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In-Vivo</i>Dosimetry Method for Measuring Peak Surface Dose Using Radiochromic Films during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ing of the Sinus
1
作者 Khaled Soliman Salman Altimyat +2 位作者 Abdullah Alrushoud Ahmed Alenezi Mohammed Alkhoraye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Physics, Clinical Engineering and Radiation Oncology》 2018年第2期151-159,共9页
Purpose: During computed tomography (CT) helical scanning mode the patient surface dose distribution is assumed to be non-uniform, therefore point dose measurement methods may lead to imprecise estimation of the radia... Purpose: During computed tomography (CT) helical scanning mode the patient surface dose distribution is assumed to be non-uniform, therefore point dose measurement methods may lead to imprecise estimation of the radiation dose received by the patient skin in particular. We have used XRQA2 films as in-vivo dosimeters to measure the entrance skin dose during sinus exams. Methods: The films were placed under the patient head rest in order to sample the entrance surface dose in-vivo. We have performed in-vivo film irradiation on 23 patients in this study to verify the clinical suitability of the method and were found adequate. Results: The measured average ESD in the sinus exam was 11.7 ± 1.0 mGy, the PSD was 15.7 ± 1.7 mGy and the CTDI(vol) was 13.3 ± 0.1 mGy. The ratio of ESD/CTDI(vol) and PSD/CTDI(vol) was 0.88 and 1.18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canner registered CTDI(vol) underestimates the PSD and in the same time it overestimates the ESD by 18% and 13.6%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observ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SD, PSD and CTDI(vol) although seem small for the radiation dose range measured during CT of the sinus [13.2 - 13.4] mGy, but important for the medical physicist to know, since monitoring of patients’ doses from CT examinations is becoming more mandatory. The use of radiochromic film as in-vivo dosimeter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the clinical radiological exam and does not produce any image artifacts. The method can be used to study other CT examinations specially the ones with large beam width, high pitch factor and high dose exams. The method allows measurement of the peak skin dose, examination of the CT dose profile and the 2D dose distribution in the XZ pl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ochromic Films SINUS CT In-Vivo DOSIMETRY CTDI(Vol) entrance surface dose
下载PDF
湖南省不同管电压胸部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建军 程金生 +5 位作者 王艳 凌光华 张奇志 杨芬芳 陈东辉 苏旭 《中国医学装备》 2008年第2期12-16,共5页
