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
被引量:
7
1
作者
杨静
《学术探索》
CSSCI
2014年第2期131-136,共6页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可以细分为诠释的方法和转换的方法两个部分。诠释的方法以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为例,借助黄俊杰先生提出的"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探讨了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过程中的经...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可以细分为诠释的方法和转换的方法两个部分。诠释的方法以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为例,借助黄俊杰先生提出的"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探讨了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过程中的经典诠释方法:一方面侧重语言性的分析,对核心概念的训诂及其在哲学发展史流变过程中不断丰富的内涵的把握;另一方面侧重对诠释者的"历史性"的分析,把握诠释者在不同的时空情景下的诠释言论的具体意义。转换的方法,则借助安乐哲比较哲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具体的"策略性框架",首先在认识论上要避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从而看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性和平等地位,在此基础上促进中西方哲学的互惠互动。在方法论上,从元典出发,构建相关的哲学语境,再在该语境中进行文本的翻译和转换,特别是对关键哲学术语的翻译,一定要体现中国哲学思想和语言的特质,而不是有意无意地强加上西方文化的预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
概念史研究方法
思想史研究方法
比较哲学
策略性框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英美新教传教士《梦溪笔谈》科学条目英译考释
2
作者
王烟朦
《自然辩证法通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95,共7页
本文钩沉19世纪的英美新教传教士伟烈亚力和卫三畏,将《梦溪笔谈》中的科学条目首译到英语世界。二人的中文版本之择看似随意,实则经过筛选和进行了一定的学术考究。受主观宗教身份和学识以及客观时代所影响,英译文的通俗性明显,体现在...
本文钩沉19世纪的英美新教传教士伟烈亚力和卫三畏,将《梦溪笔谈》中的科学条目首译到英语世界。二人的中文版本之择看似随意,实则经过筛选和进行了一定的学术考究。受主观宗教身份和学识以及客观时代所影响,英译文的通俗性明显,体现在专业术语的科学性再现不够精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知存在舛误。而作为英美早期汉学史上举重轻重的人物,伟烈亚力和卫三畏对于中西科技文明交流互鉴的开拓性功绩毋庸置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典籍英译史
《梦溪笔谈》
伟烈亚力
卫三畏
原文传递
从中西翻译史研究现状看中国典籍英译史的研究方向
被引量:
16
3
作者
杨静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9-112,共4页
中国典籍英译史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对众多中西翻译史著作的纵观横览之下,竟然难觅中国典籍英译史的踪迹。西方翻译史学家关注外译英的翻译史,却对中国典籍英译史存而不论;中国翻译史学家关注外译中的翻译史,对中国...
中国典籍英译史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对众多中西翻译史著作的纵观横览之下,竟然难觅中国典籍英译史的踪迹。西方翻译史学家关注外译英的翻译史,却对中国典籍英译史存而不论;中国翻译史学家关注外译中的翻译史,对中国典籍英译史的研究也是寥寥无几。今后,应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充分挖掘史料,从实践史、理论史和元翻译史三个方面对中国典籍英译史进行通史、国别史和专题史相结合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翻译史
中国典籍英译史
研究方向
原文传递
《三国演义》百年英译(1820—1938):史实考辨与学理反思
被引量:
7
4
作者
郑锦怀
《国际汉学》
CSSCI
2019年第4期146-154,203,共10页
1820—1938年的百余年间,《三国演义》英译事业经历了滥觞期(鸦片战争之前)、拓展期(晚清时期)与低谷中的高潮期(民国前期),其译者队伍、译介策略、译介载体等都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这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具有启示,即应当构...
