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pirin cures erythromelalgia and cerebrovascular disturbances in JAK2-thrombocythemia through plateletcycloxygenase inhibition
1
作者 Jan Jacques Michiels 《World Journal of Hematology》 2017年第3期32-54,共23页
Hypersensitive(sticky) platelets in JAK2-mutated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 and polycythemia vera(PV) with thrombocythemia spontaneously activate at high shear in arterioles, secrete their inflammatory prostaglandi... Hypersensitive(sticky) platelets in JAK2-mutated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 and polycythemia vera(PV) with thrombocythemia spontaneously activate at high shear in arterioles, secrete their inflammatory prostaglandin endoperoxides and induce plateletmediated arteriolar fibromuscular intimal proliferation. Constitutively activated JAK2 mutated hypersensitive(sticky) platelets spontaneously aggregate at high shear in the endarteriolar circulation as the cause of aspirin responsive erythromelalgia and platelet arterial thrombophilia in JAK2-mutated thrombocythemia patients. Increased production of prostglandin endoperoxides E2 and thromboxane A2 released by activated sticky platelets in arterioles account for redness warmth and swelling of erythromelalgia and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can readily explain the arteriolar fibromuscular intimal proliferation. Von Willebrand factor(VWF) platelet rich occlusive thrombi in arterioles are the underlying pathobiology of erythromelalgic acrocyanosis, migraine-like transient cerebral attacks(MIAs),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nd abdominal microvscular ischemic events. Irreversible platelet cyco-oxygenase inhibition by aspirin cures the erythromelalgia, MIAs and microvascular events, corrects shortened platelet survival to normal, and returns increased plasma levels of betaTG, platelet factor 4, thrombomoduline and urinary thromboxane B2 excretion to normal in symptomatic JAK2-thrombocythemia patients. In vivo activation of sticky platelets and VWF-platelet aggregates account for endothelial cell activation to secrete thrombomoduline and sVCAM followed by occlusion of arterioles by VWF-rich platelet thrombi in patients with erythromelalgic thrombotic thrombocythemia(ETT) in ET and PV patients. ETT is complicated by spontaneous hemorrhagic thrombocythemia(HT) or paradoxical ETT/HT due to acquired von Willebrand disease type 2A at platelet counts above 1000 × 10~9/L and disappears by cytoreduction of platelets to normal(< 400 × 10~9/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IRIN WONDER drug erythromelalgia Cerebral vascular disturbances Platelet CYCLOOXYGENASE MIGRAINE
下载PDF
SCN9A基因突变引起原发性红斑肢痛症1例及文献复习
2
作者 孙翠翠 杨赛 +3 位作者 郑航 梁云生 林志淼 陈永锋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5-21,共7页
目的 报告1例以双小腿、双足灼痛伴潮红、皮温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原发性红斑肢痛症(PEM),并寻找其致病基因和突变位点,探索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亲属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遗传皮肤病基因二代测序,并用... 目的 报告1例以双小腿、双足灼痛伴潮红、皮温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原发性红斑肢痛症(PEM),并寻找其致病基因和突变位点,探索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亲属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遗传皮肤病基因二代测序,并用Sanger测序验证可疑致病基因突变。对该患者予以阿司匹林抗炎,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盐酸美西律片、卡马西平片、局部注射肉毒毒素镇痛,外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以及冷却疗法进行综合治疗。结果 在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中检测到SCN9A:NM_002977.3:c.688+142G>A或SCN9A:ENST00000375387.4:c.626G>A(p.Gly209Asp)杂合变异,其姐姐、叔叔2、堂兄检测出相同突变。结合致病基因及临床表现,患者被诊断为PEM。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结论 SCN9A基因的NM_002977.3:c.688+142G>A内含子突变或c.626G>A(p.Gly209Asp)错义突变是本例PEM的致病原因。阿司匹林、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盐酸美西律片、卡马西平片及局部治疗的联合应用可有效控制PEM症状,减少急性发作频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红斑肢痛症 SCN9A基因 Nav1.7通道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治疗红斑性肢痛病的微循环观察 被引量:11
