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孙志军 张露 +3 位作者 张文峰 刘冰 陈新明 赵怡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5期549-551,共3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常规HE染色及弹力纤维染色,光镜观察,全部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病理学特点。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常规HE染色及弹力纤维染色,光镜观察,全部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病理学特点。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肿瘤分别位于舌、唇部、鼻根及腭部。5例表现为表浅单发性肿块,3例有创伤史。组织学表现为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增生,内皮细胞呈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改变;病变内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全部标本V im entin、FⅧRAg、UEA-1、CD34及α-SMA阳性,S-100蛋白、广谱CK及GLUT-1染色阴性。手术治疗后2例复发,无转移。结论: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血管病变,可能与局部创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血管肿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上皮样血管瘤1例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春敏 侯建新 +4 位作者 袁奎封 史永俭 魏国 王苹 刘金耀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61-662,共2页
报告1例发生于头部的上皮样血管瘤。患者男,40岁。左侧头皮多发性丘疹、结节7年。组织病理检查示:病变由许多增生的大小不等的血管组成,血管内皮细胞较肥大,呈立方形或上皮样突向腔内形成鞋钉状,血管间散在灶性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 报告1例发生于头部的上皮样血管瘤。患者男,40岁。左侧头皮多发性丘疹、结节7年。组织病理检查示:病变由许多增生的大小不等的血管组成,血管内皮细胞较肥大,呈立方形或上皮样突向腔内形成鞋钉状,血管间散在灶性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少量嗜酸粒细胞。病理诊断为上皮样血管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上皮样
下载PDF
单中心107例骨原发血管源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丁宜 Bui Marilyn +5 位作者 孙晶 董荣芳 李远 宫丽华 孟淑琴 黄啸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66-769,共4页
目的 探讨骨原发血管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单中心107例骨原发血管源性肿瘤临床、影像学、组织学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107例骨原发血管源性肿瘤中男性65例,女性42例,其中70例普通血管瘤,19... 目的 探讨骨原发血管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单中心107例骨原发血管源性肿瘤临床、影像学、组织学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107例骨原发血管源性肿瘤中男性65例,女性42例,其中70例普通血管瘤,19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3例血管肉瘤,2例Kaposi型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上皮样血管瘤,1例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Gorhams病。患者年龄3~80岁(平均39岁),接近50%血管源性肿瘤位于中轴骨及骨盆,18例为多发。影像学表现以溶骨性改变为主,可以伴不同程度的周围硬化。普通血管瘤由于形态学特点可以直接诊断,部分非普通血管瘤病例需做免疫组化证实。92%病例CD31呈阳性(33/36)和83%病例CD34呈阳性(30/36)。结论 骨原发血管源性肿瘤在中国人群中发病率与西方国家相似,血管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和血管肉瘤是其主要亚型。结合影像学和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有利于骨原发血管源性肿瘤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原发血管肿瘤 血管瘤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血管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上皮样血管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换新 袁怀文 +1 位作者 刘梅 叶春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和观察5例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研究其免疫表型,所用抗体包括CD43、CD3、CD45RO、CD20、CD79α、Ki-67、CD31、CD34、第...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和观察5例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研究其免疫表型,所用抗体包括CD43、CD3、CD45RO、CD20、CD79α、Ki-67、CD31、CD34、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CD68和CK。结果上皮样血管瘤多见于女性,好发于头颈部,多表现为皮肤单发的小结节或丘疹样病变。病变位于真皮内或皮下,以成簇增生的血管为主;其中3例为毛细血管型,2例为小至中等大的血管型。血管内衬胞质丰富、嗜伊红深染的上皮样内皮细胞。除内衬管腔外,内皮细胞还可在血管腔内生长或在血管周围呈实性片状增生或排列成条索状;部分细胞的胞质内含有空泡,拟形成原始血管腔。2例的间质内可见多少不等的慢性炎症细胞反应,但不见淋巴滤泡形成。免疫组化显示,上皮样血管瘤中的内皮细胞CD31和FⅧRAg等内皮标记强(+)。结论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瘤,诊断主要靠特征性组织学特点,但应注意与木村病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婴儿上皮样血管瘤 被引量:2
5
作者 苏海辉 单士军 +2 位作者 苑世萍 段志华 王晓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1-103,共3页
报告1例婴儿上皮样血管瘤。患儿男,8个月。出生时肛门左侧可见一花生大肿物。皮肤科检查:肛门左侧一棕红色2.0 cm×2.5 cm柔软肿物,表面轻微皱缩,肿物边缘破溃。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和皮下组织可见小至中等血管增生... 报告1例婴儿上皮样血管瘤。患儿男,8个月。出生时肛门左侧可见一花生大肿物。皮肤科检查:肛门左侧一棕红色2.0 cm×2.5 cm柔软肿物,表面轻微皱缩,肿物边缘破溃。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和皮下组织可见小至中等血管增生,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突向管腔,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广泛浸润。免疫组化示血管壁CD31及CD34均阳性。诊断:上皮样血管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婴儿 肛门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6
