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交石斑鱼Epinephelus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血细胞的类型及发生 被引量:3
1
作者 周晖 陈刚 邓崇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9-58,共10页
为查明杂交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血细胞形态分类及血细胞发生特点,文章通过血液和组织涂(印)片、细胞染色和显微观察,研究了体重263.18±12.31g的杂交石斑鱼外周血液白细胞的分类组成... 为查明杂交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血细胞形态分类及血细胞发生特点,文章通过血液和组织涂(印)片、细胞染色和显微观察,研究了体重263.18±12.31g的杂交石斑鱼外周血液白细胞的分类组成,以及头肾、脾脏、体肾和肝脏等4种组织中各类血细胞的发生情况,并将结果与其母本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杂交石斑鱼外周血液白细胞由淋巴细胞[(55.46±12.38)%]、血栓细胞[(21.11±5.38)%]、嗜中性粒细胞[(19.44±12.02)%]、单核细胞[(1.66±2.13)%]和嗜酸性粒细胞[(2.33±1.91)%]组成;4种组织印迹片中,头肾中未成熟的细胞总数比例最高[(16.12±0.30)%]],体肾次之[(7.90±0.35)%],脾脏[(2.56±0.21)%]和肝脏[(0.97±0.18)%]未成熟细胞比例较低;由此推断杂交石斑鱼主要造血组织是头肾,其次是体肾。在杂交石斑鱼4种组织中均观察到浆细胞,在头肾、体肾和脾脏印迹片中观察到嗜碱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体肾印迹片中观察到巨大原单核细胞。杂交石斑鱼与其母本相比,外周血液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比例接近(+2.16%),血栓细胞较少(-14.58%),嗜中性粒细胞(+9.10%)、嗜酸性粒细胞(+2.18%)和单核细胞(+1.38%)较多;主要造血组织都是头肾,但淋巴细胞的主要发生组织不同(分别是体肾和头肾),次要造血组织也不同(分别是体肾和脾脏);此外杂交石斑鱼各组织中未成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母本,显示出活跃的造血活动。本研究结果能为杂交石斑鱼的血液生理学、病理学研究及石斑鱼杂交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石斑鱼 血细胞 类型 组织 发生
下载PDF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n Oxygen Consumption and Ammonium Excretion Rate of ♀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 ♂ E. lanceolatus Juveniles 被引量:1
2
作者 XING Daochao SONG Xiefa +2 位作者 PENG Lei CHENG Yawei ZHAI Jianm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77-184,共8页
The impact of water temperature(24, 27, 30 and 33℃) and salinity(15, 20, 25, 30 and 33) on oxygen consumption(OCR) and ammonium excretion rate(AER) of ♀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 E. lanceolatus hybrid group... The impact of water temperature(24, 27, 30 and 33℃) and salinity(15, 20, 25, 30 and 33) on oxygen consumption(OCR) and ammonium excretion rate(AER) of ♀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 E. lanceolatus hybrid grouper juveniles(9.39 ± 0.07 g)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the fed and un-fed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CR and AER were significantly(P < 0.05)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under both fed and un-fed conditions. When temperature was 24–33℃, the OCR and AER of fed hybrid grouper juveniles were 85.68%–129.52% and 125.78%–287.63%, respectively, higher than those of un-fed hybrid grouper juveniles. The O/N ratio, protein use(P_u), Q_(10)(respiration) and Q_(10)(excretion) of fed hybrid grouper juveniles were 14.43–24.01, 28.35% – 48.48%, 1.69 and 3.01, respectively. The O/N ratio, P_u, Q_(10)(respiration), Q_(10)(excretion) of un-fed hybrid grouper juveniles were 20.39 – 31.79, 22.16% – 34.34%, 1.23 and 1.17, respectively. When salinity was 15–33, the OCR and AER of fed hybrid grouper juveniles increased by 87.42% – 116.85% and 215.38% – 353.57%, respectively, over those of un-fed hybrid grouper juveniles. The O/N ratio and P_u of fed hybrid grouper juveniles were 14.48 – 17.78, 39.36% – 