3
作者 徐倩 沈亮亮 陈德利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3-265,共3页
目的:探讨红斑性肢痛病的发病机制并提供新的治疗方法与途径。方法:红斑性肢痛病58例,随机分2组。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丹参组予丹参注射液20~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传统用药组,使用阿司匹林、苯噻啶、... 目的:探讨红斑性肢痛病的发病机制并提供新的治疗方法与途径。方法:红斑性肢痛病58例,随机分2组。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丹参组予丹参注射液20~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传统用药组,使用阿司匹林、苯噻啶、吲哚美辛、美西麦角等药物治疗,2组疗程均为3 wk。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并检测3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58例红斑性肢痛病病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及红细胞聚集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丹参组有效率为91%,传统用药组为50%,2组疗效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丹参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而传统用药组治疗后指标则无明显变化(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0 vs 27%,P<0.05)。结论:红斑性肢痛病病人存在微循环障碍,丹参注射液治疗该病疗效良好且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性肢痛病 miltiorrhiza鼠尾草 血液流变学 丹参注射液
下载PDF
以高血压与红斑肢痛为主要表现的汞中毒一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常杏芝 卢红梅 +1 位作者 张月华 秦炯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7-380,共4页
儿童高血压多为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包括肾实质疾病、肾血管狭窄、嗜铬细胞瘤等,其中,汞中毒是导致高血压的少见原因之一。本文报告一例以严重高血压、高血压脑病与红斑肢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汞中毒,以提高对汞中毒的认识。患儿为10岁5个... 儿童高血压多为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包括肾实质疾病、肾血管狭窄、嗜铬细胞瘤等,其中,汞中毒是导致高血压的少见原因之一。本文报告一例以严重高血压、高血压脑病与红斑肢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汞中毒,以提高对汞中毒的认识。患儿为10岁5个月女孩,因反复皮疹2个月,抽搐伴发作性意识障碍一个半月入院。体检:血压170/120mmHg(1mmHg=0.133kPa),患儿表情痛苦,双手红肿疼痛,需要冰袋持续冷敷。生化检查发现持续低钾血症(血钾为2.83~3.25mmol/L,参考值为3.5~5.5mmol/L),血肾素、血管紧张素与醛固酮水平均显著升高。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双侧额、顶、颞、枕叶皮层下flair像异常高信号。尿汞水平显著升高,尿汞0.171mg/L(参考值〈0.01mg/L)。给予二巯基丙醇磺酸钠125mg肌肉注射1次后,复查尿汞升高至1.408mg/L。追问病史,患儿病前有多次双手玩耍水银史,班级内有多位同学因玩水银发病。因此,对于表现为严重高血压伴红斑肢痛的患者,应警惕汞中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汞中毒 高血压 红斑性肢痛病
下载PDF
原发性红斑肢痛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5
作者 沈小钰 殷蕾 +5 位作者 王剑 周云芳 沈永年 应大明 黄荣魁 陈惠金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84-987,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红斑肢痛症(PEM),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单基因遗传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整理分析1例10岁PEM女童的临床表现、SCN9A基因分析和随访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双下肢端烧灼样疼痛4年伴阵发加剧,... 目的探讨原发性红斑肢痛症(PEM),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单基因遗传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整理分析1例10岁PEM女童的临床表现、SCN9A基因分析和随访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双下肢端烧灼样疼痛4年伴阵发加剧,皮肤呈暗红色,肤温高,局部皮肤溃疡结痂,有阳性家族史。基因分析证实存在SCN9A基因突变。经口服慢心律治疗后,症状渐改善。结论 PEM以双下肢端皮肤发红、肤温升高和剧烈烧灼样疼痛为特点。可通过基因分析确诊。治疗方法多样但疗效不一。慢心律可作为治疗PEM的推荐用药。症状无改善者可试行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部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肢痛症 慢心律 交感神经节阻滞 基因诊断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红斑肢痛症1例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凯 段逸群 周小勇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4-115,共2页
