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clear factor κB represses the expression of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 in Epstein-Barr virus transformed cells 被引量:2
1
作者 Mingxia Cao Qianli Wang +1 位作者 Amy Lingel Luwen Zhang 《World Journal of Virology》 2014年第4期22-29,共8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nuclear factor κB(NF-κB) in the regulation of Epstein-Barr virus(EBV)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 in EBV transformed cells. METHODS: LMP1 expression was examined in EBV transforme...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nuclear factor κB(NF-κB) in the regulation of Epstein-Barr virus(EBV)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 in EBV transformed cells. METHODS: LMP1 expression was examined in EBV transformed human B lymphocytes with modulation of NF-κB activity. RESULTS: EBV inf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human cancers. EBV LMP1 is required for 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of adult primary B cells in vitro, and is expressed in several pathogenic stages of EBVassociated cancers. Regulation of EBV LMP1 involves both viral and cellular factors. LMP1 activates NF-κB signaling pathway that is a part of the EBV transformation program. However, the relation between NF-κB and LMP1 expression is not well established yet. In this report, we found that blocking the NF-κB activity by Inhibitor of κB stimulated LMP1 expression, while the overexpression of NF-κB repressed LMP1 expression in EBV-transformed IB4 cells. In addition, LMP1 repressed its own promoter activities in reporter assays, and the repression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activation of NF-κB. Moreover, NF-κB alone is sufficient to repress LMP1 promoter activities. CONCLUSION: Our data suggest LMP1 may repress its own expression through NF-κB in EBV transformed cells and shed a light on LMP1 regulation during EBV trans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clear factorκB epstein-barr VIRUS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 LATENCY Transformation
下载PDF
5-Aza-CdR联合EBNA1-DC疫苗诱导的淋巴细胞对鼻咽癌C666-1细胞的杀伤作用
2
作者 谢云青 黄丽洁 +2 位作者 林晓为 陈莉 陈珊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01-706,共6页
目的:探讨EB病毒核抗原1(EBNA1)mRNA修饰的DC(EBNA1-DC)诱导的淋巴细胞联合甲基化抑制剂5-Aza-CdR对鼻咽癌C666-1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以构建的EBNA1-pCDNA3.1质粒为模板,体外转录获得EBNA1 mRNA,通过脂质体转染至健康人外周血来源DC,... 目的:探讨EB病毒核抗原1(EBNA1)mRNA修饰的DC(EBNA1-DC)诱导的淋巴细胞联合甲基化抑制剂5-Aza-CdR对鼻咽癌C666-1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以构建的EBNA1-pCDNA3.1质粒为模板,体外转录获得EBNA1 mRNA,通过脂质体转染至健康人外周血来源DC,构建EBNA1-DC疫苗。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DC表型及5-Aza-CdR处理后的C666-1细胞凋亡情况。实时无标记动态细胞分析技术检测EBNA1-DC疫苗诱导的淋巴细胞联合5-Aza-CdR的特异性抗肿瘤活性。结果:转染EBNA1 mRNA后EBNA1-DC表面EBNA1阳性率为(59.3±5.85)%,HLA-DR的表达与未转染DC相比显著升高[(84.9±5.5)%vs(68.0±5.8)%,P=0.026],CD80的表达也显著升高([88.2±3.9)%vs(61.1±4.4)%,P=0.015]。低剂量5-Aza-CdR处理后的C666-1细胞凋亡情况与未处理的细胞相比无显著差异。经低浓度5-Aza-CdR预处理的C666-1细胞中IRF7基因表达与未处理的细胞相比显著升高(P=0.0001)。与空载的DC相比,EBNA1-DC诱导的淋巴细胞对EBV阳性表达的C666-1细胞具有更强的特异性杀伤活性(P=0.049);经低浓度5-Aza-CdR预处理的C666-1细胞对EBNA1-DC诱导的特异性免疫杀伤更敏感(P=0.019)。结论:5-Aza-CdR与EBNA1-DC疫苗联合可显著增强对C666-1细胞的特异性免疫杀伤,本研究为开拓以mRNA为基础的DC疫苗及其在临床综合治疗中的应用转化提供前期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核抗原1 甲基化抑制剂 5-AZA-CDR Epstein Barr病毒 DC疫苗 鼻咽癌
下载PDF
EBNA-1的功能特点与基因治疗
3
作者 何玉文 陈宏远 杜军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7年第4期1-8,共8页
