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豆芫菁Epicauta sibirica的取食偏好与交配行为
1
作者 张慧 李亚林 +1 位作者 潘昭 任国栋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0-85,共6页
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养殖,对西北豆芫菁Epicauta sibirica(Pallas, 1773)成虫的取食偏好与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发现:1)西北豆芫菁成虫喜食大豆和马铃薯的叶片;2)西北豆芫菁成虫的交配行为包括求偶和交尾2个阶段.求偶过程会反... 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养殖,对西北豆芫菁Epicauta sibirica(Pallas, 1773)成虫的取食偏好与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发现:1)西北豆芫菁成虫喜食大豆和马铃薯的叶片;2)西北豆芫菁成虫的交配行为包括求偶和交尾2个阶段.求偶过程会反复多次,求偶行为持续时间平均为(9.60±1.78) min,间隔时间平均为(6.55±1.92) min.交尾过程中采用"一"字式姿势,交尾时段主要集中在8:00~13:00,交尾持续时间平均为(165.44±14.17)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豆芫菁 成虫 取食偏好 求偶 交尾
下载PDF
Characterized cantharidin distribution and related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in tissues of blister beetles, Epicauta chinensis
2
作者 Ming Jiang Shu-Min Lu +1 位作者 Zi-Yi Qi Ya-Lin Zhang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40-250,共11页
Cantharidin (CTD), a terpenoid defensive toxin mainly produced by blister beetles, is widely known by its toxicity to both cancer cells and pests.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 is known about its biosynthesis in blister... Cantharidin (CTD), a terpenoid defensive toxin mainly produced by blister beetles, is widely known by its toxicity to both cancer cells and pests.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 is known about its biosynthesis in blister beetles. In this study, first we determined the CTD content in various tissues of adult blister beetles on different days after mating, and then detect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xpression patterns of genes related to CTD biosynthesis in Epicauta chinensis.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accessory gland is the source of the highest CTD production. The second highest level was in the fat body in male blister beetles after mating. In females, the highest CTD content was in the reproductive system except the ovary after mating. As revealed by messenger RNA expression level analysis, the highest levels of 3-hydroxy-3-methylglutary-CoA reductase (HMGR) and juvenile hormone epoxide hydrolase (JHEH) transcripts of E. chinensis were observed in the fat body in males after mating. However, the highest transcript level of EcHMGR was in the ovary and EcJHEH was maintained at a nearly similar level in females. The transcript level of methyl-farnesoate epoxid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head and that of CYP4BM1 in the midgut in both male and female E. chinensis. We speculate that the fat body may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other tissues on the CTD biosynthesis in male E. chinensis after mating. There may be multiple tissue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CTD biosynthesis. These four genes probably play regulatory roles in different tissues in ma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synthesis CTD epicauta CHINENSIS tissue TRANSCRIPT level
