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versity and species-specificity of brood pollination of leafflower trees(Phyllanthaceae:Glochidion)by leafflower moths(Lepidoptera:Epicephala)in tropical Southeast Asia(Cambodia)
1
作者 Pisal Chheang David H.Hembry +1 位作者 Gang Yao Shi-Xiao Luo 《Plant Diversity》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91-200,共10页
Glochidion(Phyllanthaceae;leafflower trees)is a genus of trees which is widely reported to be pollinated by leafflower moths(Gracillariidae:Epicephala)in temperate and subtropical Asia,Australia,and the Pacific island... Glochidion(Phyllanthaceae;leafflower trees)is a genus of trees which is widely reported to be pollinated by leafflower moths(Gracillariidae:Epicephala)in temperate and subtropical Asia,Australia,and the Pacific islands.However,the pollination ecology of Glochidion is not well described from tropical Asia,the region where it is most species-rich at both local(<9 spp.)and regional(~200 spp.)scales.Here we report investigations of pollination biology and species-specificity of five Glochidion species in tropical Southeast Asia(Cambodia).Through nocturnal observations and fruit dissections,we find that at least three and likely five Glochidion species in Cambodia are pollinated by seed-parasitic leafflower moths.We find no evidence that any of these leafflower moths are non-mutualistic parasites,despite known examples of such parasites of this mutualism elsewhere in Asia.While the presence of a single larva in a fruit results in only a fraction of seeds being consumed,the presence of more than one larva per fruit-a frequent occurrence in some species—can result in almost all seeds within the fruit being infested.Multilocus phylo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five different minimally monophyletic leafflower moth clades,each of which pollinates a unique Glochidion host species.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its center of diversity in tropical Asia this system is an obligate pollination mutualism as previously described at the global margins of its distribution.These finding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processes that generate and maintain biodiversity and maintain mutualism stability in plant-insect interactions in this biodiversity hotsp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chidion epicephala Obligate pollination mutualism Leafflower leafflower moth PHYLLANTHACEAE Southeast Asia
下载PDF
宽瓣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晶 胡冰冰 +1 位作者 李后魂 王淑霞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5-595,共11页
