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媒介研究的三重理论变奏
1
作者 张晶 胡深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6-125,160,共11页
对艺术媒介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维度,而应该从三种维度同时进行。本质论维度的研究认为,艺术媒介是对特定的物质材料进行一定的赋形后所形成的符号体系,这构成了我们对艺术媒介的基本认识;创作论维度的研究揭示了艺术媒介在贯通内... 对艺术媒介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维度,而应该从三种维度同时进行。本质论维度的研究认为,艺术媒介是对特定的物质材料进行一定的赋形后所形成的符号体系,这构成了我们对艺术媒介的基本认识;创作论维度的研究揭示了艺术媒介在贯通内在构思与外在表现整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指出媒介不仅会影响艺术家的审美感知,而且会影响其艺术创作的方式;鉴赏论维度的研究肯定了艺术媒介自身的价值,认为媒介和形式自身的品质就足以引起观者的审美愉悦。围绕艺术媒介所展开的三重维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艺术媒介的本质、特征和功能,而且对艺术媒介理论的建构颇具奠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媒介 本质论 创作论 鉴赏论
下载PDF
民族本质论对民族认同和刻板印象的影响 被引量:45
2
作者 高承海 万明钢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1-242,共12页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考察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的民族本质论、民族认同和民族刻板印象的特点,检验了民族本质论与民族认同和民族刻板印象的关系。研究1结果表明:(1)持有强烈民族本质论观点的个体感知到的群际差异更大;(2)民...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考察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的民族本质论、民族认同和民族刻板印象的特点,检验了民族本质论与民族认同和民族刻板印象的关系。研究1结果表明:(1)持有强烈民族本质论观点的个体感知到的群际差异更大;(2)民族本质论影响个体的群际导向,它使个体有强烈的内群认同和偏好,但其与外群接触的态度较为消极。研究2结果表明:汉族被试持有的民族本质论观点越强烈,其对少数民族持有刻板印象的程度就更大,尤其是消极刻板印象。民族本质论对民族认同和民族刻板印象有重要影响,在实践中可以将民族本质论作为一个中介,通过改变人们的民族本质论信念,减少群际刻板印象与偏见,改善群体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人理论 民族本质论 民族建构论 民族认同 刻板印象
下载PDF
种族内隐理论: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5
3
作者 于海涛 张雁军 金盛华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62-766,共5页
在种族方面普通民众有两种相反的观点:种族本质论和社会建构论。研究表明,个体持有的种族内隐理论不仅会影响人们对种族信息的组织和编码、对种族差异的知觉;而且,少数种族个体持有的种族内隐理论还会影响他们对主流文化的适应和文化框... 在种族方面普通民众有两种相反的观点:种族本质论和社会建构论。研究表明,个体持有的种族内隐理论不仅会影响人们对种族信息的组织和编码、对种族差异的知觉;而且,少数种族个体持有的种族内隐理论还会影响他们对主流文化的适应和文化框架转换。未来研究应该扩展内隐理论的成分、创新内隐理论的启动方法、探索内隐理论的改变途径、具体化内隐理论对行为的影响。中国研究者还需要关注民族内隐理论是否存在独特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隐理论 种族本质论 社会建构论群际关系 多元文化观
下载PDF
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研究型教学探讨 被引量:7
4
作者 胡文龙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6-50,共5页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教学模式,在诸多方面超越了传统授受式教学的封闭框架,实现了教学文化范式的重要变革。本文在分析本质主义思维和生成性思维特征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剖析了研究型教学与生成性思维的契合之处,并提...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教学模式,在诸多方面超越了传统授受式教学的封闭框架,实现了教学文化范式的重要变革。本文在分析本质主义思维和生成性思维特征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剖析了研究型教学与生成性思维的契合之处,并提出研究型教学的精神旨归在于让生命在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教学 生成性思维 本质主义思维
下载PDF
女性主义批评≠性别批评 被引量:3
5
作者 申富英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6-80,共5页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批评"这两个概念本身就令人容易混淆,加之它们各自阵营内部又都衍生出许多分支和派别,各分支和派别又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易于混淆的概念,因此,搞清楚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批评各自的发...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批评"这两个概念本身就令人容易混淆,加之它们各自阵营内部又都衍生出许多分支和派别,各分支和派别又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易于混淆的概念,因此,搞清楚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批评各自的发展过程、各自不同的众多分支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二者在本质上的异同,消除对它们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性别批评 本质主义者 建构主义者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思维误区及其矫正 被引量:2
6