EB病毒(EBV)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EBNA-1是EBV潜伏感染时编码的一种核蛋白,它能调节EBV基因的复制,增强病毒基因的转录,并能保证EBV以附加体的形式稳定存在于被感染的细胞内。利用此蛋白上述两种功能特点,研究者构建了... EB病毒(EBV)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EBNA-1是EBV潜伏感染时编码的一种核蛋白,它能调节EBV基因的复制,增强病毒基因的转录,并能保证EBV以附加体的形式稳定存在于被感染的细胞内。利用此蛋白上述两种功能特点,研究者构建了EBV复制子载体,这种载体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基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EBV核蛋白1 EBV复制子载体 基因治疗
下载PDF
用转染EB病毒基因片段的真核细胞检测鼻咽癌病人的抗EB病毒核抗原-1(EBNA-1)抗体 被引量:1
4
作者 袁方 K.Takada 曾毅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用转染EBV DNA Bam HI K片段后稳定表达EBNA-1的K_4细胞作为靶细胞,检测50份鼻咽癌病人和38份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IgG/EBNA-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2%。前者的平均几何滴度为89.4,后者为18.3,前者约为后者的5倍。同一批被检血清经SP... 用转染EBV DNA Bam HI K片段后稳定表达EBNA-1的K_4细胞作为靶细胞,检测50份鼻咽癌病人和38份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IgG/EBNA-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2%。前者的平均几何滴度为89.4,后者为18.3,前者约为后者的5倍。同一批被检血清经SPA吸收去除IgG竞争性抑制后,鼻咽癌病人的IgA/EBNA-1抗体阳性率达78%(GMT 20.9),健康人的IgA/EBNA-1抗体阳性率仅5.3%,效价亦很低(GMT 5.2)。表明IgA/EBNA-1抗体对鼻咽癌是比较特异的,可考虑作为鼻咽癌血清学诊断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K4细胞 病毒核抗原
下载PDF
血清sMICA、PCNA、GASP-1、TIMP-1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张雅琪 彭程程 +1 位作者 万鸿 王萍 《临床肺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71-27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MHC-I类链相关蛋白A(sMIC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分选蛋白1(GASP-1)、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诊治...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MHC-I类链相关蛋白A(sMIC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分选蛋白1(GASP-1)、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诊治的86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设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3例健康体检者设立为对照组;并根据不同病理分型将观察组分为腺癌组(n=33)和鳞癌组(n=53),对比血清sMICA、PCNA、GASP-1、TIMP-1;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MICA、PCNA、GASP-1、TIMP-1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影响;采用ROC曲线模型分析sMICA、PCNA、GASP-1、TIMP-1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观察组的sMICA、PCNA、GASP-1、TIMP-1均高于对照组(P<0.05)。腺癌组的sMICA、PCNA、GASP-1、TIMP-1均高于鳞癌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sMICA、PCNA、GASP-1、TIMP-1高表达会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产生影响(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MICA、PCNA、GASP-1、TIMP-1及四项联合诊断NSCLC的AUC值分别为(0.750、0.654、0.819、0.788、0.843,P均<0.05),敏感度分别为57.00%、46.50%、67.40%、90.70%、79.10%;特异度分别为93.00%、93.00%、88.40%、58.10%、86.00%。结论sMICA、PCNA、GASP-1、TIMP-1在NSCLC患者中呈高表达趋势,其表达水平会随病理分型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可溶性MHC-I类链相关蛋白A 增殖细胞核抗原 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分选蛋白1 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非小细胞肺癌 病理分型
下载PDF
丁酸钠经AMPK/Nrf2/HO-1信号通路调节脂多糖诱导肺泡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
6
作者 陈健 周卫东 +2 位作者 王艳华 刘勤富 杨晓军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56-163,共8页
