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0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处理对Mg-3Sn-2Al-1Zn-5Li合金耐蚀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孙绪军 杨旭光 +1 位作者 戴益波 郭宇航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43,共4页
对Mg-3Sn-2Al-1Zn-5Li合金进行了不同方式的热处理。利用电化学测试研究了不同热处理状态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并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了合金腐蚀形貌及腐蚀产物的成分。结果表明:经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 对Mg-3Sn-2Al-1Zn-5Li合金进行了不同方式的热处理。利用电化学测试研究了不同热处理状态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并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了合金腐蚀形貌及腐蚀产物的成分。结果表明:经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后,合金的耐蚀性能有所提高,并且固溶态的Mg-3Sn-2Al-1Zn-5Li合金有着最佳的耐蚀性能;合金的腐蚀特征为丝状腐蚀,腐蚀产物主要为Mg(OH)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3Sn-2Al-1Zn-5li合金 热处理 电化学分析 腐蚀形貌
下载PDF
电流密度、温度、阴极孔隙率和N_(2)溶解度因子对Li-N_(2)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赵旭东 薛红涛 汤富领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5,共7页
Li-N_(2)电池是一种具有电化学固氮功能的新型储能系统,文章利用有限元软件COMSOL耦合多物理场建立的电化学模型能揭示各因素对其放电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放电电流密度、温度、阴极孔隙率和电解液中的N_(2)溶解度因子对Li-N_(2)... Li-N_(2)电池是一种具有电化学固氮功能的新型储能系统,文章利用有限元软件COMSOL耦合多物理场建立的电化学模型能揭示各因素对其放电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放电电流密度、温度、阴极孔隙率和电解液中的N_(2)溶解度因子对Li-N_(2)电池的放电性能均有影响;较大的放电电流密度会降低该电池的电压和容量;阴极孔隙率和电解液中的N_(2)溶解度因子是影响该电池电压和容量的关键性因素,提高阴极孔隙率和电解液中的N_(2)溶解度因子均能增加该电池的电压和容量;电池放电的平台电压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放电容量几乎不受温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_(2)电池 有限元分析 COMSOL 放电过程
下载PDF
富镍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材料改性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恩通 高淑娟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4-588,共5页
锂离子电池用富镍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优点。受容量衰减、循环寿命和热稳定性等方面的限制,该材料进一步的改性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针对LiNi_(0.8)Co_(0.1)Mn_(0.1)O_(2)材料的改性研... 锂离子电池用富镍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优点。受容量衰减、循环寿命和热稳定性等方面的限制,该材料进一步的改性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针对LiNi_(0.8)Co_(0.1)Mn_(0.1)O_(2)材料的改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离子掺杂、表面包覆和结构设计等方面。离子掺杂能改善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特别是过渡金属离子的掺杂有助于延长循环寿命和提高结构稳定性;表面包覆改性可增强电化学稳定性和抗氧化性能,延长循环寿命和提高抗极化能力;结构设计可优化晶体结构、提高传导性能和缓解应力,提高循环稳定性、容量保持率和功率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Ni_(0.8)Co_(0.1)Mn_(0.1)O_(2) 富镍正极材料 改性 电池性能
下载PDF
用于Li-CO_(2)电池的阴极催化剂:发展及挑战
4
作者 王雨锟 李雪莲 +4 位作者 雷普英 齐凯 高丽丽 王转培 杨晓伟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53-3466,共14页
在能源危机与温室效应日益加剧的形势下,Li-CO_(2)电池作为一种兼具高效储能与CO_(2)气体利用的新型器件,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鉴于电池涉及多相反应,电子传递与物质转移主要发生于阴极,因此,Li-CO_(2)电池阴极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显得... 在能源危机与温室效应日益加剧的形势下,Li-CO_(2)电池作为一种兼具高效储能与CO_(2)气体利用的新型器件,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鉴于电池涉及多相反应,电子传递与物质转移主要发生于阴极,因此,Li-CO_(2)电池阴极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Li-CO_(2)电池作为新型储能器件的优势,基于Li-CO_(2)电池充放电反应机理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目前其面临的关键挑战,如充放电电位差较大,容量衰减快和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将解决方案聚焦于阴极催化剂的研发,提出高效催化剂应该满足的核心条件。总结了近年来碳基非金属,贵金属和过渡金属等传统催化剂在Li-CO_(2)电池领域的应用情况,并深入分析了各类催化剂的优势与不足;本文重点介绍了新兴的单原子催化剂与氧化还原介质研究进展,通过结构表征和理论计算证明其在Li-CO_(2)电池领域展现出卓越的催化性能;本文深入剖析了Li-CO_(2)电池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与严峻挑战,并对单原子催化剂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推动Li-CO_(2)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CO_(2)电池 反应机理 正极 单原子催化剂
