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响应型β-环糊精材料用于稠油降黏 被引量:1
1
作者 孙彩霞 马浩 +1 位作者 于福策 夏淑倩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5-901,919,共8页
制备了一种环境友好型马来酸酐改性β-环糊精(MAH-β-CD),温和条件下将其与聚醚胺(JD230)通过静电作用合成了具有CO_(2)响应性的表面活性剂(MJD230)。MJD230能与稠油形成稳定的水包油乳液,进而有效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在CO_(2)调控下,M... 制备了一种环境友好型马来酸酐改性β-环糊精(MAH-β-CD),温和条件下将其与聚醚胺(JD230)通过静电作用合成了具有CO_(2)响应性的表面活性剂(MJD230)。MJD230能与稠油形成稳定的水包油乳液,进而有效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在CO_(2)调控下,MJD230可重复用于稠油的乳化降黏和破乳。利用FTIR对MJD230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观察降黏率和乳液粒径优化MJD230的合成条件,同时对降黏效果和乳液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将在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60min,MAH-β-CD与JD230物质的量比为2∶1条件下制备的MJD230配成质量分数为0.5%的MJD230水溶液,其与稠油按照体积比为3∶7乳化后,稠油降黏率可达99.19%。反应体系pH和电导率的可逆变化证明了MJD230溶液对CO_(2)的响应性,这为表面活性剂驱油和CO_(2)捕集相结合提高稠油采收率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作用 表面张力 CO_(2)响应型表面活性剂 稠油降黏 破乳 油田化学品
下载PDF
采空区碳封存条件下CO_(2)-水界面特性及溶解传质规律
2
作者 李树刚 张静非 +5 位作者 林海飞 包若羽 丁洋 白杨 周雨璇 朱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3-527,共15页
采空区CO_(2)封存作为解决煤炭行业碳排放难题的重要负碳技术储备,在采空区废弃资源二次利用、CO_(2)封存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利用原位界面张力测定仪开展了不同温压、地层水矿化度及阳离子溶液类型对CO_(2)地层水系统的界面张力... 采空区CO_(2)封存作为解决煤炭行业碳排放难题的重要负碳技术储备,在采空区废弃资源二次利用、CO_(2)封存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利用原位界面张力测定仪开展了不同温压、地层水矿化度及阳离子溶液类型对CO_(2)地层水系统的界面张力(IFT)影响规律实验,明晰了CO_(2)注入含水碎胀煤岩体中的气液界面扩散效应,并将基于统计缔合理论结合兰纳−琼斯势能模型的状态方程(SAFT-LJ状态方程)与密度梯度理论(DGT)结合预测了IFT理论值;利用自主研发的地质封存地化反应模拟实验平台对相同条件下的CO_(2)溶解性进行了探究实验,得到了采空区储层环境下CO_(2)溶解度变化特征,采用D-S模型计算了对应CO_(2)溶解度理论值。实验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一定时,采空区储层压力与IFT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储层温度升高,IFT相应增加,但变化幅度较小;温压条件一定时,矿化度与IFT存在正相关性,且在本实验范围内,低压、高温、高矿化度会促使IFT升高;CO_(2)−盐溶液之间的IFT呈现出随着阳离子价态升高而增大的现象(K^(+)<Na^(+)<Ca^(2+)<Mg^(2+));采空区储层压力与CO_(2)溶解度呈正相关关系,当温度为25℃、纯水条件下,压力由0.5 MPa增至2.5 MPa,对应CO_(2)溶解度由0.1627 mol/kg升至0.7141 mol/kg;CO_(2)溶解度随着温度与矿化度的升高而降低;相同质量分数下,一价阳离子溶液(NaCl、KCl)比二价阳离子溶液(CaCl_(2)、MgCl_(2))可溶解更多的CO_(2)。注入采空区中的游离相CO_(2)克服界面张力通过扩散溶解传质作用打破了采空区地层的地球化学平衡,通过明确环境温压条件、采空区水环境对IFT及CO_(2)溶解度的影响规律,阐明CO_(2)地层水气液界面效应及溶解传质机理,以期为采空区CO_(2)封存安全性及封存量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CO_(2)封存安全性 气液界面扩散-溶解 界面张力 溶解度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的致密砂岩储层CO_(2)驱油研究进展
3
作者 余涛 李琦 +2 位作者 谭永胜 陈博文 胡海翔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9,共14页
随着致密砂岩储层CO_(2)-EOR项目的不断增加,亟需对CO_(2)与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但室内实验难以观察到CO_(2)与流体在孔隙通道中的动态过程,而分子动力学模拟则可以弥补传统实验和数值方法的不足。为此... 随着致密砂岩储层CO_(2)-EOR项目的不断增加,亟需对CO_(2)与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但室内实验难以观察到CO_(2)与流体在孔隙通道中的动态过程,而分子动力学模拟则可以弥补传统实验和数值方法的不足。