宽瓣头细蛾Epicephala lativalvarisLi,Wang & Zhang是最近发现在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和喙果黑面神B.rostrata上专性传粉的昆虫。通过野外观察宽瓣头细蛾的访花行为、室内饲养宽瓣头细蛾幼虫及解剖黑面神和喙果黑面神果实,首次... 宽瓣头细蛾Epicephala lativalvarisLi,Wang & Zhang是最近发现在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和喙果黑面神B.rostrata上专性传粉的昆虫。通过野外观察宽瓣头细蛾的访花行为、室内饲养宽瓣头细蛾幼虫及解剖黑面神和喙果黑面神果实,首次对其个体发育过程中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和生活史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宽瓣头细蛾的生活史因气候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其在福建厦门1年发生4~5代,有4个羽化主要高峰期,分别为5月上旬至中旬、6月中旬至下旬、8月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11月中下旬有少数成虫羽化,12月上旬至次年4月中旬以卵或蛹越冬;而在海南鹦哥岭1年发生6代,无越冬现象。成虫分别主动为黑面神或喙果黑面神传粉并将卵产于子房内,幼虫以寄主植物种子为食,需要消耗果实内全部6粒种子才能发育成熟,但每个种群内留有20.37%~77.63%完好的果实,以维持互利关系的稳定。两种植物的结实率近似,但宽瓣头细蛾对喙果黑面神的果实危害率是黑面神的2.05倍。结果说明,在宽瓣头细蛾-黑面神和喙果黑面神专性传粉互利共生关系中,两种寄主植物所获得的利益近似,但喙果黑面神为宽瓣头细蛾提供了更多的回报。研究结果为头细蛾属其他种类生物学特性的了解提供了借鉴,并为探讨宽瓣头细蛾-黑面神和喙果黑面神专性传粉互利共生关系稳定性的维持机制提供了基本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细蛾属 黑面神 喙果黑面神 形态学 生物学特性 专性传粉互利共生体系
下载PDF
传粉细蛾与大戟科植物专性授粉的互惠共生体系 被引量:11
3
作者 白海艳 李后魂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6-169,共4页
在已知的昆虫与植物所形成的专性授粉互惠共生体系中,榕树—榕小蜂、丝兰—丝兰蛾体系是经典实例,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理解植物—传粉者互惠共生体系协同进化的机理和历史积累了宝贵的资料。近些年的研究... 在已知的昆虫与植物所形成的专性授粉互惠共生体系中,榕树—榕小蜂、丝兰—丝兰蛾体系是经典实例,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理解植物—传粉者互惠共生体系协同进化的机理和历史积累了宝贵的资料。近些年的研究发现鳞翅目细蛾科头细蛾属昆虫与大戟科植物之间也存在相似的协同进化关系。文章对国内外学者有关传粉细蛾与大戟科植物互惠共生协同进化的研究进行了整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蛾科 头细蛾属 大戟科 授粉 协同进化 协同物种形成
下载PDF
小果叶下珠花气味组成及其两性异型性 被引量:3
4
作者 黄代红 陈国平 +2 位作者 杨晓飞 李后魂 石福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4013-4020,共8页
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小果叶下珠(Phyllanthus microcarpus)由种特异性细蛾科(Gracillariidae)昆虫头细蛾(Epicephala)专门为其传粉,具体包括:头细蛾在雄花上积极采粉,然后为雌花授粉并在其内产卵等极其不同的传粉行为。花气味在... 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小果叶下珠(Phyllanthus microcarpus)由种特异性细蛾科(Gracillariidae)昆虫头细蛾(Epicephala)专门为其传粉,具体包括:头细蛾在雄花上积极采粉,然后为雌花授粉并在其内产卵等极其不同的传粉行为。花气味在维持小果叶下珠与传粉头细蛾专性传粉互利共生关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分别收集小果叶下珠雌花和雄花气味,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分析鉴定其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法与内标法进行定量,最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比较两者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小果叶下珠花气味中共分离出17种化合物,主要以萜类和脂肪族物质为主;顺-β-罗勒烯在雌花和雄花中含量均最高,为主要气味成分;(2)雌花气味释放量显著高于雄花;(3)雌花和雄花之间气味化学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具有两性异形性。初步推测花气味出现两性异形性是植物为适应传粉头细蛾极其高度特异的传粉行为(雄花采粉,雌花传粉并产卵)而选择进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性传粉 互利共生关系 小果叶下珠 头细蛾 花气味 两性异型性
下载PDF
三室算盘子寄主上弯头细蛾的生物学特性及花气味成分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振国 滕开建 李后魂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9-681,共13页
