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绒螯蟹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晓晖 许志强 +4 位作者 潘建林 杨家新 葛家春 柏如发 朱清顺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6-242,共7页
利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江水系天然群体、人工选育F4A级群体、F4B级群体以及江苏射阳群体共95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F4A、F4B选育起始群体均来源于固城湖国家级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原种场,射阳群体为... 利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江水系天然群体、人工选育F4A级群体、F4B级群体以及江苏射阳群体共95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F4A、F4B选育起始群体均来源于固城湖国家级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原种场,射阳群体为江苏省河蟹养殖普遍采用的苗种,其亲本为当地养殖河蟹。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4个群体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 o)分别为0.8053、0.8197、0.8105、0.8100,平均期望杂合度(H e)分别为0.7149、0.7161、0.7262、0.7286。其中,人工选育F4A级以及B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天然群体,但是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而言,本研究中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处在较高水平,其中射阳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最高,天然群体最低,各群体间遗传多样性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天然群体、F4A级和F4B级选育群体聚为一支,而射阳群体单独聚为一支,表明人工选育中华绒螯蟹群体与长江水系天然群体间没有发生显著性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人工选育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3个育种基础群体遗传特征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唐刘秀 许志强 +3 位作者 葛家春 陈乙荣 赵沐子 杨家新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4-90,共7页
为进行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优良品系的选育,本研究利用16对微卫星引物对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3个育种基础群体(第一群体采自长江口崇明团结沙,第二群体采自长江扬中江段,第三群体采自长江靖江、六合、江浦江段)共计89个个体的遗传特征进行... 为进行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优良品系的选育,本研究利用16对微卫星引物对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3个育种基础群体(第一群体采自长江口崇明团结沙,第二群体采自长江扬中江段,第三群体采自长江靖江、六合、江浦江段)共计89个个体的遗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中华绒螯蟹基础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总体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701 4).各群体在16个微卫星位点上的观察杂合度(Ho)均高于期望杂合度(He),第一群体、第二群体和第三群体的平均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775 0、0.745 7、0.791 7,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05 0、0.702 9、0.696 4.第一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最高,第三群体最低,各群体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基础群体在16个微卫星位点上的固定指数Fis多为负值,其中第三群体的Fis最小(-0.156 1),第二群体的Fis最大(-0.079 6),提示本研究中各群体内部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远缘繁殖现象.3个群体的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指数(D)在-0.379 4~0.966 6,每个群体均有5个微卫星位点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本研究中各群体间遗传距离介于0.032 1~0.038 4,其中第一群体与第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032 1),第二群体与第三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038 4).总体而言,本次研究所选的3个基础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高,适合作为选育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微卫星 育种基础群体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