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实践路径——以高校英语翻译课程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冠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5-84,共10页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既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外语教学与“三进”融合过程中存在“进教材”贴合度不够、“进课堂”灵活度不够和“...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既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外语教学与“三进”融合过程中存在“进教材”贴合度不够、“进课堂”灵活度不够和“进头脑”深度不够等现实问题。为此,以高校英语翻译课程为例,提出推动“三进”与外语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一)精选素材,拓展补充思政语料,提升教材内容的契合度;(二)创新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思政元素,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三)扩展第二课堂,挖掘文化育人资源,增强育人成效;(四)建立多元的评价考核机制,全面评估育人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进” 英语翻译课程 课程思政
下载PDF
宋明理学与明清实学知行观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华祥 宋显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8-12,共5页
朱熹理学的"知先行后"和阳明学的"知行合一"的知行观,说到底都是在做格心的工夫。明清实学实现了从德性之知到闻见之知的转变,强调要从不断变化的"气"中去探求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规律,提出了"知行相... 朱熹理学的"知先行后"和阳明学的"知行合一"的知行观,说到底都是在做格心的工夫。明清实学实现了从德性之知到闻见之知的转变,强调要从不断变化的"气"中去探求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规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行为贵"的知行观,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直接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理学 陆王心学 明清实学 知行观 科学精神
下载PDF
清末陈澧《东塾读书记》对朱熹科学思想的阐述
3
作者 乐爱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86-90,共5页
清末岭南学者陈澧的《东塾读书记》在深入阐述朱熹学术思想的过程中,通过对朱熹有关科学的言论的梳理和研究,提出"朱子知算学""朱子讲求历算""朱子之讲求地理",对朱熹科学思想作了扼要的阐述,为朱熹科学... 清末岭南学者陈澧的《东塾读书记》在深入阐述朱熹学术思想的过程中,通过对朱熹有关科学的言论的梳理和研究,提出"朱子知算学""朱子讲求历算""朱子之讲求地理",对朱熹科学思想作了扼要的阐述,为朱熹科学思想的研究开了先河,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方法以及可供超越的学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澧 《东塾读书记》 朱熹 科学思想
下载PDF
三代以下折衷于朱子——张履祥对《四书》的新诠及约礼之学
4
作者 张天杰 王龙强 《嘉兴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5-15,共11页
明末清初是《四书》学发展演进的重要时期,在“由王返朱”思潮之中张履祥是一位值得关注的学者,他还在《四书》的诠释上对朱子学多有发明。他一生的治学以《四书》为核心,“祖述孔孟,宪章程朱”,将《论》《孟》《学》《庸》贯通“一辙”... 明末清初是《四书》学发展演进的重要时期,在“由王返朱”思潮之中张履祥是一位值得关注的学者,他还在《四书》的诠释上对朱子学多有发明。他一生的治学以《四书》为核心,“祖述孔孟,宪章程朱”,将《论》《孟》《学》《庸》贯通“一辙”,其宗旨为“约礼”之学,《四书》其他道理如“视听言动”可谓“约礼”之“目”;《中庸》之义“须臾不可离也”,故“行准中庸”而强调须落实于“伦常日用”。就如何笃实践履而言,他对于《四书》的新诠,使其成为“朱子以后五百年来闻知之一人”以及入祀孔庙的儒家圣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履祥 明末清初 朱子学 四书 约礼之学
下载PDF
三维转换视角下中国外宣话语的英译研究——以习近平《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演讲为例
5
作者 李彦鸿 周文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0期27-30,共4页
三维转换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策略之一,包括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这3个维度紧密联系但又各具特色。该策略提出至今,宏观框架基本成型,微观向度仍需细化。该文以文本生命、翻译生态和译者生存三生主题为切入点,提炼出动态适应性、受众... 三维转换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策略之一,包括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这3个维度紧密联系但又各具特色。该策略提出至今,宏观框架基本成型,微观向度仍需细化。该文以文本生命、翻译生态和译者生存三生主题为切入点,提炼出动态适应性、受众指向性和三元共生性三个细化原则。细化的语言维包括词句适应和语篇再现,细化的文化维关注中国特色语汇,细化的交际维强调交际主体的和谐共生。通过研究发现,细化的语言维和文化维内涵丰富,交际维的细化仍值得继续探究。同时运用细化三维转换策略挖掘《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汉英版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一定的可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化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 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外宣话语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英译
下载PDF
朱熹人欲思想在日本近世的误读——以古学派对“无欲说”的批判为线索
6
作者 高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5-136,共12页