【目的】为了从生物学和化学生态学角度探讨弯头细蛾Epicephala ancylopa和寄主三室算盘子Glochidion sp.间专性传粉的互利共生关系稳定性。【方法】本研究在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的基础上,对专性传粉育幼互利共生体系中三室算盘子、弯头... 【目的】为了从生物学和化学生态学角度探讨弯头细蛾Epicephala ancylopa和寄主三室算盘子Glochidion sp.间专性传粉的互利共生关系稳定性。【方法】本研究在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的基础上,对专性传粉育幼互利共生体系中三室算盘子、弯头细蛾生物学特性进行详细研究,探究互利共生双方利益得失;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分别收集三室算盘子雄花和雌花气味物质,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并鉴定其有效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与内标法定性定量;最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比较雄花和雌花之间气味化学成分的差异性。【结果】弯头细蛾在云南省普洱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每年有1个世代,成虫和幼虫的活动时间分别在3-4月和8-10月。三室算盘子结实率为44.20%,被蛀食率为69.94%,平均每头幼虫消耗2.55枚种子来满足自身生长发育,寄主植物留有83.06%完好的种子,以维持互利共生关系的稳定。三室算盘子雌雄花气味中共鉴定出24种挥发物,主要以单萜类和倍半萜类物质为主,其中(Z)-罗勒烯和β-榄香烯两种萜类物质含量最高(分别为47.11%和22.72%),推测其是吸引弯头细蛾传粉的主要气味成分;雄花和雌花之间气味化学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两性异型性。【结论】弯头细蛾通过以卵越夏和以蛹越冬对策,实现成虫发生期与三室算盘子花期的精准匹配。弯头细蛾成虫白天静伏,傍晚开始活动,三室算盘子花的气味物质也只在晚上才明显释放,且雌雄花气味化学成分的两性异型性有利于弯头细蛾辨别雌雄花,以完成采集花粉与传粉行为。该研究结果为头细蛾属昆虫与算盘子属植物专性传粉互利共生关系稳定性的维持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也为深入开展通过触角电生理检测和生物行为实验来筛选吸引传粉头细蛾的活性物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头细蛾 算盘子属 协同进化 形态特征 生物学 花气味 两性异型性
下载PDF
小叶黑面神与小叶头细蛾互惠共生系统的种群调控机制(英文)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晶 尹彦入 +4 位作者 王志博 张振国 胡冰冰 石福臣 李后魂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9-246,共8页
【目的】探索小叶黑面神Breynia vitis-idaea对小叶头细蛾Epicephala vitisidaea种群数量的调控机制。【方法】跟踪记录小叶黑面神物候及头细蛾的生物学。解剖在小叶黑面神上访花头细蛾的外生殖器,鉴定头细蛾种类。对不同时期小叶黑面... 【目的】探索小叶黑面神Breynia vitis-idaea对小叶头细蛾Epicephala vitisidaea种群数量的调控机制。【方法】跟踪记录小叶黑面神物候及头细蛾的生物学。解剖在小叶黑面神上访花头细蛾的外生殖器,鉴定头细蛾种类。对不同时期小叶黑面神有梗和无梗的果实进行解剖,统计果实内幼虫数量、果实表面孔的数量以及果实表面产卵疤数量,计算头细蛾幼虫存活率。统计不同时期小叶黑面神有梗和无梗的果实的比例。【结果】在福建厦门小叶黑面神每年有5个花果期,相应地,为小叶黑面神传粉的头细蛾每年有5个生活世代。通过解剖,该种头细蛾被鉴定为小叶头细蛾。一头小叶头细蛾幼虫需要消耗2~4粒种子才能发育成熟。小叶黑面神有两种不同形态的果实:有梗和无梗。头细蛾幼虫在无梗果实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有梗果实,并且晚秋时期头细蛾幼虫的存活率要高于夏季。小叶黑面神无梗果实的比例在晚秋(82.04%)要高于夏季(31.53%)。【结论】本研究揭示了维持互利共生体系稳定的机制。小叶黑面神能够通过果实基部果梗的有无来调节小叶头细蛾幼虫的存活率。小叶黑面神通过季节性的调节有梗果实的比率,既有效避免了夏季种子被过度消耗的风险,又提高了头细蛾在冬季的存活率。小叶黑面神这种自身调控机制对维持小叶黑面神与小叶头细蛾互惠共生系统的稳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黑面神 小叶头细蛾 果梗 幼虫存活率 专性传粉互利共生 调控机制
下载PDF
黑面神雌花气味传粉前后的变化及其生态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黄代红 王志博 +2 位作者 杨丽芳 石福臣 李后魂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10-1020,共11页
