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es in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the North of Erhai Lake Basin 被引量:8
1
作者 汤秋香 任天志 +5 位作者 雷宝坤 翟丽梅 胡万里 张继宗 林涛 刘宏斌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10期2206-2212,共7页
[Objectiv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es of surface runoff in various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the north of Erhai Lake basin were studied with the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isk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Objectiv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es of surface runoff in various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the north of Erhai Lake basin were studied with the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isk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formulating countermeasures to control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from agriculture.[Method]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in four typical crop rotation systems distributed in seven towns(townships) in the north of Erhai Lake basin were investigated,as well as the fertilizer input,to explore the dynamic chang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 in surface water of farmland and ditch water,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ertilizer input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farmland and in the ditch water.[Resul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itrogen loss in surface water of farmland in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systems differed greatly,and the risk of nitrogen loss was 38% lower in broad bean-rice crop rotation than that in garlic-rice crop rotation.The water soluble nitrogen was the primary form of nitrogen loss.The content of water soluble nitroge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arlic-rice crop rotation than that in the other rotation systems,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farmland in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systems followed the sequence below:garlic-rice crop rotationryegrass-rice crop rotationbroad bean-rice crop rotationrape-rice crop rotation.The loss of phosphorus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farmland was relatively low and phosphorus combined with silt was the primary form for phosphorus los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loss of various forms of phosphorus in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systems.The contents of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farmland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ditch water,with increasing rates of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in ditch water of 72% and 82%,respectively.Topdressing was the critical reason for th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surface water,which also caused the increasing load to the ditch water.[Conclusion] Both th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 were the highest in garlic-rice crop rotation.Reasonable crop rotation systems should be established based on both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benefits.This study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controlling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f farmland and improving the water quality of Erhai L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northe areas of erhai lake basin FARMLAND Crop rotati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es
下载PDF
典型挺水植物应用于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污染净化效应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卢秀秀 刘云根 +3 位作者 王妍 张超 李成荣 伏川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1,98,共6页