49.43%, respectively. The O/N ratio and Pu of un-fed hybrid grouper juveniles were 20.39 – 31.79 and 22.16% – 34.34%, respectively. The specific dynamic action(SDA) of hybrid grouper juveniles was mainly related to protein metabolism. The results had a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large-scale intensive aquaculture of hybrid grouper juveni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 temperature SALINITY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ammonia eXCReTION RATe
下载PDF
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E. fuscoguttatus♀)对20种常见氨基酸的嗅觉电生理反应
3
作者 徐文丹 王骥腾 +1 位作者 韩涛 严小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5-683,共9页
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是我国重要的石斑鱼养殖品种,为研究其对20种常见氨基酸的不同嗅觉反应,筛选出对虎龙杂交斑嗅觉具有高效刺激性的单体氨基酸,通过嗅上皮水下嗅电位法(electro-olfactogram... 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是我国重要的石斑鱼养殖品种,为研究其对20种常见氨基酸的不同嗅觉反应,筛选出对虎龙杂交斑嗅觉具有高效刺激性的单体氨基酸,通过嗅上皮水下嗅电位法(electro-olfactogram,EOG)得出了虎龙杂交斑对20种常见氨基酸的嗅觉反应差异和对5种氨基酸的嗅觉反应阈值,并讨论了氨基酸分子结构与嗅觉刺激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氨基酸的种类和浓度均对虎龙杂交斑嗅觉刺激反应有影响,虎龙杂交斑对含5~6个碳原子、无支链的中性脂肪族含硫氨基酸反应强烈,一个例外是对含3个碳原子的半胱氨酸有较强反应。10^(-6)mol/L的蛋氨酸刺激液对虎龙杂交斑嗅觉的刺激性最强,10^(-2)mol/L脯氨酸刺激液对虎龙杂交斑嗅觉的刺激性最弱。虎龙杂交斑嗅觉反应幅值(y)随5种氨基酸刺激液浓度对数值(x)的增大而呈指数升高趋势,在试验中虎龙杂交斑嗅觉反应幅值没有随5种氨基酸刺激液浓度对数值的增大而达到平台期。从反应阈值中反应幅值与氨基酸刺激液浓度的关系方程式可得出反应阈值浓度为10;~10;mol/L。研究结果有助于为虎龙杂交斑诱食剂和饲料配制的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 诱食剂 氨基酸 电生理学 嗅觉 嗅上皮水下嗅电位法
下载PDF
两种重要经济石斑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功能的比较分析
4
作者 杜倩平 谢广婷 +3 位作者 钟仲轩 张明清 吴锦辉 舒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264,共12页
为揭示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和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差异,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虎龙杂交斑肠道微生... 为揭示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和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差异,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虎龙杂交斑肠道微生物群落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斜带石斑鱼中以变形菌门、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厚壁菌门为主。(2)在属水平,虎龙杂交斑和斜带石斑鱼肠道中均含有高丰度的弧菌属(Vibrio)。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和丙酸菌属(Propionigenium)是斜带石斑鱼肠道中的标志微生物,而虎龙杂交斑肠道中的标志微生物为棒状杆菌属1(Corynebacterium 1)、变形杆菌属(Prote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类香菌属(Myroides)。(3)网络分析显示,变形菌门在两种石斑鱼肠道中均占主导地位。(4)功能预测表明,虎龙杂交斑肠道微生物群落中抗坏血酸与糖醛酸代谢、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和胰岛素信号通路显著高于斜带石斑鱼,斜带石斑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在万古霉素类抗生素和链霉素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双酚降解以及类黄酮生物合成的相关途径中显著富集。研究结果有望加深对石斑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认识,为选择合适的石斑鱼养殖品种,提高石斑鱼养殖产业的经济效益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 肠道微生物 物种特异性 代谢功能
下载PDF
4种常用消毒药物对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孔祥迪 陈超 +7 位作者 李炎璐 贾瑞锦 于欢欢 胡鹏 翟介明 马文辉 庞尊方 刘江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2-127,共6页