原文传递
半人工饲料对细纹豆芫菁成虫的正效应 被引量:7
3
作者 杨兆芬 曹长华 +1 位作者 石丽金 曾雪爱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1期84-86,共3页
用改良的玉米螟半人工饲料和天然饲料分别饲养同一批采自野外的细纹豆芫菁 Epicautamannerheimi成虫 .1 0天后从两组各取 2 0头雌虫和 2 0头雄虫 ,经解剖、称重和测定各器官芫菁素含量 ,结果显示 :相对于天然饲料 ,半人工饲料对虫体增... 用改良的玉米螟半人工饲料和天然饲料分别饲养同一批采自野外的细纹豆芫菁 Epicautamannerheimi成虫 .1 0天后从两组各取 2 0头雌虫和 2 0头雄虫 ,经解剖、称重和测定各器官芫菁素含量 ,结果显示 :相对于天然饲料 ,半人工饲料对虫体增重和生殖腺发育有较大促进作用 ,并提高了雄虫虫体和附腺中芫菁素含量 .全程饲养的成虫其处理组的寿命和雌虫产卵量也高于对照组 ,产下的卵有 88%的孵化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纹豆芫菁 半人工饲料 生殖腺 芜菁素含量 药用 体重 人工养殖 正效应
下载PDF
细纹豆芫菁交配与繁殖力的关系 被引量:6
4
作者 杨兆芬 许友勤 檀东飞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0-553,共4页
将采自野外的细纹豆芫菁EpicautamannerhimiMkl的雌雄成虫各50头在室内进行人工随机配对,共发生75次交配,平均交配1.5次。雄虫1生可交配0~4次,雌虫0~2次。交配持续时间为(188±55)min,交配持续时间与交配次数之间、交配持续时间... 将采自野外的细纹豆芫菁EpicautamannerhimiMkl的雌雄成虫各50头在室内进行人工随机配对,共发生75次交配,平均交配1.5次。雄虫1生可交配0~4次,雌虫0~2次。交配持续时间为(188±55)min,交配持续时间与交配次数之间、交配持续时间与繁殖力之间均无相关性。交配次数与两性的繁殖力呈负相关。交配后有36头雌虫43次产卵,其中有35次产卵发生在本次交配后,有8次产卵发生在连续2次交配后。作者认为雌虫在性感受性上的差异,与不育雄虫参与雌虫的前次交配有关。雄虫能否产生足够数量的交配因子来抑制雌虫的性感受性,是决定雌虫在产卵前交配次数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纹豆芫菁 交配 繁殖力 性感受性 交配因子 交配次数 细纹豆芫菁 繁殖力 持续时间 交配因子 卵发生 感受性 产卵前 雌虫
下载PDF
中华豆芫菁的触角感器与类型分布 被引量:6
5
作者 李秀敏 任国栋 王新谱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1-426,共6页
中华豆芫菁Epicauta chinensis Laporte是我国的特有种,其触角雌雄差异很大,表现在感器类型和数量分布既有共性又有明显差异,揭示其规律对于了解该昆虫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报道中华豆芫菁触角感器由6类11种组成,其中毛形... 中华豆芫菁Epicauta chinensis Laporte是我国的特有种,其触角雌雄差异很大,表现在感器类型和数量分布既有共性又有明显差异,揭示其规律对于了解该昆虫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报道中华豆芫菁触角感器由6类11种组成,其中毛形4种、锥形2种、耳形2种、腔锥形1种、B hm氏鬃毛形1种、芽孢形1种,此外还有大量表皮孔存在.这些感器在触角各节的类型分布不同,数量也有差异,常常表现为雄性多于雌性;根据触角感器组成类型及其分布区域,初步推断了它们的作用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豆芫菁 触角 感器 形态学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红头豆芫菁成虫芫菁素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杨兆芬 丁在富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61-165,共5页
芫菁素在红头豆芫菁(EpicautaruficepsIlliger)体内主要贮存在雄虫的生殖腺和卵内。与野生群体两性芫菁素的平均含量相比较,刚交配过的雄虫失去体内70%的芫菁素,其雌配偶体内芫菁素含量相应升高43%。... 芫菁素在红头豆芫菁(EpicautaruficepsIlliger)体内主要贮存在雄虫的生殖腺和卵内。与野生群体两性芫菁素的平均含量相比较,刚交配过的雄虫失去体内70%的芫菁素,其雌配偶体内芫菁素含量相应升高43%。红头豆芫菁可用作中药材。经110℃烘干后的雄虫,用酸水解后提取的芫菁素含量比直接提取的含量增高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头豆芫菁 芫菁素 气相色谱 提取 中药材
下载PDF
细纹豆芫菁和大斑芫菁的性行为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兆芬 刘广昌 +1 位作者 张皮凤 江海泉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41-443,共3页
本文对细纹豆芫菁EpicautamannerheimiM kl和大斑芫菁MylabrisphalerataPallas的求偶和交配过程进行了描述。列举了芫菁亚科 5族 1 3属 3 4种芫菁的性行为 ,并讨论了雄成虫在形态构造上对求偶和交配行为的适应性行为。