以洱海流域北部上游东湖片区库塘湿地中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选取5种主要水生植物,寻求净化湿地水质的最佳植物组合。结果表明:东湖片区库塘湿地水体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分别为0.09~0.23、0.80~3.28、0.18~0.89、12.00~37.00 mg... 以洱海流域北部上游东湖片区库塘湿地中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选取5种主要水生植物,寻求净化湿地水质的最佳植物组合。结果表明:东湖片区库塘湿地水体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分别为0.09~0.23、0.80~3.28、0.18~0.89、12.00~37.00 mg/L,总体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Ⅳ类要求;综合比较发现,植物组合群落生物量和碳氮磷累积效应优于单一植物;植物组合对水体碳氮磷具有一定的吸收净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东湖片区库塘湿地 生态修复 植物
下载PDF
洱海流域典型农灌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3
作者 袁建飞 顾鸿宇 +2 位作者 岑鑫雨 刘慧中 邓国仕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69-170,共2页
洱海流域位于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近年来,流域快速城镇化、农村生活方式改变、高强度种植业增加、环湖旅游业“井喷式”无序发展等因素导致洱海流域污染负荷快速增加(张浩霞,2020)。洱海流... 洱海流域位于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近年来,流域快速城镇化、农村生活方式改变、高强度种植业增加、环湖旅游业“井喷式”无序发展等因素导致洱海流域污染负荷快速增加(张浩霞,2020)。洱海流域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养殖业、农业面源、服务业、水土流失、干湿沉降等(张浩霞,2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氢氧同位素 水—岩相互作用 农灌区 洱海流域
下载PDF
洱海周边区域白族常用药用植物资源的认知差异研究
4
作者 张娟 王秋萍 +2 位作者 侯鑫磊 赵成法 沐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6期162-166,173,共6页
[目的]对洱海周边地区白族常用药用植物资源及其传统药用知识的利用与认知现状进行调查。[方法]结合文献调研、图册识别,通过样地走访调查,探究常用药用植物资源在洱海周边的认知和利用情况,并进一步分析性别、年龄、地域(洱海东、西岸... [目的]对洱海周边地区白族常用药用植物资源及其传统药用知识的利用与认知现状进行调查。[方法]结合文献调研、图册识别,通过样地走访调查,探究常用药用植物资源在洱海周边的认知和利用情况,并进一步分析性别、年龄、地域(洱海东、西岸)等因素在认知上的差异。[结果]共访查当地村民264人次,发现男性对常用药用植物的认知明显高于女性;50~69岁年龄段的认知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洱海西岸的认知明显高于洱海东岸。同时,100种常用药用植物中,有16种在访查过程中没有被识别或利用频度低;有45种被利用为消炎药、凉药。[结论]洱海周边白族传统医药文化资源可能出现了衰退的趋势,需要进一步加强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承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知识 药用植物资源 利用情况 认知差异 洱海周边区域
下载PDF
乡村非农化对乡村聚落景观变迁的影响研究——以云南环洱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马少春 付磊 +1 位作者 李灿松 武友德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50,共9页
当前,乡村非农化已成为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趋向,并对乡村聚落的演化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本研究以环洱海地区为研究区域,以1990年和2009年为研究时段,选取80个特色村落为研究样本,在RS、GIS的技术平台上引入景观分析方法,运用Fragstats3.... 当前,乡村非农化已成为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趋向,并对乡村聚落的演化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本研究以环洱海地区为研究区域,以1990年和2009年为研究时段,选取80个特色村落为研究样本,在RS、GIS的技术平台上引入景观分析方法,运用Fragstats3.3软件计算8个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特征指标,对比分析在农业主导和非农产业主导等不同发展路径下的乡村聚落20年来的景观变迁。结果显示,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的景观变迁及其特征变化的剧烈程度深受乡村非农化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非农化 乡村聚落 景观变迁 环洱海地区
下载PDF
云南环洱海地区农村聚落空间分布变化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张磊 武友德 +1 位作者 李君 候智庭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6-321,326,共7页
农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对村域景观变动的影响极为深远,基于2000年、2012年两期的遥感影像数据,以环洱海地区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景观指数分析、GIS空间叠置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社会经济变迁影响下农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变化及特征进行探... 农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对村域景观变动的影响极为深远,基于2000年、2012年两期的遥感影像数据,以环洱海地区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景观指数分析、GIS空间叠置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社会经济变迁影响下农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变化及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a间,全区农村聚落规模与数量明显上升,布局更为密集,聚落的整合效应日益凸显,海西地区聚落发育程度远高于海东,S221和G214沿线成长为聚落密集分布区,南部和西北部乡镇成为聚落的主要增长区;发展基础薄弱、人口稀少的小型聚落为该区农村聚落的主体,交通通达度、中心城区及城镇用地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与该区的道路布局、轮廓特征及与中心城镇间的距离密切相关;随时间演进,聚落向经济发达、人口稀疏及交通沿线地区集聚态势明显,中心城区及城镇用地对下关主城区及各乡镇城郊聚落布局影响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聚落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环洱海地区
下载PDF