人工育苗中对受精卵进行消毒,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各种病原对受精卵的危害,防止病原体的垂直传播。但是,用化学药物消毒,总会对鱼的受精卵产生一定程度的毒害作用。因此,人工育苗中进行受精卵消毒处理时必须控制药物种类、药物浓度及消... 人工育苗中对受精卵进行消毒,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各种病原对受精卵的危害,防止病原体的垂直传播。但是,用化学药物消毒,总会对鱼的受精卵产生一定程度的毒害作用。因此,人工育苗中进行受精卵消毒处理时必须控制药物种类、药物浓度及消毒时间。本研究在(27.0±0.5)℃条件下,使用药物浸泡的方法,研究了4种常用水产消毒药物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受精卵[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孵化效果的影响。聚维酮碘、甲醛和二氧化氯的处理时间均为10 min,臭氧处理分1 min、2 min和3 min共3个梯度。使用SPSS 17.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其受精卵的孵化率和畸形率与药物的浓度、处理时间呈负相关。甲醛和二氧化氯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孵化率、畸形率差异显著;聚维酮碘处理组中25 mg/L、50 mg/L与75 mg/L各处理与对照组无差异,100 mg/L处理出现显著差异;臭氧处理组,0.3 mg/L处理中的各时间梯度间的孵化率和畸形率与对照组差异性不显著,0.5 mg/L、0.7 mg/L及1.0 mg/L处理中各时间梯度间差异极显著,0.5 mg/L处理2 min时,孵化率已极低,仅为4.14%,畸形率为50.00%。试验结果证明,在珍珠龙胆石斑鱼苗种生产中,其受精卵的适宜消毒药物、浓度范围及处理时间分别为:聚维酮碘20–70 mg/L处理10 min,臭氧0.3–0.5 mg/L处理1 min;二氧化氯、甲醛对受精卵刺激显著,而且对环境及人体有毒副作用,建议在生产中尽量不要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 受精卵 消毒剂 孵化率 畸形率
下载PDF
杂交种“云龙石斑鱼”与亲本的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振通 成美玲 +5 位作者 田永胜 唐江 马文辉 侯云霞 王晓梅 翟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83,共11页
对杂交种“云龙石斑鱼”及其亲本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和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 3个群体的7个可数性状和20个可量性状进行统计与测定,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方差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卡方... 对杂交种“云龙石斑鱼”及其亲本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和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 3个群体的7个可数性状和20个可量性状进行统计与测定,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方差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卡方检验结果显示,3个石斑鱼群体之间可数性状差异不显著。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云龙石斑鱼与母本云纹石斑鱼的差异较小,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6个反映形态特征信息的综合性指标,贡献率分别为24.585%、17.985%、10.410%、9.970%、6.542%和5.542%,累积贡献率为74.945%,3个群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偏离,云龙石斑鱼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通过判别分析筛选出对判别石斑鱼贡献率最大的4个形态特征,分别为X3 (吻长/头长)、X6 (体高/体长)、X8 (尾柄高/体长)与X14 (腹鳍基部至臀鳍基部前端/体长),以此拟合出能够判别以上3个群体的典型判别函数(F1=21.108X3+38.413X6-97.206X8+2.223X14-6.849,F2=-10.344X3+21.570X6+21.931X8+26.901X14-17.406)与分类判别函数(Y1=217.572X3+750.765X6+1425.499X8+413.410X14-336.464,Y2=318.678X3+ 839.713X6+1020.377X8+358.203X14-319.723与Y3=258.526X3+672.660X6+1334.033X8+311.962X14- 269.278),综合判别率为96.43%,认为由逐步判别分析法筛选出的4个形态性状对3个群体的初步鉴定是可行的。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显示,除X11 (胸鳍基部至腹鳍基部长/体长)外,3个石斑鱼的形态差异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云龙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有14个形态性状达到极显著(P<0.01),云龙石斑鱼与云纹石斑鱼有12个形态性状达到差异极显著(P<0.01)。本研究结果为石斑鱼杂交种“云龙石斑鱼”与云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种质鉴别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学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龙石斑鱼 云纹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形态差异 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PDF
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_1仔、稚、幼鱼的摄食与生长特性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于欢欢 李炎璐 +6 位作者 陈超 孔祥迪 张廷廷 刘莉 徐万土 庞尊方 李文升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8-977,共10页
