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ccurrence of Escherichia coli virulence genes in feces of wild birds from Central Italy
1
作者 Fabrizio Bertelloni Errica Lunardo +2 位作者 Guido Rocchigiani Renato Ceccherelli Valentina Viginia Ebani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19年第3期142-146,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role of wild birds as fecal spreaders of enteropathogenic,enterohemorrhagic and Shiga-toxins 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E. coli),enteropathogenic E. coli,enterohemorrhagic E. co...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role of wild birds as fecal spreaders of enteropathogenic,enterohemorrhagic and Shiga-toxins 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E. coli),enteropathogenic E. coli,enterohemorrhagic E. coli and Shiga toxin-producing E. coli strains. Methods: Feca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121 wild birds of different orders and species were submitted to molecular analyses. In particular,eaeA encoding intimin,hlyA encoding for hemolysin,stx1 and stx2 genes encoding Shiga-toxins 1 and 2,respectively,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Overall,21(17.35%) fecal samples resulted positive for at least one of the investigated genes. In detail,12(9.91%) samples were positive for eaeA,10(8.26%) for stx1,4(3.31%) for hylA and 1(0.83%) for stx2. An owl(Athene noctua) positive for the four investigated genes suggesting that it harbored a STEC strain. However,virulence genes characterizing EPEC,and EHEC strains were mainly found among seagulls,waterfowl and feral pigeons. Conclusions: Seagulls,waterfowl and feral pigeons,which frequently reach and contaminate rural,urban and peri-urban areas with their droppings,may be important sources of E. coli infection for other animals and hum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d BIRDS 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Shiga-toxins 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下载PDF
A Survey of <i>Escherichia coli</i>O157:H7 Virulence Factors: The First 25 Years and 13 Genomes
2
作者 Holly A. Reiland Morrine A. Omolo +1 位作者 Timothy J. Johnson David J. Baumler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14年第7期390-423,共34页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is a human pathogen that was first identified from a foodborne outbreak in 1982, and in the 25 years that followed, many new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and emerged in numerous outbreaks of human ...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is a human pathogen that was first identified from a foodborne outbreak in 1982, and in the 25 years that followed, many new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and emerged in numerous outbreaks of human disease. Extensiv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to identify virulence factor genes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E. coli O157:H7 and many genome sequences of E. coli O157:H7 strains have become available to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Here, we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that has been conducted over the first 25 years to identify 394 known or putative virulence factor genes present in the genomes of E. coli O157:H7 strains. Finally, 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servation of these 394 virulence factor genes across additional genomes of E. coli O157:H7 is provided which summarizes the first 25 years and 13 genomes of this human pathog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Enteroha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ehec) Virulence Factors Genomics