关键词 细纹豆芫菁 大斑芫菁 求偶行为 交配行为 形态适应 性行为
下载PDF
斑蝥素在细纹豆芫菁成虫体内的变化和配偶间的运转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兆芬 许友勤 +1 位作者 吴春山 王菲凤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3-136,共4页
将采自野外的同一批细纹豆芫菁成虫用半人工饲料饲养 ,取刚结束交配 (A组 )、交配结束后单养 4天 (B组 )和未交配 (C组 )的两性成虫的血淋巴和各器官 ,分别测其斑蝥素含量。结果显示 ,斑蝥素含量在两性个体内和配偶间的器官间呈规律性... 将采自野外的同一批细纹豆芫菁成虫用半人工饲料饲养 ,取刚结束交配 (A组 )、交配结束后单养 4天 (B组 )和未交配 (C组 )的两性成虫的血淋巴和各器官 ,分别测其斑蝥素含量。结果显示 ,斑蝥素含量在两性个体内和配偶间的器官间呈规律性地起伏。探讨了规律发生的过程和起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纹豆芫菁 斑蝥素 运转规律 芫菁料 昆虫 配偶
下载PDF
小翅豆芜菁繁殖习性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胡周强 韦波 +1 位作者 张含藻 韩健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936-939,共4页
对小翅豆芜菁繁殖习性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小翅豆芜菁雌雄虫均可多次交配,性别不同交配次数各异,每雌可产卵1~3次,产卵量的多少与寄主植物有关。在变温条件下,卵期平均为 65 d,以含水量 11%~14%的... 对小翅豆芜菁繁殖习性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小翅豆芜菁雌雄虫均可多次交配,性别不同交配次数各异,每雌可产卵1~3次,产卵量的多少与寄主植物有关。在变温条件下,卵期平均为 65 d,以含水量 11%~14%的河砂孵化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翅豆芜菁 繁殖 习性 昆虫药
下载PDF
细纹豆芫菁3-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姜鸣 霍棠 +1 位作者 吕淑敏 张雅林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60-868,共9页
3-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R)是甲羟戊酸途径的关键酶。获得芫菁体内HMGR基因信息是确定甲羟戊酸途径与斑蝥素合成相关性的基础。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从细纹豆芫菁Epicauta manner... 3-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R)是甲羟戊酸途径的关键酶。获得芫菁体内HMGR基因信息是确定甲羟戊酸途径与斑蝥素合成相关性的基础。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从细纹豆芫菁Epicauta mannerheimi(Mklin)体内克隆获得HMGR基因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EmHMGR(GenBank登录号为JQ690539)。该基因全长3118bp,其中5'端非翻译区178bp,3'端非翻译区414bp,开放阅读框2526bp,编码842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质分子量为92.8kDa,理论等电点为6.0,预测分子式为C4135H6604N1098O1216S50,不稳定系数为43.37,总亲水性系数为0.091,为疏水性不稳定蛋白。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已报道的其他昆虫HMGR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50%以上,而且包含HMGR_Class I保守功能域、固醇敏感多肽区及HMGR蛋白的其他保守功能位点。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该基因与叶甲科昆虫HMGR基因的关系最近。本研究首次从芫菁科昆虫体内克隆获得甲羟戊酸途径的关键酶EmHMGR基因,为后期芫菁体内斑蝥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纹豆芫菁 3-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RACE 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甲羟戊酸途径
下载PDF
扁角豆芫菁的繁殖习性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母银林 陈祥盛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9-52,共4页
为扁角豆芫菁的人工规模化养殖提供参考,对其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扁角豆芫菁的性行为包括求偶和交配2个阶段;成虫羽化后4~5d有求偶行为,求偶成功后便开始交配,雄虫一生可交配2~4次,雌虫1~3次,交配适宜温度为27.6... 为扁角豆芫菁的人工规模化养殖提供参考,对其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扁角豆芫菁的性行为包括求偶和交配2个阶段;成虫羽化后4~5d有求偶行为,求偶成功后便开始交配,雄虫一生可交配2~4次,雌虫1~3次,交配适宜温度为27.6~30.5℃,相对湿度为72.4%~86.3%;雌雄比例为1∶2时雌虫平均交配次数最多,达2.3次;交配后4~6 d开始挖穴产卵,交配1次产卵1次。雌虫一次产卵45~110粒,产卵间期为7~1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角豆芫菁 求偶 交配 产卵 繁殖习性