目的:比较在胸部X射线摄影中不同管电压对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ESD)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在湖南省范围内,按不同级别的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抽样,对抽样单位的每台胸部摄影设备抽取10例成年病人,采用热释光计量计(LiF,Mg,Cu,P)对接... 目的:比较在胸部X射线摄影中不同管电压对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ESD)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在湖南省范围内,按不同级别的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抽样,对抽样单位的每台胸部摄影设备抽取10例成年病人,采用热释光计量计(LiF,Mg,Cu,P)对接受临床胸部后前位(PA)和侧位(LAT)摄影检查病人的ESD进行测量,按不同的摄影管电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抽取了31家卫生医疗机构共35台放射诊断设备,获得胸部PA摄影110~150kVp的高仟伏模式和低于110kVp的常规仟伏模式病人数分别为88例和138例,平均每次放射摄影所致病人ESD分别为0.2874mGy/次和0.4523mGy/次,LAT高仟伏模式和常规仟伏模式摄影病人分别为23例和50例,平均每次放射摄影所致病人ESD分别为0.9976mGy/次和0.7016mGy/次。除直接数字摄影(DR)系统外,屏片系统和计算机摄影(CR)系统使用高仟伏模式进行胸部PA摄影时,ESD均较低,胸部LAT摄影时,无论何种系统,两种管电压模式所致病人的ESD影响无差异。结论:在湖南省抽样单位,在屏片系统和CR系统胸部PA摄影中使用高仟伏可降低病人的E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放射摄影 管电压 入射体表剂量 湖南省
下载PDF
X射线诊断入射体表剂量监测用热释光剂量计的质量控制 被引量:9
3
作者 欧向明 赵士安 +1 位作者 李明生 岳保荣 《中国医学装备》 2012年第5期4-7,共4页
目的:对X射线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ESD)调查所使用的热释光剂量计(TLD)进行质量控制,使各地的监测数据具有溯源性,并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方法:通过邮寄比对的方式,在二级标准剂量学实验室对15个省市项目协作单位的TLD... 目的:对X射线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ESD)调查所使用的热释光剂量计(TLD)进行质量控制,使各地的监测数据具有溯源性,并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方法:通过邮寄比对的方式,在二级标准剂量学实验室对15个省市项目协作单位的TLD照射标准曲线和盲样,由各单位单独测读后上报结果,完成统一的评估和质量控制。结果:参加比对的TLD盲样测量误差<3%的占69%,<5%的占90%,<10%的占99%。结论:测量误差较大的只是个别单位的个别盲样测量点,此次质量控制比对方案设计合理、达到了预期目的,保证了今后大规模的ESD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诊断 体表剂量 热释光剂量计比对 质量控制
下载PDF
数字X线成像系统图像质量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曾勇明 罗天友 +3 位作者 张志伟 吴富荣 吕发金 欧阳羽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8年第2期69-71,共3页
目的比较非晶体硒平板探测器DR系统和CR系统的图像噪声、空间分辨率和入射体表剂量(ESD),研究数字X线图像质量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相同管电压(125kVp)和不同mAs对仿真胸部体模用分辨率测试卡进行DR和CR曝光成像,测量ESD、空间分... 目的比较非晶体硒平板探测器DR系统和CR系统的图像噪声、空间分辨率和入射体表剂量(ESD),研究数字X线图像质量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相同管电压(125kVp)和不同mAs对仿真胸部体模用分辨率测试卡进行DR和CR曝光成像,测量ESD、空间分辨率,计算均方根(RMS)值,分析mAs、ESD、RMS及空间分辨率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两种系统的RMS随mAs的增加而降低,ESD随mAs的增加而增加。两种系统成像相同ESD时,DR的RMS略高于CR。ESD增加至一定量时,空间分辨率达到极限值(CR为3.1lp/mm,DR为3.4lp/mm)。结论数字系统放射线剂量的改变会导致噪声、分辨率变化。适度的噪声水平对空间分辨率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摄影术 图像质量 胸部体模 入射体表剂量
下载PDF
模拟人体反散射材料试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朱志贤 唐文祥 +2 位作者 韩发明 何韦川 郑钧正 《中国辐射卫生》 2001年第4期198-199,共2页
目的 确定在医用诊断X射线剂量学中常用模体的反散射特性与人体反散射特性的近似程度。方法 在相同投照条件下 ,对 8种常用模拟散射体和真人的反散射因子进行测定以及比较分析。结果 在低能区 ,2cm厚有机玻璃板的反散射特性 ,以及在... 目的 确定在医用诊断X射线剂量学中常用模体的反散射特性与人体反散射特性的近似程度。方法 在相同投照条件下 ,对 8种常用模拟散射体和真人的反散射因子进行测定以及比较分析。结果 在低能区 ,2cm厚有机玻璃板的反散射特性 ,以及在高能区水模体的反散射特性更接近人体。在常规胸腹部检查时 ,反散射线的剂量约为主射线剂量的 40 %。结论 用于质量控制的标准化模体只是一种约定的模体 ,其目的是便于国际上的协调一致和监测数据的比较 ,并非反映患者实受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X射线 诊断 入射体表剂量 反散射因子
下载PDF
X射线诊断患者剂量的TLD质量控制 被引量:2
6
作者 欧向明 李明生 +1 位作者 袁继龙 程金生 《中国医学装备》 2021年第7期10-13,共4页
