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vention of esophageal strictures afte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被引量:13
1
作者 Shinichiro Kobayashi Nobuo Kanai +10 位作者 Takeshi Ohki Ryo Takagi Naoyuki Yamaguchi Hajime Isomoto Yoshiyuki Kasai Takahiro Hosoi Kazuhiko Nakao Susumu Eguchi Masakazu Yamamoto Masayuki Yamato Teruo Okan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41期15098-15109,共12页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an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have recently been accepted as less invasive methods for treating patients with early esophageal cancers such a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an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have recently been accepted as less invasive methods for treating patients with early esophageal cancers such a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dysplasia of Barrett's esophagus.However,the large defects in the esophageal mucosa often cause severe esophageal strictures,which dramatically reduc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Although preventive endoscopic balloon dilatation can reduce dysphagia and the frequency of dilatation,other approaches are necessary to prevent esophageal strictures after ESD.This review describes several strategies for preventing esophageal strictures after ESD,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anti-inflammatory and tissue engineering approaches.The local injection of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and other systemic steroid therapies are frequently used to prevent esophageal strictures after ESD.Tissue engineering approaches for preventing esophageal strictures have recently been applied in basic research studies.Scaffolds with temporary stents have been applied in five cases,and this technique has been shown to be safe and is anticipated to prevent esophageal strictures.Fabricated autologous oral mucosal epithelial cell sheets to cover the defective mucosa similarly to how commercially available skin products fabricated from epidermal cells are used for skin defects or in cases of intractable ulcers.Fabricated autologous oralmucosal-epithelial cell sheets have already been shown to be sa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ophageal STRICT
下载PDF
46161例食管上皮正常、增生癌变时间、癌变率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陶德明 胥永忠 +3 位作者 顾元凯 王德易 王旭华 杨光华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55-156,共2页
对食管上皮细胞正常(以下简称正常)、食管上皮细胞轻度增生(以下简称轻度增生)和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以下简称重度增生)共46161例进行了癌变时间和癌变率的研究结果说明:食管癌变平均时间的频率差异为重度增生癌变平均时间3年... 对食管上皮细胞正常(以下简称正常)、食管上皮细胞轻度增生(以下简称轻度增生)和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以下简称重度增生)共46161例进行了癌变时间和癌变率的研究结果说明:食管癌变平均时间的频率差异为重度增生癌变平均时间3年7月<轻度增生癌变平均时间5年4月<食管正常癌变平均时间8年10月。食管癌变率的频率差异为重度增生癌变率38.9%>轻度增生癌变率5.8%>正常癌变率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上皮 上皮增生 癌变时间 癌变率
下载PDF
p2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及食管鳞状上皮良性增生性病变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凡 彭钧 李波凌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372-373,376,共3页
目的:探讨p2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及食管鳞状上皮良性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对7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标本、15例食管鳞状上皮良性增生性病变及10例正常鳞状上皮标本的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用S-P法检测p21的表达。结果:p2... 目的:探讨p2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及食管鳞状上皮良性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对7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标本、15例食管鳞状上皮良性增生性病变及10例正常鳞状上皮标本的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用S-P法检测p21的表达。结果:p21在食管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在食管鳞状上皮良性增生性病变中阳性率为33.3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阳性率为7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2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阳性率分别为68.89%、90.00%和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p21的表达,可以了解食管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而且p21可以作为一种可靠的标志物,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 上皮增生 P21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食管癌变过程中微卫星LOH的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安继业 高姗姗 +3 位作者 庄则豪 秦艳茹 范宗民 王立东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1-315,共5页
目的微卫星(microsatellite)是广泛分布于生物基因组中的DNA重复序列,与许多重要基因紧密连锁。本研究旨在探讨食管癌变多阶段演进过程中微卫星DNA杂合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的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微卫星DNA多态分析法,选... 目的微卫星(microsatellite)是广泛分布于生物基因组中的DNA重复序列,与许多重要基因紧密连锁。本研究旨在探讨食管癌变多阶段演进过程中微卫星DNA杂合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的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微卫星DNA多态分析法,选取染色体3p、5q、6p、9p、13q、17p、17q和18q的15个多态微卫星位点,对32例食管癌前病变和癌组织进行LOH分析。结果食管各级癌前病变组织和癌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微卫星DNALOH,其频率随病变程度加重而明显升高(除D9S1752位点外,P均<0.05);其中D9S171、D13S260和TP53位点在癌阶段,LOH频率均超过60%。各级癌前病变组织和癌组织中发生LOH的位点不尽相同,同一个体从基底细胞过度增生→间变→原位癌→鳞状细胞癌,均发生LOH的位点是:D3S1234和TP53。结论基因水平的改变发生在食管癌变的早期阶段,随病变程度加重,基因组不稳定性增强,可能是导致食管癌前病变持续向癌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癌前状态 局灶性上皮增生 DNA 卫星 杂合子丢失
下载PDF