在朱熹思想中“欲”和“人欲”是不同的范畴,其讲“灭人欲”“去人欲”并非要人“灭欲”“无欲”,而是主张克制不合于理的过分欲望。虽然朱熹人欲说在中国后世也招致了误解,但日本近世对朱熹人欲说的漏读与误读却呈现体系化的特征。这... 在朱熹思想中“欲”和“人欲”是不同的范畴,其讲“灭人欲”“去人欲”并非要人“灭欲”“无欲”,而是主张克制不合于理的过分欲望。虽然朱熹人欲说在中国后世也招致了误解,但日本近世对朱熹人欲说的漏读与误读却呈现体系化的特征。这一现象酝酿于藤原惺窝、林罗山等所谓朱子学的“忠实介绍者”当中,至古学派兴起后,其内部各家儒者开始对宋儒人欲说进行猛烈抨击,然而观点不尽相同:山鹿素行区别了周敦颐和朱熹无欲说的差异,贬周而褒朱;伊藤仁斋、伊藤东涯认为“主静”不合于“天地生物之心”,指出无欲是无意义的修养工夫;荻生徂徕、太宰春台则考究“人欲”在《礼记·乐记》中的内涵,批判宋儒人欲说是对古典真意的背离。朱熹人欲说被古学派如此误读,与近世早期朱子学与阳明学对欲望的严格主义演绎有关,藤原惺窝、林罗山等的人欲说中并未传递出朱熹对“欲”“人欲”的区分,而阳明学者中江藤树与熊泽蕃山则极力表现着儒家无欲境界的奇妙。这些诠释传统共同构成了古学派理解朱熹人欲说的历史文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欲说 无欲说 朱熹 周敦颐 日本古学派 日本阳明学
下载PDF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与中国形象在海外的传播 被引量:43
7
作者 朱伊革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8年第2期89-93,共5页
中国形象的创造主体历来多为西方人而不是中国人,中国形象是"他塑"而不是"自塑"。通过对翻译文本与形象建构关系的详细论述,认为翻译文本不仅是中国形象的"自塑",也是中国形象建构与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形象的创造主体历来多为西方人而不是中国人,中国形象是"他塑"而不是"自塑"。通过对翻译文本与形象建构关系的详细论述,认为翻译文本不仅是中国形象的"自塑",也是中国形象建构与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译本是中国形象在世界的自我表述,该译本在海外的成功发行可改变中国形象总是被动地由西方来表述的局面,纠正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偏颇描述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传播中国形象以及构建国际社会新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产生积极影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译本不仅有利于改变由"他者"建构中国形象的被动局面,而且能积极推动中国形象学以及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中国形象 英文译本
原文传递
十九世纪朱子太极观英译的发起与演进 被引量:3
8
作者 田莎 朱健平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46,189,共11页
"太极"是朱子理学的最高范畴,被誉为"新儒家形而上学讨论之起点"和“新儒家哲学之基石”。19世纪传教士汉译《圣经》时爆发了关于God的“译名之争”,进而引发了首次以朱子太极观为核心的理学英译高潮。本文结合具... "太极"是朱子理学的最高范畴,被誉为"新儒家形而上学讨论之起点"和“新儒家哲学之基石”。19世纪传教士汉译《圣经》时爆发了关于God的“译名之争”,进而引发了首次以朱子太极观为核心的理学英译高潮。本文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考察了麦都思、裨治文、麦丽芝和湛约翰四位译者在这一历史时期对朱子太极观的英译历程以及就其英译而展开的争论,分析了西方传教士选译朱子太极观的历史渊源和个人意图,试图揭示这些英译活动的实质及其潜在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当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提供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太极 英译 传教士 19世纪
原文传递
重塑朱熹——“译名之争”语境下裨治文对《御纂朱子全书》的节译 被引量:7
9
作者 帅司阳 《翻译界》 2018年第1期25-40,142,共17页
19世纪中叶,在华新教传教士为解决圣经翻译中的'译名问题'而开始翻译、研究朱熹著作。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1849年发表《御纂朱子全书》节译本,依托《中国丛报》的发行产生较大影响,是朱子学英译史上的重要节点。因此,本文以裨译... 19世纪中叶,在华新教传教士为解决圣经翻译中的'译名问题'而开始翻译、研究朱熹著作。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1849年发表《御纂朱子全书》节译本,依托《中国丛报》的发行产生较大影响,是朱子学英译史上的重要节点。因此,本文以裨译本为中心,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下考察,分析其翻译动因、改写方式和结果。本文认为,裨译本因'译名之争'而作;在翻译中,裨治文从自身立场出发,通过预选文本、撰写评注以及文内改写等方式对朱熹学说进行了改写,将朱熹塑造成一个思想落后的唯物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裨治文 《御纂朱子全书》 朱子学英译 译名之争
原文传递
“理”的“西哲格义”--20世纪上半叶朱子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
10
作者 田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2-61,189,共11页
“理”是朱子学的最高范畴。20世纪上半叶,在西方文化危机的历史语境中,朱子学英语译介的第二个历史阶段(以西释朱期)悄然展开,总体呈现出一种鲜明的以“理”为核心的“西哲格义”倾向。基于对“格义”跨文化内涵的阐释,本文结合具体的... “理”是朱子学的最高范畴。20世纪上半叶,在西方文化危机的历史语境中,朱子学英语译介的第二个历史阶段(以西释朱期)悄然展开,总体呈现出一种鲜明的以“理”为核心的“西哲格义”倾向。基于对“格义”跨文化内涵的阐释,本文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考察了卜道成、卜德、霍金、李约瑟在译介中对“理”的“西哲格义”,试图以此揭示20世纪上半叶朱子学英语译介的总体面貌及潜在的历史文化价值,以为当下朱子学国际传播提供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 朱子学 英语译介 “西哲格义” 20世纪上半叶
原文传递
以“理”为核心的“多维正名”——20世纪下半叶朱子学英译研究
11
作者 田莎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83,共11页
“理”是朱子学的最高范畴。在经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神学阐释、西哲阐释等“格义”后,朱子学英译终于20世纪下半叶在美国新儒学运动的历史语境中达至最高潮。研究发现,该时期英译总体呈现以“理”为核心对朱子学的“多维正名”倾向,以... “理”是朱子学的最高范畴。在经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神学阐释、西哲阐释等“格义”后,朱子学英译终于20世纪下半叶在美国新儒学运动的历史语境中达至最高潮。研究发现,该时期英译总体呈现以“理”为核心对朱子学的“多维正名”倾向,以此为切入点的审视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有鉴于此,基于对“正名”跨文化内涵的阐释,本文结合具体历史语境一一考察了陈荣捷、惠腾邦、贾德纳、伊沛霞英译中以“理”为核心的“多维正名”取向与具体做法,试图借此揭示20世纪下半叶朱子学英译的总体面貌,为当下朱子学国际传播提供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 朱子学英译 “多维正名” 20世纪下半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