下载PDF
中国毛胫豆芫菁组分类研究(鞘翅目,芫菁科)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玉霞 任国栋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11-715,共5页
对中国毛胫豆芫菁组Epicauta tibialis group进行了系统研究,描述云南1新种,即疏毛豆芫菁Epicauta sparsicapilla sp.nov.;编制了中国已知种检索表,简述了种的分布和寄主。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关键词 鞘翅目 芫菁科 毛胫豆芫菁组 新种 中国
下载PDF
中国豆芫菁属一新种及二雌性补充描述(鞘翅目,芫菁科) 被引量:3
13
作者 任国栋 杨玉霞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05-710,共6页
记述云南豆芫菁属1新种,即缘毛豆芫菁,新种Epicauta seriata sp.nov.;编制了凹跗豆芫菁组Epicauta interrupta group已知种检索表;并对钩刺豆芫菁E.curvispina Kaszab和墨江豆芫菁E.mojiangensis Tan雌性进行了补充描述。模式标本保存... 记述云南豆芫菁属1新种,即缘毛豆芫菁,新种Epicauta seriata sp.nov.;编制了凹跗豆芫菁组Epicauta interrupta group已知种检索表;并对钩刺豆芫菁E.curvispina Kaszab和墨江豆芫菁E.mojiangensis Tan雌性进行了补充描述。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翅目 芫菁科 豆芫菁属 新种 中国
下载PDF
贵州5种药用豆芫菁形态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洋洋 潘昭 陈祥盛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4-92,共9页
本文对贵州5种药用豆芫菁外部形态及其雌、雄外生殖器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增补和完善该类昆虫的形态特征,为药用芫菁的分类及种类鉴定提供系统全面的参考资料。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种药用豆芫菁的外部形态特征(体长、触角、头部、前胸... 本文对贵州5种药用豆芫菁外部形态及其雌、雄外生殖器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增补和完善该类昆虫的形态特征,为药用芫菁的分类及种类鉴定提供系统全面的参考资料。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种药用豆芫菁的外部形态特征(体长、触角、头部、前胸背板、雄性前足胫节)及雌雄外生殖器构造(阳茎基、阳茎、产卵瓣)在种间既有共性,又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该类药用昆虫物种准确鉴定的主要依据。此外,本文提供了这5种豆芫菁的整体照片、局部特征图及分种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昆虫 豆芫菁属 比较形态学 分种检索表 贵州
下载PDF
扁角豆芫菁幼虫取食与生长发育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母银林 陈祥盛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07-411,共5页
为探明扁角豆芫菁Epicauta impressicornis Pic幼虫取食与生长发育关系,在室内人工气候箱内,恒温条件下,采用杯养法,对扁角豆芫菁幼虫的取食习性进行试验观察。结果表明:1龄幼虫寻食期长短与蝗虫卵块埋藏深度有关,与蝗卵量多少无关。幼... 为探明扁角豆芫菁Epicauta impressicornis Pic幼虫取食与生长发育关系,在室内人工气候箱内,恒温条件下,采用杯养法,对扁角豆芫菁幼虫的取食习性进行试验观察。结果表明:1龄幼虫寻食期长短与蝗虫卵块埋藏深度有关,与蝗卵量多少无关。幼虫取食多少与羽化后成虫个体大小、体重有明显的关系,取食1/2块蝗卵的幼虫提前入土化蛹,继续发育为成虫,但成虫体形瘦小;而取食1块蝗卵的幼虫正常发育,成虫体形肥大。幼虫无再取食习性。建议在扁角豆芫菁饲养中,供给卵量为1块完整的蝗卵,鲜重约为0.6 g最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角豆芫菁 幼虫 取食习性 生长发育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短翅豆芫箐体液中斑蝥素含量 被引量:3
16
作者 敖国富 曾造 周建威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100-102,共3页
芫菁成虫体液治疗寻常疣效率高、复发率低,且不留疤痕、无副作用。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短翅豆芫菁体液中斑蝥素,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C18柱,流动相为:甲醇:水(30:70),检测波长:227nm。处理的5个样品中,平均每只成虫体液含26.60ug斑蝥素... 芫菁成虫体液治疗寻常疣效率高、复发率低,且不留疤痕、无副作用。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短翅豆芫菁体液中斑蝥素,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C18柱,流动相为:甲醇:水(30:70),检测波长:227nm。处理的5个样品中,平均每只成虫体液含26.60ug斑蝥素。表明斑蝥素在此含量下能很好地杀灭寻常疣病毒,而对正常皮肤无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翅豆芜瞢 体液 斑蝥素 寻常疣