目的:对X射线诊断患者及受检者体表剂量(ESD)的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进行质量控制,使其监测数据具有溯源性,并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方法:通过邮寄比对的方式,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二级标准剂量学实验室对2020年全国... 目的:对X射线诊断患者及受检者体表剂量(ESD)的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进行质量控制,使其监测数据具有溯源性,并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方法:通过邮寄比对的方式,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二级标准剂量学实验室对2020年全国各省市遴选25家检测机构的TLD照射标准曲线和盲样,由各检测机构单独测读后上报结果,完成统一的评估和质量控制。结果:在25家检测机构中,有23家的TLD盲样检测剂量的结果偏差均<10%,另外2家的偏差>30%。结论:此次TLD测量质量控制比对方案设计合理,达到了预期目的,保证了接受X射线诊断的患者及受检者的ESD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体表剂量(esd) 热释光剂量计(TLD) 比对 X射线诊断 质量控制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术者上肢辐射的影响因素及防护 被引量:1
7
作者 钱海 楼钶楠 +1 位作者 周军波 章璐幸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3-528,共6页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诊疗中术者上肢暴露部位射线剂量与部位高度、术者站位、造影体位及物理防护强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仿真人体模型进行造影曝光,采集桡动脉途径时2位模拟术者左手、左上臂在不同防护条件、不同造影体位下的体表入射...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诊疗中术者上肢暴露部位射线剂量与部位高度、术者站位、造影体位及物理防护强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仿真人体模型进行造影曝光,采集桡动脉途径时2位模拟术者左手、左上臂在不同防护条件、不同造影体位下的体表入射剂量率。采用T检验比较仅穿无袖铅衣时左手和左上臂间的体表入射剂量率及同一部位在两位术者间的体表入射剂量率,比较左手在床旁防护前后的体表入射剂量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仅穿无袖铅衣时同一部位在各体位间的体表入射剂量率,比较左上臂在不同防护条件间的体表入射剂量率;并计算左手、左上臂在不同防护措施下的射线屏蔽率。结果仅穿无袖铅衣时,第一术者上肢的体表入射剂量率均高于第二术者(左手t=38.9~86.5,左上臂t=13.0~83.8,P<0.05);两位术者左上臂大多数体位的体表入射剂量率高于左手(第一术者t=7.1~55.3,第二术者t=9.2~78.8,P<0.05)。左手给予床旁防护后体表入射剂量率明显较低(第一术者左手t=49.4~181.6,第二术者左手t=5.1~47.3,P<0.05);左上臂给予的防护越强,体表入射剂量率越低(第一术者左上臂F=84.6~531.3,第二术者左上臂F=7.0~326.3,P<0.05)。单纯床旁防护时,第一术者左手、左上臂的射线屏蔽率分别为22.46%~52.93%、23.83%~72.12%,第二术者左手、左上臂的射线屏蔽率分别为2.28%~17.39%、3.45%~50.62%,第一术者上肢的射线屏蔽率均高于第二术者,左上臂的射线屏蔽率在多数体位高于左手。半袖铅衣+床旁防护时第一、第二术者左上臂的射线屏蔽率升至73.32%~89.48%、63.97%~89.55%,两术者之间及各体位之间的射线屏蔽率差值较单纯床旁防护时明显缩小。结论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疗中,术者上肢暴露部位的射线剂量受部位高度、术者站位、造影体位、物理防护强度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单纯床旁防护对第一术者上肢尤其上臂的防护效果更好,而半袖铅衣弥补了单纯床旁防护的不足,应充分利用床旁防护及穿戴强化的射线防护用品以减少介入术者的辐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 上肢 体表入射剂量率 辐射防护
下载PDF
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头部和性腺的辐射防护 被引量:1
8
作者 钱海 朱鸣 +3 位作者 胡德兴 岑泽民 楼钶楠 章璐幸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1年第12期670-673,共4页
目的评估经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患者头部和性腺的辐射剂量,并评价物理辐射防护的效果。方法采用仿真人体模型代替患者,采集经桡动脉入路PCI术中模拟患者头部和性腺在物理辐射防护前后的体表入射剂量率,采用配对t检... 目的评估经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患者头部和性腺的辐射剂量,并评价物理辐射防护的效果。方法采用仿真人体模型代替患者,采集经桡动脉入路PCI术中模拟患者头部和性腺在物理辐射防护前后的体表入射剂量率,采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射线屏蔽率。结果模拟患者头部和性腺在有防护时的体表入射剂量率显著低于无防护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头部:t=243.541~738.728,性腺:t=277.934~901.467,均P<0.001)。无论有无防护,在相同造影体位下头部和性腺的体表入射剂量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防护:t=4.704~172.484,有防护:t=38.281~181.942,均P<0.001)。