为此,围绕该方法在CO_(2)-EOR研究中的2大重点——界面行为与受限空间运移行为,对包括萃取、溶胀、降黏、降低界面张力、最小混相压力、润湿性等6个方面界面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结合前人对CO_(2)与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在受限空间中运移行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分子动力学在致密砂岩储层CO_(2)-EOR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分子动力学能够很好地将CO_(2)萃取原油中—轻烃组分的过程进行可视化,建议根据原油实际组分构成分析CO_(2)的萃取能力,从而弄清CO_(2)萃取原油中各组分的优先顺序及效率;②有关CO_(2)分子对原油溶胀降黏作用的研究,大多数成果中的原油组分体系较为单一,建议根据实际储层的原油组分,系统探讨高温高压条件下CO_(2)的溶胀降黏作用;③对于CO_(2)与油水两相之间界面张力的研究更多是在体相中进行展开,而在纳米受限空间界面行为的研究还有待完善;④有关地层水在孔隙壁面的润湿性研究,对不同因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影响润湿性的机理尚不明确。结论认为,随着量子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计算性能的日益强大,该方法可以在更大尺度上进行复杂体系的计算,以其为基础的油藏、页岩油气藏CO_(2)-EOR机理等研究将会取得较大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CO_(2)驱油 致密砂岩储层 溶胀降黏 界面张力 最小混相压力 界面行为 受限空间流动
下载PDF
二甲醚辅助CO_(2)驱提高页岩油采收率可行性实验——以四川盆地长宁地区奥陶系五峰组为例
4
作者 卢子建 钟陵 +2 位作者 段晓苗 王新星 吕占佐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5,共9页
为实现CO_(2)驱替过程中CO_(2)性能最大化,进一步提高CO_(2)驱替页岩油的采收率。提出了采用二甲醚(DME)辅助CO_(2)驱油方法,基于核磁共振(NMR)技术,通过开展助溶剂辅助CO_(2)驱替岩心实验,对比了丙烷、正己烷和DME辅助CO_(2)的驱油效果... 为实现CO_(2)驱替过程中CO_(2)性能最大化,进一步提高CO_(2)驱替页岩油的采收率。提出了采用二甲醚(DME)辅助CO_(2)驱油方法,基于核磁共振(NMR)技术,通过开展助溶剂辅助CO_(2)驱替岩心实验,对比了丙烷、正己烷和DME辅助CO_(2)的驱油效果,明确了DME作用下CO_(2)对不同孔径孔隙原油的动用特征。结果表明:相比纯CO_(2),摩尔分数为20%的DME−CO_(2)混合溶剂能够将CO_(2)-原油的界面张力降低45百分点,混相压力降低33百分点,原油黏度降低80百分点,可动用孔隙孔径下限由7.7 nm降至3.2 nm,页岩油采收率提高35.9百分点;并可显著提高CO_(2)动用小孔隙(0.9 nm<r<101.0 nm)和大孔隙(101.0 nm≤r<7088.0 nm)的能力,动用程度分别提高了3.3倍和1.9倍;CO_(2)混合溶剂中DME最佳摩尔分数为20%,最大不超过30%。研究成果为探索页岩油藏新的开发方式和新策略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二甲醚(DME) 核磁共振(NMR) CO_(2)驱 界面张力
下载PDF
HPAM聚合物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协同稳定CO_(2)泡沫的分子模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贾冀辉 蔡杭 +3 位作者 梁云峰 辻健 林梅钦 彭勃 《石油科学通报》 2023年第1期69-86,共18页
CO_(2)泡沫驱可以有效地控制CO_(2)相的流度从而提高波及效率,同时它还能够进行CO_(2)地质封存,减少碳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表面活性剂能降低CO_(2)泡和水相液膜之间的界面张力(IFT),从而增加因拉普拉斯毛细管自吸效应导致的... CO_(2)泡沫驱可以有效地控制CO_(2)相的流度从而提高波及效率,同时它还能够进行CO_(2)地质封存,减少碳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表面活性剂能降低CO_(2)泡和水相液膜之间的界面张力(IFT),从而增加因拉普拉斯毛细管自吸效应导致的泡沫液膜中液体析出的阻力。聚合物可以提高泡沫液膜黏度,也可以减缓液膜中的液体析出并缓解气泡聚并现象。二者同时被用作提高泡沫稳定性的化学试剂,然而表面活性剂分子根据亲水头基电荷正负属性不同会具有不同的界面行为,在微观尺度下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分子之间的协同作用还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油藏条件下阴离子型(SDS)和阳离子型(CTAB)表面活性剂分别与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水解度25%)在CO_(2)与水相界面处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TAB比SDS具有更强的降低CO_(2)与水之间IFT的能力,IFT的大小与界面宽度和界面覆盖率呈正相关性。具有相同电性的HPAM与平衡离子Br-在CTAB界面膜上形成竞争吸附关系;而带有相反电性的HPAM与平衡离子Na+在SDS界面膜附近形成盐桥结构。前者更有利于降低气—液界面处IFT和增大液膜厚度,两种模式对泡沫液膜剪切黏度的提高程度差别不大。本研究揭示了阴/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分别与水解聚合物分子协同作用稳定CO_(2)泡沫的微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泡沫稳定性 泡沫液膜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界面张力 黏度 分子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纳米颗粒对原油-CO_(2)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林魂 袁勇 +1 位作者 赖向东 董明达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9-106,共8页