下载PDF
西伯利亚豆芫菁生物学特性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强 胡周强 +2 位作者 封孝兰 赵贵军 竭航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3-286,共4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结果显示,西北利亚豆芫菁一年发生1代,成虫群集性,能取食多种植物,可多次交配和产卵。卵集产于土室中,每次产卵44-162粒,卵期25 d左右。幼虫主食蝗卵,有6个龄期,以5龄越冬幼虫历期最长,幼虫取食20-80粒蝗卵...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结果显示,西北利亚豆芫菁一年发生1代,成虫群集性,能取食多种植物,可多次交配和产卵。卵集产于土室中,每次产卵44-162粒,卵期25 d左右。幼虫主食蝗卵,有6个龄期,以5龄越冬幼虫历期最长,幼虫取食20-80粒蝗卵均可发育为成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芫菁 形态 生活习性
下载PDF
扁角豆芫菁成虫雌雄异型触角感器精细结构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洋洋 李国勇 +1 位作者 杨琳 陈祥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42-452,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扁角豆芫菁Epicauta impressicornis主要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为进一步开展扁角豆芫菁生物学和行为机制研究提供基础参考,也为今后的触角感受器电生理研究提供前提条件。【方法】对扁角豆芫菁E. impressicornis雌...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扁角豆芫菁Epicauta impressicornis主要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为进一步开展扁角豆芫菁生物学和行为机制研究提供基础参考,也为今后的触角感受器电生理研究提供前提条件。【方法】对扁角豆芫菁E. impressicornis雌雄成虫触角感器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并对雌雄成虫触角感器数量、分布及其差异进行了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其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现象,二者的感器类型、数量及分布既有共性又存在明显差异。雌雄成虫触角共有的感器分为7种,即2种刺形感器(CH1和CH2),2种锥形感器(SB1和SB2),1种B9hm氏鬃毛(BB),1种耳形感器(SA)和1种钟形感器(CA);雄虫触角特有的感器类型包括1种刺形感器(CH3)和1种锥形感器(SB3),而雌性触角特有的感器类型包含2种锥形感器(SB4和SB5)和1种凹槽钉形感器(GP)。【结论】扁角豆芫菁成虫触角感受器类型丰富多样。根据触角感受器的形态、分布以及与之前报道结果的比较分析,推测其功能可能为信息素感器(CH1)、化学感器(CH2和GP)、嗅觉受体(CH3,SB1-SB5,SA和CA)、机械感器(BB)和温度感器(GP和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角豆芫菁 性二型 触角感器 形态 分布 扫描电镜
下载PDF
中华豆芫箐成虫的药用资源价值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志勇 李定旭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34-37,共4页
对隔离饲养的中华豆芫箐EpicautachinensisLap.成虫分析结果表明,该虫的斑蝥素含量与“国家药典”入典药用昆虫眼斑芫箐MylabriscichoriiL.近似,达到了国家药典规定的入药标准;雄虫斑蝥素的含量显著高于雌虫;体内斑蝥素的含量以腹部最高... 对隔离饲养的中华豆芫箐EpicautachinensisLap.成虫分析结果表明,该虫的斑蝥素含量与“国家药典”入典药用昆虫眼斑芫箐MylabriscichoriiL.近似,达到了国家药典规定的入药标准;雄虫斑蝥素的含量显著高于雌虫;体内斑蝥素的含量以腹部最高,约为75%~78%,其次为胸部,含量约为13%~18%;取食沙打旺、紫苜蓿和草木樨3种自然食料植物,在羽化12d试虫体内斑蝥素含量达最大值且与其他时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提示该虫羽化12d左右应是采收炮制的最佳时期。该虫体内生物合成斑蝥素总量与食料植物种类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价值 成虫 中华 斑蝥素 隔离饲养 分析结果 药用昆虫 食料植物 最佳时期 植物种类 生物合成 含量 Lap 体内 沙打旺 草木樨 紫苜蓿 最大值 药典 羽化 入药 雌虫 雄虫 腹部 取食
下载PDF
短翅豆芫菁幼虫采食习性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封孝兰 胡周强 曾德军 《特产研究》 2012年第1期19-22,75,共5页
在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采用瓶养的方法,对短翅豆芫菁幼虫的采食习性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幼虫采食多少与成长后的个体大小有明显的关系,1龄幼虫寻找获取食物时对食物量无明显选择性,个体大入土较深,采食后的幼虫有残杀习性。
关键词 短翅豆芫菁 幼虫 采食习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