目的探讨丁酸钠(sodium butyrate,SB)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肺泡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小鼠肺泡巨噬细胞(MH-S细胞)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LPS组、SB组、LPS+SB(LB)组、LPS+SB+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 目的探讨丁酸钠(sodium butyrate,SB)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肺泡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小鼠肺泡巨噬细胞(MH-S细胞)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LPS组、SB组、LPS+SB(LB)组、LPS+SB+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抑制剂(Compound C)(LC)组、LPS+SB+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抑制剂(ML385)(LM)组。通过CCK8检测MH-S细胞活力,筛选出最佳的1000 ng/mL LPS、1 mmol/L SB、10μmol/L Compound C、5μmol/L ML385药物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MH-S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分化抗原86(CD86)、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CD206)、AMPK、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培养基上清IL-6、TNF-α、IL-1β和IL-10蛋白含量;流式细胞术测定M1和M2型巨噬细胞相关标记物CD86和CD206的表达。各组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法进行检验。结果通过CCK8选取了1000 ng/mL LPS、1 mmol/L SB、10μmol/L Compound C和5μmol/L ML385进行造模和干预。qRT-PCR和ELISA结果一致显示,与LPS组比较,LB组M1型巨噬细胞相关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IL-1β显著降低(均P<0.01),但M2型巨噬细胞相关抑炎细胞因子IL-10显著升高(均P<0.01)。qRT-PCR和流式细胞术结果一致显示,与Control组比较,LPS组CD86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S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LPS组比较,LB组CD86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但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206的变化趋势与CD86相反。qRT-PCR结果显示,与LPS组比较,LB组促进AMPK/Nrf2/HO-1的表达(均P<0.05);与LB组比较,LC组降低了AMPK/Nrf2/HO-1的表达(均P<0.05),LM组降低了Nrf2/HO-1的表达(均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LB组比较,LC组和LM组逆转了SB对CD86水平的抑制作用(均P<0.01);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206的表达趋势与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86相反。结论SB通过激活AMPK/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LPS诱导的M1型、促进M2型肺泡巨噬细胞极化,改善了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钠 巨噬细胞极化 炎症 白细胞分化抗原86 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血红素加氧酶1
下载PDF
EBNA1在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路素丽 王玥 胡亚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24期118-119,共2页
目的:探讨EB病毒核抗原-1(EBNA1)在恶性淋巴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收集50例淋巴瘤组织蜡块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蜡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BNA1的表达情况。结果:EBNA1在淋巴瘤标本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 目的:探讨EB病毒核抗原-1(EBNA1)在恶性淋巴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收集50例淋巴瘤组织蜡块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蜡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BNA1的表达情况。结果:EBNA1在淋巴瘤标本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BNA1在淋巴瘤中的表达上调,EBNA1的阳性表达率与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期和组织类型有关,推测EBNA1可能与淋巴瘤的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核抗原-1 淋巴瘤 表达率
下载PDF
siRNAs干扰EBNA1下调EBV阳性鼻咽癌细胞内ALOX12的表达
8
作者 刘文举 王凤伟 买世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55-760,共6页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C666-1细胞中EB病毒核抗原1(EBNA1)的表达,探索氧化应激与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证实了能有效抑制EBNA1表达的干扰序列,使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方法检测C666-1细胞的存活率,利...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C666-1细胞中EB病毒核抗原1(EBNA1)的表达,探索氧化应激与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证实了能有效抑制EBNA1表达的干扰序列,使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方法检测C666-1细胞的存活率,利用实时定量PCR芯片技术探索了氧化应激与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转录谱变化,并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进行了验证。【结果】EBNA1-1414和EBNA1-1437干扰序列转染C666-1细胞48h后,分别可抑制59%和56%的EBNA1蛋白表达,细胞存活率分别降低了33%和24%。PCR芯片实验发现干扰EBNA1表达后48hC666-1细胞中花生四烯酸盐12-脂氧合酶(ALOX12)蛋白表达有下调,谷胱甘肽还原酶(GSR)和过氧化物酶3(PRDX3)在转录水平表达上调。【结论】EBNA1或许能够通过上调ALOX12的表达间接地发挥促鼻咽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EB病毒核抗原1 RNA干扰 鼻咽癌
