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ction of <i>Stx</i>2 Gene of <i>Escherichia coli</i>and Elevated Levels of Fecal Bacteria in the Cattle Farming Regions of Lake Oconee
1
作者 Dave S. Bachoon Munis M. Lukman Christopher D. Burt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12年第4期523-530,共8页
The presence of Total coliform, Eschericha coli and enterococci were enumerated in the cattle farming areas of the Oconee Watershed using colilertTM and enterolertTM IDEXX plates, respectively. Microbial Source Tracki... The presence of Total coliform, Eschericha coli and enterococci were enumerated in the cattle farming areas of the Oconee Watershed using colilertTM and enterolertTM IDEXX plates, respectively. Microbial Source Tracking (MST) using Bacteroidales molecular markers for ruminant (RuBac) and human (HuBac) specific bacterial group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ource of the fecal pollution in the watershed. In the cattle farming regions of the watershed higher levels of fecal bacteria were detected compared to the levels of fecal bacteria at the forested and residential sites. MST indicated that the cattle farming regions (except DC2) of the lake was impacted by fecal pollution from a ruminant source such as cattle. In addition, qPCR for the tuf gene of E. coli and the Stx2 gene that is commonly found in enterohemorragic E. coli O157:H7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resence of these bacteria in the study area. E. coli O157:H7 (Stx2 gene) was detected only in the beef cattle regions of the watershed. The presences of E. coli and Stx2 gene in the Oconee Watershed represent a potential public health risk because Lake Oconee and its tributaries are used for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s well as crop irr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AL Bacteria Oconee Watershed qPCR eschericha coli Tuf GENE Bacteroidale
下载PDF
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aac(6)′-Ib-cr基因的检测 被引量:5
2
作者 张雪青 陈增强 +1 位作者 陈俐丽 余方友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1266-1268,共3页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大肠埃希菌临床株中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Ib-cr的分布、耐药情况。方法:收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环丙沙星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临床株60株,应用PCR方法检测其aac(6)′-Ib基因,琼脂稀释法检测菌株的耐药...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大肠埃希菌临床株中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Ib-cr的分布、耐药情况。方法:收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环丙沙星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临床株60株,应用PCR方法检测其aac(6)′-Ib基因,琼脂稀释法检测菌株的耐药情况,DNA测序aac(6)′-Ib-cr基因变异体,用接合传递试验方法验证细菌质粒介导的耐药性的可转移性。结果:60株大肠埃希菌临床株检出10株aac(6)′-Ib,其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表明4株菌在第223位(T→C或T→A)发生变异,均携带aac(6)′-Ib-cr基因;这4株菌接合传递试验成功,临床株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传递给了受体株。结论:温州地区aac(6)′-Ib-cr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较普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质粒 aac(6′)-Ib-cr基因
下载PDF
重组大肠杆菌产疏绵状嗜热丝孢菌脂肪酶分批补料发酵工艺 被引量:3
3
作者 马红叶 郑仁朝 +1 位作者 赵川东 郑裕国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15年第2期9-12,18,共5页
