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6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one Walls Inscribed With Buddhist Scriptures
1
《China's Tibet》 1998年第2期46-46,共1页
StoneWallsInscribedWithBuddhistScripturesZHAOQINGYANGIntheYunjuTempleinFangshan,Beijing,thereare14.000stones... StoneWallsInscribedWithBuddhistScripturesZHAOQINGYANGIntheYunjuTempleinFangshan,Beijing,thereare14.000stoneslabsinscribedwi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lls Inscribed scriptures STONE buddhist With
下载PDF
日本古代写经纸样本的特性分析与显微形态研究
2
作者 易晓辉 漆小华 丁德朝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62,共12页
日本历史上曾有着非常悠久的写经传统,留下了大量古写经。这些古写经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文献学方法进行年代鉴别,还可以通过科学手段对纸张原料成分、加工方式及微观形态等进行分析。本研究通过对《古写经遗影》和《古写经聚英》2本古... 日本历史上曾有着非常悠久的写经传统,留下了大量古写经。这些古写经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文献学方法进行年代鉴别,还可以通过科学手段对纸张原料成分、加工方式及微观形态等进行分析。本研究通过对《古写经遗影》和《古写经聚英》2本古写经样本册中收录的81件古纸样本进行测试分析,总结了日本不同历史时期写经纸样本在纤维成分、纸张厚度、帘纹密度、纸面特征及加工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共性和趋势,为研究日本历代写经纸制作工艺、古写经的年代鉴别提供纸张信息方面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写经 纸张特性 纤维形态 加工方法
下载PDF
湖南敦煌学研究四十年述略
3
作者 聂志军 李锦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9-74,共6页
湖南敦煌学研究起步较早,研究领域以语言文字研究见长,敦煌文献整理、汉文佛典研究成果丰硕,具备鲜明的特色;学缘结构多元化,研究团队以湖南师范大学为核心,薪火相传,有完备的人才体系;在敦煌历史学、中外交流史方面存在研究人员不足、... 湖南敦煌学研究起步较早,研究领域以语言文字研究见长,敦煌文献整理、汉文佛典研究成果丰硕,具备鲜明的特色;学缘结构多元化,研究团队以湖南师范大学为核心,薪火相传,有完备的人才体系;在敦煌历史学、中外交流史方面存在研究人员不足、研究成果薄弱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敦煌学 汉文佛典
下载PDF
国内佛经翻译研究的可视化分析(1978—2023)
4
作者 李赟赟 田德新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3-92,共10页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1978—2023年国内佛经翻译研究的概况、热点、演进路径与前沿动态。研究发现:四十多年来,国内佛经翻译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综合性高校学报是该领域发文的主要学术阵地;该领域尚未...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1978—2023年国内佛经翻译研究的概况、热点、演进路径与前沿动态。研究发现:四十多年来,国内佛经翻译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综合性高校学报是该领域发文的主要学术阵地;该领域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核心作者群;汉译佛经与汉语演变研究、佛经翻译史研究、译者与译作研究、翻译策略与方法研究、佛经翻译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该领域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趋势。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四条启示性建议,供后续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翻译 可视化分析 研究现状 研究热点
下载PDF
中古汉语副词“转”语法化连续性环境研究
5
作者 张赪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8,共16页
文章以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为主要语料,从语法化环境具有连续性的理论出发,讨论了中古汉语时期“转”的各种副词用法演变的语法化环境。这一时期“转”有程度副词、情状副词和语气副词三种用法,它们都是由“变化”义的动词... 文章以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为主要语料,从语法化环境具有连续性的理论出发,讨论了中古汉语时期“转”的各种副词用法演变的语法化环境。这一时期“转”有程度副词、情状副词和语气副词三种用法,它们都是由“变化”义的动词“转”语法化而来,新的语法功能经桥梁环境、在转换环境中最终形成,而“转换环境”是可以采用一定的形式标准将其识别出来的。文章最后还讨论了基本见于佛经的“转复”“转便”“转更”的副词用法,指出它们源于不熟悉汉语的译经僧人(二语习得者)的学习偏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汉语 副词 佛经 语法化