患者男,14岁。双足起红斑伴疼痛1月,患者双足趾红肿,双足见水肿性红斑,趾甲周围见瘀点,皮温高,压痛(+)。临床诊断为红斑肢痛症。采用中医药治疗,疗效满意。
关键词 红斑肢痛症 中医药
下载PDF
奚九一治疗红斑性肢痛症经验介绍 被引量:5
7
作者 闫少庆 曹烨民 奚九一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10,共2页
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少见的疑难病症。全国名老中医奚九一教授根据其50多年诊治脉管病的经验,认为该病的病机是阴虚络热,治疗以养阴清热凉血法为主,临床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红斑性肢痛症 阴虚络热 养阴清热凉血 分期论治 标本兼顾
下载PDF
克罗恩病合并红斑肢痛症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8
作者 徐亚珍 储波 +3 位作者 蒋丽蓉 殷蕾 应大明 陈惠金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74-778,共5页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合并红斑肢痛症(erythromelalgia,EM)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整理分析1例克罗恩病合并红斑肢痛症的13岁女童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内镜检查结果、SCN9A基因分析和随访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合并红斑肢痛症(erythromelalgia,EM)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整理分析1例克罗恩病合并红斑肢痛症的13岁女童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内镜检查结果、SCN9A基因分析和随访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乏力伴腹泻,双下肢端皮肤肿胀呈暗红色,肤温高并伴烧灼样疼痛。内镜检查见结肠呈多发性溃疡和息肉样隆起,病理检查提示为结肠黏膜局部脓肿形成。基因分析排除SCN9A基因突变。经口服泼尼松和美沙拉嗪,并联合双嘧达莫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渐获缓解。结论克罗恩病合并红斑肢痛症罕见,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因素、血小板增多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应用糖皮质激素和5-氨基水杨酸并联合抗凝药物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红斑肢痛症 内镜检查 肠外表现 发病机制
下载PDF
伴发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红斑性肢痛症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洋 卢学春 +2 位作者 范辉 翟冰 朱宏丽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627-628,共2页
目的研究伴发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红斑性肢痛症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生理特点。方法分析1例确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尸检病理,血小板计数动态监测结果。结果该病例有骨髓增殖性疾病病史,后期间断... 目的研究伴发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红斑性肢痛症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生理特点。方法分析1例确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尸检病理,血小板计数动态监测结果。结果该病例有骨髓增殖性疾病病史,后期间断出现肢体末端烧灼样疼痛、痛性红斑,直至干性坏疽;多系统多脏器血栓形成;同时伴有血小板计数的进行性减少。结论血栓形成是红斑性肢痛症各种临床表现的主要因素,应尽可能做到早期诊断,早期运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发展至终末期治疗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性肢痛病 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 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Aspirin responsive platelet thrombophilia in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and polycythemia vera 被引量:4
10
作者 Jan Jacques Michiels Fibo WJ Ten Kate +1 位作者 Peter J Koudstaal Perry JJ Van Genderen 《World Journal of Hematology》 2013年第2期20-43,共24页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 and polycythemia vera(PV) frequently present with erythromelalgia and acrocyanotic complications, migraine-like microvascular cerebral and ocula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MIAs) and/or a...