作者 郑晓丹 金旭斌 +2 位作者 郑丽端 程波 戴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70-373,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预后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例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病史、临床资料;大体检查、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全部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免疫结构,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预后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例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病史、临床资料;大体检查、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全部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免疫结构,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中,男女各3例。肿瘤分别位于耳周(4例)及腭部(2例);都表现为表浅单发性肿块,1例有创伤史。组织学表现为增生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血管内皮细胞呈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改变;病变内见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所有病例血管内皮细胞Vimentin、CD31、CD34阳性,SMA显示血管周围完整的肌外周细胞层,S-100、PanCK染色血管内皮细胞阴性。手术治疗后1例复发,均无转移。结论: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血管病变,可能与局部创伤有关。手术局部完全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方式,若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准确的术前和术中诊断对手术完整切除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口腔颌面部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上皮样血管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传应 邢晓皖 +1 位作者 王晓秋 顾萍 《安徽医药》 CAS 2010年第7期825-826,共2页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搜集7例上皮样血管瘤病例,从其病理形态、发病高峰年龄、发病常见部位及男女两性之间发病率的差异对其进行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上皮样血管瘤有4例发生于女性,有5例发...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搜集7例上皮样血管瘤病例,从其病理形态、发病高峰年龄、发病常见部位及男女两性之间发病率的差异对其进行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上皮样血管瘤有4例发生于女性,有5例发生于头面部,1例有随访资料,5个月后复发。结论上皮样血管瘤容易发生于成年女性,头面部高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若手术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临床病理 诊断
下载PDF
肝脏血管周上皮细胞肿瘤与肝细胞肝癌及肝血管瘤的超声特征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韩伟 候雪琴 +1 位作者 宋涛 高军喜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342-346,355,共6页
目的: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肝脏血管周上皮细胞肿瘤的诊断水平及与肝细胞肝癌和血管瘤的鉴别。方法:搜集肝脏血管周上皮细胞肿瘤、肝细胞肝癌、肝血管瘤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一般情况、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并总结分析。结果:在... 目的: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肝脏血管周上皮细胞肿瘤的诊断水平及与肝细胞肝癌和血管瘤的鉴别。方法:搜集肝脏血管周上皮细胞肿瘤、肝细胞肝癌、肝血管瘤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一般情况、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并总结分析。结果:在一般资料中,三组在性别、年龄、症状、AFP水平、HBsAg指标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常规超声中,三组在大小、边界、高回声边缘、主要回声、内部低回声、点状或短线状强回声、回声分布、后方回声、血流分布、病灶数量、肝脏背景指标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超声造影中,三组在动脉期增强强度无统计学差异,大部分都表现为高增强,P>0.05,但是在增强方式上是有区别,三组在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开始消退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脏血管周上皮细胞肿瘤在临床特征、超声及超声造影有一定的特点,在与肝细胞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时,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能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细胞 血管瘤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下载PDF
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3
9
作者 吕蓓蓓 魏帅帅 王强修 《医学综述》 2016年第17期3382-3385,共4页
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肿瘤包括上皮样血管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和上皮样血管肉瘤,三者在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方面构成了从良性、低度恶性到高度恶性的谱系,且它们的生物学行为、治疗及预后均不相同。因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也缺乏特异性... 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肿瘤包括上皮样血管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和上皮样血管肉瘤,三者在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方面构成了从良性、低度恶性到高度恶性的谱系,且它们的生物学行为、治疗及预后均不相同。因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也缺乏特异性,所以术前很难确诊。加之三者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也存在一定的交叉,故需结合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等进行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上皮样血管肉瘤
下载PDF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文献复习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孙淑杰 迮兴宇 赵新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年第9期654-656,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国内曾报道过的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病例,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利用中国知识仓库总库检索2000~2011年文献报告的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病例38例(文献21篇),入选病例均为病理组织学证实。结果男女比例为1∶2.3... 目的回顾分析国内曾报道过的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病例,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利用中国知识仓库总库检索2000~2011年文献报告的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病例38例(文献21篇),入选病例均为病理组织学证实。结果男女比例为1∶2.3,平均年龄41.8±16.9岁(8~75岁)。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包括:右上腹饱胀不适75.0%(15/20),右上腹痛73.7%(14/19),肝大50.0%(3/6),脾大50.0%(3/6),ALT、AST轻度升高者占50.0%(6/12)。单结节型占36.8%(14/38),多结节型占55.3%(21/38),弥漫型7.9%(3/38)。首诊误诊为原发性肝癌10例,肝转移癌10例,肝血管瘤2例。手术肿瘤切除为主要治疗措施,平均生存期1~24个月。结论我国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特点基本与国外类似,该病少见,好发于中年女性,肝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染色是确诊本病的关键。目前国内主要采取手术切除治疗本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原发性肝癌 肝血管瘤 转移性肝癌