注CO_(2)开发含沥青质油藏会导致沥青质沉淀,造成储层堵塞,而注入纳米颗粒能够有效抑制沥青质沉淀。在明确原油注CO_(2)产生沥青质沉淀特征的基础上,选取不同地区4种沥青质质量分数的原油,分别测定了无机纳米颗粒SiO_(2)、金属氧化物纳... 注CO_(2)开发含沥青质油藏会导致沥青质沉淀,造成储层堵塞,而注入纳米颗粒能够有效抑制沥青质沉淀。在明确原油注CO_(2)产生沥青质沉淀特征的基础上,选取不同地区4种沥青质质量分数的原油,分别测定了无机纳米颗粒SiO_(2)、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Co_(3)O_(4)和Fe_(3)O_(4)作用下的CO_(2)与原油的界面张力,并评价了原油性质对纳米颗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油中沥青质沉淀量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CO_(2)与原油间界面张力随压力的增加呈现出先快速下降后逐渐变缓的趋势,对应的一次接触最小混相压力也随沥青质沉淀量的增加而增大;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和比表面积,能够吸附沥青质颗粒,抑制沥青质聚集,有效降低油气体系界面张力,其中纳米颗粒性能高低依次为无机纳米颗粒SiO_(2)、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Co_(3)O_(4)和Fe_(3)O_(4);纳米颗粒性能随原油黏度和沥青质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变好,随原油中硫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变差。研究成果为改善CO_(2)驱替效果和抑制沥青质沉淀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CO_(2) 沥青质沉淀 纳米颗粒 界面张力 最小混相压力
下载PDF
特低渗砂岩油藏CO_(2)-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协同驱油机理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董沅武 王睿 +3 位作者 王思瑶 孟文玉 陈龙龙 唐善法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7-83,共7页
目的特低渗油藏储层物性差、层间非均质性强,造成CO_(2)驱易发生气窜,提高采收率效果欠佳,其中,CO_(2)水气交替驱作为结合CO_(2)驱和水驱优势的方法,具有较高的适用性。为进一步改善CO_(2)-水交替驱的开发效果,开展了CO_(2)-低界面张力... 目的特低渗油藏储层物性差、层间非均质性强,造成CO_(2)驱易发生气窜,提高采收率效果欠佳,其中,CO_(2)水气交替驱作为结合CO_(2)驱和水驱优势的方法,具有较高的适用性。为进一步改善CO_(2)-水交替驱的开发效果,开展了CO_(2)-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协同驱油研究。方法通过界面张力和润湿性能测试评价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基本性能,并利用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及岩心驱油实验等,探究了不同驱替方式的驱油效果和CO_(2)-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协同驱油过程中二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机理。结果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具备良好的界面活性和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能力,水驱后开展CO_(2)驱、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驱、CO_(2)-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交替协同驱,采收率可在水驱基础上分别提高0.91%、10.66%、16.25%,其提高采收率机理包括降低界面张力、改善流度比、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及乳化作用的协同效应等。结论CO_(2)-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协同驱既可有效增强非均质特低渗砂岩油藏注CO_(2)过程中气体流动性控制,又能够降低CO_(2)萃取轻烃导致重质组分沉积的影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砂岩油藏 CO_(2) 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 协同作用
下载PDF
混合静脉-动脉CO_(2)差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判断
8
作者 万茜茜 刘付蓉 +3 位作者 刘瑞婷 孔令蕊 翁利 杜斌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2-488,共7页
目的探讨容量负荷试验(扩容试验)前后混合静脉-动脉CO_(2)差(CO_(2)gap)的变化值(ΔCO_(2)gap)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判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共纳入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04例,研... 目的探讨容量负荷试验(扩容试验)前后混合静脉-动脉CO_(2)差(CO_(2)gap)的变化值(ΔCO_(2)gap)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判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共纳入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04例,研究人群均在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下行扩容试验,收集其扩容前(T0)和扩容后即刻(T1)、10 min(T2)、30 min(T3)、60 min(T4)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气指标。扩容后CO增加>10%定义为容量有反应性。采用Spearman方法分析CO_(2)gap与CO的相关性。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ΔCO_(2)gap对容量反应性的判断价值。