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 and polycythemia vera(PV) frequently present with erythromelalgia and acrocyanotic complications, migraine-like microvascular cerebral and ocula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MIAs) and/or acute coronary disease. The spectrum of MIAs in ET range from poorly localized symptoms of transient unsteadiness, dysarthria and scintillating scotoma to focal symptoms of transient monocular blindness, transient mono- or hemiparesis or both. The attacks all have a sudden onset, occur sequentially rather than simultaneously, last for a few seconds to several minutes and are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a dull, pulsatile or migraine-like headache. Increased hematocrit and blood viscosity in PV patients aggravate the microvascular ischemic syndrome of thrombocythemia to major arterial and venous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 Phlebotomy to correct hematocrit to normal in PV significantly reduces major arterial and venous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 but fails to prevent the platelet-mediated erythromelalgia and MIAs. Complete long-term relief of the erythromelalgic microvascular disturbances, MIAs and major thrombosis in ET and PV patients can be obtained with low dose aspirin and platelet reduction to normal, but not with anticoagulation. Skin punch biopsies from the erythromelalgic area show fibromuscular intimal proliferation of arterioles complicated by occlusive plateletrich thrombi leading to acrocyanotic ischemia. Symptomatic ET patients with erythromelalgic microvascular disturbances have shortened platelet survival, increased platelet activation markers β-thromboglobulin(β-TG), platelet factor 4(PF4) and thrombomoduline(TM), increased urinary thromboxane B2(TXB2) excretion, and no activation of the coagulation markers thrombin fragments F1+2 and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 Inhibition of platelet cyclooxygenase(COX1) by aspirin is followed by the disappearance and no recurrence of microvascular disturbances, increase in platelet number, correction of the shortened platelet survival times to normal, and reduction of increased plasma levels of β-TG, PF4, TM and urinary TXB2 excretion to normal.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latelet-mediated fibromuscular intimal proliferation and platelet-rich thrombi in the peripheral, cerebral and coronary end-arterial microvasculature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erythromelalgic ischemic complica-tions, MIAs and splanchnic vein thrombosis. Baseline platelet P-selectin levels and arachidonic acid induced COX1 mediated platelet activation showed a highly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platelet P-selectin expression(not seen in ADP and collagen stimulated platelets),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JAK2V617 F mutated compared to JAK2 wild type 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ythromelalgia Migraine-like cerebral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Platelets β-thromboglobulin Thrombomoduline Thrombosis ASPIRIN Anticoagulation Arterial PLATELET THROMBOPHILIA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POLYCYTHEMIA VERA
下载PDF
一起流行性红斑肢痛症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3
11
作者 龙涛 杨祖丽 +2 位作者 王华 金代敏 钱明 《职业与健康》 CAS 2005年第5期713-714,共2页
目的 了解1起中小学生流行性红斑肢痛症的爆发流行情况,探讨疾病流行与“厄尔尼诺”和其他类似气候现象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对贵州省遵义县境内2 0 0 4年2~3月发生的中小学生红班肢痛症进行调查。结果 63 5例病... 目的 了解1起中小学生流行性红斑肢痛症的爆发流行情况,探讨疾病流行与“厄尔尼诺”和其他类似气候现象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对贵州省遵义县境内2 0 0 4年2~3月发生的中小学生红班肢痛症进行调查。结果 63 5例病人调查中,男生罹患率为3 .10 % (15 9/5 13 3 ) ,女生罹患率为12 .0 7% (4 76/3 943 ) ,差异非常显著(u =16.94,P <0 . 0 1) ;学校地处河边学生罹患率为10 .77% (4 94/4 90 5 ) ;学校不在河边学生罹患率3 .3 8% (14 1/4 171) ,差异非常显著(u =14 .0 5 ,P <0 . 0 1) ;另外,气象资料提示:短期内气温的“V”字形变化,是造成该病流行的促进因素。结论 积极利用气象监测来预报该病的流行趋势工作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红斑肢痛症/爆发流行 厄尔尼诺现象/气象监测