该文以与头细蛾传粉相关的叶下珠科植物黑面神为材料,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分别收集了该物种雌花传粉前后释放的挥发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其化学成分,探索了三者间花气味的异同,并对其生态意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从该物... 该文以与头细蛾传粉相关的叶下珠科植物黑面神为材料,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分别收集了该物种雌花传粉前后释放的挥发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其化学成分,探索了三者间花气味的异同,并对其生态意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从该物种传粉前、传粉期和传粉后的雌花气味中共分离出22种挥发物(传粉前12种,传粉期15种和传粉后13种),以脂肪族衍生物和萜类物质为主。3-己烯醛、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乙酸-3-己烯酯、反-β-罗勒烯、β-石竹烯、β-蛇麻烯、反,反-α-金合欢烯和长叶烯是其主要挥发物。传粉前后雌花气味的化学种类及组成发生了显著分化,且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各时期主要挥发物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反-β-罗勒烯在传粉期含量最高,而在传粉后显著下降,3-己烯、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和顺-乙酸-3-己烯酯在传粉前含量均最高,β-石竹烯含量在传粉后显著升高,且长叶烯仅在传粉后出现。在传粉期和传粉后β-蛇麻烯和反,反-α-金合欢烯的含量均显著上升。同时,传粉期雌花的释放量明显高于传粉前和传粉后的。综上结果显示,黑面神雌花传粉前后花气味发生了质与量的改变。初步推测黑面神雌花传粉前后花气味的分化可能会有效阻止头细蛾对其进行再次访问,限制头细蛾在其雌花中过度产卵,进而来减少传粉头细蛾对宿主种子的取食,这无疑对维持叶下珠科植物-头细蛾专性传粉互利共生体系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化学生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气味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传粉前后 黑面神 头细蛾 专性传粉互利共生关系
下载PDF
头细蛾专性授粉体系中区域性共生多样化研究
8
作者 杨晓飞 朱琳 李后魂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2-309,共8页
头细蛾属昆虫与叶下珠科植物互利共生体系中头细蛾复合体的区域性物种组成的具体情况是互利共生多样性研究模型选取的重要参考指标。本研究通过对全世界头细蛾属昆虫与叶下珠科植物协同进化体系中非一对一互利共生关系进行系统的整理,... 头细蛾属昆虫与叶下珠科植物互利共生体系中头细蛾复合体的区域性物种组成的具体情况是互利共生多样性研究模型选取的重要参考指标。本研究通过对全世界头细蛾属昆虫与叶下珠科植物协同进化体系中非一对一互利共生关系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对小果叶下珠Phyllanthus microcarpus、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圆果算盘子Glochidion sphaerogynum、革叶算盘子Glochidion daltonii 4种植物相关的互利共生模式在不同分布区头细蛾物种成分以及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广西小果叶下珠居群上共生3种头细蛾,这3种头细蛾在同年的第一个世代只出现2种,在云南和海南小果叶下珠上全年只发现2种,而在广州目前饲养的头细蛾成虫更是仅有叔头细蛾1种;革叶算盘子在云南和四川有2种共生头细蛾,而在广西和海南均仅有1种;在海南和厦门黑面神与喙果黑面神共享2种头细蛾,而在广西和广东黑面神上仅发现1种头细蛾;圆果算盘子是目前发现共生头细蛾物种最复杂的寄主植物,在海南记载有4种头细蛾,但在云南圆果算盘子上仅发现优头细蛾1种。4种寄主植物相关的互利共生体系中头细蛾物种组成在不同的分布地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共生多样化,甚至在同一地区的不同世代之间也存在着头细蛾物种数量的变化,这对于深入理解具有互利共生关系的物种间协同进化多样性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利共生 叶下珠科 头细蛾属 协同进化 多样性
下载PDF
中国头细蛾属昆虫(鳞翅目,细蛾科)与大戟科植物互利共生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胡冰冰 李后魂 石福臣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47-457,共11页
细蛾科头细蛾属昆虫与大戟科算盘子属、叶下珠属和黑面神属植物互利共生关系的发现为研究昆虫与植物协同演化过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目前,国内对头细蛾与大戟科植物的互利共生关系了解和研究都很少。本文介绍了头细蛾的分类、生物... 细蛾科头细蛾属昆虫与大戟科算盘子属、叶下珠属和黑面神属植物互利共生关系的发现为研究昆虫与植物协同演化过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目前,国内对头细蛾与大戟科植物的互利共生关系了解和研究都很少。本文介绍了头细蛾的分类、生物学和形态适应;大戟科相关5属植物(算盘子属、叶下珠属、黑面神属、白饭树属和守宫木属)的生物地理学,开花生物学,花的结构与传粉系统的关系;寄主植物与传粉者的对应关系;互利共生关系的维持机制等。研究表明中国有丰富的头细蛾与大戟科植物资源,开展其互利共生关系的研究有重要科学意义。很多新的、复杂的头细蛾与大戟科植物的生态关系和大量的头细蛾种类有待我们去发现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细蛾科 头细蛾属 大戟科 互利共生体系 协同进化 分布.