食管黏膜不同病变阶段患者血清Ep-CAM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刘会宁 刘俊峰 +4 位作者 唐淑景 柳立军 李学民 王世合 范增林 《实用癌症杂志》 2007年第4期338-340,共3页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在食管癌、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ELISA)的方法,检测正常对照人群、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食管癌患者血清中Ep-CAM的表达水平。结果p-CAM在正常对照、食管...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在食管癌、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ELISA)的方法,检测正常对照人群、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食管癌患者血清中Ep-CAM的表达水平。结果p-CAM在正常对照、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食管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呈梯度升高,P<0.01;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血清中的Ep-CAM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P=0.036;Ep-CAM表达水平与食管癌的转移明显相关,P<0.001,且在手术前后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01。结论患者血清中Ep-CAM表达水平的变化出现在食管黏膜病变的早期阶段,其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明显相关,可作为疾病监测的特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不典型增生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酶联免疫法
下载PDF
rhES结合3D-CRT治疗对食管癌患者症状改善、血清sMICA及组织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余磊 杨学为 苏欣宇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22期2725-2731,共7页
目的将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rhES)联合三维适形放射(3D-CRT)治疗用于食管癌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以及对Stathmin、细胞间质上皮转换因子(c-met)及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蛋白A(sMIC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在... 目的将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rhES)联合三维适形放射(3D-CRT)治疗用于食管癌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以及对Stathmin、细胞间质上皮转换因子(c-met)及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蛋白A(sMIC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12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单独3D-CRT治疗方案,研究组采用rhES联合3D-CRT治疗方案。随访6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生存率、病灶远处转移率和局部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清中Stathmin、c-met、sMIC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病情缓解率(69.64%)高于对照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5,P=0.034);研究组的5年病灶远处转移率(21.43%)、局部复发率(30.36%)均低于对照组(39.29%、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3、4.495,P<0.05),研究组5年生存率(55.36%)明显高于对照组(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7,P=0.019)。治疗后,研究组社会功能[(92.52±2.21)分]、躯体功能[(89.24±2.16)分]、角色功能[(94.12±1.67)分]、情绪功能[(93.56±2.21)分]、认知功能[(91.78±2.01)分]等生存质量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社会功能[(86.97±1.45)分]、躯体功能[(85.84±1.12)分]、角色功能[(89.22±2.04)分]、情绪功能[(92.18±1.16)分]、认知功能[(88.87±2.13)分]评分,研究组总体症状评分[(41.11±1.14)分]低于对照组[(48.79±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组织中的Stathmin、c-met、VEGF表达水平及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ES联合3D-CRT治疗能有效降低食管癌患者Stathmin、c-met、sMICA、VEGF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有望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三维适形放射 食管癌 STATHMIN 细胞间质上皮转换因子
下载PDF
Barrett食管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程望林 姜绍连 +2 位作者 习建冬 史登平 张虹 《医学综述》 2006年第20期1272-1274,共3页
随着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食管癌发病率的增高,Barrett食管(BE)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对BE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内镜的诊断标准;病理诊断标准;随访和检测正在不断更新,2005年12月全国首届Barrett会议制定的诊... 随着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食管癌发病率的增高,Barrett食管(BE)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对BE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内镜的诊断标准;病理诊断标准;随访和检测正在不断更新,2005年12月全国首届Barrett会议制定的诊疗共识,为BE的诊疗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rett’s食管 反流性食管炎 非典型增生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食管黏膜色泽变白与胃食管反流的相关性
8
作者 许智超 年媛媛 +1 位作者 孟宪梅 陈洪锁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3期13-16,共4页
目的分析食管黏膜色泽变白、鳞状上皮增生与胃食管反流的相关性及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行内镜检查并符合内镜下食管黏膜色泽变白(A组)、散在鳞状上皮增生(B组)、正... 目的分析食管黏膜色泽变白、鳞状上皮增生与胃食管反流的相关性及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行内镜检查并符合内镜下食管黏膜色泽变白(A组)、散在鳞状上皮增生(B组)、正常对照(C组)的患者,年龄在18~70岁之间,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患者知情且同意,分别选取A组74例,B组26例,C组51例。比较三组的上消化道症状、饮食习惯的差异性。结果A组、B组患者反酸的发生率为25.68%、11.54%,烧心的发生率为12.16%、11.54%,均显著高于C组的0、0;A组患者上腹绞痛的发生率为37.84%,显著高于B组的11.54%;A组、B组患者咽部异物感的发生率为12.16%、11.54%,显著高于C组的0;C组患者吃烫食、进食快的发生率为27.45%、49.02%,显著高于A组的8.11%、17.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黏膜色泽变白、散在鳞状上皮增生均与反酸、烧心、咽部异物感等症状显著相关,而与上腹胀、恶心、吞咽困难、咽炎、声音嘶哑、辛辣刺激、吸烟、饮酒等无明确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食管黏膜色泽变白 鳞状上皮增生 生活饮食习惯
下载PDF
增生平治疗食管上皮增生的Ⅲ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增生平Ⅲ期临床协作组 王金万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10-512,共3页
目的 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分组和安慰剂对照方法 ,观察增生平对食管癌高发区食管上皮增生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食管癌高发地区河北磁县现场 40~ 6 5岁居民 ,先进行食管细胞学检查 ,对筛选出的食管上皮增生患者 ,再进行食管镜... 目的 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分组和安慰剂对照方法 ,观察增生平对食管癌高发区食管上皮增生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食管癌高发地区河北磁县现场 40~ 6 5岁居民 ,先进行食管细胞学检查 ,对筛选出的食管上皮增生患者 ,再进行食管镜活检病理确诊。根据患者性别、年龄及食管病变的级别 (轻、中、重度 )进行分层随机分组。 44 9例食管上皮增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30 0例 ,口服增生平每次 8片 ,每天 2次 ,共服 6个月 ;对照组 149例 ,口服安慰剂每次 8片 ,每天 2次 ,共服6个月。为确保试验的准确性 ,两组药品中均加入适量核黄素作为指示剂 ,并定期测定患者的尿样本。结果 99%的患者均定期服药 ,在治疗组可评价疗效的 30 0例患者中 ,好转者 193例 (6 4 3 % ) ;而对照组 149例中 ,好转者仅为 34例 (2 2 .8% ) ,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 (χ2 =6 8.6 7,P <0 .0 0 1)。治疗组中病变加重者 10例 (3 .3% ) ,对照组 37例 (2 4.8% ) ,差异有极显著性 (χ2 =49.0 9,P <0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食管上皮增生 药物疗法 增生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