1820—1938年的百余年间,《三国演义》英译事业经历了滥觞期(鸦片战争之前)、拓展期(晚清时期)与低谷中的高潮期(民国前期),其译者队伍、译介策略、译介载体等都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这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具有启示,即应当构建多元化的高水平的翻译队伍,采取丰富多彩的译介策略,通过形式多样的载体,向外国读者呈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英译
翻译史研究
现实启示
原文传递
题名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
被引量:
7
1
作者
杨静
机构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出处
《学术探索》
CSSCI
2014年第2期131-136,共6页
基金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3-GH-494)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32400411171)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语境本体性研究(13YJCZH002)
文摘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可以细分为诠释的方法和转换的方法两个部分。诠释的方法以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为例,借助黄俊杰先生提出的"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探讨了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过程中的经典诠释方法:一方面侧重语言性的分析,对核心概念的训诂及其在哲学发展史流变过程中不断丰富的内涵的把握;另一方面侧重对诠释者的"历史性"的分析,把握诠释者在不同的时空情景下的诠释言论的具体意义。转换的方法,则借助安乐哲比较哲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具体的"策略性框架",首先在认识论上要避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从而看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性和平等地位,在此基础上促进中西方哲学的互惠互动。在方法论上,从元典出发,构建相关的哲学语境,再在该语境中进行文本的翻译和转换,特别是对关键哲学术语的翻译,一定要体现中国哲学思想和语言的特质,而不是有意无意地强加上西方文化的预设。
关键词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
概念史研究方法
思想史研究方法
比较哲学
策略性框架
Keyword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classics
interpretation of kernel concepts in philosophical
history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terpreters'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comparative philosophy
strategic framework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英美新教传教士《梦溪笔谈》科学条目英译考释
2
作者
王烟朦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自然辩证法通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95,共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英译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1736-1953)”(项目编号:22FTQB007)。
文摘
本文钩沉19世纪的英美新教传教士伟烈亚力和卫三畏,将《梦溪笔谈》中的科学条目首译到英语世界。二人的中文版本之择看似随意,实则经过筛选和进行了一定的学术考究。受主观宗教身份和学识以及客观时代所影响,英译文的通俗性明显,体现在专业术语的科学性再现不够精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知存在舛误。而作为英美早期汉学史上举重轻重的人物,伟烈亚力和卫三畏对于中西科技文明交流互鉴的开拓性功绩毋庸置疑。
关键词
科技典籍英译史
《梦溪笔谈》
伟烈亚力
卫三畏
Keywords
english history of chinese sci-tech classics
Mengxi bitan
Alexander Wylie
Samuel W.Williams
分类号
N09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从中西翻译史研究现状看中国典籍英译史的研究方向
被引量:
16
3
作者
杨静
机构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出处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9-112,共4页
基金
2014年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世纪美国的儒学典籍英译史论"(项目编号:2014BYY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文摘
中国典籍英译史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对众多中西翻译史著作的纵观横览之下,竟然难觅中国典籍英译史的踪迹。西方翻译史学家关注外译英的翻译史,却对中国典籍英译史存而不论;中国翻译史学家关注外译中的翻译史,对中国典籍英译史的研究也是寥寥无几。今后,应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充分挖掘史料,从实践史、理论史和元翻译史三个方面对中国典籍英译史进行通史、国别史和专题史相结合的研究。
关键词
中西翻译史
中国典籍英译史
研究方向
Key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history
histor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research prospects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三国演义》百年英译(1820—1938):史实考辨与学理反思
被引量:
7
4
作者
郑锦怀
机构
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
出处
《国际汉学》
CSSCI
2019年第4期146-154,203,共10页
文摘
1820—1938年的百余年间,《三国演义》英译事业经历了滥觞期(鸦片战争之前)、拓展期(晚清时期)与低谷中的高潮期(民国前期),其译者队伍、译介策略、译介载体等都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这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具有启示,即应当构建多元化的高水平的翻译队伍,采取丰富多彩的译介策略,通过形式多样的载体,向外国读者呈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
《三国演义》英译
翻译史研究
现实启示
Keywords
Three Kingdom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al
study of translation
history
practical enlightment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
杨静
《学术探索》
CSSCI
2014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英美新教传教士《梦溪笔谈》科学条目英译考释
王烟朦
《自然辩证法通讯》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3
从中西翻译史研究现状看中国典籍英译史的研究方向
杨静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6
原文传递
4
《三国演义》百年英译(1820—1938):史实考辨与学理反思
郑锦怀
《国际汉学》
CSSCI
2019
7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