下载PDF
EB病毒阳性的不同类型淋巴瘤组织中EBNA1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徐海芹 冯征远 +1 位作者 徐晓艳 孙亮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057-2061,共5页
目的:筛选前期研究中EB病毒(EBV)阳性的15例不同类型淋巴瘤病例,对这15例EBV阳性病例进行PCR扩增及EBV核抗原1(EBNA1)羧基端测序分析,观察是否存在突变热点AA487及AA466-527之间的变异。方法:采用PCR方法对EBV阳性病例进行EBNA1基因羧... 目的:筛选前期研究中EB病毒(EBV)阳性的15例不同类型淋巴瘤病例,对这15例EBV阳性病例进行PCR扩增及EBV核抗原1(EBNA1)羧基端测序分析,观察是否存在突变热点AA487及AA466-527之间的变异。方法:采用PCR方法对EBV阳性病例进行EBNA1基因羧基端的扩增,并将扩增产物送公司进行测序分析。同时分析淋巴瘤患者EBV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本次实验成功扩增15例病例,进行EBNA1基因羧基端测序分析发现,15例标本中EBNA1羧基端均出现序列变异,其中以往报道过的突变有:错义突变AA487 A→V、499 D→E、502 T→N、524 T→I、528 I→V和533 L→I,无义突变为AA520密码子cat→ctc;本次研究新发现的突变有:错义突变AA462 G→E、466 G→R、AA487 A→L、492 S→C、502 T→N和524 T→I及无义突变AA466密码子gga→gaa、AA 480密码子aac→atc和AA 547密码子ccc→cct突变。几例非肿瘤细胞EBER阳性的淋巴瘤病例也均出现了与以往研究相同的共有突变;而肿瘤细胞EBER阳性的淋巴瘤样本中除了有部分共有突变外,均出现了非共有突变。结论:本组淋巴瘤病例中,除了有部分EBNA1基因羧基端的共有突变外,均出现了非共有突变,这与以往研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EB病毒 EB病毒核抗原1 突变
下载PDF
EBNA1对EBV相关胃癌细胞中E2F1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宋慧 秦倪 +2 位作者 于彩霞 师朵 刘雯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6期860-864,共5页
目的探讨EB病毒(EBV)相关胃癌(EBVaGC)细胞中EBV编码的核抗原1(EBNA1)对E2F转录因子1(E2F1)表达的调控作用,并分析EBNA1和E2F1在胃癌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EBVaGC和EBV阴性胃... 目的探讨EB病毒(EBV)相关胃癌(EBVaGC)细胞中EBV编码的核抗原1(EBNA1)对E2F转录因子1(E2F1)表达的调控作用,并分析EBNA1和E2F1在胃癌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EBVaGC和EBV阴性胃癌(EBVnGC)细胞中EBNA1和E2F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选取两种EBVnGC细胞BGC823和SGC7901,建立EBNA1稳定表达的细胞模型,命名为BGC823-EBNA1和SGC7901-EBNA1,采用qRT-PCR方法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两种细胞中E2F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EBNA1只在EBVaGC细胞中表达。EBVaGC细胞的E2F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EBVnGC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0,P<0.01);而两种细胞的E2F1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EBVnGC细胞中稳定过表达EBNA1后E2F1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EBV编码EBNA1诱导E2F1表达上调,提示E2F1可能在EBVaG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靶向EBNA1/E2F1途径可能为EBVaGC病人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病毒4型 胃肿瘤 EBV编码的核抗原1 E2F转录因子1
下载PDF
下调PCNA和VCAM-1表达参与山柰酚抑制人前列腺癌细胞增殖 被引量:7
11
作者 仇炜 雷宇华 +3 位作者 苏明 李冬军 张宁 沈永青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53-557,共5页
目的探讨山柰酚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MTT、细胞计数、流式细胞学等方法检测山柰酚对PC-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血管... 目的探讨山柰酚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MTT、细胞计数、流式细胞学等方法检测山柰酚对PC-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molecule 1,VCAM-1)的表达。结果山柰酚抑制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降低PCNA及VCAM-1的表达水平,诱导PC-3细胞阻滞于S期及G2/M期,但山柰酚对PC-3细胞凋亡无影响。结论山柰酚诱导PC-3细胞阻滞于S期及G2/M期,山柰酚抑制PC-3细胞增殖的作用与该药下调PCNA及VCAM-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柰酚 前列腺癌 增殖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增殖细胞核抗原
下载PDF
ET-1、rhEGF、bFGF对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胡维琨 张虹 +2 位作者 李贵刚 王毓琴 李鹏程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1-503,511,518,共5页