下载PDF
敦煌兑废稿“兑”字新探
6
作者 武绍卫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10,共8页
敦煌文献中有一千余份“兑废稿”,其中六百余份写卷中标有“兑”及相关文字。“兑”等文字是纸张存在错误需要报废的标志。“兑”类文字大量出现在佛教抄经经页上,是佛教抄经活动的产物。将它们还置到佛教抄经流程和制度设计中去考察,... 敦煌文献中有一千余份“兑废稿”,其中六百余份写卷中标有“兑”及相关文字。“兑”等文字是纸张存在错误需要报废的标志。“兑”类文字大量出现在佛教抄经经页上,是佛教抄经活动的产物。将它们还置到佛教抄经流程和制度设计中去考察,可以发现“兑”是“脱”的省写,是负责验收抄经的校阅者在发现和确认经卷存在错误后,在经卷上给装潢者标识的指示性符号,意为让装潢者将有错误的经页从经卷中“脱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抄经
下载PDF
钩纽式袈裟的研究现状与文献疏证
7
作者 齐庆媛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5,共7页
钩纽式袈裟作为中国本土产生的一种袈裟样式,至今仍在沿用,是佛教服饰中国化的生动体现。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而聚焦佛教经典相关记载,对钩纽式袈裟的来源、名称、材质、形制与位置进行了分析。探索过程中,注意文献之间的... 钩纽式袈裟作为中国本土产生的一种袈裟样式,至今仍在沿用,是佛教服饰中国化的生动体现。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而聚焦佛教经典相关记载,对钩纽式袈裟的来源、名称、材质、形制与位置进行了分析。探索过程中,注意文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客观揭示钩纽式袈裟的演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纽式袈裟 研究现状 佛教经典 中国化
下载PDF
The Publication of the Piling Canon in the Late Qing
8
作者 LIU Yi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4年第9期566-574,共9页
Piling Canon refers to a woodblock-printed Chinese Buddhist Canon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Despite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it has received limited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a,as its discovery took place after ... Piling Canon refers to a woodblock-printed Chinese Buddhist Canon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Despite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it has received limited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a,as its discovery took place after the turn of the 21st century.This study explores the background,supervisor,proofreader,engravers,donors,and other factor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publication of the Piling Canon.It was supervised by Buddhist monk Qingrong in Changzhou Tianning Monastery from 1908 to 1926,due to the commission of Yang Wenhui.By investigating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n the colophons of Piling Canon,we found that engraving locations are distributed in Hubei,Yangzhou,and Danyang which engravers operated in groups;the majority of donors were found to be individuals and group forms,social fundraising was included as well.It is noteworthy that Sheng Xuanhuai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in terms of funding.Furthermore,the production of the Piling Canon confirms to the commence of Buddhism revival,as Buddhist scriptures in Jiangnan regions were almost destroyed after the Taiping Rebellion.The research shed light on extensive participation of cultural celebrities,diverse donation forms,and excellent engraving,offering a vivid depiction of Buddhist belief and social landscape in Jiangnan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ing Canon buddhist scriptures Tianning Monastery DONORS Jiangnan