采用生态学方法,观察分析了人工育苗条件下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F1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水温29~30℃,盐度为29~30时,其杂交F1仔鱼... 采用生态学方法,观察分析了人工育苗条件下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F1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水温29~30℃,盐度为29~30时,其杂交F1仔鱼3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ss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随后饵料系列为L型褶皱臂尾轮虫、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salina)、卤虫(Artemia)和配合饵料;6日龄仔鱼的摄食率为92.31%,7~9日龄以后仔鱼的饱食率大都达到90%~100%;随着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其饱食时间逐渐缩短,消化时间逐渐增加。杂交F1仔稚鱼的摄食高峰都出现在白天,仔稚鱼夜间几乎不摄食,属白天摄食型。此外,仔、稚、幼鱼纯体重(W)与摄食量(Y)的关系为 Y=0.2078W–3.3738,全长(L)与日龄(X)的关系为 L=2.3159e0.0595X,纯体重(W)与日龄(X)的关系为W=0.0748e0.2021X,全长(L)与纯体重(W)的关系为W=0.0045L3.3775,口裂宽(Y)与日龄(X)的关系为Y=1.9687e0.0605X。由此可知杂交F1仔、稚、幼鱼的生长属于均匀生长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点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杂交F1 幼鱼 摄食 生长
下载PDF
不同蛋白水平对2种规格石斑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及肌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赵书燕 林黑着 +4 位作者 黄忠 周传朋 王珺 王芸 戚常乐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7-96,共10页
为研究2个不同生长阶段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设计了蛋白水平分别为37%、40%、43%、46%和49%5组等脂等能的饲料。大规格石斑鱼平均初始体质量为(341.29±5.72)g,小规格石斑鱼平... 为研究2个不同生长阶段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设计了蛋白水平分别为37%、40%、43%、46%和49%5组等脂等能的饲料。大规格石斑鱼平均初始体质量为(341.29±5.72)g,小规格石斑鱼平均初始体质量为(83.93±0.30)g,每个网箱15尾,每组饲料3个平行,养殖8周。结果显示,大、小规格石斑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大规格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小规格43%组石斑鱼特定生长率最大(P<0.05)。2个生长阶段石斑鱼的饲料系数、脏体比、肝体比、胆固醇和血糖随蛋白水平增加显著降低(P<0.05),血清蛋白含量先增加后降低(P<0.05)。大规格石斑鱼的肌肉灰分随蛋白水平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小规格石斑鱼则显著升高(P<0.05)。肌肉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随蛋白水平增加显著降低,p H逐渐增加,肌肉硬度和弹性先增加后降低(P<0.05)。结果表明,大规格石斑鱼适宜蛋白需求量为40.94%,小规格石斑鱼蛋白需求量为43.44%,小规格石斑鱼品质优于大规格石斑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饲料蛋白质 营养需求 生长 肌肉品质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幼鱼消化道粘液细胞和胃泌素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加儿 吴水清 +3 位作者 区又君 刘江华 温久福 王鹏飞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73,共7页
利用组织化学(AB-PAS)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的方法分别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杂交子代(青龙斑)幼鱼消化道的粘液细胞和胃泌素(gastrin,Gas)分泌细胞的分布进行系统的研究。青龙斑幼鱼... 利用组织化学(AB-PAS)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的方法分别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杂交子代(青龙斑)幼鱼消化道的粘液细胞和胃泌素(gastrin,Gas)分泌细胞的分布进行系统的研究。青龙斑幼鱼食道中有Ⅰ、Ⅱ、Ⅲ和Ⅳ型粘液细胞,含中性粘多糖和酸性粘多糖。贲门胃粘液细胞有Ⅰ、Ⅱ、Ⅲ种类型,胃体部有Ⅰ、Ⅲ、Ⅳ型粘液细胞,在胃腺的周围含有较多的Ⅰ和Ⅳ型粘液细胞,而幽门胃中只有Ⅰ型粘液细胞,只含有中性粘多糖。幽门盲囊和肠道都含有中性粘多糖和酸性粘多糖,幽门盲囊以Ⅱ型粘液细胞最多,少量的Ⅲ型粘液细胞,前肠、中肠和后肠均有4种类型的粘液细胞。肠道粘液细胞数量为中肠>后肠>前肠。利用免疫学的方法研究青龙斑幼鱼消化道Gas细胞的分布,表明幼鱼的整个肠道和幽门盲囊均有Gas细胞的存在,食道和胃中未发现Gas免疫阳性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杂交子代 消化道 粘液细胞 胃泌素细胞
下载PDF
30日龄青龙斑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黄小林 吕国敏 +4 位作者 刘付永忠 李涛 蔡云川 马志洲 黄忠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39-143,共5页