目的 研究内皮素 1(ET 1)、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h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方法 在体外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中单独使用或联合应用ET 1、rhEGF、bFGF ,采用MTT方法... 目的 研究内皮素 1(ET 1)、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h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方法 在体外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中单独使用或联合应用ET 1、rhEGF、bFGF ,采用MTT方法观察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免疫组化染色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对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的影响。结果 一定浓度ET 1促进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的增殖 ,且呈剂量相关性。 10 pmol/L时起作用 ,2 0 0 pmol/L时发挥最大作用。 10ng/mlrhEGF、 2ng/mlbFGF也促进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的增殖。联合应用ET 1+rhEGF、ET 1+bFGF、ET 1+rhEGF +bFGF ,细胞吸光度 (A)值明显高于单独使用相应药物时A值之和。ET 1、rhEGF、bFGF单独使用可促进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PCNA表达 ,联合应用时PCNA表达平均吸光度A值明显强于单独使用相应药物时表达强度之和。结论 ET 1可作为一种生长因子 ,它和rhEGF、bFGF单独使用可促进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增殖能力 ,联合应用时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1 RHEGF BFGF 角膜 内皮细胞 RHEGF 内皮素-1 细胞增殖 增殖细胞核抗原
下载PDF
内皮素-1对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维琨 张虹 +2 位作者 王毓琴 李贵刚 李鹏程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7-580,共4页
目的 研究内皮素-1(ET-1)对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移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MTT方法并通过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ET-1加药48 h后,对体外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增殖和细胞移行的能力。光镜下和透射电镜下观察ET-1对兔角膜内... 目的 研究内皮素-1(ET-1)对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移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MTT方法并通过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ET-1加药48 h后,对体外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增殖和细胞移行的能力。光镜下和透射电镜下观察ET-1对兔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不同浓度ET-1对细胞PCNA表达的影响。结果 一定浓度ET-1促进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的增殖和移行,且呈剂量相关性。10 pmol/L时起作用,200 pmol/L时发挥最大作用。光镜下和透射电镜下发现ET-1对兔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超微结构无影响。兔角膜内皮细胞PCNA表达阳性,ET-1促进其表达,且呈剂量相关性。 结论 ET-1可作为一种生长因子,一定浓度下可促进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增殖和移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1 增殖细胞核抗原 角膜 内皮细胞
下载PDF
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丽丽 陈言汤 +1 位作者 牛扶幼 刘林嶓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27-1030,共4页
目的探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病理性瘢痕、16例正常皮肤及16例非病理性瘢痕... 目的探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病理性瘢痕、16例正常皮肤及16例非病理性瘢痕组织中MMP-1、TIMP-1、PDGF及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病理性瘢痕组织中MMP-1、TIMP-1、PDGF阳性表达率及PCNA指数均高于非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P均<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TIMP-1与PDGF、MMP-1、PCNA及PDGF与PCNA表达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病理性瘢痕的形成与MMP-1、TIMP-1、PDGF及PCNA相互作用失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基质金属蛋白酶-1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增殖 细胞核抗原
下载PDF
中耳胆脂瘤上皮中白介素-1α的表达 被引量:5
15
作者 任晓勇 陈文弦 +1 位作者 崔鹏程 张全安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67-369,共3页
目的研究白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在中耳胆脂瘤上皮的表达,并分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etalloproteinase-9,MMP-9)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IL-... 目的研究白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在中耳胆脂瘤上皮的表达,并分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etalloproteinase-9,MMP-9)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IL-1α、MMP-9及PCNA在21例继发性胆脂瘤上皮标本与10例胆脂瘤患者外耳道皮肤表皮中的表达。结果IL-1α、MMP-9及PCNA在胆脂瘤上皮的表达,与外耳道皮肤上皮相比明显增强,差异均具显著性(P<0.01,P<0.01,P<0.01)。IL-1α与MMP-9表达存在正相关性(P<0.05),IL-1α与PCNA表达无显著相关性。结论IL-1α与MMP-9表达密切相关,表明IL-1α可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在介导胆脂瘤骨质破坏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体内IL-1α可能不是影响胆脂瘤上皮增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耳胆脂瘤上皮 免疫组织化学SP法 IL-1Α MMP-9 基质金属蛋白酶 增殖细胞核抗原 白介素-1Α 继发性胆脂瘤 PCNA表达 cell 皮肤表皮 破坏行为 上皮增殖 外耳道 相关性 显著性