下载PDF
骨上皮样血管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钢 庞健 +1 位作者 陈德忠 杨红 《医学科技》 2002年第2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骨上皮样血管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男1例,女2例,发病年龄22~57岁,平均38岁。3例...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骨上皮样血管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男1例,女2例,发病年龄22~57岁,平均38岁。3例病变部位均为下肢。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局部疼痛。X 线表现为溶骨性骨破坏,1例伴有病理性骨折。组织形态学是以内衬上皮样细胞的毛细血管型小血管的增生和以嗜酸性白细胞、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为特征。3例肿瘤均表达 Vimentin、FⅦRAg 和 CD34。随访结果2例未见肿瘤复发,1例失访。结论:原发于骨的上皮样血管瘤是较少见良性血管源性肿瘤,其组织形态学要与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上皮样血管肉瘤、转移性癌以及慢性骨髓炎等鉴别,并且本病与 Kimura 病应是不同的两个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组织 上皮样血管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上皮样血管瘤1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肖梅香 余德厚 +1 位作者 何勤 汪宇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19-620,共2页
患者男,40岁。双耳廓皮疹3个月。查体:双耳廓、外耳道口可见质地欠均的浸润性肤色结节、斑块,表面光滑无鳞屑,质韧,无压痛,无糜烂、渗出及溃疡。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真皮浅层淋巴管扩张,浅中层血管增生、可见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患者男,40岁。双耳廓皮疹3个月。查体:双耳廓、外耳道口可见质地欠均的浸润性肤色结节、斑块,表面光滑无鳞屑,质韧,无压痛,无糜烂、渗出及溃疡。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真皮浅层淋巴管扩张,浅中层血管增生、可见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突向管腔,血管、淋巴管及附属器周围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稀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上皮样血管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淋巴样增生 嗜酸性粒细胞
下载PDF
发生在外阴部位的上皮样血管瘤 被引量:3
13
作者 石冬艳 王怀劬 +1 位作者 殷致宇 庄逢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8-90,共3页
报告1例发生在外阴部位的上皮样血管瘤。患者女,55岁。外阴皮下结节反复破溃及渗出,伴瘙痒2年。皮肤科检查:左侧大阴唇触及一蚕豆大皮下结节,质硬,结节表面皮肤红肿,可见破溃及渗出。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层血管增生扩张,管腔不规则,... 报告1例发生在外阴部位的上皮样血管瘤。患者女,55岁。外阴皮下结节反复破溃及渗出,伴瘙痒2年。皮肤科检查:左侧大阴唇触及一蚕豆大皮下结节,质硬,结节表面皮肤红肿,可见破溃及渗出。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层血管增生扩张,管腔不规则,内皮细胞肿胀,部分呈柱状突入管腔;真皮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上皮样血管瘤。治疗:予肌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随访2年未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外阴
下载PDF
上皮样血管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广芬 晏洪波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9年第6期355-358,共4页
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间叶细胞肿瘤,病因不明。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中间级别的血管肿瘤,尤其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可能存在一些交界性病变,需要依靠影像学、组织病理学以及基因检测手段相鉴别。因对该病病因认识的不同,治疗方... 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间叶细胞肿瘤,病因不明。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中间级别的血管肿瘤,尤其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可能存在一些交界性病变,需要依靠影像学、组织病理学以及基因检测手段相鉴别。因对该病病因认识的不同,治疗方法各有不同,且越来越多的非创伤性的治疗方法被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上皮样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血管内皮瘤 上皮样 上皮样血管肉瘤
下载PDF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上皮样血管瘤恶变1例
15
作者 周胜林 张百红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2338-2340,共3页
上皮样血管瘤(epithelioid hemangioma,EH)也称为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ALHE),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血管肿瘤,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现报道1例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上皮样... 上皮样血管瘤(epithelioid hemangioma,EH)也称为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ALHE),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血管肿瘤,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现报道1例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上皮样血管瘤恶变的病例,分享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上皮样血管瘤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靶向药物 治疗
下载PDF
骨原发巨细胞性血管母细胞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16