随机选取30日龄青龙斑(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212尾,分别对体长(X1)、头长(X2)、头高(X3)、体高(X4)、体宽(X5)、眼间距(X6)、眼径(X7)、尾柄高(X8)和体质量(Y)等9个性状进行测定,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分析... 随机选取30日龄青龙斑(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212尾,分别对体长(X1)、头长(X2)、头高(X3)、体高(X4)、体宽(X5)、眼间距(X6)、眼径(X7)、尾柄高(X8)和体质量(Y)等9个性状进行测定,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分析了30日龄青龙斑外部形态性状(X)对体质量(Y)的影响。结果表明,30日龄青龙斑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相关极显著,体长(X1)、体高(X4)、体宽(X5)和尾柄高(X8)4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所有形态性状中,唯有体长(X1)对体质量(Y)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说明体长(X1)对体质量(Y)的直接影响最大,体高(X4)次之,之后是体宽(X5)和尾柄高(X8),其余形态性状对体质量(Y)的直接影响都很小,主要是通过前4个形态性状间接影响体质量;决定程度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一致。除去与体质量偏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建立体长(X1)、体高(X4)、体宽(X5)、尾柄高(X8)与体质量(Y)的多元回归方程,以上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效果相关数据的获得为青龙斑苗种选购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龙斑 形态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
下载PDF
龙虎斑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于宏 万刚涛 +5 位作者 程民杰 邢克智 陈成勋 王庆奎 程镇燕 刘海学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83-87,共5页
对龙虎斑鱼的肌肉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和肉质评价,结果表明,龙虎斑鱼新鲜肌肉中粗脂肪质量分数4.18%,粗蛋白质量分数17.05%,粗灰分质量分数1.24%,水分质量分数80.19%。肌肉蛋白质中共检测出氨基酸种类有17种,占新鲜肌肉样品的质量分数为17.... 对龙虎斑鱼的肌肉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和肉质评价,结果表明,龙虎斑鱼新鲜肌肉中粗脂肪质量分数4.18%,粗蛋白质量分数17.05%,粗灰分质量分数1.24%,水分质量分数80.19%。肌肉蛋白质中共检测出氨基酸种类有17种,占新鲜肌肉样品的质量分数为17.88%;7种必需氨基酸(EAA)占新鲜肌肉样品的质量分数为7.79%,占氨基酸总量的43.57%;4种鲜味氨基酸(DAA)占新鲜肌肉样品的质量分数为6.17%,占氨基酸总量的34.51%;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101.35,其氨基酸组成比例符合FAO/WHO标准。新鲜肌肉中共检测出脂肪酸种类有14种。其中7种饱和脂肪酸(SFA)占总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为47.29%;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占总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为18.86%;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总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为33.86%,DHA质量分数占脂肪酸总量的30.24%。龙虎斑鱼营养价值较高,海鲜味浓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虎斑鱼 肌肉 营养成分
下载PDF
青龙斑鳍的早期胚后发育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吕国敏 吴水清 +2 位作者 区又君 李加儿 刘江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97-1302,共6页
[目的]了解青龙斑(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鳍的发育特点,明确鳍发育与其生活习性转变的关系,为种苗生产提供判别胚后发育阶段的指示性标志。[方法]采用常规光学显微镜技术对青龙斑早期发育过程中鳍条的形成与发育进行连续观... [目的]了解青龙斑(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鳍的发育特点,明确鳍发育与其生活习性转变的关系,为种苗生产提供判别胚后发育阶段的指示性标志。[方法]采用常规光学显微镜技术对青龙斑早期发育过程中鳍条的形成与发育进行连续观察。[结果]在水温(30.0±1.0)℃、盐度(28.0±1.0)‰的人工培育条件下,青龙斑在早期胚后发育阶段各鳍的发育顺序为:胸鳍→尾鳍→腹鳍→背鳍→臀鳍。2日龄仔鱼胸鳍出现芽基;7日龄出现腹鳍棘芽基;8日龄时第二背鳍棘出现;24日龄时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达到仔稚鱼阶段的最大值,各鳍基本形成;至28日龄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长度分别收缩为5.55±0.11和4.54±0.32 mm;33日龄时幼鱼各鳍的形态与成鱼相似,其鳍式为:背鳍Ⅹ~Ⅺ-15,臀鳍Ⅲ-8,胸鳍18~19,腹鳍Ⅰ-5,尾鳍16~17。青龙斑仔稚鱼胸鳍长与日龄的最佳函数关系式为:y=0.0003x^3-0.0117x^2+0.1616x-0.308。[结论]青龙斑早期发育阶段各鳍的发育与其形态发育及习性转变相互适应,可作为判别早期发育阶段的指示性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龙斑 早期发育 仔鱼 稚鱼
下载PDF