结果104例患者中,T1、T2、T3、T4时刻的扩容有效率分别为59%(61/104)、72%(75/104)、73%(76/104)和77%(80/104)。T2时刻容量有反应性组患者的基线CO低于无反应性组[6.0(4.7,7.5)L/min vs.7.2(6.4,8.5)L/min,P=0.019],两组扩容前CO_(2)g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O_(2)gap与CO呈负相关性,CCO_(2)gap和PCO_(2)gap与CO的相关性分别为-0.34和-0.33,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1的CO_(2)gap变化可以较弱判断扩容后T2、T3、T4时刻的容量反应性,但不能判断T1时刻的容量反应性。T1时刻CCO_(2)gap和PCO_(2)gap的变化值判断T2时刻扩容效果的AUROC分别为0.669和0.684,P值均<0.05.结论判断扩容效果的时间设定应适当延长,感染性休克患者扩容前后即刻CO_(2)gap的变化值可判断扩容后10 min内容量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静脉-动脉CO_(2)含量差 混合静脉-动脉CO_(2)分压差 容量负荷试验 容量反应性 感染性休克 休克 CO_(2)gap 混合静脉
原文传递
Inhibition of asphaltene deposition by Al_(2)O_(3) nanoparticles during CO_(2) injection
9
作者 Ali Amraeiniya Alireza Rahimi +3 位作者 Nadia Nikpour Siamand Salimi Baneh Farid Arabzadeh Mehdi Razavifar 《Petroleum Research》 EI 2023年第4期499-504,共6页
Carbon dioxide flooding is of interest due to its high oil-sweep efficiency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However,when CO_(2)is injected into deep geological s... Carbon dioxide flooding is of interest due to its high oil-sweep efficiency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However,when CO_(2)is injected into deep geological strata,asphaltene may precipitate.In this work,the effect of Al2O3 nanoparticles on the deposition of asphaltene was examined by assessing the variations of bond number and interfacial tension at different pressures and a temperature of 6℃.The asphaltene onset point and intensity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the bond number,which proved a better indicator of changes in oil droplet shape and interfacial tension with gravity.Synthesized mixtures of toluene and n-heptane that contained two different kinds of asphaltenes were used as M and D oil samples.A 0.06 mass%addition of Al_(2)O_(3) nanoparticles,which worked best for reduction of interfacial tension,was also applied at various pres-sures.Addition of nanoparticles to the oils prevented asphaltene precipitation in both synthetic samples by altering the slope of the plot of interfacial tension with pressure by 49.7% for the M sample and 9.0%for the D sample.The Al_(2)O_(3)nanoparticles were found to be more effective at inhibiting asphaltene precipitation for the M oil sample due to its lower H/C ratio and higher nitrogen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injection Enhanced oil recovery Asphaltenedeposition Aluminum oxidenanoparticles Interfacial tension Bond number
原文传递
CO_(2)填充对五大连池区域天然泉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10
作者 王菁华 方振兴 +4 位作者 郭新明 孙义敏 李月兴 王松 刘威 《化学与粘合》 CAS 2021年第5期367-370,共4页
以五大连池火山区典型的7种重碳酸水、天然苏打水和偏硅酸泉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等压罐装的方式在天然泉水中填充CO_(2),制备不同含CO_(2)气体的碳酸水。研究了天然泉水中溶解CO_(2)后在p H值、电导率、表面张力、17O-核磁共振半峰宽等方... 以五大连池火山区典型的7种重碳酸水、天然苏打水和偏硅酸泉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等压罐装的方式在天然泉水中填充CO_(2),制备不同含CO_(2)气体的碳酸水。研究了天然泉水中溶解CO_(2)后在p H值、电导率、表面张力、17O-核磁共振半峰宽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对天然泉水水质指标有明显的影响,p H值下降至5~6之间;偏硅酸型泉水制备的碳酸水HCO3-浓度增加,电导率值有所增加;碳酸水的表面张力增加,17O-核磁共振半峰宽变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大连池天然泉水 CO_(2) 表面张力 17O-核磁共振