无防护时,头部各造影体位之间体表入射剂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35.427,P<0.001);性腺各造影体位之间体表入射剂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72.454,P<0.001)。有防护时,头部各造影体位之间体表入射剂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69.812,P<0.001);性腺各造影体位之间体表入射剂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07.038,P<0.001)。有防护时模拟患者头部射线屏蔽率为65.85%(左足位)~85.60%(正头位),性腺射线屏蔽率为54.53%(左头位)~79.00%(右侧位)。在正足位、左足位和右足位,头部射线屏蔽率低于性腺,其余5个体位,头部射线屏蔽率均高于性腺。结论在经桡动脉入路PCI术中,无防护时患者头部和性腺受到较高剂量的辐射,辐射强度与造影体位有关,使用物理辐射防护可以大大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体表入射剂量率 头部 性腺 辐射防护
下载PDF
上海市“九五”期间X射线诊断医疗照射剂量水平调查 被引量:3
9
作者 路鹤晴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03年第12期596-599,共4页
[目的 ] 了解上海市“九五”期间X射线诊断医疗照射所致公众的剂量水平。  [方法 ] 用TLD剂量计调查上海市 19种X射线诊断平均每次检查受检者体表剂量 ,估算平均每次检查所致受检者各器官吸收剂量及全身有效剂量当量 ,再结合上海市... [目的 ] 了解上海市“九五”期间X射线诊断医疗照射所致公众的剂量水平。  [方法 ] 用TLD剂量计调查上海市 19种X射线诊断平均每次检查受检者体表剂量 ,估算平均每次检查所致受检者各器官吸收剂量及全身有效剂量当量 ,再结合上海市医疗照射调查频率数据 ,进一步估算X射线诊断检查所致公众集体剂量负担。  [结果 ] 上海市19种X射线诊断检查所致公众年集体剂量当量 1996年为 5 2 0 .92人·Sv ,1998年为 5 46.93人·Sv ;19种X射线诊断检查所致全市年人均有效剂量当量 1996年为 0 .0 40mSv ,1998年为 0 .0 42mSv。  [结论 ] 上海市X射线诊断医疗照射的剂量水平有增高的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X射线诊断医疗 体表剂量 有效剂量当量 集体剂量当量
下载PDF
2014年苏州市X射线摄影受检者剂量水平调查 被引量:3
10
作者 许哲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16年第6期688-689,692,共3页
目的了解X射线摄影检查中成人受检者的辐射水平,分析影响剂量水平的主要因素,为我国相关诊断项目所推荐的指导水平的更新提供数据。方法选取苏州市9家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使用热释光剂量计,测量220名成年受检者不同部位的入射体表剂量(ent... 目的了解X射线摄影检查中成人受检者的辐射水平,分析影响剂量水平的主要因素,为我国相关诊断项目所推荐的指导水平的更新提供数据。方法选取苏州市9家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使用热释光剂量计,测量220名成年受检者不同部位的入射体表剂量(entrance surface dose,ESD),并记录相应的参数,分析影响ESD因素。结果不同部位检查,以腰椎(LAT)检查的ESD最高,胸部(PA)最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56,P<0.05);每项检查均小于我国相应诊断项目所推荐的ESD指导水平。ESD均值与设备类型、医院级别以及主要摄影参数等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苏州市成人受检者X射线摄影的入射体表剂量水平低于我国现行推荐的指导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摄影 受检者 入射体表剂量
下载PDF
实施QC对尘肺胸片质量及受检者剂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勇 《现代预防医学》 CAS 2003年第5期668-670,共3页
目的 :探讨实施医用 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 (QC)对尘肺诊断活动中胸片影像质量和受检者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 :QC前后用热释光剂量计 (TL D)方法测量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 (ESD) ,同时用尘肺病诊断新标准附录 C“胸片质量与质量评定”标... 目的 :探讨实施医用 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 (QC)对尘肺诊断活动中胸片影像质量和受检者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 :QC前后用热释光剂量计 (TL D)方法测量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 (ESD) ,同时用尘肺病诊断新标准附录 C“胸片质量与质量评定”标准对后前位胸片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 :实施 QC后 ,受检者受照剂量明显下降 (P<0 .0 1) ,高仟伏摄影下降了 2 7.6 % ,常规摄影下降了 2 3.5 % ;胸片影像质量明显提高 (P<0 .0 1) ,高仟伏摄影优片率由 14 .10 %上升到 4 4 .87%、差废片率由 2 6 .92 %下降到 5 .13% ,常规摄影优片率由 6 .4 0 %上升到 32 .0 5 %、差废片率由 4 4 .87%下降到19.2 3%。结论 :对医用 X射线诊断设备实施 QC后 ,胸片质量提高 ,受检者受照剂量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肺 放射诊断 质量控制 胸片质量 入射体表剂量 QC