下载PDF
再释“在所”
9
作者 于方圆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6-446,共11页
汉译佛经中,经常见到“在所V”和“在所N”两种结构。“在所V”应分析为“在/所V”,可理解为“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在”表“任凭”,是“自在”的省缩;“在所N”应分析为“在所/N”,可理解为“任何N”,N一般为表方所的名词。“在所... 汉译佛经中,经常见到“在所V”和“在所N”两种结构。“在所V”应分析为“在/所V”,可理解为“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在”表“任凭”,是“自在”的省缩;“在所N”应分析为“在所/N”,可理解为“任何N”,N一般为表方所的名词。“在所”的成词是在“在所V处”这一结构中完成的:汉语的“在所V处”原本是介词“在”与方所宾语组合,因常用来翻译梵语表方所的关系小句,获得了任指义,由于“所”字功能的变化,加之四字格和双音化影响,“在/所V处”发生了重新分析,成为“在所/V处”,“在所”就成为一个主要修饰方所成分、表任指的词。“在在”则是对原典语言仿译,“在”也是来自表方所的“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所 梵汉对勘 汉译佛经
下载PDF
汉文佛典词语札考
10
作者 张亦弛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110-116,共7页
汉文佛典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时贤已经在词语考释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仍有一部分词语之义尚有商榷的余地,或未被考释。今运用审辨字形、异文比勘、系联其他汉文佛典中的相关字词等方法,择取12例加以考辨,或对旧说提出不同意见,... 汉文佛典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时贤已经在词语考释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仍有一部分词语之义尚有商榷的余地,或未被考释。今运用审辨字形、异文比勘、系联其他汉文佛典中的相关字词等方法,择取12例加以考辨,或对旧说提出不同意见,或挖掘新词新义,或为大型辞书编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文佛典 词语 考释
下载PDF
日本金剛寺、七寺、興聖寺古寫本《續高僧傳》卷四的異文考察
11
作者 辛睿龍 《文献语言学》 2024年第1期189-198,285,共11页
《續高僧傳》是唐代南山律宗開山之祖道宣繼梁慧皎《高僧傳》而撰的一部佛教僧傳類著作。該書現存版本較多,根據其保存形態、經文内容和流傳地區,主要可以分爲中國、朝鮮刊本大藏經系統和日本古寫經系統兩大類。日本古寫經本《續高僧傳... 《續高僧傳》是唐代南山律宗開山之祖道宣繼梁慧皎《高僧傳》而撰的一部佛教僧傳類著作。該書現存版本較多,根據其保存形態、經文内容和流傳地區,主要可以分爲中國、朝鮮刊本大藏經系統和日本古寫經系統兩大類。日本古寫經本《續高僧傳》中,流傳較廣、利用較多、價值較大、保存較好的主要是金剛寺本、七寺本和興聖寺本。以郭紹林點校的《續高僧傳》爲基礎工作本,充分參考《續高僧傳》歷代刻本的經文用字情況,重點利用唐慧琳、五代可洪爲《續高僧傳》所作的佛經音義,綜合運用文字學、訓詁學、文獻學等方面的知識,試對金剛寺本、七寺本和興聖寺本《續高僧傳》卷四的異文情況進行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古寫經 《續高僧傳》 佛經音義 異文
下载PDF
历史观与汉语史研究方法的有机统一——《南北朝译经疑问句研究》评介
12
作者 于峻嵘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1-54,共4页
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近百年间,学界在汉译佛经对汉语发展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佛经作为汉语史口语语料库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进入新世纪,汉译佛经的语言价值被深入发掘,诸多成果为研究打开了新视野。黄娜、石彦霞博士出于对译... 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近百年间,学界在汉译佛经对汉语发展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佛经作为汉语史口语语料库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进入新世纪,汉译佛经的语言价值被深入发掘,诸多成果为研究打开了新视野。黄娜、石彦霞博士出于对译经研究的共同志趣,撰就了《南北朝译经疑问句研究》。此书整合了历史观念与汉语史研究方法,多角度剖析了疑问句,描写了外来成分、文言、白话以及不规范成分,得出了可信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译经 疑问句 历史观 汉语史研究方法
下载PDF
论晋唐汉地僧传的存量及传世情况——以史志与经录对勘为中心
13