云南环洱海地区城镇聚落用地扩展特征及模式分析——以大理市下关镇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磊 李君 +1 位作者 武友德 李灿松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41-347,共7页
基于2000年、2012年两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运用扩展动态分析法、象限方位分析法、同心圆分析法及土地利用转换分析法,对下关镇城镇聚落用地的扩展特征及模式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3年间,下关镇城镇聚落用地整体扩展态势明显,呈明显... 基于2000年、2012年两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运用扩展动态分析法、象限方位分析法、同心圆分析法及土地利用转换分析法,对下关镇城镇聚落用地的扩展特征及模式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3年间,下关镇城镇聚落用地整体扩展态势明显,呈明显的南北分异,南部地区用地扩展规模与速度远低于北部;在距离镇政府2 000~2 500m及3 000~3 500m的圈层范围内为城镇聚落用地的主要扩展区;随用地扩展,城镇聚落用地海拔整体提升,低坡缓丘地区为用地扩展的首要选择。随时间演进,新建城镇聚落用地斑块破碎化程度较高、形态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主要由耕地和非聚落人工覆被用地转入,呈现出城镇扩张推动型、交通干线引致型及工业发展衍生型等3类扩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聚落 用地扩展 模式分析 环洱海地区 下关镇
下载PDF
环洱海地区耕地与农业劳动力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耦合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磊 武友德 李君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9-119,共11页
运用区域重心、地理集中度及不一致指数等模型,对环洱海地区1988年~2012年耕地与农业劳动力的空间分布与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随时间演进,耕地重心呈向西北为主、东南为辅的变动态势,而农业劳动力重心的阶段性变动明显,整体... 运用区域重心、地理集中度及不一致指数等模型,对环洱海地区1988年~2012年耕地与农业劳动力的空间分布与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随时间演进,耕地重心呈向西北为主、东南为辅的变动态势,而农业劳动力重心的阶段性变动明显,整体向西南偏移;25年间,耕地与农业劳动力重心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均大幅提高,两重心耦合态势日趋明显。海西地区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地理集中度均远高于海东,洱海西岸、S221及G214沿线分别为耕地与农业劳动力的主次要集聚轴;自1988年以来,耕地向海西中北部集聚,而农业劳动力呈现出由分散转为集中的布局态势,整体上两者呈高度正向相关性;随时间演进,村域耕地与农业劳动力空间分布的协调度明显下降,依据不一致指数,可分为耕地优势集聚型、农业劳动力分布滞后型、耕地—农业劳动力空间协调型、耕地分布滞后型及农业劳动力优势集聚型五类村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农业劳动力 空间耦合 环洱海地区
下载PDF
大理洱海地区白族本主庙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杨荣彬 杨大禹 饶峻姝 《中国名城》 2017年第5期75-80,共6页
本主庙是白族独特宗教信仰活动的空间场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特殊的空间形态。从本主庙的选址意向山林型、濒水型和村中型;空间格局具有增加新的使用功能空间,翻修、新建或扩大本主庙规模,将本主庙区位优势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特点;... 本主庙是白族独特宗教信仰活动的空间场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特殊的空间形态。从本主庙的选址意向山林型、濒水型和村中型;空间格局具有增加新的使用功能空间,翻修、新建或扩大本主庙规模,将本主庙区位优势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特点;发展动向为传统土木结构向当代钢筋混凝土结构演变、新型材料与传统材料相结合、装饰题材多元化等方面比较分析。探讨本主庙空间形态演变受传统观念与当代社会观念、技术条件的发展、经济因素的制约影响,为其发展演变提供基础资料,并对本主庙的保护与更新做出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地区 本主庙 空间形态 景观空间 演变
下载PDF
云南省洱海北部地区农田面源污染现状及控制的补偿政策 被引量:5
10
作者 程磊磊 尹昌斌 +1 位作者 胡万里 周颖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1年第4期135-140,共6页
农田面源污染是洱海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利用在洱海北部地区收集的实地调研数据,从化肥施用与流失和秸秆利用情况,分析了该地区的农田面源污染现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农田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大蒜田与玉米田的氮磷流失,以及大... 农田面源污染是洱海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利用在洱海北部地区收集的实地调研数据,从化肥施用与流失和秸秆利用情况,分析了该地区的农田面源污染现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农田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大蒜田与玉米田的氮磷流失,以及大蒜秸秆与玉米秸秆的焚烧或丢弃。从补偿对象与主体、补偿标准、补偿环节与方式、配套政策四个方面,探讨了农田面源污染控制的补偿政策,并结合在洱海北部地区的实地调研资料,分析了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两种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采纳的补偿政策案例;提出政府应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指导、教育培训、"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洱海北部地区 农业面源污染 污染控制 补贴政策
下载PDF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洱海流域白族殡葬改革——以大理市银桥镇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圣欢 杨砚池 《大理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15-22,共8页
公益性公墓区建设导致苍山植被成片砍伐,严重影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银桥镇深化殡葬改革,建成了鹤云峰农村公益性骨灰堂。重构殡葬文化,促进殡葬习俗从分散模式向集聚模式的转变,从平面模式向立体模式的转变,从传统模式向生态模式的转... 公益性公墓区建设导致苍山植被成片砍伐,严重影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银桥镇深化殡葬改革,建成了鹤云峰农村公益性骨灰堂。重构殡葬文化,促进殡葬习俗从分散模式向集聚模式的转变,从平面模式向立体模式的转变,从传统模式向生态模式的转变,从村民自治模式向政府引导治理模式的转变,构建在政府引导下群众自觉参与的殡葬秩序。以环保的丧葬方式、低廉的丧葬成本和易于接受的丧葬仪式,实现生态、节俭、惠民、和谐的殡葬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白族 殡葬文化 改革