不冻液处理对石斑鱼在常温物流过程中的品质和货架期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吴燕燕 张涛 +3 位作者 李来好 杨贤庆 郝淑贤 林婉玲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74-2583,共10页
为了解不冻液处理后的优质养殖石斑鱼在常温直销物流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和货架 期,本研究对鲜活石斑鱼采用不冻液处理后,测定其在模拟常温直销物流过程中的肌肉 微观结构及其在物流条件下的温度曲线、感官评价、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 为了解不冻液处理后的优质养殖石斑鱼在常温直销物流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和货架 期,本研究对鲜活石斑鱼采用不冻液处理后,测定其在模拟常温直销物流过程中的肌肉 微观结构及其在物流条件下的温度曲线、感官评价、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TVB-N)、菌落总数和K值的变化,并与空气冻结处理、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 较。结果显示,鲜活石斑鱼采用不冻液处理不仅可使鱼肉保持新鲜的品质,而且能明显 延长常温流通货架期,物流时间可达到80 h,该时间下其TVB-N达到26.88 mg/100 g, K值47.965%,菌落数为5.88 lg (CFU/g),鱼肉肌肉纤维结构完整,接近新鲜鱼肉,感官 评价结果好,比静止空气冻结组延长10 h,比无冻对照组延长30 h。本研究可为优质石 斑鱼的保藏提供新的保鲜、保真、保质技术,为当前石斑鱼从养殖产地直销到消费者家 中的常温物流需求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龙胆石斑鱼 不冻液处理 常温直销物流 品质 货架期
下载PDF
不同盐度对龙虎斑生长和摄食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成桂 梁华芳 +2 位作者 黄东科 吴耀华 赖艺雄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40-44,共5页
在盐度5、10、15、20、25、30条件下,以全人工配合饵料饲喂龙虎斑[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60 d,研究不同盐度对龙虎斑生长和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盐度对龙虎斑生长的影响... 在盐度5、10、15、20、25、30条件下,以全人工配合饵料饲喂龙虎斑[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60 d,研究不同盐度对龙虎斑生长和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盐度对龙虎斑生长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度5-20组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均高于盐度25、3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度10组的增长率最高,为55.08%,盐度15组的特定生长率最大,为2.30%/d,盐度和龙虎斑生长速率的回归方程为K=0.000 09 S 4-0.006 S 3+0.131 S 2-1.055 S+4.832(R 2=0.984);不同盐度对龙虎斑的摄食率和饵料系数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度15组的摄食率最高,为1.64%/d,其次为盐度10组,为1.60%/d,饵料系数在盐度15组最低,为0.820,其次为盐度10组,为0.827。因此,龙虎斑在低盐度条件下生长比高盐度快,摄食率高,饵料利用率高,最佳生长盐度为1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虎斑 盐度 生长 摄食
下载PDF
青龙斑仔、稚、幼鱼形态发育及饵料转变的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涛 吕国敏 +4 位作者 黄小林 蔡云川 刘付永忠 马志洲 黄忠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8-110,F0003,共4页
从青龙斑受精卵孵化开始到仔、稚、幼鱼形成的1个月内,进行形态发育与饵料转变观察研究。青龙斑受精卵在水温30~33℃、盐度30.0、pH值8.1、DO≥5.0mg/L的条件下经18~20h孵化出仔鱼,初孵仔鱼经约65—67h开口摄食。刚开口的仔鱼游... 从青龙斑受精卵孵化开始到仔、稚、幼鱼形成的1个月内,进行形态发育与饵料转变观察研究。青龙斑受精卵在水温30~33℃、盐度30.0、pH值8.1、DO≥5.0mg/L的条件下经18~20h孵化出仔鱼,初孵仔鱼经约65—67h开口摄食。刚开口的仔鱼游泳能力弱.口裂小。以小球藻、轮虫等小型浮游生物为食。孵化后第7—8d开始长出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鳍棘长度与全长比在第14~18d达到最大值,接近0.5;第20d时,其他鳍条已长出,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与全长比值降低;第29d之后,大部分鱼的背部或全身覆盖鳞片,个体差异显著。试验中,仔鱼前13d主要摄食轮虫及其他原生动物,第10d开始摄食部分挠足类幼体,第14d起主要饵料转变为挠足类和枝角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龙斑 形态发育 饵料转变
下载PDF
两种杂交石斑鱼子一代及其亲本的线粒体COⅠ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周翰林 杨森 +7 位作者 高川 张磊 张海发 李水生 张勇 蒙子宁 刘晓春 林浩然 《热带生物学报》 2012年第1期1-10,共10页