下载PDF
西藏牦牛源EHEC的MLST聚类和致病性分析
3
作者 娄永志 卢姊豪 +5 位作者 陈姝宇 常攀 辛娇娇 索南顿珠 索朗斯珠 贡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3-569,共7页
目的掌握西藏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核酸多位点序列分型、聚类情况和致病性。方法对实验室已分离鉴定的14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动物实验的方法,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鉴定及聚类分析,动物实验后挑选致病性最强菌株进行生长... 目的掌握西藏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核酸多位点序列分型、聚类情况和致病性。方法对实验室已分离鉴定的14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动物实验的方法,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鉴定及聚类分析,动物实验后挑选致病性最强菌株进行生长曲线测定和半数致死量(LD 50)计算,HE染色制作组织病理切片。结果14株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中共出现了3种ST型,分别为ST 33、ST 226、ST 446,各ST型中西藏阿里菌株占比最多为57%(8/14);各ST型中ST 33占比最多为57%(8/14),其次是ST 226占比14%(2/14)该型菌株的致病性最强,ST 446占比最少为7%(1/14)。此外,还有3株占比22%(3/14)未定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MLST聚类分析表明管家基因在不同ST型中携带等位基因的数量不同,ST 33型中Mdh 22个最多,ST 446型中icd 26个最多,ST 226型中Fumc 27个最多。14株菌株攻毒80只小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其中ST 226型致病性最强。将致死小鼠解剖后发现肠上皮出血水肿,脾脏、肝脏有淤血等病理变化。14株菌株中的阿里株(TBY 7)是ST 226型其致病性最强,其生长曲线显示14 h达最大生长数,浓度为1×10^(11)cfu/mL;60只小鼠差浓度梯度攻毒试验计算出该菌的LD_(50)为2.4×10^(7)cfu/mL。阿里株(TBY 7)ST 226型感染小鼠后经HE染色制作组织病理切片后,结果显示小鼠的十二指肠、盲肠、结肠和直肠黏膜上皮坏死脱落,盲肠肠壁内可见寄生虫,空肠、回肠绒毛结构坏死萎缩、固有层充血;肝细胞轻微空泡变性,脾脏红髓轻微淤血。结论西藏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存在不同ST型,且各地区均有分布;不同ST型的致病性与携带等位基因数量相关,且主要引起肠组织病变,提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该致病菌的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ST分型 MLST聚类分析 致病性
下载PDF
类鼻疽杆菌鞭毛蛋白FliC与EHEC O157∶H7 EspA蛋白的融合表达及其免疫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于波 方瑶 +8 位作者 顾江 王海光 程琰 李倩 唐彬 李娜 张小玲 邹全明 毛旭虎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1-255,共5页
目的融合表达类鼻疽杆菌鞭毛蛋白FilC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 EspA蛋白,并评价其免疫学性质。方法 PCR扩增类鼻疽杆菌FilC编码基因bpsl3319,连接到基于EHEC O157 EspA的表达载体pEspA上,表达并纯化EspA-FliC融合蛋白,Western blo... 目的融合表达类鼻疽杆菌鞭毛蛋白FilC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 EspA蛋白,并评价其免疫学性质。方法 PCR扩增类鼻疽杆菌FilC编码基因bpsl3319,连接到基于EHEC O157 EspA的表达载体pEspA上,表达并纯化EspA-FliC融合蛋白,Western blot分析其抗原性;EspA-FliC免疫Balb/c小鼠评价其免疫原性。结果获得了bpsl3319目的基因,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spA-bpsl3319;实现了EspA-FilC的高效表达,其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5%,纯化后蛋白纯度超过85%。Westernblot结果显示EspA-FliC能分别与抗类鼻疽杆菌多克隆抗体、抗EHEC O157∶H7 EspA的单抗和多抗血清发生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EspA-FilC免疫Balb/c小鼠可刺激其产生高效价特异的IgG,且此抗体能识别EspA-FilC、EspA以及天然类鼻疽杆菌的FliC。结论重组表达了融合蛋白EspA-FilC,该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和良好的免疫原性。此研究为下一步研制类鼻疽杆菌和EHEC O157的二联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杆菌 鞭毛蛋白FliC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EspA 疫苗
下载PDF
EHEC O_(157)∶H_7肠粘附力增强突变株的构建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宝兰 徐进 +1 位作者 朱淑萍 李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418-420,共3页
〔目的〕构建对肠上皮细胞粘附力增强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EHECO157)突变株 ,为体内、体外研究其粘附及其粘附机制提供可行的手段。〔方法〕分别将pSC10 1和mini -Tn5Km2通过电穿孔转化和结合导入O157∶H7Sakai菌株中 ,筛选粘... 〔目的〕构建对肠上皮细胞粘附力增强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EHECO157)突变株 ,为体内、体外研究其粘附及其粘附机制提供可行的手段。〔方法〕分别将pSC10 1和mini -Tn5Km2通过电穿孔转化和结合导入O157∶H7Sakai菌株中 ,筛选粘附力增强的转化子感染Caco -2细胞株和实验小鼠 ,观察Caco -2单层细胞中的微菌落数量和小鼠粪便中突变株脱落的时程。〔结果〕经诱变 ,共分离筛选出 8株突变株 ,其形成微菌落的数量大于野毒株至少 3倍以上 ;8个突变株中有 6株转座子的插入位置为E .coliK -12同源区的yhiE基因处 ,其突变株在小鼠粪便中的脱落时程明显高于野毒株 ,P <0 .0 1。〔结论〕O157Sakai中的yhiE基因可能具有调节O157粘附肠道上皮细胞能力的作用 ,尽管其调节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但本文结果显示其可能具有负调节的作用。另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hecO157:H7 肠粘附力增强突变株 小鼠 脱落时程