作者 崔文志 王蔚 +3 位作者 闫广宁 梁恭博 赖续文 王卓才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11期908-912,共5页
目的探讨巨细胞性血管母细胞瘤(GCAB)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原发于胸椎椎体的GCAB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45岁,以胸背部疼痛伴... 目的探讨巨细胞性血管母细胞瘤(GCAB)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原发于胸椎椎体的GCAB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45岁,以胸背部疼痛伴双下肢麻木为主要症状。PET/CT示第七胸椎椎体及右侧附件大小3.9 cm×2.1 cm×2.1 cm的不规则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伴代谢增高;MRI亦提示T7椎体及右侧附件异常信号,相应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变形。组织学:肿瘤组织在骨小梁间呈多结节样或丛状生长,边界不清;结节内肿瘤细胞呈卵圆形或短梭形,围绕血管排列呈洋葱皮样结构,多核巨细胞散在分布于其中;肿瘤细胞胞质嗜酸淡染;胞核轻至中等异型,核膜清晰,可见核内染色质粗颗粒,部分细胞可见小核仁。部分区域血管周围梭形肌周皮样细胞增生呈肌周皮细胞瘤样形态;病变周边区域可见大小不等的小血管增生,常围绕一个中等大小的厚壁血管排列,血管内皮细胞呈鞋钉样或鹅卵石样凸向管腔,形成上皮样血管瘤形态,间质疏松水肿,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吞噬色素的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CD31、CD34和FLI-1显示肿瘤内小血管增生,多核巨细胞CD68、AACT和Lysozyme阳性。术后6个月,随访无明显复发。结论GCAB为少见的中间性血管源性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的潜在恶性特征。发生于成人骨组织者罕见。临床以手术切除病灶并辅助干扰素治疗为主,效果良好,复发或转移者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性血管母细胞瘤 上皮样血管瘤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头皮上皮样血管瘤一例
17
作者 陈佳玲 陈嵘祎 +1 位作者 谢嘉豪 史建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年第5期317-318,共2页
患者,女,36岁。头皮丘疹、结节3年余。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和皮下组织见大量血管腔隙组成的小叶状团块,境界不清,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肥大而圆,突向管腔,间质间见淋巴组织和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诊断:上皮样血管瘤。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淋巴样增生 嗜酸粒细胞
下载PDF
上皮样血管瘤16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18
作者 谢瑶新 吴伟芬 钟意芳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0年第3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瘤(EH)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已确诊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16例患者中女8例,男8例;平均年龄(45.44±12.52)岁;病程3个月~20年;皮损主要表现为红色至暗红色丘...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瘤(EH)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已确诊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16例患者中女8例,男8例;平均年龄(45.44±12.52)岁;病程3个月~20年;皮损主要表现为红色至暗红色丘疹、结节,可伴瘙痒和糜烂,好发于头皮、耳部,其中发生在头部10例、耳部5例、外阴1例;皮损单发者5例,多发者11例。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均具有典型的血管增生,管壁增厚,内皮细胞呈上皮样突向管腔,管周大量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论:上皮样血管瘤少见,诊断需要临床与病理密切结合。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可避免误诊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下载PDF
骨上皮样血管瘤1例并文献复习
19
作者 魏思达 龚志兵 +2 位作者 方庆明 蒋云 饶华春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6期107-108,共2页
目的 探讨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研究1例原发的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影像资料、病理形态特点、免疫组化结果,并参考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患者男性,35岁,左膝部酸痛不适1年,影像学示左股骨远... 目的 探讨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研究1例原发的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影像资料、病理形态特点、免疫组化结果,并参考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患者男性,35岁,左膝部酸痛不适1年,影像学示左股骨远端囊状低密度影,周围见硬化边缘。术后送检肿物镜下骨小梁间隙成簇的毛细血管样小血管增生,较多血管内壁衬上皮样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局灶呈实性的团状、片状增生,可见部分胞浆空泡状,原始血管腔形成,较多淋巴细胞与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肿物周围骨小梁增厚。免疫组化:上皮样内皮细胞CD31(+)、CD34(+)、FLI-1(+)、D2-40(-)、CK-pan(-)、Ki-67约5%阳性。结论 骨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罕见血管源性肿瘤,依据影像学、形态学并结合免疫组化、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骨上皮样血管瘤 病理
下载PDF
皮肤上皮样血管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耿清伟 王敏 宋秀祖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59-462,共4页
目的探讨皮肤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2例上皮样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22例上皮样血管瘤患者中,男10例,女12例;发病年龄16~62岁,平均45.91岁;病程1个月至20年,平均37个月。皮损位于头... 目的探讨皮肤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2例上皮样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22例上皮样血管瘤患者中,男10例,女12例;发病年龄16~62岁,平均45.91岁;病程1个月至20年,平均37个月。皮损位于头部14例(63.6%),耳部6例(27.3%),额部2例(9.1%),大腿部1例(4.5%),其中1例同时累及头皮及额部。组织病理学检查:22例均表现为血管增生,内衬上皮样内皮细胞,管周大量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所有皮损均累及真皮层,另外皮下组织受累8例(36.4%)。6例免疫组化显示,血管壁CD31、CD34、Ⅷ因子均为阳性。结论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以血管增生和炎症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疾病,需要临床结合组织病理检查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KIMURA病 上皮样血管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