下载PDF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Caveolin-1、PCNA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史璐 陈新明 +2 位作者 陈智 熊世春 李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96-599,共4页
目的:研究Caveolin-1、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分析二者的关系及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75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标本及20例正常涎腺组织... 目的:研究Caveolin-1、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分析二者的关系及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75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标本及2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Caveolin-1、PCNA的表达,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aveolin-1在2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Caveolin-1表达下调与病程短、病理级别及临床分期的增高有关,短病程组和长病程组间(42.1%vs 67.6%)、低分化和高分化组间(38.5%vs 63.3%)、Ⅲ+Ⅳ期和Ⅰ+Ⅱ期组间(33.3%vs 64.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随着病理级别和临床分期的增高阳性表达率升高,低分化和高分化组间(33.38±11.98vs 20.12±10.13)、Ⅲ+Ⅳ期和Ⅰ+Ⅱ期组间(29.45±12.89vs 22.49±11.7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veolin-1与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rs=-0.28,P=0.017)。Caveolin-1表达降低及PCNA表达增高与肿瘤复发显著相关(P<0.05)。结论:Caveolin-1的表达对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增殖起抑制作用,Caveolin-1是影响粘液表皮样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 CAVEOLIN-1 增殖细胞核抗原
下载PDF
脂多糖预处理对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期肝脏NF-κB活性和ICAM-1/LFA-1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洋 朱继芳 +1 位作者 刘作金 龚建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84-888,共5页
目的: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预处理对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中肝脏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活性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Intercellular adhension molecule-1... 目的: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预处理对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中肝脏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活性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Intercellular adhension molecule-1/Lymphocyte function associated antingen-1,ICAM-1/LFA-1)分子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原位肝移植组(OLT组)和原位肝移植+LPS预处理组(LPS组)。Sham组只开腹分离肝十二指肠韧带,OLT组和LPS组按两袖套法进行肝移植。Sham组于分离肝十二指肠韧带后0、60、180min、OLT组和LPS组于门静脉血流恢复后0、60、180min分别测定各时相点肝组织NF-κB活性、ICAM-1/LFA-1分子表达及血清ALT、AST水平。结果:再灌注后0、60、180min,OLT组与LPS组的NF-κB活性、ICAM-1/LFA-1分子表达均高于Sham组(P<0.01);再灌注后0min,OLT组与LPS组的NF-κB活性、ICAM-1/LFA-1分子表达和ALT、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60、180min,OLT组的NF-κB活性,ICAM-1/LFA-1分子表达,ALT、AST水平均明显高于LPS组(P<0.01)。结论:大鼠肝移植再灌注期内毒素信号转导通路的NF-κB活性增强,上调ICAM-1/LFA-1分子表达对移植肝造成损害;脂多糖预处理可有效抑制大鼠肝移植I/R中肝脏NF-κB活性、下调ICAM-1/LFA-1分子表达,对大鼠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缺血再灌注损伤 脂多糖 核因子-κB 细胞间粘附分子-1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其与增殖细胞核抗原、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8
18