下载PDF
环洱海地区乡村非农化的状态与理性推进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少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3-18,共6页
乡村非农化,是指乡村非农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乡村经济、社会进步的过程。乡村非农化的基本表征是乡村经济总产值中非农产业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以及乡村居民劳动构成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逐步增加。"非农化"已成为我... 乡村非农化,是指乡村非农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乡村经济、社会进步的过程。乡村非农化的基本表征是乡村经济总产值中非农产业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以及乡村居民劳动构成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逐步增加。"非农化"已成为我国当前乡村发展的重要趋向。以环洱海地区为研究区域,以第一产业在乡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差异为聚类指针,深入分析处于特定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下乡村非农化的总体特征,并提出以"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多元梯度发展战略"促进该地区乡村非农化的理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非农化 区域发展 环洱海地区
下载PDF
环洱海地区乡村非农化发展研究
13
作者 马少春 何朝华 《保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6-15,共10页
以云南省乡村非农化发展较为突出的环洱海地区为研究区域,以第一产业在乡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差异为聚类指针,分析处于特定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下乡村非农化的基本态势、存在的"三大差异"及其影响因子的作用机制,并从产业... 以云南省乡村非农化发展较为突出的环洱海地区为研究区域,以第一产业在乡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差异为聚类指针,分析处于特定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下乡村非农化的基本态势、存在的"三大差异"及其影响因子的作用机制,并从产业发展辩证关系、产业择选路径、产业发展对策等方面提出具体策略,以促进该地区乡村非农化的理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非农化 影响因素 区域发展 环洱海地区
下载PDF
秦汉时期洱海区域的族群与社会——多维视角下的历史叙述
14
作者 尹建东 吕响得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41-48,共8页
秦汉时期,洱海区域的族群及其文化多样性是与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相对应的,是特定历史空间下各族群基于不同地理生态环境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区域之间各族群不断交互影响的结果。西汉以来,中央王朝作为一种"介入性力量"逐步进入... 秦汉时期,洱海区域的族群及其文化多样性是与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相对应的,是特定历史空间下各族群基于不同地理生态环境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区域之间各族群不断交互影响的结果。西汉以来,中央王朝作为一种"介入性力量"逐步进入这一地区,王朝力量在洱海区域的渗透推动了该地区各族群之间的进一步联系与族群社会的整合。但由于受当地地理、交通、生态环境以及"非华夏"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制约和影响,洱海区的族群和社会呈现出与王朝史并不同步的历史演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洱海区域 族群 社会
下载PDF
洱海流域铅和锰含量测定及其卫生学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卿 高四海 +2 位作者 张蕊 子进莲 季守莲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09年第10期37-39,共3页
目的:通过对洱海流域(大理地区)水源的抽样调查,了解洱海流域水源中铅、锰的含量。方法:选择洱海流域主要的入湖河流、洱海表层水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水样中铅、锰的含量。结果:洱海流域中锰的平均含量为0.013 6mg... 目的:通过对洱海流域(大理地区)水源的抽样调查,了解洱海流域水源中铅、锰的含量。方法:选择洱海流域主要的入湖河流、洱海表层水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水样中铅、锰的含量。结果:洱海流域中锰的平均含量为0.013 6mg/L,而铅的平均含量为0.828 0mg/L;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比较,锰的合格率为100%,铅的超标率为100%。结论:洱海流域中铅含量严重超标,存在潜在危险性,给相关部门防止铅在洱海湖泊内发生生物蓄积提供一定的依据,从而为居民提供健康的饮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含量 研究
下载PDF
唐朝姚州都督府立废问题刍议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爱民 《昆明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79-85,89,共8页
唐朝建立之后,积极展开对处于失控状态的西南边地的经略活动。高宗麟德元年,唐朝正式设立姚州都督府,以加强对以洱海区域为中心的南中西部的经营。但是,由于姚州都督府管内的部族不断反叛,加上出现了一些治策上的失误,特别是南下洱海地... 唐朝建立之后,积极展开对处于失控状态的西南边地的经略活动。高宗麟德元年,唐朝正式设立姚州都督府,以加强对以洱海区域为中心的南中西部的经营。但是,由于姚州都督府管内的部族不断反叛,加上出现了一些治策上的失误,特别是南下洱海地区的吐蕃势力又支持一些蛮酋反抗姚府的管理,这就使得唐朝对以洱海区域为中心的南中西部的经营困难重重,姚州都督府屡设屡废,并最终导致整个南中地区的失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姚州都督府 立废问题 洱海地区 统治治理
下载PDF
云南大理地区1989—2019年期间气候变化及对洱海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安国英 郭兆成 叶佩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06-417,共12页