下载PDF
EHECO157∶H7粘附Caco-2细胞缺陷突变株的构建
6
作者 杜春明 车会莲 李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5年第10期1169-1172,共4页
目的:构建对肠上皮细胞粘附缺陷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EHEC O157)突变株,为体内、体外研究其粘附机制提供可用工具。方法:将pSC101和m in i-Tn5Km2分别通过转化和结合导入O157Sakai菌株中,筛选粘附力缺陷的转化子感染Caco-2细胞... 目的:构建对肠上皮细胞粘附缺陷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EHEC O157)突变株,为体内、体外研究其粘附机制提供可用工具。方法:将pSC101和m in i-Tn5Km2分别通过转化和结合导入O157Sakai菌株中,筛选粘附力缺陷的转化子感染Caco-2细胞株,观察Caco-2单层细胞中的微菌落数量和m in i-Tn5Km2插入位点。结果:经诱变,共分离到3组粘附缺陷突变株,1组完全丧失了粘附力,2组粘附力减弱,3组的粘附力更弱。1组和3组拥有LEE岛上多基因的转座子插入,而2组m in i-Tn5Km2的插入位点在LEE岛之外。结论:O157Sakai的肠道粘附能力可能与LEE岛的III型分泌系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 粘附 LEE岛
下载PDF
气管滴注法建立肉鸡感染O157:H7型大肠杆菌模型
7
作者 牟芮玮 郭琰娜 +4 位作者 卢梦涵 梁少姗 杨绵泽 何永明 唐陆平 《中兽医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1-27,共7页
本试验旨在建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E.coli)感染肉鸡动物模型。将100只麻黄羽肉鸡饲喂至7日龄,挑选健康、体质量均一的鸡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A组(1×10^(7)cfu/mL E.coli感染组)、B组(1×10^(8)cfu/mL E.coli感染组)... 本试验旨在建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E.coli)感染肉鸡动物模型。将100只麻黄羽肉鸡饲喂至7日龄,挑选健康、体质量均一的鸡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A组(1×10^(7)cfu/mL E.coli感染组)、B组(1×10^(8)cfu/mL E.coli感染组)、C组(1×10^(9)cfu/mL E.coli感染组)、D组(1×10^(10)cfu/mL E.coli感染组)、E组(1×10^(11)cfu/mL E.coli感染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鸡。感染组每只肉鸡气管滴注大肠杆菌菌悬液0.5 mL,空白对照组肉鸡气管滴注相同体积的磷酸缓冲液(PBS)。分别在试验开始前与感染后7 d记录肉鸡的体质量,试验期间记录肉鸡的采食量,并观察其临床变化。在感染后7 d对肉鸡颈静脉采血以检测肝功能。解剖摘取肉鸡肝脏、脾脏和结肠组织,计算肝脏和脾脏脏器指数,并对肝脏、脾脏和结肠进行载菌量检测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感染大肠杆菌后肉鸡的料重比和肝脏指数、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肝脏、脾脏中均检测出大肠杆菌,结肠中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增多。A~E组肉鸡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V)含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D组与E组肉鸡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D组、E组肉鸡血清中总胆汁酸(TBA)含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C~E组肉鸡肝脏眼观呈绿棕色,并存在白色坏死点,镜检发现浆液性渗出和红细胞、炎性细胞浸润现象;E组肉鸡脾脏出现明显的毛细血管玻璃样变和毛细血管充血现象;C~E组肉鸡结肠绒毛萎缩、肠壁变薄,同时,D组、E组肉鸡结肠出现毛细血管充血现象。气管滴注可以用于构建鸡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模型,此模型可显著诱导肉鸡肝脏和结肠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气管滴注 肉鸡 动物模型
下载PDF
Construction and prokaryotic expression of the fusion protein Stx2B-IntiminC300 of EHEC O157: H7 and its immunoprophylactic potential 被引量:2
8
作者 YONG YI Xu Hu MAO +9 位作者 WEN DE TONG YING MA MING ZEN YONG HONG ZHU QUAN MING ZOU XIA AI JIAN PING CHENG WEI JUN ZHANG JIANG GU PING LUO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2006年第2期88-95,共8页
To construct and express the fusion protein Stx2B-IntiminC300 of EHEC 0157 :H7, and to further investigate its immunoprophyiactic potential, the gene of Stx2B (stx2b) from EHEC 0157:H7 chromosome was cloned into pMD18... To construct and express the fusion protein Stx2B-IntiminC300 of EHEC 0157 :H7, and to further investigate its immunoprophyiactic potential, the gene of Stx2B (stx2b) from EHEC 0157:H7 chromosome was cloned into pMD18-T vector. Thereafter, the amplified gene was cloned into prokaryotic expression plasmid pET-28a (+)-eaeC300, which was constructed previously. The recombinant pasmid pET-28a(+)-stx2b-eaeC300 was