下载PDF
经皮冠脉介入术中术者头颈部辐射强化防护效果研究
12
作者 钱海 丁科权 +2 位作者 楼钶楠 岑泽民 章璐幸 《心电与循环》 2021年第1期6-10,16,共6页
目的分析经皮冠脉介入过程术者头颈部所受辐射剂量和强化头颈部防护效果。方法用仿真人体模型进行曝光,采集两位术者左眼、左腮腺颌下腺、甲状腺在不同投照位和不同防护条件下的体表入射剂量率,计算不同防护下的射线屏蔽率。结果无防护... 目的分析经皮冠脉介入过程术者头颈部所受辐射剂量和强化头颈部防护效果。方法用仿真人体模型进行曝光,采集两位术者左眼、左腮腺颌下腺、甲状腺在不同投照位和不同防护条件下的体表入射剂量率,计算不同防护下的射线屏蔽率。结果无防护时,两位术者头颈部的体表入射剂量率均较高,多数投照位下,第一术者左眼、左腮腺、左颌下腺和甲状腺部位体表入射剂量率均高于第二术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一术者最高为(5833.1±23.1)μGy/h(左眼、左足位),第二术者最高为(4826.8±27.2)μGy/h(甲状腺、左足位)。给予的防护措施越强,体表入射剂量率越低(P<0.05),射线屏蔽率越高。结论经皮冠脉介入诊疗中,术者头颈部的辐射剂量受站位及造影投照位影响,应加强头颈部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脉介入 头颈部 体表入射剂量率 辐射防护
下载PDF
医用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体表剂量估算方法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马天俊 卓维海 +1 位作者 刘海宽 陈波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4期4219-4222,4260,共5页
目的:探讨医用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的估算模式,为掌握受检者与患者的剂量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并为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目前已有的普通X射线摄影和数字X射线摄影两大类医用X射线装置中涉及到受检者入射体... 目的:探讨医用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的估算模式,为掌握受检者与患者的剂量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并为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目前已有的普通X射线摄影和数字X射线摄影两大类医用X射线装置中涉及到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估算的研究论文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相应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进行探讨,比较各类方法的优点和缺点。结果:普通X射线摄影估算模式的数学模型简单,计算便捷,但相应的曝光参数获取不易,且由于模型相对简化,可能因机型、照射野、受检者及其他摄影条件的差异,导致估算时产生较大的偏差。数字X射线摄影估算模式则不需要进行多余的测量及记录,可根据每次摄影后系统给出的曝光指示值或者DAP值来推算出受检者的入射体表剂量,但在该类方法中,受检部位厚度的不确定性会致使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结论:目前现存的用于估算医用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的模型仍存在较大差异和不足,其中数字X射线摄影估算方法有较大应用前景,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X射线 受检者与患者 入射体表剂量 曝光指示值
下载PDF
数字X射线摄影受检者接受剂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何子福 张敏刚 +2 位作者 魏文强 白亚妮 余厚军 《中国医学装备》 2017年第4期36-39,共4页
目的:计算单次数字X射线摄影(DR)曝光过程中受检者接收到的辐射剂量,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应用最小的辐射剂量获取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摄影参数。方法:根据欧盟指导建议书指出入射剂量可以通过热释光剂量计法与剂量面积法获取,出射... 目的:计算单次数字X射线摄影(DR)曝光过程中受检者接收到的辐射剂量,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应用最小的辐射剂量获取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摄影参数。方法:根据欧盟指导建议书指出入射剂量可以通过热释光剂量计法与剂量面积法获取,出射剂量可以根据DR自身的反馈值反推出剂量值,在入射剂量与出射剂量计算的基础上可计算出单次DR过程中受检者所接收到的剂量,应用优化剂量对受检者进行DR,观察其图像质量变化。结果:通过优化后的辐射剂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优化后的摄影参数使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结论:应用优化后的DR参数所产生的摄影图像,经阅片检查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可避免误诊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X射线摄影(DR) 辐射剂量 入射体表剂量 出射体表计量 计算 图像质量
下载PDF
应用表面入射剂量值选择最佳曝光参数
15