下载PDF
Co掺杂富镍正极材料LiNi_(0.9)Mn_(0.1)O_(2)的制备及其性能
5
作者 宋春晓 张鹏 +3 位作者 孙晓倩 张楠 许慧 杜云慧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82-3393,共12页
采用共沉淀法、结合两段式煅烧工艺制备富镍正极材料LiNi_(0.9)Mn_(0.1)O_(2),并探究最佳终烧温度以及最优Co掺杂量。结果表明:最佳终烧温度为740℃,最优Co掺杂量为10%(摩尔分数);此时制备的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不... 采用共沉淀法、结合两段式煅烧工艺制备富镍正极材料LiNi_(0.9)Mn_(0.1)O_(2),并探究最佳终烧温度以及最优Co掺杂量。结果表明:最佳终烧温度为740℃,最优Co掺杂量为10%(摩尔分数);此时制备的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不仅保持了原有层状结构,而且层状结构更加有序、Li^(+)/Ni^(2+)混排程度最低;采用该正极材料装配的电池电化学性能最优异,在0.1C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50.92 mA·h/g,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1.82%;在5C大倍率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可达200.55 mA·h/g。Co掺杂可稳定富镍正极材料的层状结构,抑制Li^(+)/Ni^(2+)混排,提高富镍正极材料的综合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镍正极材料 共沉淀法 CO掺杂 li^(+)/Ni^(2+)混排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TiO_(2)-B/Li复合负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6
作者 丁珊修 方苏捷 高洪涛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7期42-49,54,共9页
本文探讨了TiO_(2)-B/Li复合负极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质。锂金属和TiO_(2)-B通过机械搅拌和熔融共混两种方法被制备成不同比例的复合负极。通过对半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测试,发现熔融共混法制备的质量比为5∶5的Li/TiO_(2)-B复合负... 本文探讨了TiO_(2)-B/Li复合负极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质。锂金属和TiO_(2)-B通过机械搅拌和熔融共混两种方法被制备成不同比例的复合负极。通过对半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测试,发现熔融共混法制备的质量比为5∶5的Li/TiO_(2)-B复合负极展现出最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该复合负极在电池循环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锂枝晶和“死锂”的形成。在3 mA·cm^(-2)和1.5 mAh·cm^(-2)条件下,由m(TiO_(2)-B)∶m(Li)=5∶5复合负极构成的半电池能够稳定地循环1000圈,且极化电压维持在大约68 mV。此外,还将TiO_(2)-B/Li复合负极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CM811和锂硫电池正极材料S@NC配对,构建了全电池,并在1 C和0.5 C的电流密度下进行了循环稳定性测试。TiO_(2)-B/Li-S@NC全电池在0.5 C下循环5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85.37%,容量为640.3 mAh·g^(-1)。同时,TiO_(2)-B/Li-NCM811全电池在1 C下循环5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83.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B/li复合负极 机械混合法 熔融混合法 长循环性能 容量保持率
下载PDF
高效Li-CO_(2)电池用富缺陷Co-N-C纳米片电极的制备
7
作者 雷普英 李雪莲 +4 位作者 王璇 郭文奇 侯凯 齐凯 高丽丽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16-122,129,共8页
采用原位生长-模板保护-裂解组装策略,对双金属类沸石咪唑骨架材料(ZIFs)前驱体进行结构调控,成功制备Co-N_(x)、N-C活性位点及缺陷共存的二维钴-氮-碳纳米片(Co-N-C NFs)催化剂。Co-N-C NFs耦合了内在的Co-N-C的电子结构和外在的富缺... 采用原位生长-模板保护-裂解组装策略,对双金属类沸石咪唑骨架材料(ZIFs)前驱体进行结构调控,成功制备Co-N_(x)、N-C活性位点及缺陷共存的二维钴-氮-碳纳米片(Co-N-C NFs)催化剂。Co-N-C NFs耦合了内在的Co-N-C的电子结构和外在的富缺陷的二维片层结构,为锂-二氧化碳电池(LCB)提供了有利的气-液-固三相反应界面;纳米薄片彼此交互,构建出有利于CO_(2)吸脱附、锂离子和电子迁移输运路径以及便于产物寄宿的空间结构。基于Co-N-C NFs催化剂正极构筑LCB电池,电池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放电容量达到2880μAh/cm^(2),在100μA/cm^(2)的大电流密度下,放-充电平台维持在2.60 V和4.40 V,且能稳定工作超1480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二氧化碳电池 Co-N-C催化剂 富缺陷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双模板