作者 童萍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0年第7期28-32,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热的兴起和主流意识形态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再次透视出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化发展和建立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在我国文化建设空前繁荣的背后,本质主义思维、意识形态思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热的兴起和主流意识形态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再次透视出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化发展和建立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在我国文化建设空前繁荣的背后,本质主义思维、意识形态思维、文化中心文化思维三个误区对文化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必须从学理上予以廓清,以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思想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本质主义思维 意识形态思维 文化中心主义思维
下载PDF
本质主义教学文化及其转向 被引量:2
7
作者 邹逸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CSSCI 2018年第4期19-24,共6页
传统以本质主义及其认同性思维为逻辑起点的教学文化以“知识人”为其目标预设,以科学知识为其内容载体,把教学过程视为对某种先在程式的忠实执行,并固持着“知识传递效率至上”的评价方式,从而导致教学发展之“整全人性、依托现实生活... 传统以本质主义及其认同性思维为逻辑起点的教学文化以“知识人”为其目标预设,以科学知识为其内容载体,把教学过程视为对某种先在程式的忠实执行,并固持着“知识传递效率至上”的评价方式,从而导致教学发展之“整全人性、依托现实生活、充满生成创造、张扬人之主体性”的应然价值追求被消解。从本质主义到探究性思维,是当代人类思想文化转换的最强音,为教学文化的重构开拓了全新的视野。探究性教学文化在教学目标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倡导回归生活世界,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对生成性和创造性的包容,在教学评价上主张基于师生交互共生关系的多元化评价,以此实现对本质主义教学文化全方位的范式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主义教学文化 探究性教学文化 转向
下载PDF
课程教育对大学生民族观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于海涛 金盛华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年第5期281-286,307,共7页
采用实验组、控制组重复测量实验设计,选取146名大学生作为被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为期14周的课程学习,考察课程教育对大学生民族观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课程学习,实验组大学生的社会建构论显著提高了,但本质论并未出现显著变化;(2)... 采用实验组、控制组重复测量实验设计,选取146名大学生作为被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为期14周的课程学习,考察课程教育对大学生民族观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课程学习,实验组大学生的社会建构论显著提高了,但本质论并未出现显著变化;(2)而未进行课程学习的控制组大学生在相应时间内,社会建构论和本质论均未出现显著变化;(3)大学生所持有的民族观是基于社会文化差异的本质论和在民族识别基础上的社会建构论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教育 民族观 大学生 本质论 社会建构论
下载PDF
《文学理论》通用教材建设的“本质观”研究
9
作者 秦勇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3期99-102,共4页
受西方反本质主义文化思潮影响,当下《文学理论》通用教材建设呈现出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倾向。反本质主义固然有一定反独断的学术意义,但作为有重要意识形态引导意义的通用教材建设,马克思主义科学本质的思考方式仍然有其不可替... 受西方反本质主义文化思潮影响,当下《文学理论》通用教材建设呈现出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倾向。反本质主义固然有一定反独断的学术意义,但作为有重要意识形态引导意义的通用教材建设,马克思主义科学本质的思考方式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主流学术价值。系统本质观是一种能够协调反本质主义合理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本质观,对《文学理论》通用教材建设有重要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系统 文学理论
下载PDF
To Be Scientistic or to Advocate Scientism:That Is the Question
10
作者 Noel E.Boulting 《Sociology Study》 2020年第4期173-183,共11页
How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octrine Scientism to be understood?To answer that question,it will be 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three stances towards scientific activity.This can be done by developing distinctions alre... How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octrine Scientism to be understood?To answer that question,it will be 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three stances towards scientific activity.This can be done by developing distinctions already delineated between Relativistic,Methodological and Dogmatic Scientism.In the present paper,the first two senses are best characterized as the scientistic:Scientistic Relativism and Scientistic Methodologism.Dogmatic Scientism arises in two forms:a Janus-faced Scientism and an Essentialist form.The former can be understood as advocating a public