作者 吴忠凯 李任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9-560,575,共3页
目的在合理使用低剂量X线检查原则下,采用人体表面X线入射剂量值选择最佳曝光参数。方法采用3岁男婴尸体头部,取入射值在141~473μGy范围内的鼻咽部侧位不同曝光参数进行投照试验,由5名观察者采用盲法评估高、低对比分辨率测试结果和... 目的在合理使用低剂量X线检查原则下,采用人体表面X线入射剂量值选择最佳曝光参数。方法采用3岁男婴尸体头部,取入射值在141~473μGy范围内的鼻咽部侧位不同曝光参数进行投照试验,由5名观察者采用盲法评估高、低对比分辨率测试结果和临床投照影像。结果曝光参数220~230μGy(100 mA选择,54~55 kV,30 ms)为幼儿鼻咽部侧位最佳曝光参数。结论采用表面入射剂量值选择曝光参数具有取值简易精确、节省曝光剂量、提高影像质量和有利防护等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X线摄影 影像板 表面入射剂量 合理使用低剂量原则
下载PDF
数字化胸部X射线摄影中铜滤过对受检者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闵高瑜 李鑫 +2 位作者 赵峰 何伟 胡益斌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2-257,共6页
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数字化X射线透视摄影系统,在不同的附加铜滤过(0、0.1、0.2、0.3 mm)下,对不同厚度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模体进行胸部摄影。利用对比度噪声比评估不同附加铜滤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同时使用辐射剂量仪记录不同... 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数字化X射线透视摄影系统,在不同的附加铜滤过(0、0.1、0.2、0.3 mm)下,对不同厚度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模体进行胸部摄影。利用对比度噪声比评估不同附加铜滤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同时使用辐射剂量仪记录不同铜滤过下的体表入射剂量,以探讨数字化胸部X射线摄影中,附加铜滤过对受检者体表入射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附加铜滤过下,图像的对比度噪声比没有明显变化。在不同厚度的PMMA模体下,附加0.1 mm铜、0.2 mm铜、0.3 mm铜后的体表入射剂量,与没有添加铜滤过时相比分别下降了24%~29%、33%~42%和39%~47%,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数字化胸部X射线摄影中,适当增加铜滤过,不会影响图像质量,但能有效减少受检者的体表入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滤过 数字化胸部X射线摄影 体表入射剂量 对比度噪声比
下载PDF
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 in Frontal Chest X-Ray in Western Côte d’Ivoire 被引量:1
17
作者 Issa Konate George A. Monnehan +3 位作者 Douo B. L. H. Gogon Tekpo P. A. Dali Aka A. Koua Koudou Djagouri 《World Journal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年第4期147-158,共12页
Our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s (DRL) for chest front examination in postero anterior (PA) for optimizing patient entrance surface dose (ESD) and dose-area product (DAP) of patients in west of ... Our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s (DRL) for chest front examination in postero anterior (PA) for optimizing patient entrance surface dose (ESD) and dose-area product (DAP) of patients in west of C&ocirc;te d’Ivoire. 90 patients from three hospitals undergoing conventional radiology were considered. The ESD and DAP for each patient were obtained during chest radiography (PA) examination. The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with the device call Dose-Area Product-meter (DAP-meter) with brand Diamentor M4-KDK, type 11017. The DRL were obtained in applying the 75th percentile statistical method to the obtained ESD and DAP. The obtained DRL in ESD for chest radiography for all rooms is 0.40 mGy and in DAP is 54.85 cGy&middot;cm2. Our DRL for ESD is higher than those obtained in Abidjan District and in other countries like UK and Cameroon. Our DRL for DAP is higher than