依据1989年至2019年云南大理地区所辖12个气象站点的气候数据和洱海水质监测资料等文献,分析大理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和洱海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并总结洱海水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与降水量、气温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989年至2019年期间,大理... 依据1989年至2019年云南大理地区所辖12个气象站点的气候数据和洱海水质监测资料等文献,分析大理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和洱海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并总结洱海水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与降水量、气温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989年至2019年期间,大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候变暖明显,冬季气温升温幅度最大;年降水量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秋季降水量减少最为显著。洱海水质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及单因子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总体呈升高趋势,而水体透明度呈降低趋势;进一步可分成2个阶段,即2003年之前呈快速上升或下降变化趋势;2003年之后呈波动稳定趋势。洱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与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总氮、水体透明度分别与年平均气温正相关和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则呈负相关和正相关;而总磷与冬季平均气温、高锰酸盐指数与夏季或冬季平均气温均呈正相关关系。年内变化上,洱海污染指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在最近的2015—2019年期间呈现6—10月份明显增高,显示非汛期水质明显好于汛期状况。总之,1989—2019年期间,受大理地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的影响,洱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呈升高趋势,湖泊富营养化进程加剧状况没有得到改善,洱海水环境仍然比较脆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环境 湖泊富营养化 洱海 大理地区
下载PDF
传说文本与历史记忆:明清时期洱海地区白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历史变迁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灵坪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21,共11页
当代人类学、民族学的族群研究理论已揭示出族群身份认同在族群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在今天云南白族的形成过程中,其所具有的稳定自我认同的族群历史过程,并非止步于南诏与大理国时期,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变化。13世纪以降,随着国... 当代人类学、民族学的族群研究理论已揭示出族群身份认同在族群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在今天云南白族的形成过程中,其所具有的稳定自我认同的族群历史过程,并非止步于南诏与大理国时期,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变化。13世纪以降,随着国家力量的深入,洱海地区的白族知识精英对祖源的追溯,经历了从认祖于九隆到追祖于南京应天府的转变。与此同时,遵循着白人上层最初的九隆祖源,在白族准精英引领下的民间社会,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白"的认同。自清末民初起,白人认同内部的这一张力由于其上层集体身份意识向"白人"认同的回归而趋于消解。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之前,白族已经成为具有稳定自我认同的自觉的族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白族 传说文本 族群认同 变迁
下载PDF
大理环洱海民族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益英 陈延斌 周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20年第3期86-91,共6页
大理白族自治州环洱海民族区域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沿,自然环境明显被改善,生态环境再生产能力增强;民族传统产业创新转型,经济再生产能力增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成效显著,文化再生产能力提升。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洱海环境治... 大理白族自治州环洱海民族区域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沿,自然环境明显被改善,生态环境再生产能力增强;民族传统产业创新转型,经济再生产能力增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成效显著,文化再生产能力提升。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洱海环境治理与群众利益被压缩、传统生计方式转型升级、人地关系紧张、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该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思路,坚持绿色发展的人文生态价值观和科学有序的持续发展观,立足民族发展实际,增强民族地区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再生产能力,将民族地区的自然、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和产业效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社会再生产 美丽乡村 洱海 民族发展
下载PDF
苍洱地区居址环境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锡禄 《云南环境科学》 1997年第4期3-8,共6页
根据民族学和考古学资料进行的综合研究,可将苍洱地区居址环境划为4个历史变迁时期:4000多年前的先民们居住在沿海拔2500~2200米一线的一些向阳避风的苍山台地上。海拔2200~2000米一线的苍山脚下为汉晋时期先... 根据民族学和考古学资料进行的综合研究,可将苍洱地区居址环境划为4个历史变迁时期:4000多年前的先民们居住在沿海拔2500~2200米一线的一些向阳避风的苍山台地上。海拔2200~2000米一线的苍山脚下为汉晋时期先民们的聚居点。海拔2000米左右,沿滇藏公路一线的白族村落大致在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形成。海拔1975米左右,今洱海边的白族村落大多数在元明清时期形成。其趋势是从高处往低处下移,随苍山上升,洱海水位下降,利用滩地形成新的居民群。其形成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加强洱海保护是迫切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址环境 历史变迁 苍洱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