tolerance of behaviourism in relation to other people’s responses,cast as spatio-temporal events whilst adopting,at the same time,a private existentialism so that one’s own first person evaluations remain valid.An Essentialist form sustains a predictive and normative stance where any human action or communication is cast as“a natural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of the empirical sciences”.After distinguishing these four ways of interpreting scientific activity,Ladyman and Ross’s own contribution to this debate can be elucidated through examining five theses carried by their text Every Thing Must Go,and ideas forwarded subsequently in Ladyman’s article“Scientism with a Humane Face”:(1)the attack upon conceptual analysis;(2)the defence of metaphysics;(3)the advocacy of scale relative ontology;(4)the rehabilitation of Peirce’s philosophy;and(5)the rejection of a traditional conception of materialism.It may then become possible to ascertain how far their approach to scientific activity can be identified with either a Scientific Methodologism or some form of Scientism itsel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ATIVISM scientific scientistic SCIENTISM Janus faced essentialist
下载PDF
论《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中的“女性悖论”
11
作者 朱文哲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74-77,共4页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成名作之一。作为一部针对二战女兵的访谈录,该作含蓄地凸显了作者反本质主义的女性主义观。书中特有的女性悖论,即女兵的生存悖论、爱情悖论与正义悖论,证明了女性复杂多元的...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成名作之一。作为一部针对二战女兵的访谈录,该作含蓄地凸显了作者反本质主义的女性主义观。书中特有的女性悖论,即女兵的生存悖论、爱情悖论与正义悖论,证明了女性复杂多元的性别形象,极大地消解了西方传统中的性别本质主义观,对女性的"祛他者化"产生了积极作用,堪称女性主义文献文学中的典范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列克谢耶维奇 《我是女兵 也是女人》 反本质主义 女性悖论
下载PDF
流行音乐的身份认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Keith Negus 杨青晖 《文化艺术研究》 2009年第3期231-234,共4页
音乐中的"身份标签"往往与某些个人或集体的特点或音乐风格联系起来。但是,这种似乎是稳定而具有一致性的社会身份分类目前正在受到质疑。本文中,Negus从讨论音乐如何通过黑人音乐的标签被种族化入手,对音乐身份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 身份标签 黑人音乐 本质主义
下载PDF
想象接触改善群际态度:民族观的中介作用
13
作者 于海涛 李嘉诚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9年第2期90-104,220-221,共17页
想象接触是群际接触研究的新兴范式,可以有效提高对外群体的内隐态度。本研究通过三个系列研究,以A民族大学生为被试,探索想象接触对B民族内隐群际态度的影响,并检验民族观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对B民族的内隐群际态度受... 想象接触是群际接触研究的新兴范式,可以有效提高对外群体的内隐态度。本研究通过三个系列研究,以A民族大学生为被试,探索想象接触对B民族内隐群际态度的影响,并检验民族观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对B民族的内隐群际态度受想象接触类型的影响;积极想象接触能影响被试的民族观;民族观在积极想象接触影响内隐群际态度的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接触 内隐群际态度 民族观 民族本质论
下载PDF
《野草在歌唱》对本质主义身份观的颠覆
14
作者 吴佳楠 《新时代职业教育》 2021年第2期49-54,共6页
多丽丝·莱辛的创作不仅再现了她所生活的时代,其深层价值更在于对人们精神的召唤和影响。出版于1950年的《野草在歌唱》揭示了殖民地不同种族、性别、阶级身份下冷漠无爱的人际关系,描写了边缘人物的悲惨命运。本文以本质主义为视... 多丽丝·莱辛的创作不仅再现了她所生活的时代,其深层价值更在于对人们精神的召唤和影响。出版于1950年的《野草在歌唱》揭示了殖民地不同种族、性别、阶级身份下冷漠无爱的人际关系,描写了边缘人物的悲惨命运。本文以本质主义为视角,分析人物对本质主义身份观进行的颠覆,同时探寻该小说的悲剧意义。小说中的人物虽然是本质主义身份观的牺牲者,但更是颠覆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在歌唱》 本质主义身份观 悲剧意义 颠覆
下载PDF
英语通用语是什么:“实体论”与“非实体论”之争 被引量:59
15
作者 文秋芳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1,共8页
近年来,英语通用语(ELF)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但对"英语通用语是什么"这一重要问题还未形成统一答案。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梳理文献中对此问题的不同看法,概述了"实体论"和&qu... 近年来,英语通用语(ELF)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但对"英语通用语是什么"这一重要问题还未形成统一答案。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梳理文献中对此问题的不同看法,概述了"实体论"和"非实体论"两种主要不同的观点及其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提出了笔者主张的"多实体论",并阐述基于"多实体论"的ELF体系以及对ELF某个实体的描述方法。第三部分讨论ELF未来的研究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英语通用语 实体论 非实体论 单实体论 多实体论