下载PDF
用于Li-CO_(2)电池的过渡金属及其合金催化剂研究进展
8
作者 马文庆 简天真 +3 位作者 马建平 李现红 高海洋 刘宏 《中国粉体技术》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14,共14页
【目的】提升锂-二氧化碳(Li-CO_(2))电池的反应可逆性和动力学特性,概括Li-CO_(2)电池的简史、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关键科学问题,综述用于Li-CO_(2)电池的过渡金属及其合金催化剂的成分、形貌、微观结构等特性及其对Li-CO_(2)电池性能... 【目的】提升锂-二氧化碳(Li-CO_(2))电池的反应可逆性和动力学特性,概括Li-CO_(2)电池的简史、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关键科学问题,综述用于Li-CO_(2)电池的过渡金属及其合金催化剂的成分、形貌、微观结构等特性及其对Li-CO_(2)电池性能的影响,分析过渡金属及其合金催化剂在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演化行为。【研究现状】过渡金属对反应物吸附与活化、放电产物沉积及分解具有促进作用。基于过渡金属元素构筑的单金属和双金属正极催化剂,在Li-CO_(2)电池中的催化活性、作用机制及其自身在催化过程中的演化各不相同。金属间化合物具有显著区别于固溶合金、单分散双金属、单一金属的化学微环境,因此在促进反应物种吸附与活化、产物分解等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结论与展望】过渡金属及其合金催化剂的未来研究方向有:调控催化剂宏观形貌和表面微结构;监测催化过程中催化剂结构与成分演化、放电产物沉积与分解行为;建立适用于Li-CO_(2)电池的催化剂关键“描述符”;开发低成本催化剂量产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二氧化碳电池 过渡金属 合金催化剂
下载PDF
固态电解质Li_(1+x)Al_(x)Ti_(2-x)(PO_(4))_(3)中Li+的迁移特性
9
作者 李梅 钟淑英 +2 位作者 胡军平 孙宝珍 徐波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356-366,共11页
Li_(1+x)Al_(x)Ti_(2-x)(PO_(4))_(3)(LATP)是一种颇具前景的NASICON型锂离子固态电解质.本文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不同Al掺杂浓度(x=0.00,0.16,0.33,0.50)对LATP的结构特性、电学特性以及Li^(+)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l能够稳... Li_(1+x)Al_(x)Ti_(2-x)(PO_(4))_(3)(LATP)是一种颇具前景的NASICON型锂离子固态电解质.本文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不同Al掺杂浓度(x=0.00,0.16,0.33,0.50)对LATP的结构特性、电学特性以及Li^(+)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l能够稳定掺杂进入LiTi2(PO4)3(LTP)的晶体结构当中.当Al掺杂浓度x=0.16时,Li—O键的平均键长最长,成键强度最弱,而Ti—O键强度随Al掺杂浓度变化不大.Al掺杂浓度对LATP带隙的影响不大,但Al附近的O原子聚集了更多的负电荷,形成AlO6极化中心.Li^(+)不同的迁移方式(空位迁移、间隙位迁移和协同迁移)在Al掺杂浓度不同时展现出复杂的能垒变化,Li^(+)在空位迁移中迁移势垒随Al掺杂浓度的增大而升高,而在间隙位迁移中Li^(+)的迁移势垒变化相反,由于协同迁移中涉及空位和间隙位两种位点,Li^(+)的迁移势垒表现为随Al掺杂浓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的复杂变化.当x=0.50时,LATP具有最低的Li^(+)迁移势垒0.342 eV,这个势垒值是间隙位迁移的结果.因此,通过改变Al掺杂浓度,可改变间隙Li^(+)浓度及迁移通道结构,进而调节Li^(+)的迁移性能,提高LATP中的Li^(+)导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li^(+)电池 AL掺杂 li_(1+x)Al_(x)Ti_(2-x)(PO_(4))_(3) li^(+)迁移
下载PDF
Mg^(2+)掺杂对富锂层状氧化物材料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影响
10
作者 解自奇 谭玉婷 +2 位作者 赵妮 周明东 颜文超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2-28,共7页
Mg^(2+)作为一种电化学惰性的阳离子,由于其离子半径(0.072 nm)与Li^(+)的离子半径(0.076 nm)相近,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取代富锂层状氧化物(LLOs)材料中Li^(+)的位置。然而,Mg^(2+)对LLOs材料晶体结构的影响还存在争议。利用溶胶凝胶法成... Mg^(2+)作为一种电化学惰性的阳离子,由于其离子半径(0.072 nm)与Li^(+)的离子半径(0.076 nm)相近,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取代富锂层状氧化物(LLOs)材料中Li^(+)的位置。然而,Mg^(2+)对LLOs材料晶体结构的影响还存在争议。利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Mg^(2+)掺杂富锂正极材料Li_(1.2-x)Mg_(x)Mn_(0.54)Ni_(0.13)Co_(0.13)O_(2),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其晶体结构和元素价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Mg^(2+)掺杂导致LLOs材料晶胞参数的增加。通过与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对比发现,Mg^(2+)掺杂有效地提高了LLOs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经过优化后,Mg-0.03样品展现出最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1 C倍率下的初始放电比容量为291.9 mA•h/g,首圈库伦效率为78.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富锂层状氧化物 正极材料 溶胶凝胶法 Mg^(2+)掺杂