原文传递
CO_(2)/正己烷、环己烷、2-甲基戊烷二元体系界面张力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11
作者 王阳 毕胜山 +1 位作者 崔军卫 吴江涛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73-1477,共5页
界面张力是CO_(2)驱强化采油中的重要参数,影响着原油在岩层的运输,是区分混相驱与非混相驱的关键参数。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CO_(2)与正己烷、环己烷及2-甲基戊烷组成的二元体系的界面张力进行了研究,计算了303.15 K、343.15 ... 界面张力是CO_(2)驱强化采油中的重要参数,影响着原油在岩层的运输,是区分混相驱与非混相驱的关键参数。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CO_(2)与正己烷、环己烷及2-甲基戊烷组成的二元体系的界面张力进行了研究,计算了303.15 K、343.15 K,1∼5 MPa条件下,混合体系的界面张力,分析了不同分子结构对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计算出的界面张力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在相同条件下,σ_(CO_(2))-环己烷>σ_(CO_(2))-正己烷>σ_(CO_(2))-2-甲基戊烷。二元体系两相界面厚度越小、液相CO_(2)配位数越大,则界面张力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张力 分子动力学 CO_(2)/烷烃
原文传递
Low salinity water-Surfactant-CO_(2) EOR 被引量:3
12
作者 Tadesse Weldu Teklu Waleed Alameri +2 位作者 Hossein Kazemi Ramona MGraves Ali MAlSumaiti 《Petroleum》 2017年第3期309-320,共12页
Coreflood,interfacial tension(IFT),contact angle,and phase behavior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viability of a hybrid of low-salinity water,surfactant,and CO_(2) flood enhanced oil recovery(EOR)proc... Coreflood,interfacial tension(IFT),contact angle,and phase behavior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viability of a hybrid of low-salinity water,surfactant,and CO_(2) flood enhanced oil recovery(EOR)process.Low-permeability carbonate reservoir cores were aged for eight weeks at reservoir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Coreflood and contact angle between oil droplets and core surface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Additional contact angle measurements on sandstone and shale cores were also performed.The coreflood sequences were seawater flood,followed by low-salinity water flood,followed by surfactant floods until residual oil saturations to each flooding sequences and finally CO_(2) injection.Coreflood in low-permeability carbonate cores show that the hybrid EOR process produces incremental oil up to twenty-five percent beyond seawater flooding.Contact angle measurements on carbonate,sandstone and shale cores indicate that wettability alteration and IFT decrease are the main oil-mobilizing mechanisms in the hybrid EOR process.The hybrid EOR process mobilizes part of the residual oil because:(i)low-salinity brine improves wettability towards hydrophilic condition favorable for surfactant flooding;(ii)surfactant in lowsalinity water solubilizes some of the remaining oil as Winsor type IImicroemulsion and lowers IFT between oil and water;and(iii)CO_(2) will follow surfactant to mobilize more of the remaining oil in the wettability-improved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salinity water EOR Surfactant EOR CO_(2)EOR Hybrid LS-surfactant EOR Hybrid LS-gas/CO_(2)EOR Hybrid LS-surfactant-gas/CO_(2)EOR Wettability alteration Interfacial tension(IF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