those from Abidjan and all other countries for which a similar study was made. The comparison of these values to those from Abidjan and other countries, shows us that radiology technicians can make efforts to choose radiological parameters to reduce ESD. They must use convenable the X-rays tube to reduce DAP by reducing the patient exposure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entional Radiology entrance surface-dose dose-Area-Product dose-Area Product-Meter 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s
下载PDF
Establishment of Local 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s in Conventional Radiography: A Pilot Study in Dakar, Senegal
18
作者 Adji Yaram Diop Magatte Diagne +1 位作者 Ndeye Arame Boye Faye Mamadou Moustapha Dieng 《World Journal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2年第1期28-42,共15页
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s (DRLs) are indicators that allow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equipment and procedur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doses delivered to patients and subsequently initiate corrective actions if ... 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s (DRLs) are indicators that allow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equipment and procedur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doses delivered to patients and subsequently initiate corrective actions if necessar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ncourage health professionals to investigate patient radiation doses 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ose doses comply with the principles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in medical fields so as to improve practices by reducing patient exposure without reducing clinical effectiveness. To perform this work, we have investigated patient doses for different radiological examinations from six (6) medical centers in Dakar,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nine routine types: chest (PA), abdomen (AP), pelvis (AP), cervical spine (AP), lumbar spine (AP, Lat), hip (AP), thoracic spine (AP, Lat). Three types of data were collected, <em>i.e.</em>, X-ray tube machine data, patient data and output measurement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and the median, minimum, maximum, and third quartile values were calculated and displayed throughout boxplots graphs for all exams and medical centers. The two sigma range (95% confidence interval) was also checked. Comparison of third quartiles of Entrance Surface Dose (ESD) and Dose Area Product (DAP) by type of examination with recommended international DRLs was performed. The third quartile of ESD for pelvis (AP) and thoracic spine (AP) was up to 16% and 38% higher, respectively than their corresponding DRLs in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Report RP 180 Part 2. For all exams, except thoracic spine (lat), the third quartiles of the dose area product were high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DRLs in the above report. The source of dose variability between medical centers was related to many parameters such as poor radiographic techniques, lack of modern X-ray machines and adequately documented radiation protection practices. The results show the need to develop protocols for dose measurement as well as to carry out quality assurance programs and dose optimization in Seneg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rance surface dose Diagnostic Radiology dose Area Product Optimization X-Rays
下载PDF
实时运算放大技术对血管机影像质量和剂量的影响
19
作者 孙继泽 关美玉 +1 位作者 刘晓军 郭秀波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5年第4期326-329,共4页
目的在图像相似放大效果下,评估INFX-8000V血管机实时运算放大技术和常规FOV放大技术在图像质量和辐射水平两方面的表现,探讨实时运算放大技术在剂量优化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以INFX-8000V为平台,15例神经介入手术和15例冠脉介入手术,... 目的在图像相似放大效果下,评估INFX-8000V血管机实时运算放大技术和常规FOV放大技术在图像质量和辐射水平两方面的表现,探讨实时运算放大技术在剂量优化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以INFX-8000V为平台,15例神经介入手术和15例冠脉介入手术,不增加额外辐射次数,前后运用实时运算放大技术和FOV技术进行图像采集完成手术,得到A、B两组各60幅图像。请3位5年以上介入影像工作经验医师对两组图像数据进行相似放大效果和图像质量方面的目测方法检验评估。另外,利用线对卡、体模和X射线剂量仪获得对应的空间分辨率和体表入射剂量率数据。结果与FOV相似放大率情况下,使用合适的实时运算放大因子可以实现图像质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一定的辐射剂量。讨论冠脉介入和神经介入等手术使用1.4LZF实时运算放大因子不仅能使图像达到类似FOV的放大效果,而且还可以在基本不改变图像质量的情况下使辐射剂量水平最少降低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运算放大技术 视野 图像质量 入射剂量率 低剂量
下载PDF
我国X射线摄影程序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调查结果与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徐辉 岳保荣 +2 位作者 尉可道 王建超 范瑶华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8-72,共5页
目的通过调查全国15个省市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使用数字和屏片设备开展X射线摄影时受检者的入射体表剂量(ESD),为制定适合我国国民体质特征的X射线摄影诊断参考水平提供数据。方法按照《医用辐射危害评价与控制技术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 目的通过调查全国15个省市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使用数字和屏片设备开展X射线摄影时受检者的入射体表剂量(ESD),为制定适合我国国民体质特征的X射线摄影诊断参考水平提供数据。方法按照《医用辐射危害评价与控制技术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选择年龄在20~70岁的受检者,男性体重在55~80kg,女性体重在50~70kg;采用热释光探测器(TLD)测量不同X射线摄影程序中成人受检者ESD,每台设备同一体位患者应不少于10名受检者;测量部位包含头颅、胸部的后前位(PA)和侧位(LAT),腹部、骨盆、腰椎、胸椎的前后位(AP)和腰椎、胸椎的LAT等。结果共在全国15个省的342家医院调查了19975例X射线摄影受检者,1813台不同类型X射线摄影设备,包括屏片X射线摄影、计算机X射线摄影(CR)和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DR)设备,对于这3种类型的设备,不同摄影体位时受检者ESD的平均值分别为头颅PA:1.75、1.90、1.15mGy;头颅LAT:1.69、1.46、1.03mGy;胸部PA:0.75、0.65、0.36mGy;胸部LAT:1.81、1.26、0.88mGy;腹部AP:4.37、3.77、2.15mGy;骨盆AP:3.73、3.56、2.75mGy;腰椎AP:5.49、5.84、4.17mGy;腰椎LAT:12.01、9.37、6.82mGy;胸椎AP:4.53、3.65、2.49mGy;胸椎LAT:6.91、6.43、4.15mGy。结论不同照射部位X射线摄影致受检者ESD有较大的差异。DR设备致受检者的ESD均低于屏片设备;除胸椎AP外,DR设备致受检者ESD均低于CR设备。在所有检查部位中,CR和屏片设备所致受检者ES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屏片X射线摄影 计算机X射线摄影(CR) 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DR) 入射体表剂量(esd) 诊断参考水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