transformed into E. coli BL21(DE3). After inducement, the protein Stx2B-IntiminC300 was successfully expressed and analyzed with 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 Western blotting and N-terminal amino acid residual sequencing. To evaluate its immunoprophyiactic potential, it was primarily purified by 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 and injected into 30 BALB/c mice with Al(OH)3 in the subscapular region. Ten days after the last booster vaccination, 20 mice were attacked with EHEC 0157: H7 lysate and the protective efficacy was observ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gene of Stx2B-IntiminC300 was successfully cloned into pET-28a (+) vector. The results of SDS-PAGE and Western blotting assay showed that the fusion protein was successfully expressed in the inclusion body form, accounting for 25% of total expression products, and its molecular weight was about 43 kDa. The result of the N-terminal amino acid residual sequencing showed that it was identical to that of the molecular designed. The purity was about 75 % after primary purification. Animal tests revealed that the fusion protein Stx2B-IntiminC300 has elicited high titer of protective antibody relatively.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fusion protein Stx2B-IntiminC300 is successfully expressed in prokaryotic expression system and shows certain immunoprophyiactic pot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苗 免疫机制 蛋白质 原核表达
下载PDF
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技术在EHEC检测中的应用
9
作者 刘文鑫 袁超文 冯瑜菲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第6期104-108,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的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技术检测组织中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为临床诊断提供快速、灵敏、有效的检测方法。方法根据EHEC O157:H7的基因特征性保守序列,进行交叉、剥离引物设计之后,采用检测探针来进行O157:H7检测,从...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的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技术检测组织中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为临床诊断提供快速、灵敏、有效的检测方法。方法根据EHEC O157:H7的基因特征性保守序列,进行交叉、剥离引物设计之后,采用检测探针来进行O157:H7检测,从而检测出比较常见的食源性细菌并对这些细菌的特异性进行验证,对菌液进行不同浓度稀释,从而对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技术检测的灵敏度进行评估,多次实验验证此方法的实用性。结果检测中,仅O157:H7菌株呈阳性,特异性良好,灵敏度也比较高。结论在EHEC O157:H7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应用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技术来进行,操作简单易上手,检测速度比较快,检测灵敏结果准确,特异性比较强,应当广泛应用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实践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引物 等温扩增技术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快速检测 特异性 灵敏度
下载PDF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小平 郦娟 +2 位作者 虞伟明 陈琼 曾慧君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0-146,共7页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是一类能引起轻则水样腹泻、重则溶血尿毒综合征的重要肠道致病菌。EHEC通过感知定殖部位的生物素和核酸浓度、各种物理信号(温度、pH、渗透压)等完成定殖,随后通过Ⅲ型...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是一类能引起轻则水样腹泻、重则溶血尿毒综合征的重要肠道致病菌。EHEC通过感知定殖部位的生物素和核酸浓度、各种物理信号(温度、pH、渗透压)等完成定殖,随后通过Ⅲ型分泌系统、黏附素等效应蛋白完成对宿主的黏附并造成黏附/脱落损伤,本文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并介绍了志贺毒素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受体特异性及致病机制,最后阐述了EHEC如何通过志贺毒素实现免疫逃逸及其在体内的毒力调控机制。通过对EHEC致病机制的总结与解析,提示我们需要防范和警惕因基因水平转移而产生的新血清型,感染EHEC可能的促癌效应;同时不要忽视快乐的情绪、正常的肠道菌群对EHEC的抑制作用。最后需要通过对EHEC的深入研究,加强对志贺毒素的改造和利用,使其发挥正向作用。本文旨在确定EHEC防控的关键点,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 定殖 黏附 志贺毒素 免疫逃逸 毒力调控
下载PDF
猪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满晓营 吴斌 +5 位作者 张璇 余腾 罗勇 刘峰 金梅林 陈焕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84-987,共4页