作者 刘静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晋唐之际产生的汉地僧传,在文献分类上属于“此方诸德传记”,实与“西域圣贤传记”并行不悖,成为梳理中国中古佛教史与佛教文化的重要证据。历代史志与佛教经录所见晋唐汉地僧传,虽然程度不等地存在着重出、淆乱现象乃至难以考证,然而... 晋唐之际产生的汉地僧传,在文献分类上属于“此方诸德传记”,实与“西域圣贤传记”并行不悖,成为梳理中国中古佛教史与佛教文化的重要证据。历代史志与佛教经录所见晋唐汉地僧传,虽然程度不等地存在着重出、淆乱现象乃至难以考证,然而毕竟依据各自的学术渊源和学理视角,为后人具体研究提供了相对可靠的文献清单。将史志与经录所见晋唐汉地僧传清单进行对勘,以史志补撰著录和汉文大藏经、敦煌宝藏收录为相关辅证,不仅得知这批僧传文献的体制形态、总体数量以及存佚情况,而且可见同列于上述两类目录者为少数全帙,它们因唐代佛教学者的编目入藏才得以流传至今。从古典目录学视角考察晋唐汉地僧传的分布,有利于全面把握佛教文献和学术史,从而推动文史研究走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志目录 佛教经录 晋唐汉地僧传 对勘
下载PDF
Scriptures,Ideas,and Life:The Essential Factors and Dimensions of the History of Buddhist Ideas
14
作者 SHENG Kai Sakda Hemthep(译) 《The Voice of Dharma》 2020年第2期11-23,共13页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Buddhist ideas by summarizing“teaching,principle,practice,and result”into the three facets--scriptures,ideas,and life.The academic system and discourse sys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Buddhist ideas by summarizing“teaching,principle,practice,and result”into the three facets--scriptures,ideas,and life.The academic system and discourse system of modern Buddhist research are presented in three dimensions--truth,sacredness,and history.The history of Buddhist ideas is an id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centered on the“Dharma,”which conforms to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Buddhism as both religion and philosophy.It embodies th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criptures,ideas,and life,and demonstrates th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in which the history of Buddhist ideas interact with social history in many a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y of buddhist Ideas scriptures IDEA LIFE PRACTICE
原文传递
《分别功德论》翻译年代初探 被引量:14
15
作者 方一新 高列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2-99,共8页
《分别功德论》是一部失译经,旧附"后汉录"。但以下语言现象表明这部经不像是东汉译经:(1)在语法方面,被动句中,"被"字式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达到22.2%,而东汉佛经没有"被"字式被动句。疑问句中,语气助词的... 《分别功德论》是一部失译经,旧附"后汉录"。但以下语言现象表明这部经不像是东汉译经:(1)在语法方面,被动句中,"被"字式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达到22.2%,而东汉佛经没有"被"字式被动句。疑问句中,语气助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东汉佛经;语气助词的种类与东汉佛经不同;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气助词是"耶",而东汉佛经是"乎";出现新兴语气助词"那"的可靠用例;反复问句"颇……不"的使用频率比东汉佛经高;特指问句疑问词语"何者"、"何等人"东汉佛经未见。(2)在词汇方面,佛经译名"阿那律"、"阿练若"、"耆婆"、"耆域"、"南无"、"岚"以及普通语词"双生儿"、"骆驼"、"算术"、"秃头"、"殊途同归"等,在东汉佛经中均未使用。据此综合考察,这部经的风格和魏晋时期的译经相近,最早也只能是三国时期的译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 语法 词汇 东汉
下载PDF