下载PDF
Sandwich-type composited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 to strengthen the interfacial ionic transportation and bulk conductivity for 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 from room temperature to 120℃
11
作者 Jiewen Tan Zhen Wang +7 位作者 Jiawu Cui Zhanhui Jia Wensheng Tian Chao Wu Chengxin Peng Chengyong Shu Kang Yang Wei Tang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288-295,I0007,共9页
The insurmountable charge transfer impedance at the Li metal/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SPEs)interface at room temperature as well as the ascending risk of short circuits at the operating temperature higher than the m... The insurmountable charge transfer impedance at the Li metal/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SPEs)interface at room temperature as well as the ascending risk of short circuits at the operating temperature higher than the melting point,dominantly limits their applications in solid-state batteries(SSBs).Although the inorganic filler such as CeO_(2)nanoparticle content of composite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CSPEs)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enormous charge transfer impedance at the Li metal/SPEs interface,we found that the required content of CeO_(2)nanoparticles in SPEs varies for achieving a decent interfacial charge transfer impedance and the bulk ionic conductivity in CSPEs.In this regard,a sandwich-type composited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with a 10%CeO_(2)CSPEs interlayer sandwiched between two 50%CeO_(2)CSPEs thin layers(sandwiched CSPEs)is constructed to simultaneously achieve low charge transfer impedance and superior ionic conductivity at 30℃.The sandwiched CSPEs allow for stable cycling of Li plating and stripping for 1000 h with 129 mV polarized voltage at 0.1 mA cm^(-2)and 30℃.In addition,the LiFePO_(4)/Sandwiched CSPEs/Li cell also exhibits exceptional cycle performance at 30℃and even elevated120℃without short circuits.Constructing multi-layered CSPEs with optimized contents of the inorganic fillers can be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developing all solid-state PEO-based batteries with high performance at a wide range of tempera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O-based solid electrolytes CeO_(2)nanoparticles Charge transfer impedance Sandwich-type composite electrolytes All-solid-state li metal batteries
下载PDF
Li-O_(2)电池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催化剂最新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李业冰 赵兰玲 +4 位作者 王俊 张一鸣 窦一川 李瑞丰 刘峣 《铜业工程》 CAS 2024年第1期129-147,共19页