目的探讨猪源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病原学特征。方法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药敏试验,并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同时对致病性的菌株进行外膜蛋白分型、REP-PCR和ERIC-PCR分析。结果从315株大肠杆菌中筛... 目的探讨猪源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病原学特征。方法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药敏试验,并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同时对致病性的菌株进行外膜蛋白分型、REP-PCR和ERIC-PCR分析。结果从315株大肠杆菌中筛选到山梨醇阴性的EHEC21株,其中含有stx1基因的菌株有4株,含有stx2基因3株,含有eae基因的17株,外膜蛋白分型属于三个型,其中OMP-1型最多,有15株,OMP-2型3株,OMP-3型3株,REP-PCR和ERIC-PCR结果显示这些致病性菌株带型差异性较大,分属于不同的亚群。结论华中地区是养殖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且人均消费猪肉比例也较高,EHEC的存在对人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应加强监测力度,防止该菌在人群中感染和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外膜蛋白 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RIC-PCR)和重复一致回文序列 聚合酶链式反应(REP—PCR)
下载PDF
PCR法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 被引量:24
12
作者 巢强国 杨学明 +3 位作者 葛宇 熊薇 曲勤凤 王瑞元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12-215,共4页
对大肠杆菌O157:H7型菌株的各毒力基因及基因组中的特异序列进行了设计和比对,确定292bp的检测引物。常规定性PCR和实时定量PCR证明该引物特异性强。模拟样品的前增菌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在原样品活菌浓度约2.0CFU/mL时通过16h增菌... 对大肠杆菌O157:H7型菌株的各毒力基因及基因组中的特异序列进行了设计和比对,确定292bp的检测引物。常规定性PCR和实时定量PCR证明该引物特异性强。模拟样品的前增菌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在原样品活菌浓度约2.0CFU/mL时通过16h增菌后检测出来,总的检测时间可以控制在24h内。本实验建立的PCR方法可用于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57:H7 食源性致病菌 特异序列 PCR
下载PDF
多重PCR快速检测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静 杨瑞馥 +2 位作者 郭兆彪 邱茂锋 林修光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10-312,共3页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HEC)的多重PCR方法。将样品增菌后 ,采用快速裂解吸附法制备模板 ,用多重PCR同时检测EHEC的三种毒力基因eaeA、hlyAB、slt1 2 ,相应扩增片段依次为 110 9、30 2、2 2 8bp。检测了 6 ...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HEC)的多重PCR方法。将样品增菌后 ,采用快速裂解吸附法制备模板 ,用多重PCR同时检测EHEC的三种毒力基因eaeA、hlyAB、slt1 2 ,相应扩增片段依次为 110 9、30 2、2 2 8bp。检测了 6 0株大肠杆菌和其它菌种。结果 12株大肠杆菌O15 7∶H7、1株大肠杆菌O2 6∶H11和 1株大肠杆菌O111∶H8同时检出上述三种基因 ,2株EAEC检出了eaeA基因 ,1株VTEC检出了slt1 2基因 ,其余 43株大肠杆菌和非大肠杆菌未检出上述基因。检测食品中EHEC时 ,从样品增菌培养到整个检测过程结束不超过 8小时 ,方法的检出限≤ 1 6cfu g(ml)。检测的 12 6份食品样品中 ,3份检出了EHEC(包括牛肉、猪肉和生菜各 1份 )。实验结果表明该法是一种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省时、省力的EHEC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多重PCR 毒力基因 食品检验
下载PDF
多联实时荧光PCR定量方法检测四种肠道细菌的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彭雁忠 贾宏 +5 位作者 邹虹 李瑜 黄君美 肖性龙 黄胜中 林镜中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5年第5期943-947,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空肠弯曲菌(CJ)、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副溶血性弧菌(VP)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LM)的多联实时荧光PCR定量方法。方法根据CJ的C基因序列、EHECO157:H7的RFBE基因序列、VP的toxR基因序列和LM的iap基因序... 目的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空肠弯曲菌(CJ)、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副溶血性弧菌(VP)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LM)的多联实时荧光PCR定量方法。方法根据CJ的C基因序列、EHECO157:H7的RFBE基因序列、VP的toxR基因序列和LM的iap基因序列的开放阅读框(ORF),分别利用ABIprimerexperess2·0和DNAStar中的PrimerSelect软件设计出了数对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筛选出最佳的各组引物和探针组合,对引物、探针的浓度、Mg2+浓度、Taq酶的用量、反应条件等进行优化,从而建立了检测临床标本中CJ、O157:H7、VP和LM的多联荧光PCR反应体系和检测方法。结果实验显示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均达到100copies/ml。结论多联实时荧光PCR方法可定量检测临床标本中CJ、O157:H7、VP和LM,该法快速简便,准确高效,有利于上述病原菌所致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肠弯曲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副溶血性弧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多联 荧光PCR