对两种杂交石斑鱼子一代(青龙斑和虎龙斑)及其亲本(斜带石斑鱼、棕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序分析。在15个样本中,同源序列片段(1 551bp)中共检测到9个单倍型和249个核苷酸多态位点。... 对两种杂交石斑鱼子一代(青龙斑和虎龙斑)及其亲本(斜带石斑鱼、棕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序分析。在15个样本中,同源序列片段(1 551bp)中共检测到9个单倍型和249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序列差异分析和遗传距离比较结果显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8.1%~100%之间,无明显遗传分化。虎龙斑的2个COⅠ基因单倍型与母本棕点石斑鱼单倍型的同源性为99%和100%,而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同源性均为88.1%。青龙斑的2个单倍型与母本斜带石斑鱼的3个单倍型的同源性在99.7%~100%之间,而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同源性分别为89.3%和89.4%,结果表明两种杂交子一代在线粒体DNA COⅠ基因上严格遵循母性遗传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棕点石斑鱼 杂交子代 COⅠ 遗传变异
下载PDF
饲料蛋白中添加虾蛋白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忠 赵书燕 +4 位作者 林黑着 杨小立 廖经球 周传朋 戚常乐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期128-135,共8页
为研究两种蛋白水平下添加虾蛋白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设计6种饲料,以440、480 g/kg两种饲料蛋白与0、10和20 g/kg 3种虾蛋白肽添加量配制。结果显示,相同蛋白水平下,石斑鱼的终末均重和增重率均随着虾蛋... 为研究两种蛋白水平下添加虾蛋白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设计6种饲料,以440、480 g/kg两种饲料蛋白与0、10和20 g/kg 3种虾蛋白肽添加量配制。结果显示,相同蛋白水平下,石斑鱼的终末均重和增重率均随着虾蛋白肽水平的上升而先上升后下降,10 g/kg虾蛋白肽组显著高于0、20 g/kg虾蛋白肽组;虾蛋白肽添加量相同时,480 g/kg饲料蛋白组显著高于440 g/kg饲料蛋白组。蛋白质效率、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血清AST和ALT活力、肝脏CAT和T-AOC活力的变化规律与增重率类似。饵料系数、血糖含量和肝脏MDA含量的变化规律则与之相反。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蛋白水平的饲料中添加虾蛋白肽均能促进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生长,并提高其抗氧化能力,但添加量过高会产生抑制作用,因此,虾蛋白肽适宜添加量为10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水平 虾蛋白肽 珍珠龙胆石斑鱼 生长性能 抗氧化指标
下载PDF
四种锌源对珍珠龙胆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以及矿物元素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殷彬 林仪彤 +7 位作者 迟淑艳 谭北平 姚红梅 姚亚军 董晓慧 杨奇慧 刘泓宇 章双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11-1123,共13页
为研究硫酸锌(ZnSO_4·7H_2O)、碱式硫酸锌[ZnSO_4·3Zn(OH)2·5H_2O]、甘氨酸锌(C_4H_8N_2O_4Zn)和羟基蛋氨酸锌(C_5H_(11)NO_6S_2Zn)对珍珠龙胆生长性能、肝脏抗氧化能力、肠道发育以及脊椎骨矿物元素沉积的影响,实验选... 为研究硫酸锌(ZnSO_4·7H_2O)、碱式硫酸锌[ZnSO_4·3Zn(OH)2·5H_2O]、甘氨酸锌(C_4H_8N_2O_4Zn)和羟基蛋氨酸锌(C_5H_(11)NO_6S_2Zn)对珍珠龙胆生长性能、肝脏抗氧化能力、肠道发育以及脊椎骨矿物元素沉积的影响,实验选取体质量为(11.00±0.12)g珍珠龙胆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添加ZnSO_4·7H_2O、ZnSO_4·3Zn(OH)2·5H_2O、C4H8N2O4Zn和C5H11NO6S2Zn,记作ZnSO_4、Zn_4(OH)_6SO_4、Zn-Gly和Zn-MHA,使饲料锌水平分别为118.85、116.92、120.66、119.23 mg/kg,制成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饲养8周。结果显示,Zn_4(OH)_6SO_4、Zn-Gly和Zn-MHA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ZnSO_4组。Zn_4(OH)_6SO_4、Zn-Gly、Zn-MHA组饲料系数均显著低于ZnSO_4组。Zn-Gly、ZnMHA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ZnSO_4和Zn_4(OH)_6SO_4组,Zn-MHA组Cu Zn-SOD和T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与ZnSO_4相比,Zn_4(OH)_6SO_4、Zn-Gly和Zn-MHA均显著提高了前肠和中肠的皱襞厚度;Zn-Gly和Zn-MHA组后肠肌层显著厚于ZnSO_4和Zn_4(OH)_6SO_4组。Zn-Gly组珍珠龙胆脊椎骨Fe和Mn含量显著高于ZnSO_4组。相对于ZnSO_4,以增重率和肝脏CuZn-SOD含量为评价指标时,Zn_4(OH)_6SO_4、Zn-Gly和ZnMHA的相对生物学效价(RBV)分别为119.15%、110.90%,118.43%、113.58%和122.45%、130.84%。研究表明,与ZnSO_4相比,Zn_4(OH)_6SO_4能够显著提高珍珠龙胆幼鱼的生长性能,提高肝脏SOD活性,增强脊椎骨中Fe的沉积;Zn-Gly和Zn-MHA能够显著提高珍珠龙胆幼鱼的生长性能,促进肠道发育,调节脊椎骨矿物元素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龙胆 锌源 生长性能 抗氧化能力 肠道 矿物元素沉积 相对生物学效价
下载PDF
养殖密度、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胃蛋白酶活力的协同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唐怀庆 张健东 +4 位作者 陈刚 黄建盛 王忠良 汤保贵 周晖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22-31,共10页