作者 郝朗松 朱霞 +5 位作者 钱昆 张清华 罗婷 李小军 王耕 伍晓汀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及其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微血管密度(MVD)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纤维腺瘤、普通乳腺增生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HIF-1α及PCNA蛋白的表达,用CD34单...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及其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微血管密度(MVD)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纤维腺瘤、普通乳腺增生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HIF-1α及PCNA蛋白的表达,用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MVD。结果HIF-1α蛋白在乳腺纤维腺瘤、普通乳腺增生组织中不表达;在乳腺导管内原位癌中表达阳性率为55.0%(11/20),浸润性乳腺癌中为85.0%(51/60);HIF-1α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雌激素受体状态有关(P<0.01)。乳腺癌中PCNA高表达率为75.0%(60/80),其中导管内原位癌中为65.0%(13/20),浸润性癌中为78.3%(47/60)。乳腺癌中HIF-1α表达与PCNA呈正相关(r=0.693,P<0.01),与导管内原位癌中MVD亦呈正相关(r=0.682,P<0.05),与浸润性癌中MVD无相关关系。结论HIF-1α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与肿瘤细胞增殖、血管形成、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状态相关,提示HIF-1α对乳腺癌的肿瘤细胞增殖、血管形成、生长和侵袭、转移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缺氧诱导因子-1Α 增殖细胞核抗原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PLK1和PC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韩淑梅 马廷行 唐晓勇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LK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2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及16例乳腺良性增生患者乳腺增生组织中PLK1、PCNA的表达。结果乳腺癌组织中PLK1、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LK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2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及16例乳腺良性增生患者乳腺增生组织中PLK1、PCNA的表达。结果乳腺癌组织中PLK1、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3%(18/32)、71.9%(23/32),PLK1表达与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肿瘤分期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等因素无关(P均>0.05),与肿瘤分化程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有关(P均<0.05)。PCNA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ER表达有关(P均<0.05);与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PR及HER-2表达等因素无关(P均>0.05)。乳腺良性增生组织中PLK1、PCNA表达均为阴性或弱表达。结论PLK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具有一定肿瘤特异性,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增殖细胞核抗原 PLK1 免疫血压
下载PDF
大肠腺癌组织中的Glut1和HIF-1α蛋白表达及其与癌细胞增殖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20
作者 周玉玲 邓长生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85-689,共5页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细胞表现出微环境缺氧和糖代谢增加,缺氧时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transporter-1,Glut1)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alpha,HIF鄄1α)促进糖代谢增加。两者在大肠腺癌中表达的关联性分析及与增殖...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细胞表现出微环境缺氧和糖代谢增加,缺氧时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transporter-1,Glut1)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alpha,HIF鄄1α)促进糖代谢增加。两者在大肠腺癌中表达的关联性分析及与增殖活性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两者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lut1、HIF-1α、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在60例大肠腺癌组织及20例正常大肠组织的表达水平,并比较它们之间相关性。结果:Glut1、HIF-1α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3%和73.3%,在正常大肠组织中无表达,与正常大肠组织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PCNA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65.25±16.35)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15.20±3.47)(P<0.01)。Glut1、HIF-1α蛋白表达与PCNA呈正相关(r1=0.409,P<0.01和r2=0.323,P<0.05),与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相关。结论:Glut1和HIF-1α蛋白的过表达共同参与了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与大肠腺癌细胞增殖活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GLUT1 HIF—1α PC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