原文传递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6
作者 于海涛 金盛华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88,共7页
在族群方面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族群本质论,另一种是社会建构论。采用问卷法对489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持有较高的民族本质论、较低的社会建构论。居住格局、家庭交流中使用的语言和混校类型会影响民族... 在族群方面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族群本质论,另一种是社会建构论。采用问卷法对489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持有较高的民族本质论、较低的社会建构论。居住格局、家庭交流中使用的语言和混校类型会影响民族观的形成,其中,所生活的村庄或社区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大学生持有较高的社会建构论,家庭语言交流中使用民族语的大学生持有较高的民族本质论、较低的社会建构论,所就读的中学中有其他少数民族学生的大学生持有较高的社会建构论。民族观会影响个体的身份归属,持高民族本质论的大学生倾向于将自己的身份归属为民族人,持高社会建构论的大学生倾向于将自己的身份归属为中国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本质论 社会建构论 少数民族大学生 民族观
原文传递
法行为的性质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爱君 刘少军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6-172,共7页
法行为是法所要规范的核心内容,但对法行为的认识在法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特别是在当代混合社会和信息社会条件下,这种争议的条件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时,重新认识法行为的性质,使其摆脱传统法律思想的束缚而面对现实,对当代立法和... 法行为是法所要规范的核心内容,但对法行为的认识在法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特别是在当代混合社会和信息社会条件下,这种争议的条件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时,重新认识法行为的性质,使其摆脱传统法律思想的束缚而面对现实,对当代立法和司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我国正处于一个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时期,这一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法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权利义务(权力职责)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成条件论 本质属性论 权义(责)统一论
原文传递
男性特质视角在西方明清研究中的运用——以方法论的转向为中心 被引量:1
18
作者 薛英杰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9-99,共11页
随着西方性别研究和明清女性研究的发展,男性特质成为西方明清研究的重要视角。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1年间)明清男性特质研究以反本质化为立场,分析部分男性群体对传统男性角色的偏离,以打破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的本质联系。第... 随着西方性别研究和明清女性研究的发展,男性特质成为西方明清研究的重要视角。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1年间)明清男性特质研究以反本质化为立场,分析部分男性群体对传统男性角色的偏离,以打破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的本质联系。第二阶段(2002年至今)研究以反同质化为立场,揭示明清男性特质的多样建构及父权制的运作方式。对社会性别权力关系讨论的不足是明清男性特质研究的主要问题。明清男性特质研究需要利用男性对女性的拥有权、女性主体性和男性同性社交欲望等概念,以深入考察社会性别权力关系,更好地实现批判父权制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特质 反本质化 反同质化 社会性别权力关系 明清研究
原文传递
戏剧“写意”析疑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美芳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5-57,共13页
本文从“写意戏剧”一词在历史语境中的流通入手 ,重读国剧运动和黄佐临有关于“写意戏剧”的文章 ,在深广的背景下探寻该词在不同时代的不同使用和因其意义模糊导致的误解。对“写意戏剧”观的倡导者的社会背景、动机、机遇 ,以及意识... 本文从“写意戏剧”一词在历史语境中的流通入手 ,重读国剧运动和黄佐临有关于“写意戏剧”的文章 ,在深广的背景下探寻该词在不同时代的不同使用和因其意义模糊导致的误解。对“写意戏剧”观的倡导者的社会背景、动机、机遇 ,以及意识形态和戏剧共同体在他们艺术主张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讨论。最后总结性地讨论黄佐临之后戏剧理论界出现的某些倾向 ,并对“写意”概念在使用过程中的混乱做了辨正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意戏剧 国剧运动 黄佐临
原文传递
名、实与中国古典思想中本质主义名学的产生
20
作者 周卓成(译) 尹紫涵(校) 《思想与文化》 2022年第2期71-91,共21页
本文展现了关于名实关系的讨论从唯名论名学到本质主义名学的转变。后期墨家与荀子的名学是唯名论的名学,他们认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由人制定的,并不存在天然正确的对应关系。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公元前二世纪产生了以《管子》与董仲舒为... 本文展现了关于名实关系的讨论从唯名论名学到本质主义名学的转变。后期墨家与荀子的名学是唯名论的名学,他们认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由人制定的,并不存在天然正确的对应关系。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公元前二世纪产生了以《管子》与董仲舒为代表的本质主义名学,本质主义的观点是,名与实之间的对应关系是由“天”或“自然”决定的。由于原文缺少摘要与关键词,摘要与关键词由译者补充撰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学 名实 唯名论 本质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