下载PDF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rfbE与fliC基因的表达及鉴定 被引量:7
15
作者 潘群兴 王永山 +3 位作者 刘洁 夏兴霞 何孔旺 张雪寒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68-571,共4页
利用PCR技术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rfbE与fliC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到pET原核表达系统,在E.coliBL21(DE3)中表达。结果显示rfbE、fliC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表达产量高达总菌体蛋白的40%左右,经His-Bind镍柱纯化目的蛋白,在E.coliBL21(D... 利用PCR技术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rfbE与fliC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到pET原核表达系统,在E.coliBL21(DE3)中表达。结果显示rfbE、fliC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表达产量高达总菌体蛋白的40%左右,经His-Bind镍柱纯化目的蛋白,在E.coliBL21(DE3)中表达的rfbE、fliC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rfbE FLIC 免疫活性
下载PDF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悦 李菁华 +2 位作者 史红艳 温剑平 孙延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分离并鉴定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噬菌体,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为开发抗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的生物制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为宿主菌,采用噬斑法从环境污水中分离出针对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的... 目的:分离并鉴定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噬菌体,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为开发抗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的生物制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为宿主菌,采用噬斑法从环境污水中分离出针对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的噬菌体。噬菌体经超滤浓缩后,电镜观察其大小和形态;将宿主菌和噬菌体以不同的比例混合,测定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并观察其一步生长曲线;利用SDS-PAGE分析噬菌体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提取噬菌体基因组,进行酶切电泳分析。结果:电镜显示噬菌体的头部呈球形、直径40nm,噬菌体的尾部长约80nm。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为10-2,即当宿主菌和噬菌体之间的比例为1∶100时裂解效率最高。一步生长曲线示噬菌体在裂解宿主菌时,潜伏期约为10min,爆发期约为30min,裂解量为130。SDS-PAGE凝胶电泳呈现13种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6 000~22 000。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噬菌体基因组大小约23 000bp。结论:成功分离并鉴定一株针对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的噬菌体,是一种裂解性强、特异性高的毒性噬菌体,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噬菌体属于有尾病毒目,管尾噬菌体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噬菌体 最佳感染复数
下载PDF
猪源大肠杆菌 O157:H7与 O157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谢宇舟 密克 +7 位作者 李军 陈泽祥 许力干 杨威 闭炳芬 禤雄标 潘艳 胡帅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1-537,共7页
为了阐述O157:H7与O157的致病力差异与蛋白质表达差异之间的关系,我们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和质谱技术对大肠杆菌两类菌株之间进行蛋白质组学差异分析。菌体蛋白经双向电泳技术分离后,利用软件Image Master TM2DPlatinum7.0对所得双向电泳... 为了阐述O157:H7与O157的致病力差异与蛋白质表达差异之间的关系,我们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和质谱技术对大肠杆菌两类菌株之间进行蛋白质组学差异分析。菌体蛋白经双向电泳技术分离后,利用软件Image Master TM2DPlatinum7.0对所得双向电泳图谱进行差异分析并借助质谱技术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鉴定,获得了背景清晰、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菌体总蛋白的双向电泳图谱。两样品图谱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共确定了28个有效的蛋白质差异点(Av.ratio>2.0,ANOVA<0.05),经质谱鉴定将这28个差异点注释成23种蛋白质。对得到注释的23种蛋白质进行功能分类,发现7类蛋白质与致病性密切相关,即溶菌酶抑制剂、通用应激蛋白、LuxS、鞭毛蛋白以及3种外膜蛋白。本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O157:H7菌株的致病因子,探究O157:H7与其它大肠杆菌菌株的致病力差异,以及建立快速鉴别诊断O157:H7的试剂盒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 H7 O157 蛋白质组学 差异表达
下载PDF
1株宽噬菌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孙利厂 周艳 +6 位作者 张莉莉 庞茂达 何涛 包红朵 张辉 何灵尘 王冉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8-63,共6页