近20年中国古代文学报恩母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立 王莉莉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5-120,共6页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报恩题材十分丰富,近20年中国古代文学报恩母题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研究内容上,从报恩故事的结构类型研究向报恩故事的文化内涵、来源及报恩方式研究纵深拓展;研究领域上,呈现出由民间文学逐渐向文人文学、通俗文学研...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报恩题材十分丰富,近20年中国古代文学报恩母题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研究内容上,从报恩故事的结构类型研究向报恩故事的文化内涵、来源及报恩方式研究纵深拓展;研究领域上,呈现出由民间文学逐渐向文人文学、通俗文学研究移植的趋势;研究对象上,由民间故事的"动物报恩型"研究逐渐扩展到植物报恩、女性报恩、精怪报恩、鬼魂报恩、乞丐报恩等多个类型,注意揭示佛教文化、本土恩报伦理等深刻影响,以及作家文人的理想追求的报恩文学史实践。报恩主题的民俗学、社会学方法往往遮蔽了更多理论方法的运用,失之于简单化与平面化。作为一个跨学科性质很强的母题,其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仍相对薄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恩母题 民间文学 佛经文献 伦理文化 主题学
下载PDF
《菩萨本缘经》撰集者和译者之考辨 被引量:12
17
作者 颜洽茂 熊娟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5-63,共9页
三卷本《菩萨本缘经》题名为僧伽斯那撰、支谦译,但考察此经的著录和僧伽斯那的生平,可知该经的撰集者尚不能确定。通过对经中"地了"、"某甲"、"涅槃"、"摩睺罗伽"、"阿修罗"、"... 三卷本《菩萨本缘经》题名为僧伽斯那撰、支谦译,但考察此经的著录和僧伽斯那的生平,可知该经的撰集者尚不能确定。通过对经中"地了"、"某甲"、"涅槃"、"摩睺罗伽"、"阿修罗"、"颇梨"等词语以及疑问副词"将非"、疑问语气词"耶"和"乎"、被动句等语法现象的考证,得知该经的翻译者不可能是支谦。此外,该经独特的外在结构也使其在形式上与支谦所有可靠译经有明显区别。综合文献学、语言学、文体结构特点三方面的论证得出如下结论:《菩萨本缘经》的撰集者目前尚无法确知,译者不可能是支谦,其翻译年代应晚于三国时期,可能在西晋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萨本缘经》 汉译佛典 支谦 僧伽斯那
下载PDF
论佛经中的“这”是近指词“这”的字源 被引量:6
18
作者 袁宾 何小宛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汉语近指性指代词为何优选并定型为"这"字,是汉语史研究中一个引人关注然而迄未彻底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联想-借字"的观点。文章深入考察先唐文献中"这"(多系"适"... 汉语近指性指代词为何优选并定型为"这"字,是汉语史研究中一个引人关注然而迄未彻底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联想-借字"的观点。文章深入考察先唐文献中"这"(多系"适"的异体字,读"之石切")的词义与具体用法,发现佛经中表述正当某时的"这……时"等结构与近指词指示某时的"是时、此时"等结构在语义功用、句法地位以及"这"与"是、此"的前置特征等方面具有相通类似之处,能够让人产生佛经"这"与唐代新兴的同音近指词用法近似的联想,这是"这"被借用为近指词标写字的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这"胜于其他标写字与同音字的独优性。敦煌变文、特别是讲经文中近指词"这"的早期用例显示出与佛经"这"的有机联系,为上述观点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近指词"这"字的通行过程中,历代佛经版本纷纷改"这"为"适",表明在古人的语感里,佛经"这"确与近指词"这"的用法有近似易混之处,亦可印证上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词 近指词 "这" 佛经 敦煌变文 字源 联想-借字
下载PDF
试论汉译佛典四言格文体的形成及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颜洽茂 荆亚玲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177-185,共9页
从东汉至南北朝,汉译佛典四言格文体经历了一个逐渐定型的过程,其形成是时代骈体风尚、四言雅正观念、四言语音优势、译经者语言文化素养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特殊的文体结构一经形成便无形地制约着译经者的遣词造句,在表义... 从东汉至南北朝,汉译佛典四言格文体经历了一个逐渐定型的过程,其形成是时代骈体风尚、四言雅正观念、四言语音优势、译经者语言文化素养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特殊的文体结构一经形成便无形地制约着译经者的遣词造句,在表义明确的前提下,译经者往往采取增删字数等手段对文句进行调控,译经中不少表达形式的生成与这种调控密切相关。同时,为满足四言"二二"节奏对双音形式的需求,译经者还采取多种方式延长或简缩词语形式,以凑足四言。不可否认,由于译经者的这些努力,语言中形成了大量的双音新词语,客观上对汉语的双音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典 四言格 成因 词汇
下载PDF
中古译经中表尝试态语气的“看”及其历时考察 被引量:11
20
作者 蒋冀骋 龙国富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65,共6页
本文讨论魏晋南北朝汉译佛经中表尝试态的助词“看”的用法。我们认为该时期表尝试态的助词“看”的用法主要有两类:(一)直接附在动词后面(V看);(二)附在述宾结构后面(VO看)。进而讨论助词“看”的产生与发展演变。
关键词 尝试语气“看” 中古译经 历时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