环境污染和能源枯竭等问题对开发新的储能和转换装置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具有超高能量密度的Li-O_(2)电池有望成为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极具潜力的候选。但Li-O_(2)电池滞后的反应动力学带来的实际能量密度低、稳定性不佳及倍率性能差等问题... 环境污染和能源枯竭等问题对开发新的储能和转换装置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具有超高能量密度的Li-O_(2)电池有望成为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极具潜力的候选。但Li-O_(2)电池滞后的反应动力学带来的实际能量密度低、稳定性不佳及倍率性能差等问题制约了其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高效电催化剂来提高其滞后的反应动力学。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由于其类石墨烯结构特点以及本身优异的催化活性吸引了研究人员的广泛研究。本文介绍了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材料在非水系Li-O_(2)电池催化剂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过渡金属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以及双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催化剂对Li-O_(2)电池催化性能提高的影响,阐述了对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材料进行结构设计构建、相调控以及表面改性的方法,建立了其微观结构与氧还原和氧析出催化活性的联系,最后对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材料在Li-O_(2)电池中的进一步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O_(2)电池 电催化 正极催化剂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 微观结构调控
下载PDF
双掺杂提升Li_(7)La_(3)Zr_(2)O_(12)锂离子传导能力
13
作者 赵珍珍 方泽成 +3 位作者 张宇 张昊俊 向兴 杨海涛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2,共6页
Li_(7)La_(3)Zr_(2)O_(12)(LLZO)固体电解质由于优越的综合性能,而极有可能应用于全固态锂电池。但其较低的锂离子电导率影响了电池性能。为进一步提高其锂离子传导能力,采用一定量Ga掺杂锂位将其稳定为立方相,并将不同半径的Cr^(3+),Sc... Li_(7)La_(3)Zr_(2)O_(12)(LLZO)固体电解质由于优越的综合性能,而极有可能应用于全固态锂电池。但其较低的锂离子电导率影响了电池性能。为进一步提高其锂离子传导能力,采用一定量Ga掺杂锂位将其稳定为立方相,并将不同半径的Cr^(3+),Sc^(3+),Gd^(3+)分别掺杂锆位,并研究它们对LLZO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a,Sc共掺时制备的Li_(6.4)Ga_(0.25)La_(3)Zr_(1.85)Sc_(0.15)O_(12)具有最高的室温离子电导率,可达1.20×10^(-3 )S/cm,而活化能仅为0.22 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电解质 锂镧锆氧 锂离子迁移 掺杂
下载PDF
干法制备LiCoO_(2)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14
作者 田文燕 胡洪瑞 +2 位作者 刘富亮 刘江涛 石斌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681,共5页
电极的制备工艺对性能有重要的影响。采用干法电极工艺制备钴酸锂(LiCoO_(2))电极,通过SEM、X射线能谱、电阻率测试、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恒流充放电等方法研究干法电极的微观形貌、元素分布、导电性以及电化学性能。纤维化的聚四氟乙烯... 电极的制备工艺对性能有重要的影响。采用干法电极工艺制备钴酸锂(LiCoO_(2))电极,通过SEM、X射线能谱、电阻率测试、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恒流充放电等方法研究干法电极的微观形貌、元素分布、导电性以及电化学性能。纤维化的聚四氟乙烯(PTFE)广泛、均匀地分布在LiCoO_(2)活性物质颗粒的周围,在干法电极内部形成一个完整、致密的三维网状结构;电阻率和EIS测试表明,干法电极具有更好的导电性;以1.0 C在2.5~4.2 V循环200次,容量保持率为80.28%,优于湿法电极的72.85%,表明由纤维状的PTFE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可改善电池的循环稳定性,提升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酸锂(liCoO_(2)) 锂离子电池 干法电极 纤维化 三维网状结构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单晶材料LiNi_(0.5)Co_(0.2)Mn_(0.3)O_(2)的合成与性能
15
作者 王洪波 刘燕 +2 位作者 孙静静 刘园 朱智强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2-486,共5页
三元正极材料LiNi_(0.5)Co_(0.2)Mn_(0.3)O_(2)(NCM523)具有放电容量高、循环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好的特点,在动力电池中应用广泛。传统多晶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形成晶间微裂纹,影响电化学性能。采用单晶化策略,合成具有片状特征、微米单... 三元正极材料LiNi_(0.5)Co_(0.2)Mn_(0.3)O_(2)(NCM523)具有放电容量高、循环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好的特点,在动力电池中应用广泛。传统多晶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形成晶间微裂纹,影响电化学性能。采用单晶化策略,合成具有片状特征、微米单晶结构的NCM523正极材料,并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在0.2 C倍率下,正极材料在不同电压区间的循环稳定性均较好:电压为3.0~4.3 V时,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首次库仑效率和1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分别为161.4 mAh/g、86.5%和89.1%;电压为3.0~4.5 V时,分别为176.7 mAh/g、81.4%和87.3%。材料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在2.5~4.3 V循环,在0.5 C、1.0 C、2.0 C和3.0 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可达152.4 mAh/g、140.4 mAh/g、123.2 mAh/g和108.6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_(0.5)Co_(0.2)Mn_(0.3)O_(2)(NCM523) 单晶 三元材料 共沉淀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HPVL1蛋白、TRIM22、HER-2联合检测在HPV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16