原文传递
叶下珠头细蛾与小果叶下珠互利共生的研究——生物学及系统稳定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晓飞 李后魂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3-183,共11页
【目的】为了确定小果叶下珠Phyllanthus microcarpus与叶下珠头细蛾Epicephala sp.之间专性互利共生系统稳定性的增强是否主要通过彼此之间相互遏制对方对自身进行过度开采。【方法】通过对小果叶下珠上共生的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 【目的】为了确定小果叶下珠Phyllanthus microcarpus与叶下珠头细蛾Epicephala sp.之间专性互利共生系统稳定性的增强是否主要通过彼此之间相互遏制对方对自身进行过度开采。【方法】通过对小果叶下珠上共生的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的研究,记述了叶下珠头细蛾专性寄生寄主植物时的行为特性及共生双方利益得失。【结果】叶下珠头细蛾在广西一年两代,成虫的羽化数量与寄主植物雌雄花总数峰值变化同步;幼虫对小果叶下珠果实的寄生率为96%,单个果实内幼虫寄生数量>1,但平均每个果实内被取食的种子为56.9%,叶下珠头细蛾低龄幼虫相对较高的死亡率限制了其对寄主种子的过度取食;果实内种子的适度保留和低龄幼虫的高死亡率是小果叶下珠-叶下珠头细蛾互利共生体系维持稳定的关键因素。【结论】小果叶下珠的表型性状出现了趋异性进化,叶下珠头细蛾与不同表型的小果叶下珠均有互利共生关系。因此,对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进行详细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小果叶下珠与头细蛾共生体系物种组成多样性及进化生物学,并为探讨大戟科植物同头细蛾属昆虫协同互利共生多样性形成原因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戟科 叶下珠属 鳞翅目 头细蛾属 生物学 互利共生稳定性
原文传递
优头细蛾(鳞翅目:细蛾科)的生物学特性及生存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志博 李后魂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172,共11页
【目的】探探索优头细蛾Epicephala sp.适应圆果算盘子Glochidion sphaerogynum特点而采取的生存对策,对揭示圆果算盘子与优头细蛾协同进化关系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文通过对圆果算盘子物候、优头细蛾生活史、成虫活动规律以及圆果... 【目的】探探索优头细蛾Epicephala sp.适应圆果算盘子Glochidion sphaerogynum特点而采取的生存对策,对揭示圆果算盘子与优头细蛾协同进化关系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文通过对圆果算盘子物候、优头细蛾生活史、成虫活动规律以及圆果算盘子种子被幼虫蛀食情况这几方面的研究对优头细蛾适应性生存对策进行了探讨。【结果】圆果算盘子在整个算盘子属中呈现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特别体现在物候和雌花形态这两方面。在海南鹦哥岭,圆果算盘子每年只有一个花期,优头细蛾每年相应只有一个世代。优头细蛾是圆果算盘子的专性寄生者,承担着为圆果算盘子传粉的任务。头细蛾幼虫出果率为56.33%,完整种子保存率为56.58%,每头幼虫平均消耗4.53粒种子。【结论】优头细蛾通过以卵越夏对策,能够实现成虫发生期与圆果算盘子花期精准匹配。成虫选择了在雌花顶端小孔插入产卵器的产卵方式,并形成了与之相应的雌花选择和先产卵后传粉的生存对策,这样的产卵对策是适应圆果算盘子雌花形态的表现,同时对提高传粉效率、限制种子过度开采等方面体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果算盘子 优头细蛾 生物学特性 互惠共生 生存对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