【目的】研究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不同养殖密度(2、4、6 kg/m3)、投喂频率(1、2、3次/d)和投喂水平(60、80、100%饱食)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转... 【目的】研究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不同养殖密度(2、4、6 kg/m3)、投喂频率(1、2、3次/d)和投喂水平(60、80、100%饱食)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胃蛋白酶活力等3生长性能参数的协同影响。【方法】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BBD)和响应曲面(RSM)方法分析。【结果】养殖密度、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的一次、二次效应对幼鱼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胃蛋白酶活力影响显著(P﹤0.05)。养殖密度与投喂频率对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对胃蛋白酶活力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养殖密度与投喂水平对饲料转化率和特定生长率有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对胃蛋白酶活力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投喂频率与投喂水平对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胃蛋白酶活力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3响应面指标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83 0、0.943 6和0.991 0,拟合方程可信度较高。响应指标优化结果表明,在养殖密度为42尾/m3,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水平为81.24%条件下,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胃蛋白酶活力最佳,分别为1.291%/d、1.041%和154.322 U/mg,可靠性达94.6%,可信度较高。【结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内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在养殖密度为42尾/m^3、每天2次的81.24%饱食投喂条件下,幼鱼可健康生长,生产成本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石斑鱼 棕点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养殖密度 投喂频率 投喂水平 特定生长率 饲料转化率 胃蛋白酶活力 响应曲面
下载PDF
三种锰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殷彬 迟淑艳 +6 位作者 谭北平 姚红梅 姚亚军 董晓慧 杨奇慧 刘泓宇 章双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84-492,共9页
为研究硫酸锰(MnSO_4·H_2O)、甘氨酸锰[MnC4H8O4N2]和羟基蛋氨酸锰(MnC5H11NO6S2)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肠道形态的影响。实验选取体重为(11.... 为研究硫酸锰(MnSO_4·H_2O)、甘氨酸锰[MnC4H8O4N2]和羟基蛋氨酸锰(MnC5H11NO6S2)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肠道形态的影响。实验选取体重为(11.00±0.12)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27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添加MnSO_4·H_2O、MnC4H8O4N2和MnC5H11NO6S2(分别记作MnSO_4、Mn-Gly和Mn-MHA),使饲料中Mn元素水平分别为37.74 mg/kg、40.66 mg/kg和38.15 mg/kg,投喂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饲养8周。结果表明, Mn-Gly和Mn-MHA组的增重率(WGR)均显著高于MnSO_4组(P<0.05), Mn-MHA组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MnSO_4组(P<0.05),存活率(SR)和特定生长率(SGR)方面,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方面, Mn-Gly和Mn-MHA组均显著低于MnSO_4组(P<0.05),Mn-MHA组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力显著高于MnSO_4和Mn-Gly组(P<0.05),Mn-Gly和Mn-MHA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力均显著低于MnSO_4组(P<0.05)。Mn-Gly和Mn-MHA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显著高于MnSO_4组(P<0.05),总胆固醇(CHOL)方面, MnSO_4组和Mn-Gly组均显著高于Mn-MHA组(P<0.05)。与MnSO_4组相比,Mn-MHA组显著提高了前肠和中肠皱襞高度(P<0.05),增大了后肠肌层厚度(P<0.05);Mn-Gly组中肠皱襞宽显著高于MnSO_4组(P<0.05),后肠皱襞高度显著高于MnSO_4和Mn-MHA组(P<0.05)。由此可见,与MnSO_4相比, Mn-Gly和Mn-MHA能够显著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增强肝脏的抗氧化能力,调节相关代谢反应,保护肝脏,促进前、中、后肠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源 珍珠龙胆石斑鱼 生长性能 抗氧化能力 血清生化指标 肠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