作者 庄新荣 高秀娟 张雅丽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1184-1188,共5页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LI(HPVL1)蛋白、三结构域家族蛋白22(TRIM2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联合检测在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LI(HPVL1)蛋白、三结构域家族蛋白22(TRIM2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联合检测在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162例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查异常且HPV阳性的CIN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正常宫颈组织的138名对象为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宫颈组织中HPVL1蛋白、TRIM22、HER-2表达。比较对照组、研究组组织中HPVL1蛋白、TRIM22、HER-2表达,并比较不同分级CIN患者HPVL1蛋白、TRIM22、HER-2表达。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IN发生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PVL1蛋白、TRIM22、HER-2表达对CIN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组织中HPVL1蛋白及TRIM2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4.57%、32.7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4.64%、71.01%),HER-2阳性率为60.49%,显著高于对照组(10.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Ⅰ级、CINⅡ级和CINⅢ级HPVL1蛋白和TRIM22阳性率呈下降趋势,HER-2阳性率呈上升趋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宫颈组织中HPVL1蛋白、TRIM22及HER-2表达均为CIN的影响因素(OR=5.110、5.231、9.652,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HPVL1蛋白表达诊断CIN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00,敏感度为65.43%;TRIM22表达诊断CIN的AUC为0.691,敏感度为67.28%;HER-2表达诊断CIN的AUC为0.748,敏感度为60.49%。三者联合诊断CIN的AUC为0.814,显著高于单独诊断的AUC(P<0.05)。结论 宫颈组织中HPVL1蛋白、TRIM22及HER-2表达影响CIN的发生、发展,三者联合对CIN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变 人乳头瘤病毒li蛋白 三结构域家族蛋白22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诊断价值
下载PDF
Li_(2)S掺杂对富锂锰基材料首次库仑效率的提升效果研究
17
作者 陈垒 王皓 +3 位作者 张文慧 洪灿灿 王点点 赵金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5-178,190,共5页
富锂锰基材料(LRM)由于电压平台高、比容量高,在锂电池材料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针对富锂锰基材料首次充放电库仑效率较低的问题,采用Li_(2)S对富锂锰基材料(LRM)进行掺杂改性制备得到LRM-S材料。结果表明:LRM和LRM-S的晶体结构相近,具... 富锂锰基材料(LRM)由于电压平台高、比容量高,在锂电池材料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针对富锂锰基材料首次充放电库仑效率较低的问题,采用Li_(2)S对富锂锰基材料(LRM)进行掺杂改性制备得到LRM-S材料。结果表明:LRM和LRM-S的晶体结构相近,具有层状晶体结构。扫描电镜分析表明,LRM-S材料由10~20nm的一次颗粒团聚而成。元素分析表明LRM-S材料中含有均匀分散的S元素。电化学分析表明,LRM的首次充电比容量为291.80mAh/g,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88.63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64.64%。Li_(2)S掺杂改性材料LRM-S的首次充电比容量为387.04mAh/g,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72.64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70.44%,在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和效率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锰基 li_(2)S 掺杂改性 首次库仑效率 电化学性能测试
下载PDF
LiClO_(4)预氧化Ni_(0.8)Co_(0.17)Al_(0.03)(OH)_(2)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赖福林 王玉琴 +4 位作者 马全新 周翎飞 杨梦倩 钟盛文 Sydorov Dmytro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6,共10页