为了获得低成本的疏绵状嗜热丝孢菌脂肪酶(TLL),在5L发酵罐发酵中对工程菌E.coliBL21(DE3)/pET28b-TLL的分批补料发酵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的补料培养基,采用溶氧(DO)反馈补料策略进行补料,当OD600=60时降温至28℃,分... 为了获得低成本的疏绵状嗜热丝孢菌脂肪酶(TLL),在5L发酵罐发酵中对工程菌E.coliBL21(DE3)/pET28b-TLL的分批补料发酵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的补料培养基,采用溶氧(DO)反馈补料策略进行补料,当OD600=60时降温至28℃,分2次加入终质量浓度为30g/L乳糖进行诱导表达。优化后TLL的表达量提高到798.5U/L,是优化前的2.4倍。本研究为规模化发酵重组菌生产TLL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绵状嗜热丝孢菌脂肪酶 分批补料 发酵 大肠杆菌
下载PDF
禽巴氏杆菌大肠杆菌融合二联弱毒菌株F_4的培育 被引量:5
4
作者 吴孔兴 黄青云 丘家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7-70,共4页
以恩诺沙星标记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C48-1得到的耐药菌株C48-1(Enrr,Chls) ,与禽大肠杆菌O78弱毒株O78(Chlr,Enrs)作为亲本菌株 ,采用溶菌酶 -EDTA法制备两亲本菌株原生质体 ,通过聚乙二醇 (PEG) -新生磷酸钙促融系统进行两亲本菌株... 以恩诺沙星标记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C48-1得到的耐药菌株C48-1(Enrr,Chls) ,与禽大肠杆菌O78弱毒株O78(Chlr,Enrs)作为亲本菌株 ,采用溶菌酶 -EDTA法制备两亲本菌株原生质体 ,通过聚乙二醇 (PEG) -新生磷酸钙促融系统进行两亲本菌株原生质体融合 ,得到 16株双耐药融合菌株 .选取融合菌株F4、F9进行初步的免疫试验 ,初步显示融合菌株F4是一株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 禽大肠杆菌 原生质体融合 二联弱毒菌株 培育 二联疫苗
下载PDF
A型口蹄疫病毒1D蛋白在大肠埃希菌中的可溶性表达、纯化及电子显微镜检测
5
作者 郭玉堃 明胜利 +2 位作者 郭婉莹 杨国宇 郭豫杰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6-731,共6页
目的本实验旨在表达出高可溶性的A型口蹄疫病毒1D蛋白,并通过电子显微镜检测,以期望形成纳米样颗粒。方法根据A型口蹄疫病毒核酸序列,得到FMDV A/GDMM/CHA/2013株的1D蛋白基因,并进行截短和优化,共132个氨基酸;同时,从结肠弯曲杆菌(Camp... 目的本实验旨在表达出高可溶性的A型口蹄疫病毒1D蛋白,并通过电子显微镜检测,以期望形成纳米样颗粒。方法根据A型口蹄疫病毒核酸序列,得到FMDV A/GDMM/CHA/2013株的1D蛋白基因,并进行截短和优化,共132个氨基酸;同时,从结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coli)中分离得到135个氨基酸的铁蛋白(Fn)基因片段,将A型口蹄疫病毒1D蛋白与铁蛋白串联,设计并合成了口蹄疫病毒1D蛋白-铁蛋白片段,命名为CcFnt166AS。构建了CcFnt166AS融合Grifin、GST、MBP、Sumo、Thioredoxin、γ-crystallin、ArsC、PpiB、CeHSP17等9种不同可溶性标签的表达重组载体。分别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SDSPAGE电泳对融合蛋白的可溶性表达进行检测,筛选出高可溶性表达的CcFnt166AS融合蛋白。重组蛋白通过NiNTA Agarose亲和纯化,进行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成功构建9种CcFnt166AS表达载体;9个标签中,MBP与CcFnt166AS蛋白相融合的可溶表达效果最好,并获得了高纯度的MBP-CcFnt166AS重组蛋白质;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MBP-CcFnt166AS形成了纳米样颗粒。结论本实验建立了稳定获得CcFnt166AS重组蛋白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口蹄疫病毒 1D蛋白 铁蛋白 融合标签 可溶性 纳米颗粒 电子显微术 大肠埃希菌
下载PDF
基于微生物生长状态估计电磁辐射场强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永红 卢一鸣 +7 位作者 袁广江 高艳 徐志伟 任长虹 徐寿喜 粟亦农 刘濮鲲 张成岗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01-404,共4页
目的:研究利用微生物微孔板培养及三维图形显示技术建立一种基于微生物(大肠杆菌)生长状态估测电磁辐射场强空间分布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按照常规分子克隆方法将转化入质粒pET28b-tat-EGFP(Kana+抗性,卡那霉素抗性)的大肠杆菌BL21(DE3)... 目的:研究利用微生物微孔板培养及三维图形显示技术建立一种基于微生物(大肠杆菌)生长状态估测电磁辐射场强空间分布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按照常规分子克隆方法将转化入质粒pET28b-tat-EGFP(Kana+抗性,卡那霉素抗性)的大肠杆菌BL21(DE3)接种到96孔板(150μl/孔),置于工作频率为34.1GHz、平均功率密度为12W/cm2的高功率毫米波辐射源正下方分别连续照射1、5和10min,照射后迅速置于37℃恒温箱培养6h,检测D570值并在MatLab软件中采用三次方程插值法实现所测微孔板数据的三维图形显示,进而与红外热像仪监测结果及计算机模拟计算结果相比较,从而估计特定空间辐照强度的分布情况。结果:毫米波辐照1~5min后,微孔板中靠近边缘区域的部分菌体生长增强,表现为三维图形中的波峰,而中间区域的菌体生长状态基本不变或被轻度抑制;照射10min后,微孔板中心区域的菌体生长状态受到明显抑制,表现为三维图形中的波谷,而周边微孔中的菌体生长状态基本不受影响,且此时红外热像仪监测结果显示微孔板中心区域最高温度达52.4℃。利用MatLab进行三维图形模拟显示的结果与红外热像仪监测结果及计算机模拟计算结果基本吻合。结论:利用微生物(大肠杆菌)的生长状态间接估测毫米波辐射源场强空间分布的方法是可行的,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奠定了基础,可望为电磁辐射的生物剂量学研究提供新的参考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辐射 大肠杆菌 克隆 分子 质粒 微孔板 三维图形显示 电磁辐射场强估计 生物剂量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