本研究从养殖场采集的污水样品中分离到宽噬菌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烈性噬菌体V_EcoM_C1,并进行了噬菌斑、噬菌谱、形态学(透射电镜)、遗传物质、酸碱及热稳定性、一步生长曲线等生物学特性及控制养殖环境中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污染研究... 本研究从养殖场采集的污水样品中分离到宽噬菌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烈性噬菌体V_EcoM_C1,并进行了噬菌斑、噬菌谱、形态学(透射电镜)、遗传物质、酸碱及热稳定性、一步生长曲线等生物学特性及控制养殖环境中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污染研究。结果表明:噬菌体V_EcoM_C1呈现出典型裂解性噬菌体特征,空斑透亮,无晕环,空斑边缘整齐清晰;噬菌体V_EcoM_C1噬菌斑直径为1.0~1.5 mm;噬菌体V_EcoM_C1头部椭圆形,长径约86 nm,横径约54 nm;噬菌体V_EcoM_C1具有可收缩性尾,尾长约76 nm,直径约10 nm,头部与尾部被颈圈隔开;噬菌体V_EcoM_C1可裂解5种不同血清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且噬菌斑透亮,具有较宽噬菌谱;噬菌体V_EcoM_C1在30℃~50℃保持高活性;噬菌体V_EcoM_C1在pH5~10稳定;噬菌体V_EcoM_C1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约10 min,爆发持续时间约60 min,平均爆发量为26,具有较高的裂解活性;噬菌体V_EcoM_C1可以控制养殖环境中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证明该噬菌体可以有效杀灭养殖环境(奶牛料槽表面)中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综上所述,V_EcoM_C1为1株宽噬菌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烈性噬菌体,可用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噬菌体制剂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噬菌体 分离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动物源性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及其3个毒力基因的多重PCR快速检测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雅君 王亚宾 +5 位作者 张莉娟 张龙现 陈丽颖 刘中原 申果 胡慧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86-691,共6页
目的建立快速、特异的分离鉴定大肠杆菌O157∶H7及其3个主要毒力基因(hylA、eaeA和stx2基因)的多重PCR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大肠杆菌O157∶H7菌体抗原rfbE基因、鞭毛抗原fliC基因、溶血素(hlyA)基因、紧密黏附素(eaeA)基因和志... 目的建立快速、特异的分离鉴定大肠杆菌O157∶H7及其3个主要毒力基因(hylA、eaeA和stx2基因)的多重PCR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大肠杆菌O157∶H7菌体抗原rfbE基因、鞭毛抗原fliC基因、溶血素(hlyA)基因、紧密黏附素(eaeA)基因和志贺样毒素2(stx2)基因为靶基因,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在同一扩增体系中进行PCR,优化反应体系,测定特异性和灵敏度,并进行了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该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分别为327bp、247bp、494bp、384bp和779bp,特异性和灵敏度均高,细菌纯培养物的检测灵敏度为104cfu/mL。结论初步建立了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及其3个毒力基因的多重PCR方法,可用于临床动物携带大肠杆菌O157∶H7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食品微生物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源性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毒力基因 多重PCR
下载PDF
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防控生物新制剂的研究Ⅰ.分泌抗大肠杆菌O157:H7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被引量:9
20
作者 夏兴霞 刘洁 +4 位作者 王永山 诸玉梅 欧阳伟 何孔旺 张雪寒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1-295,共5页
将E.coli O157:H7(EHEC—O157:H7)用甲醛灭活、超声破碎,免疫BALB/c小鼠,制备免疫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后,获得7株分泌抗E.coli O157:H7单克隆抗体(mAbs)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F5、B8、E7、G9、G11、F1和C3... 将E.coli O157:H7(EHEC—O157:H7)用甲醛灭活、超声破碎,免疫BALB/c小鼠,制备免疫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后,获得7株分泌抗E.coli O157:H7单克隆抗体(mAbs)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F5、B8、E7、G9、G11、F1和C3,Ig亚类分别是IgG2ak、IgG2aK、IgG1K、IgMK、IgMh、IgMK和IgG2aK。用间接ELISA检测,E7和F1细胞培养上清液的效价为1.6×10^3,腹水效价均为1×10^11;C3、F5、B8、G9和G11细胞培养上清液的效价为1×10~2×10^2,腹水效价均为1×10^3。相加ELISA结果显示,F1、G9和G113株mAbs对应相同的抗原表位,而其它4株对应不同的抗原表位。用间接ELISA分析特异性,7株mAbs与某些其他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有交叉反应。Westernblotting表明,c3、E7和F13株mAbs在蛋白分子量28×10^3处有特异性条带,而其它4株mAbs则未显示蛋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单克隆抗体(mAb) 生物制剂 人兽共患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