下载PDF
针刺配合药物治疗红斑肢痛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晓绿 《中医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243-244,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配合药物治疗红斑肢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红斑肢痛症患者38例,采用针刺疼痛肢体对侧的听宫穴配合中药方剂三物黄苓汤加减治疗,方用柴胡9 g,黄芩12 g,苦参10 g,生地黄20 g,元参20 g,栀子9 g,牡丹皮20 g,麦冬20 g,大黄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配合药物治疗红斑肢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红斑肢痛症患者38例,采用针刺疼痛肢体对侧的听宫穴配合中药方剂三物黄苓汤加减治疗,方用柴胡9 g,黄芩12 g,苦参10 g,生地黄20 g,元参20 g,栀子9 g,牡丹皮20 g,麦冬20 g,大黄9 g,生石膏30 g,连翘12 g,甘草10 g。结果:临床治愈33例,占86.84%;显效5例,占13.15%;无效0例;有效率100%;结论:针刺治疗配合药物治疗对红斑肢痛症有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红斑肢痛症 针刺疗法 听宫穴 三物黄苓汤
下载PDF
并发下肢巨大溃疡的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病及家系调查
13
作者 李巧飞 彭学标 +1 位作者 于娜莎 曾抗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8-270,共3页
报告1例并发巨大溃疡的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病并对其家系进行调查。患者男,22岁。7年前开始出现双下肢红斑,伴烧灼样疼痛,运动或局部温度升高时症状明显,赤足接触地板、吹风扇或凉水浸泡后可缓解,1年前患者因使用冰水长时间浸泡后出现双下... 报告1例并发巨大溃疡的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病并对其家系进行调查。患者男,22岁。7年前开始出现双下肢红斑,伴烧灼样疼痛,运动或局部温度升高时症状明显,赤足接触地板、吹风扇或凉水浸泡后可缓解,1年前患者因使用冰水长时间浸泡后出现双下肢肿胀和巨大溃疡。患者家族中先后有25人出现类似疾病。结合其临床发病特点和家族史,诊断为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病,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性肢痛病 原发性 溃疡 家系调查
下载PDF
麻城市321例红斑性肢痛症临床分析
14
作者 彭雪明 郭光 +3 位作者 阮旭中 刘锡民 应溥康 万正齐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A02期146-148,共3页
本文报告红斑性肢痛症321例临床分析,其中发病期发热55例,2例有异型淋巴细胞及中毒颗粒,46例进行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65.2%,60例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13例发热期IgM明显增高,发病后期IgG、IgA、CIC明显增高,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发病... 本文报告红斑性肢痛症321例临床分析,其中发病期发热55例,2例有异型淋巴细胞及中毒颗粒,46例进行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65.2%,60例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13例发热期IgM明显增高,发病后期IgG、IgA、CIC明显增高,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发病机理可能为Ⅲ型变态反应,推测可能是某种病毒致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性肢痛症 免疫 感染
下载PDF
应用崔公让“从瘀论治”观点治疗红斑性肢痛症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静静 马立人 杜萌萌 《光明中医》 2016年第12期1800-1801,共2页
红斑肢痛症是一种阵发性血管扩张性功能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年最多见。本病系以肢体远端阵发性血管扩张,皮温升高、肤色潮红和剧烈烧灼样疼痛为主征的一种植物神经系统疾病。继发于肢体缺血性疾病,红斑性肢痛症较常见。本病... 红斑肢痛症是一种阵发性血管扩张性功能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年最多见。本病系以肢体远端阵发性血管扩张,皮温升高、肤色潮红和剧烈烧灼样疼痛为主征的一种植物神经系统疾病。继发于肢体缺血性疾病,红斑性肢痛症较常见。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患者极为痛苦,目前西医对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崔公让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总结,"从瘀论治"继发于肢体缺血性疾病的红斑肢痛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此病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性肢痛症 从瘀论治 崔公让
下载PDF
红斑性肢痛症7例临床治疗
16
作者 陈松林 梁茵颖 +4 位作者 朱荣兰 姚璐 刘小云 张常然 郑慧玲 《淮海医药》 CAS 2014年第5期417-418,共2页
目的评价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方法治疗红斑肢痛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例临床诊断的红斑肢痛症患者给予营养神经:水溶性维生素1支(0.486 g/支),iv drip,qd,奥德金1.2 g,iv drip,qd;改善循环:参麦60 ml iv drip,qd,的方法治疗,约3周后,... 目的评价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方法治疗红斑肢痛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例临床诊断的红斑肢痛症患者给予营养神经:水溶性维生素1支(0.486 g/支),iv drip,qd,奥德金1.2 g,iv drip,qd;改善循环:参麦60 ml iv drip,qd,的方法治疗,约3周后,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7例红斑肢痛症的患者,经过约3周的治疗,其临床症状消失;治疗前后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未见异常。跟踪观察3月,1例患者症状复发,但症状较治疗前减轻。重复治疗2周,患者症状完全缓解,跟踪观察3月,患者症状未再复发。结论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方法治疗红斑肢痛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肢痛症 营养神经 改善循环 治疗