层状高镍正极材料(LiNi_(0.8)Co_(0.17)Al_(0.03)O_(2))因为具有高的镍含量,相比于LiCoO2拥有更高的比容量和更低的成本,受到了大众的欢迎。然而,循环过程中容量的快速衰退阻碍了LiNi_(0.8)Co_(0.17)Al_(0.03)O_(2)的进一步商业化使用... 层状高镍正极材料(LiNi_(0.8)Co_(0.17)Al_(0.03)O_(2))因为具有高的镍含量,相比于LiCoO2拥有更高的比容量和更低的成本,受到了大众的欢迎。然而,循环过程中容量的快速衰退阻碍了LiNi_(0.8)Co_(0.17)Al_(0.03)O_(2)的进一步商业化使用。其中,Li+/Ni^(2+)混排现象是造成材料不良循环性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中,使用具有强氧化性的LiClO_(4)对Ni_(0.8)Co_(0.17)Al_(0.03)(OH)_(2)前驱体进行预氧化处理。X射线衍射(XRD)测试和精修结果显示,LiClO_(4)处理后的LiNi_(0.8)Co_(0.17)Al_(0.03)O_(2)(LiClO4-NCA)样品有着更低的Li+/Ni^(2+)混排程度,这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得到的正极材料中Ni^(2+)/Ni^(3+)结果相一致。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LiClO_(4)-NCA相比于原始样品LiNi_(0.8)Co_(0.17)Al_(0.03)O_(2)(NCA)具有更优异的循环性能,1 C倍率循环100圈后,LiClO4-NCA的容量保持率(94.3%)明显高于NCA(82.4%)。LiClO_(4)-NCA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归因于LiClO_(4)促进了材料中的Ni^(2+)转化为Ni^(3+),减少了阳离子混排现象,保持了更完整的层状结构。因此,LiClO_(4)对Ni_(0.8)Co_(0.17)Al_(0.03)(OH)_(2)前驱体进行预氧化处理可以改善材料中的Li+/Ni^(2+)混排现象,优化层状高镍正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高镍正极材料 预氧化改性 li+/Ni2+混排 循环稳定性
下载PDF
Li(Ni_(x)Co_(y)Mn_(z))O_(2)正极材料对溶胶-凝胶法制备KAlSi_(2)O_(6)的侵蚀研究
19
作者 马俊花 罗忠涛 +3 位作者 李烨 贾全利 穆元冬 陈留刚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5-309,共5页
将不加和添加CaF_(2)的KAlSi_(2)O_(6)(KAS_(4))溶胶于800~1300℃煅烧得到的KAS_(4)以及原料CaF_(2)粉,分别与Li(Ni_(x)Co_(y)Mn_(z))O_(2)(LNCM)按照质量比70∶30混合均匀,然后在1100℃保温6 h进行侵蚀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加和添加CaF_... 将不加和添加CaF_(2)的KAlSi_(2)O_(6)(KAS_(4))溶胶于800~1300℃煅烧得到的KAS_(4)以及原料CaF_(2)粉,分别与Li(Ni_(x)Co_(y)Mn_(z))O_(2)(LNCM)按照质量比70∶30混合均匀,然后在1100℃保温6 h进行侵蚀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加和添加CaF_(2)的KAS_(4)的物相组成以及侵蚀试验后几种材料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结果表明:1)添加1.88%(w)CaF_(2)可以使KAS_(4)纯相的生成温度下降约100℃;2)不加CaF_(2)的KAS_(4)比添加CaF_(2)的具有更好的抗LNCM侵蚀性能;3)CaF_(2)与LNCM在高温下容易发生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KAlSi_(2)O_(6) li(Ni_(x)Co_(y)Mn_(z))O_(2) 抗侵蚀性
下载PDF
Li掺杂α-Bi_(2)O_(3)电子结构和光电性质的 第一性原理研究
20
作者 马一涵 张文清 +1 位作者 陈长鹏 杨蕾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503-509,共7页
α-Bi_(2)O_(3)是一种新型光催化材料,则改善α-Bi_(2)O_(3)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光吸收率,对其在污水处理和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对Li掺杂α-Bi_(2)O_(3)的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光学性质进行了... α-Bi_(2)O_(3)是一种新型光催化材料,则改善α-Bi_(2)O_(3)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光吸收率,对其在污水处理和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对Li掺杂α-Bi_(2)O_(3)的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光学性质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Li掺杂α-Bi_(2)O_(3)的体系结构较为稳定,有较小的结构变形。本征α-Bi_(2)O_(3)是带隙值为2.85eV的间接带隙半导体,Li掺杂后由于Li 2s态电子的影响,促使价带能级杂化,体系禁带宽度减小为1.131 eV,导带下方出现了杂质能级,便于电子跃迁,降低氧化还原反应所需光子能量,提高光催化效率。Li掺杂使α-Bi_(2)O_(3)对可见光的吸收范围由400.00nm~478.76nm延伸至400.00nm~800.00nm,拓宽了α-Bi_(2)O_(3)的可见光吸收范围,吸收边界发生红移。研究结果阐明了Li掺杂α-Bi_(2)O_(3)光催化性能得到提高的理论原因,为Li掺杂α-Bi_(2)O_(3)在光催化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掺杂 α-Bi_(2)O_(3)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晶体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