分为预后不良。结果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3例完全治愈,另1例AVM的栓塞面积≥90%。术后1例患者因脑室出血发生脑疝死亡,其余3例术后均无并发症。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M(范围)]为13个月(8~16个月)。至末次随访,3例患者均预后良好,其中2例患者mRS为1分,另1例为0分。结论初步发现应用近端血管阻断技术经静脉入路栓塞颅内AVM的疗效较好,术后并发症较少,但仍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血管内操作 近端血管阻断技术 静脉入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