下载PDF
红斑性肢痛症相关痘病毒血清免疫学特征的研究
17
作者 郑志明 张江虹 +2 位作者 蔡安梅 诸卫平 Steven Specier Herman Friedman 《中国病毒学》 CSCD 1992年第1期54-58,共5页
本文从四个方面综合报道了红斑性肢痛症相关痘病毒(ERPV)血清免疫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血清学鉴定表明,ERPV为正痘病毒属内成员,但与正痘病毒属内成员痘苗病毒和鼠痘病毒具有中和抗原表位差异。流行性红斑性肢痛症患者血清中含有抗ERPV的... 本文从四个方面综合报道了红斑性肢痛症相关痘病毒(ERPV)血清免疫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血清学鉴定表明,ERPV为正痘病毒属内成员,但与正痘病毒属内成员痘苗病毒和鼠痘病毒具有中和抗原表位差异。流行性红斑性肢痛症患者血清中含有抗ERPV的中和抗体和抗ERPVA型包涵体IgG抗体,其检出率明显高于当地未发病者和美国人群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性肢痛性 痘病毒 血清学
下载PDF
经基因分析确诊的儿童原发性红斑肢痛症一例报告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妍涵 金颖 +3 位作者 刘怡 康路路 宋金青 杨艳玲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29-532,共4页
原发性红斑肢痛症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综合征,以双侧肢端皮肤间歇性皮温升高、发红、肿胀及烧灼样痛为特点。对于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的临床与遗传学研究,国内仅有数例病例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经遗传学确诊的原发性红斑肢痛症患儿的临床... 原发性红斑肢痛症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综合征,以双侧肢端皮肤间歇性皮温升高、发红、肿胀及烧灼样痛为特点。对于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的临床与遗传学研究,国内仅有数例病例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经遗传学确诊的原发性红斑肢痛症患儿的临床经过及基因突变特点。先证者为男性患儿,于8岁出现双下肢肢端疼痛,疼痛与温度相关,患处皮肤红肿,皮温升高。于10岁疼痛加剧,症状同前,后于11岁因双下肢端疼痛3年,阵发性加剧1年就诊于我院。SCN9A基因分析发现c.2566G>C( p.G856R)杂合新发突变,患儿父母该位点均为野生型。患儿临床症状及遗传学特征均符合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经腰交感神经节阻滞术治疗后,疼痛有所缓解。儿童及青少年期出现肢端疼痛,尤其和温度变化相关,伴随皮温增高、患处红肿时,要考虑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的可能,SCN9A基因分析有助于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性肢痛病 疼痛 儿童 病例报告 SCN9A基因
下载PDF
红斑性肢痛症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湛歆 刘芝翠 +1 位作者 潘萌 付梦珠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414-415,418,共3页
目的探讨红斑性肢痛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病房收治的8例红斑性肢痛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各自治疗方案。结果病例中发病部位以足部为多,一例患者... 目的探讨红斑性肢痛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病房收治的8例红斑性肢痛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各自治疗方案。结果病例中发病部位以足部为多,一例患者累及手指和双足,表现为胀痛、灼痛、刺痛,皮肤潮红、红斑或肿胀、发绀,皮温增高。以上症状以夜间、行走、劳累后和遇热明显,休息、遇冷及冷敷后减轻。治疗上多需联合治疗,并加强皮肤护理。结论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由微热和运动促发的阵发性肢端皮肤扩张潮红、局部温度升高、伴灼热和疼痛为特征的少见皮肤脉管性疾病。治疗上多需联合治疗,并加强皮肤护理;继发性红斑性肢痛尚需同时治疗原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性肢痛症 病因 发病机制 治疗
下载PDF
以红斑肢痛症为首发表现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并文献复习
20
作者 康虹阳 李琦 +5 位作者 范凌 佟长青 刘洁 刘玮 郜新春 柯慧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2-884,共3页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简称真红,是一种以红系细胞异常增殖为主,三系不同程度增高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属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terative neoplasms,MPN)。常以皮肤黏膜发红、皮肤瘙痒、脾大、血栓形成、...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简称真红,是一种以红系细胞异常增殖为主,三系不同程度增高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属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terative neoplasms,MPN)。常以皮肤黏膜发红、皮肤瘙痒、脾大、血栓形成、出血及向其它MPN转化为其临床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肢痛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基因突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